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相反数教案【最新6篇】3-12-5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www.kaoyantv.com敬业的小编征途帮大伙儿整编的6篇相反数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相反数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快速计算.,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2.培养学生运用公式熟练进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勇往直前的斗志.

4.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2.学生学法:勤于练习,在练习中理解同底数幂的适用条件及运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难点

同底数幂运算性质的灵活运用.

(三)解决办法

在运算中应强化对公式及性质的形式、意义的理解,同时应加强对符号的判别.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复习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能正确的判断是否合理使用了该法则,让学生能进一步准确掌握该法则.

2.通过两组举例(师生可共同完成),教师应侧重帮助学生分析解题的方法,并及时提醒学生注意易出错的环节.

3.再通过三组不同形式的题型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运算能力.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是熟练运用同底数暴的乘法运算公式.

(二)整体感知

要准确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会运用它熟练灵活地进行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对于运算法则,我们除了应掌握它们的正用:外,还要善于根据题目的结构特征,学会它们的逆向应用:,当然这个难度较大.在应用同底数幂乘法法则计算时,要注意防止把幂的乘法运算性质与整式加法相混淆.乘法只要求同底就可以用性质计算,而加法则不仅要求底数相同,而且指数也必须相同.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叙述同底数幂乘法法则并用字母表示.

(2)指出下列运算的错误,并说出正确结果.

强调:①中的指数不为0,指数相加时不要漏加的指数.②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③同底数幂相乘,指数相加不是相乘.

(3)填空:

①,

②,,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例1计算:

(1)(2)(3)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例2计算:

(1)(2)

(3)(4)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4),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或原式

提问:和相等吗?

3.巩固熟练

(1)P93练习(下)1,2.

(2)计算:

①②

③④

(3)错误辨析:

计算:①(是正整数)

解:

说明:化简错了,是正整数,是偶数,据乘方的符号法则本题结果应为0.

解:原式

说明:与不是同底数幂,它们相乘不能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正确结果应为

(四)总结、扩展

底数是相反数的幂相乘时,应先化为同底数幂的形式,再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转化时要注意符号问题.

八、布置作业

P94A组3~5;P95B组1~2.

参考答案

略.

九、板书设计

投影幂

例1例2练习

小结:

相反数教案 篇二

【关键词】问题驱动 函数解析式 复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077-03

复习课往往知识点多、密度大、教学时间紧促,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用一个重要、关键的问题为核心,从整体的角度连贯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形成一种以点盖面的课堂问题驱动式教学,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实施中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复习课为载体,从数学课堂教学的流程:情境导入――对话交流――变式拓展――梳理概括四个方面进行了操作例释。

一 问题提出

从新课程所提倡的“指导――自主学习”的角度来讲,复习课的教学要强调以下两点:(1)独立性和个性。要注重引导学生独立地、富有个性地构建知识网络。(2)灵活性和变通性。要通过知识的比较和应用将知识激活、学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和升华。本学年,我校数学教研组确立了“问题驱动形式下的复习课构建”的课题研究,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的条条内在线索,精心设计题目,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设计教学思路,从整体的角度连贯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形成一种以点盖面的课堂问题驱动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进行理解,那么,学生的思维品质将不断得到培养,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将不断提升,真正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二 课例操作与例释

下面就以一堂课例研究“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复习”为载体,通过对“问题驱动形式下的复习课构建”操作的一次前后教研经历,通过对比、分析,并从理论层面上深入反思。以下是第一次上这节课的基本流程:

1.情境导入

师:在我们的家乡有许多美丽的石拱桥(出示美丽

的拱桥图),同学们说说看这些拱桥是什么形状的?

生:抛物线形。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次函数,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基本形式。……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一个能激情引趣的具体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的状态,并和学生一起复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基本形式。)

2.对话交流

根据下列条件,请你选择恰当的形式求二次函数关系式。(1)已知抛物线过三点,(0,1)、(1,3)、(-1,1);(2)已知抛物线的顶点是(-1,-2),且过点(1,10);(3)已知抛物线经过点(1,0)、(2,0)、(3,4)三点;(复习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并根据所给条件的特点选用最恰当的形式求解。)

已知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是2,图像顶点在直线y=x+1上,并且图像经过点(3,-6),如图2所示。求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加深难度,提升学生结合图像分析题意,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变式拓展

变式一:若将上题中的函数图像向左平移一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则该图像的函数解析式为 。

(复习通过平移,得到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变式二:若将该函数绕其顶点旋转180°,你能说出图像的解析式吗?

