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优秀13篇7-4-11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快回答人美心善的小编沉默为大伙儿收集的13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速读,把握记述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庄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告诉我们如何去做。

二、检查预习

字音闷热(mēn)玩弹子游戏(dàn)不能动弹(tán)全身颤抖(chàn) 着眼(zhuó)

卜卜乱跳(bobo)连攀带扒(bā) 啜泣(chuò)瘦骨嶙峋(línxún)

常用词语训诫迂回凝视啜泣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三、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四、默读课文,复述大意

1、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阅读方法――默读。默读就是要求带着一定目的,不出声、非常快速地阅读。它是我们今后学习中用到的主要读书方法。

要求:用眼睛看书,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中嘴里小声叨念;因为“出声”就影响阅读速度,“手指”同样影响眼睛的扫视速度。

回忆故事要点:

(1)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的还有哪些人?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2)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

(4) 故事发生的起因是什么?

(5) 故事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6) 故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2、我们现在根据归纳的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这个故事,注意复述时在事情的经过部分要详细一些。

五、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六、拓展延伸:

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

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握灌、峭、嘲、纳、翼、遥、攀等7个字。

能力训练:

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论理及其详略安排。

教学难点:

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积累,开拓视野

师出示名言,生齐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诗歌《在山的那边》,让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三、检测字词,扫通障碍

1、找一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2、教师点出一些词语,由学生造句:心惊肉跳、啜泣、头晕目眩。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先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作者又是用哪句话来结束这一人生经历的讲述的?试从文中找出。

2、从这一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一些生活哲理,它集中体现在哪个段落上?

五、研读课文,培养能力

1、生默读讲述“脱险”经历这一部分,准备复述。

2、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要求:

A、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B、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C、尽量用自己的话。

3、复述课文,师生点评。

4、师找出一些语句:“嗨,慢着”;“我没法──”;“再见!”;“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不用客气。”;“我下不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看见了。”然后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出示朗读要求:

A、用普通话,做到字正腔圆;

B、明晓词语和词组,做到停顿恰当;

C、揣摩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5、生朗读;师点评。

六、延伸拓展,开发思维

1、师提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件事虽已过去了,但作者却从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试用文中的话表明这一哲理。

2、怎样理解这一哲理?

师点拨,启发学生联想:以爬山为例,将爬上山顶的大目标化为爬山途中一个个小目标;以学习为例,树立短期目标,进而连缀成为长远目标……

3、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生分组讨论2、3问。

七、课后小结,提出希望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故事:遇险──脱险

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三

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的细节和心理描写,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学习难点: 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积累字词

(1)字音

训诫( ) 耸立( ) 迂回( ) 凝视( )

啜泣( ) 纳罕( ) 瘦骨嶙峋( ) 头晕目眩( )

小心翼翼( ) 陡峭( ) 着眼( )

(2)释义

训诫:教训和告诫。

嶙峋:山石重叠不平的样子,也形容人瘦削的样子。

纳罕:觉得惊奇,诧异。

啜泣:抽泣,低声哭泣。

(3)运用

请你按照事例仿写句子,要求格式和运用的修辞方法与例句相同 。

示例: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请学生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2.学生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下来。

3.标点符号的运用: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5.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仅仅指当时“我”下悬崖石架的情形吗?

二。学习·研讨

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范读、自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

⑵读后讨论:

a.“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

b.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 的是什么?)

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后,你对文章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示例: ﹙1﹚请同学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2)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其作用是什么?

﹙3﹚ “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4﹚“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解决的?解决这个困难的关键是什么?

﹙5﹚“我”遇到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分别说说吗?

﹙6﹚为什么别的孩子爬上山顶,而“我”不能?文中好多处提到“杰利”,有何用意?

﹙7﹚你对父亲找到“我”后不上山崖去接“我”是如何理解的?

﹙8﹚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作者又是用哪句话来结束这一人生经历的讲述的?试从文中找出。“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是指什么?

﹙9﹚你认为文章以“脱险”为标题与“走一步,再走一步”为标题比较哪个更好些?说说理由。

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三。巩固·延伸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内容。

2.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第二课时

一、检查巩固

1.检查字词(听、写训练),默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找学生到黑板上默写)

2.找两位同学回答第一课时的“巩固·延伸”练习

二。学习·研讨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2.找出语段中描写“我”的动作和感受的词语,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3.文中最生动最细腻、几乎贯串整个故事的,是对“我”的心理描写,找出并朗读有关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进行讨论分析。

4.让二、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语调来。

5.如何看待“父亲”对“我”的帮助?

