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细心的小编阿青为大家分享的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篇一
一、揭题,贴图导入:
1、小朋友,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请小朋友们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师板书课题,课题竖向书写,“小松树”三字在上,“大松树”三字在下。“小松树”三字偏小,“大松树”三字偏大。)
2、这两位朋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谁来读读课题?(从语气上区别小和大)(1)、提示学生把“小”字突出读来。可给予相应评价:老师听出来了,你心中的小松树不大。(2)、提示学生把“小”字读得轻细,把“大”字读重长。可给予相应评价:小松树是小松树,大松树是大松树,二者大小有别。你读得真好!
3、课题读得很不错,那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们能读好吗?(出示词语)学生自读,再指名读--一行一行地来读。
小松树 回答 惭愧(难为情)
风伯伯 大山爷爷 孩子
摸着 低下了头 托起来
(1)谁来读第一行?(注意平翘舌音)
(2)谁来读第二行?(注意轻声音节)
(3)谁来读读第三行?——读了这一行你发现了什么?(前面一个字是表示动作的动词,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来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小结:大家读词语很动脑筋。学习语文就要这样用心读词、读句,用心思考,你一定能读出很多收获。能做到吗?跟着这些词语宝宝走进这个寓言故事。
过渡:我们一起来读读第1自然段?
二、趣读课文,细品文本,指导朗读。
(一)第一自然段
1、读了第一自然段,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儿?(学生回答在山上和山下,教师简笔画高山)谁能把他们送回家。(指生上台贴图)
2、让我们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学生齐读)
3、这一大一小的两棵松树长在了山上和山下,那小朋友看看图上的山,你觉得这座山怎么样?
4、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一棵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能看到什么?(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5、是啊,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你是这样一棵小松树,看到这些,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6、过渡:小朋友说得都很有道理,小松树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象,心里就想着:我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当它向山下望去的时候,看到了山下有一棵大松树。这时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小朋友自己读第二自然段,读完想一想: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二)第二自然段
1、能读懂什么吗?(读不懂我们不怕,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读课文,来读懂它。谁先来把这段话读给老师听听?)
2、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读小松树的话,我现在就是小松树啦!(教师加上动作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听了老师的朗读,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呢?(学生自由表达,突出:骄傲而且没有礼貌)
3、你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小松树说的话了吗?(自由练读,指生读,)
4、面对小松树的傲慢无礼,大松树(引读)。听了小松树的话,大松树居然没有反应,很奇怪,它到底在想些什么呢?师:其实,“大松树”的心里非常明白,小朋友都很聪明,一定能猜出“大松树”想的是什么!
①四人一小组讨论。
②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生1:他想,为什么小松树长在山上,而我却长在山下。
生2:他想,你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
生3:要是我站在山上,也会和你一样看得远。
5、大松树心里什么都明白,那他为什么没和小松树一般见识呢?你觉得这是一颗怎样的大松树?
6、分角色表演大松树和小松树。
(三)第三自然段
1、大松树虽然没有回答,可是小松树的话被刚路过的风伯伯听到了。(演示动画)
风伯伯轻轻地,笑眯眯地来到了小松树的身边,听!他在说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三自段,特别是风伯伯的话要反复读读。
2、谁能把风伯伯送到图上?(学生贴图)为什么这样贴?(指导体会“摸着”)看图:谁来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风伯伯?(笑眯眯、亲切、和蔼可亲)
3、自读第三自然段。
师:你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风伯伯非常和蔼可亲?
(1)“摸着”谁摸过你的头?当时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可见风伯伯像妈妈一样温柔,一样和蔼可亲。
(2)风伯伯称呼小松树为什么呀?(孩子)轻读“孩子”。读好“孩子”,十分亲切、和蔼
4、引读: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笑着告诉它——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自由读)
(1)风伯伯说了几句话?(两句话)第一句话告诉小松树什么?(大松树比小松树高很多。)第二句话呢?(小松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是因为大山爷爷把他托起来的。)
(2)你觉得风伯伯的话有道理吗?谁再来读读这一段有道理的话。(出示风伯伯的话,指名学生读)
(3)小朋友们,你们听明白风伯伯的话了吗?
出示填空:
小松树看得远,是因为 ;大松树看不远,是因为 。
5、小结:是啊,小松树其实长得并不高。(将小松树的图贴到大松树的旁边)山下的这棵大松树比它高多了,它之所以能看得这么远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啊!
让我们一起再次感受一下风伯伯的温柔和亲切吧!(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第四自然段。
1、小朋友们都明白风伯伯的话了,小松树明白了风伯伯的话吗?你从哪里看出来?(自由轻读第四自然段)(低下了头)
2、为什么小松树低下了头?(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情,感到难为情。)这就是“惭愧”!
3、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你能学学它的样子吗?(学生做动作)
师:这时,它会想些什么呢?
