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这9篇中班科学教案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中班科学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明白蜜蜂与蜂蜜的关系。
2、了解蜂蜜的味道及其在生活中的用处。
3、认识养蜂行业。
活动准备
1、《养蜂人家》。
2、挂图《蜂蜜是怎样来的》。
3、蜂蜜、可做果汁的蔬果,如胡萝卜、黄瓜等。
活动过程
一、将蜂蜜放在碟子里,请幼儿尝尝味道,然后猜一猜:
1、这是什么
2、你们明白它是哪里来的吗
二、观察挂图《蜂蜜是怎样来的》,介绍蜂蜜的由来。
1、蜂箱是养蜂场里养蜂的地方。
2、收蜜时,采蜜人先戴好面罩打开蜂箱盖;然后用喷烟器喷一喷,让蜜蜂飞走。
3、再取出一片片蜂巢。
4、用刷子刷下还留在蜂巢上的蜜蜂。
5、最终将一片片蜂巢放到机器上旋转,把蜂蜜甩出来。
6、流出来的蜂蜜,经过处理,就能够装瓶上市了!
三、大家一起来榨果汁啦!
请幼儿选择一中事先准备好的蔬果,放入果汁机,加入适量的水,盖好盖子,开始榨果汁。
四、品尝果汁,并进行比较。
1、把榨好的果汁倒出来,请幼儿品尝,说说是什么味道。
2、加入蜂蜜后再请幼儿品尝,并说说又是什么味道;加蜂蜜前后哪一种更好喝。
3、大家一起享用好喝的蜂蜜果汁。
中班科学教案 篇二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和主要生活习性。
2、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等,发现蚂蚁的基本特征。
3、愿意参加探索活动,知道要爱护蚂蚁。
4、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团结、谦让。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蚂蚁的特征
2、小蚂蚁若干,小昆虫盒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观察蚂蚁,引起幼儿的讨论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它长得很小很小,仔细看一看,会是谁呢?
二、展开
1、课件演示:
幼儿有序地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
2、教师:看清楚了吗,蚂蚁长得什么样子?
幼儿在集体中进行交流。
3、提问:
(1)头上有什么呀?触角是直直的吗?(触角、眼睛、嘴巴)
(2)蚂蚁的触角有什么用呢?
(3)蚂蚁的身体分成几个部分啊?(头、胸、腹)
(4)蚂蚁有几条腿?长在哪里?
4、教师小结蚂蚁的外形特征。
蚂蚁由头、胸、腹组成,头上长着一对触角,一双眼睛和嘴巴,身上长着六条腿。
三、观看课件,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
1、讨论:小蚂蚁的家在哪儿?
2、引导幼儿观察了解蚂蚁的主要生活习性。
四、拓展经验
观察各种各样的蚂蚁,比较不同。(大小、颜色、花纹)
教师:蚂蚁的种类可多啦,我们中国就有600多种。
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
中班科学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认识蜘蛛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了解各种各样的小型动物。
2、激发幼儿观察和认知小蜘蛛的兴趣,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3、激发了幼儿对蜘蛛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1、课件:动画片-蜘蛛在哪里
2、课件:图片-蜘蛛
3、ppt课件:巨型蜘蛛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谜语:一个小珠子,吐丝结网子,网子粘虫子,吃成小胖子。
2、教师:你们知道蜘蛛在哪里吗?
二、 展开
1、你们想看小蜘蛛的动画片吗?
播放动画片:蜘蛛在哪里,幼儿观看。
让幼儿说一说蜘蛛长什么样子。
2、利用蜘蛛图片,细致的观察蜘蛛的外形特征。
(1)蜘蛛的头胸部长着什么?它的腹部是什么形状的?
(2)小结:蜘蛛的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
头胸部有蜘蛛的口器、八只步足,腹部一般为圆形和卵圆形,能纺出丝的纺织器在腹部。
3、了解生活习性。
(1)你在哪里见过蜘蛛?蜘蛛是怎样捕食的?蜘蛛喜欢吃什么?
(2)小结:蜘蛛生活在树上、草间、石下、水边、洞穴、灌木丛等处,能适应各种环境,有的蜘蛛结网捕食,有的蜘蛛四处找吃的,还有的生活在洞穴中,蜘蛛以昆虫、多足类动物为食物。
4、了解蜘蛛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1)蜘蛛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小蜘蛛?
