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历史教师,对于历史的文化传播,需要认真编写教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下面是细心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编的有关历史教学的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教案 篇一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严峻的人口形势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人口形势,分析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素质偏低的特点,说明人口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突出的制约因素;使学生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通过调查,收集、整理各种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现阶段严峻的人口形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技能和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办小报,办展览,实地参观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客观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直面现实,冷静分析,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的自觉性。通过本课学习及活动课教学,加强学生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拼搏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学生为祖国,为家乡做奉献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问题的特点以及它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是本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众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一常识性的内容对初三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然而我国的人口形势到底严峻到什么程度,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我国人口特点和严峻形势是什么,只有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才能让学生树立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讲好讲透这一基本国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学习这一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加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理解现行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教学中运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大量数据,通过让学生访问人口普查办公室,收集人口普查中的材料及本地人口状况(人口素质,人口老龄化程度,每年新增人口数量等),拍摄集贸市场、火车站等人员众多的场景,切身感受我国严峻的人口形势,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人均受教育程度等等对比,了解我国人口素质偏低的现状,通过饼图、柱状图显示我国人口分布状况及农村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了解我国人口的特点。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提供的真实材料分析,掌握这一学习内容,意识到人口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是本框又一教学重点。在了解了我国人口形势的严峻之后必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计划生育不仅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而且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写进我国的宪法,任何人都要遵守,因此正确理解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依据,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成为教学的重点。学习这一内容可以将学生置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世界各国人口政策的分析之中进行,从而更加明确基本国情是任何国家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依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法,列举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人口政策,从而提出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科学依据,也有力地驳斥美国以往的人权报告中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恶意攻击。教师可以运用分析归纳法,借助多媒体手段,显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要求和目的,并结合最近颁布的《人口法》,说明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及重大意义。同时运用数据说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之后所取得的成就,坚定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不动摇的决心,进而突破这一教学重点。
教学设计理念:
本框题的内容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情景设置──讨论启发──交流展示学习模式,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形成对人口形势的正确认识。
教学内容和选择原则:
通过对我国人口形势的分析和了解,突出我国严峻的人口形势,通过本课教学,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人口意识,而且要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本课从人口的角度,进一步阐述我国的一大基本国情,说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从教材的逻辑结构来说,本课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其应有的地位。在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教学形式的构想:
情景设置──讨论启发─交流展示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图片:中国地图和人口密集
春运期间北京火车站一幕
提问: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学生讨论:
教师导入新课:春运这个词实际上是中国特有的,春运所反映的许多问题无不与我国的人口有着直接关系,因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多给我国带来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
板书 二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
情景设置第一组:(配合课件依次出现)
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人口比较柱状图
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图表
计算题:中国人口如果手拉手可绕地球赤道几圈?中国人口增长每分钟一个排,每小时一个团,每天一个集团军,中国每两秒钟就有一个婴儿诞生,请你计算每分钟,每小时,每天,每年新出生的人口数?
我国有文化人口在人口中的比例图及与世界发达国家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图。
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及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
6. 我国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预测表。
7. 中国人口分布的图表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担一个问题,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讨论题目是:每个情景分别反映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是什么?
师生小结:
图1. 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
图2. 说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快
图3. 说明我国新增人口多
图4. 说明我国人口素质偏低
图5. 说明我国农村人口多
图6. 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图7. 说明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
板书:1. 我国人口的特征
情景设置第二组:
1. 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图
2. 环境破坏的漫画
3. 城市垃圾包围居民生活圈
4. 中国与世界教育经费对比图
5. 新增人口消耗的图表
6. 北京人才招聘会
提问:以上情景说明什么问题,你对此有什么切身感受。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师生小结:
图1. 说明人口多给自然资源造成压力,人均占有量少。
图2、3. 说明人口多给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活带来压力。
图4. 说明人口多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图5. 说明新增人口多影响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图6. 说明人口多给就业带来压力
板书 2. 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情景设置第三组:
新加坡、印度的人口政策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宣传画。
提问:结合上述事例,说说我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全班讨论,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师生小结:(投影)
解决各国人口问题的出发点是各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口过多的国情决定我国必须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同时也要提高人口素质,双管齐下,才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为此1972年开始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实行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30年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使中国人口少生2.8亿,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贡献,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将长期坚持下去,一百年不动摇。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因此必须从可持续发展高度看待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又是世界性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必须从整个地球,全人类的高度认识人口问题。
为此我们的口号是:关注地球!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关注人类!
