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爱岗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编的13篇教学目标设计的相关内容,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教学目标设计范文 篇一
关键词 教学目标 目标行为动词 目标细化分解 学生工作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背景介绍
“杜郎口中学”提出的教学理念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又看到“翻转课堂”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是为了不教,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于是其他学校纷纷效仿,课堂讲授时间大大缩减。那么,课堂讲授时间缩短后,学生学习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呢?任何教学模式最终关注课堂教学有效性即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基于教学目标达成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2 教育教学目标的理论梳理
2.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①梳理
教育目标是指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布鲁姆认为,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现代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国的教育都面临着系统的深刻的变革。它已不再满足于选择和培养少数优秀人才,而要求大力普及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大军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我们必须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掌握在复杂社会中求得自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而当时的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的预期使得好学生总是好学生,差学生仍然是差学生。这一情况既减弱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志趣,又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在布鲁姆看来,只要恰当注意教学的主要变量,就有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90%以上)都达到掌握水平。
1999年安德森等于雪城会议讨论了教育目标分类修改稿,2009年11月 蒋小平等将安德森编著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翻译印刷,其中认知过程维度分为六个认知类别和19种具体认知过程。六个认知类别为1.记忆/回忆2.理解3.应用4.分析5.评价6.创造。19种具体认知过程为1.1识别1.2回忆2.1解释2.2举例2.3分类2.4总结2.5推断2.6比较2.7说明3.1执行3.2实施4.1区别4.2组织4.3归因5.1检查5.2评论6.1产生6.2计划6.3生成。这一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本研究的行为动词界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梳理
《上海市中小学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并对每一维度的目标做出的具体说明。
(1)“知识与技能”要求的分类界定。对科学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的“认知”可以分为知道(A)、理解(B)、掌握(C)、应用(D)四个层次。 “实验”要求分为初步学会(A)、学会(B)、设计(C)三个层次,主要针对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2)“过程与方法”要求的分类界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要求分为感受、认识、运用三个层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的分类界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要求分为体验、感悟、形成三个层次。
本研究根据现有的《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和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目标细化梳理和配套案例说明,目的使课程标准在转化为实施标准时有依据、有参考。其中,教学目标细化梳理将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和《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而案例说明将使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有可参考的表现标准。
3 基于教学目标梳理的研究框架形成
3.1 目标行为动词的界定
高中物理教学目标分类及行为动词界定(表1)
3.2 目标细化分解案例说明
下面是《机械能守恒定律》案例的教学目标设计,强调教学目标的设定和目标的细化分解,分为三维目标综述、目标分解、案例说明三部分。目的使学生明了教学目标,以便独立地进行学习。
案例:《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目标分解与案例分析
(1)知道机械能的概念;会用DIS实验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条件;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归纳出解题步骤。
①知道机械能的概念。从教材中找出基本概念以及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并填写在表格中。
②会用DIS实验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DIS实验研究动能和势能转化过程中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分析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写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能指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③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条件。判断各个实例是否符合机械能守恒定律。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公式证明机械能守恒定律。通过不同实例的推导,进一步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只有重力做功。
④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并归纳出解题步骤。判断各个实例是否符合机械能守恒定律。课堂例题练习,讨论,归纳总结解题步骤。
(2)通过实验探在动能和重力势能转化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通过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归纳,经历在不同的现象中寻找共性的研究方法。
①探究在单摆摆动时,在动能和重力势能转化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结合教材能够描述实验的设计思想及其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并能够分析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写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能指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②通过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归纳,经历在不同的现象中寻找共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各种实例的研究,归纳出他们中存在的共性,进而获得解决同类问题的共性的研究方法,便于以后将要进行的研究。
(3)在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有所得的快乐,并感悟物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①课堂练习与巩固练习相结合,感悟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②学生工作单制作:针对教学目标的分解目标教师可精选8道左右的习题,供学生在课堂或课前课后练习。这样可以及时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精选习题也使学生的学习减负(这里不例举具体案例)。
4 总结
以上三部分的研究首先界定了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目标行为动词,为教学目标的适切定位和规范描述提供了标准。然后是目标细化分解,强调教学目标的设定和目标的细化分解,分为三维目标综述、目标分解、案例说明三部分。目的使学生明了教学目标,以便独立地进行学习。再者是学生工作单的制作,学生工作单的题目由教师精心挑选,每一题与目标密切对应,学生在此基础上的练习能针对性地检测自己学习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教育目的不是把已有的知识储存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学知识是为了长智慧。教学设计应由发挥一个人的积极性,变为发挥几十个人的积极性。基于以上三方面教学目标梳理的教学设计能确保教师在减少了授课时间的教学实施同时,学生能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主动地学习,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注释
① 安德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外研社,2009:51.
参考文献
教学目标设计 篇二
有效教学是认真准备的结果,达成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内容和意义有清楚的认识。教学目标会制约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效果检查。因此,研究与阐明教学目标,对落实三维课程目标、实现学生深入且有意义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优秀课”与“公开课”在我国中小学历来被看成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尤其是青年教师素质提升的重要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优秀课”与“公开课”又成为推动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开展全国性“优秀课”比赛适时了解各地对优秀课堂教学的理解和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情况,这是一个便捷且高效的方式。
本文选择“2010年第五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的教学设计文本进行分析。此次比赛展示的课例可以说是我国当前高中青年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最高水平的代表,本文针对此次比赛的64份(共65份,其中一份资料缺失)[2]一等奖候选人的教学设计文本进行分析,调查他们的教学目标设计情况,分析一线教师教学目标的表述情况及存在问题,探究相应对策。
一、“三维目标”设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近7成教师选择以“三维”形式书写教学目标
相关文本调查发现,近7成教师选择以“三维”形式书写教学目标,其中包括简化的“三维目标”,如“知识、能力、情感”、“知识、能力、德育”以及“认知、能力、情感”(见表1)。
在64份教学设计文本中,教学目标严格按照“三维目标”书写的有29份,占45.3%;简化“三维目标”的表述有15份,占23.4%;同以往《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的教学设计一样,“综合叙述”(没有明确标明“三维”)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有20份,占31.3%。前两项教学目标表述形式之和为68.7%,即近7成教师在“优秀课”比赛中选择了“三维目标”,剩下的3成教师选择“综合叙述”目标,其中35%的教师在“综合叙述”中会体现“三维目标”。
虽然有研究者强调,“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单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一定要写成“三维”,但调查显示,在单节课的课时计划中书写“三维目标”已经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普遍认同。
2.“三维目标”与相应内容的匹配情况
我们的研究显示,“知识与技能”目标与相应内容最为匹配,“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下简称“情感”目标)内容表述存在混乱现象。
1)“知识与技能”目标书写情况
总体来看,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维度目标的具体内容十分清楚,目标名称与内容十分贴切。如,课例“函数奇偶性”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能运用函数奇偶性的代数特征和几何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通过进一步分析目标表述的具体性、可操性作和可检测性,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课例对“知识”水平的划分会用“了解、理解、掌握、应用”来表述。如,课例“方程的根与零点”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为:结合方程根的几何意义,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结合零点定义的探究,掌握方程的实根与其相应函数零点之间的等价关系;结合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特征,掌握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
马杰(Mager)关于行为目标的A(Audience,行为主体)、B(Behavior,行为)、C(Condition,条件)、D(Degree,标准)编写法要求“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行为”的表述是最基本的成分,说明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可观察的要求;“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标准”是行为完成质量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
在行为主体都是学生的前提下,按照马杰“ABCD编写法”的要求,我们用“行为表现”、“条件”及“水平”对以上目标表述的具体性、可操性作和可检测性进行分析,即目标:结合方程根的几何意义(条件),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水平、行为重合)。此处的“理解”兼有“水平”和“行为”的双重含义,“行为”在这里被隐藏了。如果表达为“结合方程根的几何意义(条件),会(水平,相当于“理解”)阐释函数零点和方程根的关系(行为)”,就会更加明确。
由此看来,上述案例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描述内容比较贴切,表述较为规范,有一定的具体性和可测性。然而,理解这种表述需要一个潜在的假设,即教师要知道“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迷失
不少教师对“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目标的书写不甚清楚,他们并不清楚“过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还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方法”应该是学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是教学方法。例如,课例“正态分布”中“过程与方法”的一个目标是这样陈述的:“讲授法与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先讲,师生再共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相关概念,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出现“讲授法与引导发现法”,完全是教师教学方法的表述。该课例中描述的“过程”应该是教学过程。再如,课例“独立性检验(第2课时)” 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为:通过探究“玩电脑游戏与注意力集中是否有关系”引出独立性检验的问题,借助样本数据的列联表分析独立性检验的实施步骤。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已经由数据直观判断出玩电脑游戏与注意力集中可能有关系。这一直觉来自于观测数据,即样本。问题是这种来自于样本的印象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总体。这节课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基于学生的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这里描述的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过程,长篇累牍。
此外,在“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书写方面,教师也会存在同“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混淆的现象。
3)“情感”与“过程”目标的纠结和空洞
在“情感”目标的书写方面,有些教师会存在同“过程与方法”目标混淆、不适合“情感”维度的内容。
如,(1)体会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课例“二元一次不等式”)(2)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运用观察、类比、数形结合、联想、猜测、检验等合情推理方法,提高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课例“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加工信息的实际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例“抽样方法(第1课时)”]
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情感”目标表述空洞或针对性不强。
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合情推理、合作交流及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主动参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课例“曲线与方程”)(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辩证思维素质,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见和数学交流能力。(课例“数学归纳法”)
以上两课例对“情感”目标的表述,如果不具体指出来自哪一课例,读者很难辨别,用在别的课中似乎也可以。
二、有关讨论
