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历史研究性学习【精选15篇】10-4-74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15篇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相关内容,仅供借鉴。

历史研究性学习 篇一

一、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之本质特征

从词源来看,历史(history)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二是指历史学。作为本体,历史指的是人类的经历及其所创造的一切,它是过去的、既定的、不变的;作为认识,它指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与思考。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说:“真正的历史应该是历史学家跟他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和其他任何研究一样,历史研究也含有两个层次,一是以创建或生产人类文明史上新的精神产品为目的,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并进行论证;二是对已有的历史研究结论进行验证为目的设计方案并进行论证。历史研究的流程大致包括:选择一个问题或假设;研究者根据问题或假设收集证据;对证据进行解释,排除边缘证据;根据解释表述观点。从心理过程看,是对历史未知对象的探试、确立及其意义的判断以及对已知对象的真实性、正确性进行解释、确立或否定的过程。

但是,研究性学习与历史研究毕竟不是一回事,两者的研究过程和最终追求价值是不同的,前者的价值在于其对社会的贡献,强调对他人的有用性,而后者强调其教育价值,主要是对学习者的有教育性。所以,从实际需要看,在学校教育情境下,完全严格地依照史学研究的方法和程序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没有必要,更不具有现实性。在研究型课程的实施中,有人根据学生探究的自主程度和教师指导的程度不同,把研究性学习活动分为:开放的研究性学习和有指导的研究性学习。开放的研究性学习类似于纯粹的科学研究,一般不值得提倡;而“有指导性”因反映了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最基本特征,而普遍受到欢迎。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方法问题

科学方法是一切研究的根本。从方法论上看,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诸如,唯物辩证法、存在决定意识、分析经济方法、分析社会结构方法、分析阶级方法等,这是我们研究一切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普遍方法。但是,普遍方法不能解决历史研究的具体问题,还需对历史具体问题的具体的带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方法。一般方法,这是适用一切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它又可以分为分析方法(如历史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逻辑分析方法、历史比较方法、历史系统方法、历史计量分析方法、历史心理方法),实证方法(如考证方法、辩伪、校勘、训诂、假设与证明方法),叙述方法(如纪事本末方法、记传方法、编年方法、实录方法)。特殊方法,是适用于各门专门史的个别方法,可分为研究思想史的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研究历史地理的测量方法、研究经济史的统计方法、研究科技史的模拟方法、研究考古学的年代测量方法等。

这些方法,对于广大的学生来说不可能一一掌握,即使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也只能略知一二。因此,我们应当在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同时,有选择地将历史研究中的常见方法渗透在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之中。作为重点,平常在历史研究学习中应当掌握的方法主要为分析和实证方法。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分析方法运用的最多,探讨的也最多,而比较忽视历史实证能力的研究和培养。

提高历史实证能力的重要方法就是要重视史料。史料即构成历史的材料,举凡人类活动的遗迹、遗存,都可称为史料,它是借以研究与反思人类活动的前提和根据,包括文字记录与人类活动的遗物、遗迹以及口碑等三类。对中学生来说,在研究性学习中,虽然难以搜集直接史料,但间接史料还是需要的,特别要培养学习者的史料意识,形成有理有据,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这在西方国家历史教育中很受重视,而这正是我们急需改进和提倡的。

三、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模式

历史研究性学习虽然追求的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但由于它发生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因此必须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否则很难保证有多大的生命力。目前,人们习惯采取课题研究、活动设计等开放的形式,但如下方式似乎更值得尝试。

1.开放式习题

所谓“开放性习题”是相对封闭性习题而言。封闭性习题往往简单明了、条件完备、答案固定、解题思路和表达形式模式化,是以复习知识为目的的检查性习题。开放式习题则条件不完备、结果不确定、思路开放、表达形式多样化,多以培养能力、训练思维为目的的认知类习题。学习者不可能在教科书中找到现有的答案,必须通过自己努力,查找资料,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表达观点。既然是习题,一般来说它出现在一段教学之后,依附于一定的知识。所以,教师也应当对学习主题进行研究,了解学习者的动机,研究学术的有关发展,才能设置比较合理的习题。开放式习题当然可以引进目前史学界争鸣的问题,以促进学习者的研究。例如,对科举的一点思考;太平天国是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等。学习者发现自己参与到史学研究的前沿,更会促使其主动学习的动机。很显然,开放式习题也要注意题目的设计,要尽可能贴近学习者,要设计一些情境化的问题。

2.教材研究

在教师的合理分工和指导下,对某段学习材料进行研究是值得的。对学生来说,就一段历史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学习材料供大家共同阅读是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也极具有吸引力。其过程可分为:教师和学生根据现有的条件精选一段教材内容作为对象,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一段,并提出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和开发的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选择参考资料,按照自己心目中的历史与编写样式,编写教材。教师根据学生研究成果,共同汇编成册,以供大家阅读评判。或者,教师与学生围绕教材就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教材的编写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及方案等皆可。以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一课为例,笔者曾设计过一次关于教材研究的课题。笔者要求学生根据原教材所提供的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分别寻找资料,编写教材作为对原教材的补充,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也取得了不少收获,最重要的是学生们以研究者的眼光看待原来认为是圣经般的课本,自信心和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

3.知识论课程

知识论课程是带有一种学术、思辨性的研究型课程,其理论性较强,以批判性的哲学思维和逻辑推理为主要特征。创设这种课程的目的不是接受某些知识,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而是为研究性学习做必要准备。它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促使学习者对学校内外获得知识和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探讨这些知识和经验的可靠性和合理性,鼓励学习者通过概念、论点及价值判断的基础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对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他人的知识、经验及判断有一种批判意识。这种批判性反思,也包括一种跨文化反思,使学习者意识到所属的局限和偏见。知识论课程在国外比较广泛开设,在我国也开始出现。就历史学科而言,批判性的知识论课程主要包括:历史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历史是科学吗?历史有规律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正确的历史观吗?等等。知识论课程虽然不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但是,由于它对以往知识、经验进行批判和反思,从而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4.背景式预习、共创式课堂

课堂教学是目前班级授课制下开展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如何使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是学科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难点和目前研究的重点。背景式预习、共创式课堂是个重要的尝试。

历史研究性学习 篇二

关键词:高中历史 探究性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探究性学习方法是时代的要求和新课改的要求。时代要求教育要重视学生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积极实践着新课改的理念之一——转变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1]。

1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必要性

1.1时代的要求

21世纪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和人才素质的竞争。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专家们编写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教育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的口号,这就要求将思考的点落实到学生的“学会”上,而“学会”与学习方法是分不开的,他取决于科学的学习方法运用的效果,取决于是否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许多国家推行的新课程政策试图要实现“记忆教学”向“思维教学”的转变。在英美两国的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中,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中学历史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考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用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重视学生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培养的服务型人才已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的需要,教育要培养具有科学思维品质、科学思维方法的人才已是我国迫在眉睫的任务[2]。

1.2新课改的要求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在尝试,新的教育观念不断被引进,目的便是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在这些革新或引进的教学方法中,探究性学习就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我国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变教和学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使其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如果探究性学习中忽视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培养,将会导致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长期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学生探究完之后不知道一路是怎样探究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探究性学习的效果,也不利于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对探究性学习方法进行研究,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为探究性学习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1.3实际教学情况的需要

探究性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学会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也深深体会到,尽管科学的思维方法未必会使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取得成功,但是,毫无疑问,科学的思维方法肯定比拙劣的方法更能促使我们取得成功,并且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尤其在某些现象较为复杂,谬误来源极多的学科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2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方法培养的策略

2.1教师指导策略

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导学,指导这一环节做的好,学生不但能吃饱而且吃好。但是要注意避免极端的做法,不能在提出问题后充分地“放”,将所有的问题都交给学生去做,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探究开展之前,教师要准备必要的探究情境、探究的材料或探究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并观察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难处和动态,并与他们进行沟通;教师的指导要点到为止,探究的结果由学生自主获取,教师不能放任自流,甚至对学生错误的结论视而不见,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供一些建议、暗示、必要的信息等。

