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最新14篇10-3-84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页是细心的小编帮大家整理的14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内容。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一

【关键词】中职学校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187-01

为社会培育及输送专业型高素质人才是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务。语文是中职学校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为目标,阅读教学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措施。由此可见,阅读是中职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积极响应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感受等要求,进一步探讨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建设性意义。

一 当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成效不甚理想,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不少弊端与问题,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1.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解深度不够

很多中职语文教师认为中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对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不能从根本上理解语文阅读教学对中职学生的教育意义。因此,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对阅读教学的理解深度不够,忽略了对阅读教学的钻研,对阅读内容的教学与讲解草草了事。

2.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不科学

当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不甚理想,教师多以单一、程序化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个体认知,使学生一味被动地接受文化知识,导致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这样必然会剥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置,无法在自主阅读文字语言时获得知识信息与审美体验,不利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3.阅读教学与学生阅历不匹配

吸纳到中职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基本都是经典的阅读材料,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理解,把阅读教学控制在一定的思想空间内,不能任意想象和随意阐述, 要把握阅读材料与学生间的时代差距。同时,社会阅历极不丰富的学生很难读懂历经岁月沧桑的作者所创作的极富感慨的文字,教师不能采取有效的手段缩短这种差距,学生对阅读材料似懂非懂,很难培养阅读兴趣,致使阅读教学质量很难提升。

二 提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中职教育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下面对如何提高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几点建议。

1.教师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

身为教师应加强业务钻研与新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熟练掌握现代化教育技能、专业知识以及教学内容,透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论思想,确立准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要跟紧形式,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内容,积极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措施,正确认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结合中职学校中学生的特点。要因材施教,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阅读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加强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培养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

2.回归阅读主体

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其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学生的生活阅历与知识面极不丰富,所以围绕学生获取与提高自身阅历及知识的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这种阅读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通过阅读的过程去感受、领悟,体会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从心灵上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通过阅读实现自身的情感升华及知识与阅历的积累。

3.推行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身份不应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应是积极的知识研究者。所以说,对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注重学生的主观、自我及个性化研究,使学生自主学习、领悟发现、感受创造、培养中职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讨热情,锻炼中职学生的主体思想与合作意识。同时还要推行共同探讨的学习方式,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课堂讨论。

4.营造师生同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之本。教师的兴趣与习惯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的影响,教师自身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运用阅读活动与同学展开友好的交流,通过交流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迈进健康的阅读之路。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教学依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身为中职语文教师务必要做好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二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在必得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关系到人文修养的培养、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这些都体现在中学阶段,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阅读教学在整个中学阶段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语文课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课中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进一步锻炼、培养写作的技能。在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中,阅读能力作为基础的地位更显重要,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在必行。

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以达到形成良好的稳固持续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而在如今,开放性题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加强的大环境下,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必然面临更大的考验。对于此方面能力的缺失,如果简单地归之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而尽量加大训练的力度,必然使学生事倍功半,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的语文教育思想。他认为“语言文学的学习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这种习惯,才算是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他还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他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阅读教学之目的,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又借鉴了外国先进文学教育成果之后提出来的,给我们深刻揭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内部规律,对我们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充分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如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一点从对那些语文成绩优秀学生的考查中不难发现,他们都具有自主读书的习惯,一般来说他们都有上课前预习课文,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抓住课文的重点,摘抄名言名句,记读书笔记,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等等习惯,这些习惯还不足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学生的眼界只局限于课本,哪怕把课文啃得一字不剩,背得滚瓜烂熟,那语文成绩也未必上得去。相反在班级里也有些其他科目成绩平平,甚至较差的同学,而他们的语文成绩往往不错。问其原因不外手两方面:一方面基本上理解课堂的内容,但是也不是拼着命去学习那些死知识;二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展了他们的眼界,积累了他们的语文知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而那些其他学科成绩很好,语文却不行的同学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只注重了课堂上的所谓“精练”,却忽略了适当的课外阅读,读死书,不善读书。所以坚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并终身受益。

三、朗读在阅读中的作用

阅读教学中,一开始把握整体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接下来的任务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分析其局部的意义,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基础知识能力。细读的过程也是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勤于动笔、划要点、编提纲、摘佳句、作批注、写心得等。在读书的同时动笔,可以使阅读细、深、透、活一些,要使学生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不但有利于语文教学,而且有利于整个中学基础教育阅读时动笔,将手脑活动与思、看、记配合在一起,也可以有效地开发大脑的潜能。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三

关键词: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感培养

一、语感的概念的分类:

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简单地说,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联想性和体验性等特点。最早明确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沔尊,之后通过叶圣陶的大力倡导和吕淑湘有效拓展,“语感”的内涵得到了界定,内容得到了丰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得到提高。“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已成为教育理论界不争的共识。

截至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语感的描述和定义一直是多种定义,没有统一的认识。我们可以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一、活动的主体是感受的人,语感是感受能力中的一种;二、活动的对象是语言文字,它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三、语感的过程是语言文字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人们对语言的直觉、敏锐度的把握是不同的,比如有的人看到一段文字,听到一段话,就能立即了解文字的语病,而有的人却无从感觉,这就是由语感的差异性造成的。其中缘由具体说来,应该从语感的特征开始认识起,以深入了解语感的内涵。