1.主张单节课书写“三维目标”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界围绕“三维目标”的设置与界定,引发了持续的论争。主张书写“三维目标”的研究者往往会从课程、学生培养的高度来认识,把“三维目标”看成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经环节[3]。然而,质疑或反对书写“三维目标”的研究者存在下列两种担忧,一是质疑“三维目标”的科学性,尤其担心“三分天下”,分散与削弱知识的基础和主轴地位[4],二是提出“三维课程目标”,对每节课按照三个维度进行目标陈述不以为意[5]。
其实,作为课程目标,“三维目标”应该坚持,但它不是孤立的,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我们要反对割裂与简单套用“三维目标”,将课时教学目标以“三维目标”的形式给予表述,确实存在一定的困惑和困难。然而,教学对某一事件有效,它就必须被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和测量[6]。因此,目标表述的全面性是学生达成全面学习目标的一个必要前提。如果我们依然沿用传统的对“教学目标”的表述,仅描述“知识与技能”或者“过程与方法”等目标,则很难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虽然并非每节课中都存在“情感目标”,但“情感目标”的达成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否则学生学到的都将是些“硬”知识。
2.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课程目标划分为“三维”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虽然指出“本标准的目标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它没有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总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4个方面进行表述,仅仅列举出6项具体目标。这或许是一线教师“过程与方法”及“情感”目标书写困难甚至混乱的根源。结合先前的研究[7],本文尝试将这6项具体目标划分为3个维度(见表2)。
当然,基于这6项具体目标的划分形式并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构成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解决人们对“能力目标缺失、能力与技能混淆”的担忧,使“情感”目标内容变得具体明确。
3.“情感目标”能否作为教学重点
在进行课例调查中,我们特意将“教学重点”给予罗列,以期发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认为的最重要的教学内容。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重点内容反映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也会涉及“过程与方法”目标,但并无一例出现“情感”目标内容。“情”归何处?虽然,有关“三维目标”的解读中多次提到它们是统一整体,任何一维都可以成为书写“三维目标”的“抓手”,但并没有出现以“情感”目标为“抓手”的描述。
美国学者曾经做过这样的调查,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列出自己教授数学的目标”[8]。结果发现,教师列举出了一系列的能力目标,如运算、估算和近似计算等能力。令研究者惊讶的是,有一种目标被绝大多数教师给排除了,即人们常说的“情感”目标。不少研究者感叹,这一目标如此重要,却又是如此地被忽略和忽视,它是完整目标的构成部分,以至于没有它,其他目标都将变成障碍与绊脚石。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教会学生流利地进行运算,同时也让他们厌恶“数学”、讨厌学校和教师,形成对学科恐惧和不安的态度,或者出现学科知识目标的“副产品”,无疑,这样的数学教学是失败的。
“三维目标”符合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共同要求,体现出国际教育界统整把握“软目标”与“硬目标”的诉求[9]。因此,数学教育要给予“情感目标”更多的关注。
本文认为,单节课书写“三维目标”、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课程目标”表述进一步划分为“三维”,以及强调“情感”目标的重要性,对消解课例调查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支助项目“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高质量教学观的理解与重构”与2013年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支助项目“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研究”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J].教育研究, 2008(9):40-46.
[2]凤凰教育网。2010年第五届卡西欧杯全国高中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资料集[EB/OL].http:///Html/10/Menu/44/Article/686/2010-10-25.
[3][9]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 2011(9):62-67.
[4]王策三。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J].教育学报, 2006(2):3-11.
[5]崔允。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J].人民教育, 2004(Z2):16-18.
[6]Hiebert, J., Grouws, D. A.The Effects of Classroom Mathematics Teaching on Students’ Learning[A]. In F. K. Lester (Ed.). Second Handbook of R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C]. Charlotte, N.C.: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2007:371-404.
[7]方勤华。高中数学教师数学专业素养框架初步建构[J].数学教育学报, 2012,21(3):77-82.
[8]Gisonti, F. The Most Important Objective in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J].Mathematics Magazine, 1953,27(1):37-38.
教学目标设计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50-02
当前,许多初中英语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认识比较模糊和笼统,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存在割裂三维教学目标的现象,直接影响英语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也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教学目标的理论知识,准确理解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要求,把握三维教学目标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设计出合理、科学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教师要树立课堂教学目标意识
许多教师由于长期受到“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备课时很重视对教学内容的钻研,而在教学活动中对“怎样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甚少考虑。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教师长期停留在知识教学内容层面上,课堂教学以背记词汇、词组和语言点为主,忽视英语课程以“能用英语做某事”的目标要求,是导致当前英语课堂教学费时、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直接导致学生的语用能力差,严重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作为一种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对教学活动有导向、激励、选择和评价功能,具体表现在对教学过程的引领、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指导教学设计和实施、方便评估教学效果达成等几个方面,它支配、调节和控制整个教学活动,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某个教学目标而展开。因此,每一位英语教师都要意识到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明白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清楚教学目标设计的优劣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有效达成。可以说,英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必须从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教学目标”抓起,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从推进“三维目标”的教学设计抓起。
二、教师要整体把握“三维目标”的内涵
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旨在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但许多教师对“三维目标”的认识存在“模糊性”和“笼统性”,认为“三维目标”比较虚化和难以操作,在实际操作中更是存在割裂“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的现象。其实“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过程与方法”去求得“知识与技能”,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去空讲“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也就是说,“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同时,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即“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内容与对象,需要通过教学过程,运用一定的方法去实现,并在教学中渗透思维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因此,教师只有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内涵,课堂教学才不至于陷入“只见文本、不见学生或者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见知识不见育人”的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观中,也才能从根本上扫除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障碍,才有利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例如,外研版七年级下册Module 5 Unit 1 Shanghai is bigger than Hongkong 一课,有英语教师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运用词汇hometown、than…和比较级的构成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准确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看似层次清楚、条理清晰,也包含了“三维目标”。但事实上,教师把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单纯地设计为三个相互独立的教学目标,人为地割裂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忽视了“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在这节课中,词汇和语法结构是教学内容和对象,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方法去让学生掌握,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渗透思维和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爱好和兴趣。特别是对教学内容和对象,运用什么方法和手段不能含糊带过,更不能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单独表述为教学目标,使其在教学中难以落实。笔者建议将以上教学目标设计改动如下:
1.运用实物和简笔画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形容词比较级的结构(形容词+er)并能够在合作交流的结对活动中初步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听说交际。
2.用中国城市和河流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比较级句型结构A+be+形容词比较级+than+B比较和谈论中国城市和河流。
3.在对两两城市和河流的谈论、比较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道德情操。
这样的教学目标表述能把三维目标很好地有机统一起来,并使每一个目标都具体可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三、教师要学会按课型设计教学目标
课型,即课的类型,是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划分的课的种类。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任务中,教师需要用不同的课型来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因为每类课型都具有独特的教学目标、基本规律和过程结构特征。在某类课型的课堂教学中,只有符合该课型的目标、基本特征和教学基本规律,教学才能收到预期效果。英语教学内容种类繁多,任务要求不一,教学情境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根据课型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
例如,现行初中英语教材外研版是以模块为单位展开教学的,每类模块都需要新授课、复习课和练习课等系列具体课型紧密配合、相互补充,每类课型都是以解决一个特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最后达到模块教学总目标的要求。新授课的教学重心是先感知、理解语言知识并初步运用;复习课的教学重心是梳理、归纳知识,并提升语言能力;练习课的教学重心则是巩固语言知识并熟练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认真研究每一类课型的教学特点,按照英语学习规律,有针对性、递进性和层次性地设计每类课型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做到常学习、常研究和常对照,并不断地对每一次教学设计的实施进行反思,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水平,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果,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总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都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同时,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也具有导向功能。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目标的真正实施者,教师首先要把教学目标当做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来对待,自觉树立教学目标意识,重视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和设计;其次要准确把握新课程“三维目标”关系,能够结合英语学科的课型和学科教学规律设计行为化的教学目标;最后,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努力提高教学目标设计水平。
教学目标设计 篇四
【关键词】教学目标 英语教学 技能大赛
河南省第十二届高等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于2014年11月7-9日在河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省25所院校的220名选手参加了比赛,其中初中英语组有21名选手。比赛形式和内容为说课、答辩和才艺展示三个环节。
笔者利用本届大赛在本校举行的优势,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观摩法对参赛选手说课文稿中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首先整理出如下图示:
上图中,“K”代表Knowledge and Ability,“P”代表Process and Methodology,“E”代表Emotion,Attitude and Values,“C”代表Culture Awareness Objectives,“S”代表Learning Strategy Objectives.由图可知:本次大赛中,所有选手在教学目标中都设计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目标,占总人数的100%;3个选手设计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占总人数的14.3%;19个选手设计了情感目标,占总人数的90.5%;2个选手设计了跨文化意识目标,占总人数的9.5%;只有一个选手设计了学习策略目标,占总人数的4.8%。可见,本次大赛中19个选手设计的依然是三维目标,只有2个选手设计出了新课程改革后全面的五维目标。
课改前,三维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改后,《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维教学目标,并对这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级别要求。以文化意识为例,其部分二级目标为: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称谓语、问候语和中外文化差异等;部分五级目标为:恰当使用这些称谓语和问候语,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等。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遵循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出全面完整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得到可持续全面发展,成为综合型素质人才。
其次,笔者对参赛选手的具体教学目标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层次性不明确、过于笼统、宽泛。基于以上问题,笔者提出相应的建议:学会移情、分层教学、搭建支架。
一、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或标准,即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和特征的预期变化,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努力突出其主体地位。以人教版初中英语7A Unit9(以下例子出处相同)一课为例,有选手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Aim of skills: To help the students develop their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ies.