2.2迁移训练策略

迁移训练策略就是让学生先模仿他人(教师或同伴)做法,并将模仿获得的这种探究技能迁移、应用到自己的探究学习任务之中的教学策略。运用迁移训练策略,既符合了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助于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又培养了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发展和巩固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迁移训练时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与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要社会角色毕竟是受教育者,他们在知识储备、思维方式等方面都还有欠缺,所以教师要自觉地充分地发挥自己在迁移训练中的导向性作用,做好引导铺垫。迁移训练时加强变式训练,同样的教学内容的知识建构方法可以有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围绕同一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方法建构知识,定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些建构方法、形成全面的认知结构,提升探究性学习能力。

2.3即时评价策略

即时评价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和主体地位,使评价成为多主体积极参与、共同成长的交互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本课教学中除教师做即时评价外,还特别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比如学生介绍自己建构的知识结构,并说明依据,阐述优点,又比如请学生评价两位同学建构的知识结构。不仅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还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关注。通过学生相互评价、讨论得出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再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信这样的评价比老师的“独裁评价”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从方法上来讲也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3结论

总之,从教学实践出发得出的经验,较具体,具可操作性,对于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方面有借鉴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方法,提高广大教师的培养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历史研究性学习 篇三

关键词:历史 改革 研究性

在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尝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适应了“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探索。

一、坚持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原则

在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选题。选题也必须从实际出发,重点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选定的课题必须具有事实根据或科学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事物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空想象。二是可行性原则。选择课题要充分考虑实施的可操作性,要量力而行,从主客观条件(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及物质条件等)方面考虑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能性。选题宜小不宜大,角度不要太多,不要超出学生的驾驭能力。选题提出的依据要充足,内容要明确,还要考虑学校或社区是否能提供课题实施的必要条件。三是创新性原则。指导学生选题时要求学生必须结合自己原有的实际认识水平,在此基础上力求所选课题新颖独特,要敢于选择别人没有思考或正在思考而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够好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注重培育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生的思考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了问题,学生就有了求知欲,有了探求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倡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创造,不唯书本,不唯教师,不唯权威,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管学生提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没有价值,也要对他的勇气予以肯定,保护其质疑意识,然后再分析问题的价值,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制造矛盾,善于启发、诱导学生阅读、思考、探究、钻研,使学生产生思想的碰撞。比如,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教师回避不了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问题。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大多数新王朝的建立者,能够从前代的覆辙中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放宽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当时的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安定,国势强盛。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教材都给予积极的肯定,这是应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大胆地置疑,转而去看“治世”的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统治者调整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维护其“家天下”的封建统治,看清楚封建时代的“治世”是建立在奴役人民的基础上,近而明白封建制度下的“治世”是不可能长久的。这比教师简单地传授和讲解要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秘诀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尽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研究。探求所得必能牢记于心,也倍感珍惜,探求过程中培养的习惯、能力、思维品质等更是终生受用的东西。例如,历史地图是用地图语言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的特殊形式,形象直观而又简洁生动地反映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及发展态势,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一幅历史地图反映了某一历史现象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状态,相关的多幅历史地图则反映了该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对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可以涉及时间、地点、区域、方向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往往只注意到地图语言的直观形式,即各种地图符号,但对地图语言的历史内涵却熟视无睹,这就无法真正理解历史地图的作用。有鉴于此,可在高三专题史复习时,专门开辟“图说历史风云”等类似的专题。在简单的示例指导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教材和地图册中图表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向学生介绍教师的发现与感悟。学生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足以让教师惊讶的能力。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篇四

关键词中学历史主导主体

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与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平等的,因特网密布整个世界,当我们面对十五六岁的初中生的时候,经常会感到已经失去往日在本学科领域绝对权威地位,现在的孩子知识面较广,知识更新快,教师往往会无法满意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指人类对自身学习规律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目前,我们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本学科内部知识或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历史课题或以历史为主导涉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获取历史知识和应用历史知识。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如何从传统的历史课堂走出,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一、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1、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第一、 教师自己教学观念应该更新,更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匀能够达到的目标和意义。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目标:①培养学生辨证地看待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②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③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④培养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获取、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等。

第二、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方式多样化。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可有多种多样的方法,①撰写历史小论文。如“我看古希腊的民主”,“古埃及的金字塔探迷”,“我在斯巴达从军的一生”等等

②开展读书活动,编写读书报告。根据所要研究的课题,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籍,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做读书笔记,编写读书报告。其内容有该书的重要内容、主要观点、自己的体会,并将这些内容与研究性课题的解决相联系。③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④组织讨论。将研究性课题设定为讨论的题目,在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⑤组织辩论会。如展开“李鸿章是不是卖国贼”的辩论,可将全班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模拟大学辩论会的形式,通过双方的对抗性答辩,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能够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第三、在研究性活动中,教师应平时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包括有关材料、备查网址、参考书目等相关信息和手段等。可以从社会热点问题中提炼出研究课题,如“雅典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的关系”、从贫铀弹事件联想到破黑问题的由来、“伊斯兰教与当今世界恐怖组织”等。也可以从学生关注的问题中提炼出研究课题。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自主设计与自主修习。从学生关注的问题中提炼出研究课题,便于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关注上升为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走向自觉、持久地研究问题的轨道,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2、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整个研究学习的始终。特别是学生选题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计划应该可行而具体,并定期予以敦促、完善。在实施计划中,教师应及时扫清学生的研究障碍,确保研究过程的顺利推进。另外,要对学生的行为在方法上加以指点,逐步将学习研究推向深入。在最后的总结交流评估中,教师更应该发挥好“导”的作用。在评价上应该遵循科学性和正面性的原则。

3、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师生平等的合作研究过程。教师参与研究,一方面是与学生一起研究课题本身,以求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深化,促进知识水平的再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对教法的摸索与再探讨,为研究出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新的教学模式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而积累经验。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力争处理好几种关系

1、全体和部分的关系。研究性学习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过程,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选择适当的课题,参与研究性学习,达到个人的研究目标,力求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挥。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研究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不能放弃主导的作用。事实上,研究性学习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工作压力不仅不会减轻,反而会加重,因为研究性学习需要知识更渊博、指导更耐心、学习更虚心、交流更平等亲切的教师。教师的组织、指导、参与作用发挥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学习的最终结果。“到位而不越位,参谋而不代谋,指导而不指令。”这是处理主体与主导关系的很好的原则。

3、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研究课题不同,形式就会不同。但是形式必须服从内容,根据客观条件进行研习活动。

4、历史研究性学习和历史学科教学的关系。现阶段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他们不能相互取代。在掌握基础的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理解,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阐释和表述,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提高和在非智力因素上的发展。

5、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强调社会性、实践性,因而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争取多方支持,发展社会资源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学习安排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

历史研究性学习 篇五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角色转变

一、研究性学习对高中历史学习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对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一次巨大的变革,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探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而提出的,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为主,通过学生自主地进行小组学习,或者独立地学习,对于书本上的知识,通过自身的体验或者实践获得,从而养成一种严谨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1.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就是通过学生的自学,学会对知识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首先,它突出了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是从学生的角度开展的,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为目的。其次,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是通过对问题的批判性的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它更加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自身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第三,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小组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指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共同学习的能力。第四,研究性学习可引导学生进行批判学习,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的兴趣和激情,有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第五,研究性学习通过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有助于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态度的养成,通过对学习方法的探究,提高学生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第六,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参与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帮助教师进行角色转变

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积极的组织者,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应用到教学中,这样通过师生课堂内外的互动,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经验优势,教师以一个过来人的经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因此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可以充分地、无所拘束地开发教学资源,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仅仅是教育工作的服务者,没有主动性,教学方式死板无趣的现象。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积极地开发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教学大纲以外的知识的探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学的开放性和主动性,有助于高中历史教师充分发挥主动性;对课堂以外的知识的关注,有利于历史知识结合现实生活,实现历史学习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发展。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会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来,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的要求。这样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信。同时研究性学习不仅可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而且学生、教师也会以一种研究性的心态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去,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对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养成一种科学的研究态度。

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因此实现研究性教学方式至关重要。

研究性学习实现的方式有两种:一方面教师针对一定的问题设定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因此问题情境对于研究性学习来说必不可少。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充分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思考和批判探索,积极大胆创新,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者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合作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角色以及职能的转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者和组织者的作用,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为学生指明问题的方向,这样有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及教学方法,顺应了时展的需要,迎合了素质教育对高中历史教学以及学习目标的要求,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新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的兴趣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沛雨。论师范生教科研素质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4).