板书:3.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的具体政策包括: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介绍相关知识)
“我为国家解忧愁”:怎样把“人口包袱”变成人力资源优势?
全班讨论各抒己见。
师生小结:1、实行计划生育,通过优生优育等措施提高人口素质
2、各级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对公民实施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加强岗位培训,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把沉重的人口负担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板书设计:
二、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
1. 我国人口的特征
2. 人口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
3.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预期效果及反思:
与学生在共同的交流、探讨中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形势,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了解我国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了解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内容及具体要求。通过探究式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形势的特点及基本国策的具体要求。 通过大量的事实资料的分析对比,引导学生面对现实,冷静分析,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初中历史教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勾股定理;
(2)学会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证明与作图;
(3)了解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
2、能力目标:
(1)在定理的证明中培养学生的拼图能力;
(2)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问题:(投影显示)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除了满足一般关系外,还有另外的特殊关系吗?
2、定理的获得
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的平方
强调说明:
(1)勾――最短的边、股――较长的直角边、弦――斜边
(2)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待定)
学习完一个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3、定理的证明方法
方法一: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所示的正方形。
方法二: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
方法三:“总统”法。如图所示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直角梯形
以上证明方法都由学生先分组讨论获得,教师只做指导。最后总结说明
4、定理与逆定理的应用
例1 已知:如图,在△ABC中,∠ACB= ,AB=5cm,BC=3cm,CD⊥AB于D,求CD的长。
解:∵△ABC是直角三角形,AB=5,BC=3,由勾股定理有
∴ ∠2=∠C
又
∴
∴CD的长是2.4cm
例2 如图,△ABC中,AB=AC,∠BAC= ,D是BC上任一点,
求证:
证法一:过点A作AE⊥BC于E
则在Rt△ADE中,
又∵AB=AC,∠BAC=
∴AE=BE=CE
即
证法二:过点D作DE⊥AB于E, DF⊥AC于F
则DE∥AC,DF∥AB
又∵AB=AC,∠BAC=
∴EB=ED,FD=FC=AE
在Rt△EBD和Rt△FDC中
在Rt△AED中,
∴
例3 设
求证:
证明:构造一个边长 的矩形ABCD,如图
在Rt△ABE中
在Rt△BCF中
在Rt△DEF中
在△BEF中,BE+EF>BF
即
例4 国家电力总公司为了改善农村用电电费过高的现状,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农村进行电网改造,某村六组有四个村庄A、B、C、D正好位于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现计划在四个村庄联合架设一条线路,他们设计了四种架设方案,如图实线部分.请你帮助计算一下,哪种架设方案最省电线.
解:不妨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图1、图2中的总线路长分别为
AD+AB+BC=3,AB+BC+CD=3
图3中,在Rt△DGF中
同理
∴图3中的路线长为
图4中,延长EF交BC于H,则FH⊥BC,BH=CH
由∠FBH= 及勾股定理得:
EA=ED=FB=FC=
∴EF=1-2FH=1-
∴此图中总线路的长为4EA+EF=
∵3>2.828>2.732
∴图4的连接线路最短,即图4的架设方案最省电线.
5、课堂小结:
(1)勾股定理的内容
(2)勾股定理的作用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另两边的关系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130#1、2、3
b、上交作业P132#1、3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以台风中心为圆心在周围数十千米范围内形成气旋风暴,有极强的破坏力,如图,据气象观测,距沿海某城市A的正南方向220千米B处有一台风中心,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2级,每远离台风中心20千米,风力就会减弱一级,该台风中心现正以15千米/时的速度沿北偏东 方向往C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风力达到或走过四级,则称为受台风影响
(1)该城市是否会受到这交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
(2)若会受到台风影响,那么台风影响该城市持续时间有多少?
(3)该城市受到台风影响的最大风力为几级?
解:(1)由点A作AD⊥BC于D,
则AD就为城市A距台风中心的最短距离
在Rt△ABD中,∠B= ,AB=220
∴
由题意知,当A点距台风(12-4)20=160(千米)时,将会受到台风影响.