2.Aim of emotion: To let the students feel pleasant in study and learn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In addition,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enjoy learning,enjoy living.
该教学目标中,“help ”“let”“enable”等词的主语均是教师,这样的表述体现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是传统的教师角色,与新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相违背。
建议:学会移情。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分析其个性特征、教育背景及已有知识水平等,并进行换位思考,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合适的教学目标。在具体表述教学目标时,应避免教师做主语,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将教学目标表述为:By the end of the class,the students will
1.be able to…
2.recognize the new words...
二、层次性不明确
众所周知,个体与个体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表现在性格特征、知识水平等方面,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有选手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设计为:To get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key points and based on this,to get the students to write an e-mail by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该教学目标用“master”“write”等词来要求全体学生,显然是不科学的。master不具有可检测性,在教学任务结束后,教师很难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另外,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水平不等,因此并非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以上教学目标,这样便会使更多的学生找不到成就感,渐渐对英语失去学习兴趣。
建议:分层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明确教学目标的大致范围,设计的教学目标应层次分明,尽可能符合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进行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在具体表述时,教师应使用一些可检测的词汇描述教学目标,如recognize,read,spell等。教师还需明确哪些内容针对“全体学生”,哪些内容针对“大多数”或“百分之多少”的学生。这样设计出的教学目标才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才能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上述教学目标可表述为:All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recognize the key points and based on this,70%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write an e-mail by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三、过于笼统、宽泛
有效的教学目标是用来指导和评价教学的,因此表述应该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且易于评价的。但本次大赛中,有些参赛选手设计的教学目标却很笼统,并且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例:To help the students develop overall ability: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ies.在该教学目标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技能,通过怎样的活动可以达到以上目标,设计者都未曾谈及,这样的教学目标也不利于课堂教学。
建议:搭建支架。教学目标是否具体可操作,直接影响课堂效果。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避免笼统宽泛,力求指令具体明确,说明其预期要达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学会搭建支架,基于当前所学的内容和知识点设计一个情境,因为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与情境紧密联系,知与行是相互的――知识是处在情境中并在行为中进步与发展的。这样便有利于启发和引导学习者,从学习者的表现中即可观察和检测到教学达到了何种效果。
上述技能目标可表述为:Now this term is over.Imagine the new term is coming.Talk about your favorite subject in the new term with the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s we just learned.
设计教学目标是有效英语课堂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之前,尤其是刚毕业的师范生,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一定要认真深入地研究教材和学生,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素质,从而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既具体又层次分明,可操作性强且灵活多样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真正服务于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夏谷鸣。试论英语教学目标设计[J].英语教师,2009(8).
[3]包丰。初中英语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及原则[J].教育研究与评论 (中学教育教学),2011(1).
[4]常海潮。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原则[J].教学与管理,2012(27):97-99.
教学目标设计 篇五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目标 目标设计
数学教学要想取得预期效果,最终都得回归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本身又涵盖了很多内容。笔者认为:在教学所有环节中,课堂目标设计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环;课堂目标设计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此也谈谈课堂目标的设计。
一、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论思考
(一)课堂教学目标应该从整体与个体来分。整体是指整个高中阶段或是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应该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而个体可具体到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二者不可单独隔离开来设计。整体应该按照国家要求的大的方向来制定,对于每节课的课堂目标,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主动的方式去完成。
(二)对所任教的学生作全面的分析,并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定位。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应以学生的为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分析是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确定每堂课的具体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作全面分析。对学生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基本情况分析: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学习情况,能力之间的差异,性别之间的差异、年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身体状况,家庭状况等;学生的认知结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的准备情况。例如教师在给统计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就必须对学生对于初中的统计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有充分的了解,否则,当你讲了半天,讲得口沫横飞时,学生突然插一句‘什么是众数,什么是中位数’时,就千万别怪罪你的学生啦;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之所以将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单独列出来,是笔者觉得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这个最终的学习效果。
(三)在对学生作了充分的分析及定位之后,确定每堂课的目标。在这方面,笔者觉得应该参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这三个维度具体内容是: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指的是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简单来说就是完成‘是什么’、‘做什么’及‘如何做’。知识与技能按层次又可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运用。了解、理解、掌握、综合运用都是针对某一具体数学知识而言的。综合运用则强调综合各种知识来解决问题,而这里的所说的“问题”则包括纯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以及介于这两者之的应用题(部分是理想化了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指的是通过数学学习过程,把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数学意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描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常见术语有:经历……过程、培养……能力、领悟……思想方法、发展……意识、学习……的问题解决方法;观察、参与、尝试;探索、研究、发现;合作、交流、反思。在写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可以根据其内容和上术术语来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是指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的比较稳定的情绪体验;数学态度是指对数学活动、数学对象的心理倾向或立场。数学态度可以演变为数学信念――对数学持有的较为稳定的总体看法观念。刻画情感态度目标的术语有:感受……、体会……、领悟……、形成……观点、养成……习惯、欣赏……之美。
在上述三大点中,笔者认为,对学生的分析,是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没有好的对学生的分析,也就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二、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实践探索
(一)学生方面的分析:1.结合我校的教学实践分析,以高二下学期的文科普通班的学生为例,班上男女比例大概是四比六。学习方面:学生的总体成绩偏弱,而且有部分同学偏科严重,男生惧怕英语,女生惧怕数学。男生稍快,但较懒;女生勤快,但不爱思考。家庭环境大都比较一般,多数为独生子女,依赖性较强。2.学生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及总结能力较弱,但本节课前已复习相关知识点并通过练习得以加强。3.学生的观察及自我总结时,用时要多点,并多加鼓励,才敢于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根据观测数据的特点来选择回归模型。2.使学生通过探究体会到有些非线性模型通过变换可以转化为线性回归模型。3.初步体会不同模型拟合数据的效果。
(三)过程与方法:在必修三的统计一章中学习了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凶括画散点图、求回归直线方程、利用回归直线方程进行预报等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案例介绍回归模型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模型的拟合方法及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及发展学生的自我主体学习意识。
教学目标设计范文 篇六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H319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灯塔”。它既是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依据,也是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教学目标着眼于教师的教,落脚于学生的学。然而,观察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出现很大的偏差:一是教学目标笼统,内容泛化,学段不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教学目标不精准,不聚焦,缺乏指引性和明确性;三是拟定教学目标随意性大,或照抄教参,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如此的教学目标,使得课堂依然存在种种令人担忧的“效率低下”的现象:课堂上“教什么”“学什么”,任务不明,出现“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的现象;课堂上“怎么教”“怎么学”,策略低效,各个环节拉拉杂杂一箩筐,串不起。该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精准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课程目标,是可观察可检测的;应该凸显文本特点,是体现教材核心价值的;应该立足学生的发展,是体现主体性的。
一、咬住“课程目标”,为教学目标设计定方向
语文课姓“语”。所有语文课的教学目标都必须归属于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它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发展性目标,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强调的是学生合作、交流、共享、表达……三个维度的目标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且随着年段升高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拟定教学目标,还必须关注“阶段目标”。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的年段其目标要求也不尽相同。为此,预设教学目标,既要关注整体性,准确把握语文总体目标,又要关注系统性,透彻理解学段目标,找到各个学段目标之间的差异、联系以及语文知识、能力等的发展序列,方能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
二、咬住“文本解读”,为教学目标设计定着力点
(一)深入解读文本,理出目标点
现行的新课程语文实验教科书都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将课文按照具有内在联系的8个模块进行安排组建的。这种模块组织方式就要求教师既要沉心静气深入解读单篇课文,与作者深层次对话,解读文本密码,同时也要求教师以模块的视野,将单篇课文放到单元里,放到整册书里去阅读,去审视,与编者深入对话,理解教材前后的纵横联系,领会意图,理出目标点。