[2]王亚娟。论教学反思对教师实践智慧的引领作用[J].文教资料,2011(8).

历史研究性学习 篇六

【关键词】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

我国研究性学习概念,“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外显行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对提高课程目标的达成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就初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进行一些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初中学段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对象是全部适龄青少年,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为每一位学生进入社会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每一位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在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学生在活动中的成绩或研究成果,而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初中学段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目标不能太高,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与初中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相吻合。因此,初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应充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的原则。反对将研究性学习开展成为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忽视全体学生的做法;要追求发展性,反对刻意拔高要求,向难、深、偏的方向发展,忽视基础性的做法。初中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是什么呢?首先,要明确初中历史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学生学习历史绝不仅仅是掌握一些历史知识,重要的是“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对过去的人和事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其次,要知道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始于问题和惊讶。一切发明、发现和创造都是从好奇心,从疑问开始的,一切真正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人。因此,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是:让每一位学生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

三、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围绕培养“问题意识”这个核心任务,初中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要通过“问题生成”、“问题解决”和“表述成果”三个基本步骤来实施。

第一步,问题生成。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或情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生成一些有价值的、值得进一步去探究的问题。问题生成的主体是师生双方,既有学生生成的问题,也有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预设的问题,还有师生的思维碰撞而共同生成的问题。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问题的生成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渠道之一是教材。从教材的导读框、课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处生成问题。渠道之二是不同的历史材料。如从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史料中生成问题。渠道之三是社会生活。从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政大事中生成问题。

第二步,问题的解决。“生成的问题” 概括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历史现象”的问题,一类是“历史结论”的问题。因此,问题的解决,一是指导学生用史料来印证历史现象或者是丰富历史现象,一是指导学生用史料印证历史结论、修正历史结论,甚至否定历史结论。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史料的获取”和“史料的研究”。这一过程带有很强烈的学科特色,让历史材料说话,让事实说话,学生从中能体验、认识“论从史出”“证由史来”的历史学方法。

“史料的获取”包括从不同渠道搜集史料,搜集不同形式的史料。在明确研究对象的前提下,通过各类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实地考查访问等渠道获取史料。获取的史料可以是文献、文本资料,可以是图片、图画、图表资料、可以是影视资料,还可以是实物资料。搜集史料时应该从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环境、主要经历或事情的主要经过,后人的评说或评价,现代或当代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学术动态等方面进行搜集,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研究对象,从而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地研究。

“史料的研究”包括能阅读简单的史料,理解史料的含义;对史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取有效的信息;能够应用史料印证、丰富某一历史现象,说明、修正某一历史观点。根据经验,初中阶段研究性学习之中的研究史料使用“讨论分类法”较好。对所搜集的历史资料,让学生通过讨论,决定将其归纳在某一类(对历史资料按其性质、特性、特点等分类)。这一过程需要分辨筛选、论证比较,这样一个过程非常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这一分辨筛选、论证比较的过程,又是在学生相互讨论之中完成的,因为学生之间认识的差异性,就更有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

第三步,研究成果的表达。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用口语方式表达,如陈述、辩论、问答,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用文字方式表达,如撰写小论文、编辑手抄报、起草调查报告,可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等。用模拟方式表达,可以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手工制作能力、角色扮演能力等。用现代信息技术表达,如演示电子文稿、制作动画、上网信息,可以训练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一定要明确指出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帮助学生形成尊重历史事实,客观评价自我的意识。

“问题生成”,使学生“无中生有”,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解决”,使学生“标新立异”,能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信心;“成果表达”,使学生“展示自我”,能坚定学生追求成功的信念。这三者合而为一,久而久之,就能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四、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

“课堂”、“课题”和“课程”是目前公认的三种基本研究形式,不分高中和初中都如此。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看,“课堂”是主要形式。一方面,课堂学习能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历史基础知识,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有载体,平时的课堂教学就是很好的机会,只要不断地渗透,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大大加强,还能克服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缺乏时间和难于兼顾安全的困难。第三方面,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的开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题”则是对“课堂”式研究性学习的补充。它能极大地改善教学资源、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不足的状况,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调动学生所有的知识(包括跨学科的)和经验(包括生活的)进行研究。对学生能力提出了全面的考量和挑战。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般包含这样一些内容:对教材结论性知识的探究与考证,对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地方史的挖掘,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问题或现象的探究。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宜侧重于实践性的、体验性的研究活动,不宜偏重史料研究,否则会脱离学生实际。活动次数也要严格控制,每学期开展一到两次为佳,务必要求人人参加。

“课程”式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可以考虑通过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或者结合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节日的纪念开展专题性讲座。在这些活动中,介绍历史人物的功绩和时代背景,介绍一般性的史学研究方法,让学生尝试着运用史学理论做一些小型的专题和人物研究。

参考文献:

历史研究性学习范文 篇七

关键词:英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65-01

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1月颁布了《全日制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把研究性学习列入课程的重要内容,并在各个学科贯彻实施。这是研究性学习首次被纳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以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生活世界偏注科学世界的倾向,改变传统的“灌输”、“死记”、“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为宗旨。它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探究本能和兴趣,给予每个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广阔空间。在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尝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适应了“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探索。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原则

在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选题。选题也必须从实际出发,重点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选定的课题必须具有事实根据或科学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事物发展规律,而不能凭空想象。二是可行性原则。选择课题要充分考虑实施的可操作性,要量力而行,从主客观条件(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及物质条件等)方面考虑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能性。选题宜小不宜大,角度不要太多,不要超出学生的驾驭能力。选题提出的依据要充足,内容要明确,还要考虑学校或社区是否能提供课题实施的必要条件。三是创新性原则。指导学生选题时要求学生必须结合自己原有的实际认识水平,在此基础上力求所选课题新颖独特,要敢于选择别人没有思考或正在思考而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够好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注重培育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生的思考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了问题,学生就有了求知欲,有了探求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倡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创造,不唯书本,不唯教师,不唯权威,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管学生提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没有价值,也要对他的勇气予以肯定,保护其质疑意识,然后再分析问题的价值,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制造矛盾,善于启发、诱导学生阅读、思考、探究、钻研,使学生产生思想的碰撞。比如,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教师回避不了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问题。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大多数新王朝的建立者,能够从前代的覆辙中吸取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放宽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当时的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安定,国势强盛。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教材都给予积极的肯定,这是应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大胆地置疑,转而去看“治世”的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统治者调整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维护其“家天下”的封建统治,看清楚封建时代的“治世”是建立在奴役人民的基础上,近而明白封建制度下的“治世”是不可能长久的。这比教师简单地传授和讲解要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秘诀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尽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研究。探求所得必能牢记于心,也倍感珍惜,探求过程中培养的习惯、能力、思维品质等更是终生受用的东西。例如,历史地图是用地图语言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的特殊形式,形象直观而又简洁生动地反映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及发展态势,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一幅历史地图反映了某一历史现象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状态,相关的多幅历史地图则反映了该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对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可以涉及时间、地点、区域、方向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往往只注意到地图语言的直观形式,即各种地图符号,但对地图语言的历史内涵却熟视无睹,这就无法真正理解历史地图的作用。有鉴于此,可在高三专题史复习时,专门开辟“图说历史风云”等类似的专题。在简单的示例指导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教材和地图册中图表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向学生介绍教师的发现与感悟。学生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足以让教师惊讶的能力。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而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言而喻。历史知识的教学应当是基础,是历史教学整体目标中不可割裂的具体目标。没有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学生一切的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的能力也都难以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也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 陈美芳。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学科教育,2003(10)