6.如何看待杰利和另外四个孩子的行为,我们在生活中应当如何对待遇到困难的朋友?

7.总结本文的写作方法(学生讨论)

小结: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三。巩固·延伸

1.作补充练习

2.写作训练:

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充溢着一些细节:母亲的一个亲切的抚摸,老师的一个孤立的眼神,朋友在天热时送上一杯清凉的水……请你以“永远的细节”为题目,写意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四

一、积累与运用

1.你能将下列广告词所运用的成语还原成原来的模样吗?

①衣店广告:衣衣不舍( ) ②鞋店广告:望鞋欲穿( )

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嶙峋( ) 眩目( )

②啜泣( ) 茫茫( )

3.解释下列词语。

①纳罕:

②小心翼翼:

③训诫: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请把这件事你不要放在心上。

b.他很早就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

c.从事实中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d.他的作文不但全校冒尖,而且是全班之首。

5.《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 是_______国作家。课文选自《 》。

二、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6.文中的“我”已经脱险了,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却哭了,这是为什么?

7.“父亲”对“我”脱险起到什么作用?

8.文章最后一段中,你认为哪句话哲理性较强,是这段的中心所在?

9.你从选文中受到什么启发?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困难?

(二)

特殊的听众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个白痴。当然,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得出的结论。在他们听起来,我拉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儿。这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就在楼区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②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幽幽的乐曲。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地跳起来,我不得不大喘了几口气,使它平静下来。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在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把那把锯带到了林子里。我懊恼极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不由得咒骂道:“我真是一个笨蛋,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我吓了一跳。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破坏了这位老人独享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了我,她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射下来,她的满头银发显得格外晶莹。“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愿意听到我的琴声了,尽管她是一位聋子。我拉起另一支曲子,面对这位特殊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③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从我紧闭着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德·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虽然妹妹还像以前那样,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我却已经不在乎了。练琴时,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也湿透了衬衣,但是我绝不坐在椅子上练习。在以前,我可是坐着练的。

④就这样,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坚持不懈地练琴;而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老人,也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子上等我,看我拉琴。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欢乐和幸福;我呢,在她面前信心十足、一丝不苟地拉着每一支曲子,仿佛她真的能听到我的琴声。

⑤我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靠近小山的那座楼里,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聋子?!”妹妹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前天还在指导我们排练呢。她怎么会是聋子?”

⑥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心中充满了对老人的感激与崇敬。从此,每天早晨,我仍然早早地来到小树林里,面对这位特殊的听众,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轻轻调好琴弦,拉起一支支优美的曲子。(二)我用心感受着,仿佛听到了老人在用她的心演奏着真正的音乐,那美妙的音符从她心中缓缓流淌,充满了整个小树林,充满了我的整个身心。

⑦后来,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有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的机会,但是,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音乐家。

10.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

11.本文所写事情的起因是;结果是 。

12.本文第③段具体写了“我”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我”比以前_______和_______了。(用两个词语概括作答)

13.结合文意,解释两个“特殊”的含义。

第②段中加点的“特殊”: 。

第⑦段中加点的“特殊”: 。

14.本文第②段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15.本文第④段中加点的“总是”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三)

艰辛的历程

①“娘,您别送了,”我喉咙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吧!”

②“娘晓得。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车窗外的娘眼眶红红的,笑着说,“娘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娘只指望我儿今后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要多挺一挺,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③“我记住了,娘……”我哽咽着,低下头……

④娘终于回家了。一直没有回头——我知道,娘一回头,就又舍不得走了,娘每走几步,便伸起手擦眼泪。娘瘦小的背影渐渐模糊,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毫无顾忌地流下来。

⑤那一晚,我失眠了——想娘,为了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⑥娘不识字,小时没念过书,就因为家里穷。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别人到大山中去砍柴,晒干了、晾干了,再挑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卖。收购干柴的老板欺负娘不识字,记数用“壹贰叁肆”,故意克扣柴的重量。娘气得不行,只有哭。她一边骂,一边暗暗发誓: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⑦穷人的孩子当家早,理事早。哥哥和我小时念书用功,期中、期末总是每人摞着一叠奖状回家,这是娘最高兴的时候。但一到开学,娘就犯愁了。兄妹三人都念书,三双要钱的手都伸向娘。爹心眼儿实,只能靠卖气力挣钱,可那点微薄的收入仅够敷衍油盐酱醋。娘只有一个办法——借!

