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学数学论文(精选8篇)(小学数学论文范文2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快回答为大家整理了8篇小学数学论文,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篇一

一、合作学习的随心所欲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真正理解新理念下良好学习习惯的精神实质。必须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一部分教学常规和学习习惯,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突出思维质疑、认真倾听、标新立异习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真正理解新理念下良好学习习惯的精神实质。

2、让学生亲身感悟良好学习习惯在实际的学习环境中的重要意义。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能只说不做,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亲身体验、感悟良好学习习惯是何等的重要,是学生一生学习的需要。

3、把握启发与引导的最佳时机。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正处于激烈搏击的时期,积累的数学经验、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策略杂乱无章,有待于静静的思考,仔细琢磨,融为一体,经过整顿,让学生体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教师一定把握启发与引导的最佳时机,否则恰得其反。

二、探究学习时的畅所欲言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操作实践教学,一般经过是让学生主动探索、进行汇报交流程序,教师一定增加一个回忆活动过程,表达体会的环节,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例如讲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推导公式教学片段: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哪一种图形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呢?生:是用学过的图形吗?学生纷纷议论,都说用三角形。师:请同学们用纸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操作后惊奇看到拼成了平行四边形,计算两个三角形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组拼,学生顺理成章得出探究结果,我们不禁要问:这种方式属于探究吗?教材就是这样设计的,学生有些疑问,为什么老师已开始就就知道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学生感觉茫然。事实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拼图并不陌生,以前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学习时已经掌握了拼图操作,探究中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使探究更有意义。对策措施:

1、研读新课标,吃透教材。教师一定注重教材的研究,吃透教材,研读新课程标准,探究教学内容、学习素材和蕴含着的数学思想。必须对教材详细地解读。弄清每一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推敲教材所蕴含的知识、思想,理解作者真正的编写意图,领会教材的精神实质。

2、掌握学情,对每一位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了解每一名学生,掌握学情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前提。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何种程度?学生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哪些问题需要学生讨论?哪些知识学生学习会遇到障碍?需要教师点拨指导?这样的教学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三、教学情境创设的多彩多样不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与思维的发展

创设教学情境这一教学理念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它是是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纽带。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情境创设越来越多种多样,花里胡哨,阻碍了学生知识的学习与思维的发展。例如讲授《认识人民币》时,多媒体课件播放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物品,问学生:超市摆放了这么多物品,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教师就是想由物品的标价引导认识人民币。没必要让学生欣赏超市里众多的物品。学生看到商品真的会想到人民币吗?对策措施:

1、明确创设教学情境做什么。创设情境时,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进行分析,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找到情境与数学知识的切入点,为学生创设真实、有效、客观的情境。

2、创设有价值的学生需要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一定引起思维碰撞,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尽量不用绚丽多姿的画面,必须突出教师的表情、语音语调、动作姿势和数学内在的魅力,最大限度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干扰。

3、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不能急于过多的解释与引导,必须提供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领悟能力。

小学数学论文 篇二

第一步,选题、选材。

要想写什么内容的文章,无论是理论探讨方面,还是教材教法方面和解题方法技巧方面,以及教学经验总结方面,对阐述问题的深度、广度等,要心中有数,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主题性。

无论选择哪方面的内容与具体题材,都必须力求具有先进性、针对性和实践性,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根据文献检索方法,尽可能多地查阅资料,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其次,深入钻研这些文献资料,看看能否得到进一步启发,有无新的见解。尽管选题可能重复,类似的题材较多,但也可以从不同侧面结合不同实例,根据不同对象写出一定的新意来,使观点更明确,方法更有效,使其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更强。第三,选题要从实际出发,题目大小、题材的深度和广度要恰当。

第二步,拟纲、执笔。

论文选题确定后,就要注意写好提纲,这是写好文章的基础。首先,要将内容、结构布局好,要拟定一个写作提纲,准备分几个部分,各个部分集中讲几个问题,这些部分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如何,都需要进一步精心设计,使其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其次,要注意各种文章的特点。写理论性的文章,最好能再确定大小标题,叙述上力求论点明确,可信度强,便于别人借鉴;写教材分析方面的文章,应进行比较,提出改进意见或提示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等。

第三步,修改、定稿。

修改是文章初稿完成后的一个加工过程,它包括对论文文字的修饰,以及科学性的推敲等。论文初稿形成后,应从头至尾反复地阅读,逐句逐段推敲,审核一下文中的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合理,结构是否严谨,计算是否正确等。一篇好的小学数学论文,应该是数文并茂。就是说,既要有好的数学内容,又要有好的文字表达。所以,文字的工夫对数学论文来说很为重要。数学论文,贵在朴实,少用浮词,免得冲淡文章的中心,文字应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用词应准确简炼,表达完整,特别是中心内容一定要阐述透彻清楚。此外,书写要规范,题号、图号、标点也要正确。修改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只有对文稿反复推敲、修改,才能消除不应有的错误。只有经过反复修改加工,文章的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篇三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情境创设缺乏针对性

