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2024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总结优秀15篇8-7-91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写总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本文是细心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2024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总结优秀15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的教学反思 篇一

画鸡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

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

一叫千门万户开。

认字冠裁满将敢

注释:

裁:裁剪,这里是制作的意思。

将:助词,用在动词和来、去等表示趋向的补语之间。

平生:平素,平常。

轻:随便,轻易。

言语:这里指啼鸣,喻指说话,发表意见。

一:一旦。

千门万户:指众多的人家。

译文:

头上的红色冠子不用特别剪裁,雄鸡身披雪白的羽毛雄纠纠地走来。

它平生不敢轻易鸣叫,它叫的时候,千家万户的门都打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感知汉字与拼音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背诵课文

学习公鸡勤劳、不懒惰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学习,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培养自己勤劳的习惯

通过对本课生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拼音对我们识字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词、听读识字。

2、利用生字,引导学生体会拼音与汉字的关系

教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拼音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下面老师像考考大家拼音学的怎么样,老师呀,想和同学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猜”。

(圆圆脸蛋梳小辫a一根小棍l一把椅子h

左上半圆q右上半圆p左下半圆d右下半圆b)

同学们真棒!(出示字母卡片j)同学们认识这个拼音吗?(出示生字卡片鸡),认识这个字吗?今天,有一只大公鸡也走进我们的课堂,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呢!

二、运用实物,创设情境

新课开始时,教师出示一只大公鸡图片,用逗趣的教学语言提问: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2)它有哪些生活习性呢?(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大家说的真好,古时候有位诗人叫唐寅,写了一首诗叫《画鸡》。这首诗写的就是这只大公鸡,你们想学吗?想学就请大家把书翻到47页(这样导入新课,真实具体,形象直观。)

三、初读古诗,趣学生字

(1)听课文录音,把不认识的字圈下来

(2)指名学生读,学生齐读

(3)认识生字:画鸡雪生千门平户开

(汉字结构复杂,难学难记,因此,在识字教学时,教师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识字。)

例如:

1、猜字谜。平:一字五笔,有些出奇,六十又差,八十有余;千:一个字,有十撇。

2、编故事。生(牛一):它是牛小壮,在跑道上奔跑。

3、看实物。门:观察教室的门框,学习“门”字。

4、练习,填生字。

画鸡

头戴红冠不用裁,满身()白走将来。

()不敢轻言语,一叫()门万()。

(4)学写生字:平户开

学笔顺

平:一笔横,二笔点,三笔撇,四笔横,五笔竖

户:一笔点,二笔横折,三笔横,四笔撇

开:一笔横,二笔横,三笔撇,四笔竖

(5)学生练习写生字,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四、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激疑:同学们读了这首诗,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2、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归纳并板书。

样子:头上红冠

大公鸡颜色:满身雪白

打鸣:一叫门开

3、出示表格练习(口答)。

五、品词赏句,感悟诗情

1、自由读第一句,看图想一想:这只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有什么特点?(头上红冠,满身雪白。)

(1)出示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理解“头上红冠”和“满身雪白”。(2)指名表演大公鸡“走”的神态。(3)教师小结: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只大公鸡,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见过大公鸡的叫声吗?有谁知道它一般在什么时候叫?我们学习第二句就知道了。

2、指名读第二句,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大公鸡怎样叫?

(1)理解“叫”。

(2)提问:大公鸡一叫,人们就去干什么?农民伯伯就要起床干活了,农民伯伯勤劳吗?那么,大公鸡比农民伯伯起的更早,同学们,你们觉得大公鸡勤劳吗?那么,我们小朋友要不要学习大公鸡这种勤劳的品质啊?(学生据古诗内容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

(3)说一说这句诗的大意。

(4)体会大公鸡的勤劳:这首诗的作者喜欢这只大公鸡吗?为什么?

大公鸡

样子颜色打鸣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七、总结全诗,简笔作画,激发兴趣

唐寅看到大公鸡很喜欢,就为大公鸡做了一首诗。老师呀,也很喜欢这个大公鸡,可是老师不会作诗,老师就把它画下来了,(出示图片),那么同学们,你们喜欢公鸡吗?那让我们也动手画一画吧!

