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师恩难忘》教学案(优秀11篇)7-20-93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www.kuaihuida.com爱岗的小编为大伙儿分享的11篇《师恩难忘》教学案,欢迎借鉴。

《师恩难忘》教学案 篇一

季羡林先生说:“恩师是人不可缺少的机遇。”在写这篇反思之前,写好了给以前老师的贺卡。

这篇文章的感恩情怀触动了我,那么如何能触动学生呢?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理解“恩”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所以教学这一课,我注重引领学生把恩字找到,即找到文中的恩有哪些,只有找到了恩的内涵,孩子才能从中读到这篇文章最重要的东西。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听得入了迷”、“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结合小诗与故事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是怎样的“教学有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味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感恩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再读后面两自然段直抒胸臆的的句子,学生就能明白感情的基调在前面小事的描写就奠定了。

但是理解又不能是空洞的。初读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和学生一样站在课本的外面,只是把它当作课文来学,而没有和作者产生共鸣。于是第二课时我利用课文中一个重点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让学生理解老师对作者影响之大后谈谈自己对这个老师的印象。学生谈了很多,从教学经验、教学环境到独特的教学方法都表达了对这位老师的敬佩,从而在心底树立了一个可敬可亲的田老师。这时的学生便与课本产生了共鸣,也就更容易明白这也是令作者难忘的“恩情”。最后我让学生做一个小练笔,写一写师生相逢会是怎样的一个动人情景,我会对田老师说些什么样的感谢的话。这样想让课文的留白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让学生的感恩之情也充实丰盈起来。

课文结尾的内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看似简单,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我查资料时看到一位老师这样做的,那位老师因为这段文字引领一部分学生去阅读刘绍棠的书,看看他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以家乡北京郊区的农村生活为题材,格调清新,语言纯朴,乡土气息浓厚),从中找到这位田老师给他种下了什么。因此这一段并不是课文的结束,而是给予学生一个新的阅读平台,给予学生一个阅读起点,阅读整本书的起点。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许多引导不到位的现象,对一些重点词句的感悟还不深入,使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刻。

《师恩难忘》教案 篇二

班会目标:

1、让学生了解教师节的来历,教师工作的辛苦。

2、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学会体贴关心老师。

3、培养学生尊师敬师爱师的好品质。

班会重点:

了解教师的辛苦,学会体贴关心老师,尊敬老师。

班会流程:

一、教师节的来历。

问学生:你们的节日有哪些?预设:生日;六一儿童节。

老师也有自己的节日,那就是教师节。

由教师介绍教师节的。来历。语言通俗易懂。

附搜集的资料:中国教师节(9月10日)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被中国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实早在1932年,民国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为教师节,但教师节没有单独的活动,没有特点。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开始,即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从此以后,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二、了解教师工作:

同学们,你知道老师一天里,都做些什么吗?

学生列举,教师补充(用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

1、教课。

2、管理班级。

3、辅导学生。

4、批改作业。

……

三、你想为老师做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1、课堂上怎么做。

2、下课后怎么做。

3、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爱……

四、教师总结:

感谢同学们对老师的体贴和关心,希望你们严格要求自己,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是送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师恩难忘》教案 篇三

师:在学习了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师恩难忘》这篇课文后,有位同学得到启发,也写了一篇作文---《我的班主任》,在作文中,他写了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然后说一说,小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老师出示例文,学生自读)

生:在作文中,小作者写了冯老师帮助我纠正写字姿势的事。我在读了以后,觉得那个老师真是一位关心同学的老师。

师:你说的很好。小作者写的这件事太平常了,但很感人。请你再仔子细细地读一读例文,画出描写冯老师关心同学的语句,读一读。

生:(继续读例文)

生:忽然,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

生:冯老师轻轻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朝前走去。

师:这两句是从什么方面写冯老师的?

生:这两句是从动作方面来写冯老师的。

生:她的一双眼睛望着我,好象在说:三个一怎么又忘了?

师:这句话又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的?

生:神态方面写的。

师:冯老师给你的印象深不深了?为什么?

生:因为小作者抓住冯老师的动作和神态进行了具体的。描写,所以已让我牢牢地记住了冯老师。

师:你们说的真好。从例文中我们可以受到这样的启发:我们在写人时,要把人物的动作表现写具体,这样,我们笔下的人物才能生动、传神。另外,例文还告诉我们,适当地写写我的感受和反应,也为突出所写人物的特点起一定的作用。

点评:五年级的学生都知道如何写人,都知道写人离不开写事。可究竟如何写人,怎么写才能让所写人物“活起来”,却认识不清了。好多学生看到此类习作,往往在平淡陈旧的事情中打转转,只是把事情罗列出来就算完成写作任务了,根本不去管他生动与否,具体与否。本环节本着让学生通过读例文,学方法的宗旨,让学生先读例文,再说说写得细腻的、感人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会感人。学生们通过自读、圈划、思考,都得出了:要把人物写得细腻,必须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写具体。有时,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恩难忘》教案 篇四

教学要求:

1、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通过学习课文,生出对老师的理解与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听歌谈话(音乐:《我爱米兰》)用心去听一听,歌里唱些什么?歌中把老师比作米兰,你知道为什么吗?

二、感受师恩

1、这是一首赞美老师的歌,昨天我们还读了一篇赞美老师的文章《师恩难忘》,从文章中我们认识了著名作家刘绍棠的启蒙老师――田老师。通过昨天的学习,田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你能用上昨天我们学过的这些词语,来说说田老师的故事吗?出示(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

3、(指图):看,一位年轻的老师正在娓娓动听的讲着故事,孩子们听着他的故事甜甜的笑了。从田老师的故事中,我究竟得到了些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

4、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问,指名回答。

5、田老师的故事生动有趣,让我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快乐,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所以,在我的心中,田老师的故事好像是什么?(出示:我在田老师那儿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6、田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获得了一份知识,那么上千个故事我就获得了--(生答):上千份知识。

7、练习句式:“如果说一( )让我懂得了一( ),那么上千( )就让我懂得了上千( )。”

8、再读出示的话。(齐读)老师的故事是春雨。还记得那首描写春雨的小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的教育就像这春雨,悄无声息,飘进我的心田。再来读读。(生再读,找到春雨的感觉)

9、在密密春雨中,知识的种子在发芽,在长叶,感受到了吗?一起读。(生齐读)

10、(出示:刘绍棠简介。)看了作者的简介,你还想说什么吗?