如在拟定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目标时,笔者关注到第七单元的课文是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的,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将单一的课文与单元群文在主题上前后衔接,形成序列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灵动学习。
(二)精心取舍目标,聚焦着力点
不同学段,阅读教学的内容有着不同的侧重,教师要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得来的理解和体验进行筛选和取舍,提炼出文本所要传达的核心教学价值,将此核心教学价值聚焦为教学目标设计的着力点。通常情况下,诗歌、散文、故事往往侧重于情感目标,在读中感悟文字中的价值取向,接受审美熏陶;而说明性、科技介绍文章更在乎其理性的把握,侧重于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形成科学精神;作为显性目标的语文基础知识就应当作为每一课时硬任务给予有效落实。
(三)紧扣文本重点,确定目标训练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然而,目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这些往往是教师在目标设计上随意草率,忽略训练点造成的。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凸显课堂教学的核心,以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作为提升语文能力的载体,致力于从“课堂控制论”走向“课堂互动论”。
如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称赞》一课,就将“积累词语”这一重点内容具化为了“运用多向思维学会扩词”这一教学目标。如在教学“板”字组词,教师就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材质想开去,除了会想到“铁板”,你还会想到哪些词语?从跟板状物有关的想开去,想到“板报、板门、板凳、板鸭……”从不同的形状想开去呢?如此,有了具体清晰的教学目标,课堂上教师任务明,操作路径直,学生积累词语的同时训练了思维,举一反三,培养了学习能力。
三、咬住“学生最近发展区”,为教学目标设计定拔节点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拟定教学目标的关键就是确定儿童“最近发展区”,帮助儿童从“现有水平”达到“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如一位老师执教《陶罐和铁罐》,在分角色朗读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当铁罐,很不情愿做陶罐。为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理解到文本精髓,笔者在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将其中一项教学目标设计为:抓住人物神态、语言、标点符号品读对话,读懂故事。在此目标指引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以人物神态、语言以及标点符号为抓手去感受陶罐的谦虚有礼、不卑不亢、充满智慧、内心强大等特点,丰满了陶罐的形象,帮助学生提高了认识,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咬住“篇章教学目标”,有效对接“课时教学目标”及“教学环节目标”
有了“篇章教学目标”,必须要有“课时教学目标”与之对接。否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第一课时要达成什么目标不清楚,对第二课时重点完成什么任务也不明白,就容易出现“两眼一抹黑,茫茫然”的低效现象。同时,为避免课初老师对教学目标清楚,课中对教学目标模糊,临下课时对教学目标茫然的现象,我们还需根据“课时教学目标”有效对接“教学环节目标”。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称赞》一课时,就根据“篇章教学目标”确定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刺、猬”等10个生字及生词,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识字能力。2、能正确、端正书写“板”等左右结构的生字,提升学生写字能力。3、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课前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通过一个个环节目标的达成,自然就一步一步实现了最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一册),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教学目标设计范文 篇七
关键词:教学目标;评价标准;设计思路;有效教学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7C0009C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它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调控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指导着教学测量及评价的制定和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推动和激励作用。目前,教学目标存在着整体性缺失[1]、陈述缺乏规范、层次错位[2]等问题,使得教学目标较为空泛,难以发挥自身的效能。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有效教学目标的标准
有效的教学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其导向、聚合、评价、激励[3]的功能,实现自身价值,以促进教与学的顺利开展。换言之,教学目标功能的发挥程度是衡量教学目标有效性的准绳。但由于教学目标功能的发挥程度反映于教学过程,体现于教学效果,而教学本身的复杂性,使教学过程及效果受到多方面影响,以致教学目标功能的发挥程度往往不易测量和评估。因此,笔者试图从可观测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出发,在影响教学目标功能发挥的因素层面上,制定教学目标有效性的标准,具体见表1。
2.1 定位的准确度
定位的准确度指教学目标设置的高低、难易的准确程度。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也是其导向功能发挥的前提。那么如何判断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呢?主要靠“三看”:一看教学目标是否紧扣课程标准。紧扣课程标准的具体表现为设计的教学目标从属于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标准紧密结合,并充分贯彻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二看教学目标是否基于学生情况。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基于学情的方法是看教学目标是否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否能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技能、体验上获得发展。三看教学目标是否前后联系。课时目标之间应是前后联系,相互照应,逐层推进的。此时我们则需立足于单元整体设计,在系统分析知识脉络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前后的联系情况加以评判。
2.2 三维的整体度
三维的整体度指三维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程度。三维目标从表面上看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预期变化的规定,但其实质却暗含着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教学各要素的优化、组织和协调,起到聚合的作用。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习得知识,训练技能,积累情感,形成态度与价值观的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学生实现其他二维目标的动力所在,三维目标一旦相互孤立,就意味着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知识、技能、方法、情感)不相适应,教学载体错位,教师与学生共同体解除,此时,再谈教学目标的聚合作用就没有意义了。因此,教师在进行三维目标的设计时,应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内涵,充分理解其整体性能,避免三维目标相互脱节,相互割裂。整体性强的三维目标内部联系网络构架牢固,即三者之间有明显的联系点、发展点,且联系均符合逻辑规律,互为依托,相互促进。
2.3 特色的鲜明度
特色的鲜明度指教学目标彰显教师教学风格与特色的程度。教学目标聚合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主导和把控。教师若想实现教学目标,就需受教学目标的指导,而指导的前提是教学目标必须与教师的实际情况相符。在现实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逐渐简化为“复制”和“粘贴”的过程,但这样得来的教学目标常与自身的情况不符,以致教学目标常游离于教学实际之外。而经过教师自己设计,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的教学目标,虽然可能不够成熟,但至少比照抄来的要“合身”[4]。该如何判断教学目标特色的鲜明度呢?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均是以一定的活动或体验为依托的,教师在创设这些活动和体验的同时,无意间便融入了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因此,可从教学目标所提及的学习情境、学习环节、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入手判断教学目标特色的鲜明度。
2.4 表述的具体度
表述的具体度指教学目标表述明确具体,可用于观测、操作、评价的程度。教学目标的功能之一是能够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尺。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适时地对比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与教学目标所预设的落点、水平以及程度两者间的差异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评价,继而及时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手段,以缩小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可见,教学目标必须是可操作、可观测、可检验的,以保证教学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具体的教学目标应包括明确的行为主体(默认学生,常省略)、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能够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行为条件),比较准确地(表现程度)表述(行为动词)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以及离子键的定义。
2.5 层次的合理度
层次的合理度指教学目标设置不同层次的合理程度。虽然学生的学习均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但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情感水平以及个人的兴趣、特长和个性等均不相同。为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应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师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体现,也是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的保障。当然,并非所有课时都需要设置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即使是设置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也未必就是有效的教学目标,还应考虑该目标的层次数的合理性、层次梯度的适当性等问题。这主要可从设置的层次是否符合学生情况,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加以判别。
3 有效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
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使其功能得到尽可能的发挥,可参照上述指标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设计思路可用图1表示。下面以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以下简称“甲烷”)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对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进行具体说明。
3.1 教学目标初步定位
对教学目标进行初步定位就是要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并确定学习内容的深广度,它是教学目标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应以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为基准实施定位,以明确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内容之间的关系为手段落实定位。
首先,通读课程标准,从整体上认识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及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一对应定位的方法,寻找与课时内容相对应的内容标准,将其作为该课时学生需完成的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其次,吃透教材,将教材中包含的知识内容依据学习任务进行组合,并结合课程标准明确同一知识点在必修、选修教材中的不同要求,分析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归纳出课标与教材对学生本节课学习的要求,完成教学目标的初步定位。“甲烷”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甲烷的结构及性质,对该课时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分析见表2。
3.2 三维目标建立
依课标和教材对教学目标进行定位是初步的,从表2中我们不难看出,归纳出的学习任务基本停留在学生知识发展的维度上,但学生的学习应是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上全面发展的。为确保教学目标定位的准确性,需对之前确定的学习任务进行适当调整和合理拓展,建立起三维目标。
建立三维目标可通过解决与学生相关的四个问题来实现。第一,学生学习的起点是什么?系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情感水平和心理状况,以此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第二,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不仅由课程标准决定,也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若课标要求的知识内容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就需要补充或扩展一些辅助知识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台阶,以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若课标要求的知识水平距学生的学习起点较近,那么可通过适当加深学生知识学习的程度,使学习任务更具“挑战性”。第三,学生该怎么学习?应思考学生的学习障碍是什么,以此确定学生在本节课应采用或需学习的学习方法,随后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个性特长等,参考课程标准中提供的活动与探究建议预设出学习活动和过程,继而形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第四,学生能够受到哪些思想情感教育?学生的情感水平是在与学习环境的交往体验中提升的,经历的学习过程不同,则受到的思想情感教育则不同,因此可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与自身情感发展的内在联系来解决问题,进而确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四个问题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使三维目标之间互融共进,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互为依托的有机整体。
