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下面是勤劳的小编枫为大伙儿整编的15篇初中生物教案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初中生物教案 篇一
一、课前预习与疑惑
1.观察蜗牛的工具是________。
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练习与评价
1.蜗牛没有的感觉是()
A.触觉B.视觉
C.听觉D.嗅觉
2.蚯蚓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久就会死去的原因是()
A.蚯蚓是穴居动物,怕光
B.神经系统受到损害
C.循环系统受到损伤
D.不能呼吸,窒息而死
3.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恐龙骨骼化石B.会笑的洋娃娃
C.爬山虎D.钟乳石
4.分类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学习方法。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进行足球比赛的智能机器人
B.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各种生物化石
C.通过网络传播的病毒
D.引起艾滋病的HIV病毒
四、课后作业与测控
(一)、选择题
1.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体的是()
A.大熊猫B.机器人
C.电脑D.月亮
2.下列物质不属于生物的是()
A.病毒B.河水
C.蘑菇D.鱼
3.下列物体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A.机器人B.珊瑚
C.发光水母D.水稻
4.蜗牛爬行时会留下痕迹,主要是由于什么器官能分泌黏液()
A.壳B.眼
C.触角D.足
5.下列关于生物和非生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物能动,非生物不能动
B.生物能生长,非生物不能生长
C.生物能繁殖后代,非生物不能
D.生物要呼吸,非生物不呼吸
6.蜗牛四处爬行的主要目的是()
A.寻找食物B.逃避天敌
C.繁殖后代D.锻炼身体
7.下列哪种现象不能表示生长现象()
A.植物的种子萌发
B.甘薯长出新叶子
C.糖水蒸发后产生糖的晶体
D.家中的鸭由0.5千克增加到2.5千克
8.公鸡早晨会啼叫,这种现象属于()
A.生物的繁殖
B.生物的生长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
9.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了一些能运动的绿色小颗粒。下列哪些选项不能作为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
A.有细胞结构
B.能生长和繁殖
C.体小且绿色
D.能对坏境的变化作出梧应的反应
10.使用下列仪器观察蜗牛的外形,你觉得适当的是()
A.放大镜B.望远镜
C.显微镜D.玻璃板
11.根据你对蜗牛的认识,觉得蜗牛生活的环境是()
A.干燥温暖B.潮湿温暖
C.潮湿寒冷D.干燥寒冷
12.放大镜可以扩大视野范围,通过放大镜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被观察物体的()
A.放大正立的像B.缩小正立的像
C.放大倒立的像D.缩小倒立的像
(二)、填空题
13.自然环境中的物体可分为有生命的________和没有生命的________。________对刺激有反应,________对刺激没有反应。
14.蜗牛身体中,体外有________,头部有两对________,两只________,一个________,腹部是________,是蜗牛的________器官,其内有________,能分泌________。
15.生物和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生物在地球上一般不会灭绝,这是因为生物能________________。生物能从幼小的个体变成较大的成体,这是因为生物能________。
(三)、实验、简答题
17.星期天小明在秋游的时候捉到了一只蜗牛,他想知道蜗牛的结构。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之后,他终于有了一定的了解。
(1)请你帮助他把图填完整。
(2)通过实验可知,蜗牛在________情况下会缩进壳里
去,这说明壳对蜗牛具有_______作用。同时也说明蜗牛
对外界刺激会________。
(3)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可知,蜗牛具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感觉。
18.假设蜗牛有视觉,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你的假设。
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后记与心得
2.1生物与非生物
答案
【课堂学习要点】
1.放大正2.壳眼、口和两对触角黏液腹足运动3.视触嗅味听
4.是否有应激性、能否生长、是否需要营养、能否繁殖、能否呼吸、是否进行物质交换等。
三、课堂练习与评价
1.C解析:蜗牛的神经系统比较发达,触觉比较灵敏,尤其是触角最灵敏;在较长一段触角的顶端生有眼,有感光功能,该触角还有嗅觉功能。蜗牛没有听觉。
2.D解析:蚯蚓呼吸是利用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的氧气,若环境干燥,体表干燥,蚯蚓就无法进行气体交换,就会窒息死亡。这也是蚯蚓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原因。
3.C解析:恐龙骨骼曾经是生物体的一部分,但是形成化石后已经不具备生物的特征,所以不是生物;洋娃娃会笑是因为笑声装置发出的笑声,没有生物其他的共同特征;钟乳石尽管也能不断地“生长”,但是没有生物其他的共同特征,也不是生物;只有爬山虎这种植物具有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4.D解析:机器人、生物化石、网络病毒对外界刺激无反应,不能生长,不需要营养,不能呼吸等等,他们是没有生命的,是非生物,而HIV病毒是微生物,是有生命的。
四、课后作业与测控
1.A2.B3.A4.D5.A6.A7.C8.C9.C10.All.Bl2.A
l3.生物非生物生物非生物14.壳触角眼口足运动足腺黏液
15.是否有生命16.繁殖后代生长发育17.(1)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填:壳眼触角口足(2)受到外界各种刺激保护产生反应(3)视觉触觉嗅觉味觉
初中生物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能改善生态环境,哪些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
能力目标:
1.通过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关注生物信息的兴趣。
2.通过对信息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判断是非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并且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保护生物圈的责任。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
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
分析讨论。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正、反两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生感受生物圈的美,和自己生活在其中的快乐与幸福。
学生列举一些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正面影响的实例。如:植树造林、生态农业、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等。
师生共同分析正面影响实例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所引起的积极作用。
教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都是这般美好吗?