11、想起田老师,想起田老师的故事,那是感激、是幸福,更是四十年来不能忘记的田老师的教诲之恩!你能再读读这句话吗?(齐读):“我在田老师那儿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我爱米兰》音乐起)

12、读读课文的八九自然段。(生自由读——指名读)问:此时的我已是快五十岁的人了,而且已经是个大作家了,为什么还行小学生一样的礼?

13、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小节,感受我对老师深深的'敬意。(配乐朗读)

三、拓展阅读

1、(出示冰心写老师的一篇文章、毛泽东写给徐特立的一封信)这两篇文章的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敬和怀念的呢?找出有关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找有关语句,练习感情朗读)

2、这是母亲死后第一次流泪,老师在我心目中的份量和谁一样重?我们一起来轻声地读读这一段。

3、每当想起自己的老师是那样亲切、那样温暖,那样自豪。所以这两位作者不约而同地给自己的文章取了一个题目,是什么?(我的老师。)想起老师,我感到那样亲切,该怎么读?(齐):我的老师。想起老师,我是那样温暖,该怎么读?(齐):我的老师。

四、身同感受

1、同学们,我们也有我们的老师。每天清晨,我们迎着清风朝阳来到学校,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你有没有感受到过老师对你的关心和爱护呢?我们对我们尊敬的某一位老师说一句心里话,好吗?

2、(出示句式:“老师啊,您是,。)写在课堂笔记本上,然后深情汇报。

3、最后,让我们用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首赞美老师的诗献给所有为我们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出示: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金桥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古往今来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师恩难忘》教学案 篇五

《师恩难忘》的作者是刘绍棠。课文讲刘绍棠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对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影响。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文章。课文通过对田老师“故事法”教学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听完执教老师上的这第二课时,我在想,这节课落在学生思想、情感认识上的收获究竟有多少?

文眼,这位老师定的是——“师恩难忘”,也是题目。《师恩难忘》中,难忘的是啥?我们的课,能否让孩子们真正感觉到田老师的“师恩难忘”?课听下来,总体感觉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进去。也就是说,没有把文字拆开,把难忘的师恩之感“破译”出来。不然,那些经典的词句,虽读千遍万遍,不知其味,便没了“师恩”。

我想,这篇文章中,由“师恩难忘”引发开去,不是不行,但个人感觉这个“主题词”有些抽象,是一种概括性的词语,大、空。这堂课,从“师恩”出发,仅了解课文情节后,再回到结尾“无心插柳……”,学生还是在文字表面打转转。“恩”太空,于是课就飘了。

如何让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找到具体的“形象”?我看,关键是要找到文字中的具体抓手。我读到了文中“感念”一词。这个词就有一种,一触肌肤,就能摸到体温的感觉。作家刘绍棠的这个“感念”,是全部的感激、感恩,是一辈子的纪念、怀念、感念。如果照这个思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感念”的究竟是什么,最后结合作者抒发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终生难忘”——“师恩”可知、可感,从而具体化了。

可以先从文中的一个故事入手。

刘绍棠描述了田老师当年,如何引导他们学习一首古诗的情景。现在看来,每一位小学老师都会用这种方法来解释诗的意思,并不稀奇。可问题是,让“我”感念的是,老师能够做到“娓娓动听”(书上的词语),并让“我”“身临其境”(也是书上的词语)——这可不是一般老师能够达到的教学艺术。

我们语文课不是应当积累和理解一些词语吗?像上面这两个成语,用查字典的方法解释,好像也可以,可田老师却用故事法,通过声音传递,体现“娓娓动听”,通过教学效果体现“身临其境”。

而今天上课的胡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两个词语,但对“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没有和文中故事本身的贴在一块儿。“娓娓动听”是田老师教学语言的魅力,身临其境是田老师让教学有了“现场感”。看来,要很好理解这个故事对刘绍棠的影响,必须让当下的学生,也能跟着刘绍棠回到过去,和他一起听田老师怎么“娓娓动听”,而且,也要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这样,既用情景法理解了这两个成语,又体会到当时刘绍棠的激动。

如何把上面的思考转化为教学过程?教者就得想办法,让田老师的故事在我们孩子的心中有声音、有画面、有色彩,仿佛在他们小小的脑子里“过电影”。

可以让学生充分朗读文中的田老师用诗歌改编的故事。之后,再提出要求,书上不是说娓娓动听吗?你就是刘绍棠的老师,再读,看看你怎么娓娓动听地讲给我们。于是,一名学生试着娓娓动听地“讲”的时候,引导其他学生,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田老师改编的故事,是把整首诗的诗意串联起来的。故事比较长,教师可以分段教学。比如第一个学生扮演“田老师”,讲诗的前两句时,教师叫一声“停”,然后引导学生把看到,听到,联想到的说说。之后,顺便让学生用诗句概括刚才所感受到的。诗的后两句也可以用前面的方法。

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这首诗的每句话的意思,更能体会到田老师把诗句变成故事,来解释诗意的妙用。第二个、第三个“田老师”讲的时候,就可以完整体会,并感受其是否“娓娓道来”,以至“身临其境”——你看,这两个成语,就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文素养了。

学生讲完了故事,要再追问:田老师的故事中,有的究竟是什么?学生就能用课文的句子说出——“这个故事,有思想,有人物,有形象,有情趣。”你看,这句话多概括啊,啥形象?啥情趣?啥思想?如果没有前面的“娓娓道来与身临其境”的讲故事,学生是怎么也不能理解的。

至此,教学还要深入:田老师讲的难道仅仅是这一个故事吗?回到课文,找到文中对田老师教“复式班”的描写。他同时教四个年级,刘绍棠跟着他学习了四年,可以带着同学们算算,四年多少个学期、多少天,会讲多少个这样的故事。可以推理出,太多了。

比如语文课上,除了古诗,还有那么多不同体裁的文章。这就是说,除了课本里据诗的内容改编的故事,田老师还可能讲诗的作者如李白、杜甫等人的故事,以及“诗”以外的更多课文的故事。这不就是文中所形容的——“春雨点点”吗?跟着田老师,听了四年的“故事”,这才会让“我”感到终身难忘。多好啊,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课文后面的一句——“从事文学创作,需要发达的形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力,田老师在这方面培育了我,让我开了窍。”是田老师培养了刘绍棠成为著名作家的基本素养。因此,刘绍棠发表了那么多优秀作品,成为了当代著名的作家。