(2)小结:蜘蛛能捕捉农田里的很多害虫,有的蜘蛛还可以入药。
因此,蜘蛛是益虫,我们要保护和利用蜘蛛。
5、了解蜘蛛的种类
(1)Ppt课件:巨型蜘蛛
(2)通过观察,让幼儿知道蜘蛛有很多种类型,还有毒性蜘蛛。
三、结束部分
鼓励幼儿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其他小型动物,激发对小动物观察活动的兴趣。
中班科学教案 篇四
设计背景
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我是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的主题。在幼儿“玩”的过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你们发现吹的泡泡有什么秘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自然生成了这个主题。目的在于保持幼儿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让幼儿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达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活动目标
1.学会吹泡泡并了解泡泡的特性。
2.知道不同形状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体验吹泡泡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泡泡的特性(易爆 透明 七彩色)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实验验证不同形状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
活动准备
教学准备:泡泡水 不同形状的吹泡棒(△○?□☆)自制或购买
活动过程
一、 出示泡泡枪,同时打出许多泡泡,幼儿说出名称,引入课题。
二、 教师讲解泡泡水、吹泡棒,认识各部分名称。重点讲解泡泡的吹法,幼儿学习。
三、 操作实验:
利用圆形吹泡棒练习吹泡泡,并在吹的过程中观察泡泡的特点。
大大小小的圆形 透明 七彩色 容易爆破
四、 教师小结并让幼儿知道:圆形吹泡棒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
五、 逐一出示其它不同形状的吹泡棒(△?□☆)幼说出名称,教师再次设疑,引起幼儿探索与思考兴趣:那么想一想,它们吹出的泡泡又会是什么形状了?
六、 幼儿操作验证结果,教师巡回提问。
七、 根据幼儿操作回答,教师逐一示范验证结果。
八、 小结:
原来不光圆形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其他形状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也是圆形的。泡泡真奇妙呀。
延伸活动:
去院子可以互相交换吹泡棒,再次感受吹泡泡的乐趣,在太阳底下观察泡泡颜色,玩抓泡泡的游戏。
教学反思
平时,经常看见公园门口有许多孩子在玩吹泡泡游戏,而他们的年龄大多都在3岁左右,一个个满怀喜悦的追逐泡泡,抓泡泡,比比看谁吹的多等,由此激发了我设计此节课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让孩子在玩中乐,乐中学到更多知识。”而本节课的选材也正是迎合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故而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主动、积极、其乐融融的场景,达到了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幼儿玩得还不是那么尽兴,考虑到时间关系,教师只好在幼儿兴趣点最高时,终止了游戏,进行小结本次探索活动。通过这点,让我认识到,不要一味的遵循原则,有时候可根据孩子实际课堂情况做以灵活多变的调整,这样又会起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中班科学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2. 体验观察探究蜗牛的乐趣,萌发关注、喜爱蜗牛的情感。
3. 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难点:
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活动准备:
蜗牛视频、关于蜗牛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见过蜗牛吗?你见过的蜗牛是什么样的?
——谁能把你见过的蜗牛画出来,并告诉我它的身体名称吗?