⑧跑东家,串西家,鞋底磨穿了,嘴皮也磨破了。大清早出去借,往往半夜才能回来。好几次梦中醒来,我听见娘和爹的叹息声、交谈声,还有娘低低的抽泣声。娘为凑齐兄妹三人的学费,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却从来没抱怨过半句——娘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誓言。

⑨我读高二那年,家里已经穷得叮口当响。欠了一屁股债不说,屋破偏逢连绵雨,娘在干活时又不慎扭伤了脚。赤脚医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医好娘的脚。由于没钱进医院,娘从此走起路来一瘸一瘸的。可娘粗活、重活照样干。那时,我在校寄宿。礼拜六,我回家拿伙食费,看娘的表情,我没忍心问。礼拜天,娘一大早就出去了,傍晚还没回来。我苦着脸,正打算返校时,远远地,我看见娘了——娘拄着一根竹竿,一瘸一拐地走回来了!长长的大路上,夕阳的余辉将娘的身影拉得好长好长。每走一步,娘都要咬一下嘴唇——娘分明疼啊!但娘为了省那五角钱车费,硬是咬着牙从十几里外的亲戚家一步一拐地走回来了!五角钱!就为了省五角钱给儿子做伙食费啊!

⑩我跑过去,扶着娘,看见娘的嘴唇已咬得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娘从怀里掏出两张10元钞票,吃力地笑着说:“儿,总算借到了,天快黑了,快回学堂吧!”

我拿着钱,无言地跪下了,泪水一点一滴地洒在钞票上。

前几天,妹妹来信说,娘收到我在天安门前照的相片后,用一块新手绢小心地包着。几乎每天晚上她都要就着昏暗的灯光细细地瞅着,看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乐着……

读着读着,泪水不由得又盈满了我的眼眶,我又想起了娘,想起为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选自1999年5月6日《中国教育报》,作者平江人,有改动)

16.本文采用的主要记叙顺序是什么?

17.本文第⑧段画线部分的“那个誓言”指的是什么内容?

18.本文第②段画线句子“多挺一挺,咬咬牙”表现出母亲什么样的品质?她把这句话说给儿子听的用意是什么?

19.本文三次写“我”的流泪。请用简练准确的词语分别写出三次流泪的不同:

第一次流出的是 的泪。

第二次流出的是 的泪。

第三次流出的是 的泪。

20.概括指出本文主要选取了什么材料来歌颂母亲的?

21.你觉得应该学习文中这位伟大的母亲的什么精神?

三、写作

22.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如何面对的?写下来。(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①依依不舍 ②望眼欲穿

2.①lín xuàn ②chuò mánɡ

3.①惊奇,诧异。 ②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 ③告诫,教导。

4.b

5.莫顿·亨特 美 当代少年

二、(一)6.这是脱险后的自慰,对父爱的体验和感激,战胜困难的自豪等的泪水。

7.鼓励、引导“我”,让“我”有自我脱险的勇气和信心。

8.“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9.做任何事都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直到达到目的。首先要有勇气和信心,无论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只要把它分解开,就一定能克服。

(二)10.本文记叙的顺序是顺叙。

11.我不敢在家练琴,找到了可以练琴的小树林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

12.自信 刻苦

13.这里指在我沮丧和灰心时,尽管她耳聋却愿意听我拉琴,给我勇气。 这里指为给我鼓励而不聋装聋,使我坚持练琴,终于成材。

14.修辞方法:比喻 作用:将老人的话比作诗,生动形象地写出老人的话入耳动听,意味深长,唤起我的自信,给了我美好的感受。

15.“总是”是“一直是”“一向是”的意思,这里是说老人每天都来看我拉琴,从不间断,表现了老人对我发自内心的关爱和殷切期望。

(三)16.插叙。

17.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18.刚强。希望儿子凡事也要刚强。

19.离别 感恩 思念

20.母亲克服很大的困难供孩子读书,或借钱供孩子读书的艰辛历程。

21.克服困难,从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三、22.写作提示:描写要细致,注意使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方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五