变式三:若将该函数关于坐标轴对称呢?

(拓展提高,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旋转和轴对称,引导学生得到了变换之后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4.梳理概括

今天,通过对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复习,我们回顾了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基本形式,图像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变换。

首先,《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对于问题情境的预设已引起普遍重视,它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更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本节课用家乡美丽的抛物线形石拱桥引入,为进入课堂的主题开一个好头。经大家讨论、改进后,第二次开课的课堂导入环节如下。

故事情境――有引有导:

师:学完二次函数之后,我校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假期时间,在数学老师带领下进行了一次课外实践活动(同时投影石拱桥图片)。沿途,同学们看见一个抛物线形拱形桥洞,于是对其进行了测量。如图3,测得该抛物线形拱形桥洞离水面的最大高度为4m,跨度为10m,问:你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求出这条抛物线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吗?

教师里出现一阵轻微的讨论声,过了一会儿马上安静了下来,许多同学开始在事先发的工作单上求解了。教师在教室内巡视辅导,当观察到大多数学生完成了之后,发现了几种不同的建立直角坐标系以及求解的方法,于是,教师适时地进行总结。

师:同学们刚才求解析式的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幻灯复习其三步骤)。通常求解析式时要根据图像特征来设(幻灯复次函数的三种基本形式和缺陷式所对应的图像特征)。

最后师生们一起选出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力求解题方法最优化。

前后对比及变化:这一次的课堂导入,仍然是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来,不过与前一次相比,多了一个具体的故事情节,同时,我们有引有导,从中生成了一个实际的二次函数的问题,从而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本节课知识点的梳理回忆。

其次,一节课要复习哪些内容教师一定要明确,并且要有重点,避免全盘抓,但都抓不好的现象。第二次开课的对话交流环节我们更注重了各教学环节的衔接。

教学衔接――顺水推舟:

教师幻灯出示学生工作单上最多见的三种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法及所求得的对应解析式。

师:如果将图4中的抛物线竖直向下平移4个单位(单位长度:1m),你能写出平移后的抛物线解析式吗? 你发现什么?

学生思考后不难发现,通过平移,图4中的抛物线可以转化为图5中抛物线。

师:那么,图6的抛物线可以看成是由图4的抛物线怎样平移得到呢?

前后对比及变化:从第一个环节――三种基本形式的复习进入第二个环节――图像的平移。

再次,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往往预设较多,当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教师课前的预设(环节预设、问题预设等)产生冲突的时候,教师要独具“慧眼”,根据生成性问题及时追问,以疑问促进学生进行正确而深入的思考。例如:

预设生成――机智善诱:

师:若将图6所示的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你能说出变换后抛物线的解析式吗?

学生思考一定的时间以后,教师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同学们更加形象地观察到抛物线的轴对称变换,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了总结。

生: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时,图像的形状没有改变,只是开口方向相反了,所以a变成了原来的相反数,同时,因为对称轴没有改变,所以b也变为原来的相反数,最后根据图像与y轴交点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到c的符号,最后得到解析式为……

此时,教师及时追问,以疑问促进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师:你还有其他求变换后抛物线解析式的方法吗?

学生进行了小声的交流讨论,果然,又有了新的惊喜。

生1: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时,除了a变成了原来的相反数之外,顶点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相反数,所以我们可以利用顶点式写出变换后的抛物线解析式……

生2: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时,图像上的各点均满足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相反数,所以我们可以将(x,-y)代入原解析式,即可得到变换后的抛物线解析式……

师:(变1)若将图6所示的抛物线关于y轴对称呢?

学生的回答踊跃起来……

师:(变2)若将图6所示的抛物线绕其顶点旋转180°,你能说出变换后抛物线的解析式吗?