语感能力把控的高低取决于阅读感悟能力的强弱。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培养语感的基本原则

1、理解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品味。学生只有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才能更好的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只有经过了思考,学生的感受、体会才能更深。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句子、语词等多去品读的根本所在。

2、感受原则

要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语感,必须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的语言,让学生凭借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感觉、认识、情感去逐渐融合,使学生能对文本产生类似心电感应的意识形态,与作品中的对象产生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充分发挥主导性,让学生在特殊的条件下获得在自然状态中所达不到的效果。

3、实践原则

语感是在运用语言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实践过程,语感就成了无本之木,难以获得。而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实际能力,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使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紧密的联系起来。要把社会生活中的言语实践引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言语实践相联系,不是削弱课堂语文教学,相反,只有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才会要学生更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三、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感的培养策略

语感培养,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感觉,这种感觉不仅是一种纯感性的感觉,其间还渗透着理性的光芒的照耀。语感培养就是教育通过学生的阅读,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玩味,让作者的生活、认识、感受和体验进入其视野中和思维领域。语感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时期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

1、加强朗读训练

读是培养语感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有的学生由于平日练习数量不多,每每在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时候语句诘屈聱牙,文法不通的现象。

探究原因,其实是在于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讲解而往往没能注重朗读。如果注重朗读,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去接触文中那些生疏的合乎规则的语言,在对语言的规律有了大量的积累后,就能基本形成语感。可见,朗读对于语感的形成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曾在我们英语口语圈中名噪一时的“李阳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老师,他的执教理念就是大胆、疯狂的朗读;他要求学员在大街上、在公园中、在公车上,越是人头密集的地方越是要大声的朗读。。。。。。这样不但克服了自身的恐惧,最为主要的是熟练了语法、熟记了单词。我们的语文阅读虽然和英语口语的朗读有一定的差别,但是通过长期的阅读和朗读后无形中积累了自己的“词库”。

总之,只要重视朗读训练,就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激发学生想象空间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朗读、感知语言文字时,能准确而迅速地在头脑中呈现有关的意象,并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同时,可以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电教手段,如播放视频,展示课件等,并把相关的课件以PPT的形式展示,以进一步的增加视觉的直观性和冲击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意境,使学生置身其中,为语感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在讲述到瀑布的时候,要大家先闭上眼睛,播放瀑布飞天齐下音乐,要学生想象他看到了什么。。。。。。这样不但要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学到了课件要求的知识,更是要学生真实感受瀑布飞流直下感觉,在朗诵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不再是那枯燥、无谓的感觉。

3、重视背诵效果

积累是培养语感的首要任务。“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现代语文教学中也应强调背诵。这种背诵不同于死记硬背,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贴近作品,使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达到流畅自如的理解水平。在背诵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先设定一个画面,如背诵对榕树的描述,先在黑板上画出榕树的躯干、枝叶。。。。。。这样就会很好的接受,并进一步的达到了积累的目的。

总之,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 又指导语言实践, 教师不本能忽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早认识到语感的积极作用, 并有意识地采取一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 篇四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 语文 兴趣

阅读,是人类带有普遍意义的特有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视觉来接收书面材料,从书本中学习知识,获取营养的一种重要形式。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以了解所读的文章书籍为起码标准。所谓了解,就是明白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什么,就完全领会他什么。”

多年来,阅读教学一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学生中能掌握读的方法,技巧,会精读,略读的人只占少数。有的读不明白文中的意思,有的则理解有误。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所以,在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做到培养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第二要做到保持兴趣,逐步形成正确的阅读学习动机。第三要做到常开展语文综合性阅读活动,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综合阅读学习。

然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笔者设想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

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个体才会优先倾向于这个事物,才能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这个事物。只要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也就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兴趣是“爱学”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自然会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变换方式,充分挖掘教材,搞好阅读训练

语文教材是专家们多年实践的结果,其中内容丰富多彩,它应该成为我们加强阅读训练的重要途径。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已有了许多独到之处。如:在讲《一件珍贵的衬衫》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定你是一名记者,只知道这件事发生在天安门附近,不知道当事人是谁,你认为应当首先找什么人了解情况?问题一出,学生人人都在动脑筋,边讨论,边回忆课文。当问题解决之后,课文熟悉了,进一步学习的条件就具备了。接着再继续提问,这样引入课文分析,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学的成功创造了条件。又如:我在讲说明文《死海不死》时,准备了这样一个实验:一杯淡水,一杯盐水,一个生鸡蛋。我利用鸡蛋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启发学生:“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么大呢?”观察后,学生很快结合课文内容找到了答案。

教学中利用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可使学生深入了解事物的特征或原理。 总之,只要教师能够恰当地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维,那么,阅读教学便会取得好的成效,既让学生学到各种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阅读的方法,为多读作准备。