莫顿·亨特

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我”的脱险对你也会有宝贵的启示。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嶙峋(línxún)〕形容人瘦削。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棗”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研讨与练习

一 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二 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三△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

标有△号的为选做题,下同。

读一读,写一写

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汪国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2.通过理清文章叙事线索,对应文章中的各部分情节,指导学生运用方法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文章线索、人物形象和人生启示三个方面进行方法指导,并借助类文阅读夯实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把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教学难点:

通过教师的提示,从不同角度由浅入深概括出文章的人生启示。

教学方法:

默读、复述、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3分钟)

在去年有一部非常卖座的动画片,里面的主人公朱迪是一只一心想成为警察的兔子。这部动画片的名字叫《疯狂动物城》。同学们看过吗?(生答)我们今天就一起重温一下其中的一个片段,看看朱迪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一名优秀的警察的。

(观看影片)

看完片段,大家能告诉我朱迪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优秀的警察的?(生答)为了成为警察,这只兔子在夜间不放弃锻炼身体;凭借自己的智慧在训练和与大型动物的对抗中脱颖而出,就这样一步一步实现了在别人看来不可能的梦想。无独有偶,在二战期间,有一名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要独自驾驶飞机从英国秘密潜入德国本土进行侦察。飞机上没有武器装备也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他想到路途中的种种困难呢,内心异常恐惧。但是他回忆起儿时经历,一步一步完成了侦察任务,实现了自己看来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大家猜猜这个人是谁?(生答)对,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我”——莫顿亨特。

下面,我们通过仔细研读文本,看看作者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什么。今天,我们男生和女生分为两队,进行竞赛,回答对了就能加分。

二、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4分钟)

引入:这是一篇记叙文,我们学习记叙文时第一步往往要先整理出记叙文的六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首先,时间、地点、人物比较简单,我希望交给一个同学来回答。(生答)下面,起因是什么?经过如何用一句话总结?结果如何用一句话总结?

(1)梳理要素

时间:七月里一个酷热的日子

地点:费城

人物:“我”、小朋友、父亲

起因:因为厌倦了玩弹珠,就想去爬悬崖。

经过:当“我”爬到悬崖中间时,由于害怕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结果:在父亲的指点下,“我”摆脱困境,爬下悬崖。

过渡:在明确了这六要素的基础上,哪位同学可以综合这些要素,把课文的主要情节概括出来?

(2)情节概括

费城七月里一个酷热的日子,“我”和五个小朋友因为厌倦了玩弹珠,就想去爬悬崖。当“我”爬到悬崖中途,由于害怕陷入两难的境地。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我”摆脱困境,爬下悬崖。这次冒险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学生如果答不出来启示,可以顺势引导)

过渡:

2、文章线索(10分钟)

过渡:文章一般出现的线索有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叙事线索又叫明线,感情线索又叫暗线。

由整体概括抽丝剥茧

叙事线索:冒险、遇险、脱险

过渡:叙事线索相对容易,我们来看看比较复杂的感情线索。

首先,这里总结了理清感情线索的方法。第一步,叫做定位,我们通过叙事线索的情节对应找到表达心情变化的段落。第二步,从段落中筛选词语,或者整合语句,概括心情。第三步,心情变化可以分类总结。

1.定位:确定对应情节

2.概括:筛选词语或概括心情

3.综合:分类总结

过渡:这里我已经给出了这条感情线索中的一个词——恐惧,这个词我们是通过哪些语句概括出来的。(生答)因此,结合前面的叙事线索,我们可以先定位,然后通过圈点勾画找出原文词语或概括情感。那么,冒险部分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脱险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有哪些变化?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找一找。

——恐惧——————

3、人物形象(5分钟)

过渡:通过感情线索的把握,我们下一步可以更好地分析人物的形象。我们首先看看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第一步,叫做定位,我们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段落语句。第二步,从语句中概括人物性格。第三步,人物的形象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全面综合分析。

1.定位:找出人物描写

2.概括:概括人物性格

3.综合:多方面剖析

过渡:这里老师把“我”和杰里的人物形象分析了,那么最难的父亲的形象留给大家分析。

(同桌讨论半分钟)