万变不离其宗,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继续沉浸在思考的快乐之中……

前后对比及变化:很自然地进入这一教学环节之后,在教师巧妙适时的“追问”下,课堂进入了“高潮”,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学的难度也进一步提高。可见,教师的机智善诱,无疑是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策略。

最后,新课程教学观认为,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不只是实施计划、教案,照本宣科的过程,也是课程内容持续生存和转化的过程,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当课堂接近尾声时,我们设计了一个回归目标的拓展延伸环节。

课外延伸――回归目标:

师:归途中,同学们来到一个广场休息,看见一抛物线形喷水池(如图7),水流在各方向沿形状相同的抛物线落下。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如果喷头所在处A(0,1.25),水流路线最高处B(1,2.25),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水池的半径至少要多少米,才能使喷出的水流不致落到池外?

由于时间原因,这道题最后没有全部完成,学生作为作业课后解决。

前后对比及变化: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们常常通过建立函数模型,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后,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来解决。数学教学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死记硬背,而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思维的过程。

课后,无论是上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明显感觉到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与前一次相比,显得更加有序、有效。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信息,体验了用数学的视角提出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感觉到学生动起来了,课堂鲜活起来了。

三 体会与反思

通过这次的课例研究活动,我校数学组的全体教师对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入和知识脉络的整体化设计构建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成效感触很深,最后,我将大家的感受体会进行了总结。

1.在教学设计上,凸显了整体教学设计的艺术

这种通过对知识脉络的整体化设计来构建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方式,追求一种“执一而驭万”的教学效果。目标似乎很单一,而牵涉的内容却是全面的、综合的、举一反三的,能实现知识的系统构建与资源的有效共享。

2.在教学理念上,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势态

这种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的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积极张扬个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合作精神,可见,其核心是一切为了帮助学生成长。

3.加强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教材所呈现的知识点往往是比较零散、琐碎的,而这种教学方式把握了知识的主体脉络,更好地将各知识点融会贯通,挖掘教育的价值,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等能力等。

4.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提高

思前想后,方成好课。理清逻辑关系、挖掘隐性、目标内化与理解教材知识,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专业发展的力度也更大。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成长是十分迅速的。

参考文献

相反数教案 篇三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05-02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心理学认为:创造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

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从事数学教学实践证明:求异度高,求同性好,学生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规律的能力就越强,创造性思维的水平就越高,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越具竞争力。对此,我浅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几点体会和做法。

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例如,有这样的一道例题:9+9+9+9+ 13+9+9+9+9+9=?

解这道题学生普遍的方法是直接算出来,我启发学生用简便运算,多数同学提出了9×9+13的方法。而有一位同学建议用9×10+4的解法,这位同学的思维就很有创造性,通过观察,他看到了实际不存在的“9”,他的这种解题方法不是照搬老师,不是死记硬背,可以说是一种高效率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经常注意培养学生突破常规固定的解题模式,通过观察寻求更优的解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设计师”。想象力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一种反应,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想象力应先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再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景,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教科书有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直觉判断,不难发现,蚂蚁应该沿着侧面爬行。那么,在侧面上如何爬行,所走的路程最短呢?由于侧面是弯曲的,为此可以试图将弯曲的侧面展呈一个平面,如图1所示。

在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学生已经比较过多种爬行路径,如(1)AA′B;(2)AB′B;(3)ADB;(4)AB。当然也得出了沿着直线段AB爬行最近。

现在的问题是,对于任意的圆柱,上面的爬行路线是否都最短呢?

想象,在高为1,底面半径为4的圆柱形实木块的下底面的A点处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与A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如图2所示,这只蚂蚁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如果还是沿着侧面爬行,不难算出最短爬行距离是12.6(米),由于这个圆柱“矮而胖”,如果从上底面沿直径爬过去,可以省得绕侧面爬行那样绕过一段大肚子,可能反而行程可能会少一些,当然,这只是感觉想象,需要具体计算一下。不难算出从A点直接向上爬再沿着直径爬到B点的行程是1+4×2=9(米),确实比沿着侧面爬行短一些。

实际上,这和我们的直觉是一致的。不妨用一个最为极端的圆柱为例加以说明,如果这个圆柱特别矮,以致于接近一个硬币或者接近一个平面上的圆,显然沿着直径走比沿着侧面(圆周)走要近一些。

当然,研究不要局限于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什么情况下蚂蚁沿着侧面爬行路程最近(姑且称为线路1),什么情况下蚂蚁先竖直爬到地面上再沿着直径爬行(姑且称为线路2)路程最近?