以上我们从作者角度体会对田老师的感念。如果说仅一个刘绍棠对老师的感念,还不够。因为,这离“无心插柳”境界还差一段距离。

我们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继续深度阅读,深化主题——田老师是复式班教学,一到四年级都是他一个人教。每一个年级他都这样用心教导。而且,课文结尾写道,田老师执教了40年。算算,他培养了千千万万的人,这才叫“弟子三千、桃李满门”。然后回到老师的话——“无心插柳柳成荫”。他对每一个学生都在插柳,你说这样的多了不起。原来,让刘绍棠感念的,不只是老师对自己的培养,还有他“面向全体学生”的境界。

回乡的“我”,见到耄耋之年的田老师。想想,田老师四十年用心培育他的所有学生,是“我”经历的四年的十倍。人有多长的寿命?百岁已算高龄,田老师为他的学生们,付出了四十年,容易吗?不容易。什么叫呕心沥血,什么叫百年树人?这才是。因此,结尾作者感慨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才能让学生分明感觉到载一棵树容易,十年长活长成,培养一代人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啊!

如果有可能,可以引用歌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不一定唱)——“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一位这样的老师,一位不图任何回报的老师,而因这样的老师,给刘绍棠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放飞了一个农村孩子的梦想,给了“刘绍棠们”一生的成就。

此刻,作者用自己的笔,记住的终生难忘的“师恩”,上课的老师,听课的学生们,怎能不感念这样的老师?!

到这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些名言警句也许才会进入小朋友的“嘴里”,消化在思考的胃中,切实地体会到这些句子、这些词语的真正含义,体会到“感念”的温度与厚度。最终,留在灵魂的记忆深处。

一颗感念的心,也许,因对如上语言文字的土壤耕耘,深深地扎下了根。

除了上面的教学建议,还就细节谈几点建议。

1、个人的风格不必刻意改变,人的天性很难改变,上课时如果不是刻意追求避免自己的缺点,教师的注意力就能更好地释放到学生身上。

2、面向全体学生。有些时候,公开课是借班上课,因不了解学生,难免会出现发言不均衡的现象。但正常教学,就要面对全体学生。这个问题要让能力强的回答,作提升;那个问题让中等学生发言,作强调,还有的问题让困难生来重复,作巩固。如果这样教学,讲到哪里卡在那儿,过不去了,你就让它过不去,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的教学预设有没有问题,围绕这个坎儿,好好想,为什么学生不搭你的话茬。这才给你下一次的教学带来更大的好处。而不能只是找一两个好孩子发言就过去了。

3、学生的“一副好口才”从哪里来?课堂上一定要训练。首先要让学生的把声音放开,落落大方,不是培养学生夸夸其谈,但尽量要达到侃侃而谈。当下时代,说哪个人老实,不爱表达并不是优点,恰恰是弱点。因此,朗读,口语交际,讨论等,都需要好好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

4、关于板书,中年级一定要体现中年级的特色,以词句为主。比如前面讲的“娓娓道来”“身临其境”,还有“无心插柳……”“十年树木……”这些经典的词句写在黑板上,既是这堂课的眼睛,也帮助学生实现了潜移默化的积累与运用。

反馈——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胡兰

也许是心理素质差吧,每次有人听课,课前我都难免紧张,课后也常常口干舌燥、四肢乏力、疲惫得像要虚脱,特别是课上得不好、不顺的时候。今天就是如此。四年级刚开学,第一单元主题为“师生”,两篇主讲课文,第一篇《师恩难忘》,第二篇《孔子和学生》。假期里年组分配备课任务,我负责的正好是这个单元,所以还算精心做了准备,开学后同年组老师听了我的设计思路,也纷纷叫好,于是醺醺然,就请窦老师来听课。

备课时,将主题定为课题“师恩难忘”,然后围绕课文展开,用“恩”字的造字法导入,当人们成功或得救的时候,心里想想原因,于是就会感谢别人的恩。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师恩的词句,重点讲读“娓娓道来”、“身临其境”、“引人入胜”、“春雨点点”等关键词,体会出田老师用故事教学,启发我形象思维和想象力,这对于我而言就是师恩的表现。然后用语言训练“我地对老师说:”回顾课文内容,体会师恩难忘。最后齐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我终生难忘!”结束。——表面上看起来,逻辑还算顺畅,重点词句也都做了解读。

但,课上得很累。学生的朗读总是入不了情境,语言训练没有出现预想的争先恐后的景象,这个课堂变成了我的一言堂,越到后来越觉得没有人愿意举手发言,即使带着学生齐读,学生发出的声音也仅仅是出自他们的喉舌,而不是心灵。下课后没有往日成功教学后,孩子们的前呼后拥、依依不舍,不用听领导评课,看着表情冷漠的孩子们,我就能体会到——这是一节失败的课。

问题出在哪儿呢?整整一天,我做什么都心不在焉,把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头脑里重现。怪自己训练学生不到位、怪自己课堂引导不灵活、怪自己语言训练的设计太难……但是看了您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尽管问题很多,但自己所体会到的那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根本问题在于我的教学是线性的。备课时就盯着教材那一课的一亩三分地,教学的顺序就是课文的顺序,说句不好听的,我的备课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课本里那一篇该学的课文变成40分钟课堂的过程。

的确,我有理由为自己辩护,学校工作忙、事情多,每日的上班时间不由自主地会陷入烦杂的事务当中去。备课,往往在晚间,夜阑人静,蜷起僵直的腿脚,振作疲惫的精神,屏蔽掉许多正常的享乐,甚至要抵御住读书的诱惑。然而这时间还是太有限了,有限得也许只能有时间好好想想眼下就要上的明天的课。——这是教师的真实生态,甚至可以大言不惭地说这是一个有责任感、有足够良知的教师的真实生态。正是由于这样的目光短浅,每天的教学就没有了课程意义上的引领、没有了对学生年龄特点的足够重视、甚至没有了主题单元的哪怕是小范围的同类文本建构。教学就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疲于应付中走向了窄化、走向了视野局限、走向了少慢差费。