历史研究性学习 篇八

一、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之本质特征

从词源来看,历史(history)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二是指历史学。作为本体,历史指的是人类的经历及其所创造的一切,它是过去的、既定的、不变的;作为认识,它指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与思考。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说:“真正的历史应该是历史学家跟他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和其他任何研究一样,历史研究也含有两个层次,一是以创建或生产人类文明史上新的精神产品为目的,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并进行论证;二是对已有的历史研究结论进行验证为目的设计方案并进行论证。历史研究的流程大致包括:选择一个问题或假设;研究者根据问题或假设收集证据;对证据进行解释,排除边缘证据;根据解释表述观点。从心理过程看,是对历史未知对象的探试、确立及其意义的判断以及对已知对象的真实性、正确性进行解释、确立或否定的过程。

但是,研究性学习与历史研究毕竟不是一回事,两者的研究过程和最终追求价值是不同的,前者的价值在于其对社会的贡献,强调对他人的有用性,而后者强调其教育价值,主要是对学习者的有教育性。所以,从实际需要看,在学校教育情境下,完全严格地依照史学研究的方法和程序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没有必要,更不具有现实性。在研究型课程的实施中,有人根据学生探究的自主程度和教师指导的程度不同,把研究性学习活动分为:开放的研究性学习和有指导的研究性学习。开放的研究性学习类似于纯粹的科学研究,一般不值得提倡;而“有指导性”因反映了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最基本特征,而普遍受到欢迎。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方法问题

科学方法是一切研究的根本。从方法论上看,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诸如,唯物辩证法、存在决定意识、分析经济方法、分析社会结构方法、分析阶级方法等,这是我们研究一切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普遍方法。但是,普遍方法不能解决历史研究的具体问题,还需对历史具体问题的具体的带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方法。一般方法,这是适用一切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它又可以分为分析方法(如历史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逻辑分析方法、历史比较方法、历史系统方法、历史计量分析方法、历史心理方法),实证方法(如考证方法、辩伪、校勘、训诂、假设与证明方法),叙述方法(如纪事本末方法、记传方法、编年方法、实录方法)。特殊方法,是适用于各门专门史的个别方法,可分为研究思想史的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研究历史地理的测量方法、研究经济史的统计方法、研究科技史的模拟方法、研究考古学的年代测量方法等。

这些方法,对于广大的学生来说不可能一一掌握,即使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也只能略知一二。因此,我们应当在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同时,有选择地将历史研究中的常见方法渗透在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之中。作为重点,平常在历史研究学习中应当掌握的方法主要为分析和实证方法。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分析方法运用的最多,探讨的也最多,而比较忽视历史实证能力的研究和培养。

提高历史实证能力的重要方法就是要重视史料。史料即构成历史的材料,举凡人类活动的遗迹、遗存,都可称为史料,它是借以研究与反思人类活动的前提和根据,包括文字记录与人类活动的遗物、遗迹以及口碑等三类。对中学生来说,在研究性学习中,虽然难以搜集直接史料,但间接史料还是需要的,特别要培养学习者的史料意识,形成有理有据,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这在西方国家历史教育中很受重视,而这正是我们急需改进和提倡的。

三、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模式

历史研究性学习虽然追求的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但由于它发生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因此必须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否则很难保证有多大的生命力。目前,人们习惯采取课题研究、活动设计等开放的形式,但如下方式似乎更值得尝试。

1.开放式习题

所谓“开放性习题”是相对封闭性习题而言。封闭性习题往往简单明了、条件完备、答案固定、解题思路和表达形式模式化,是以复习知识为目的的检查性习题。开放式习题则条件不完备、结果不确定、思路开放、表达形式多样化,多以培养能力、训练思维为目的的认知类习题。学习者不可能在教科书中找到现有的答案,必须通过自己努力,查找资料,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表达观点。既然是习题,一般来说它出现在一段教学之后,依附于一定的知识。所以,教师也应当对学习主题进行研究,了解学习者的动机,研究学术的有关发展,才能设置比较合理的习题。开放式习题当然可以引进目前史学界争鸣的问题,以促进学习者的研究。例如,对科举的一点思考;太平天国是邪教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等。学习者发现自己参与到史学研究的前沿,更会促使其主动学习的动机。很显然,开放式习题也要注意题目的设计,要尽可能贴近学习者,要设计一些情境化的问题。

2.教材研究

在教师的合理分工和指导下,对某段学习材料进行研究是值得的。对学生来说,就一段历史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学习材料供大家共同阅读是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也极具有吸引力。其过程可分为:教师和学生根据现有的条件精选一段教材内容作为对象,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一段,并提出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和开发的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选择参考资料,按照自己心目中的历史与编写样式,编写教材。教师根据学生研究成果,共同汇编成册,以供大家阅读评判。或者,教师与学生围绕教材就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教材的编写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及方案等皆可。以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一课为例,笔者曾设计过一次关于教材研究的课题。笔者要求学生根据原教材所提供的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分别寻找资料,编写教材作为对原教材的补充,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也取得了不少收获,最重要的是学生们以研究者的眼光看待原来认为是圣经般的课本,自信心和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

3.知识论课程

知识论课程是带有一种学术、思辨性的研究型课程,其理论性较强,以批判性的哲学思维和逻辑推理为主要特征。创设这种课程的目的不是接受某些知识,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而是为研究性学习做必要准备。它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促使学习者对学校内外获得知识和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探讨这些知识和经验的可靠性和合理性,鼓励学习者通过概念、论点及价值判断的基础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对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他人的知识、经验及判断有一种批判意识。这种批判性反思,也包括一种跨文化反思,使学习者意识到所属的局限和偏见。知识论课程在国外比较广泛开设,在我国也开始出现。就历史学科而言,批判性的知识论课程主要包括:历史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历史是科学吗?历史有规律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正确的历史观吗?等等。知识论课程虽然不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但是,由于它对以往知识、经验进行批判和反思,从而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4.背景式预习、共创式课堂

课堂教学是目前班级授课制下开展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如何使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是学科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难点和目前研究的重点。背景式预习、共创式课堂是个重要的尝试。

所谓的“背景式预习”,教师首先对所学的学习主题进行认真研究,将主题所涵盖的内容归类,确定一系列课题,分配给学习小组。教师先可以将一些基本概念和史实向学习者介绍,然后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其目的是在理解课题基础上,对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和观点有针对的收集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初步整理,提出观点,以便课堂交流。“共创式课堂”,即在课堂上要求各学习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观点或作品,大家共同交流学习成果,共同构建知识。教师最后对集体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使所习得的知识系统化,让每个人在课堂教学中都成为创造者。教师为学习者创设这种类型习题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巩固基础性知识,更重要的还是为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例如,巴以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最大热点问题,也是持续最长的地区冲突,结合高中世界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运动》的教学,笔者曾将“巴以问题之研究”作为学习研究主题。笔者先将该学习主题设计为:巴以问题的由来――历史探源、巴以争端的根源――双方矛盾聚焦、哈马斯是恐怖组织吗、二战以来大规模军事冲突回放、巴以争端解决的展望等五个小组。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习小组分别展示研究成果,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辩护,其他各小组和教师可以对该小组的陈述进行提问。教师在最后对所有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建构知识,并深化各小组的研究,促进其他小组分享成果。

历史研究性学习 篇九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Learning of History in High-School Under New Curriculum: Focus on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Abilities

――Focus on Students' Ability Training

SHI Wenlei

(Jiangshan Middle School, Yinzhou District, Ningbo, Zhejiang 315192)

AbstractResearch studies are highly valued in the new high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This is not only in keeping with the satiation of education reforms at home and abroad in nowadays, but also in accord with the objective needs of training students' ability. In the research learning of history classes, through deepen study of the history themes; the students can raise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eir communicating and collaborating.