三、灵活运用:泛读精读研读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是指导“泛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何在,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由此及彼”运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 篇五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071-03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一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义及其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通过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兴趣、爱好的培养,使学生尽量掌握文学知识,接受文学熏陶,提高文学修养。通过阅读教学能积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不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塑造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人格。所以,我们说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培养提高中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阅读活动的根本价值还在于为成长中的中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并不断地补充营养。它不断地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作品提供给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丰满他们的血肉。

二 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和心得谈一下指导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

1.采取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

采取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全体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阅读的人,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因为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所以我们必须善于根据全班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培养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根据教学目的和大纲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教学效果。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要带有一定的任务性、探讨性。特别是初三和高三的学生,他们都会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都有一个强烈而又美好的理想,于是他们的阅读目的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促使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把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

3.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

在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课文教学目的需要,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阅读。例如,在任教高三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好阅读,直接为高考服务,这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的阅读。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到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要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

三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不同,教学能力和教龄的差异,尤其是才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往往容易出现下列问题。

1.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形成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主动性的情况

在中学的阅读教学中,阅读的主体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传统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但都是围绕着教师灌输而进行的。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作业、抽背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了应试的机器,他们主动安排阅读的凤毛麟角,学生越学越乏味,甚至厌学、辍学,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

2.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往往容易出现以讲代读或只读不讲的现象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在课堂上遇到对学生启而不发的时候,教师对学生就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于是就出现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了,就只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教学的目的演变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然免不了成了被填之鸭,成了知识的容器。

3.在阅读练习中容易出现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情况

有些教师认为阅读课的任务就是精讲和多练。只有精讲多炼才能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视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这种训练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本来的趣味与快乐,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以这种训练代替自由的阅读,以技法训练代替作为根本的阅读训练,绕过阅读量的积累沉入题海,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培养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质及人文素质的规律,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是应该特别注意的。

四 指导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基本原则

阅读教学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则,以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的学习效果。

1.对阅读内容中精美语句充分理解的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其中精美的语句进行品味。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中的精美语句的表达作用、表达方式都要认真消化。学生只有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只有经过思考,学生的感受、体会才能更深,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句子、语词等多去品读的根本所在。

2.边读边体会,并仔细感受阅读内容的原则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从阅读中去体会并获得语感,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方法。通过感悟性的阅读,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的语言,让学生凭借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感觉、认识、情感去逐渐融合,使学生能对文本产生类似心电感应的意识形态,与作品中的对象产生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际中,要充分发挥主导性,让学生在特殊的条件下获得在自然状态中所达不到的效果。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感悟越深,阅读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学生只是读“望天书”,没有认真去感悟、去思索阅读的内容,那收到的效果就更差。

3.要善于体会、总结和创造生活中生动语言、语感的原则

我们应该明白,任何好的语言都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任何生动的语感都是在运用语言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使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根本目的。当然,在进行课堂语文的阅读教学时,必须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要把社会生活中的生动语言引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语言实践相联系,而不是削弱课堂语文教学;相反,只有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五 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学生的本体地位

学生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总的阅读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多采用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拓展思维空间,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整体感悟、体验情境、理清思路、鉴赏评价和把握意蕴等其他方面的环节上,并不能撒手不管,教师教学的指导地位就必须显现出来,要指导学生采用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来展开。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六

阅读是学习过程中的环节之一,在传统观念里,不少学生将其当作必须的任务,怀着被动的情绪去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就无法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与成就感。要想提升阅读效果,首要改善的就是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设置情境导入,让学生对阅读材料形成深刻的印象,能够迅速掌握材料背景,进入阅读角色,让学生在充实的心理感知中建立阅读兴趣。以兴趣为向导,阅读教学才会真正发散出引导感知,启发思维的重要作用。情境创设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语言,生动影音资料等作为媒介。例如,在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中,笔者用图片展示的形式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旧时代儿童学习生活的情境。首先是漫画形式展示了儿童的学习生活日常,如日常衣着,私塾学习细节,以及常见的学习内容四书五经等;还有儿童们在课余斗蛐蛐、捉迷藏等游戏消遣。学生们都怀着新奇的心理认真了解。最后,教师还展示了课文中鲁迅故居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的实物照片,让学生们将图片与课文描述联系起来。带着立体印象投入阅读,学生们积极性提高很多,内心感知也丰满起来。

二、问题引导,强化阅读思维

阅读的表象在于“读”,而其深度探究则在于“思”,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思维理解力已经开始大幅度提升,而独立思维的概念也正在逐渐形成,因而在阅读过程中,需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力量,让学生们进入深层次的阅读,获得深度的感受。在这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进行牵引,一方面让问题线索抓住学生的思维中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注重问题的变化、层递性,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向,为学生打通思路屏障,让学生读与思相承,学习效果更显著。例如,在学习长春版八年级语文《家书》时,笔者让学生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1)从信中可见傅雷对儿子有着怎样的期望?(2)从信中可以体现出父子间怎样的关系?(3)为什么说《傅雷家书》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家训?几个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成功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心理与阅读兴趣。循着问题线索,学生们找到并着重剖析了重点句:“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与这种幸福相比的呢?”等,对课文昭示出的宽容理解、从艺术到生活、从思想到亲情事无巨细的父子之情,发自深省,深刻领悟。