假期呢,回想刚刚过去的暑假,不是没有用功,放弃旅游的机会,参加了两个语文教师的培训。听学校“建设书香校园”的倡导,一个半月读了19本书。这当中有儿童文学,有文学名著,还有很多的名家课堂实录。就是忘了仔细读一本最该好好读的书——语文教材。我从读过的书中汲取的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加上一众名师们上课时的引导方法,作用于我自己的教学,呈现在课堂上,有可能对教材挖掘得到位,教学的引导有一定的逻辑和方法。但那些悬浮在空中的方法、技巧是需要与还留在地面上的我们的孩子做有效的链接的,这链接的媒介就是教材。您说语文老师要把自己当成“用语文教人”的,而不是“教语文的”,但我理解,您的意思恐怕是语文老师,应当通过教语文而达成教人的目的。您评价我功底厚,这着实不敢当,衡量教师的水平,不是看他自己有怎样的能力与素养,而是看他究竟培养了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与素养。

追本溯源,问题还是在于对主题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认识有偏颇,或者说没有自觉贯彻主题教学思想理念的意识,理论与实践分家。所以,庆幸开学初就请您走入了我的课堂,使我的教学不致日错一日、渐渐谬之千里。在下面单元的教学中,我想自己应当集中精力先完成以下一些工作:

1、主题确定

确定主题不能凭感觉,应当建立在反复、深层次地阅读文本之后,而且要将主题的确定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效链接。阅读文本的后教师所提取出的关键词不一定是最适合作为教学主题的。要看这个关键词是否是课文的情感、思维与文化的主线,是否是学生在现有年龄阶段能够理解的,是否是能够条分缕析地结合课文内容拆分成可以循序渐进认识的一串相关词语,是否能够利用这个主题带出课文中需要重点讲读的精彩句段,甚至带出一连串的同构文本。

主题一旦确定,特别是定得正确之后,备课的过程自然水到渠成。但具体到某一篇课文,课文中出现的那样多的关键词,究竟选择哪一个更适合、更准确呢?这真的需要教者的慧眼,窦老师每次的解读总让人眼前为之一亮,所以教学才那样成功。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干脆就用笨办法,将课文中或与课文相关的所有关键词悉数拿来,一一尝试,相信其中总会有一个最佳选择。

2、单元规划

我们应当明确,给学生上课,不是为了呈现一个花里胡哨的40分钟,甚至不必要一定追求教学的热闹活跃、完美无缺。而是要尽一切可能多教给孩子东西,并且让这些教师想教给孩子的东西有效,用您的话所就是长在孩子身上。这次您给我评课特别强调一个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我感觉在《师恩难忘》中我就是没有处理好如何让教学有效的问题。

我想有效的教学就应当是如您所说的具有了“温度”、“广度”、“深度”的教学。由于性格使然,“温度”在我身上不难实现,甚至有时有点激情过渡,以后慢慢修正。最难实现的是“广度”与“深度”的和谐与适度

在教学中,由于自己能力有限、经验不足,主题教学的“广度”总是不能有效的拓宽。不是找不到可以用以拓宽广度的文本,而是教学设计的时候,不知道应当如何取舍。个人认为,每一课的教学都应当有一个情感的基调,保持相对的完整性,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把课上成大杂烩,那样课文中的意境就没有了。但是恰当的“广度”引入却反而会对理解文章、烘托已经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您上的《圆明园的毁灭》、《秋天的怀念》,还有上学期您听我上的《我爱故乡的杨梅》。所以,怎样既不破坏教学的完整性,又有效拓宽教学的广度,同构文本应当如何取舍,现在我自己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不够成熟。

还有就是深度的延展,我同意您的话“深度不是难度”,甚至我想对于像《师恩难忘》这样清新朴素,没有太多需要思辨内容的课文当中,深度是否可以理解为“情感的浓度”,一节课上下来,学生焕发了对老师的理解、敬爱、感念,而且这些情感不是老师的强势灌输,也不是口号般的流于表面,而是真正发自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与认同,这就是一节成功的课。难的是这样的“情感的浓度”怎样由淡薄,到清浅,到渐浓,乃至最后的漫溢与喷薄。

由此,我想到今后自己的备课,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的实现,我想靠以往的备课方式都是决不可能实现的。以往的常态课教学我是比对着教材备,看看教材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找出那些应当重点讲读。然后就按照从头开始的顺序,用上些从各位名家那学来的技巧,一部分、一部分的写出一篇教案来。教案与教学的顺序基本等同于课文行进的顺序,至多不过是把课文变厚。文章的内容没有结合上下文引申与回扣,课内教学内容没有与课外教学内容有效链接——课堂呈现出一种线性。

下一步我努力的方向,是使我的课堂由一条线,变成一张网,这网由开放与闭合两部分组成。闭合部分,围绕主讲课文,教材中凡与理解主题有关的内容都应当交织在一起,像您所说的“把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撕开又拼拢,摺来叠去。”开放的网是要合理建构单元内容,首先将本主题单元内可以同构到本课教学中的内容结构进去,然后将视角继续放眼到课文之外,有效利用一切有助于理解主题的内容,使我们的课堂能够籍此丰满有效。

教语文一年了,时不待我,如果说去年今日还可以用缺少经验来自我安慰的话,待到明年今日,课如果还上成这样,我不知道该以怎样的面目示人。所以,感谢能在教语文之前,我还是课任老师的时候,就读了您关于语文教学的著作,以至一步入这个领域,从一开始就能避免一些教学中的低级错误。更要感谢教语文来的这一年来,您一次又一次抽出宝贵的时间走入我的课堂,您给我提的一个个问题:不会导读、不善提问、激情过胜压抑思想等等,振聋发聩,围绕您给我提出的问题,我反复重读您的语文教学的论著、并且从语文教学界的众多专家名师那里汲取营养。但智慧有限,对于那样多自己教学当中的问题常常是当事者迷,需要靠您提点。尽管至今,您给我提的许多问题还没有改得足够令人满意,而且新的问题又不断产生,但就是这一次又一次自我否定、一次又一次痛而后快的成长,我就在您的引导下,一步步地朝着明亮的那方前进。期待着,您再听我的课;期待着,这样的成长快些再快些。

《师恩难忘》教案 篇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田老师出色的口才文笔。

教学过程:

一、品读师恩的难忘

师:同学们,人的一生会感受经历过很多“情”(板书:情),你能说说你知道的哪些情吗?(相机板书)(这些情,是有阶段性的。)(交流)

师:亲情是我们一出生就已经伴随我们成长了,爱情是等我们长大后会遇见的,有一种情是伴随我们成长的,是哪种?(指答:师生情)是的,师生情也是刻苦铭心的,它不仅伴随着你们成长,同时也让教师深深烙刻在心中。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对师生,感受他们之间浓浓的师生情谊。(板书:1师恩难忘)

师:一起读题。(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出难忘的味道来)

师:课文预习过了吗?我要来考考你们了。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你对他了解多少?