学生:不是的,有的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对生物圈造成不利影响。
教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关注一下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尤其是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影响。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教师展示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如荒芜的草原,西北挖掘甘草后的遍地是坑的土地,黑水淤泥的河流,海鸟被石油包裹的惨景等等,重点集中在课本112页的四幅图片:“罪恶的偷伐”、“沙尘暴滚滚袭来”、“小鸟何辜”、“何日重现太湖美”。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1.森林遭到了严重滥伐后居民的生存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动植物的生活将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2.分析一下沙尘暴的起因中哪些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这将产生怎样的后果?
3.除了用网捕杀外,有些人还用哪些手段残害鸟类?如果鸟类日益减少,自然环境交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4.请你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假如你是当地的一名负责人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学生交流探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收集的一些有关方面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探究。
教师强调:
1.森林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物和美化环境等作用。另外,森林还能吸收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监测大气污染,驱菌和杀菌,消减噪声。
2.太湖出现的这种现象叫“水华”,也叫水花、藻花,是湖泊、池塘等淡水水体中某些蓝藻过度生长的水污染现象。主要是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过多所致。流入湖里的污水、废水中的有机物会被微生物分解成含氮、含磷的无机盐,为蓝藻生长提供营养。蓝藻大量发生时,水面形成一层厚厚的绿色藻层,并释放出有毒物质,杀死水中的鱼虾等动物。蓝藻和水生动物死亡后,会被微生物分解,从而消耗大量的水中溶解氧,导致水体产生恶臭。如果这种现象发生在海里,就叫“赤潮”。
【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1.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实例,假如你是泰安市市长,你将采取什麽措施治理泰安?
2.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应该对自己提出怎样的要求呢?
(投影柔美的“思乡”曲下的泰安风貌片做背景,美丽的泰山风光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作为泰安人的自豪感,更加爱我泰安,争做环保小卫士。)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激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保护生物圈的行列中去。
阅读课本113页的“生物入侵及其危害”,进行分析讨论:
1.保护野生生物和警惕生物入侵相矛盾吗?
2.野生生物对生态环境以及对人类的影响都是正面的吗?
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野生生物的价值?
【巩固训练,自我检测】
1.完成巩固训练,进行自我检测。
2.推荐学生代表回答,学生互评。(个别题目说出做题思路)
初中生物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观察到的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ppt展示:制作的步骤图片和显微镜下口腔上皮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和细胞的基本结构。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1:如果将一个口腔上皮细胞从人体中剥离出来,放到自然界中,这个细胞能否像一个动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问题2:自然界中有没有这样的单个细胞,它可以像一个生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明白: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生物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那么这个生物体全部的生命活动一定也必然是由这个细胞来独立完成的。
书写板书: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引入单细胞生物的概念
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所构成,我们把它们称为单细胞生物。
(过渡:我们以草履虫为例来具体探讨一下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以及它们是怎样生活的。)
2、演示实验:观察草履虫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观察草履虫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通过观察你能确定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吗。
问题2: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如何运动的。
问题3:草履虫通过什么结构进行呼吸。
问题4:草履虫以什么为食物食物由什么结构进入体内食物残渣由什么结构排出
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草履虫的外形、运动状态及细部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在黑板上画出草履虫结构的板画并进行标注,同时补充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最终,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提炼和归纳,确认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总结:通过实验观察,我们知道草履虫是一种由一个细胞所构成的生物,它可以进行与多细胞动物相同的生命活动,比如:运动靠纤毛来进行,取食及消化由口沟、食物泡来完成。呼吸通过表膜、排泄由伸缩泡及胞肛完成。这一切显示:草履虫这一个细胞相当于一个多细胞动物的生物体。)
(过渡:我们为什么要来专门研究这么一个小小的单细胞生物呢)
ppt展示资料,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总结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总结:单细胞动物个体虽小,但其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单细胞动物的特征以此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三)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进行习题当堂巩固。
1、草履虫消化食物的结构是()。
a、口沟b、细胞质c、食物泡d、伸缩泡
答案:c
2、制作草履虫装片时,放少许棉花纤维是为()。
a、将盖玻片垫高,使草履虫不易死亡
b、限制草履虫的运动,便于观察
c、限制颜色的反差度,可以进行对比观察
d、与草履虫比大小
答案:b
3、草履虫体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是通过()。
a、收集管b、伸缩泡c、表膜d、胞肛
答案:d
4、草履虫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a、食物泡b、伸缩泡c、胞肛d、口沟
答案:b
5、草履虫借着xxxxx的摆动,在水中xxxxx前进。
答案:纤毛、旋转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通过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2.通过分类、对比等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细菌的特殊结构。
难点:区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图钉不同放大图片,意识到细菌是很微小的,细菌除了小还有哪些特点?微小的细菌具有什么样的结构?通过这几个问题。顺势引出课题——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二)新课讲授
1.细菌的形态
教师描述:十亿个细菌堆叠在只有一粒米粒那么大。提问:想观察到这么小的细菌需要借助什么结构呀?(高倍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观察)。
在PPT上展示不同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对细菌不同形态进行描述,引出细菌的不同形态: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教师讲授细菌多是单细胞生物,独立生活。
过渡:细菌具有不同的类型,但是它们为什么却都属于细菌?