故该城市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
(2)由题意知,当A点距台风中心不超过60千米时,
将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则AE=AF=160.当台风中心从E到F处时,
该城市都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
由勾股定理得
∴EF=2DE=
因为这次台风中心以15千米/时的速度移动
所以这次台风影响该城市的持续时间为 小时
(3)当台风中心位于D处时,A城市所受这次台风的风力最大,其最大风力为 级.
历史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霉素味厚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作为开篇第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战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就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机会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国家利益的争夺。
“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3、重点和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首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提前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
其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xx年3月19日作为急先锋的法国率先轰炸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个月后,战事依旧。法国为何成为北约军事轰炸的急先锋?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成员国,1969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20xx年法国又通过投票重返北约,法国为什么对北约朝三暮四,北约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今天我们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开这其中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我将教材整合为四部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对抗形式和两极格局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来突破重难点。设计意图: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一、两级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体显示五则材料,分别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的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苏两国国际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世界形成的根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显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框架——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标志——两极世界的瓦解的标志,让学生在教材中快速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熟悉教材,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三、两极格局主要对抗形式:冷战
1、冷战的含义:教师介绍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课重点。
2、冷战的过程
多媒体显示三幅图片:1946年“铁幕演说”;1947年杜鲁门国会咨文;1991年苏联解体。利用图说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冷战的过程:冷战序幕(1946年铁幕演说)——冷战形成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的瓦解(苏联解体)。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图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心灵又受到强烈的震憾。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冷战的表现
利用多媒体演示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冷战的表现,并以表格的形式总结。
设计意图: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了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以小记者采访的形式突破本课难点:把学生分成五组人,分别扮演民主德国人、朝鲜人、古巴人、中国人、和越南人,一名学生扮演小记者,分别采访五国人,让他们分别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国内形势对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发表言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设计意图: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
四、两极格局的影响
辩论:正方: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反方:两极格局不利于世界和平。
设计意图: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处及时升华了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但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正确认识,落实了本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最后——分层训练、巩固提高: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分组讨论学案上的高考真题和课时训练题,发现并提出问题,小组间互相讲解,教师适时对易错题或难题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设计意图:高考真题训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把握高考方向;分层训练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小组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愉悦,更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历史》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文化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和文艺复兴的性质,人文主义,但丁,彼特拉克,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通过了解人文主义者但丁、彼特拉克、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主张和文艺作品的特点,掌握文艺复兴的实质。