师:这篇课文原来还有一个题目,名字叫--《老师领进门》,你们知道下句是什么吗?现在我想问问你们,如果你们是编者,为什么要把这篇课文的名字改成这个?说说你们的看法。

师:是的,改了名字之后,能更好地突出“难忘”(“难忘”加点)

总结: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让刘绍棠难忘至今,可是他真的普通吗?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理解词语,读通课文

师:课文预习过了吗?好,我现在想问一下,读了两遍没有?读三遍的呢?其实我现在最关心的不是你们的书有没有读好,而是你们对生字和词语的掌握情况。

(出示:姥姥炊烟歇歇脚念叨恍如惊醒滋润拐杖)

注意:“念叨”中的“叨”读轻声,“醒”的写法。

指读,齐读,描红

师:把这些词语带进课文,好好地读读课文。

指名读,齐读。

过渡:同学们,课文中有这样一个词语(板书“叩拜”)

师:谁来读读这个词?

(指名读,再齐读)

师:读着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师:同学们想得非常好!我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神奇,有的词读了让人想到一幅画,有的词读了让人想到一个动作,有的词读了让人想到一种情境。(板书“戛然而止”)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个词语,注意“戛”这个字,看它与哪个字差不多。

预设

生:“戛”与“嘎”差不多,一个有口字旁,一个没有。

(师板书“嘎”)

师:“嘎”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可是这个口突然就没有了。(擦掉口字旁)

你能猜到“戛然而止”的意思吗?

师:对,“戛然而止”就是突然停止的意思。“戛然”就是突然的意思。一起来读这个词语。(指读、齐读)

师:从课文中找到这个词,默读它前面的文字和后面的文字,想想为什么作者的思绪会戛然而止。

生交流

师:课文中有不少描写田老师或者是田老师课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春雨点点、深深感谢、恭恭敬敬)

师:是的,每当作者想到田老师,想到田老师上的课,就会想到这些词。

(手势示意学生读词,生齐读)

师:长大后,作者成了了不起的作家。每当他取得成绩,受到表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田老师,想到这些词。

(生深情地齐读这些词)

师:同学们,文中说田老师的文笔与口才都很好,你们说说,“娓娓动听”这个词是描写田老师口才好呢,还是文笔好?

生:(齐)口才好。

师:那么,说一个人口才好除了“娓娓动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师:说得好,娓娓动听、出口成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用这些词来赞美我们的田老师一点也不夸张。同学们,请拿起笔,尽量多地用上这些词,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心目中的田老师,介绍一下田老师上的课。

(生自由练写,三四分钟后)

师:谁先来?用你的描写把我们带进田老师的课堂。

(生交流,师评价)

板书:师恩难忘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本课的点面结合、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整理脉络

师:同学们,昨天是开学第一天,课文中的田老师就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美好的印象。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田老师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出示: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春雨点点、深深感谢、恭恭敬敬)

师:课文中用了这些词直接描写出田老师课堂的引人入胜,(板书:直接描写)那么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田老师课堂的引人入胜。

师:在这里,作者用他自己的入神烘托出田老师课堂的引人入胜,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什么呢?(板书:侧面烘托)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如果给这篇课文分分层,你能依据什么来分?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写开学第一天的事的。

生:第3~6自然段。

师:他说第3~6自然段,有多少人和他一样?

(生纷纷举手)

师:但是第8自然段的开始有这样一句话:“有一年我回家乡去,

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读)有一年我回家乡去……

师:慢一点,你要读出东西来。

(范读)有一年我回家乡去---

生:(齐)有一年我回家乡去……

师:这说明前面都是作者的---

生:回忆。

师:课文第3~7自然段应该是写小时候上学的事,8、9自然段是写40年后的事。这样,我们把课文分成了三段。请用“∥”在文中标好。

二、感受师恩

师:课文的第二段最长,也最难懂。请你们先练读一遍,稍后我找人读,看谁能读好。(生练读)谁来读给大家听?读的人要尽量把我们带进田老师的课堂,就像在听田老师讲课一样。听的人也要会听,怎样才叫会听呢?如果你能把人家读的几段话听成一段话,把那一段话变成一句话,最后再说出来,那么你就是最会听。你最先举手,好!第一个读的机会被你抓住了。

(多名学生读书)

师:我现在想问一问,你把这几段话听成了怎样的一句话?这难度大了,会不会听就在这地方显出来了,本领就在这里看出来了。好的,请你先说。

生:这一段给我的感觉是田老师的口才很好,而且文笔也很好,课上得也很好。

师:真会听,你听得好,说得也好。

生: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了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感到田老师非常会教书。

师:对,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了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感觉到这位老师口才非常好,非常会上课。还有谁,听成了怎样的一句话?这个能力要锻炼的,我们会听就表现在能不能把几段话听成一段话,最后把一段话再变成一句话。

生:田老师上课非常生动,每上一节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师:那么作者在田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得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找一找。

(生默读静思)

师:好,谁来告诉我究竟学到了什么?(生无语)“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这是一首诗,是什么时候学的?

生:一年级。

师:这首诗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就是什么?

生:我们学到了知识。

师:对,这首诗对作者来说,就是知识。因为在这之前作者不会这首诗,现在会了。还学到了什么?

生:学到了道理。

师:从哪里看出的?

师:你能告诉大家是什么道理吗?

师:对,要爱护环境,要爱护花草树木。正因为大家的爱护,这儿后来成了--大花园

师:有两个句子,我建议同学们一起读一下:你折一枝,他折一枝,

后面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生读)还有“后来,这儿的花”---

生:后来,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师: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人人都要爱护花草。

生:我知道这儿后来能成为一座大花园,是因为有了人们的爱护。

师:还有呢,在田老师的课堂里除了知识、道理,还有什么?

生:还有文学,课文中说田老师在他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师:是的,同学们请看这句话。(课件出示: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自由地读读这一句。(生自由读)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获得了一份知识,那么上千个故事,我就获得---

生:上千份知识。

师:谁能用上“如果……那么……”说一说。

师:老师的故事如春雨点点,还记得那首描写春雨的诗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的教育就像这春雨,悄无声息,飘进我们的心田,再来读读这一句。

师:在密密的春雨中,在细细的春雨中,知识的种子在发芽,在长叶,感受到了吗?再来读。

师:同学们,在这里,作者写道刘老师给他讲了千千万万个故事,但是这篇文章中,写了几个故事?