Key wordshigh school history; research learning; ability cultivation.

所谓“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来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于各类学习活动中,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从狭义上来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而历史的研究性学习则是以研究历史问题为主的研究性学习。

历史作为对过去生活的重现,与人的生活世界,当今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所以所谓以史为鉴正是通过历史的示范效应和教育意义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唤醒人对于世界的意义和人的本身生存意义的领悟。因此历史及其所附带的教育功能不仅是对过去生活的记叙,更是对未来生活的指导。学习历史除了系统的全面的学习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历史思维。要使学生系统的灵活的掌握历史知识,成为有情操,会思考的人,就必须改变以往历史教学中的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的以接受型为主的学习方式,形成并倡导研究性学习。

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许多益处:

1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历史课程的学习中仅知道历史上发生了什么是远远不够的,要把历史现象作为思维材料去进行思考。而一这思考的过程就需要创造性思维。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历史专题为前提,而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前布置相应探究题目,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媒介查阅相关资料,来对所研究的专题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并进而通过推论引证等手段得出自己个人的相应的历史结论。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提供给学生的是现成的已确定的历史结论,但是事实上许多历史结论的成立是有条件的,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相适应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历史结论并不具有唯一性和绝对的确定性。许多历史结论在当今史学界仍然存在着诸多争论。许多史学界已基本确定的或基本达成共识的历史结论,中学历史教材受限于各种因素而未能及时跟进。有的历史结论有了新的考古发现和史学遗存,尚在研究之中,之前的结论可能会被改写甚至等等情况。因此教师应该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然后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观点,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允许学生不同观点的发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对自己的想法观点不断更正或补充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苛求其从无到有的重大史学发现,而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过程,结果对其本人或同龄群体有着独特的,新颖的价值。这就是学生的创新,应该鼓励这种创新精神。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无可替代的益处。

2 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在学生研究历史专题的过程中,必然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资料并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而对这一系列活动的实践则能恰好锻炼了学生除了课堂听说读写,背诵等能力之外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在研究调查历史课题中学生需要通过查阅大量的书籍,翻看相关调研报告,上网查询,实地走访,听专家讲座,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通过进入图书馆、博物馆、因特网等场合和媒介完成与社会的广泛接触。在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和材料后,面对大量的信息和材料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或形式进行筛选和甄别,依据存真去伪、去粗取精的原则对材料进行再收集,并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对于这些材料和信息进行升华,从中得到精华,用以推论或引证自己的观点。这样通过这些锻炼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3 有利于学生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中所学习的各种技能和能力最终是要为其走向社会所服务的,而社会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所以在学习中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由历史学科本身的属性所决定,历史研究性学习所选择的研究性课题往往比较复杂和庞大,并且目前中学教学中,中学生学习时间比较紧张,仅依靠个人的力量很难顺利的完成。因此研究性学习经常采取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

在小组中,一般采取“合―分―合”的模式。就是由小组成员共同确定和制定研究课题,研究途径和研究手段,再根据小组内各个小组成员的个人兴趣爱好和技能专长,分别进行自己所分配到的部分的研究,最后再把各个小组成员的部分研究成果进行汇总,进行润色和梳理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研究成果。在这一小组研究过程中各个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互相交流,共享资源,共同研讨。在研究性学习中,难免会有意见不合甚至矛盾冲突,而解决这些冲突的过程就是进行人际交流的最好实践场所。因此小组的研究成果不仅依靠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团队的协作精神。只有处理好了团队内部的交流和合作才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就对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真正热爱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当然当前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使研究性学习真正造福于学生,造福于未来。

参考文献

历史研究性学习 篇十

一、认识地方历史文化价值,明确历史研究性学习目标

要使历史教学与时代同步,就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固有模式。历史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把历史教育、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学生全面成长。通过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探究学习,使学生能够以历史的眼光、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发展历史中汲取智慧,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提高人文素养。

二、探源地方历史文化,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

1.筛选内容,确立研究主题。历史研究性学习强调社会性、实践性,因此,教师要进行科学的引导、管理与监督。研究主题的确立非常重要,在积淀丰厚的地方历史文化中,应选择与确定那些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并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又能反映社会、地方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的理想和培养宗旨的资源,确定主题。

2.上报课题,制订目标。选定课题后,师生密切协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课题规划是课题实施的保障。设计目标前,教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方面选择提供可供借鉴的研究资料,并作专题讲座,营造有关问题情境,接着,让学生围绕主题从兴趣和爱好出发,成立研究小组,推选组织和研究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并要求能从研究的目的、研究现状与基础、实施方案、活动安排、评价方式、成果交流等方面撰写课题方案,这样可以使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比较规范和有序。

3.实践考察,活动实施。课题方案确定后,教师应带领有关课题组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与课题相关的老街、台门院落,去博物馆、历史名胜古迹参观考察,开展社会调查。这一过程,学生既分工又合作,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是活动能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4.筛选信息,整合材料。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实践后,课题组成员在组长的主持下,交流、分析有关信息资料,拓展相关研究,整合部分材料,写成结题报告。

5.交流评比,硕果累累。在社会实践活动、总结交流之后,教师应把学生的主要探究成果融汇总结,并强调学生自己的感悟,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提一些希望。

三、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凸现研究性学习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源泉。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中发掘平时视而不见但研究价值大的研究性学习素材,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研究的内容,去寻找他们感兴趣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和素质的提高。历史研究性学习不一定让学生做那么高深的课题,纵使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家乡事,只要感兴趣,就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做,不怕失败,支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会有利于改变历史学科枯燥的面目,使学生愿意亲近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

2.促使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自主发展。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确实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实践机会。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基本确立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 “崇尚真理,尊重科学”的意识,不弄虚作假、实事求是、认真踏实的作风。

3.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历史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强化了对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激励了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养成相互合作学习,分享经验的个性品质;增强了学生对知识探究性、论证性和批判性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升华了学生的道德情感、热爱家乡的情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的使命感。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正确、适时地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吸收本地优良传统,不仅能使学生成为承袭和弘扬本地区优良传统的积极力量,而且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个性健全、人文素养与发展的人方面有着极大的作用,历史教学也达到了较高境界。

4.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可操作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涉及的范围很广泛,课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和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基础,有着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它强调理论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这就决定立足身边的事迹进行研究,更有利于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操作性。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的特点,传统的历史学习常常使学生在学习这感到难以理解和体验,而结合乡土资源进行研究,就好似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构起了一座桥梁,使研究早已过去的历史具有可依托性,这种从现实(比如大量的历史遗迹)寻找研究切入点的做法,会有利与学生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在实践中很容易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再将其与地方史、地方志等文献资料结合起来,通过归类、整理,形成一篇篇比较有质量的调查报告、历史论文。

历史研究性学习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实践;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是指没有思维则没有收获,历史教学主要是开启学生的智慧,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变成有情操、会思考的人。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以往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的做法,改变过去重灌输、轻思维的做法,在教学过程中倡导研究性学习,并使其成为这一学科的教学风格。

一、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要做好以下几点:(1)明确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并不是记住几个历史知识,主要是通过历史学习掌握相关的常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加以了解,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使学生对历史上的人和事有自己的认识。(2)明白我国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产生于问题与惊讶。所有的发明、发现与创造都源于学生的好奇心,所有的创造力要从学生的疑问开始。有所作为的人,一般都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在中学历史的研究性学习中要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为目的。

二、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但掌握了系统的知识,还对知识有了储备,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培养与发展,并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是有利的,对学生人格的完善也非常有利,为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对探究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要以适当的学习内容为载体。在对初中历史进行探究性学习中,要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也就是以教材的内容为探究的基础。比如,学习《新文化运动》与《改革开放》时主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还可以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整合,设计一些小型的研究专题。比如,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建国以来党对“三农”问题的政策》进行整合等。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加强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2.教师要敢于接受挑战