此外,需要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对目标进行分层的做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做法是在确定学生学习起点时,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那么随后三维目标的确定同样也是分成对应层次的,这种做法适合于知识能力水平层次区分明显的班级。第二种做法是依据班级学生的总体情况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目标(目标水平不低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有潜能有特长的学生设置发展性目标,这种做法适合于知识能力水平相对平均的班级。
在全面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可结合表2中的“内容标准”与“知识内容”确定“甲烷”第一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三维目标的确立分析见表3。
由此,可将“甲烷”的三维目标初步设置如下,见表4。
3.3 教学目标优化
教学目标优化主要是指教师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及教学特长对设置好的教学目标进行微调,使其更符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彰显出教师的教学特色。如对于表4中预设的“利用模型了解甲烷的空间结构”的学习过程[5],其中的“利用模型”是指学生对模型进行观察,还是对模型进行组装,还是亲自制作模型?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思考,也会有不同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是教师自我风格、自我特色的反映。但无论如何,最终确定的教学过程应是自己能够驾驭得了的,最有利于师生共同体的形成并有助于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思想赋予教学目标以灵魂,教学特色赋予教学目标以特质,只有融入了教师教学思想与特色的教学目标,才能为自己所用,教学目标也才不至于成为摆设,其落实也不至于成为纸上谈兵。
3.4 教学目标表述
经过以上步骤,教学目标已基本成型。此时可对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使教学目标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主要针对知识与技能目标),具体见表5。
最终“甲烷”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可确定,见表6。
4 结语
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升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使教学目标不流于形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的问题。目前,关于教学目标设计问题的理论已经趋于成熟,但在实践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何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邓阳,王后雄。从孤立到整合化学教学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J].化学教育,2013,(8):16.
[2]林能顶,陈美智。新课程化学教学目标编制存在的问题及矫正建议[J].化学教育,2012,(7):17~20.
[3]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63.
教学目标设计范文 篇八
关键词:审计实验教学;目标定位;课程设计
本文系陇桥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审计课程实验室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13日
审计学专业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企业会计实务(手工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审计技能,既有一定会计、审计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从1983年,南京审计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开办审计学专业开始,至今不少财经类院校都开设了审计学专业。但是审计专业的课程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们普遍认为审计学过于抽象,具有一定难度。究其原因,一方面审计理论和实务是建立在精通会计知识基础上的传承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较全面的会计知识并熟悉业务流程,而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又从未接触过真实的会计资料,对审计程序、岗位职能,审计技术等均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一直拘泥于纸上谈兵。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所以,审计实验教学要打破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成为训练审计知识概念、培养审计基础技能和审计创新能力的课程,而在审计专业教育中处于核心环节。
一、审计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一)审计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需要。随着审计在经济社会运行中重要性的提升,审计学专业教育受到社会广泛地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审计专业。审计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培养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审计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不仅仅是在理论层面,更要体现在实践创新中。所以,审计实验教学是审计专业学科建设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审计理论教学向实践转化的客观要求。审计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完整性、概念之间的逻辑结构等等,在课堂上,由老师来讲解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审计课堂的气氛总是沉闷的。学生在理论教学中难以理解审计的相关知识。同时,审计是一个充满大量职业判断的过程,这种职业判断有时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审计实验教学以高度仿真的模拟实验情景,培养学生审计专业知识能力,特别是培养审计职业判断能力。所以,审计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取审计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审计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客观需要。
(三)衔接社会就业的有效捷径。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审计岗位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比其他专业更强。目前的教科书和案例教材,不仅数量不多,而且缺乏客观业务依据,缺乏真实性,脱离生产实践,在校的学生仅凭审计课堂学习是无法掌握审计的实际操作技术和方法的。利用审计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有个比较直观的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地理解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审计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审计实验教学将成为衔接社会就业的有效捷径。
二、审计实验教学困境分析
(一)审计实验教学缺乏师资支持。审计实验教学缺乏一支既有丰富的审计理论知识又有审计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实施要求审计教师具有一定的审计实践经验,熟悉新的会计、审计准则、税法、经济法等相关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分析、应变能力。而目前各高校的审计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担任的教学任务较单一,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与审计实验教学模式所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相距甚远,无法形成一支既有丰富的审计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审计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为审计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开发以及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审计实验教学缺乏扎实的会计知识做铺垫。国家对学科专业设置改革后,在大学的专业教育中,审计已被纳入“大会计”专业教育的范畴。审计理论和实务必须建立在精通的会计知识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具有较全面的会计知识并熟悉业务流程,而学生普遍缺乏经验又从未接触过真实的会计资料,对审计更是缺乏感性认识。由于课时等因素限制,学生的会计知识不够扎实,缺乏会计实践经验,致使审计实验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空中楼阁”。
(三)审计实验教学的软、硬件建设难度大。与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相比,审计实验教学涉及面广,起步较晚。通常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资料比较单一,而在现实经济环境中实际实务操作相当复杂,这使得实验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而实验资料的设计难度大、投入人力、物力较多,相应的软硬件的配备成本高,所以组织审计实验教学的成本远远高于会计实验教学。
(四)审计实验教学中风险导向理念体现不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基于战略系统观的审计新理念,从企业的宏观层面着手,考虑其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战略和经营风险都将最终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全新模式要求审计人员从更广阔的视角,形成对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整体评价。而目前审计实验教学普遍还是从制度基础审计角度入手设计实验环节,模拟审计流程,风险导向理念没有充分体现。
三、审计实验教学目标定位
有研究表明,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在大学专业学习阶段只能获得10%左右,其余90%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获得。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认为,审计实验教学的目标不能单纯定位在胜任审计工作上。在实际工作中,会计造假手段不断推陈出新,会计舞弊行为越来越具有隐蔽性,所以,由于审计实验的单纯性和实际业务的复杂化,我们不能期待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审计实验就能熟练运用审计的技术方法,更甚至具备审计职业判断的能力。
那么,审计实验教学的目标定位在何处?首先,审计实验教学通过设定实验情景,指导学生从复杂的经营管理流程、财务和业务数据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生成新信息的能力。所以,审计实验教学的目标定位一是通过审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数据信息加工能力;其次,审计实验通过提供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内部控制概况以及一定时期的会计报表、同期相关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相关会计资料,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会计、审计知识,来发现问题,并完成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通过审计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熟悉整个审计流程,初步建立审计职业判断的思路。所以,审计实验教学的目标定位是通过审计实验搭建审计学习的基础框架,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再次,在审计实验教学中,特别是在以审计小组的形式开展模拟教学的综合实验中,需要学生在审计小组中分工合作,交流信息,并在汇总审计发现的基础上出具审计报告,既培养了小组成员的团队工作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审计实验教学的目标定位,应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贯穿人文教育,奠定审计工作的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团队意识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四、审计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思路
近几年“大会计”专业的就业形势经久不衰,审计专业需求也挤进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排名的前十名之内。全国各大高校纷纷举办审计专业,目前开设审计学专业的国内本科院校有48所,但这与开设会计学专业的531所国内本科院校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目前大多数审计实验教学的研究集中在《审计学》或相关单一课程的实验教学设计。我们则力图建立一套适应审计学专业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围绕审计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提出一点设计思路。
由于各高校在落实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做法中各有特色,课程设计上也有差异,所以在此主要以我们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展开设计。从硬件上说,建立多媒体审计模拟实验室是开展审计实验教学的基础条件之一。从审计专业实验课程设计看,首先,为了夯实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加大学生会计学相关课程的实验力度的,为审计相关课程奠定基础。其次,围绕《审计学基础》、《审计实务》、《计算机审计》等专业课程设置“嵌入式”实验,贯穿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运用审计实验软件,开展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再次,设置《审计综合实验》课程,既安排手工模拟实验,又结合计算机仿真实验,使审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全方位多层次地感受审计实践教学,起到专业融会贯通的作用。另外,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加强课外专业实践,让审计学专业的学生有走出去的机会,增强学生应用审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邵世芳,戚振东。基于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审计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3.9.