师: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板书:点面结合)在写人物时,如果把什么事都写下来的话,你能记住吗?对的,所以要有所选择地写一两件典型的示例,这样才能让别人记住。

师:刘绍棠今天能有如此大的成就,与田老师的教导分不开,所以想起田老师,想起田老师讲的故事,那是感激,那是幸福。读“我在田老师那里”---

师:40年来,我不能忘记田老师的教诲之恩,所以我回到家乡,在村边遇到田老师,仍像---

师:感谢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播下知识的种子,播下做人的种子。作者40年后见到老师,仍像小学生一样向他敬礼。我现在想问问你们,假如,你将来成了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你见到你的小学老师,你会怎么做?

师:假如你将来成了江苏省的省长,你见到了你的小学老师,你会怎么做?

师:一切都在这深深一躬里。假如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见到你的小学老师,你会怎么做?

师:听到你们这些话,我们做老师的该感到欣慰。同学们,让我们真诚地对老师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

齐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师:让我们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声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再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师:好,下课。

《师恩难忘》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能读会认生字13个,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在自读课文时,练习画出自身的问题,学做批注笔记。

3.学习课文,理解“师恩”一词,了解启蒙老师田老师对作者的巨大影响――使他胜利地走上了文学之路,感受作者对老师的理解、敬佩和感激之情,激发敬师爱师的情感。

4.仿照田老师编故事学语文的方法,给古诗编故事,展开想像学习语文。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老师的理解、敬佩和感激之情,激发敬师爱师的情感。

三、课前准备

生字卡、插图

四、教学过程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略)

(一) 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二)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志问题。

(三) 小组讨论交流。

第 二 课 时

(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练习读文。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设计让学生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通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教会学生用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理清文章主要内容,讨论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讲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交流文章主要写了三个局部的内容,分别是:第一局部(1~3自然段);第二局部(4~9自然段);第三局部(10~12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局部,变序自读

1.默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质疑能力。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由提出问题。

(2)小组汇报交流,梳理有价值的问题。

(3)学生带着问题充沛阅读考虑,并讨论考虑,师作必要点拨。

A.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B.他为学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相机理解“娓娓动听”)

C.田老师讲的故事与所学的小诗有什么关系?

D.从哪儿看出我听得入了迷?(相机理解“身临其境”、“戛然而止”)

E.田老师的故事对我有怎样的影响?(相机理解比喻句“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这句话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变序学习课文,直奔中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自读第一局部,你了解到田老师的什么特点

(五)学习课文第三局部

1. 默读课文,想一想:

(1)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

(2)儿时的一位乡村小学老师为什么这样令作者难忘?

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干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六)总结全文

1.再读全文。

2.说一说: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二句话说出来。

3.你还想对作家刘绍棠说一两句话吗?

第 三 课 时

(一)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2.认读。3.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一个一起特点是什么?4.书写。5.评价:①学生互评。②老师总结。

(二)实践活动

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

《师恩难忘》教学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结合语境理解“娓娓动听”、“身临其境” 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准备

范读音乐 、教学光盘。

三、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自读文章。自己解决生字,把课文读通顺。(出示读书金钥匙)

2.检查生字。

师:刚才我发现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仔细,相信课文中的生字一定难不倒大家。现在,谁能想个办法替老师检查一下生字?

学生众说纷纭,教师相机采纳。

(点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师:会读书的孩子每次读书都有自己的收获,现在,老师想请你再把课文快速读一遍,看有什么收获?

学生读书,交流读书感悟。

生1:从文章可以看出,田老师是一位非常认真的老师,而且很有方法。

生2:这篇文章讲了作者上小学时候的事情,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他的老师!

生3:这么长时间作者还没有忘记他的老师,说明田老师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到现在也忘不了他的老师。……

(点评:交流学生读书的发现,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品读感悟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已经注意到了文中的田老师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到现在也没有忘记那位小学教师?

现在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文章,把你感受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做好批注笔记。

1.学生读书作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互相交流批注笔记。

3.汇报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不但对课文作了细致的研究,而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学习,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尝他们读书的果实吧。

生1:我对文章第9自然段的印象最深。通过这一段可以看出,田老师教学有方。为了帮大家学好课文,他编了许多故事。特别是“每……都”这几个词语,说明了田老师对每篇课文都如此,而编“上千个故事”该需要多少时间呀!由此更体现了他的认真和对学生的的负责。

师:的确如此!你很会读书!这正是田老师为什么给作者留下如此深的印象的原因之一。文中田老师的认真负责让你——

生1:让我十分敬佩!

师:那好!请你带着对他的这种感受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也让大家分享你的成功的喜悦!

生有感情地读书。

师生评价。

(点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该珍视学生特有的读书感受,不要机械的讲解。)

生2:我觉得文中的故事十分好听。我在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着田老师给他的学生讲解这个故事的情景。我想同学们一定听得非常入迷。如果我也能听听该多好呀!

师:我想也是。你看,田老师是一位多么有心的老师啊!一首首枯燥的古诗在他的口中变成了一个个美妙动听的故事。也许,作者到现在也不会忘记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今天,大家还想听吗?

师:谁能有声有色的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呢?看谁有胆量和咱们的田老师比一比!

生3:有感情地读课文第6自然段。(配音乐)

(点评: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师:真好!在你动听的声音中,我仿佛走进了这个故事里,来到了那座小亭子旁,看到了一束束的美丽的花朵……这种感觉用课文中的词语就叫:——

生齐:身临其境!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词语也能说明这个故事对作者的吸引力,谁知道?

生4:引人入胜!

生5:老师,我觉得还有一个词语也体现了田老师的故事好听——娓娓动听!

师:你读书真仔细!能用它说句话吗?

生5:上课了,李老师读课文的声音娓娓动听。

(点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根据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学会积累词语,鼓励学生爱好写作,体现了学以致用。)

学生品读其他段落。

师:通过刚才的读书,大家有没有发现,作者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去写田老师的?

生5:敬佩。

生6:我想,除了敬佩之外,还有深深的感激。

师:感激什么呢?