八、作业布置

1、学写生字:平户开

2、背诵《画鸡》这首诗

教学《画鸡》这节课时,我以“浅唱低吟学古诗”的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用“听——读——演——唱”的环节贯穿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在灵活多样的品读中,让学生体会、感悟诗之美,公鸡之美,以读促教,以读代教。创设平台,让学生在交流、表演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想像和创新等能力。体现语文课与艺术课的整合,享受古诗的美,陶冶情操。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多数孩子能当堂课熟背古诗《画鸡》,教学效果良好。

小学语文教案的教学反思 篇二

《童年的发现》是略读课文,但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在上课前以为学生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我也就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我提出两个问题:①你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能发现什么?②对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学生分组读议。孩子的想象力是惊人的,孩子的领悟力也是惊人的。他们在阅读时能从文中领悟出许多让人欣喜的东西,联系到中外一些科学家的遭遇。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问题所在。像这样的课堂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这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的长期坚持和用心领悟而来。它像语感一样,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真是学无止境呀。

小学语文教案的教学反思 篇三

江南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如果能利用多媒体先让学生感受一番江南的美景,那么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就能有个非常感性的认识。因为没有多媒体,所以我就利用课文的插图,说:“小朋友,你能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你喜欢这幅图吗?为什么喜欢?”待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充满感情地对学生说:“有一个地方,小河一条连着一条,池塘一个接着一个。小河里、池塘里种满了荷花,鱼虾在里面欢快地玩耍,这就是江南。”“江南是个好地方,这里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上采莲,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玩嬉戏,大家想去吗?”“那我们就划着小船出发吧!” 一下子又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起来,并播放课文的朗读,学生就听的特别认真。最后再让学生说说感受后自己朗读课文,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完全被调动了起来,非常认真的。开始读书。

在学习第二句:“鱼戏莲叶间……”时,抓住“戏”想像说话,既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真切体验“鱼戏莲叶间”的意境。再感染学生,进入角色,体验“小鱼”的快乐,让学生模仿小鱼游起来,学生的兴致很高,较快地领悟了课文。最后通过赛读、评价读、演读等方式,以读促悟、以演促读、以演促思,不仅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注重个人的感悟,而且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朗读有声有色。

小学语文教案的教学反思 篇四

《向往绿色》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感受绿色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绿色的迷恋和喜爱之情并体会作者对绿色的描写方法。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立足实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绿色的美妙的?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绿色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心中对绿色是怎样的感受?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感受绿色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绿色的迷恋和喜爱之情。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每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绿色的美妙的”,“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绿色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心中对绿色是怎样的感受”,“读了课文,你也更喜欢绿色了吧?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作者对绿色的迷恋和喜爱之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感悟绿色的美妙,从作者对绿色的迷恋和喜爱之情感受绿色的韵味,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作者对绿色的迷恋和喜爱之情,紧接着为什么作者如此迷恋绿色呢,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感受绿色的韵味。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作者如此迷恋绿色,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课堂教学不足之处

1、语文教学中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2、本次教学教学预设还没有完全达到,还应该充分体现学生、教师的互动,灵活运用教学平台,缺少课堂生成。

3、学生还没有切实参与到评价当中,教师的评价也是以知识评价与操作技能评价为主,对情感与价值的`评价还体现不够,评价内容只是以结果性评价为主,而对过程和方法评价少。

4、语文教学味不浓,情感、价值观的目标达成不够,学生的朗读缺少个人体验。对文中的重点佳句指导不够。

六、新的教学设计

要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多种媒体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象这样的写景文章最后能有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感受绿色的韵味。初读课文,紧抓绿色的美妙。突出绿和人的和谐统一,提供相关的学习提示。利用网络论坛,提出自己所感兴趣及所要了解的问题,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在学习汇报中后完成相关的习题。

小学语文教案的教学反思 篇五

《卡罗纳》选自《爱的教育》这本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时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描写卡罗纳内心悲痛的句子;另一条是描写老师,同学和家长关心卡罗纳的句子,通过讲读卡罗纳的伤心句子让学生感受到此时身边人的关怀对卡罗纳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通过认真研读文本,并分析本班学生具体学情,我将侧重点放在指导学生通过卡罗纳的神态、动作以及外貌描写走进卡罗纳内心世界,深刻感受卡罗纳失去母亲的巨大悲痛。

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围绕“大家对卡罗纳的。关爱”展开交流,谈谈感悟。在组织教学时,我弱化了这一部分的教学,虽然学生也能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朗读谈感悟:如:A、“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B、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才好,就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脸贴在他的耳朵边,对他说:“卡罗纳别哭了。”但是这一部分的拓展较少,展示不充分,受时间的限制,我只是引导学生抓住老师关爱卡罗纳的句子体会,对于描写其他人的内容关注较少,而且这部分内容没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点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由于课堂时间没合理安排好,所以有些教学环节没能充分展开,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认为本节课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课堂读书声少了;学生积极性没能充分调动起来;关注学生面小了,虽然也关注一些学困生,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机会展示。

小学语文教案的教学反思 篇六

最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课文以物喻人,写樟树可以永久保持香气的特点,也就是在写宋庆龄的伟大人格。学生对文中的主人公宋庆龄不是太熟悉,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了预习,让学生对主人公能够有所了解,这样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所帮助。