以为教师在讲认识对称图形时,本来可以选择如圆形、等腰三角形、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等学生比较熟悉的图形来引导学生对对称的现象加以了解和认识,但是有些教师为了突出新颖选择一些联系不紧密、不容易让学生联想的图形来创设一个情境。这就使得学生不容易明白教师这样设计的目的,而且更容易迷惑。

2、教师课堂控制力变弱

数学常被人们认为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新课改之后,为了迎合新课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精神,一些教师一味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和发言,原来沉闷的课堂如今已变得热闹非凡。这种现状就造成了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力变弱,在课堂教学中容易被一些突如其来的问题或事件影响教学的进度,进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除了讨论和发言外,还有一些教师常采用物质奖励、不精准评价或者是过多的表扬等行为让学生有非常好的自我感觉,甚至对于一些犯了错误、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的行为,教师也不敢对学生加以批评。诚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课堂质量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对于数学的认识不能仅仅是形式上的,而应该让学生从内心对数学感受兴趣,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教师对课本钻研程度不够

备课是教师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和前提,只有有了充分的课前转变,教师才能够在课堂上发挥地游刃有余,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往往一次备课受用终身,而且教案是在上课之前临时准备的,有时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教案的惯例,许多教师会选择相互之间抄袭。教案是教师教学的一个依据,匆忙的准备就使得教学的内容不能够很好的做到具有针对性和规范性,这就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针对以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针对这些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的掌控能力,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努力钻研教材,做好二度备课

二度备课是教师在备课中遵循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步骤对原有教案的补充、修改和完善。在二度备课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对教材深入研究,这就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教材的内容;课中的二度备课能够让教师时时得到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反馈信息,能够在讲课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讲课的语言、速度、内容和顺序等等;课后的二度备课则是教师对课后的及时反思和评价,从而对整个教案在内容、讲课方式和教案设计上有总的评价,有利于教师对教案的整体提升。通过二度备课能够让教师做到对教材、教案、讲课内容以及学生有更具全面性和针对性的了解与把握。

2、提高自身的素质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但这也要求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教师可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研讨和进修班来增加知识的储备,也可以到高校进行进修,只有自身的素质得到了提升才能够给予学生更多地知识,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3、精心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就更应该做到精密的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环环相扣,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有一个系统的、深入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做好内容的安排和精心设计外,还要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新的问题。当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掌握的同新知识相关连的旧知识那么就越能顺利获取新知识,知识的正向迁移就越顺利。

小学数学论文 篇四

论小学数学概念数学

摘 要:现在很多的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其主要是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搞清楚。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概念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数学;教学质量

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3、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是用小鸡小鸭学具,一一对比。如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小鸭对比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7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7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

4、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我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质数,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是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倍数的数”。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背硬记的。有时可以变概念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来辨析,加深他们对本质特征的理解。

二、有效巩固概念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我认为概念的记忆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及时复习并做归纳整理,对巩固概念具有特殊意义。

1、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

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

2、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概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心讲好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既是落实双基的前提,又是使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只有学生会运用所掌握的概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胥宝凤。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浅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xx(06):21—22

[2] 熊玲。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 快回答 学体会[J]。新课程(中)。20xx(07):23—24

[3] 黄秀玉。分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新课程(中)。20xx(03):15—16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篇五

一、巧妙设置教学悬念,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结合学生好奇心和求胜心较强的心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兴趣。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知识经验,巧妙设置悬念,营造良好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了三角形面积的知识后,提问学生:如果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与底不相等,那么,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一结论还能成立吗?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不同等底和等高的情况下不存在一半或两倍的关系。但如果两者之间的面积与高或者底一定,那么三角形的底或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或高的几倍。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

二、提供说数学的机会,锻炼学生数学思维

大胆去做、去说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表征数学的重要途径。面对抽象的数学逻辑知识,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更快、更深、更准确的掌握数学理论与数学概念这是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而说数学就是在做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强化,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说数学比做数学更加重要,因为说数学是让学生超越生活经验和直观经验的关键。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说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例如,在学习《质数和合数》这节课的时候,首先给学生刘举出一些数,并且告诉学生像5、7、11这样的数就叫做质数,而像4、9、12、24这些数就叫做合数,然后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大胆的讲出来。经过短暂的思考,有些学生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因数个数是2个的就是质数。也有的学生说:因数包括1和它本身的数就是质数。还有的学生说: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数叫做质数。