通过学习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认识到14、15世纪伴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掀起了一场打破封建神学束缚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意大利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的国家,意大利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和聚集了众多博学之才。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文学和美术是重点。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表现最为突出的领域是文学和美术。但丁被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这三位艺术大师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难点分析:
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的背景是难点。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且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这就造成了他们对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文艺复兴运动能够最早在意大利发生不太理解。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
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旨在打破封建神学束缚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意大利文学和美术领域的成就把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向了高潮。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文学和美术”,建议教师带着欣赏的眼光去逐一介绍这五位大师的文学艺术成就,其中重点要强调以下几点:①但丁的《神曲》,在介绍时要提醒学生但丁不是以教会神学的标准而是根据自己的爱憎来贬恶扬善的,尤其是他在地狱中给当时的教皇预留了位置,这已经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这也就揭示了这场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和特点。②彼特拉克,他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早提出应该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思考问题的人,所以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的著名作品《歌集》采用十四行诗的形式主要歌颂他对女友劳拉的爱情,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禁欲主义,追求现世个人幸福的强烈愿望。③达·芬奇的著名绘画作品《蒙娜丽莎》屏弃了过去的宗教题材,以现实人物为主题,以女主人公亲切、自然的永恒微笑万古流芳。④达·芬奇的另一幅著名绘画作品《最后的晚餐》描绘耶稣在被捕前和门徒聚餐,向门徒说出了“你们中有人出卖我”的话,引起十二个门徒(其中有叛徒犹大)极大的震惊。他们有的愤怒,有的怀疑,有的自我表白,有的互相议论,而叛徒则紧握钱袋,惊慌失色。达·芬奇把这十二个不同性格和表现的人物,描绘得那样成功,以后的艺术家几乎没有人能超过他。⑤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大卫》,塑造的是一个身体健美、精力充沛的青年,象征着对正义事业充满信心和蓬勃旺盛的奋斗精神。⑥拉斐尔,以画圣母像著称,所画的多幅圣母像,都体现了人间女性的美和母性的慈爱。通过以上讲述,学生应该对于以下两点有所体会:①作品的美;②作品中的人文主义色彩。
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的背景”,建议教师从资本主义最早萌芽在意大利谈起,然后分析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会有什么要求?最后再重新分析文艺复兴运动为什么最早发生在意大利?教师可以做出补充。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新课结束后,让学生列表说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五个代表人物及其成就。表格如下:
人物
代表作品
主要特色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文学和美术
难点: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的背景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提问: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何时何地产生?然后设问: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会有什么要求?导入新课。
一、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的背景
关于“文艺复兴的性质”,教师首先提问:资本主义萌芽以后,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会有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
关于“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发生的原因”,教师提问:文艺复兴运动为什么首先在意大利发生?学生能够回答出来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意大利产生,教师对于意大利的历史和人才结构方面的内容做出补充说明。
关于“主要思潮”,教师按照“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对于“人文主义”一词做出分析。
关于“突出领域”,教师直接说明。
二、文学
关于“但丁”和“彼特拉克”,教师按照“重点突破方案”中的内容讲解,按照“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做出补充。同时展示自制教学课件(参考“第13课媒体资料”)。
三、美术
关于“文艺复兴美术三杰”,教师按照“重点突破方案”中的内容讲解,按照“扩展资料”中的相关内容做出补充。同时展示自制教学课件(参考“第13课媒体资料”)。新课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列表说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五个代表人物及其成就。表格如下:
人物
代表作品
主要特色
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填写表格,对于相关问题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相关材料的补充说明,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13课 文艺复兴(一)
--意大利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的背景
1.文艺复兴的性质: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潮流
2.在意大利发生的原因:资本主义萌芽最早、意大利的历史和人才结构
3.主要思潮:人文主义
4.突出领域:文学、美术
二、文学
1.但丁:《神曲》
2.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三、美术: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1.达·芬奇:绘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2.米开朗琪罗:雕塑《大卫》、壁画《创世纪》
3.拉斐尔:圣母像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 篇五
【课标要求】