过渡:这篇文章又叫《悬崖上的一课》,作者通过爬下悬崖的一次经历,有了不少感悟。我们也来看看这一课带给我们的启示。

4、人生启示(8分钟)

过渡:人生启示也是有方法的,同样可以归纳为定位、概括与总结。第一步,定位找出文中表达观点、事理的语句。第二步,化繁为简。第三步由浅入深,多角度挖掘。

1.定位:寻找表达观点、事理的语句

2.概括:化繁为简,表述完整

3.综合:由浅入深,多角度挖掘

我先从四个角度给同学们一点提示,为同学们归纳启示做铺垫。分别是于事、于己、于人、于未来。下面,给大家2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等会儿请小组代表来回答。

1、分解困难

2、提高自信

3、感激帮助

4、积累经验

三、类文实战(13分钟)

过渡:在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处理阅读中感情线索、人物形象和人生启示三类问题。这个经验我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运用到新任务中。课前已经发给大家一篇类似文章,大家也提前阅读,并作了旁批。那么,现在我们带着学完课文的方法与经验,再来一探究竟。

1.在跳河前,“我”的心理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请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下面横线处的内容。

过渡:题目让我们找出心理变化,其实就是找出感情线索。题目中给了我们提示,我们先把提示词在文中画出来。(让学生明确“惊叹羡慕”和“鼓起勇气”的位置)

惊叹羡慕——————鼓起勇气

2.从全文看,“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过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倔强、不服输、善于总结经验

3.从“我”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过渡:跳河的故事大家能否从多个方面归纳一下启示?

人要有一定的冒险精神;

遇事不怕失败,执着求索;

不偏听偏信,大胆尝试;

今后对待问题要善于总结,积累经验。

四、课堂小结(1分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经验加以指导,初一阶段是中学生涯的第一步,我们要稳扎稳打,走好第一步,那么后面一步一步我们必然走得自信与坚定。最后,有几句话送给大家,我们齐声朗读一遍:

五、作业布置

完成质量检测第16课的内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七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设计导语能吸引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我从作者的一次飞行经历导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这个人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那么小时候的一段什么样的经历改变了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导语是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加之我生动的语言,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二、设计的问题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1、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2、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这几个问题比较简单,我让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来回答,提起他们参与讨论的兴趣。

3、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学生自己能从文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要着眼于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理解: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从一个毫无信心的孩子到顿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继之获得巨大的成功感,获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一辈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经验。

4、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结尾几段点出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题目,也知道了怎样从文本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与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让学生写下来。

在反思中,也发现有一点遗憾:就是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觉得自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些简单化了。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八

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

教学目标:1、 有创意地阅读课文并复述故事。2、 学会思考,感悟普通生活中所富含的深刻哲理。 3、培养几种精神:( 1)乐于尝试,敢于冒险。(2)患难与共的爱心。( 3)化整为零,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征服困难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教学难点:多角度地思考同一个现象,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课时:二

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讨论文章的主旨。

一、 导入:请你闭上眼睛,设想自己处在那黑暗、寂静的环境中,内心充满着恐惧、焦虑

无助和伤心,认为自己体弱无用,战胜不了怯懦的心理。然后将感受说出来。(有伤心、担忧、无奈、同情,有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 跨越障碍(字音字形、多音字辨析、形似字辨析——见词语手册)

三、复述内容。

 1、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

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 2、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 情节:(一)、起因(1――3)游戏玩厌,冒险爬悬崖

 (二)、经过 (4——15) 中途遇险,进退两难

 (三)、结果(16——22)父亲指点 ,摆脱险境

 (四)、启示( 23)走一步 ,再走一步

【(一)(二)(三)合一为两段式;(二)(三)合一为三段式。】

 3、复述重点——“脱险”的过程。

①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冐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冐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②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四、 整体感知: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脸”的经历,由此悟出蕴含着的丰富的人生哲理。文中,作者以“下悬崖”为触发点得出人生经验。

1、你能找出原句吗?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达的地方为止”。

2、关于人生经验。我们把“下悬崖”为触发点得出的人生经验进行迁移。

向学习迁移: 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要被困难所吓倒,要有信心和勇气去战胜它,并将困难分成若干块,逐步克服之,直到完全取得目的。