给课文进行分析指导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宋庆龄为什么不肯搬家?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樟树的哪些特点的?3、樟树的可贵之处是什么?学生结合课前的预习,对问题进行了自学以及小组讨论,问题解决了,孩子们对课文也就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为了让学生的思想上升一定的高度,设计了拓展延伸的问题: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人们对宋庆龄同志的怀念之情以及樟树可以永久保持香气的特点,这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内容。

课文看起来枯燥无味,没有童话故事吸引人,但学生由于课前的预习,对文中主人公仍兴趣盎然,我就是抓住了这一点,让孩子们进入到文中来。从学生的。学习来看,课文内容基本掌握,樟树永久保持香气的特点也就象征了宋庆龄的高贵品质,这一中心学生体会较深刻。学生是意会了,但是在读课文时还是不能很好地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这就是学生学习语文课时所欠缺的,我认为在学习语文时就是这样,只有把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内化了,才能达到目的,才是真正懂得了文中的内容和中心,而这种真正地心领神会,是通过学生的读课文表现出来的。

我认为我的学生在这节课中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所以这也就是我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的目标和所要探索的。

小学语文教案的教学反思 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感受阿庆嫂的智慧与勇敢。

3.学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表达方法,积累俗语谚语。

4.巩固对剧本的认识,感受京剧的魅力,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抓住表现阿庆嫂的智慧与勇敢的句子,了解阿庆嫂是如何同敌人斗智的。

教具准备:

京剧《沙家浜——智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简单介绍京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段京剧(播放京剧《沙家浜——智斗》),听后有什么感受?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京剧的信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智斗》就是京剧艺术的一个巅峰之作,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课文生字,并组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三、讲读课文

1.课题“智斗”,讲谁与谁斗智?为什么“斗智”、“智斗”的结果怎样?

2.小组互说,全班交流:哪些写阿庆嫂智斗胡传魁,哪些写阿庆嫂智斗刁德一?

3.说一说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情感。

2.了解阿庆嫂是如何同敌人斗智斗勇的,抓住关键语句,感受阿庆嫂的智慧与勇敢。

教学过程:

一、检查生字复习

练写生字词。

二、学习阿庆嫂出场段落

1.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2.了解事件的背景。

3.抓住描写阿庆嫂动作、表情的词语句子品味,体会其内心世界。

三、学习阿庆嫂智斗敌人段落

默读阿庆嫂智斗刁德一的第一回合。思考:刁德一和胡传魁一样也是来打探新四军的伤病员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画出表现阿庆嫂机智的句子,在旁边做上批注。

1.揣摩句子的言外之意:

“这真是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省得人家疑心生暗鬼,叫我们里外不好做人!”

“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

2.分角色朗读刁德一与阿庆嫂的对话,体会刁德一的狡诈,阿庆嫂的智慧。

3.分角色朗读胡传魁与阿庆嫂的对话,体会胡传魁的虚伪,阿庆嫂的聪慧。

再来看阿庆嫂和刁德一的第二次交锋:

4.说说阿庆嫂是如何与敌人斗智斗勇的(两次智斗有什么不同)?

5.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现在,你对阿庆嫂有什么认识?。

四、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作业

课外观看《智斗》的录像,感受京剧的魅力。

巩固生字词。

教学反思:

《智斗》节选自京剧《沙家浜》,主要讲1939年地下党员阿庆嫂为了掩护新四军转移时留在沙家浜的18名伤员,与敌人斗智的故事。

本文是《沙家浜》的一个片段,作为一篇独立的课文,学生在没有了解《沙家浜》这个故事之前,读懂全文有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课前,我布置学生去查询有关京剧的资料,看一看京剧《沙家浜》,再认真读文。课中,我让学生围绕课题“智斗”,思考课文讲的是谁和谁斗智?为什么要“智斗”?“智斗”的结果如何?在同学们一一找到“智斗”的部分后,我让学生加进自己的动作,分角色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特点。同时让其他的学生认真听,还要进行评价,如果你认为别人读的不好,你就来读。这样,阿庆嫂的沉着冷静、思考周密、机智勇敢、有胆有识、能说会道的特点,刁德一的阴险狡诈、多疑狡猾的特点,胡传魁的要面子、愚蠢的特点,都让学生一一捕捉。课后,我要求学生和家人一起看京剧《沙家浜》,再把自己最喜欢的角色表演给家长看,激发学生对京剧这一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小学语文教案的教学反思 篇八