生:它想,原来是我错了。
生:它明白了,自己并不比大松树高,是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
生:它想,我以后再也不能骄傲了。
4、现在请男生演一下风伯伯,女生演一下那棵知错就改的小松树。
5、在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后,他会对大松树、风伯伯、大山爷爷和我们说些什么呢?
小黑板出示:
小松树对大松树说:“_______________。”
小松树对风伯伯说:“_______________。”
小松树可能对大山爷爷说:“______________。”
师:小朋友说得都很好,现在,小松树变成了一个既有礼貌又很谦虚的孩子。你现在喜欢这棵知错就改的小松树了吗?(喜欢)
(五)现在让我们来读读好好读一读这个故事。
三、总结课文,学写生字。
1、小松树在风伯伯的引导、教育下,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懂得了做人要谦虚、有礼貌,不能骄傲、自满,要有真才实学。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像小松树一样知错就改,做个谦虚、有礼貌的孩子。
老师送大家一句话,出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带生读一读)
2、小松树经过了这件事情,决定更努力生长,我们要努力哦。接下来我们就努力学好本课的生字。老师范写“孩”,提示注意点。孩是子字旁,书写时要注意最后一笔点不要漏写,中间是两个撇画不要写成两个撇折。生字描红,仿写,临摹。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知识点 篇二
字:棵、高、被、摸、托
词:松树、回答、惭愧
重点句子:
1、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大松树没有回答。
2、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3、小松树听了,惭愧地抵下了头。
《小松树》读后感 篇三
今天,我们学了小松树这一课,主要写了小松树不断长高,所见越远的成长过程,让我明白了“只有长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的道理。
这让我想起过去,我爱看电视,最爱看动画片,看动画片不用动脑筋,跟着乐就行了,可看新闻还要去了解背景,还要去了解过去的历史,当前的形势变化,外国的文化,天文,地理等等,但我没有这样的知识而我看不懂新闻,我不努力去掌握更多的知识,也不愿意看新闻。久而久之,我感到,我与新闻没有关系,我与这个时代的发展没有关系,我感到自己逐渐变成吃饭,睡觉,无思想的“动物”我才真正懂得“开阔视野”的'含义。就像“长得高,看得远”一样的道理,你越不学习,就越不了解,越不了解就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相反,你的知识积累得越多,你就像小松树一样,长得越高,看得越远,想得越多,为社会创造的也越多。
小松树我想对你说:“只有长得高,才能看得远”。我们只有不断进取,积极向上,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习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做人要谦虚,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通过读来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预习要求:
1、读课文,标然段,了解课文大意。
2、看图,读文,同学间表演。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瞧,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新朋友,想认识吗?(相机贴出小松树、大松树图)谁来读读它们的名字?
2、今天我们要举行一个爬山比赛,《蓝猫淘气3000问》看过吗?把北边两组称为蓝猫队(贴图),南边两组称为淘气队(贴图),两个队要举行爬山——读书、写字比赛,看哪一队先爬到山上,又最先来到山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意,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请小组长们拿出词语卡片,检查你的小组成员词语读得怎么样?读得好给他打一个☆,没读好,帮帮他。待会儿蓝猫队、淘气队交换检查。
3、如果词宝宝再回到家(课文)里还会不会读?把难读的多读几遍。
理解“棵”——棵()、()、()
4、这课文有4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一段,把这段读给在家听,各推选两名,读后相互评论。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啊!终于来到山顶了,听听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什么?
(放录音)
2、交流: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
(1)骄傲:从哪里看出?
小松树真的长得高吗?
为什么会觉得自己长得高?
是呀,它长在山顶上,就认为自己长得高,就骄傲起来了,能读好这句话吗?
还从哪里看出了它为什么能看得远?谁能读出它看得远。
(2)没有礼貌:你是怎么发现的?它应该叫大松树什么?多没礼貌,叫它“喂”(师示范)让我们一起学学它没礼貌的样子。
(3)瞧不起:从哪个词看出?(师说小松树的话)它想对大松树说什么呀?多瞧不起大松树呀!谁来学一学?
3、指第2段。
多瞧不起人,没有礼貌,骄傲的小松树啊!以为自己长得高,以为自己看得远,请小朋友再练练,看谁最能读好它骄傲的样子!待会儿我们下山比赛。
4、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怎么做的?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松树?(相机板书)
四、指导写字“回”。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细读课文,感受风伯伯对小松树的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游戏读生字(在“小松树”上写着不同的生字)
2、到了山顶见到了小松树,小松树说了什么话?
谁能学着小松树的样子读一读?
3、听了小松树的话,大松树是怎么做的?
假如你是大松树,当时会怎么想?
小松树一直都是这样骄傲吗?它是怎样改变的呢?
二、深入理解,体悟语言。
1、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
自读课文,想一想你明白了什么?(风伯伯和蔼可亲、关心他人)
2、以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
①理解“摸着、托起来、训多了”。
②读中感受风伯伯宽厚待人、和蔼可亲、语重心长。
③抓住①的三个词,读出风伯伯的话还骄傲吗?谁能说说,洛阳宫学他现在的样子?