教学目标设计 篇九
浙江省永嘉中学 邵胜新
一、课时教学目标含义的限定
课时教学目标是从微观角度,用非常具体的语言表达一节课学生学习后所要达到的程度和结果。如“天体 和天体系统”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能区分天体、天球、星座、天体系统的概念。
2.学生能知道宇宙中基本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并能辨别恒星和星云。
3.学生能在九月星空图上读(填)出主要的星座及其恒星。
4.学生能简述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
5.学生从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学习中,消除对宇宙的神秘感,破除迷信追求科学,正确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 。
课时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师按照国家的教育目的,根据地理学科(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针对教 学对象的特点所设计的目标计划,具有可检测和可操作特性。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1.陈述的对象不能倒置 教学目标应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在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 变化,即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规范的教学目标陈述应该是“学生知道……”、“学生 能够……”、“学生应该……”等,只有这样,才能表达教学目标是针对学生的,而不是教师,才能表达教学 目标的真正含义。
2.陈述的目标应具有可观测性 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程序和结构形式、编制课堂练 习等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因而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精确、具体、具有可观察性、可测量性和可操作性。
对于可观察的低级行为目标和技能目标,可以从“对象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在什么条件下”模式化 加以陈述。例如:“学生在九月星空填充图上,在3分钟内,以百分之百准确度。填(读)出星座名称及北极星 、北斗星、织女星、牛郎星”。这目标的对象、行为、行为标准及行为条件非常具体、明确,可观测性强。
对于难以观察的较高级认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可采取内在心理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来陈述,使之转变 为观测性。例如:对“能源概念和分类的理解”教学目标。可以这样陈述:“列出几种物质,学生能判断哪些 属于能源?哪些是常规能源?哪些是二次能源?”这就使难以观察和测试的较高级行为目标转变为可观测性。
三、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条件
1.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条件 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原有知识和技能状况。它是某一教学目标能 否进行的前提。例如:有这样一个教学目标:“学生能在闭合等压线分布图上准确画(读)出某地的实际风向 ”。这一目标所规定的是教学终点时学生的能力,要进行这一目标教学,并能达到目标,需要以下的先行条件 :在非闭合等压线图上,①能画(读)水平气压梯度力、②能画(读)地转偏向力、③能画(读)摩擦力。在 设计这一教学目标时,先要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三个起点能力,若具备起点能力(前课时的作业可了解),就 可以确定这一目标的教学,若不具备这个起点能力,就不能设计这一目标的教学。如果非设计不可的教学目标 ,则需要采取补救措施。
2.分析目标的支持性条件 例如:上述的“在闭合等压线分布图上画(读)出某地的实际风向”的教学目 标,除上述的三个起点能力条件外,还要理解气压分布类型、气压分布状况与等压线形状的关系等支持性条件 。例如:学生在三力共同作用形成风的示意图中,能准确判断出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以 及风向,但在闭合等压线图(或气旋、反气旋)上读(画)某地风向则束手无策。这足以说明学生不具备上述 的支持性条件,教师在设计这一目标时,没有分析支持性条件而盲目设计,导致教学目标不能达到。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
在上述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目标还得注意目标的层次性。设计时要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不同作用及 不同地位,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我国现行的地理学科地理教育内容可分为地理知识、地理思想和地理能 力三部分。其中地理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态度,形成一定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这是意识形态领域 问题,十分抽象,很难区分其层次。但对地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陈述应尽可能采用具体的可观测的行为动词 来描述,如:“积极参加……活动”、“自觉遵守……法规”、“同……作斗争”等,应尽量不用“增强…… 意识”、“培养……态度”、“树立……信心”等抽象的术语。
地理知识的教学目标,依据《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参考教育部《中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目标与培养 》和我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地理知识教学目标(认识目标)从低到高依次可分“知道、理解、掌握、应 用”四个层次。
知道是指对一般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及其空间分布、演变过程的认知,在陈述教学目标时,一般选用“说 出、填出、辨识、指出”动词描述。
理解是指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及地理模式的说明和解释,揭示地理事象的特点、成因及相互 关系。在陈述教学目标时,一般选用解释、叙述、简述、说明、分类、归纳、举例等动词描述。
掌握是指运用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说明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在陈述教学目标时,一般选用“对比、阐明 、从……中说明了什么原理、从……中找出什么规律”等动词或介词结构的动宾短语来描述。
应用是指运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陈述教学目标时,一般选用“指导、示范、说明、评价、制订 、修改”等动词描述。
幼儿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作业 篇十
幼儿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作业
语言领域
案例1:大班诗歌《风藏在哪里》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问答式的结构特点;(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3)初步尝试按照诗歌结构进行仿编,用生动、形象的词去描述事物。
分析:对于该目标很好的体现了语言领域的学科特点,语言领域的核心价值在于倾听、感受、理解、表达。大班的孩子,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该目标却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身心发展还不成熟,有感情的朗诵、按结构仿编这些大容量的学习任务对于处在大班的幼儿来说还是十分困难的。
建议改为:(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韵律感;(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3)初步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按照诗歌结构进行仿编,描述事物。
案例4:中班阅读活动“我喜欢的书”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的交流活动中,丰富与阅读有关的经验; 2.体验在阅读中发现的快乐,激发阅读的兴趣。
分析:该目标表述过于笼统,其中“有关经验”也表述不明,而且目标也不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要求过于浅显和简单。活动的主题为“我喜欢的书”,但是在目标中并没有任何体现。该目标缺乏针对性,适用范围过于广泛。
建议改为:(1)在图书角的区域阅读活动中,选择一本最喜欢的图书;(2)在集体阅读的氛围中,主动表达自己的阅读内容和感受;(3)在阅读中发现新鲜、有趣的事物,提高阅读兴趣。
科学领域
案例5:小班科学活动《水果里的种子》教学活动目标:
(1)品尝苹果、桂圆、橘子等水果,知道水果里的籽就是种子,种子种在泥土里能长出苗苗;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3)大胆地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获得探索的乐趣。
分析:首先小班的此次教学目标很好的体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统一的角度表述目标,同时该教学活动目标运用了“品尝”、“观察”、“表达”等词具体清晰,针对性、操作性强,唯一不足在于目标一过于笼统。
建议改为:(1)品尝苹果、桂圆、橘子等水果,通过教师讲解知道水果里的籽就是种子,种子种在泥土里能长出苗苗;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3)大胆地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获得探索的乐趣。
案例10:小班音乐活动《北风爷爷别神气》的目标与分析:
(1)学唱歌曲,能有力、自豪地演唱歌曲„„,(这是发展目标)
(2)通过故事帮幼儿理解歌曲内容„„„„„,(这是教育目标)
(3)初步探索创编歌词,提高幼儿演唱兴趣„,(前半段是发展目标,后半段是教育目标)
分析:从统一的角度表述目标来看,教师安排此次小班音乐活动是混乱的,一会儿从教师的教这一角度出发确定活动目标,一会儿又从幼儿的学的角度出发,整个教学活动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因而在表述目标时应尽量从一个角度出发进行陈述,克服思维的混乱。同时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个人探索创编歌词也是不符合年龄特点的。
建议改为:(1)通过故事教学,激发幼儿对于歌曲的兴趣;(2)教幼儿有感情的学唱歌曲;
(3)引导幼儿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进行歌曲创编
附歌词:北风爷爷别神气,别神气,我敢和你比一比,比一比,跑跑跑,跳跳跳,北风爷爷吓跑了,吓跑了。
社会领域
案例11:小班活动“我的名字”活动目标:
1.喜欢自己的名字,鼓励幼儿大胆地应答教师的呼唤; 2.创设情景,引导幼儿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说话。
分析:该目标没有从统一的角度进行表述,第一条目标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主语不一致,前半句从幼儿学的角度提出,后半句和第二条目标又从教师教的角度提出,使目标显得混乱;同时目标表述不清晰、不准确,“大胆地应答”与“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说话”两点间又互相交叉,缺乏整体考虑。
建议改为:(1)喜欢自己的名字,听到名字能大声地应答;(2)愿意在问题情境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教学目标 篇十一
PEP六年级英语Unit 1 B2对话课目标设计
刘红星
1、认知目标
能四会掌握句型:“How heavy are you? I’m 48kg.I’m thinner than you, and shorter.” 明白这句话中的省略现象:I’m shorter than you.2、能力目标
(1)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运用“How heavy are you? I’m„kg.”