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烂漫、爱玩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性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总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习的特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而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调动每个学生的感性经验。教师的任务则是设计富有情趣的、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教学问题,组织他们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柳树醒了》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课文中的插图,让人感到春天跳动着的生命力。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迷人的,春天是催人奋进的。在教学这一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观察观察柳树,把观察到的`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让爸爸妈妈记录下来,第二天带到学校来。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柳树的生长过程已经掌握一二,在上课时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让施教老师感觉心头一阵喜悦。随后在让学生感悟课文大意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是谁让柳树醒了?学生读文后能够很快地找到是春雷、春雨、春风、春燕让柳树醒了。接着我跟学生说:如果你是春雷、春雨、春风或春燕,你打算怎样让柳树醒来?你喜欢扮演谁呢?请你先仔细读一读你要扮演的那一段,读完后再请你在老师发下来的纸上画一画。于是学生兴趣十足地读起课文来了。不一会儿学生便纷纷举手要上台表现自己了。表现时学生非常地逼真,比如扮演春雷的他就在柳枝上画了几棵嫩芽,问他原因时,他便说因为春雷唤醒了柳树,柳树刚刚醒来,所以才长出几个嫩芽。多精彩的表现呀!寻其主要原因便是教师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高后,生生动起来了,课堂效果相当不错。

通过教学的尝试,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时,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他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尽可能让学生有实践活动,以便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九

小学语文《猫》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

小学语文《猫》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忠堡镇民族小学 王艳林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2、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小猫的淘气可爱”。

三、学生分析: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基于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教学本课应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词句的推敲,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精妙的写作手法;体会人与猫之间那份和谐、美好,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授课老师这节课突出了课文学科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的和谐统一。

四、教学内容分析: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它以观察精细独道、内容充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为四年级学生提供了绝好的读写范例。教学中我们应从课文本身的特点出发,学习本文具体记叙和真实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法,在品味语言的运用上多下功夫,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者着眼于猫的性格刻划,先写了大猫的“古怪”之状,后写了小猫的“淘气”之态。作者写猫的“古怪”,是通过“老实”与“贪玩”,“贪玩”与“尽职”、“温柔可亲”与“一声不吭”,“什么都怕”与“那么勇猛”等矛盾性格展现的,而猫的这些矛盾性格又不是同时表现出来的。因此,作者运用“古怪”一词,无非是说猫的性格“变化不定”,“很难捉摸”。作者观察精细,体验独道,准确把握住猫的习性特点,用对比式的描述,全面展示了猫的古怪性格的内涵,给人以饱满流畅、情味浓厚之感。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运用

媒体资源课件

六、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学生介绍自己认识的猫。

2、结合插图,教师予以归纳。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3、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2、学生自学词语,教师巡回指导。

(1)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读一读,其他学生正音。

(2)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重点注意:“蹭、痒、凭、殃,注意“折”的多音。

(3)指名说说生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重点注意“耍”与“要”、“乖”与“乘”、“虑”与“虚”的区别。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利用工具书理解。

任凭:无论。不管。

尽职:做好本职工作。

遭殃:遭受灾殃。

丰富多腔:本课指猫的叫声种类多。

无忧无意:没有忧虑。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⑴自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什么特点?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学生交流。

第一自然段:写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写大花猫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又胆小又勇猛。

第四自然段:写大花猫小时候逗人爱。

三、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的特点,1、自由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说说这三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2、大花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里?找一找,用横线画出来。

(说它老实可是又贪玩说它贪玩可是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吭它什么都怕,可是很勇猛)

四、研读品味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在我们眼前出现了老实的猫、贪玩的猫、尽职的猫,哪种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②学生汇报。

③教师过渡: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猫,才把猫的性格特点写得很具体。作者不但描写具体,写法也独到,请比较两组句子。

a句能换成b句吗?为什么?

a说它老实吧 b它很老实

a说它贪玩吧 b它很贪玩

(a句是通俗的说法,同时还包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

④教师:你喜欢老实的猫、贪玩的猫、还是尽职的猫呢?学生交流。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指名学生渎。

②品味“蹭”字:“蹭”是什么意思?谁能表演“蹭”的动作?大花猫在“蹭”主人时,心里可能在想什么?(“蹭”的意思是摩擦。大花猫在“蹭”主人时,就像孩子在向大人撒娇。)

③a句和b句哪句更好?为什么?

a.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b.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小黑点。

4、教师:那么,大花猫在主人写作时给主人“画”上几朵“小梅花”,它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请你用大花猫的口气说说。

5、学生模仿猫的各种叫声,理解“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等词语。

6、指导学生进行表情朗读。

教师:这些都是大花猫高兴时的表现,它要是不高兴时就一声也不出。这只猫的性格可真是倔强呀。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教师:大花猫什么都怕,可是它却非常勇猛,不要说对付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②以“我们家的大花猫的确(实在)勇猛”为中心句说一段话。

③学生说。

四、领悟写作方法

1、默读全文,思考回答:作者为什么能抓住猫古怪的性格和淘气这两个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古怪”

师:猫是惹人喜爱的动物,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老舍先生家里的这只猫的古怪,它既老实又贪玩、尽职;高兴的时候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它有时胆小,有时候勇猛。

出示课件:请你选择一组词语同桌说一说猫的性格是怎样古怪的呢?