看到同学们踊跃发言,教师要多给予掌声,不管学生的想法和表述是否正确,都应给予鼓励,然后让学生互相比较,是否能取长补短,使自己的表述更加完善准确,经过交流讨论最后同学们给出了最后的结论,一致认为最准确的描述是: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数叫做质数。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交流、归纳出来的概念记忆会更加深刻,学习效果必定事半功倍。除此之外,为了使学习效果更好,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过程以及体验和心得,做到及时反思总结,在不断尝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我,学会用数学思维去看待问题。

三、总结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灵活设计教学方案,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究,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论文 篇六

内容提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围绕“数学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解题策略,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问题。从问题提出——解决及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正 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具体目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于这一基本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从问题提出——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初步探索,获得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生活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 “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猜迷、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

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教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星期天,你妈妈让你去买两箱牛奶,那时你会思考那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言:每箱牛奶多少钱,至少该带多少钱?;也可以是每瓶牛奶多少钱?每箱牛奶有几瓶?至少带多少钱?……这样,学生提出了许多切题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及时提问,“你准备怎样解决以上问题?”通过讨论得出两个方法:看标价说明;问售货员。

这时可呈现两种情境:

①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48元,买2箱。

②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24瓶,每瓶2元,买2箱。并提问:“你能根据以上两条信息,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马上提出:

根据调查①可解决买两箱牛奶共需多少钱?;

根据调查②可解决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买一箱需多少钱、买两箱需多少钱?等数学问题。接着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解决了以上问题?……这样,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购物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2、发扬民主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能力。“好学多问”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学生提出问题标志着其思维的萌发,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直接体现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的思考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课堂表现为“怕提问”。

要学生提问,就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胆量。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态度,给学生一个个安全、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自主提出问题的学习行为。曾有这样一个课例: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位学生对“四万万同胞”的“四万万”提出了疑问,许多学生发出哄笑。这位教师不但没有责怪学生愚昧无知,反而鼓励了他,同时在解决“四万万”就是“四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为什么用四万万而不用四亿“的研究,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提问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决心。

可见,只有当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表述时,教师才知道学生“疑”在哪里,“惑”于何处。才能对所教知识进行有效的指导、点拨和调整。反之,如果教师把学生的一些发自内心却又异想天开的。问题,看作是旁门左道,是“有意捣乱”采取压制的方法,那么,久而久之,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会大大降低,甚至被扼杀,成为真正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发扬民主意识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是开启思维之门器官的钥匙。

3、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进一步掌握提出数学问题的针对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反思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对本堂课所涉及的数学问题进行自觉反思,逐渐明确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问题是无关紧要的,使以后提问更贴近所学数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仅仅是教学的开始,“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其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更多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体验知识产生的原始状态,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每一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这样,在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成为可能。

怎样丰富学生“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在灵活多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尽量使每位学生发挥其思维的最大潜能,使他们感到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已成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思考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寻求方法。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生进入角色以后,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有一位教师在叫“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一改往常教材中的“讲解式”(摆小棒)的呈现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发现式”,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爸爸让明明计算18+7,明明冥思苦想了一会儿,向同学们求助,谁有妙法帮我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顿时情绪高涨,积极思考,此刻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互说等形式,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了学生间多向交流。最后,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有把18看成20(20+7-2)的;有把18分成13和5(13+7+5)的;有把7分成2和5(18+2+5)的;有数手指的;也有用竖式计算的,等等。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正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一种体现。

问题一旦经过一番努力后被解决,学生就会有紧张愉快的体验,有成就感、自豪感、价值感,这些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源动力。 其次,可建立学习小组。学生的发展存在者不平衡性,无论哪个班的学生,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所具有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生活、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是各不相同的。在课堂上,面临着要解决的一个个数学问题,学生的解决方法是各不相同的。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解决问题,我们可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建立学习小组,小组中学习水平上、中、下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推荐一个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让不同水平的层次的学生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信息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

这样,小组成员对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行适时的合作交流,互相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与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经常性的合作交流中,提升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探索中解决数学问题。

皮亚杰认为:“认识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与手”、“一切真知都应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新构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因突破教材的局限,变传递结论为鼓励发现新知。