知道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以《荷马史诗》、《俄底浦斯王》和《天方夜谭》等作品为例,了解古典文学戏剧的成就。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发明的时间和地区,知道两种文字的特点及书写材料;知道古希腊的著名史诗及作者和两部叙事诗的名称,了解古希腊戏剧作品及作者和阿拉伯文学代表作品;理解《荷马史诗》《 俄狄浦斯王》《天方夜谭》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和甲骨文的比较鉴别,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和对历史文化成果的鉴赏能力;通过分组随堂制作楔形文字泥版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通过讲述古代文学作品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人类古代文字和著名文学、戏剧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这些充满人类智慧的文化成果的浓厚兴趣,感悟人类文明发明的多元性和共容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这些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培养学生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和价值取向。
【重点难点】
一、重点:古代文字和《荷马史诗》。
二、难点:对《 俄狄浦斯王》艺术价值的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块10厘米见方的黏土泥版和一根长约10厘米的尖头小木棍,上课时放在课桌上;选读《一千零一夜》的故事。
二、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参阅有关资料,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剪辑影片《特洛伊》中的宏大场景片段和《奥德赛》中的历险片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欣赏法、学生自主学习等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出示图片:《棺盖残片上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泥版》《商代甲骨文》)
(教师引导过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三张图片,图片中的哪种文字是我们以前曾经了解过的呢?(待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知道,甲骨文在商朝时大量存在,但直到近代才被重新识破。另两张图片的文字也同甲骨文一样,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为人们所了解。同学们有兴趣去了解它们吗?今天,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吧!(出示课题《古代的文字与文学》)
学习新课:
一、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出示标题)
(出示下列表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一子目内容,了解两种文字的基本情况,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文字名称
(在学生回答两种文字的特征时,出示《棺盖残片上的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泥版》,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两幅图片,对比分析,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补充象形文字的演变和发展)古埃及人象形文字为“神圣的铭刻”,后来演变为由僧侣使用的简化速写形式的“僧侣体”,后又演变为“世俗体”或“民用体”。象形文字经过发展,逐渐具有表意表音功能,后来,腓尼基人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最早的字母文字,古希腊人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希腊字母文字,现在欧洲各国的字母文字都是从希腊字母文字发展而来。由此可见,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
(学习活动:学生仿制泥版文书)我们已对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有了初步了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亲自体验一下楔形文字是怎样书写的?大家一起来写一写,比一比。
(教师宣布活动程序,评比规则和奖励措施)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观察,后讨论,再书写,书写时要求人人都参与。教师将对每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每组作品的整体效果进行评比。最后将选出三幅作品留于学校保存。
(学生活动时,教师注重课堂纪律,课堂氛围的调控,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和环保意识教育)
(展示人类古代几种文字图片)哪种是象形文字?哪种是楔形文字?哪种是甲骨文?(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你是怎样鉴别的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强调鉴别的方法,让学生了解鉴别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强化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的特征)了解了人类古代的几种文字,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充分发言后,师生总结:这几种文字有着各自的特点,已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它们的古朴而奇妙,感受到了我们人类祖先在创造和发明它们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卓越的智慧)
(教师过渡)在我们了解了古代文字以后,接下来就是文字的表达和运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那些饱含艺术魅力,引人入胜的古典文学作品吧!(出示标题)
二、荷马史诗与《俄狄浦斯王》
㈠荷马史诗
什么叫史诗呢?(教师先设问,再作简略概述)史诗指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荷马史诗”又是怎样一部作品呢?(教师稍作停顿后概略介绍)它是古希腊描述特洛伊战争的两部长篇叙事诗,相传由盲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展示荷马头像,教师介绍荷马其人)大家请看教材P58雕像图,这位长发浓须、皱纹满额、双目失明的诗人就是荷马。他是古希腊民间行吟歌手的代表或化身。他于公元前6世纪把民间行吟的中心事件进行整理,形成文字文本。“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长篇叙事诗。
(显示《伊利亚特》的优美诗句抽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领略有关特洛伊战争中惊心动魄的场景,并结合教材中希腊英雄海上历险的故事,分析讨论荷马史诗有何艺术特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作品语言精练朴实,故事惊险神奇,人物形象生动,艺术魅力无穷,是欧洲第一部优秀文学作品,也是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直到今天,它成为电影电视取之不尽的题材。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根据《荷马史诗》改编的精彩影视片断。(播放《特洛伊》和《奥德赛》电影片断剪辑)
(教师过渡)古希腊不仅诞生了《荷马史诗》这样伟大的史诗,而且还是欧洲戏剧的故乡。古希腊戏剧分为悲剧和喜剧。《俄狄浦斯王》是希腊悲剧的典范,我们一起去探究作品的艺术价值。(出示标题)
㈡《俄狄浦斯王》
(出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1、教材中哪些材料能说明公元前5世纪希腊戏剧非常繁荣呢?(指导学生从教材中的《古希腊剧场》图和“史海拾贝”中找出相关史实,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方法)
2、《俄狄浦斯王》的作者是谁?作品讲了怎样的悲剧故事?(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剧情)
3、《俄狄浦斯王》是希腊悲剧的典范,是古代史上欧洲文学的代表,其艺术特点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形成如下要点)