生:根据选择的词语汇报。

师:我们听了三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猫的性格的古怪,那么猫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相机板书:古怪。)

(二)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观看小猫可爱视频,感受小猫的淘气可爱。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把写小猫淘气可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讨论:猫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观察下面插图:

3、学生交流汇报。

(1)小猫摔疼了也不哭,作者好像夸它呢,嗯,小猫你挺勇敢的,是不是呀!

师小结:我觉得作者太疼爱这只猫了,就好像是表扬自己的——孩子一样。老舍不就是把他家的猫当成孩子了吗,谁来读一读第4自然段的前4句话。(指名读)

师: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小猫的淘气可爱呀?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2)它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体会到小猫的淘气可爱。观察图片

师: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呢?(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相机板书:生机勃勃天真可爱 4、指名读、齐读第4自然段,要能读出小猫的淘气可爱。

5、其实我们从课文的很多句子里都会发现写猫的可爱,请大家把全文连起来读一读,找出这样的句子,然后和同桌读一读。

6、指名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

7、课件:读一读,用带点的词语说一句话。

指名同学说一说。

(三)领悟情感

师:我们学完了课文,我们发现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既古怪又可爱,他是怎样把这只猫写得活灵活现的呢?把全文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老舍先生写得特别有趣,他把猫当做了朋友,当做了家人,当做了自己的儿女,他特别喜欢猫,只要有真爱,就会活灵活现。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从分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那么,猫对主人有没有感情呢?

生:我认为有感情。它还跟主人撒娇呢!

生:课文中写道:“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他抓痒”。这句中的“蹭”字,就看出了猫对主人很亲。

师:“蹭”是摩擦的意思,为什么作者不用摩擦,而用“蹭”?

生:“蹭”的感觉很轻,很温柔。

生:“蹭”就带上了感情,有撒娇的意思,还有耍赖的意思,从作者的嘴里说出来,显得人和猫的关系很亲。

师:看来,一个不起眼的“蹭”字,包含的意思可不少。这一蹭,蹭出了人和猫之间的真情。人爱猫,猫亲人,真是其乐融融啊!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他们之间的感情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教师总结全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在老舍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着他对猫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学习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五)拓展阅读

利用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对比阅读这两段,体会不同作者同样的爱猫之情,以及不同作者的不同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老实 贪玩 尽职

猫——古怪 高兴 不高兴

胆小 勇猛

小猫——可爱 生气勃勃 天真可爱 七、教学评价与反思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又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本文时我抓住两个要点:一是深入理解作家对猫各方面性情的描述,学习作家的语言技巧;二是要仔细品味文章中蕴涵着的既显而易见又不着痕迹的感情抒发。

教学中,我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学生能体会到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分三个方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猫的古怪性格。“老实”、“贪玩”、“尽职”,这看似矛盾的三方面都集中在猫的性格上,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发现这三个矛盾的方面是用三次“可是”作转折,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虽贪玩却尽职,虽胆小却勇猛的性格特点。第二自然段中,“这可都凭它的高兴。”一句,一个“可”字,形象地写出了猫的古怪,同时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时,我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自己的朗读中体会猫的可爱以及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我觉得这篇课文学生都很喜欢,因为学生自己家里也养猫,虽然有的学生非常喜欢猫,但对于猫的情感没有老舍爷爷对猫的情感深。

小学语文教案的教学反思 篇十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12个生字。

2、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个性化学习,让学生懂得雨点儿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地点:

教室(一年一班)

教学手段:

利用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悟语言文字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1、揭课题

(1)播放电脑课件,欣赏《小雨沙沙》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会唱的同学请跟着唱。

(2)问:看了课件后,你有什么体会?

(3)板书课题:雨点儿

师:你知道怎么读题吗?(这一教学过程通过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巧妙地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2、知全文

(1)自由阅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画出不懂的词句;标出自然段。

(2)交流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从整体入手,以读为主。充分的自学为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做好准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3、巧识字

(1)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词句。

(2)引导学生理解,如“数不清”、“飘落”、“云彩”等词。

a、出示“数”字,问:在哪儿见过这个字?出示“清”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b、出示词语“数不清”,读一读,找一找,文中指什么数不清。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如天上的星星数不清,秋天的落叶数不清,漫天飞舞的雪花数不清)

(4)认读“云彩”“飘落”。

(播放课件:落叶飘落。)“飘落”就是飘着落下来。再用“飘落”练习说话。

(5)在文中找出带有“数不清”“云彩”“飘落”这三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4、读理解“问”、“回答”。

(1)出示生字“问”,读一读,找一找,文中写的是谁问谁?问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指导朗读问句“你要到哪里去?”

(3)读课文找一找,小雨点儿是怎样回答的。出示新词“回答”,指导学生读正确。

(4)小雨点儿回答大雨点儿的话后又问道:“你哪?”引导学生读大雨点的话,把这句话补充完整:“你要到哪里去?”