对于教师来说,要习惯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运用,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所以,教师要敢于接受挑战,让学生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更新已有的知识,并积极主动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历史探究性学习开展,要借助开放的外部空间

初中历史教学要以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不能局限于课堂学习,教师要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在初中历史的研究性学习中,还要做到面向不同的学生,使学生对整个世界加以关注,并注重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对人与社会的联系给予关注,了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主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目的,为学生确定研究的内容、研究过程、研究的方法等,使学生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能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条件,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满足,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利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许多历史知识的获得,不能完全依赖于课堂,还有许多知识的获得要靠课外学习获得。

所以,在历史课的教学中,要充实历史活动课就要多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获得足够开放的外部空间,让学生放开手脚,充分利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1.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

截至目前,历史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以获取资料信息为主,这种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校内图书馆与因特网来实现的。虽然图书资料与因特网信息量足够多,但也只是些纸上的、文字的内容,学生与实物史料的接触太少。所以,我们要发动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走出学校,走向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址、名人故居等地,通过阅读历史,在对历史的感受与探究中,使自己的视野得以拓宽,使自己对历史的感性认识逐步增强。

2.开展探究性学习,逐步完善评价体系

在对探究性学习进行评价时,还要对探究过程做好资料的积累。(1)做好对历史学业的相关评价,使其对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更有利。(2)做好教师的评价工作,加强探究的主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及指导者,要在探究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探究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探究,学生就不会提高,也不会有所发展。所以,只有具备了探究品质的学生,才会如俗语所说:“不用扬鞭自奋蹄”。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可持续发展,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获取知识与信息,使学生学会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历史研究性学习 篇十二

【关键词】 历史研究性学习;关键;选题;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47-02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作为重要内容。我国正在实施的课程改革顺应了世界课改的发展趋势,2000年1月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把“研究性学习”列入了课程计划。2001年4月,教育部又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该指南明确指出:“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来说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的探索、学会如何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

就历史学科而言,它的研究性学习目标是: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表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一种类似史学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参照和运用史学研究的方式,发现和确定问题,学会搜集、分析、鉴别和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有关方法探究、解决问题;以及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从社会和生活中选取专题进行研究,以激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可以说是“前无来者”,给我们广大中学教师带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创新活动机遇的同时,又让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性课程的指导实践后,我想谈谈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1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由以前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将所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键在于教师的转变。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新的教育理念。为了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面对当今知识信息急速膨胀、更新的现状,教师自身已有的知识已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具有绝对优势,更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需要。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更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历史教师要认识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提高人文素养。

其次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中,不存在权威,教师不能像传统教学中那样以“师道尊严”的角色居高临下,而是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成为与学生平等对话、合作共助的朋友,为学生提供学习历史的方法以及增强历史思维的能力。

最后应加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的主导作用。从确立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到推进研究过程、最后的评估总结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如何指导,将是整个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历史知识薄弱、知识结构不完善,有些学生不重视“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有些学生缺少正确的“史观”指导。这种种情况,都需要教师适时地加以正确引导,引导他们了解“全球史观”、“文明史观”,以此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一起开发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2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开展研究性学习,选题是首要的,但学生往往无从入手。因此可引导学生利用好所用的历史课本,借助教材内容形成课题。

新编高中《历史》教材依据“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以改变课文体例为突破口,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精练程度、插图设计方式、活动安排顺序及活动方式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培养、学法引导、自主探究精神的重视。新教材的“学思之窗”“学习延伸”“争鸣”尤其是“探究活动课”就为研究的选题提供了直接参考。例如,《历史》1第一单元就“建议同学们结合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特点,从地理、政治、历史等多种学科综合学习的角度,来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比较中外古代政治制度的异同”“建议参观历史博物馆和文物古迹,以增强对政治制度演变的感性认识,同时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辉煌成就,感受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这些就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研究主题、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及研究手段。

同时,选题的广度要适当。在所开设的《历史人物评价》课题组中,有学生选定了《武则天的千秋功过》作为课题。很明显这样的课题范围较大,所涉及的范畴太广,几本书都无法完整论述武则天的功过是非。因此,就必须在大范围中确定小范围,在小范围中研究小专题。如果把这个大课题改为《试析武则天的用人政策》,就使研究方向更加明晰,搜集资料更加集中。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它不同于一般学科教学是通过考试、依据考试分数来进行评价,它重在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即重视学习、研究的过程,而不是具体的研究结果。

评价首先要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在具体的研究阶段、研究过程中,每一步都必须明确目的,每一项活动才能针对性地开展。其中重点要做好开题、中期和评价。开题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的意识和能力。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学生如何实施研究计划和如何积累研究材料的情况,以及如何解决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等。结题评价重在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情况、资料积累情况、结题情况等进行评价。

在具体指导《十年文革的反思》课题时,与小组成员就制订了几个阶段性的研究目标,并根据研究目标的实施情况对小组成员进行过程性评价。在开题阶段:每个小组成员需要明确为什么要选择这一课题?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想了解文革中的什么?这样的课题对当今社会有什么指导性的作用,或者是文革留给了我们什么?中期评价就是检查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是否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具有团队精神。并分成收集图片组、收集文革文献资料组、收集文革影音资料组、走访经历文革的老人小组等,每隔一段时间要小组成员交流各自收集到的资料和感想,再由组长总结每个小组阶段的研究收获。正是把评价贯穿于小组成员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才能得以逐步转变。

其次评价要重在激励。因为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和个性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会产生各种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是不足为奇的。为此,教师就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而必须以学生参与研究的过程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依据,对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只有多承认、多肯定、多激励,才能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就比如《十年文革的反思》这一课题,课题本身涉及的是一段动荡的中国现代史,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能收集到的是有限的资料,在学术观点方面也很难看到新的突破,再加上学生的时间、精力有限,许多问题无法深入钻研。因此在评价时一定要多激励、多肯定,看重的是通过这次课题活动,学生了解了如何收集历史资料,从哪些方面来收集有关的资料?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如何正确地进行辨析,去伪存真?学生从纪实文学、人物传记、回忆录、图片、诗歌、影视剧……这些方方面面有关文革的信息中,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这也就达到了开设历史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成宝。 浅谈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误区[J]. 池州师专学报。 2006.(04)

[2] 赵崇。 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史料的地位与作用[J]. 成都教育院学报。 2006.(10)

[3] 费列花。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J]. 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6.(01)

[4] 方伟君。 开发乡土资源,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07)

[5] 朱心明,郑莹。 对历史类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几点看法[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01)

Historical investigative study several ponders

【Abstract】in 2000 promulgated "Full-time Ordinary Senior middle school Curriculum Plan" i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experimental revision manuscript) the new curriculum plans, the first time has included “the investigative study” the curriculum plan. Speaking of the historical discipline, the investigative study's primary intention is changes the student learn history the way as well as enhances the student learn histor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practical ability. To implement the historical discipline how regarding the primary intention the investigative study, needs us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unceasingly. This article tried from the historical investigative study three aspects to carry on the elaboration.