生6:感激是田老师引导他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从事文学创作。可以说,是田老师影响了他一生。

师:谈得好!你能不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你的理由?读给大家听好吗?生读书。

师:如果你就是作者,当你再一次面对你的恩师的时候,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

生6:敬爱的老师,谢谢您!没有您的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没有您的教导,就没有我的现在。谢谢恩师!(深深的鞠躬)

师:好!一个“恩”字深深道出了你的感激之情。深深的一鞠躬更让我们为之感动。相信,这一定是作者的心里话。所以课题才叫做——师恩难忘!

师:我想,如果让你再次把课文读一遍的话,你一定有更深的体会。

生读书。(配乐)

(点评:让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

(三)质疑求知

师:仔细读书,用心品悟,的确有不少收获。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疑惑吗?请你再仔细把课文读一遍,看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或疑惑。找出来以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看能不能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到班上来。

生读书,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1:我有个问题,田老师这样的方法在今天还行得通吗?

生2:古代的私塾为什么要供孔子的像,而且还称作大成至圣呢?……

师生讨论共同解决。

(四)作业超市:(任选一项)

1.回忆以前自己的老师,把他们的相关资料整理一下。

2.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老师。

(点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的需求,才能学有效果。)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的学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1:田老师那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和有趣的教学方法让我最难忘。

生2:田老师创编的故事最令我难忘……

生3:田老师很有想像力,每节课都能让同学们听到故事,我非常想做他的学生。……

(点评:经过试验,知识再现是一个有效的巩固学习的方法。因此,必须在课堂上让知识重现。)

(二)再读感悟

师:这节课,我们自己读读文章的剩余部分,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我们产生同样的感受或有新的想法。

生读书并发言。

评读交流。(以学生的发言为资源,着重品读。)

(三)迁移表达

1.学生介绍自己的老师。

《师恩难忘》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两个词语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连贯、通顺地复述“我”开学第一课的情景。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教诲、炊烟、娓娓动听、身临其境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师恩难忘

(投影)通过小作者第一天上学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田老师的敬爱之情。

二、学习新课

1、问:这件事发生在作者不满6岁的时候,而且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十年了,但它在作者的脑海里却一直那么清晰,仿佛发生在昨天一样,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第一天见到田老师的情景。

2、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想:小作者第一次见到田老师是怎样的感情呢?(敬佩)(板书)敬佩

3、为什么会敬佩老师呢?(投影)一位教师,教四个班;17岁就开始教书了;

口才、文笔都很好。

4、从这几点,你看出田老师哪些值得敬佩的地方呢?(板书)能力强;经验足;才学出众。

应该怎样朗读呢?

让我们怀着敬佩的感情来朗读这一段吧!(反复朗读)

5、让我们来看看田老师是怎样的“才学出众”。请快速的读文章的第3—4小节,对照插图,找出最能表现插图内容的语句。

(他先… …,又… …,然后… …,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6、老师讲了个什么故事呢?自读故事,待会我请同学来复述。

7、请一个同学复述,其他同学想,听了老师的故事,“我”是什么表现呢?

8、请学生朗读第6小节,其他同学考虑: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说明田老师讲的故事很吸引人。)

9、在以后的每一天里,田老师都要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的感受是什么呢?

请同学朗读第7小节,想一想作者的现在的感受如何?

(喜欢上田老师的课)(板书)喜欢

请同学读出小作者的“喜欢”来。(反复朗读)

10、田老师的故事对我有那些影响呢?

(投影)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作者用“有如春雨点点”的比喻是要说明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应该怎样朗读呢?(反复朗读)

11、40年过去了,当作者再次见到田老师时,他是怎么做的呢?

(投影)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知识的种子。

通过“仍然、像……那样……恭恭敬敬、行礼、深深感谢”这些划线的词语,你体会到现在作者对老师是怎样的感情呢?(板书)感激

那么就让我们齐声朗读这一段,一定要读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12、小结。

作者通过对第一天上学情景的具体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田老师的敬爱之情,由刚开始的“敬佩”,到听了田老师课以后的“喜欢”,再到40年以后,再次见到田老师的“感激”之情。揭示出作者对田老师的“敬爱”之情。

三、布置作业(投影)

1、 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2、实践活动:课后收集“尊师名言”,准备在下一次的晨会课上交流。

3、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你对老师的敬意

《师恩难忘》教学案 篇十

课 题 师恩难忘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3课时 教学内容 师恩难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投影片、录像片、录音带等。教 学 过 程预习作业 1.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 2.自学课文中的生字,会读会写。 3.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体悟对老师的感情,并找出相关的句子。 4.了解作家刘绍棠及其文学成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注 一、解字揭题,改题生疑。 1、板书“恩”,提出书写要求:认认真真,把“心”写正。 2、看到“恩”,你想到了什么?

