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洛阳诗韵优质教案(最新15篇)1-14-22

《洛阳诗韵》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这里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15篇洛阳诗韵教案的相关内容,欢迎借鉴。

洛阳诗韵说课稿 篇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基本思路,把握文意。

2、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精炼的选材、严谨的结构、优美的 语言、新颖的标题。

3、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洛阳、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思 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

3、继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文章第二部分是怎样选材、组材的?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 用?作者旁征博引,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却形散神不散。

【教学方法】

1、互动式。

2、探究式。

3、“三个尝试”。

(1)让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偶遇叶文玲》。 介绍叶文玲的创作经历、主要作品、创作宗旨。

(2)分三个层次阅读散文:整体感知鼍植垦卸俩稣体理解。

(3)把学生的自由发言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正音释义,熟读课文,标出疑问之处。

二、配乐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导入新课。

1、全体学生配乐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朗诵了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作为唯美主义的经典之作,请哪位同学谈谈它美在哪里?(个别提问,复习巩固、温故知新。)

——全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诗节匀称,抒发了诗人热爱、留恋母校剑桥大学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精神家园”的渴慕与追求,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2、教师小结

情动于中而形于声,有真情才有美作。在20世纪代末,徐志摩先生怀着对母校剑桥大学一往情深的眷恋之情,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再别康桥》。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一位女作家在对一座古城的寻访过程中,感受到了诗的韵律,这座古城使她如临仙境、如品诗韵,使她梦牵魂绕,于是她思如泉涌,提笔为我们写下了这首不是诗的“诗”。这就是女作家叶文玲为我们献上的抒情散文《洛阳诗韵》。

3、板书:《洛阳诗韵》

同学们,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方法的学习,下面请同学谈谈你们在阅读散文时都使用了哪些好的方法?(自由发言)

三、谈阅读散文的方法(个别提问)

教师归纳阅读散文的方法:

1、诵读入手,感知全文。

方法:观其大略

重点:主要内容

基本情感

2、局部研读,感悟精美。

方法:推敲揣摩

重点:理解内涵,体会表达

3、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方法:前后贯通

重点: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三百年的中国,请到上海;如果你想了解五百年的中国,请到北京;如果你想了解三千年的中国,请到西安;如果你想了解五千年的中国,请到洛阳来。”我们的家乡洛阳作为九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可以说才俊辈出,人文荟萃,那么怎样选取典型的材料,在短短的千字文中就立体全方位的再现它的美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找到答案。下面我们一起循着这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来欣赏叶文玲女士的散文《洛阳诗韵》。

四、阅读分析叶文玲的《洛阳诗韵》

1、诵读入手,感知课文

(1)配音朗读《洛阳诗韵》的`第一部分(1~5段)。(教师示范朗读与学生集体朗读结合。)

教师示范朗读文章的第1~3段。

学生集体朗读文章的4~5段。

(要求声音洪亮,语音准确,吐字清晰)

(2)默读文章的第二部分(6~结尾段)。(迅速浏览,观其大略。)

(3)要求:采取观其大略的方法,抓住关键句段,借助课文导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

如何抓住文章中关键句段?

关键句:

①文中的总起句。

②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句子。

③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④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议论、抒情句子。

关键段:

①文章的开头段和结尾段。

②文章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③文章中议论、抒情的段落和详写的段落。

(4)请哪位同学来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个别提问)学生板书

《洛阳诗韵》(抒情散文)

叶文玲

(5)教师小结:初读课文,我们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作者为什么笃诚崇拜、十分偏爱洛阳?洛阳的特殊况味又是什么?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的材料?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题目拟为《洛阳诗韵》有什么含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阅读的第二个环节:局部研读,感悟精美。

2、局部研读,感悟精美

(1)分成四人小组讨论,教师个别点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教师布置的以下七个问题(以下七个问题包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①第一段作者为什么用“醉意”一词?“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连笔尖都带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文章第二、三段用了几个比喻句,请找出并来谈谈它们的含义?

③为什么说洛阳有“特殊的况味”?

④为什么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⑤作者在写洛阳的古、美、奇、绝四个特点时,选择了哪些材料?为什么要选这些材料?

⑥结尾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⑦题目的含义?

(2)班级交流。

下面我们把讨论的结果在班级进行交流。(个别提问以上七个问题,答案略。) 教师小结:作者开篇即打开了感情的闸门,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洛阳如痴如醉的情感。接着在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作者使用一名一暗两个比喻句表现洛阳明媚动人的阴柔之美和激扬雄浑的阳刚之美。但这些还远远不能够代表洛阳的本质,洛阳的本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笃诚崇拜、十分偏爱洛阳?洛阳的“特殊况味”是什么?下面请看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偶遇叶文玲》,请同学从中找出答案。

(3)学生表演自编自导的小品《偶遇叶文玲》。(详见多媒体课件。) 看完了小品,请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

作者为什么笃诚崇拜、十分偏爱洛阳?

——因为洛阳有“特殊的况味”。作者在第三段这样写道:“洛阳就是洛阳,洛阳是历史厚赠的馈赠和沉积,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洛阳的“特殊况味”是什么?