三、感官结合,开启阅读情感

阅读是感官互通的过程,尤其是阅读中的朗读,用声音、情绪等元素让感官感知扩散加深,从而令阅读的感染力更加深刻。由此可知,感官和阅读是不可缺一的联合体,在阅读的同时加强多方面的感官结合,能够令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阅读思想,强化阅读情感。情感是阅读的升华内涵,获得情感感悟才能够真正透彻课文的深度意义,而单纯的“读”是无法达到最佳感悟效果的,教师可以通过感官刺激来完成实施,也就是在阅读中通过配乐来促进阅读情感,提升艺术效果,让学生在丰富的感官牵引下爆发出外在情绪与内在情感。例如,在进行长春版七年级语文《诗曲五首:虞美人》的教学中,在诗人背景、诗词意义的讲解后,笔者用著名的琵琶名曲《琵琶词》作为配乐,带领学生们深情并茂地朗读诗词。乐曲哀婉、柔情、空灵的基调配合着诗词凄美、愁绪、伤恨元素,碰撞出一股浓厚的追忆感怀之情。学生们一边品鉴音乐一边朗诵抒感,在“往事知多少”、“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重点语句也准确地做出强弱区分。此时,“强化分析”成了多余,“以感激情”让学习效果更加深入内心。

四、鼓励想象,丰富阅读灵感

在讲求个性化的教育时代,学习不是同化,而是挖掘,让学生绽放出自己独特的潜力。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应当注重阅读中的灵感,灵感可以视作个性感知、个性运用,在灵感爆发的阅读中,学生们能够从更多角度,更贴近自我感知的方向理解、体会文章。阅读灵感是无法同化和代替的,因此需要学生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创新思维。在实施中,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句,鼓励学生打开想象空间,融入生活感知,捕捉到转瞬即逝的灵感元素,以更好地为阅读理解、应用服务。例如,在学习长春版九年级语文《致大海》时,围绕作者向往自由,反对专制的情感抒发,笔者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以大海的奔放壮美之景为比照,建立自己的想象思维。在教师“用你们亲眼见到的大海,在电视、书籍中了解到的大海,还有自己想象中的大海来进行想象”的提示下,学生们开启了灵感碰撞。有人想到了旭日初升中波澜壮阔的大海;有人想到了暴风雨中惊涛骇浪的大海;还有人想到了瞬息万变的深海。在大胆联想中,学生做到了情景交融,让阅读跳出约束,开辟出个性的灵感空间。

五、总结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七

一、积累和梳理是语文阅读中必须要养成的习惯

俗话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阅读文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积累知识和总结、指导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以下几点做法:

1、立足教材,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春回大地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教师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可让学生观看记录春天景色的图片、录像,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再如郭沫若的《雷电颂》,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达效果,如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适合学生用最激越的感情诵读,体会感情,同时也积累了语言!

2、稳抓阅读,在品析中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中积累。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中:“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其中“沉淀”一词重复使用,就很有韵味,它化静为动,生动地表现了紫色由浅入深最后到深紫的变化。如此的赏析,宗璞语言的魅力也会“沉淀”在学生的心里。

3、相互交流,在碰撞中积累语言。

交流之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永远是优于个体行为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如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摘抄笔记、心得体会),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

4、通过课外阅读中外名著,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二、阅读教学要充分体现师生互动

阅读是让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堂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

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应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利用文本这一载体,通过师生交流、合作来完成教学要求。语文课堂的主题应是师生徜徉于语言文字之中,或斟酌品味,或讨论研究,或演讲复述,或倾听沉思。可借助多媒体,使之与文本发生关联,并推动师生、生生合作。

针对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1、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完成生疏字词、相关文学知识的归纳、梳理;为祥林嫂制作人生年谱;理清文章倒叙的写作方式。

2、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比较电影与原著情节上的不同。

3、转入课文学习,让学生探究两种不同类型作品情节上的异同点和电影作品同文学作品在刻画人物上表现手法的区别。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八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由于日常阅读教学的无效性,大部分高中学生兴趣不浓、阅读的品味不高、阅读能力较差。这已经成为制约阅读教学的瓶颈。目前,伴随着新教材的推广和新课标的实施,如何尽快革除教学中的弊端、突破传统的阅读观念与思维框架,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首要难题。

1. 认清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状况

语文教学就是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作为老师不能把传授语文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强硬灌输。传授知识仅是基础,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在大多数高中语文教读课上,老师都非常注重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几乎每篇课文都是精讲精练,从字、词、句、篇的理解,到结构特点、内容要素、写作特点、语言风格等;讲了要点讲难点、特点、疑点。忽略了学生只有掌握了读书学习的方法,才能举一反三。

现阶段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把学科凌驾于人之上,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使命,教学文意兼顾的内涵是:教学不仅使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思想、情感、道德、文化等信息,还应让学生认识课文如何运用语言来负载信息,从中内化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积累语文感性经验,提高语文能力。许多高中语文老师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多采用一种很便捷的教学方式,把教参上所给的阅读材料的结论或自己通过阅读资料而获得的一些理解照猫画虎的全倒给学生,学生通过努力记忆来接受。把教学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一切都是现成的,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于是学生变成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