2.细菌的结构
出示细菌结构模型,对照教材上的细菌的结构模式图,从内到外观察细菌的结构特点,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归纳总结出细菌的基本结构。教师板画,请学生填写名称。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鞭毛、荚膜。)
通过多媒体播放细菌的运动的视频,提问:是否所有细菌都具有鞭毛和荚膜?鞭毛和荚膜具有怎样的功能?。
(并不是所有都具有,鞭毛可以帮助细菌进行运动,荚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随后引导学生将细菌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
(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从而得出原核生物的概念,与植物细胞比较,得出细菌的营养方式为异养。
(三)巩固提高
结合着细菌的结构,思考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开放性小结作业:细菌又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下节课一起讨论。
初中生物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重点
非生物因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难点
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学习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分析法。
学习过程
引入新课
环境:生物的生存空间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
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自主学习
活动1、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讨论: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是:
结论: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互助:企鹅孵卵竞争:梅花鹿在xx时捕食:狮捕与班马
共栖:海葵与蟹寄生:蛔虫与人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保护色:壁虎、北极熊
拟态:竹节虫警戒色:胡蜂、河豚、夹竹桃
活动2: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讨论:
1、为什么实测不同地点的温度和湿度时干湿计放置的位置不同?
2、为什么每个实测地点要记录3个数据的平均值?
上述实测地点中,获得的哪组数据起着对照作用?
初中生物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根据有关示意图准确描述花粉粒萌发和受精过程,说明在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中子房各部分结构发育的结果;
2、通过分析植物体的结构,以及维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在结构上的整体性。通过分析植物体内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学生从功能上了解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能力目标
1、结合花粉粒萌发和受精,以及果实和种子形成等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受精和双受精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使学生继续树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果实与种子形成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结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向学生介绍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的贡献,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3、通过学习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基础知识,树立整体性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关系,树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双受精”是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彻底弄清楚“双受精”的概念及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不论是双受精过程,还是子房发育的过程,都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且内容又都较为抽象,学生不能观察到。学生接受起来确有难度,教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要尽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动画片,或自制移动教具、自画板书等)辅助讲解,使学生把这部分知识理解透彻。
2、学生对“受精”“极核”“胚囊”“胚孔”等这些名词很陌生,要马上记住,而且还要知道它们的发育变化情况,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注意反复巩固才能达到掌握的要求。
3、通过前面七章的教学,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六种器官的基础知识,但是,这六种器官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植物整体的?这就是本节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章教材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分析和归纳出植物体是一个整体。以细胞、组织、器官和植物体为线索,用胞间连丝和维管束来说明植物体结构上的整体性;以植物体六种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联系,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互依存关系来说明植物体功能上的整体性。
教法建议
花粉粒萌发和双受精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内容抽象,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因此,教学时应尽量选用有关活动模型或现代教学手段。花粉发育的标志是伸出花粉管和产生精子,其发育结果是花粉管将精子送入胚囊。受精过程是细胞融合,
在讲述果实的形成时,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可以展示给学生幼小的顶花带刺的黄瓜,从而形象地说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这里要说明的是,黄瓜的果实属于瓠果,它不是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与花托共同发育而成的。
在讲述种子形成的时候,应该注意呼应前面讲过的关于种子结构的知识,前面曾经讲过的种皮、胚、胚乳都要在这节课里找到来源。到这里为止,关于绿色开花植物由种子萌发到种子形成这一整个生活周期的知识就完备了,植物体各个器官的来源也就都交代清楚了。
在了解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后,可让学生尝试用连接线将子房与果实、胚珠与种子的结构联系表示出来。然后,通过思考和讨论胚珠与种子的数量关系,回答出果实里种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关于植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知识,可以参照课本中的图,绘制一张幻灯片,将根尖、叶片、木本茎的结构图分别绘在图中根尖、叶片和茎的附近。利用幻灯片进行讲解,使学生认清植物体中的各个器官确实是由维管束联系到一起的(根尖中开始出现导管,尚未形成维管束,成熟区以上的部分才逐渐出现维管束,这一点应该向学生讲清楚)。通过复习维管束的运输功能,还能够把植物体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联系起来。
初中生物教案 篇七
体验皮肤的温度觉
问题:人体能感到温度的变化,离不开皮肤中的温度觉感受器。当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冷;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热。怎样利用实验的方法来体验温度觉?