事实证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探究而获得。如针对学生所提问题“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吗?”教师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对自己的圆柱模型进行自主操作,讨论“有什么方法验证圆柱两个底面是否相等?”这样学生通过剪、量、叠等多种方法,进行积极地讨论、探索,得出“把上下两个底面剪下叠起来,是否完全重合”;“量上下两个底面的直径、半径、周长,是否相等”;“上下两个底面的对称轴是否相等”等多种检验方法,并从中得出“圆柱上下两个底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动眼,解决了问题,使其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又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题:“请在下面平行四边形上画一直线,使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

于是学生纷纷投入“如何分”的学习活动中,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找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如图) ……得出,这样的线可画无数条。 但教师并不到此为止,而是接着提问:这些平分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再次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只要是通过平行四边形中心点的直线,都能平分这个平行四边形,同时孕伏了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这一知识。这样的处理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三、引导学生合理地应用知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现实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数学课程标准) 学生学习数学不但要弄清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上所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周围的事物,理解并处理有关问题,使所学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真正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用之于生活”。在这方面,教师要自觉做到学生“用数学”的引导者。

例如,学了“统计知识、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测定”后,我们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数学用之于生活,我们可以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宽;量一量黑板、课桌、书本的长和宽;量一量家中家具的长和宽、爸爸妈妈的身高;测一测爸爸妈妈的体重;算一算逛街所购货物的价格等,在“用数学”中,体验所学知识的作用,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又使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又如,在学习了 “利率、利息”等概念后,一位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沟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他编制了这样的题目:“今天,爸爸把这月领到的工资1850元存入银行,所存定期三年,那么三年后的今天,爸爸取钱时,可取回多少元?”

这样的问题,与生活非常贴近,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通过调查,了解银行利率,并应用自己刚学的百分数知识,通过实际计算,学生不仅巩固学习知识,了解了金融知识,从而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知识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究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应用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和谐地发展。

小学数学论文 篇七

一、进行快节奏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对数学课堂充满了好奇心,在刚开始上课的十几分钟能够保持充沛的精力,认真的听取教师讲课。但是随着课堂的深入,一些学生就开始出现了走神的状况,不能继续跟随教师进行数学的学习。教师要掌握课堂节奏,能够时刻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课堂改进,争取让学生每节课都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教师进行激情课堂的时候,通常都是进行快节奏的讲课,这种快节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不会造成思路的暂停。有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思路,不停地放慢讲课的节奏,总是慢吞吞地等待着反应缓慢的学生,殊不知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拖沓了教学的情节,让学生的精力消耗殆尽,早早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采用激情的讲课方式,加快讲课的进度,让反应快的学生拉着反应慢的学生迅速前行,没有时间浪费在无所谓的纠结中。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的课堂效率,让一整堂课都能够丰富连贯、充满激情。

二、创设多种激情教学情境

教师如果营造了充满激情教学课堂氛围,就可以带动学生进入到轻松活跃的氛围中,积极地配合教师进行讲课。教师要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首先,教师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图画、视频、动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数学,教师要使用多媒体等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学生体会到动态的魅力,不再是一味地盯着静态的课本。其次,教师还要丰富数学教学的手段,使用一些教学器械,提高学生的兴奋度,进行激情教学。例如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图形的讲解的时候,就可以拿一些生活常见书本、皮球、毛绒玩具、瓶子、水杯等物件,让学生一一说出这些物品所包含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列举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图形,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三、鼓励学生提出教学的质疑

数学一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学科,教室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数学学习过程的疑问,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思维注意力。质疑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听讲、思考、演练的过程,学生发现教师讲课中有一些疑问,首先就会进行思考,自己想不明白,才会真正地提出来。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就是学生认真思考数学问题、加深数学理解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数学质疑,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还能够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思维,发现数学问题,并且进行精密的思考。教师还可以故意设置一些数学疑问,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思维的训练。例如教师在进行应用题的讲解的时候,可以使用一种最复杂的方法进行解题,这个时候肯定有反应快的学生提出质疑,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说出一种简单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独特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充满个性化,形成快乐、激情的学习模式。

四、建立完善的成功鼓励机制

小学生很在意教师的评价,教师给学生一句肯定的赞赏,就会让学生好几天都会保持着良好的激情进行学习。教师要明白自己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善于使用鼓励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于课堂表现好、精力集中的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鼓励,让这些学生体会到被当众表扬的滋味,给更多的同学树立榜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还要在作业中对进步很大的同学给予鼓励,让学生体会到被关注被肯定的滋味,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教师要包容学生不成熟的错误,帮助他们改进缺点,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五、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是一门充满激情的学科,教师要了解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特点,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充满教学的激情,进行快节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营造多种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学生则要配合教师主动地进行小学数学的学习,发现不懂的问题及时提问,努力集中精力进行学习。