好多高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都存在“阅读教学不阅读”的问题,就拿教的作品来讲,大多情况下都没有真正让学生自己认真地去读,而只是让听了一番关于这篇作品的讲述,没有让作品和学生的思想感情进行真正的交流。纯粹是一种应试的教学模式。自读课,应该是老师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理解课文,逐步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培养学生有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然而,我们现在却存在着自读课教学忽视阅读习惯的培养这个问题,把自读课上成了教读课,或者干脆采取撒手不管,让学生放任自流自己阅读的情况。课内范文阅读教学,由于受到到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限制,不能满足学生阅读实践和面向社会的要求。所以,课外阅读就成了课内阅读教学的继续和补充,然而当前好多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当今读物数量越来越多,学生对读物存在随意性、盲目性,仍然停留在感性阶段,很少有理性的分析;囿于形象思维,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缺乏欣赏评价能力。

2.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反思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多种问题的主因,主要在于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育观念落后,老师不讲求教学方式,学生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只追求升学率,个别教师的教育思想还停留在教学便是给学生传授知识上,在教学中仍采取比较传统的模式,这与开拓创新背道而驰。我们有很多老师不能正确理解语文教材,也不做仔细的研究思考,凡课文都往一个套子里放,效果如何不加思索,这就导致阅读教学缺乏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导致了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许多高中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既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更不重视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与提高;不少老师总以“活字典”、“资料库”自据,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只会适应考试,如果没有了高考这个指挥棒,这种教学,好多学生必定会淡出语文课堂。由此可见,作为老师,必须时时关注教学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大胆尝试教学研究与改革,研究学生的发展水平与语文学习的特点,研究语文教材的教育理念、要求和知识系统,探索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特点与规律。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九

关键词: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 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的所有内容中,阅读教学是“重头戏”,耗时较多,费力最大。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下面是我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中,“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强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课的导入,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情境中,特别是对那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作品。教师宜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带学生置身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

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播放歌曲《父亲》,深情导入:“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唱出了父爱的无私、深沉;“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能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唱出了天下儿女对父母的一片深情,有对父亲的感激,也有无以回报的愧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值得我们尊重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亲情。

教室里一片安静,学生迅速进入了角色,进入了文章的情感世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深入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那一堂课非常成功。

二、配乐朗读

课堂上,常出现学生对文章内容不熟悉,辨不清东南西北,或是错误的理解。这就需要教者在此多停留一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摩读。模仿作品中的人物语气、动作、神态。通过朗读时语气、语调的变化,语言的抑扬顿挫,表现特殊生活场景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实践证明,这种“声效情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章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直接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在这种和作者、作品及作品中人物的“直接”对话体验中,人物形象,作品主题也就更容易被学生理解。

三、精读

现在学生阅读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浏览情节。对一些精彩的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总是一掠而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点拨学生精读。对阅读材料作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等彻底通晓,从而走进文章的中心,作者的心灵。

四、尝试性阅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师问生答,单向灌输知识,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尝试性阅读就是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由学生自寻学路,教师以学定教。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让学生们尝试性阅读,理清头绪。课堂上,学生们有的拿出课前查阅的关于杜甫的生平介绍、图片,与小组里的同学边看边讨论;有的边自读,旁边批,梳理自己的感受和不懂的问题;还有的几个一伙儿,拿着课本、抑扬顿挫地品位其中的韵味。下课时,他们中有的同学居然出任导演,连演员都选好了,剧本自己写。一堂课下来,同学们收获巨大,不光是知识,还有快乐。

五、探究性阅读

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思维的深度!

1.独立思考。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你认为课文怎样写就更合理了?”“你能想出更精美的词进行描述吗?”“你觉得作者有哪些复杂的情感在其中呢?”这样的一些问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探究。

2.换位思考。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勤》时,我提出“同学们,假设你是文中的若瑟夫,目睹了眼前的这一切,你会有何言行,感想?”同学们的回答令人震撼,有站在人性方面说的,有站在社会角度说的,他们在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

六、赏析性阅读

赏析性阅读,它在探究性阅读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境界,是各种阅读素养,阅读能力的集中体现。

(一)精读、深思

教学中,可设计各种形式新颍,生动活泼的赏析性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丰富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赏析性理解:你认为课文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为什么?

赏析性朗读:你能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

赏析性绘画:你愿意为课文配一幅优美的图画吗?

赏析性表演:你能根据课文内容自编一个小剧来表演吗?

赏析性作文:你能为课文续编一个小故事吗?