实施方案:
材料:3个烧杯、适量的温度不同(冷、温、热)的水。
方法:
①用3个烧杯分别装上冷水、温水、热水;
②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同时将右手食指浸入热水中,3分钟后将两只手指同时取出;
③再将手指同时浸入温水中,分别体会感觉。
冷水
热水
温水
右手感觉
热
冷
左手感觉
冷
热
现象分析:
(1)左手皮肤温度高于冷水温度,人觉得冷;
(2)右手皮肤温度低于热水温度,人觉得热;
(3)3分钟后两手同时放入温水中,左手皮肤温度低于温水温度,人觉得热;右手皮肤温度高于温水温度,人觉得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系统的组成。
2.能说出的各结构名称及作用。
3.说明的成分及其物理特性。
4.知道的生长的基础知识和体育锻炼对的影响,以及折急救的知识。
能力目标
1.明确观察目的,有序地观察长的结构,分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培养学生观察及分析能力。
2.通过鉴定的成分实验,及对实验观察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的结构及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2.通过设计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自觉养成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
4.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体系
(二)教材分析:
关于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而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成分是本节的教学重点,鉴定的成分;的成分与物理性质的关系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实物(长),及实验(鉴定的成分)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教法建议:
的结构可以采用边观察实物边讲解的教学方式进行,在让学生观察长的结构时,可以先让学生想想人体长所在的位置,它应该承担什么作用,这个作用需要人体长具备什么样的结构,是中空的管状结构还是实心的结构。让学生讨论分析,想想其中的道理何在。当学生认识统一时,再让学生做实验观察长的结构。这样学生一开始就建立人体长是一个中空的结构的概念。然后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时,教师可围绕长的功能逐渐展开让学生认识长的各部分结构(膜、质、髓)。为了使观察目的性、针对性强,教师应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内容及思考问题,设计观察表格让学生记录。观察后及时对学生检查反馈。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长适于运动的结构特点。另外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如讲膜的功能,可以联系折后的愈合是依靠膜的作用。又如用自行车架的空心钢管作比喻,来说明长的管状结构既坚固又轻便,适于运动的特点。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做到观察实物或标本与挂图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鉴定成分的实验,建议采用探究式方法进行。教学过程 大致分为三步:一是提出探究的课题。教师取一根长,用力折,很难折断,敲打几下,不容易破碎。再取一根鱼肋,用手轻轻弯弯,看着弯曲的程度。指出有一定的硬度和弹住。这时提出: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呢?再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及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根据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出造成的两种特性的原因是具有的两类化学成分——有机物和无机物,得出结论:是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的。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方面。指出的物理特性是由的成分决定的。
为做好鉴定成分的实验,煅烧的可以选用块状薄片,脱钙的可以选用细长的鱼肋。这样效果较好;还可以节省时间。的脱钙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在课前预先做好一份,待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完后。可以先观察教师预先做好的那份结果,课后再观察自己所做的结果。在学生做实验前,教师必须指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如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盐酸中的脱钙,以防灼伤等。
本节内容较多,建议用两课时。
第 1 2 页
初中生物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多种多样的动物,探究分析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强化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探究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严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建立生物与环境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列出知道的动物名称。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汇总,列举数量最多的组在班上公布成果。
2、课程新授
(1)鱼的形态特征
体形为梭形,减少水中运动阻力
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
具鳍,用于游泳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做板图:画一条鱼(简笔画即可),其他同学在纸上画。学生分析所展示鱼的特征。
(2)讨论证实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探究思路
胸鳍和腹鳍:保持平衡;尾鳍:保持前进方向。
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据自身经验,提出实验方案。
(3)课堂小结
回顾已知的鱼类适应水中游泳的特征
五、布置作业
略
初中生物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了解生物技术和仿生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培养: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树立投身生物科学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设想:
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本节内容与生活关系系密切,趣味性强,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则学生们自觉求知的欲望就会增强。因此,在课前安排进行一次探究活动,调查和记录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了解的动物,则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于调动学生动手参与调查实践活动的能力,了解动物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关系,学生查阅资料和归纳总结资料。因此,本课应以“课前调查,课上交流”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样,能较好的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教学重点:
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生物反应器、仿生。
五、教学难点:
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的调查方法。
2、仿生。
六、教学方法:
调查、讨论、归纳法。
七、教具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的资料等,学生收集有关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方面的资料。
八、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思路:
提前一周安排学生分组调察日常生活周围常见的动物及动物制品、收集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分组介绍课前调查体会、收集的小资料,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设疑,学生分组研讨,将调查结果、收集的资料归纳回答,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展望生物科技发展的前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2、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根据上节课布置同学们完成的分组调查任务,现在由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调查结果,互相交流,体会、总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汇报]
学生代表会将他们从各个方面了解到的情况资料,如:家养动物、养殖场饲养的动物的用途,商场内的动物制品、饮食、饭店等处调研的情况、动物园内饲养的情况、动物园内饲养的动物、家庭中饲养的宠物、药店中与动物有关的医药制品………
(在课前的调研活动之前安排好各组目标)
[总结活动,得出结论]
先发动学生根据各组汇报的情况总结、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
[资料汇报]
各组代表将他们从图书馆、资料室、报刊上了解到的有关生物科技的资料进行汇报,教师总结,通过图片示例、录像等引出生物学发展的新方向:基因工程、生物反应器、仿生学。
引导和激发学生树立热爱生物学,将来利用生物科技为人类造福的远大思想。
[课堂小结]
展望21世纪,这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科技:如生物反应器、仿生学的应用,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进行生物科技的研究,除了生物学要学好外,其它各学科也都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对各学科都要均衡发展。
[巩固练习]
1、潜水艇是模仿哪些动物的结构研制的?