经验告诉我们,思维的想象与观察常常密不可分,深入观察,大胆想象,从观察中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在外界的诱导,产生联想,刺激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发散思维起着主导作用,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在引导学生吃透问题、把握问题实质的前提下,关键是要使学生能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运用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尽量地拓展思路,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逆向、纵向、横向的灵活而敏捷的思考,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或假设。唯有“发散”,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从不同方面去思考,才能深刻地理解、巩固并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正方形的边长为2,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写出各个顶点的坐标。

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因此,本题的解法很多(图3所示)。

数学题目,由于其内在规律或思考的途径不同,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解法。在例题教学中,可叫学生先做例题,引导学生广开思路,探求多种解法,教师再给学生分析、比较各种解法的优劣,找出最佳的、新颖的或巧妙的解法,例题的讲解应该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即条件发散、过程发散、结论发散,强调思维的发散,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逆向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学生对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往往习惯于正面看、正面想、正面用,极易形成思维定势,而逆向思维相对薄弱。学生面对新问题,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寸步难行,所以,在重视正向思维的同时,养成经常逆向思维的习惯,“反其道而行之”,破除常规思维定势的束缚。

为了克服这种不良倾向,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的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我在具体教学中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

(1)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从正、逆两个方面去理解概念;例如:“相反数”教学中,我提问学生“9的相反数是什么、什么的相反数是-0.5、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有什么特点?”

(2)从正、逆两个方面去掌握公式、法则和定律。强调一些基本方法的逆用:从局部考虑不易,是否能整体处理;一般情况下不好办,考虑特殊情况;前进有困难,退一步如何;正面入手分类太多,对立面如何;“执果索因”与“由因导果”两方面寻找解题途径;直接证明不行,则考虑用间接证法等等。例如:已知:x+y=7,x-y=5,求代数式x2-y2-2y+2y的值?

(3)在解题中注意逆向思维的训练。当常规解法出现情况比较多,其对立面情况又较单一时,采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则解题思路更清晰明了。如,当a是什么值时,对于两个关于x方程x2+4ax+3-4a=0,x2+(a-1)x+a=0至少一个有实根。如果从正面求解,会出现三种情况,计算量大且容易出错,而考虑其反面“两个方程都没有实根”,然后求得补集,解法很简洁。

创造性思维的逆向性,从问题的反面揭示本质,弥补了正向思维的不足,使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5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逐步学会猜测、想象等非逻辑思维,而且要加强对逻辑性思维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平方差》的教学中,不必由教师直接给出结论,可设计学生自主活动,尝试发现,大胆猜测的规律。先让学生观察(x+2)(x-2),(1+3a)(1-3a)和(y+3x)(x-3x),后让学生计算其运算结果,再让学生探索发现其规律,最后教师给予严格的逻辑证明。如果直接给出公式结论,也能达到记忆的目的。但两种处理方法,看似一样,实际效果则大相径庭。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引导学生经历了由直觉发现到逻辑证明的解决过程,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6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求同性与求异性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异思维占主导地位,也有求同的成分,而且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从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的反复结合,才能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新奇性。

例如,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因三个内角位置分散,大家一致认为必须添加适当的辅助线使角集中起来,这是思维的求同;至于如何添加适当的辅助线,这便是思维的求异点。学生们勇于探索,各抒己见。有同学提出:过一顶点作对边的平行线;也有同学认为:过一顶点作对边的平行线;也有同学认为:过一顶点作射线平行对边;还有同学想到:在一边上取一点后,分别作另两边的平行线。多种方法能够解决问题,学生的求异思维十分活跃。然后通过比较,异中选优,大家认为“过一顶点作射线平行对边”较为简洁!