5、读“方”。

仔细读课文中带有“方”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地方”这个词中“方”读轻声。

6、桌间相互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借助课件阅读,使各种感官都沉浸在课文中,调动视觉智能、语言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形象感知事物,从而获得丰富、生动、独特的感受。)

7、读中悟

(1)学生自主读第5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教师边范读第5自然段,边演示雨后草长花的动画,让学生初步感受雨点儿给植物带来的变化。

(3)出示句子:“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让学生结合动画情景,展开想象,模仿该句子说说雨后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4)顺承说话练习形成的语境气氛,让学生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齐读第5自然段。

(5)讨论交流:这都是谁的功劳?你想对雨点儿说些什么?

(6)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带着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谢或佩服的感情,把第5自然段读给好朋友听。

(7)请学生推荐读得好的朋友为师生做朗读表演。

(尊重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的差异,不设定统一感受知目标,放手让学生自由读文后交流,知道什么说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做学习主人翁的意识。)

8、悟中品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2)全班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样读。交流中,引导学生评价自己,互相评价。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表化表现,应该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应引领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与体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

教学反思

在执教完《雨点儿》一课后,我发现在课上有两点考虑不充分,而耽误了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

1、儿化音的指导。

受环境影响,平时学生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与人交流时,很少用到儿化音,所以在学习《雨点儿》一课时,为了指导学生读好“雨点儿”一词花费了不少时间,但效果并不显著。毕竟习惯一旦成形,再纠正就困难的多了。但在课上,我有些急功近利,总想着一下就帮孩子们改正过来,所以这一环节较拖拉,浪费了不少时间,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完全可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此方面的训练。

2、备学生不充分,没有提前化解难点。

《雨点儿》一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朗读并不容易。首先文中有几处长句子:“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学生开始不知道怎么停顿,所以开始大部分孩子这几处都没有读好。这是课前我所没有预设到的,没想到这几处是学生朗读的难点。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又浪费了不少时间。

所以,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师课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备课:备教材、备学生,预设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突发事件。只有准备充分了,才能合理利用每一分钟,从而达到堂堂高效。

小学语文教案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作为老师,都清楚长城与运河是用血泪筑成,这一课给予学生是一种忘却,是一种感谢,是一种欣赏,是一种享受……所以,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读,让学生诵,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

另外,这一课还给着学生一种期待,那就是在飞机上看长城、看运河,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的,虽然课本上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提供了两幅非常美的图片,但那空中拍摄其实也给学生一种期待。因此,在教学中,我个人认为,老师要用这两种期待来引导学生读,引导学生诵,因为学生的期待,才能真正的在自己的大脑寻找、研究、珍藏祖先的奇迹。

拥有这种期待的凭借就是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比对引导学生与古老的长城对话,他们就能够发现长城的“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就能够知道万里长城的“万里”是何意,要述说中,就能够明白祖先创造这个奇迹的过程。飞上蓝天,看到那美丽的“绸带”,你不想拥有它吗?你不想把它放在自己的心中?学生想了,那肯定就会有着亲切的交流,就会产生那动人的诗篇,理解那人间奇迹。

大声朗读、高声背诵,让学生用心与长城、运河对话,他们就会自动产生一种自豪。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那是非常人文性的`。它与自然形成的奇迹不同,因为大自然的创造与人的创造那是不同的美。对话之中,其实也是让学生感受这种不同。

这一课还有着写的任务,就是看图写话,把图变文,这也是对话成功与否的反映。

这篇文章只是为学生列出我们祖先创造的两个人间奇迹,其实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非常多,课后的第5题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去寻找,去积累,当然也是引导学生续着这首诗写着寻找的灵感。

小学语文教案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近几年,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增加了一项内容,那就是“口语交际”,如“讨价还价”、“介绍你的同桌”、“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等等,这些内容的安排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我在教学某些辩论性话题,如“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我们还需要学习雷锋吗”等时,却发现学生常常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后,不会用语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更不知道怎样有步骤地去反驳对方的观点。

学生在平时做一些问答题时,对于答案,学生往往心里很清楚明白,但就是不善于用自己的语言去有逻辑有条理地解答,这些都说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议论辩论能力还很薄弱,我想,学生的这种状况与我们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在我们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所学的,都是一些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诗歌之类的,他们的作文也都是一些写景、状物、抒情的文章。所以,议论文还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空缺。

学生的口语表达中,与抒情、叙事、说明等方式相比,议论运用十分广泛。比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然后就要拿出理由来支持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经常会找出老师语言中的错误,“我认为老师说的不对”,老师说的`那些地方不对呢?他也需要论证一下。除此而外,其他场合学生也常常会用到论证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或反驳别人的观点。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安排一些议论文的教学,让学生去学习一些论证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议论能力,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高年级教学中,来点议论文也是未尝不可的。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教案及反思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解皮巧根用“爱心”为人们架起了一座安全方便的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大家一直叫这麻桥为“皮巧根桥”。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引导点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泽征尔的判断》,下面请同学做导学案上的温故互查。

1、教师谈话启发。同学们见过什么桥?(生答:见过木制的小桥、坚固的石桥、混凝土桥、立交桥……)

2、今天学的这篇课文也是与桥有关的,课题是《皮巧根桥》。(板书课题)这是一座什么桥呢?人们为什么把它叫“皮巧根桥”呢?