2、萤光灯是模仿哪种动物研制的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它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
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一、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1、提供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用品。
2、发展畜牧养殖业、渔业。
3、带动经济。
二、动物与生物的反应器
1、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物质。
2、优点:
(1)成本低,效率高。
(2)设备简单,产品作用的效果显著。
(3)减少工业污染。
三、动物与仿生
1、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2、例:“电子蛙眼”等。
初中生物课教案 篇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观察到的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ppt展示:制作的步骤图片和显微镜下口腔上皮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和细胞的基本结构。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1:如果将一个口腔上皮细胞从人体中剥离出来,放到自然界中,这个细胞能否像一个动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问题2:自然界中有没有这样的单个细胞,它可以像一个生物体一样独立生活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明白: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生物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那么这个生物体全部的生命活动一定也必然是由这个细胞来独立完成的。
书写板书: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引入单细胞生物的概念
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所构成,我们把它们称为单细胞生物。
(过渡:我们以草履虫为例来具体探讨一下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以及它们是怎样生活的。)
2、演示实验:观察草履虫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观察草履虫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通过观察你能确定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吗。
问题2: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如何运动的。
问题3:草履虫通过什么结构进行呼吸。
问题4:草履虫以什么为食物食物由什么结构进入体内食物残渣由什么结构排出
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草履虫的外形、运动状态及细部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在黑板上画出草履虫结构的板画并进行标注,同时补充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最终,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提炼和归纳,确认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总结:通过实验观察,我们知道草履虫是一种由一个细胞所构成的生物,它可以进行与多细胞动物相同的生命活动,比如:运动靠纤毛来进行,取食及消化由口沟、食物泡来完成。呼吸通过表膜、排泄由伸缩泡及胞肛完成。这一切显示:草履虫这一个细胞相当于一个多细胞动物的生物体。)
(过渡:我们为什么要来专门研究这么一个小小的单细胞生物呢)
ppt展示资料,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总结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总结:单细胞动物个体虽小,但其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单细胞动物的特征以此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三)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进行习题当堂巩固。
1、草履虫消化食物的结构是()。
a、口沟b、细胞质c、食物泡d、伸缩泡
答案:c
2、制作草履虫装片时,放少许棉花纤维是为()。
a、将盖玻片垫高,使草履虫不易死亡
b、限制草履虫的运动,便于观察
c、限制颜色的反差度,可以进行对比观察
d、与草履虫比大小
答案:b
3、草履虫体内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是通过()。
a、收集管b、伸缩泡c、表膜d、胞肛
答案:d
4、草履虫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a、食物泡b、伸缩泡c、胞肛d、口沟
答案:b
5、草履虫借着__的摆动,在水中__前进。
答案:纤毛、旋转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草履虫的取食、运动、趋性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能力目标:
⑴熟练使用显微镜。
⑵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作出假设
教学重点:
⑴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一些单细胞生物体。
⑵通过“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的探究实验,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作出假设、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实验。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教学准备:
1、显微镜、放大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池塘水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中
1、课件展示一些单细胞生物体的图片,提问:这些生物体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2、单细胞生物体是否也能像多细胞生物体那样进行生命活动呢?今天我们一起探究草履虫是怎样进行生命活动的。
(1)观察并说出一些单细胞生物体的名称。并明晰这些生物体的共同点是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构成。
(2)思考并产生兴趣,进行探究草履虫知识的学习情境中。
二、认识草履虫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展示草履虫的模型及结构的动画,组织学生进行认真地观察。
2、组织学生通过比赛认识草履虫的结构名称。
(1)观察、思考、自学草履虫的结构名称。
(2)分组比赛说出草履虫的各部分名称。
三、思考并分析、说明草履虫可以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1、提问:草履虫是动物,它是如何进行运动、取食、消化、呼吸及生殖的呢?
2、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并分析,总结草履虫是如何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
(1)思考并产生学习的兴趣。
(2)分组观察、自学并相互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草履虫是如何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
四、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1、课件展示一只动物对外界刺激会产生反应,组织学生观察并思考。
2、提出问题:草履虫是动物,它是否也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呢?它会对外界刺激作出怎样的反应呢?