高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特点探析 篇十三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研究性学习;学习特点

G633.51

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使得学生教育理念、学习思想、实践能力等受到重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历史学科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学习,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高中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尝试,更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概念

研究性学习,广义层面主要是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可以贯穿于各个学科学习活动中。具体到历史学科,则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室引导下,从生活、学习、社会现象进行选择,利用类似科学研究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最终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近些年来国际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模式。美国国家教育中心在二十世纪末期就制定各个学科学习国家标准,且强调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策略。世界著名学习组织“罗马俱乐部”同样强调坚持以“创新”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

以国内历史学科为例,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活动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依赖于教师的知识传输,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历史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研究性学习旨在创新原有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与传统教W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在于构建更加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从多元化角度获取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2.研究性学习历史沿革

当前轮机的研究性学习,最早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时期。

18世纪末期19世纪早期,卢梭、福禄培尔等教育家就倡导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启迪思想”,目的在于利用理性来照亮心灵。19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美国教育家杜威、克伯屈等人同样倡导研究型学习,以适应工业化的发展,为现代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二战之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开始倡导研究性学习,以适应冷战时期对现代科技精英的需求。可以说,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研究学习,或是培养反封建的先锋、或是适应工业化和社会民主制度,或者参与国家军备竞赛,都体现出教育服务社会现实的宗旨。但历史时期的研究性学习存在相对缺陷,对学生个性发展和情感世界关注较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逐渐来临,研究性学习再次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热点。世界各个国家将研究学习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欧美国家倡导“设计学习”、“主题学习”,日本则追求跨学科综合性学习,台湾倡导“主动探索”、“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香港地区则倡导“终身学习”、“学会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国内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同样针对传统教育弊端,来倡导研究性学习,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更多层次体现的人人文精神,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我们提倡研究性学习,同样表明历史学科内容应该与学生实践相互联系,强调知识整合,而不是传统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的特色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更加注重学习过程性。与传统接受性学习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加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但这并不是完全贬低接受性学习模式。

二、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特点: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特指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自主性、探究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专题,并通过独立或者小组合作最终达到学习目的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相比,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给学生提供极大地思考空间,有利于提升学生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全面发展。从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基本特点:

1.以问题为核心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为前提。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引导学生将历史教材与社会现实相互结合,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能力。学生如果不能够仔细观察问题,就难以提出有价值型问题,更遑论研究问题。历史学科问题研究可以从内部着手,例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近代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过程;同样可以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例如“天府之国”对历朝历代的影响,凯恩斯经济理论与罗斯福新政的关系;同样可以是单一性问题,例如中东问题的由来,也可以从综合角度着手,古代中国文明对人类发展的贡献等。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提出,可以自己独立解决,也可以小组合作。总而言之,没有问题,历史研究性学习就无的放矢。

2.以实践为标志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和科学探究的精神”。历史研究性学习应该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参与到探究、调查、讨论和解决中,这不仅仅对拓展学生视野大有裨益,也有利于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从而提升学生时间能力。

从时间角度来看,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设计以下课题:针对家庭老人,搜寻他们记忆中的社会发展;针对现代社会建设与历史遗迹保护,研究双方关系;针对人口迁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等。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无法在课堂中实现,必须从实践活动角度出发,主动观察、体验,为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3.以过程为目标

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际运用,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研究性学习通过学习活动获取亲自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索、喜爱质疑的心理倾向,能够有效激发探索和创新欲望。历史研究性学习与历史学家的研究工作不同,差异在于历史学习是学生模拟历史学家,运用相关历史史料来研究课题提出的问题。

通过历史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边研究,边实践,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探究。从这方面而言,历史研究性学习评价目标应该以过程为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

4.以合作为方式

传统学习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合作精神,这难以适应现代科技文化发展需求。研究性学习任务,一般无法独立完成。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应该学会交流、分享研究,以形成相互合作的集体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历史教师应该为研究性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友好协商、经验共享,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12.

[2]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5.5.

历史研究性学习 篇十四

关键词:历史 研究性学习 《我的祖国》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办公室听歌曲《我的祖国》,发现几个学生在门口倾听,并且告诉我说很好听。面对流行歌曲横扫校园的今天,我忽然觉得应该做点什么。随后,我找来班级各学科兴趣小组的组长,讨论商量后,根据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结合历史知识的内容,给各小组布置了相关任务,于是这次特殊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就开展起来了。

一、各小组分散活动,并且为集中活动交流作准备

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对活动进行了分工,并且按照分工的内容先各小组开展活动。具体分工如下: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负责介绍相关的地理知识;文学兴趣小组热爱朗诵的学生负责朗诵《我的祖国》的歌词;音乐兴趣小组的学生负责解说歌曲风格并且发动班级全体成员学唱。

二、集中活动交流与展示

1.欣赏歌曲《我的祖国》伴有电影原画面的MTV。(音乐兴趣小组负责)

2.问题讨论:画面中大家看到的所熟悉的英雄人物是谁?反映的是那次历史重大事件?这首歌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曲?(历史兴趣小组负责)

经过初步了解和活动实践证明,大多学生从画面中英勇献身的镜头,判断推理出是发生在抗美援朝发生的历史事件,而直接通过对《上甘岭》电影及相关战役的了解来推断问题的学生不多,因此,接下来由班级历史兴趣小组的学生对上甘岭战役作了介绍。

3.学生介绍《上甘岭》剧情。(历史兴趣小组负责)

1952年秋,朝鲜战争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美国侵略者竟在板门店谈判休会期间,调动六万多兵力,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取上甘岭阵地,用武力获得他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在10月19日那个弹雨纷飞的夜晚,跟随营参谋长指挥六连在上甘岭进行反击。当时,营参谋长和连长、指导员焦急万分,如果天亮前攻不下敌阵地,一夜的战果将付诸东流。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与连里两名通讯员一起请战。不久,两名战友相继中弹倒下,也负了伤。当他爬到离敌人中心火力点十余米时,用力扔出了最后一颗手雷,只炸塌了半个地堡,敌人的机枪仍在喷出火舌。此刻身上已没有任何武器,仍然向前爬去。趴在后面的战友们,借着照明弹的亮光,突然看到了气壮山河的一幕:摇晃着站起身,张开双臂,向敌机枪射孔扑去,毅然用自己的血肉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也用自己年仅22岁的青春奏响了一曲惊天动地的革命英雄主义赞歌。最终中朝军队取得了大进攻的胜利,并使整个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美国侵略者被迫重新坐下来谈判,无可奈何地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朝鲜人民得到了和平。

4.展示歌词。(文学兴趣小组负责)

由文学兴趣小组的学生负责朗诵,一边播放《我的祖国》的音乐伴奏曲作为背景音乐。

5.分析歌词(《我的祖国》歌词略):

⑴你认为“一条大河”和“我家”可能在哪里?设想如果你是来自祖国各地的志愿军战士的一员,请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家乡美丽在哪儿?(地理兴趣小组负责)

本题并不拘泥于固定答案,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历史发散思维能力,“一条大河”可以指代中国境内的许多河流,但不是指朝鲜境内的河流,当然从后一句“风吹稻花香两岸”应该河流流域是产水稻的,大家可以结合地理知识考虑。“我家”从字面上考虑就在河岸上,从广义上理解我家也可指代祖国,歌词用志愿军战士对家乡的怀念来表达对祖国的怀念。活动中用移情换位手法让学生结合各地的人文地理知识举例家乡(并不特指哪里,不同的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不同地方的人来介绍自己的家)美丽在哪里,领会出各个不同的家乡构成一个统一的祖国,祖国是大家共同的家,从而深刻理解爱家乡与爱祖国的关系,实现爱国主义情感教学的升华。

⑵歌词中“朋友”当时指代谁,“豺狼”当时又指代谁?当时“朋友”为我们做了什么事,“豺狼”对我们做了什么事?(历史兴趣小组负责)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当时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们的朋友,同时明白当时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是“豺狼”。教师可以进一步说明现在我们的朋友所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

⑶讨论题:很明显歌词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各部分歌词的中心词,概括各部分的段落大意,联系历史讨论各部分歌词的含义。(文学兴趣小组负责)

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历史知识来全面解析材料的能力,在此讨论中注重教师的引导,师生的互动,情感的交流。随后教师启发与小结说明:

歌曲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最真挚深沉的情感,加之优美动听的旋律,这首歌是中华儿女歌颂自己“美丽、英雄、强大”祖国的真实心声。

第一部分,歌词带有沉思的意境,通过描写作者家乡的风光,来表现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和故乡的怀念,从而实现从爱家乡到爱祖国感情的升华。以自己家乡的美丽衬托出歌词中的中心词“美丽的祖国”。

第二部分,表现战士们在回忆,歌词仍然充满幸福感,并带有浪漫色彩,显示出英雄的中华儿女在建立新中国过程中具有的开天辟地的力量,为下一部分保卫新中国作铺垫,衬托出歌词中的中心词“英雄的祖国”。如果你是志愿军战士你会想起哪些英雄儿女,谈谈你的感想。让学生举例说明近代以来英雄志士为了救国救民奋斗的事迹,通过移情,角色转换,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报效祖国的决心。