二、阅读感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画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2、解决导学案上设问导读。

三、自学检测(解决导学案“自学检测”)

四、合作交流

细读课文,四人小组合作,解决课件“阅读提示”提出的问题。

1、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我们进一步读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是进一步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根据课后的“阅读提示”提出的问题,去阅读,去交流解决,深刻地感悟课文。请同学们读一读“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给同学们提出了哪些学习任务。(看课件)

(1)皮巧根皮巧根为什么要架桥?

(2)是怎样架桥的?

(3)为什么人们有了新桥,还是那样喜欢叫“皮巧根桥”?

2、学生交流。围绕“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五、展示点拨

(1)皮巧根为什么要架桥?(生答:因为上学路远,跳过急水河比较近,可是要跳过急水河还有人掉进河里,发生危险,在河上架桥会很方便。)

①指名读一读课文第1至第8自然段。

②读了这些自然段的内容,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答:课文中写第一个孩子想做救火英雄,第二个孩子想做打鱼英雄,第三个孩子想第一个飞到月球上去,他们都有好的想法,但都是空想,有些不切实际。)

(2)皮巧根是怎么做的?你画了些什么句子。

①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画出来的句子。

学生读句子,教师课件出示:

A、他让爷爷帮他把斧子磨快,然后就动手砍柳树。

B、现在得把柳树枝全砍掉。

C、大树正好架在了河的两岸上。

D、皮巧根拿定主意在木头两边加上栏杆。

②教师根据学生读出的句子,概括板书:磨斧子——砍柳树——树架在河岸上——砍树枝——加栏杆。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在造桥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3)为什么后来有了新桥,人们还是寻样喜欢叫“皮巧根桥?”

①学生读14—15自然段

②指名汇报(为了表示对皮巧根的无限感激。)

六、总结全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生答:我感受到了皮巧根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他用爱心为人们架起了一座安全方便的桥,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敬仰,他真了不起,我应该向他学习

七、巩固练习(做导学案上的巩固练习)

八、拓展延伸,鼓励练笔

在生活中,像这样有爱心的人还有很多,你能以“爱心”为题,通过一件事来体现人物的良好品质——爱心吗?(做导学案上拓展延伸)

《皮巧根桥》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写了皮巧根在爷爷的帮助下,砍倒一棵大柳树,在一条小河上架起一座木桥,为过河的人们提供了便利,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敬仰的事情。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文章结构简单,语言朴实,字里行问蕴含着真诚的“爱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作讲解分析,只是作点拨引导,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理解感悟,受到教育和启发:为人献出自己的爱心。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学生是怎样地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自主学习、理解语言文字,并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这是教学的基本目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几个问题串起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思想。我们班的学生足够聪明,几个问题不但完全没有难住他们,而且激发了他们阅读、思考的兴趣与积极性。这样,经过孩子们自己的阅读与思考,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课文中主人公皮巧根的优秀品质,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同时,又掌握了好的有实效的学习方法,真是一举多得。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教案及反思 篇十四

原文:

两千五百年前,野心勃勃的波斯帝国对希腊发动了侵略战争。希腊人民奋起反抗,以一万人对付波斯帝国的十万大军,在海边一个叫马拉松的小渔村和敌人展开了决战,结果大获全胜。

为了把胜利的喜讯报告给首都雅典翘首以待的同胞,战士菲利比斯不顾伤痛、饥饿和极度的疲劳,从马拉松出发,向雅典跑去。他跑啊,跑啊,终于看到了雅典的城门。到达雅典的时候,他已经筋疲力尽了,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向迎接他的人们高呼:“我们胜利啦!”随即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从此,马拉松这个距离雅典约40千米的海边小渔村逐渐被人们知晓。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行。会前,一位法国人提议,把从马拉松跑到雅典作为一个比赛项目,用来纪念马拉松之战,纪念那位把胜利喜讯带给人民的英雄。他的建议被大会组委会采纳。

1920年,经过重新测量,确定这段距离为42千米195米。后来,世界各地的马拉松比赛都采用这个长度。这就是马拉松支运动项目的来历。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通讯”的一篇主体课文《马拉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马拉松的意义,即歌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马拉松”这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知道马拉松吗?谁能说说马拉松是什么?”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马拉松’,好吗?”