3、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作出恰当的假设。
4、视频播放实验过程,组织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并分析得出结论。
5、同学间相互交流实验结论。
6、帮助学生再次明晰单细胞生物体可独立地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1)感受动物对外界刺激会产生反应。
(2)思考并产生探究草履虫知识的兴趣。
五、单细胞生物体与人类的关系
课件播放有关视频,组织学生通过观看更深刻地理解单细胞生物体了解单细胞生物体与人类的关系,从而感受生命的奇妙,从而产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六、课后小结
1、认识了草履虫是如何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
2、培养了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初中生物教案 篇十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能力方面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小肠的形态结构是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
2、认同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3、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相互交流经验,体验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举例说出消化系统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描述小肠的结构特点,说明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展示一消瘦患肠胃病人和一胖子的对话)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胖和瘦与消化和吸收有关
二、探究活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师活动:播放口腔内部结构示意图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明了口腔结构和唾液怎样流入口腔
教师活动:布置学生读课本内容,制定探究计划与探究步骤。屏幕展示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探究方案(完成《同步学习》自主探究(1)(2)(3)部分)。
教师活动:参入讨论,点拨指导。选取两小组的探究方案,引导学生进行评析。对共性问题予以强调,指导各小组对方案不妥之处加以纠正
学生活动:各小组对方案不妥之处加以纠正,完善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
教师活动:学生实验操作完毕后,师屏幕展示
根据下表列出的实验方法步骤,填写实验现象,再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初中生物教案 篇十三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尝 试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4、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能力目标:
收集、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
能根据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 观察或分析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加强对生物与环境关 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 护意识,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难点: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播放优美的录象)同学们。再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来放松一下。
看了刚才的录象, 假如你现在正置身于这些优美的环境中,这时你会看到什么呢?你会听到什么呢?你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自己的看法。
通过课题的导入,使学生认 识到我们周围的 环境中存在着很多的生物,生物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认识到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2、授课:
(1)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导入新课,我们可以知道生物和环境是个统一的整体。像这样,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无机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大家能举一些生态系统的例子吗?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块山地、一个池塘、一个小花园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
师:那么一堆鱼、一瓶矿泉水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呢?
生:不是
师:怎样才能被称为一个生态系统呢?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可以知道生态系统必须是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师:生态系统与地域大小有关系吗?
生:没有。
学生通过举例说明,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水滴也可以是一个生态系统。
那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成分
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这时教师出示几张图片让同学们分组观察?分析?讨论?交流。
师:他们包括哪些生物?
生:植物、动物、微生物
师: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呢?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生:讨论回答各生物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
有不全面的地方,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
师:谁是最关键的组 成成分?消费者根据食性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种?
学生回答。
师:现在我们再观察这些图片,图中除了生物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成分?
学生回答。
师:他们又具有怎样的作用?
生:为生物的生 存提供能量、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
生态系统的组成除了有生物外,还有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非生物部分。
通过上面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以下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来构成 的?
生物部分: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学生讨论之后,展示成果。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图解,请大家思考: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
从图上你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最终都要被分解者分解,而分解以后的物质又被生产 者利用,这说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前面的分析讨论,我们已经掌握了生态系统的一些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后练习。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看哪组完成的最快。
课本P42:思考与练习
师:下面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农民朋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收获着丰收的果实,那么他们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吗?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在地球上,只有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们才是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师:可以这样理解,人是社会意义上的生产者,植物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产者。
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呢?
生: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环境。
师:既然同学们都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地球的生存,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吧!
3、知识小结
经过我们的学习,你觉得本节课学到了哪些内容?请同学概述我们本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本环节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能力和全面掌握教材的能力。
学生分组交流回答。
初中生物教案 篇十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初中自然科学的起始课,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引导性,而且知识的条理性较强,容易被学生接受。这节课是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这门课,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很好载体。教材通过具体生物和非生物、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对比以及某些生物的特殊点的展示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寻找知识教学和方法教学的结合点,引导学生课内外相结合,采用实物或录像等直观教具以加强教学效果。根据本节教材特点,采用比较、讨论和列举实例分析的方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循着两条主线即知识目标线和技能目标线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通过对自然界物体的分类,介绍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点;了解植物界和动物界的涵义。
㈡技能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观察、比较、分类的科学方法。
㈢情感目标
通过渲染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植物界和动物界的主要特征。
⒉教学难点: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点。
二、教学准备
生物与非生物、动物与植物等与教材相关的录像片或幻灯片、水母、鸵鸟、猪笼草图片,仙人球以及几株绿色植物实物。
三、教学过程
教师讲解多种多样的自然现象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在同一季节,为什么有些地方山清水秀,有些地方却冰天雪地?
②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一年中为什么会有四季更替?
③铁在潮湿的空气里为什么会生锈?
④成熟的苹果为什么总是往下掉,而氢气球却能往上升呢?
学生代表发言后,说明同学们已经知道一些问题,但还有许多不了解的地方。通过学习自然科学,就能掌握大自然的规律,就能更好地利用大自然,使大自然为人类服务,用录像或幻灯片展示大自然的风光,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山青水秀的风光;有一望无际的沙漠;有晶莹透明的冰川;有直插云霄的高山;有波涛汹涌的大海。说明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美的享受,还有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㈠生物体与非生物体
投影几组图片,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学生展开讨论,并填入表格。
在学生讨论并填表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生物体与非生物体之间的区别在于生物体具有繁殖、新陈代谢、应激性、能生长等特点,而非生物体则不具有这些特点。
提问:那么生物与非生物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生物与非生物共同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让学生讨论:地球上如果没有生物,那景象该是怎样的?