第三部分,从回忆联系到现实,用比喻的手法,把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和保卫和平的意愿,十分强烈地表达了出来。从歌词中体会出中华儿女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和力量,衬托出歌词中的中心词“强大的祖国”。让学生举例说明当时和如今的祖国强大在哪里,使学生感到以生在祖国而自豪,号召学生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而努力学习。

6.歌曲风格介绍(音乐兴趣小组负责)。

通过对歌曲风格的介绍拓宽全体学生知识面,理解歌曲创作者是怎样用音乐来抒发历史情感的,为下一环节演唱做准备。

7.领唱与合唱(全体参与)

两位学生和教师共同领唱歌曲三部分的前半段,各部分后半段副歌部分由大家合唱。在师生互动的歌声中,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感情全面升华。歌声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优美的旋律中结束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历史研究性学习 篇十五

一、历史研究性学习课外课题研究的选题思路与选题原则

新编历史教科书专门附设了22个课外研究课题,主要选题思路有:

(1)同步教学,收集文献,疑难突破。如“维新变法措施的失误谈”“近代实业精神论”。(2)理性认知,论证史论。如“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影响”“我看两宋经济重心南移”。(3)社会实践,结合地方特色,深入调查研究。如“陆荣廷与近代南宁城市建设”。(4)撰写人物传记,活化人物历程。如“林则徐的官场面面观”“张謇办大生的营生理念”。(5)学术争鸣,关注热点研究。如“16—18世纪中外货币观的差异”。(6)学科交叉,渗透研究。如“百万雄师过大江之敌我环境因素利弊探讨”。

由于选择和确定课题的关系重大,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下列选题原则:

(1)示范性。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以历史知识为主导,或渗透相关学科的主题,引导学生寻求切入点,逐步分解,由点到面,合理示范。(2)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师在价值取向上侧重于学生兴趣的诱导,给予每个人展示多元成果的机会。(3)可行性。在内容上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量力而行,扬长避短,指向明确,从实际出发,把宏观与微观、具体与抽象、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等结合起来。(4)现实性。加强当代问题的应用性研究,学以致用,向现实与自然界开放,避免空泛性。(5)创新性。打破思维定式,提高思辨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6)全员性。人人参与,协调配合,集思广益,合作研究,动员多方投入。(7)特殊性。承认教育群体个体间的差异,允许其个性发展的特殊性。

二、历史研究性学习课外课题研究主要辅助载体的优劣

1.历史文献资料。包括各种文稿手稿、图书、期刊、影片、磁带、磁盘、光盘。文献检索可以从各种资料储备中迅速找出各种信息,是参与研究性学习课外课题研究的主要程序。这种方式既改变了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又促使学生更贴近历史,感受历史,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各种资料真假虚实不是一般学生可以识别的,且年代久远加之各种政治原因、社会原因,许多资料往往支离瓦解,只言片语,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去伪存真的指导作用。

2.博客网页。信息网络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师生可以以建立博客或相关的讨论群的方式,链接首页、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讨论区等各种资源,实施网络资源的相互交流,体现研究的合作性和学生的自主性。但是博客群作为一种新载体,它的使用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且由于各个地方经济水平差异等原因,它的推广有待深化。

3.社区资源。包括各个生活小区、城镇、村落、各宗族家族家庭相关的风土人情、历史传说,个人经历等资源。社区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让历史走进社区是研究性学习从课堂走向社会的体现。但是由于社会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学生在参与社区调查研究时,人身的安全以及各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合仍是教师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三、历史研究性学习课外课题研究模式枚举

(一)“命题—调查—整理—评估”模式

【案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上册阅读课《军阀割据战争》。

1.命题环节:由于此课为阅读课文,学生对近代军阀历史颇有兴趣,且课文仅对近代军阀割据的原因、军阀混战、影响作粗浅论述;加之近代广西乃军阀割据严重的地方,前有陆荣廷、沈鸿烈等,后有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等新桂系,为加深学生对军阀历史和课文的了解,故设立此命题。

2.调查环节:可以将学生按来源地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生活所在地挖掘当地著名军阀历史,可以自行提出研究的方向与问题,研究手段也可以因地制宜。于是学生立刻挖掘出各种军阀历史调查方向:南宁学生提出“陆荣廷与亭子建设”“黄绍竑的豪门大宅”“陆荣廷最爱的武鸣牛杂”等;玉林学生提出“李宗仁玉林起兵”;百色学生则提出“白崇禧与百色烟土税”“滇桂大战所为何事?”等等。带着问题,学生充分利用了各种资源,或在当地采访,或采用互联网等,通过各种调查,对近代军阀历史有了感性认识。

3.整理环节:学生的各种资料收集经过最后汇总,以班级版报或年级“历史讲坛”的方式进行展示、评讲,推广了各种活动的成果;部分学生的整理成果受到当地文管部门的重视,被整理收藏;部分资料则在报纸杂志上刊登。

4.评估环节:各种整理结果,不管是小论文还是实物、图片、调查报告,教师都做一个整体评估,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激励学生。

(二)“讲座—调查—交流—学习”模式

【案例二】“”那些事。

1.选题背景: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动乱的十年》一章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把握远去的历史,全面感知“”这一历史概念,教师通过历史调查活动,让学生从亲历者、当事人的记述、回忆中收集、整理“”资料,学会理解与评价历史。

2.讲座环节:教师开设一个“往事”的讲座,介绍“”中的一些奇闻怪事以及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情况,借此让学生了解许多今天难以理解的现象,如“坐飞机”、“阴阳头”、“忠”字舞、样板戏之类。

3.调查环节:学生对自己身边经历过“”的长辈或邻居进行访问,收集有关“”的史料。学生要着重观察被采访者的表情、语气、神态,感悟被采访者对“”的感受。这种心理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认识。

4.交流环节(节录)

生1:我奶奶出身于地主家庭,被称为“地主婆”,经常被红卫兵拉出去批斗;父亲他们被称为“地主阶级的狗崽子、孝子贤孙”。

生2:我爷爷是188师军队的士兵,参加了抗日的桂林保卫战,后来起义参加了,“”期间被认定是特务,曾经被红卫兵抬起又狠狠地摔下,造成终身残疾。(学生惊呆了)

生3:展示像章、语录。

生4:找到《无产阶级就是好》等“”歌曲的原声带。

师:你们说说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是什么样的。

教师归纳:大家通过对“”往事的调查,对“”有了一定的感知,下面我们结合课本的有关知识,做一个全面系统学习。

(三)“命题—设计—体会”模式

【案例三】以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一中国古代史《联系东西方的纽带——丝绸之路》为例。

1.命题环节:课本对丝绸之路的介绍比较简单,介绍了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这个事件以及丝绸之路的简单路线,对丝绸之路的总体印象还比较抽象,且留下许多地理名词,如河西走廊、玉门关、车师等。因此教师设置一次“重返丝绸之路”命题研究很有必要。

2.设计环节:制作一个网页“重返丝绸之路”。学生自己组队,从旅游文化、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喜爱的子命题,如:“西汉走西域,哪条道路最近最安全?”“古今丝绸重镇的地名变迁”“丝绸贸易在哪些西域小国生意最好?”“丝绸之路上好风景——沿途物种介绍”“我设计的新丝绸之路”……

3.体会环节: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自行收集各种资料,或旅游风景照片,或沿途访问记,或文献资料选编,或自己所绘制的地图,充分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并将这些资料自行上传到网页上。个别学生设计的“新丝绸之路”,建议开发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可以从物候、地理、风土等资源入手,得到了政府旅游部门的充分肯定。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外课题研究建模是对课堂教模的延伸,抓好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融会课内外知识,构建新信息、新体系,这是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霍益萍主编。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霍益萍,查尔明著。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江苏太仓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实验报告[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