⑴作者通过严谨巧妙的布局,一环扣一环,以回顾和倒叙的方式,运用动机与效果相反的手法,逐步解开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的疑团,使故事形式完美,剧情曲折,引人入胜。
⑵俄狄浦斯王深知“弑父娶母”的命运不可抗拒,但他从未放弃与命运抗争的权利,说明他的正直与坚强。当他得知自己是弑父凶手时,选择的是一条活受罪的`生存路径,这不仅显示了他对一生的渴望与生的勇气和毅力,也表明了他勇于担负起自己应当担负的责任。在被命运击倒的那一瞬间,俄狄浦斯王的精神力量使他高高立于山巅而不是匍匐在泥沼之中,他的生命因此具有震撼人心的永恒的价值与意义。
⑶作品以命运不可抗拒为结局,但俄狄浦斯王却谱写了一曲感人而悲壮的交响乐,他的尊严与精神将流传千古。我希望这种精神能给大家以力量,使我们能更加坦然地去面对人生中的困难、挫折,甚至不幸。
(教师过渡)领略了欧洲文学的艺术魅力之后,接下来我们把注视的目光投向亚洲的阿拉伯半岛,欣赏大家熟知的世界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出示标题)
三、《一千零一夜》
(展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1、《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大家知道其名字的由来吗?(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教师作适当的补充说明“天方”的由来)
2、你们都知道《一千零一夜》的哪些故事?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后,抽选2—3名学生讲故事,引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3、《一千零一夜》主要讲述和反映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能反映出这么多地域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呢?(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作品中的故事从8世纪起不断得到丰富提炼,到16世纪定型。8世纪时,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因而作品的内容有源于古波斯、伊拉克、埃及等国的故事,也有源于印度、希腊等国的故事)
4、高尔基称《一千零一夜》为民间口头创作的“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为什么?请归纳这部作品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的原因。
(教师强调)《一千零一夜》中的各种故事都优美有趣,引人入胜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是世界文学的瑰宝。故事既歌颂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的品质,又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在我们的一生中都提醒着我们在辨别假、恶、丑的同时,更应该学会去珍惜和实践真、善、美。
巩固新课:
(出示本课知识结构图,复习本课基本知识)
今天,我们学习了古埃及人写在纸草上的象形文字和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居民刻在泥版上的楔形文字,领略了古代文字的美丽、精致和奇妙。知道了欧洲第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及古希腊的悲剧典范作品《俄狄浦斯王》。了解了深受世界各国喜爱的阿拉伯文学代表作品《一千零一夜》。让我们充分领略艺术魅力的同时,还使我们受到了智慧的启迪。
【练习巩固】
一、选一选:
1、中国的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事、形声等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下列文字中和甲骨文最相近的是 ( )
A、埃及象形文字 B、腓尼基文字 C、楔形文字 D、拉丁字母
2、古埃及文字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是 ( )
A、石碑 B、石柱 C、纸草 D、木头
3、“阿里,阿里,阿里巴巴……”这首歌中的阿里巴巴是中国儿童非常喜欢的动画片中的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及他的故事出自 ( )
A、《荷马史诗》 B、《伊利亚特》 C、《天方夜谭》 D、《马可·波罗游记》
4、在古代世界中,由两河流域居民创造使用的文字是 ( )
A、甲骨文 B、象形文字 C、字母文字 D、楔形文字
二、心得与疑问:
学习了古代的文字与文学,给你带来了哪些启迪与感受?将心得与疑问写一写,与同学、老师交流分享。
结束语:
古代的这些文字与文学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让我们懂得珍惜,学会吸收,充分享受其艺术魅力和给我们带来的智慧的启迪,让我们受益终身吧!
古代历史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了解和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了解和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了解和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君主集权的强化。本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强化君主集权的目的与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教师也可以结合关于清朝时期的文物遗址或影视作品引出课题。如: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通过上述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要学习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一、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明朝后期,建洲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创立八旗制度。
2、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9年明朝与后金在萨尔浒激战,后金取得对明朝作战的主动权。
3、萨尔浒战役后,后金把都城迁到沈阳,以后称盛京;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他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
4、1645年,李自成牺牲;张献忠占领成都,后来牺牲。
二、朝强化君主集权:
在学习清朝强化君主集权这一重点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
三、清朝制造文字狱: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有康熙“明史案”“南山集案”,乾隆“胡中藻狱”。
(在学习清朝制造文字狱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文字狱往往是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
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文字狱?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狱的目的。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狱的影响时,也应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四、学生分组进行活动。
一组学生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一组学生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影响,而且可以起到锻炼学生思维及概括能力的作用。
4)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结:
可设计如下演示图。
皇帝
内阁和六部 军机处 议政王大臣会议
5)练习:问题探究-想一想,努尔哈赤同宋元时期的几位少数民族首领有哪些共同之处?