3、板书课题:《马拉松》(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正确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这篇课文,做到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请同学接读这篇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不是读正确了。

3、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我们再自己读一读,争取做到读正确。

4、我们轻声把这篇课文一起读一读,好吗?

三、理解朗读课文,体会“马拉松”这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1、同学们,“马拉松”一开始是什么?那里有一段怎样的故事,想知道吗?

(1)指名接读课文1——4自然段。

(2)讨论,并指名说说。

(3)说说:菲利比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4)指导朗读课文1——4自然段。

(5)齐读1——4自然段。

2、在小组合作中学习:

(1)自由读课文第5自然段。

(2)讨论:马拉松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

(3)指名汇报。

(4)喜欢马拉松的同学起立读第5自然段。

3、指名一个小组读课文第6自然段。

(1)指名说说:马拉松的长度。

(2)让学生换算,感受长度。

4、齐读这篇课文。

5、教师小结:

同学们,“马拉松”这项体育运动,有着关于传递信息的动人故事,有着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四、拓展阅读

1、说说:你了解到的,在马拉松比赛中表现突出的运动员的故事。

2、说说:历其他传递信息的故事。

3、书里还有好多好多关于传递信息的故事,同学们赶快去阅读吧。

3。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马拉松》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五

《红树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2.抓住具体语句,感受红树林的神奇和奉献精神。3.了解其它树林奇观。教学流程

 一、借题发挥,想象激趣

1.出示单元主题,回忆在这单元里领略了哪些奇观?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海南岛琼山上的奇观——红树林。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 二、初读

1.自由读课文,画出读不准的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2.读后请学生提问,检查字词。

树冠 芳馨 婀娜 栅栏 倘若 抵御 绚丽多姿 盘根错节 纵横交错 贫瘠不毛

3.指名分节读(5人),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边从文中找出典关键词句,完成下面的句子。

(什么样)的红树林(怎能么样)。

4.红树林在你心中留下了这样的印像?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红树林的?请同学们运用列提纲的方法给课文2—5节加小标题。

顺序:我乘着小船,慢慢划进红树林深处。

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 三、精读

主线:为什么说红树林是海上奇观?它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一)远观

那是涨潮的时候,一片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浸没在海水里,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之中。一会儿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出现在海滩上。1.指名读,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景象? 2.哪些词语表现出红树林的特点? 形态:密密麻麻 婀娜 颜色:青翠 味:芳馨

3.齐读,读出想象中美景。(二)近赏

树干: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支撑着硕大的树冠。树干,低的二三米,高的十来米,东扯西拉联成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

1.这段写出红树林的树干有什么特点? 2.指名读,再齐读。树枝:开花(三)繁殖 1.啪啪的响声,胎生

2.两三个月,遇到海滩照样能生长(四)精神 奉献、团结、顽强

 四、拓展

作者开篇就说:“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我留下许多绿色的梦……”我们东北的大小兴安岭也有许多奇观。(出示图片,引出老舍的《林海》)

《红树林》教学反思

《红树林》的教学结束了,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执教这篇课文。回顾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收获与遗憾交织于心中,难以抹去,略加疏理,跃然纸上。

1.运用一个方法

有人说语文是模糊的,需要感悟。这似乎成了那些不指导学习方法的教师的护身符。语文学习有规律,更有方法。作为教师,应力求让教师一课一得一法,常此以往学生就有了学习方法,会自觉地运用方法。北师大教版教材更重视在学习中渗透方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红树林》时我让学生给课文的2至5自然段加小标题,以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列提纲的能力。五年级语文教案 2.设计一个句子

整体感知是新课程主张的语文教学思想,怎样把握?这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以往我惯用初读课文之后请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不那么容易。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请学生用书中的关键词句补充句子。(见教学设计)这个设计既降低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又有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有的学生说:“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是海上奇观。”有的学生说:“婀娜多姿的红树林是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还有的学生说:“盘根错节的红树林是一个世外桃源。”等等。

3.选准一个切入点

教学切入点关教学的成败,选准切入点,会把学生引入柳暗花明的圣境,反之会把学生引入歧途。《红树林》是奇观这一单元的内容,为充分构建单元主题,我以文中“我在海南岛琼山碰到海上奇观”一句为切入点,请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海上奇观“奇”在哪儿?以此作为教学主线,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品味语言。

但是,在品的过程中,由于对读关注得不够充分,设计得不够精细,有点条分缕析之嫌。还应在读出感情,读出画面,读出意境上做文章。

4.缺少一幅画

文中说“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这个词语表现出红树根的特点,从字面上,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建立起表象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学生读文后,理解了字面意思后,我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说一说读了这句话,看了这个词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后,可以出示红树林的图片让学生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