向生活迁移:人生之旅,不可能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总会遇到曲折坎坷,甚至险情。此时如果你“感到前途渺茫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不思进取,那你必然会跌入“险”的深渊不能自拔,“险”会越来越多,小“险”会变成大“险”,甚至“夷”中生“险”;相反,如果你不失自信,迎“险”而上,那就化险为夷,登上美妙的人生之巅。

向所有困难迁移: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勇敢跨出尝试战胜困难的“最初的一小步”,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得以克服。

五、小结:学完这篇课文后,学会了在困境中如何做人,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这些都是我们以前所欠缺的。只要不轻言放弃,不小视“一小步”,不小胜即骄,就能冲顶成功,进入令人“惊奇则自豪”的境界。这也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六、作业:1、p9——1 2、回家与父母一起探讨课后练习二的第1题,并做记录。



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作业:学生回家与父母一起探讨课后练习二的第1题,并做记录。

估计有三种:

  ⑴即使有危险,也应一试。

  ⑵应该去找警察,自己不能冒险,更不能逞英雄。

  ⑶可以去找邻居或其他大人。

  以上三种意见,可能以同意第一种的人居多。这个结果体现了许多家长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做人品质,而不是一味保护孩子,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从这个方面引申开去,针对现在独生子女自私、自我、怯弱等缺点,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学问和其他”、“勇于在逆境中战胜自己”。

二 讨论

 1 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

 2 父亲指点“我”爬下悬崖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 3 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 4 请学生就杰利撇下“我”这一举动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杰利够朋友吗?”

 5 “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

 6 “我”的父亲为什么不自己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为什么不让“我”就在黑暗里自己爬下来?

   答案:

1 课文主要[写“我”( 跟小伙伴们爬悬崖 )的过程,写我爬下悬崖走第一步时的动词是( 伸、探、踩),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 小心翼翼)的心理。

2 在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细地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

最初是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

继而是 萌发信心——“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是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是 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3 “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 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 ②、“看见了。”我说。

 ③、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4 结果:⑴不够。因为既然是好朋友,就应该有情有义,所谓“患难见真情”,不应撇下“我”不管。⑵够。因为他觉得自己帮不了我,所以离开去找大人来帮助我,他的做法很明智,而且是人之常情。

  老师评议:“两种看法都很有道理,这完全视乎你们自己的感受。我要说的是,无论怎样,我们做人都应人都应心胸开阔,既然做朋友,就不要斤斤计较。有意见可以提,但要宽容,善于理解别人,学会坦诚相待。”

 5 文中两次写到“啜泣”——(“我听见有人啜泣……”)(“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含义不同。第一次是恐惧、伤心,滴下的是懦弱者的苦泪,发出的是自卑者的呜咽。第二次却有特殊的丰富的内涵:既有惭愧、委屈、后悔和自责,又有脱险的激动、兴奋和自豪,同时又注入了对父亲的感激。所以这里的“啜泣”,滴下的是胜利者的喜泪,发出的是成功者的心声。这一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表露,上承前一次“啜泣”的恐惧感,下启投入父亲手臂后所产生的“成就感”,符合特定的情境和儿童的心理,真切自然,令人信服。

 6、“我”的父亲循循善诱,教子有方。他抓住了这一进行攻坚克难精神教育的好机会。他深知孩子的路要靠自己去走,不合适的“扶”是害而不是爱,孩子总是在一次次历练中锻炼出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当然,不给手电光生硬地命令“我”在黑暗中爬下这种简单化做法也许会导致心理崩溃、自暴自弃。“我”的父亲采取边鼓励边指导的做法终于获得成功告诉我们: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精神不仅需要科学的理念,而且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手段。



三 体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论证本文的人生哲理:

  摘录:

  ⑴想通过升中考,先向每次的小测验要成绩。

  ⑵一座高楼大厦的耸天而立,需要从地基开始,一层一层往上建。

  ⑶知识的高塔需要一点一滴的慢慢积累。

  ⑷只有先学会了组词、造句,才能写出完整的文章。

  ……

四 拓展比较——关于命名题目。

全文写“我”爬上悬崖却恐惧得不敢爬下来,后来是在父亲指点鼓励下才战胜恐惧顺利爬下了悬崖,再得出日后人生经验,拥有自信,胜利前进。根据这个课文内容,我们还可以再拟出《上悬崖》、《下悬崖》、《下一步,再下一步》。不妨将这些题目与《走一步,再走一步》试着作个比较。倘拟《上悬崖》作题目,让人觉得仅写“我”恐惧,不是作者要表现的中心,最不行;倘拟《下悬崖》为题,抓是算抓住了重点,但全文在末段还写到了“我”的很多其它事情,故此题目也不能统摄全文内容,做标题不确切;倘拟《下一步,再下一步》做题与《下悬崖》一样,仍然太拘泥于具体活动,也还不太行;而《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题目中的“走”可以理解为“下悬崖”中的“下”,也可以理解为战胜人生困难中走出一步的“走”,且还写出了下悬崖的“渐变”过程,因此用这个命题作为标题,较为妥当。

五 小结:现在全新的社会环境,无疑呼唤着一种深入学生心灵又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创新意识、平等意识、守信意识、自立意识、冒险精神、进取精神、应变能力、人际相处等,都是我们的学生所缺乏或较薄弱的。因此,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使学生个性张扬,都需要我们做一个不因循守旧、勇于创新的教育者。

六、作业:练习册;字词抄写

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九

青岛邢德华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点评

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悟——探究研读——拓展延伸三大板块。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启迪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人教网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十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二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于是一改我以往长期主宰课堂长篇大论的'习惯,换成学生当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是参与者,一会是引导者,一会又是点拨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话题;一会又是提问者,再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中来;一会又是设计者,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氛围…… 学生也随之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变换思路:一会是旁观者,为小主人公着急;一会又是文中的小主人公,身临其境体会当时的心境;一会又是主人公的伙伴,为他出谋划策……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而无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驰,于是在轻松的教学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后的5分钟,我设计了一个口语训练内容,倾听了孩子们的心声。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节课下来,我说话的时间不到15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和练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各个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从对本课的学习中,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了生活中大困难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将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记叙方法。

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掌握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文章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多角度阅读,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一、导入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检查预习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2、就故事情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5个。

(4)有名字的是哪两个?——内德、杰利。

(5)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约7米。

3、复述: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这一段经历。

4、记叙顺序:顺序、倒叙还是插叙?——顺序

5、文章结构(提问)。

板书:

起因——别出花样,去爬悬崖(1~6段)

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7~15段)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16~22段)

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23段)

6、字词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耸立头晕目眩啜泣纳罕垂直崩土蓬乱狭小胸腔

(2)按拼音填空:

xuányájièqiàobìguànlínxúnlǚ

()训()()()木瘦骨()()次

(3)多音字注音:

闷热——烦闷弹子游戏——动弹颤抖——颤动晕倒——日晕

折断——折本——折跟头

(4)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耸立——高起,直立。

迂回——曲折、绕远。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嶙峋——形容人瘦削。

三、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你只要是想着你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是可以闯过来的。

3、一个巨大的困难)www.kuaihuida.com(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论南,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第2课时

教学要点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四、课文研讨

(一)局部品味,问题分析。

1、分析心理活动描写。

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下悬崖

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2、文中第二、第三部分的两个“啜泣”(14段和22段中)是否一样?

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朗读第四部分找出答案。

(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一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二是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二)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

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板书:

小悬崖: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

大人生:不害怕困难——积小胜渐成大胜——取得成功

(三)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2、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杰利: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至极。

3、把“我”的父亲和母亲进行对比,两者的教育方法有何不同?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4、课后的研讨题目: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

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激励勇敢精神。

5、比较阅读: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篇文章都提到如何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山的那边》告诉我们人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战胜失望,征服所遇到的任何困难。在困难面前,不要气馁,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而《走一步,再走一步》则着重讲,遇到困难,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而且要学会把困难分解,逐步克服。

五、课外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2、做好知识积累,包括字词和语句。

3、《每日五分钟》第2课。

4、预习第3课,收集有关生命的事例或是名言警句,上课提问。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十二

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在师生基于课文的互动方面,显得轻松、自然,同时重点突出、富有成效。在很多互动问答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就会有清晰地了解,同时,关于文章的主人公、时间、地点、事件的发展过程等信息也自然而然地明确了。