6)作业:活动与探究-小讨论: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在后来的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历史》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戊戌变法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及《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和保国会。百日维新及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2.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社会条件,他们承担起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是当时国情决定的;通过学习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学生认识到: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高涨;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这次变法注定失败,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其深刻教训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通过学习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了,但是,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开始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它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重点分析
康、梁的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及评价是本课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三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的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戊戌变法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这一点,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之一。在理解认识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康、梁的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及评价是本课重点。
难点分析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戊戌变法的评价是本课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评价戊戌变法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况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因此,一说评价,往往就事论事,难以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把握。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容易把阶级与个人混为一谈,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所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戊戌变法的评价是本课难点。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使学生理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戊戌变法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师还应强调新政内容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通过对变法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对戊戌变法进行正确的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七课 戊戌变法
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通过提问、回答、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
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
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更加激化。一则壁垒分明了,二则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
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①“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须讲清楚两点:一是从发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事。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康有为多次上书被轻易地扣压了。如今加以提倡,而且光绪帝极为重视,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二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没有文化,当时能够上书言事的大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一种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②“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体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③经济方面的举措,无疑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
④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一是不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二是废除八股取土,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这实际是在改变官僚机构的构成,用现代话说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无疑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变革的。
局限性:①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性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
②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发展客观的局限性,非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
③军事方面的举措,没有采取由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政变阴谋,束手待毙,运动失败了。反映出维新派对政治斗争残酷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军队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戊戌变法不可避免地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五、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这一点可启发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变法的性质、失败原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等方面思考。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评价变法的意义,制作有关表格等,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供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七课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
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4.《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成立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四、百日维新(1898.6.11-9.21)
1.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2.保国会的成立(1898.4)
3.《定国是诏》及变法内容
五、戊戌政变
1.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阴谋破坏
2.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历史》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巴黎公社;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的产物;通过分析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情操、意志品质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在欧美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在主要国家确立。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产生很多新的社会问题:不平等的加剧,劳资双方的冲突与对立等等,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抗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在和资本家的不断斗争中,逐渐产生了自己思想的代言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运动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用来改造世界和解放自己。从此,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第一国际的建立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巴黎公社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其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重点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是本课重点。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资产阶级为自己挖掘了坟墓。巴黎公社是当时社会主义运动的典型例子,恩格斯说“想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请看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第一次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代表着时代的最高峰。同时,公社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和研究。
难点分析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则是本课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要分析透彻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巴黎公社不同于以往的无产阶级运动,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的国家机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这些都体现在巴黎公社的原则中。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要紧密联系工业革命影响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阐明矛盾发生的根源及不可调和性,说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并对经济危机、早期工运特点加以解释。
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工人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从历史条件分析其必然性和偶然性。由学生概括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原则,并得出结论:巴黎公社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同时,也有局限性;公社的原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可适当增加些资料,吸引学生兴趣和进行革命主义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
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则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
学生阅读教材第76-78页并概括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和工业革命有没有联系?能不能说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暴露出来,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经济危机频频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壮大起来,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转化,不再作为资产阶级的附庸。三大工人运动为科学理论的诞生奠定阶级基础。同时,工人运动开展需要科学的理论的指导,马、恩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唯物史观揭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产物;而剩余价值学说,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找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创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科学社会主义不但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而且经历史验证,是完全正确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共产党宣言》的有关内容。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规律;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作用;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二、第一国际
学生阅读78页第四自然段,分析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
阅读79页关于《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的材料,概括第一国际的主要活动:
主要活动:声援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其顶点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帮助各国工人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独立政党,如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
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无产阶级由分散斗争走向国际联合。斗争目的由要求政治民主发展到要求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目的更明确,群众影响进一步扩大。
三、巴黎公社
学生阅读79页第二自然段,分析巴黎公社成立的根源及特殊原因,指出巴黎公社出现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有必然性,同时也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有偶然性。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之间的内在关系。
学生概括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及局限性:
巴黎公社是暴力革命的产物,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后,建立了新兴国家政权;公社的选举公社委员会,兼管立法和行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公社的实施措施,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说明了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但同时,巴黎公社有突发性的特点,未对所有制做出明确规定,不完全等于社会主义运动。
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大胆试验。公社的原则也是最宝贵的经验,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并用无产阶级专政取而代之。
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启发式的问题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前进,存在着旺盛的生命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