开展丰富活动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

关键词:阅读;高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77-0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这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探索更为生动、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形成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认识,新课标理念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宜采用问题式阅读、探究式阅读和目的性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词汇,并形成语感,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阅读,就能细细品味语言的音韵美、语义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固然可以帮助学生从某些词语句式中体察出其内含的感情、语言美。然而确切地把握其语气、语调、深层意蕴,却非要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不可。因为仅凭教师的讲解是无法体会深刻的,只有亲自阅读,细细品味,才能领略真谛,才能感受语言美,进而在交际中或作文中创造美的语感、美的意境。学生通过阅读,甚至背诵优秀的精美文章,把其精词炼句蕴藏于心中,布局谋篇的章法储存于脑海,逐步形成各种各样的优秀写作"范型",一旦构思新文,就会厚积薄发,意到笔随,文思泉涌,笔底生花。

2.强化学生主体阅读意识

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教师在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外,更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安排充足的阅读时间,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要求,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发展的平台,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阅读环境,组织学生对自己的理解进行相互的交流,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

3.强化学生的课内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并非出自阅读主题的真正需要,带有一定的规定性和强制性,同时伴随着枯燥的文本分析和阅读训练,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阅读理解起来也存在重重困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方式,利用讨论来深化阅读教学,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讨论主题,有机地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与对话,及时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入。

4.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者的日常生活经验是开展学习的重要辅助条件,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这些经验转化为新知识学习的切入点,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从新知识的学习中获取新的经验。在进行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跟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样能够使学生感觉到非常亲切自然,交流沟通起来就会更加方便,上课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探究学习的兴趣也得到了激发。以《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为例,在进行一些简单的预习后,教师可以有感情地与学生展开一个关于人生梦想的话题讨论,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梦想,课堂气氛在同学们激情的表达下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如此课堂导入,既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兴趣,又以明确的指向性问题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保证了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5.学生自读探究与教师巧妙点拨相结合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意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一道。教师不宜以讲课文为专务。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专家曾祥芹先生呼吁:阅读教学要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在教师点拨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自读"机制。实乃真知灼见!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主动探究,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就能得到思考和领悟的满足,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达到科学思维和方法技能的训练。 教师的点拨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是具体问题的解答。但无论是一般方法的指导还是具体问题的解答,都要注重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概括出认识问题的规律性,不能满足于得出一个答案。教师的点拨可以在学生自读遇到理解障碍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难之前。

6.要求学生把已掌握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一

1.有效阅读教学的背景与目标

1.1 语文新课程改革期待着有效的阅读教学。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向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阅读是贯穿提升语文素养整个过程的活动。而当下高耗低效的阅读教学显然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着明显的脱节。因此,寻找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无法回避的课题。

1.2 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呼唤有效的阅读教学。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抱住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从字词到段意到中心的肢解式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二是对语文课改理解出现偏差。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比较前沿的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指导不够到位,不乏有流于形式的现象,看着热闹,却没有实效。

1.3 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目标。

以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困惑和难点作为研究对象,以高中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整体规划,以及具体办法为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教师阅读教学的教学理念。

(2)制定有效的阅读教学课堂方案。

(3)归纳适用于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

(4)探索高中阅读教学的序列性。

以期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成为这样的课堂:

(1)培养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包括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

(2)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收集、整理、筛选、交流、评价能力。

(3)培养创造型人才。包括阅读记忆力、阅读想象力、阅读理解力、阅读思考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包括主体参与的意识、亲合他人的意识、扬长补短的意识。

2.有效阅读概念的界定及研究内容

2.1 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概念的界定。

2.1.1 关于“有效阅读”。

有效阅读指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阅读效果。阅读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①有效果:指对阅读活动结果与预期阅读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②有效率:阅读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阅读效率可表述为:阅读效率=阅读产出(效果)/阅读投入,或阅读效率=有效阅读时间/实际阅读时间;③有效益:指阅读活动收益、阅读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阅读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阅读需求是否吻合程度的评价。

2.1.2 关于“阅读教学策略”。

“策略”,指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阅读教学策略”,是指运用语文教学的一定手段,遵循阅读的一定规律,教师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要求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阅读任务,从而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

2.2 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内容。

第一步:初读,了解相关资料。

第二步:通读,梳理文章思路。

第三步:解读,理解重要词句的意义或作用。

第四步:赏读,鉴赏评价文章的内容与艺术手法。

第五步:悟读,由文章生发见解和感想。

这种阅读法,清晰地呈现了阅读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流程,知识点和阅读的能力点分解到各个步骤,一目了然,阅读任务的指向性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作性,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2.3 从阅读思路角度出发,梳理思维路径。

与阅读法环节相匹配,每一个能力点的训练我们都寻求其思路与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路标可寻,有台阶可登,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2.4 从阅读教学角度出发,形成文体教学序列。

根据高中学生认知水平与阅读能力的发展梯度,我们按文体分类,划分了高一、高二、高三不同学段阅读教学不同的侧重点。高一侧重现代散文、高二侧重古诗文、高三侧重科学论文。努力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做到教学有选择,教学有重点,教学有突破。

2.5 从阅读主体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阅读体验。

整个阅读过程是学生的过程,根据阅读的不同层次,教师参与的程度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初读,立足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搜索、整理和识记。通读主要给方法,然后放手学生去练。解读、赏读,教师不仅要给方法,还需要有指导与点拨。悟读,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可以给以点评。

3.阅读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二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好习惯能造就人,学习语言的好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启发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使学生体验到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其次,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会阅读时用勾画等批注的使用方法,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最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微处人手,要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发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有耐心和恒心,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二、巧设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