㈡动物界与植物界
教师指出地球上的生物多种多样,形形色色,并提问:
⑴是否所有的生物只包括植物和动物?
⑵会动的生物就是动物吗?
⑶植物和动物的获取营养方式相同吗?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我们接触最多的是动物和植物,在自然界的生物除了动物、植物外,还有一类叫微生物,会动的生物也并不一定是动物。
区别动物与植物主要在于获取营养方式的不同。植物大多是绿色的,能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而动物只能通过摄取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并且动物所需养料最终也来自于植物。
展示几种绿色植物(实验)让学生进一步讲述光合作用的概念。
要求学生快而准确地区分投影片上的动物和植物,并让学生讨论这些生物的特殊之处,教师可以下列问题加以引导:
1.沙漠中生活的仙人球,叶子退化成刺状,是为了适应怎样的环境?
2.非洲鸵鸟不会飞,是世界上最大的鸟,一步可跑几米?
3.水母在水中漂浮生活没有足,依靠附肢捕食,在深海中还能发光,水母中的水占体积的百分之几?
4.猪笼草叶子上有长圆形的笼,有什么作用?
地球上的生物形形色色,有生活在水里的,有生活在空中的,也有生活在陆地上的,教师列举一些生物,区别动物还是植物。
小结: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的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在于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繁殖、应激性、生长,它的一切运动变化具有自主性。生物多种多样,常见的是动物和植物,植物靠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而动物只能从食物中获得养料。动物和植物分别组成了动物界和植物界。
五、板书设计
生物:能繁殖、生长、新陈代谢、生长
1.人类的自然环境
非生物
2.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植物植物界
通过摄取食物获得有机物动物动物界
六、习题与解析
⒈随堂练习
⑴看一段录像,回忆录像中看到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其中物体有熊猫、白鳍豚、扬子鳄、火车、木材、锯子、斑马、水杉、仙人球、昆虫、蛇、鹰、青蛙、草、苹果树)。
⑵在题(1)的生物中哪些是植物?哪些是动物?
⑶下列具有生命现象的是()
(A)砍伐了的树木(B)制成标本的青蛙
(C)黄豆发成豆芽(D)陈列的恐龙化石
⑷下列各组中,前者属动物,后者属植物的是()
(A)仙人掌水母(B)蚯蚓草履虫
(C)猪笼草含羞草(D)鸵鸟红枫
⑸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是()
(A)是否能运动(B)是否需要捕食
(C)自身是否能制造养料(D)是否具有运动器官
⒉课后作业
⑹填写你所熟悉的六中植物、、、、、和六种动物、、、、、。
⑺绿色植物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⒊参考答案
(1)生物:熊猫、白鳍豚、扬子鳄、斑马、水杉、仙人球、昆虫、蛇、鹰、青蛙、草、苹果树;非生物:火车、木材、锯子(2)植物:水杉、仙人球、草、苹果树;动物:熊猫、白暨豚、扬子鳄、斑马、昆虫、蛇、鹰、青蛙(3)(C)(4)
(D)(5)(C)(6)略(7)绿色植物能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制造营养,放出氧气,能自身合成养料,动物主要通过摄取食物以获得养料。
七、参考资料
动物的感官
所有动物都能意识到它们所处的环境。动物和人类都用触、嗅、味、视和听五种感觉来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有些动物的一些感觉器官比人类的更复杂:狗的鼻子对各种气味特别敏感,它除了用眼,也用鼻子来“看”世界。又如鱼,借用接受四周生物放出的微量生物电,就可以确定自己的方位。鱼还用身体两侧一排叫侧线的感觉器官测水的振动。
动物的感觉器官和它的体形一样,都是演化的结果,是适应动物的需要的。眼睛对某些动物,如长期在黑暗中生活的穴鱼可能没有什么作用,这些动物依赖嗅觉和触角等其它感觉器官,有些动物的感觉器官是十分特殊的,如雄帝蛾可以用它那长长的,有毛的触角“嗅”到5公里以外的雌蛾气味。
初中生物教案 篇十五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这部分教材先介绍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再从呼吸系统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引入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的有关知识。即三个中心问题:
1、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
3、人体内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
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消化、运动、循环、排泄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呼吸涉及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助于对“新陈代谢”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了解呼吸频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及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推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生物是一个统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辨证思想。
通过学习人工呼吸,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学习呼吸频率、肺活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肺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运动的过程
3、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 分析:
(1)肺的结构和功能是学习本节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不仅可以使后面的学习比较容易,还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有利于生物学观点的建立。
(2)呼吸运动是本节基础知识的重点。该原理需要通过学生观察一系列的动画之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重点。(3)呼吸运动解决的是人体外环境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接着要解决的是肺泡与血液之间和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如何交换问题,无论从知识的完整性来看,还是从能力的培养来看,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应作为本节的重点。难点:
1、呼吸运动的过程
2、扩散作用及气体交换的过程 分析:
(1)呼吸运动是负压呼吸,而学生还没有压强的概念,就很难理解空气是“压入”肺内而不是“吸入”肺内。
(2)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而扩散作用这个物理概念要从生物学的角度教给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加上肺泡里、血液里、组织细胞里的气体都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微观过程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教学方法
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自学导思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运动的演示实验是平面的,不够形象,很难形成知识的迁移。而媒体动画是立体的,直观的、动静结合的,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学习方法指导
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以后的学习。
4、学会用系统表、表格、图解表来总结,便于记忆。
四、教学程序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应用。
教学
环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意 图 引言
1、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有哪些? 学生活动:
请学生像游泳时练习憋气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 2.气体的进入是由哪个系统来完成的? 通过生活常识来设问,激发了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课题,新知识学习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设问: 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学生活动:
学生自学教材,观察教材中的系统模式图,观察人体模型,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忆,提醒三点:
① 看书和看模型要联系自己的身体,联系外界气体进入自己肺部的通路。②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观察 ③ 注意喉、气管与食道的位置关系。
合起书看投影图,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称。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实际来学习,使学生感到能为自己的健康服务,从而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的兴趣。
提醒学生观察图形、模型时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依次观察,使观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条理和细致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重点突出肺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特点。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辩证观点;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设问:
1、呼吸系统各组成器官有何特点?