——我们先看个小短片,再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画的完不完整。
二、请幼儿观看视频,了解蜗牛外形特征。
——观看完视频,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总结:蜗牛背上有一个壳,头上有触角,眼睛长在触角上,身体是软软的,有点透明。
三、出示PPT《蜗牛》,介绍蜗牛的身体及名称。
——关于蜗牛的壳,你有什么发现呢?(蜗牛壳上有旋转的线——螺线)
——出示蜗牛壳图片,观察(从蜗牛壳中间的螺线向右顺时针旋转的螺线叫右旋,从蜗牛壳中间的螺线向左逆时针旋转的螺线叫左旋。)
——我们再来看看蜗牛的头,它有几对触角?它的眼睛在哪里?——蜗牛的嘴巴在哪里?你知道它喜欢吃什么吗?(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却有26000多颗牙齿。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
——蜗牛是怎样行动的?(蜗牛利用“足腺”分泌粘液,减少摩擦,蠕动腹足移动。)
四、分享寻找蜗牛的经验,并讨论蜗牛喜欢居住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小朋友,你没有有抓过蜗牛?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
——教师总结:早晨潮湿的树丛中、下雨过后的草丛或墙面、潮湿的墙角、潮湿的的花盆下都可以找到蜗牛,看来蜗牛待在比较阴暗潮湿的地方。
——最近小朋友有见到蜗牛吗?你一般都是在什么季节见到蜗牛的?(蜗牛要冬眠和夏眠)
——请幼儿观看视频,了解蜗牛是怎样冬眠、夏眠的。(蜗牛分泌一种黏膜把壳的开口封起来,此膜硬化后便形成一道保护身体躯体的膜,可防止外物侵入。这层硬膜具有轻微的透气性,使蜗牛能够呼吸而生存下去。同时,任何水分都很难经此而散失。)
活动延伸:
和孩子们一起寻找夏眠中的蜗牛,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观察视频、图片,来了解了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本来本节课打算带孩子们一起用放大镜观察蜗牛,但因为现在是夏季,大部分蜗牛已经夏眠,不好找到了,所以没有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
改进措施:
在区角中投放放大镜与小蚂蚁,请幼儿观察放大镜下蚂蚁的样子,并把观察到的蚂蚁画下来。
中班科学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直射现象,探索为小兔的影子找“眼睛”。
2、培养幼儿对光和影科学现象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小兔头饰若干、眼睛、记号笔、橡皮泥、剪刀。
教师准备:小兔头饰、记录表两份、√×标记、投影仪、背景板、手影视频。
活动过程:
一、玩影子游戏,发现影子变大变小的秘密。
1、师:今天老师要跟小朋友一起来玩影子游戏。
看!这是谁的影子?(小兔)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影子呢?(太阳光、月光、灯光……)
教师小结:只要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
2、师:今天我们也要来玩影子游戏,找找光源在哪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小兔,请你到旁边的桌子上每人拿一只兔子,到灯光下来走一走、玩一玩,看看影子会怎么样?
幼儿探索。
3、师:你发现了什么?(我动它也动,我跳它也跳……)
那你们刚才有没有向前向后走走?想不想上来试一试?
影子怎么啦?谁来告诉大家,你们发现了什么?(影子会变大变小)师:啊!影子还会变大变小?再试试看。哇~影子真的会变大变小。(教师记录)
4、师:那离光源怎么样,影子会变大变小,请你和小朋友说一说,试一试(往前走离光源远影子变小,往后走离光源近影子变大)
5、教师记录。师:哦,原来小兔离光源近,影子就大,离光源远,影子就小。
(评析:导入部分开门见山,直接用小兔的影子引出活动,知道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那么要玩影子游戏,就必须有光源,引导幼儿找到光源,为接下来幼儿探索发现影子的大小与距光源的远近的关系作铺垫。玩影子游戏时,给了幼儿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在玩中自主发现影子会变大变小,然后再一步步引导他们得出离光源近影子变大,离光源远影子变小的原理,教师帮助幼儿小结并记录,将得出的结论更清晰的展现在幼儿面前。)
二、猜测如何让小兔的影子上有眼睛
1、师:接下来我们要为小兔的影子找眼睛,怎样让小兔的影子上有眼睛呢?
2、幼儿讲述方法(如画、贴、剪等),教师用相应标记记录。
3、师:咦,那这些方法能成功使小兔影子上有眼睛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材料,我们去试试吧。
(评析:此猜测环节充分尊重了幼儿的意愿,按照幼儿自己的想法来为小兔找“眼睛”,让他们在操作验证中发现自己方法的正确与否,这样更利于幼儿对知识的掌握。教师设计了记录表,将幼儿的想法一一记录下来,并进行验证,有利于培养幼儿合理的科学记录方法的养成。)
三、幼儿操作并验证
1、有剪。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画)有谁也用了这种方法吗?赶快上来试一试吧!成功了吗?那说明用画的方法不成功(记录)。
师:谁用了xxx方法?师幼共同验证。
师:看了这几种方法都不成功,那剪的方法会成功吗?用了这种方法的小朋友赶快来试试吧。成功了吗?哦,剪的方法能使小兔的影子上有眼睛。
师:那刚才没成功的小朋友去试试这种剪的方法吧!已经成功的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用剪的方法影子上就有眼睛了呢?