3、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不存在着“恩情”。如父母对我们的“哺育之恩”,他人对我们的“相助之恩”,领导对我们的 “知遇之恩”,我们应该学会“感恩”。今天我们在学校里学习,老师们辛勤地教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我们应该记住老师的恩情(板书:师恩不忘) 4、老师写的和课题一样吗?哪个更好,为什么?齐读课题“师恩难忘”。 5、读了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6、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三读法 一读:轻声读,生疏的字利用工具书或向别人请教,注上拼音; 二读:带着问题读。如本课中“文中的老师是谁”,“这位老师为什么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读:转换角色读。把自己看作作者,以作者的身份读,读出一定的感情来。 2、检查预习效果 (1)出示生字词 (2)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分节读课文。读不流畅的句子要求多读几遍。 (3)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a、学生通读课文。 b、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略讲,注意提示“尽量用简洁的话概括”“说清楚就行”)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引导学生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 必做题: 1、完成语文作业本1、2、3。 2、认真诵读课文。 选做题: 1、根据词语的不同意思造句。 大意(大概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粗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充词语,并解释所填的字的意思。 身()其境 ____________ ( )生难忘 ____________ 学生认认真真写“恩” 学生用“恩”组词。 指名作答。 齐读课题。 学生畅谈。 学生认真听课文录音。 自由读。 指读,齐读。 指读,正音。 指读,正音,齐读。 学生挑战读,小组赛读,评星读等。 学生默读 指名说。 指名说。 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指名读。 学生课后按要求分层完成 揭题力求新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注意: 学生初学分段方法,要求不宜太高。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精读细品,嚼文悟情。 1、课文写了田老师上课的情景,尤其是田老师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编成一个个小故事讲给学生听,使得作者“我”至今难忘(在课题“难忘”下加着重号)。这些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重点词句,并用笔画下来。 3、交流。 (1)循情──读词悟句 。 a.你划了哪些重点词语,为什么这样划?出示重点词语,指名读。 b.如果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读,同学们会读得更好。 出示书后练习第2题,指名学生先填后读。 c.重点句: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设疑:40年前的小学生是这样恭恭敬敬地向老师行礼的,而40年后的刘绍棠已经年过半百,为什么还要像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田老师行礼呢? (2)探文──读文悟理 a.自读三到五自然段。 b.交流:田老师的课上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田老师编的故事,有趣的小诗,田老师教课的方法等) c.再读,读好印象深刻的地方。 d.品悟: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3)入景──读图悟景。 a.读图。(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田老师的语文课,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这引人入胜的课堂。 b.自读第六自然段,交流阅读感受。 c.田老师如此引人入胜的课堂给了作者怎样的影响呢,谁来介绍作者? (4)入境──读恩悟情 默读课文第三部分,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a.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这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比?)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抓住“种子”引导学生理解。) b.现在谁说说40年后,作者为什么还要像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田老师行礼呢? 这时的老师已经退休在家,背也驼了,人也老了,成了普通的一个老人。我遇到了这个老人老师是怎样做的呢? 我和老师会说些什么呢? 谈着谈着,作者心中就涌起了感情的波涛,他深深感谢老师在自己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知识的种子。 看着老师,想起了第一堂课的情景,想起了四年中老师对自己的教诲,再也忍不住了说: c.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d.小结板书。这就是田老师给我的教诲之恩,它使我终生难忘,正如课文中所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 必做题: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完成语文作业本4、5、6题 选做题: 一、填合适的成语。 1、读了《迷人的张家界》我仿佛( ),完全陶醉在奇山秀水之中了。 2、奶奶摇着蒲扇,( )地给我讲起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3、“( ),( )” 是说培养人才不容易,也是长久之计。 二、将赞美老师的名言警句写完整。 1、学而不厌,( ) 。 2、春蚕到死丝方尽,( )。 3、落红不是无情物,( )。 4、随风潜入夜,( )。 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齐读课题。 速读课文,按要求阅读。 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同桌互读。 指名朗读。 指名填空,朗读。 学生思考,暂不作答。 学生自由读。 同桌讨论交流 同桌赛读。 讨论交流。 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做记号。 小组赛读。 学生介绍,互相补充。 学生默读,思考。 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 学生交流。 拓展延伸,学生进行大胆想象。 学生相互交流。 同桌讨论; 自由练读; 挑战读,相互点评。 学生按要求分层完成作业。 由词到句再到段,既是学习新知前的初始复习,又为理解课文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 抓住重点词句,提领而顿。 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感受,突破课文重点难点。

第三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引入 1、默写并指导写字 娓娓动听 歇脚 念叨  身临其境 教诲 炊烟 ◆针对学生错的字帮其分析原因,同时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这些词语。 2、文章有不少成语,你能想起来几个吗?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成语再加深感知课文。 二、总结全文,升华认识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文章有什么特色?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三、作业超市 必做题: 1、完成习字册字词部分。 2、完成语文作业本的阅读题。 ◆、迁移练习: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平平凡凡、点点滴滴,请你也选取一件平凡的小事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吧。 指名读,并说说书写时的注意点。 指名说说。 指名读课文。 指名说,并找出具体的语段来说明。学生相互之间补充。 练习写一写。 这项作业可以与习作一 结合起来。 ◆、实践活动: 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制作贺卡,表达对教师的敬意。 板书设计 师恩难忘 师:口才好文笔好 生:难忘师恩 编故事娓娓动听 如春雨滋润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师恩难忘》教案 篇十一

本文的作者刘绍棠先生一生经历过一次大的起落,作为一名享誉乡里的“神童”,他的童年就是在光环中度过的。可是,成人后,虽然没有像仲永那样“泯然众人矣”,但仍逃脱不了神童带给他的副产品——骄气,给他的伤害。他的一意孤行狂放不羁直接导致他被打成“右派”。回乡反思一去就是20年。很多人或许至此一蹶不振,或许在批判的压力下惶惶不可终日,直至默默的消失在这个世界。刘绍棠不然,他勇敢的承受着这一切,他勇敢的反思着自己的所作所为,痛定思痛,直到20年后,卷土重来,一发而不可收。成为乡土文学这一流派的开山祖师,收入世界名人词典,在中国甚至世界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篇《师恩难忘》(原文题目是《老师领进门》)应该就发表于此时。

此文不愧为乡土文学的一篇妙文,语言质朴,条理清晰,内容简单,情节有趣,感情真挚。在教学本文时,完全可以采用“言意互换”的方法,以达到“情动而辞发”的效果。

1、据言得意,感受田老师的可敬形象

阅读理解的首务在于对“意义”的追寻,而对“意义”的追寻始于对言语的感知。简单来说,我们的教师完全可以学习文中田老师的教学方法。先念一遍,再连起来讲一遍,最后编一个故事娓娓动听的给学生们讲一遍。三遍过后,绝大多数的字词句(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等等)的障碍被扫除,剩下的时间教给学生阅读,品读感悟:由言生像,由像起意。在这个过程中让田老师温文尔雅,敬业爱生的形象逐渐鲜明起来。

2、据意识言,体会田老师形象的塑造

大多的阅读教学都只停留在据言知意的阶段,而至于这“意”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即文本的言语形式却很少关注。这一点我们不能只责怪学生,其实,很多的老师都没有这样的意识。拿本课来说,为了让田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煞费苦心。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故事的出示,让我们读了恍如身临其境。四年来读了这么多的故事,作者独独选择了第一课上讲的故事,独具慧眼,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故事中的情节,既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照顾到对学生道德的熏陶。美丽的花儿,应该让大家一起观赏。往大了说,这就是人文和工具的统一。

3、以言表意,沉淀心中的老师形象

学生在据言知意的过程中,意开始酝酿。一个可敬的老师形象已在眼前鲜明起来,同作者一样,学生对这位田老师也怀有深深的敬意之情了。“情动而辞发”,意的充盈,心中便有了表达的欲望。这时候,就必须以言的介入来实现意的完成。老师适时地提出写作要求:写一写你的老师。(具体要求见习作一)抓住老师的某个特点,通过一件或者两件事情具体说明这一特点。《师恩难忘》就是范例。读写结合,言意互换,情动辞发,学生言语智慧也一定会从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