7 结语

面对21世纪的挑战,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是现代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不断探讨的课题。我也将为此不懈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谢鼓平。初中教案与作业设计八年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张新天。创造性思维40法[M].上海:上海大学教育出版社,2005

[5] 边涛,吴玉红。创造性思维[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相反数教案 篇四

关键词:集体备课;多媒体课件

一、多媒体课件,为集体备课搭建智慧碰撞的平台

在上“有理数的乘法”一课前,年级备课组长要求本年级的所有教师各自备课,然后在此基础上集中交流。由一人主讲,大家围绕主讲人教学设计的主题发表补充意见并开展讨论,再集体商定最终的集体教案。

首先,多媒体课件可以为集体备课搭建一个声色具备的展示平台。在传统形式中,探讨过程中的媒介一般是教科书和主讲人的教案,然而只有文本和语言的讲述显得比较抽象和单调。而课件使主讲人有本可依,主讲人借助课件,将说明“负负得正”的各种数学模型,从北师大的归纳模型,到苏科版的水位模型,浙教版的数轴模型、温度模型,通过生动活泼的页面一一呈现给听众,使主讲人更好的展现了个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设计意图。多角度的观察,也使听者能更为迅速的理解其主题。而鼠标的点击操作代替了主讲人的书写方式,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大大提高了集体备课的效率。

其次,多媒体课件为集体备课提供了一个资源丰富的资源平台。在“有理数的乘法”一课的探讨中,就有教师提出,除各种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之外,网络和杂志上也出现了各种较新颖的说明“负负得正”的数学模型,如相反数模型、分配律模型和好孩子模型等[1 ].丰富的内容对教材进行了更多的拓展,打破了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2 ].借助网络和多媒体的力量,教师对教材的探讨又将迈进一步。

再次,多媒体课件同样是集体备课过程中的探讨平台。多媒体课件使讨论有根有据,与会者可以对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内容、细节都进行深入斟酌,提出富有成效的建议和意见。

最后,多媒体课件还是集体备课的检查平台,它“含蓄”地检查了各位教师的备课情况。通过主讲人的讲述以及对课件的熟练程度,可以很容易判断出其课件是有自己的研究思想,还是仅仅依靠网络盲目使用他人的教学资源。这种隐性的检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集体备课也会增长教师的惰性,如果教师仅依靠集体备课,就会完全失去了自我,其教学“生命”将是没有阳光的。我们认真地钻研教材教法,形成教学设想,带着问题,就能保证为集体备课的“生命”。

二、多媒体课件,为二次独立备课打造展示个性的舞台

在集体交流后, 往往会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3 ].但是“资源共享”不等于“案”。首先,教学必须是因人而异、以人为本的,教师需要根据各个班级间的差异性,对课件进行相应的调整。其次,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存在差异性,会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也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多媒体的丰富性和交互性使课件成为教师展现其职业个性的舞台。

多媒体课件的丰富性使教师能充分展示个性。集体备课组得出的课件中含有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内容,使教师减少了准备素材需花费的时间,使其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设计并钻研教学方法。“有理数的乘法”一课中,单单如何说明“负负得正”这个问题,就有多种不同的模型。教师可以根据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个性的选择,做到集体备课课件与教师个人最大限度的契合,充分展现教师教学的职业个性。

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使教师能充分展示个性。“有理数的乘法”一课中,集体讨论过程中,主要讨论的是采用哪个模型说明“负负得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而引入、结尾和练习的设计都留下了一定的“空白”,为课件使用者提供了个人思考的空间,方便课件使用者作个性化的修改。在二次备课过程中,使用者可以将个人的新素材添加到课件中,对其不断完善、丰富并扩充。教师还可以通过调整字体类型、改变界面色彩、添加趣味图片、视频以及音频等媒体手段来呈现教师的情感个性[4 ].

三、多媒体课件,为课后反思建筑资源积累的高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可变因素都会干扰“个性课堂”的具体实施,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有的教师上课选择的是温度模型和水位上升下降模型,借助多媒体展示形象生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规则的复杂性影响到思维活动的有效展开,因为三个量的单位是不同的,必须确定三个基准,并约定三对相对的正、负,特别是关于时间的正负约定。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发现,学生转来转去,容易迷惑。同时,各位上课教师也发现,似乎没有一种模型真正说明‘负负得正’,那不如选择最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模型,而通过学生的反馈,发现相对而言,相反数模型被学生自发地使用得较多。像这些收获,在传统教学中,很容易在口口相传中被遗忘。