2、无剪。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画)有谁也用了这种方法吗?赶快上来试一试吧!成功了吗?那说明用画的方法不成功(记录)。
师:谁用了xxx方法?师幼共同验证。
师:看了这几种方法都不成功,还能有别的方法吗?幼:剪。哦,你觉得剪的方法能成功吗?你觉得呢?只有试过才知道了,那就让我们去试试吧。
可以先画两只眼睛,然后再每只眼睛的中间折一折,剪一剪。先完成的小朋友可以先去试一试哦!
师:我们把小兔举高喽,看看你的小兔影子上有眼睛没?耶~我们都成功了!
师:那为什么用剪的方法影子上就有眼睛了?(多问)
师小结:因为剪了洞,光就能从洞中穿过去,射过去,所以影子上就有了眼睛。
(评析:此环节是本活动的重难点所在,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验证过程中发现只有剪的方法才能帮小兔找到“眼睛”,从而引发不成功的幼儿也想去尝试这种剪的方法。那么,如何来剪呢?又将一个问题抛出,和幼儿一起来讨论剪“眼睛”的方法,尽量帮助幼儿克服在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操作完成以后,请幼儿到灯光下来试一试,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又引起了幼儿的再一次思考,为什么用了剪的方法,影子上就有眼睛了呢?师幼一起总结折射的现象。)
四、欣赏手影表演
1、师: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今天啊老师带来了一段有趣的手影表演,一起来看看吧!
2、师幼共同欣赏。
3、师:哇,手影表演真美,真有趣。我们也来灯光下玩一玩吧。
(评析:最后的结束环节,通过欣赏手影表演来拓宽幼儿的视野,了解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激发他们玩手影游戏的兴趣,感受科学活动快乐有趣的氛围。)
中班科学教案 篇七
活动目标:
1、经过动手做小实验,初步体验量的守恒。
2、懂得做实验后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的结果。
3、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地进行实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从杯中倒水的经验。
2、物质准备:一粗一细两个杯子,里面分别装有不一样水位的水。
3、――学具:粗细不一样的杯子若干(数量各为幼儿人数的一半,其中粗杯子里盛有兰色的水,细杯子里盛有红色的水),粗细不一样空杯子若干(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一半)。
活动过程:
一、哪个多哪个少
――教师(出示粗细不一样的杯子):这两个杯子一样吗哪儿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杯子有粗有细。
――教师:杯子里面有什么你觉得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吗哪个多哪个少呢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
――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我的想法。
二、思考实验方法
――教师: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你猜得对不对呢
――鼓励幼儿思考,并提出提议。师幼归纳多种方法,并引导幼儿分析这些方法中哪些可行,哪些方法有难度,此刻没办法做。鼓励幼儿发现借助空的第三只杯子能够了解两杯水是否一样多。
三、幼儿操作活动
――两位幼儿共同做实验,一人拿一杯水,然后再取一个空杯子。先猜猜两杯水是否一样多,谁多谁少,然后再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了解幼儿的实验方法。
如,方法一:一幼儿先将自我杯子中的水倒入空杯中,做一个标记后把水倒回去。另一个幼儿幼儿再把自我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低:
方法二:一幼儿在自我杯子的水位处作标记,然后把水倒入空杯中,另一个幼儿将自我杯中水倒入做标记的杯子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低。
方法三:如果幼儿取的空杯与其中某幼儿的一个杯子一样大小,则能够让另一幼儿把自我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两杯水放在一起直接比较水位的高低…
――提醒幼儿实验时注意慢慢倒入,不要将水泼出来。同时要将杯中水全部倒完。
四、我们的实验结果。
请幼儿介绍实验的结果,引导幼儿发现,光用眼睛看,结果不必须正确,要经过实验才能明白正确的结果。
中班科学教案 篇八
1、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知磁铁能吸铁的特性,尝试运用各种方法取出水中的东西并进行分类。
·大胆探索并能讲述自己的发现。
·体验探索磁铁的乐趣。
2、教学准备:
磁铁;探索材料:回形针,玩具,一元硬币,夹子,茶叶罐等铁制材料和非铁制材料:积木,塑料玩具,纸杯,玻璃球,气球……
装水的大盆两个;取物工具---篓子、盘子、有磁铁的钓钩、勺子、筷子等;空箱子2只,空盆1个
3、教学过程
a)情景引入
(出示大盆)师:陈老师遇到一个问题---小弟弟把许多东西一起扔到了这两个玩水的大盆里,这可怎么办呢?