(2)能通过调查完成Pair work 中的任务。
(3)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内容,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及自然界中与我们共同生活的其他生命。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目标设计
张素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小鹿的玫瑰花》目标设计
王传亚
建议:让王老师将8个生字和12个会写的字写到目标中。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有积累词语的兴趣和习惯。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3、充分感悟黄莺和微风的话,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目标设计
全红梅
建议:让全老师将关系和规律的具体内容写上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难忘的一天》目标设计
刘娅
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过程方法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作者的激动,紧张和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对计算机的兴趣,认识自已肩负责任的重大。
《葡萄沟》目标设计
郭敏
1.知识与能力: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我国新疆吐鲁番葡萄沟是盛产水果的好地方,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柳树醒了》目标设计
甘露萍
1.知识与能力: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知道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观察春天。
《纪昌学射》目标设计
阳丽娟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故事情节。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重点词句段的学习,了解故事经过。2.联系实际理解寓言的寓意。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无论学什么东西,做什么事,都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2.教育学生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在学习的道路上百折不挠的前进,才有可能攀登到光辉的顶点。
《文言文两则》目标设计
杜红
一、知识与技能: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或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2.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重点词句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匆匆》目标设计
冷永红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圆柱体的体积》目标设计
刘传松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让学生知道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二、过程与方法:
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军神》目标设计
周静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借助字典或者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2.理解描写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3.学习课文运用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读中感悟”的基本策略
2.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要途径,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刘伯承具有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要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目标设计
孙琴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能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实践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初步感知平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兰花的世界》目标设计
王孝波
建议:王老师请修改以下方面:
1.认知目标
(1)初步掌握兰花的种类、分布、特征,能说出兰花之最(几个之最);会讲(几个)兰花的故事;会用吟、唱、诵三种方式读兰花诗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学校兰花文化的建设的几个具体特征或做法。
(2)通过本次活动,学生(通过)初步(运用)调查访问法,实地考察法,资料收集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对)探究的(科学方法产生)兴趣。
2.能力目标
学生观察什么?能搜集什么资料?用什么方式调查?讲演能达到什么程度?通过观察、搜集、调查、讲演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评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兰花的高尚品格,坚定素洁,幽香清逸,品位高雅,争做具有兰品的人。
《白杨》目标设计
程莉
一、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与教师检测相结合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统计》目标设计
郑洁
1、知识与技能:
①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②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②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
③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②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剪羊毛》目标设计
祁文霞
一、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掌握好“X X.X | XX XX | X X.X | X O‖这一基本节奏音型,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能力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引导学生创编动作,创编节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剪羊毛》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牧民的
劳动生活,懂得“只有努力劳动才能换取幸福”的生活。
《装饰画》目标设计
梅馨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装饰”概念装饰的表现特征(即外形与花纹的形式美)。
2、使学生懂得动用线条进行装饰的绘画方法。
3、通过审美评价与集体创作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观察植物、动物、人物的外形、特征、色彩,指导学生理解装饰画的特征和审美表现方法。
三、知识点及教学难点:
知识点:①装饰语言
②培养形式意识
③培养结构意识
④培养装饰能力
《大嘴巴精灵》目标设计
付娟
1、认知目标:了解“大嘴巴”与“东南西北”基本形的转换。
2、技能目标:掌握用折和粘的方法制作出“大嘴巴”的基本形,并学会把握剪贴、装饰的基本要求,创造出有个性的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有趣的制作活动,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做事耐心、细致,不浪费,爱整洁的好习惯。
《十六年前的回忆》目标设计
王琼
一、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慈祥、恐怖、粗暴、残暴、匪徒、窝窝头、乱蓬蓬、绞刑、舅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领悟本文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前后照应等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读悟并讨论交流,在朗读中思考,做批注;在讨论交流中深化认识,升华情感;在拓展运用中提高语文能力。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情景,感悟李大钊忠于革命、献身革命的伟大人格,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水的表面张力》目标设计
陈双
一、科学知识:
1、认识水的表面存在着一股收缩的力——表面张力,表面张力可以改变。
2、了解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二、科学探究:
1、细致观察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并能设计实验研究水的表面张力。
2、对表面张力的存在作出科学预测并通过模拟游戏的形式验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水的张力现象,让学生认识大自然的奥秘,进一步热爱科学探究活动。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连除应用题)》目标设计
向聪颖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此类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2、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
3、理解连除与连乘应用题的互逆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美源于生活,美来自生产和时代的进步,提高审美意识。
《画杨桃》目标设计
金燕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是„„就„„”“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能力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知识技能体系,学会系统思考。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观念、换位思考的思想观念以及尊重他们感受的思想品质。
《“9加几”》目标设计
刘天云
1.让学生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在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混合运算三维目标》目标设计
朱丽娜
(一)知识教学点
1.学生能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学生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二)能力训练点
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得到培养。(三)德育渗透点
学生养成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的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学生能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美,提高审美意识。
《惊弓之鸟》目标设计
丁晓春
1.凭借拼音,读准“羸、嘣”两个认读字,会认、会写“魏、弦、悲惨、愈”五个生字,会写“弓、箭、射、猎、雁、痛、裂”七个已会认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来历,能在教师提供的具体语境中判断是否适合用“惊弓之鸟”这一成语,感受成语的魅力。
2.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大吃一惊”“更加吃惊”等用词的变化以及更羸说话的准确、严密,体会语言的力量。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积累和运用先果后因的表达方式。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仔细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初步学习根据事物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背影》目标设计
杨姗姗
1.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关键词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征进行描写; 3.领会本文语言朴实而简洁的特点;
4.学习作者认真体验生活,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的方法;
5.通过品味本文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年级掷垒球》目标设计
李绪鹏
1.初步体会原地垒球掷远的动作,体验肩上快速挥臂投掷的动作要领,掌握正确的持球方法。
2.体验积极动脑、乐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借助“新兵入伍”等游戏情景,学会自我保护与互相帮助方法,逐步建立学练安全意识。
《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跳远》目标设计
王裕琴
1、初步掌握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跳远的动作要领,发展弹跳素质,提高跳跃能力。
2、通过系列游戏活动,提高身体的灵巧性,培养团结友爱,不怕困难的精神。
3、发展模仿想象及自我表现能力,增强参与群体活动的乐趣。
4、运动量适宜,练习密度预计45%,平均心率预计135-140/分。
《当个电脑小画家——画图初识》目标设计
周怡静
一、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启动“画图”软件,认识“画图”窗口各部分作用,初步了解工具箱内绘图工具的名称,尝试使用工具绘制简单图画。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画图工具箱的作用,通过尝试使用工具绘制简单图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用计算机进行画画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设计 篇十二
21奇异的琥珀
教学目标
1、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2、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这篇课文《奇异的琥珀》。(板书课题)
二、复习入新。
1、读一读:琥珀
松脂
渗出
包裹
澎湃
粘稠
详细
2、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
3、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三、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
1、课文中的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2、孩子的父亲说了些什么?
(追问:你怎样理解他说的“很少见的”?-——这确实是一块奇异的琥珀)
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学习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说说这块琥珀的样子,体会、欣赏他的奇异、美丽。
2、这一自然段还写了什么内容?
理解:考古学家们通过这块琥珀想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事? 从琥珀的样子——推测——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这个已知的情况)
(了解未知的情况)“可以推测”“可以知道”——表明这块琥珀考古价值。学习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
1、课文哪部份描写了故事的详细情形?——这个故事实际上讲的是什么?(讲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2、这奇异的琥珀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四个阶段:
(1)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落下来。(2)把苍蝇和蜘蛛一起包在里头。(3)松脂继续滴下来,积成一个松脂球。(4)淹没在泥沙下,变成了化石。也可以说是量大阶段:(1)形成松脂球。(2)变成化石。
3、你认为作者推测的这几个阶段的详细情形合理吗?他根据什么做出这样的推断?(抓住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谈谈自己的体会,悟出:琥珀形成有哪些必要条件?)