这时小松树会想些什么?
:小松树知错就改也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三、指导写字,巧于识记。
1、识记偏旁。
2、说说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
3、引导写左右结构的字。
4、范写。
四、趣味作业,准确答题。
1、生字开花。
()
|
()—很—()
|
()
2、仿写句子。
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册《小松树和大松树》 篇五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今天有一位小客人来到了我们班,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出示小松树图片)
小松树作自我介绍:小朋友们好!我叫小松树,今年7岁了,很高兴来到一、(2)班,你们愿意和我交朋友吗?(愿意)可是交朋友不能盲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小松树,学习一个和小松树有关的寓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
2、简介寓言故事。
3、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课题。(要求读时突出小松树的小与大松树的大)
4、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教师通过色彩鲜明的小松树图片、生动的语言赋于小松树以生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仔细地听一位叔叔给我们讲这个故事。
2、想不想自己读读这个故事?轻轻地打开语文书第8课,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明确的要求,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读书的效果,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看,字宝宝从课文中跑了出来,你还能认识他们吗?自己读读,想办法记住他!
出示注音词语:一棵空 回答空 松树空 惭愧空 低头
空空空空空空空空 摸着空 孩子空 伯伯空 爷爷空 拖起来
空空空空空空空空 多空空 喂空空 呢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空
(1) 自由认读词语。
(2) 指名认读词语。(读准第二组词语中的轻声,并能区分伯伯与爷爷的辈分)
(3) 去掉拼音你还能认识字些字吗?(利用开火车、齐读等方式认读不带拼音词语。)
(4) 选用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语造一个句子。
【初读环节学生肯定会遇到难度不同的障碍,通过多种认读方式,使学生扫清生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并把课文读通顺达到流利。】
过渡:刚才字宝宝跑出来和我们做游戏,现在他们又回到了课文中,让我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看书上的插图,自己试着读懂课文,并标出自然段。(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座高山。)
(三)、精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习第一小节:(投影出示第一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师在黑板上画一座高山)
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弄清小松树与大松树的位置)
(2)出示小松树与大松树的图片:它们长在哪儿呢?你能把它们送回家吗?
空 (请一学生到台前,把小松树贴在山顶上,大松树贴在山脚下。)
(3)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小节。
过渡:
(师边描述边画简笔画)大家看,小松树站在山顶上,每天看着太阳公公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白云姐姐在空中自由地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
如果你就是这棵小松树,你会怎么想?(自由交流)
【充分挖掘课文潜在资源,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为体会小松树因为站得高看得远而得意的心情做铺垫。】
师:是呀,小松树每天都能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色,心想:我就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它回头一看,看到了山脚下有一棵大松树。小松树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了,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第二小节。
2、学习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
(2)谁来读第二小节。(指名读)
出示句子: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
师:老师觉得“喂”这个字读得还不是很有味道!老师用“喂”来说一句话,你就会明白“喂”应该怎样读?
师对着学生说:喂,把你的铅笔借给我用用!你愿意借铅笔给我用吗?(不愿意)
师:这是为什么?(没有礼貌)
【这一环节,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联系实际,从而更好地体会小松树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神态,为感情朗读奠定基础。】
师:那小松树这样对大松树说话,你觉得小松树怎样?(小松树对大松树没有礼貌。)
那请你再读读这句话。(“很远”这个词学生读得不够到位)
师:小松树看得还不够远,你能让小松树看得再远些吗?
学生读完了这个小节。
(3)面对没有礼貌的小松树,大松树为什么没有回答?(自由说)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大松树没生气?(在图上看到的)
师:真了不起,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4)学到这儿,你还愿意和小松树交朋友吗?(不愿意)
(5)齐读第二小节。
【本环节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感悟。】
过渡: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3、学习第三小节:
(1)谁来读第三小节。
(2)理解:摸着。在生活中谁摸过你的头?(妈妈)
妈妈摸着你的头是什么感觉?(舒服)
空空 请你舒舒服服地读这句话。
(3)学生自读,指生读,师范读,生练读,指生读。
过渡:风伯伯的话,小松树听懂了吗?
4、学习第四小节:
(1)齐读第四小节。
(2)谁来表演一个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的动作?
(3)此时的小松树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师:如果我现在就是大松树你想对我说什么?
师:小松树为什么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篇六
一年级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
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
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趣”字先行,调动学生学的*。
“兴趣是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趣”字洋溢于课堂,是每个老师都要动的脑筋。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让孩子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板书课题,在板书时,老师有意把“小松树”的小写得很小,把“大松树”的大写得很大,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趣味,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二、以“读”为主,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小松树的话中知道了什么?从哪儿知道的?”让学生抓住小松树话中的“多高哇”、“你呢”、“喂”等重点词语来理解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没礼貌。让学生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小学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
三、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之前,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上,他会看到什么呢?这一设计,说的是小松树,实际上调动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基于文本,体会到小松树的骄傲之情的由来。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这对理解文本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