小学数学论文 篇八

数学学科本有的强抽象性和强逻辑性,让学生学习起来常常很容易感觉到枯燥和乏味,今天为大家带来新颖的小学数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新颖的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新颖化

摘要:小学数学由于教学对象的思维水平仍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的状态,记忆力更偏向于机械记忆,对知识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多将有趣的教学形式加于课堂中,更有利于教学对象的理解和教学课程的进行。本文将针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开多种教学形式的好处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教学;多样化;新颖化

一、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在我国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传统方式来教学,即按照书本内容循规蹈矩的讲解,从定义到例题再到课后习题,遵循着不变的流程,并没有什么新意。依据教学要求和教学过程来讲,小学数学的课程学习主要的侧重点还是在于记忆以及知识的应用,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数学思维的活动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分析、比较、概括、抽象等思维方法以及推理、判断等形式实现对抽象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思维水平还处于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的小学生,思维发展有限,在学习过程中思维不流畅或者中断现象很容易发生,自觉性和目的性比较弱,很容易倦怠,再加上小学生活泼又好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数学学科本有的强抽象性和强逻辑性,让学生学习起来常常很容易感觉到枯燥和乏味,这就很难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接受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如在数学概念有些抽象的情况下或遇到难以记忆的数学公式时,大多数学生理解、记忆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接受,若此时教师还是按照传统、枯燥的教学形式来教学,学生就很难集中精力也更加难以接受新知识,因此以往只是简单、反复的讲解,让学生采取重复背诵记忆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压根无法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会让他们觉得学习乏味枯燥,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就会很差,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教师后期教学工作的开展。

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难以集中,他们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和注意力于课堂学习上,唯有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教学有效率。要想解决如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这个问题就要对症下药,要从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入手,在课堂教学中直观形象且色彩比较鲜明的具体事物和教材比较容易提高他们的高度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将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加进教学中,就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可把故事、游戏、动画、图片、声音、游戏、视频等作为教学工具引入到数学教学中去,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二、新颖的教学形式

无论是在标准的要求下,还是为了更加有效率的开展教学工作,寻找有效的、多样的、新颖的,能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形式是师生们的共同期望。

首先是利用数字故事进行教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授课内容,如定理、公式、数学名词、数学小故事、数学家简介,设计成有趣的故事情节,用图形图像表示出来,再基于此进行教学。小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为20至25分钟,容易分心,但是对于自己有兴趣的学习内容,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容易集中,学习积极性就会高,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学效果就会相应的更好,学生的记忆时间也会更长,也可通过对故事的回想来回想复习教学知识。有趣的教学方式创设出的教学情境,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较为集中于课堂上,激励起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且小学生对直观性内容比对于语言性、逻辑性的内容接受起来更容易。这样的课堂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白、简单易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复习旧知识,促进了知识迁移。数学故事是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具有趣味,弥补了数学抽象、枯燥的不宜教学处。

其次是利用教育游戏进行教学。教育游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下适当的、有教学针对性的游戏。教育游戏,一般都是具有互动性、挑战性、趣味新、奇幻性的特点适应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征,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学生的出发点是想要玩游戏,但是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又通过游戏中的知识设定巧妙的学习到了知识,在自己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必定更加记忆深刻,且游戏特有的竞争性又起到了良性循环的作用,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促进了每一个参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的养成。一些游戏还可以分组进行,学生自愿组成一个小组,和其他小组进行比赛,小组中成员共同探讨问题,就是一个自学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小组与小组的比赛过程中,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克服游戏中困难,最终完成挑战。教育游戏中包含的合作与竞争的多维学习关系,这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整节课中都处于较高的状态。

最后,游戏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动手形的,也可以是基于网络的。如今处于计算机信息化时代,即使是小学生对于电脑的熟悉程度也不亚于任何一个成人,而且由于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一般的游戏都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但电脑游戏对于他们来说,仍然非常具有吸引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合理的运用好电脑这个工具。而且电脑游戏的选择范围也非常的广,减小了教学过程中寻找教学游戏自愿的困难。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与新颖化的必要性

就现在我国的教学现状来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还是以课堂为主要部分,将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活泼、有趣、有吸引力是每位教师的教学目标,借助数字故事的直观性汇合数学游戏的娱乐性就可以很好的改观枯燥乏味的教学环境。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形式,将多种多样新颖的教学形式所结合于课堂上,能够积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真正的快乐学习,也可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婉如,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庭用硏究[D],宁夏大学。

[2]王婷,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硏究—Z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为例[D],宁夏大学。

[3]刘净,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张茁(1970-),女,汉族,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吉强镇中心校袁河小学数学教师。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8篇小学数学论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