四、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奇异的琥珀
形成过程
滴
——→
包
——→
积
——→
变
↑ 刚 ↓ 好 ↑ ↑
必要条件
夏天炎热
苍蝇
继续滴
埋
渗出松脂
蜘蛛 地壳变化
漫长岁月
教学目标设计 篇十三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目标的几个因素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确立目标”过程改进的四个考虑要素是指:课标、教材、学生、中考。
(一)对课程标准的考虑,最重要的要理解和把握以下四点:
1、初中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又不能上成纯语文技巧训练课,而是要努力达成两者的统一。我个人的观点是,初中语文教学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础上,应该略偏于工具性。也就是说,要更重视语感培养,并为此进行必要的技巧指导和强化训练。
2、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为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二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人把它提炼为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这一理念的价值,简单来说,你同样设计一个问答环节,就千万不能兴奋于有一两个学生答对了,而要多想想,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能使多少同学学到知识,提高本领,得到有益的启迪和熏陶。
3、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二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照顾差异,保护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理解这一理念的价值就是要真正懂得尊重学生。教学设计要优先考虑学生的需要(想学什么)、可能(能学会什么)、困难(学习中有什么障碍),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机会留给学生;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把指点用在需要处。
4、初中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分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块。每一块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需要我们严肃对待。我们需要经常对照这些任务,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足够的重视,有没有有效的措施,有没有为保障这些任务的最终实现完成自己的阶段任务。
(二)对教材的考虑,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1、全面熟悉初中语文教材(最好适当了解小学和高中语文教材),把握教材体系和编制意图,从而结合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作出系统规划。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制特点是“主题合成单元”模式,它既不同于新人教版的“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淡化文体模式,又不同于旧人教版的以文体为单元的编排模式,而是一种综合,是一种妥协式的选择。我个人感觉,它基本呈现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表达角度类,即单元课文的组合侧重于内容范围的类同,像“民俗风情”、“至爱亲情”;第二种是表达方式类,即文体类同,像“借物抒情”、“小说之林”;第三种是读书方法类,像九年级上册开始的“学会读书”系列。注意到这种联系与区别,可以为我们的具体教学设计提供宏观把握和思考。
2、了解一册教材和一个单元的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解和落实课程标准的学段教学目标。这一点尤为重要。课程标准的学段教学目标是很笼统针对整个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的,譬如其中提到阅读教学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那么具体到某单元课文的教学设计时,就需要根据单元特点,思考落实这一要求的可能性,并结合这一任务的系统学习计划,确定这单元的教学在系统计划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3、把握课文,不只是理解课文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色,还必须思考其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其在学生语文素养中的独特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摒弃“教课文”的观念,而代之以“用课文教” 的观念,那么,我们必须在分析教材的同时,弄明白应该教什么,值得教什么。这样,我们就需要改变每篇课文都是生词、作者、背景介绍,分段、概括段意„„的笼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教法,而代之以根据系统教学需要和课文特点,突出重点,力求解决问题的扎实的、蜜蜂酿蜜式的教法。
(三)对学生的考虑,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理科老师一般都明晰新授是旧知的延伸,因而教学设计常常估计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来为新授服务。语文学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没有理科那样直接和显性,所以,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每篇课文、每堂课设计成独立的新授课。这又是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
前文说到,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建议,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改进,有必要把原来的偏重“目标导向设计模式”,改变为偏重“状态变化设计模式”,从而鼓励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多思考如何了解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何保障新授的“新”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顺畅延伸。
譬如,在设计议论文复习第一教时时,一般用让学生填空,来系统复习议论文的常识,但如果增加在填空前让学生回忆议论文常识和填空后点拨“知识系统整理复习法”,那实际的教学效果将好得多。
同样,在“论点”复习中,改变一般的讲——练模式,而是从学生掌握的难易程度出发,设计成:从标题直接找论点——从标题中发现论题,以论题指导寻找论点——在论题指导下,抓住体现作者观点的重要语句自己概括论点。这样三个梯度的设计,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经验,帮助他们在复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可以帮助学生攻克难点,在发展的同时,获得探索与进步的喜悦。
2、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差异性。这个道理理解很简单,但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总是特别容易疏忽照顾全体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我个人认为主要跟我们没有明晰的“让大多数学生学会点什么”的想法大有干系。克服这种状况,对改变语文课堂的高耗低效极其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改进的时候,多想想,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否是大多数同学能达到的,在教学过程安排上,如何保障让绝大多数同学参与学习过程,在具体环节设计上,如何体现好、中、差学生的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如何帮助大多数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譬如,有一位老师教《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安排全体同学准备3分钟,把超过1100个字、涉及8种不同的发声方法、10多种发声物体的第二段文字复述出来,实际教学只给了一个同学发言机会。这样的教学,是典型的漠视全体学生的行为。说明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为了教给全体学生(或大多数学生)什么,也没有考虑到大多数学生是否有能力用3分钟时间完成这样的目标,更没有考虑让多数同学明确本次复述的要求、掌握复述的要点和方法。因此,全体学生的准备是散乱的,发言同学的发言对其他同学是难有启发的,老师对发言的评价是随意和模糊的。如果仅仅是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那要求学生边读边理清“那个人发现了哪些不同的发声方式”可能更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和成功。
3、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
这同样是一个常常听说,但实际工作中很疏忽的问题,而且也十分复杂。这里只能举个例子抛砖引玉,提供思考。
在教议论文单元的时候,我们一般是从教材的角度考虑应该教什么论点、论据、论证,但少有人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上考虑,他们在学习读、写议论文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我个人觉得,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读、写议论文的主要障碍来自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偏弱,阅读议论文,可能难以理解作者的思路展开方式和论证优劣。学写议论文,则缺乏逻辑分析能力,不知道怎样才能说清道理。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增加逻辑思维训练环节。譬如多问问学生,要你来说清那个道理,你认为该说清哪些问题。通过几篇课文的反复训练,让绝大多数学生明白,逻辑思维主要解决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还有必要让学生明白,说理总有针对性,三大问题侧重解决哪个,服从于说理的对象和客观需要。更难的是,在说清“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常常需要分析出一二三来,从不同的侧面论证,这种分析能力的锻炼除了依据课文让学生加深感知外,有必要及时地、反复地布置小练笔强化训练。
学会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思考教学设计,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适合学生,也更有利于学生的顺利发展。
(四)对中考的考虑是必须的,相信大家也是认可的。但实际工作中,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中考要求认识模糊,平时教学缺少针对性。中考考些什么,我们大体上都知道,但平常的教学中到底如何帮助全体学生掌握应对中考的知识和技能,实际研究得很不够。这样,平时的教学不是漠视中考,就是用题海战,希望广种博收,造成效率低下。
研究中考要求,研究中考题型,寻找解题规律,思考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解题的知识储备和技巧积累,并和日常教学巧妙结合,是值得为、大有可为的一件事。
2、对中考要求认识偏废,平时教学以偏概全。这是尤为明显的一件事,像本文开头说到的作文教学,还有比值越来越高的语言题和发散题,它们加起来要占到卷面分值的60%左右,但是,很多老师的平时教学用功不够。从教学设计上考虑,除了教学时间上的保证之外,更要思考如何在平时最大量的阅读教学中,重视结合语言训练和作文训练。这同样是值得为、大有可为的一件事,需要大家的悉心研究和尝试。
譬如,最近我给本校初三语文备课组提了个建议,每周安排一次抄作文作业,即每周给学生提供一篇中学生优秀作文,和一张中考作文纸,要求抄写必须符合四个基本要求:
一、用0.5黑水笔;
二、字迹必须清楚端正,且努力把字写在格子中间;
三、必须准确、规范地点好每一个标点;
四、必须规范分清段落。我提示这项训练的起因除了适应中考变化的要求,还因为在这些基本要求上,我们三年(加小学是9年)的教学后,学生总体做得太不如人意了。
讲了那么多,似乎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确立目标”过程的改进讲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复杂而重要的。没有对以上问题的通盘考虑,就不能解决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模糊、偏颇、凌乱、虚空等问题,而不解决目标问题,就不可能解决过程问题、方法问题、效果问题。必须做一个心怀课标和学生,眼盯课本和中考的初中语文教师,做到对三年的初中语文教学有一个通盘的目标设定和过程、方法研究,然后把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当作这个系统中的一个节点、一个脚印,努力做一个思路清晰的初中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