2、鼻涕和痰是怎样产生的?
3、为什么呼吸道有清洁气体的作用?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上述问题,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小结。设问:
1、肺的功能是什么?
2、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猪肺实物,观察肺的层层放大图,自学肺的结构特点,开展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教师评价。
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 示媒体动画一
我们进行呼吸,外界气体进入体内的什么器官? 那么气体是如何进入肺的'呢? 学生活动:
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如何变化。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和呼气有什么关系呢? 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获取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学习有得必先有疑”,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也是人的一项重要素质。教学
环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意 图
新知识学习示媒体动画
二、演示实验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演示实验,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
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 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演示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先让学生明白是胸廓变化引起气体进出肺的,解决肺的负压吸气问题。再让学生探究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最后综合思维。形成对呼吸过程的整体理解。
与教材相比,这种教学顺序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更容容易接受。
强调学生在观察动画时,要有目的,有重点、有次序、有对比地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胸廓的变化的呢? 示媒体动画三(侧面观和正面观)学生活动:
观察媒体动画,思考:
1、主要哪些骨胳肌参与引起胸廓的变化?
2、肋间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肋间肌舒张,胸廓如何变化?
3、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膈肌收缩,胸廓如何变化?
示媒体动画四,这里既反映了肋骨的运动,也反映了膈的运动,肺的体积变化也体现出了。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结合动画,以及前面的观察结果,开展小组讨论后,通过层层推理,依次说出吸气的过程。利用表格来进行总结。
至于呼气的过程正好与吸气相反就可以了。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对比记忆。
学生活动: 呼吸频率:
让学生进行自测1分钟呼吸的次数,并报告结果。让
三、四个同学快速做15个起蹲动作,马上测定1分钟内呼吸的次数。请学生概括什么是呼吸频率? 肺活量:
结合体检经验,强调肺活量是在尽力吸气后,再一次尽力呼气呼出的量。讨论为什么肺活量是反映肺功能的重要指标。人工呼吸:
强调是人为外力完成表格中粗体字标出的工作。再介绍人工呼吸的方法。通过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和助人为乐的教育;通过呼吸频率、肺活量的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教学
环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意 图
新知识学习人体内如何进行气体交换?(1)由学生实验引入 学生活动:
先让学生来做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的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对比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继而提出为什么呢?(问题产生)再问:增多的二氧化碳哪里来?
——组织细胞利用了氧而产生了二氧化碳。再问:肺吸入的氧是如何进入体内组织细胞的呢?体内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的呢?(推理分析)
围绕氧和二氧化碳的来与去层层提问,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符合探究式学习规律。学生亲自动手,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2)原理 学生活动:
喷洒空气清新剂,为什么前排的同学先闻到香味,而后排的同学后闻到? 观察图片,为什么在书房能闻到厨房里的香味?
观察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气体分子由浓度高向浓度低方向扩散。
通过一些现象(香味的扩散),这是一种感性认识,再用一个模拟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得出结论,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3)过程 学生活动:
观察动画,要学生结合动画,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哪里的氧含量高?哪里的二氧化碳含量高?并将气体交换的原理迁移到这里,说明为什么气体扩散的方向是这样的?
应强调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与肺泡部的气体交换相对比地学习,相对比地记忆。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发生了气体交换后,动脉血和静脉血是如何转变的?加深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的理解。再结合血液循环的路径,强调气体是由血液进行运输的。从而把气体交换与血液循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呼吸全过程的整体理解。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与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通过用媒体动画的形式来展现微观的生理动态,突破难点。
这里是用层层提问的方式,侧重的是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体现了呼吸与循环系统的联系。小结
练习学生活动: 今天我学到了什么? 课外阅读:煤气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