教学反思是一种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并取得不断进步的有效途径。将集体教学的反思记录进行整理,才能更好的促使教学思想的成长,为完善教师教学理论水平提供了资源。多媒体恰是资源积累的最好平台,上课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课堂应变能力进行衡量;对学生的表现、自己的教学成败进行理性分析[5 ].在备课小组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原有课件进行修改整理,同时,指定教师对集体的归纳整理撰写“教学反思”,以文档的形式和课件存入电脑内的同一个文件夹,都作为下一次集体备课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反思、总结、记录,各位教师在掌握现在课堂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自身教学风格,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总之,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以多媒体为平台的集体备课变得更加丰富精致;以课件为主题,集体备课更加连贯流畅。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教师的态度,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的作用,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集体备课提高效率,使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巩子坤。有理数运算的理解水平及其教与学的策略研究。西南大学,2006(5).

[2] 何芳。正确使用教材。 当代教育科学,2005,16.

[3] 王美君。以集体备课促教师专业化发展[J].现代教学。2008(7):106-107.

[4] 李金玲。有效的教师个性特征及其在网络教学中的实现。现代企业教育。2007.

[5] 付燕燕。反思性教学实践之我见。科技信息。2009(2).

相反数教案 篇五

同底数幂的乘法(二)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快速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公式熟练进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勇往直前的斗志.

4.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2.学生学法:勤于练习,在练习中理解同底数幂的适用条件及运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难点

同底数幂运算性质的灵活运用.

(三)解决办法

在运算中应强化对公式及性质的形式、意义的理解,同时应加强对符号的判别.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复习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能正确的判断是否合理使用了该法则,让学生能进一步准确掌握该法则.

2.通过两组举例(师生可共同完成),教师应侧重帮助学生分析解题的方法,并及时提醒学生注意易出错的环节.

3.再通过三组不同形式的题型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运算能力.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是熟练运用同底数暴的乘法运算公式.

(二)整体感知

要准确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并会运用它熟练灵活地进行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对于运算法则,我们除了应掌握它们的正用:外,还要善于根据题目的结构特征,学会它们的逆向应用:,当然这个难度较大.在应用同底数幂乘法法则计算时,要注意防止把幂的乘法运算性质与整式加法相混淆.乘法只要求同底就可以用性质计算,而加法则不仅要求底数相同,而且指数也必须相同.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叙述同底数幂乘法法则并用字母表示.

(2)指出下列运算的错误,并说出正确结果.

强调:①中的指数不为0,指数相加时不要漏加的指数.②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③同底数幂相乘,指数相加不是相乘.

(3)填空:

①,

②,,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例1计算:

(1)(2)(3)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例2计算:

(1)(2)

(3)(4)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4)

或原式

提问:和相等吗?

3.巩固熟练

(1)P93练习(下)1,2.

(2)计算:

①②

③④

(3)错误辨析:

计算:①(是正整数)

解:

说明:化简错了,是正整数,是偶数,据乘方的符号法则本题结果应为0.

解:原式

说明:与不是同底数幂,它们相乘不能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正确结果应为

(四)总结、扩展

底数是相反数的幂相乘时,应先化为同底数幂的形式,再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转化时要注意符号问题.

八、布置作业

P94A组3~5;P95B组1~2.

参考答案

略.

九、板书设计

投影幂

例1例2练习

小结:

相反数教案 篇六

一、强调主体性,让学生在尝试中得到发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本身具有能动性与创造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发展水平上的基础上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教师要关注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积极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突出层次性,采用“低起点”教学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策略、兴趣爱好等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量体裁衣”,实施差异化教学,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具有层次性,既要激发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创造意识,也要让学困生得到一定的发展.例如,在讲“绝对值和相反数。

三、凸显主导性,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自主学习背景下,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能对学生的自主探究“不闻不问”,任其发展.由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他们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因而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实现目标达成.

四、注重生成性,数学教学不拘泥于预设

教师不拘泥于教学预设,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对预设的教案、教学策略、时间安排等进行修改,让“教”适应“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实数”时,对于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教师准备了问题串: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吗?无理数呢?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有数吗?都表示无理数吗?教师本想通过具体的数引导学生分析.为了便于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引入了数轴.当提到无理数时,有的学生无法找到无理数对应的点,教师适时调整预案,在数轴中画出边长为1的正方形,通过对角线的长度,学生就能得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结论.

五、总结

总之,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不断发掘学生的学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习得知识、提高技能、丰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