这种方式可能也是语文教师们驾轻就熟的讲课习惯,操作起来也并不难。但是,这样一来,教师的话又难免多了起来,教师还是不免要重复学生的话、重复自己的话,多说很多话。

这种情况与我这学期想要做的事情是背道而驰的。我想要像余映潮老师那样去讲课。教师课堂语言简洁,不重复学生,也不自我重复,不满堂问,一节课的问题超过十个就重上。用大块儿的学生活动时间、用有变化的学生活动形式,大大提升课堂上学生的训练机会。这样的课堂,教师讲得少,但是学生活动充分,是更有意义的'做法。

我仍旧是改不掉语文教师惯常会犯的毛病——磨叨起来没个完,好像是得了“说话狂热症”一样。做这样的语文教师,是不行的,表面热闹,慢慢地会越来越肤浅。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让自己学会安静,为学生创造更多课堂训练的机会。一个语文教师喋喋不休的课堂,怎么能够走得更远呢?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种人生智慧。我既然决定学习余映潮先生,我既然已经走出了第一步,那么我必需要一步一步地行走下去才可以啊!下一步就是把语文课上得朴素、有效、丰富而美!

《走一步,再走一步》知识点精析 篇十三

下面是七年级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仅供参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篇目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本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精读课文。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外在线索是语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是根据“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设定。而《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篇课文属于第一板块:人与自我。它写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本篇课文,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在文章中,主要回忆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二、说学生学情:

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天真、活泼,富于表现力。其二、面对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的故事。然而难点是对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中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

2、从学生基础分析:我们义和中学位于应城偏远湖区,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学生“闷头听讲,教师满堂灌”习惯根深蒂固。要上好这节展示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语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情感语气的能力及复述课文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整个教学目标中,本节课主要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提问式教学法,结合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评价法,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中,逐步形成一种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自主学习;学生在问题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人生思考。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在教室地板上给出一段2米长的距离,随意叫学生上来尝试一次性走过去,从而引出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加入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整堂课在开篇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体验也可得到更深的体会。】

板书课题与作者。

【通过对作者的简单介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逐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作出一定铺垫。】

(二)整体感悟,把握内容:

1. 学生自由快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章的生字生词。

训诫 迂回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通过学生的自读课文尝试,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并迅速获取文章信息。】

2. 听课文录音或看课文朗读视频,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通过文章朗读视频,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体验阅读的乐趣。】

3. 学生自由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A、从课文内容看,文章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什么更深的含义?

B、课文最后一段“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的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那“我”在小悬崖上学到的是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交流,再发表意见,教师最后作小结,得出文章的主题。】

(三)仔细体验,深入情感:

1.仔细朗读课文,根据下列问题提示,理清文章脉络,复述课文。

A、故事发生在美国那个城市?费城

B、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一个闷热的日子。

C、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那两个? 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 内德、杰利

D、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悬崖约有 20米高; 岩石架约7米。

E、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因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请你从文中画出来。

【再次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朗读,逐步理清文章的脉络,循序渐进地复述课文,体现了高效课堂“读书指导法”的内涵。】

2. 多角度阅读课文,各抒己见。

A、文中出现了多个小朋友,你对他们各有什么看法?

B、有人觉得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个父亲有点冷酷,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学生广泛的发表意见,从而对“友谊”和“家庭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3. 身临其境,自由表演,感悟人生。

A、如果你是“我”的朋友,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B、在对待孩子遇险这种情况,你觉得中国家庭和外国家庭在处理问题上有何不同的地方?根据课文情节试着表演。

【这个活动由多角度阅读2而来,对于初一新生来说在不熟悉的同学面前表演课训练他们的胆量,也为后面教学中课本剧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培养的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四)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1. 学生自由欣赏文章优美语句,自由品析。

2. 文章是怎样运用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逐渐感悟人生哲理的?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感受,符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基本要求。】

(五)总结并布置课堂练习;

童年的一次经历给了作者如此大的启发,影响了他的一辈子。其实生活处处有哲理,在于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感动的心,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你积累的财富就会越来越多!

你的生活有没有给与你财富呢?请将你的一次生活感悟写下来,字数不限,但要有真情实感。

(六)板书设计: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伙伴约“我”爬山

爬上崖顶,“我”不敢下来

走一步,再走一步

父亲指导“我”成功下崖

人生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六、说教学反思:

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