提出问题讨论:怎样才能将这些东西拿出来呢?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b)初次探索水中取物
·幼儿用磁铁水中取物。(规则---不能用手拿)
·经验交流:磁铁是怎样帮助你取出东西来的?你取出了哪些东西?
c)分组实验,再次探索水中取物
·幼儿尝试用磁铁取水里的东西。
师:磁铁能将水里的其他东西取出吗?请你试一试。
·讨论并总结:取出的都是铁制品,磁铁能吸铁。
师:你有没有取出东西?为什么没取出?这些东西为什么能取出来?它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讨论:有哪些方法能取出水里的东西?
·幼儿用各种工具水中取物。
·幼儿交流取物经验。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取出了什么东西?
·环保教育---保护环境,不乱扔东西。
d)取出物分类
·幼儿将取出物分类
· 师生小结:今天,我们动脑筋将水里的东西取出,发现……是铁制的,能被磁铁吸起来;……是木头的、塑料的、纸的,不能被吸起来。
·经验迁移:磁铁的作用可大了,生活中有许多东西也用了磁铁,你知道哪些东西请磁铁帮忙的?发现了告诉大家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延伸区域游戏:杯中取物
·介绍游戏和记录表的使用。
·幼儿游戏---按记录表的要求将水杯里的回形针用磁铁取出(磁铁贴在杯外吸)
中班科学教案 篇九
活动目标:
1.知道通过拓印可以复制物体表面的纹理。
2.了解拓印的基本方法,愿意尝试用多种材料进行拓印。
3.积极探索拓印的奥秘,对拓印活动产生兴趣。
4.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供幼儿探索拓印用的各种树叶,厚薄不一的图形片、雪花片、积木贴好在底板上,铅笔等。
树叶拓印画(示范用)。
拓印制作过程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树叶拓印画,引发幼儿对拓印的兴趣。
教师:这里有一幅奇怪的图画,从这幅画里你能看到什么?画里藏着什么?
(二)引导幼儿观察拓印画,讨论怎样制作拓印。
教师:拓印画里德树叶是怎么画进去的呢?(可以先让幼儿猜一猜,引起他们对拓印的兴趣,再让幼儿看看拓印的制作方法)2.教师根据图示的拓印方法,和幼儿讨论制作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贴在底板上,在上面覆盖一张薄一点的白纸,并将这张纸夹住固定好,然后用铅笔在有树叶或积木的地方画。(注意点:树叶老师已经固定好了、底板的夹子怎么夹、铅笔怎么拿、画在什么地方等。)
(三)引导幼儿运用身边的材料尝试拓印。
1.教师:拓印神奇吗?你想不想也来试试?你打算拓印什么东西呢?你知道怎么拓印吗?
2.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拓印尝试和探索。(教师给予及时的提醒和帮助。)
(四)相互交流各自拓印的过程,并讨论分析成败的原因。
1.教师:请幼儿说说刚才拓印的是什么?拓印出了了吗?为什么?
2.引导幼儿发现:只有表面凹凸不平地东西才能拓印出印迹,其中较薄的东西,如树叶、薄的雪花片很容易就拓印出来,而过厚的东西也不容易拓印,拓印时还要把纸固定好。
(五)幼儿根据刚才的发现再次尝试拓印。
教师:请小朋友改进操作方法再操作一次,看看这次的拓印效果是不是比上一次的好,你可以把这张纸拿下来转个头夹上去,然后比比两次的效果。
(六)相互欣赏各自的拓印作品,分享探索画带来的乐趣。
教师:你对自己的拓印画满意吗?你觉得下次再玩的时候,可以做哪些改进?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中我们可以去试试用蜡笔拓印,也可以去拓印其他的东西,个、还可以把几样东西拓印在一张纸上,变成一幅漂亮的拓印画。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的9篇中班科学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