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阅读式教学”时,可以巧设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带着通过阅读课文解决问题的明确目的,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比如,教师在要求学生初读《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可以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这篇童话故事涉及哪些人物?(皇帝,大臣,骗子,老百姓和小孩子)主人公是谁?(皇帝)这篇文章中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新装)这篇童话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骗)文章对各个人物形象和性格是如何刻画的?如果要求同学们为这篇童话故事重新命名,那么,同学们会另拟什么标题?同学们阅读后,能否可以再为《皇帝的新装》加一个简洁的副标题?我们在这一课例中看到,教师在开展“阅读式教学”活动时,紧密围绕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为学生设计一些既有一定趣味性,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全神贯注,边阅读边思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全部注意力,还能够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的同时,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综上所述,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遵循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的科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开展“阅读教学法”教学,引导学生对课文标题“评头论足”,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展开创造性的复述和表演,并利用巧妙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上好语文阅读课,从而使语文新课改教学理念得以真正的贯彻落实,并得以生动体现。

三、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

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狼》的教学中提问:①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户”还是“狼”?②你是喜欢“屠户”还是喜欢“狼”?

2.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

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

四、鼓励质疑提问,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课外

阅读活动的根本价值在于为人的发展提供食粮。它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产品提供给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丰满他们的血肉。使之在短短几十年里走完他们祖先走了几千年的历程,并发展得更美。那些文学作品,饱含着作家真善美情思,闪烁着人类智慧,充溢着生机、灵气、爱憎、智慧的生命律动。要想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使学生含英咀华,吃透对象,只授之以渔是不够的。教师应首先全身心的沉浸在文章中,声情并茂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启示,用课文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并以此形成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力和意志力。

要搞好阅读教学,取得成效,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调动学生的阅读主体性

新课标是首次在教学的阅读中强调,第一是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第二是有效的利用学生的主体意识,在阅读的过程中使学生达到有效的自我教育,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就是尊重学生阅读的权利,给予他们适当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各自不同的背景下成长,因而形成不同的个性,在阅读中要充分的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为学生的提供一个提高阅读能力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

语文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鼓励学生对课文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建议和独特的见解,并能给予剖析。培养学生的个性,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导性,是知识的探索者。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从而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真诚的互相学习与帮助的关系,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具体的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不是一味的给予学生无法理解的指令和建议。在课堂上要建立一种宽松的、自由的氛围,使学生有一个敢于发言,勇于表现自我,激发想象的机会。

2 打破模式和程式,形成文体教学序列

高中语文新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首先要有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共同性”和“基础性”的原则。同时,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必须正视高中学生个性的差异性。面对具有不同兴趣、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高中语文课程不能将课程内容和目标只作为简单划一的规定。为了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创造条件,高中语文新课程必须增强“多样性”和“选择性”。

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将学生的多元思想从鸟笼里放飞,只有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充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尊重文本不要肢解文本,误解文本。更尊重学生,互动导读,鼓励探讨,非暴力排斥,也非无原则认同,而是真正将学生引入阅读,引向思考,让作者与读者、生活与文本互动起来。既要个性化理解,又要切合作者和生活。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才能促使学生主体精神的成长。

另外,根据高中学生认知水平与阅读能力的发展梯度,我们按文体分类,划分了高一、高二、高三不同学段阅读教学不同的侧重点。高一侧重现代散文、高二侧重古诗文、高三侧重科学论文。努力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做到教学有选择,教学有重点,教学有突破。避免面面俱到,流于表面,不得要领,没有方法的低效、无效教学。我们成立了古诗文阅读策略研究、诗歌、小说阅读策略研究、科学论文阅读策略研究、现代散文阅读策略研究等子课题组,由备课组长领衔,组织对文体知识和文体写作规律的梳理,初步形成了各类文体教学的知识体系。并多次开课,进行文体教学法的探讨。从文体特点出发,总结了不同文体的教学要点与阅读方法。

3 课内外并举,增加阅读积淀,引导学生阅读体验

巴金曾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把握和领悟真善美,感受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美好情操。这是靠心灵与心灵的对话,靠情感对情感的激发,靠智慧对智慧的启迪,决不是靠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我们知道语文阅读不仅是为了弄懂语词的含义和文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通过阅读,拓宽自己的生活面,丰富人生经验,增加艺术和人身修养,提高审美水平。如果没有阅读,我们的心灵是会干枯的。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成为读书人,而不能成为习题人,把书还给学生,把“语文课”还给学生。

但是并不是开卷就一定有益,不是所有书都值得读,“我们的手中多不高贵的孙子书”,而学生的审美观世界观还并未最终形成,并不可靠,他们须要被引导,所以中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应在学校家长有见地的推荐和引导下去读。高中语文课程的必修与选修的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引入了一多并举的选文内涵,以优秀的文本激起学生对人类优秀文化的兴趣。而我们的教师就应充分发挥以导促读、以读促教的引导功能,“引导学生与大师对话,与精英争鸣,从而在学生人格、志向、情趣形成的关键时期给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体验更有效,能力提升也更明显。整个阅读过程是学生的过程,根据五步阅读的不同层次,教师参与的程度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初读,立足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搜索、整理和识记。通读主要给方法,然后放手学生去练。解读、赏读,教师不仅要给方法,还需要有指导与点拨。悟读,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可以给以点评。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如同学开车一样,教师是教练,可以给方法,给方向,但不能越俎代庖。不亲自开车,永远学不会开车。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审美的熏陶是心灵感受、体悟的内在过程,教师更无法替代。

4 关注生活的阅读,引导学生养成习惯

人言“汉字是中国文人生命中的酒”,阅读是一种享受。阅读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使我们从喧嚣的凡俗社会中挣扎出来到达理想的彼岸,所以我们在享受阅读的同时可能会和有诸多不如意的现实社会渐渐远离。故而,在高中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筛选文章时不要忘记关注生活。

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生活是多种多样的,生活是离不开社会的。关注生活的阅读不仅是心灵与文字的交流,更是读者内省与自察的过程。关注生活的阅读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浮荡的灵魂渐归平静,让读者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而又准确地进入社会生活。笔者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选取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之类文章还有大量揭示妇女命运、社会底层人物、生活哲理等内容的文章。例如李国文的《桐花时节》、柯岩的《红泪》、余秋雨的《老屋窗口》等文章中塑造了女主人翁众多的优点却抗争不过不公的命运;而卢卫平的《老鼠家史》和柳冬妩《在城市里跳跃》等诗文不仅触及到底层人民的血泪和屈辱生活,更是对民工进军城市所带来的一系列反应进行了理性的思考;金仁顺的《小人物》、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等又催生了读者对生命、对集体意识的反省能力和批判精神……关注生活的阅读总是牵引着读者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它使我们认真去悟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

另外,引导学生养成合理利用时间读书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是一个人做事成功的基本前提,利用空余时间阅读,东汉学者董遇善于抓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利用这三种空余时间读了好多书。教育学生坚持每天总空出一小段时间来读书,哪怕就读那么几页,下来就是一本了。最好在入眠之前安排时间阅读,因为晚上睡觉时大脑会处理长期记忆,如果读完书马上睡,那么大脑处理的杂讯会很少,会把读到的东西记得很牢,所以读完书马上入眠是最有效率的。

5 善留空白,因势利导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要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把每节课上成问题课,即把课堂作为酵母,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学生合作、学生探究中发现问题。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了。如《黔之驴》,其主旨一般被认为是貌似强大的东西是可以战胜的。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驴子是否有用的问题,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引导大家看课文,联系实际来思考。研读、探究后发现,驴子并非没用,而是放在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据此有的学生把课文主旨概括为柳宗元表达被贬地方不能发挥才能的幽怨之情。这样课堂就延伸到课外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研究“习”和“学”的方法特别重要。我们要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各种具体阅读的方法等。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如我们学习写景散文时,可引导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分析赏析意境的方法等。当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有实效时,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无为而治”高境界,也就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总之,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综合的工作,它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个性,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视角为基础,从努力的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鼓励学生怀疑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主体性五个角度出发,使教师与学生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并使两者相结合,互为补充,既做到继承传统的语文阅读的方法,又能创造新的思路和途径。在实际的教学中,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国栋。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四

阅读教学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是初中语文结构分量最重、变化最多的核心部分。教师常将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作为语文学习好坏的一个标准。学生要想学好语文,先要培养自己对语文阅读的兴趣,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提升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和阅读能力。新课程改革对学校语文教育中的侧重点进行了重新分配,将重点放在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上。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如何提高阅读能力进行探讨,并且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性

对所接触的文字进行阅读处理,对接受到的信息做出回应,理解其中的意思并做出表达,这就是阅读的作用。在生活中有很多阅读渠道,如看报纸、看书籍或者与他人签订协议。由此可见,阅读能力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学校教育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内容。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下,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阅读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陷入了一定的困境,需要众多教育工作者一起努力去解决。初中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阶段,教师应当充分把握本阶段学生的特点,促成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思路

初中语文需要很强的阅读能力作为基础,而小学语文教学只是简单识字,并没有过多的阅读教学,因此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再加上初中与小学语文在学习上相差太多,学生一时之间产生厌学情绪也是常见现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旧观念,树立新理念,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提升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由知识为本位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转移;要尊重学习规律,把握阅读教学原则,坚持紧扣文章中心,联系上下文,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巧设问题,积极引发学生思考,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实践。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这样学生才不会因为学习的枯燥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三、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有效预习。如果教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课前的预习习惯,那么将会对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这个步骤很难有学生会一直坚持,而且由于没有具体内容,学生不知道怎么进行预习。同时,如果学生不能做好课前预习,那么就不能完全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会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厌学的情绪。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去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好读后感,或让学生阅读对提高阅读能力有帮助的书籍。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对文字处理表达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2)设置情境。在学习中,学生难免会在某个阶段出现厌倦情绪。在这个时期,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阅读模式,然后再加以引导。要消除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出现的这种情绪,教师可以将语文知识通过立体式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情境表演,让学生分饰成各种角色,对阅读内容进行场景演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知识。而学生遇到语文阅读过程中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地方,也可以用场景表达方式再转化为口语的形式。教师还应通过不断交流,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3)合作竞争。目前的学校教育提倡教师跟学生一起学习和进步,只是很多学校的教师都没有去开展这种互动的教学模式,这也使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为了保证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只有跟学生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