——特殊的况味:“况味”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作者在文章第二部分,大量选取典型的材料从古、美、绝、奇四个方面表现了洛阳“特殊的况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但却形散而神不散。作者是怎样选材的?材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4)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多媒体课件。(要求学生跟随画面复述课文的第二部分。)

洛阳古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引史料写石马作评价

洛阳美群芳之冠的牡丹写盛况作描述再议论

洛阳绝有13历史的唐三彩写颜色讲流传后总结

洛阳奇举世罕见的龙门石窟绘景色描石窟再点睛

形散特殊的况味

神聚

(5)请同学集体朗读结尾段,讨论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

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篇末点题、升华全文。

(6)请同学们谈谈《洛阳诗韵》的含义。

洛阳是一首古、美、绝、奇的诗。

洛阳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中华民族历史的深厚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具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激越雄浑的史诗,韵味无穷。

3、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教师串讲,整体理解。采用前后贯通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诗韵 篇二

诗韵三篇

【其一】

春风劲吹绿杨柳,

枯木逢青日日春。

枝接南北欢歌鸟,

叶送东西风雨情。

一遭踏尘青春显,

与峰齐身受人尊。

笑踏山河仍然美,

依吾胆识定乾坤!

【其二】

一首不尽心中阑,

此时拱手拜上苍。

为男似女又何样?

撑槁腹阔怕海洋。

今生不成来生赋,

来生不燃与辉光。

宁在地府参拜忙,

不信佛主心不动。

长发不隐仍霓裳,

效仿痴女醉汉当!

【其三】

痴人说梦笑中甜,

偏爱诗赋为那般?

大抵前世连篇错,

今生妄自揽狂澜。

应是上苍多眷顾,

眸前春景日夜盘。

一年三百六十五,

首首自出无阻拦。

诗韵的作文 篇三

诗是那样的优美抒情,那样富有韵律,那样的富有哲理,它很久前就住在我的心窝里,慢慢渗透,滋润我的心。

——题记

还记的,从小母亲就教我背诵古诗词,把我抱在腿上,念给我听,那时一段温馨的童年时光,从此以后,古诗的身影便挥之不去。

诗是优美,富有感情的,它的感情细腻强烈,“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短短的几个字,是多么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愁丝深重啊!听着屋外点点下落的小雨打着房檐,那缕缕雨丝好像是诗人心中剪不断的愁丝,无奈,打在青瓦上,打在重门上,打在油纸伞上。这首诗写了对美好未来的强烈憧憬,也正因这星星点点的希望,才有了对明天生活的动力,热情,所以,请你燃尽悲伤,团聚与成功就在不远处。

诗是宏大,富有韵律的,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许多事物会随之被人们遗忘。但诗不会,诗韵的节奏先明不会。它们只会在岁月的磨练中愈发的清晰,脱俗。它和现代诗比起来显得更加凝练,它的语感美是现代诗所模仿不出来的,那种独特的美感沁人心脾,润人心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这句诗奏律明快,强大的语言气势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悲愤,和一片想要报效国家的赤胆忠心。总管千古,多少贤才无处可施,想要报国却被误解,留下千古遗恨。

诗是深奥,富有哲理的,每首诗都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句,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仔细推敲,而写出来的,有时候,我们不懂诗人,里面包含了太多情绪,“怎一个愁字了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诗中的哲理如老树扎根般深深嵌入土壤,越寻越深。只有站的高才能望的更远,有更多的选择。聪慧的古人早已先一步总结出了这个道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写出了诸葛亮的淡泊名利,不图功名。

诗韵似缕缕发丝,丝丝细雨,阵阵香气,永远萦绕在我的心头……

诗韵的作文 篇四

那些旖旎的风景,留在心底……

读王维的《鹿柴》时,年龄还小,想不来“空山人语”是恬寂,也不懂得“返景深林”的静谧。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可是其中的意义,我还是不懂。青苔上的点点黄昏只是朦胧,而对于摩诘的淡淡佛意则更模糊了。

“为什么要天天背诗?我不学了!”这样的质问与反驳发生在几年前。我把诗高高的举起,又重重地摔下,仿佛摔去一个沉重的包袱,因为会背诗已不是儿时“炫耀”的资本了。那些“萧萧班马鸣”,那些“黄鹂鸣翠柳”,在那一夜间变成了不堪的聒噪。

直到——那夜月光皎洁,细细地织在窗前,百无聊赖的我无意间拾起了久违的诗文。随手翻看:“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明月随良缘,春潮夜夜深。”转念,细思,顿悟——这纸墨间响起的平平仄仄的音韵,不正是天中的那一轮清丽洁白的月吗?原来,原来,诗中也有这样的美景。终于,重拾一份诗韵,重拾一份美好。

爱上读诗,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是多么深情的留恋,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多么无奈的叹息。“二十四桥明月夜”隐隐可见当初的繁华,“巴山楚水凄凉地”,听禹锡细细诉说人世的坎坷。

爱上品诗,“白日依山尽”于简单的文字中透着季凌的智慧。“落霞与孤鹜齐飞”于繁华的描摹中漫染子安的才情。“人生有味是清欢”于新的表达中展现了子瞻的胸襟。

更爱上写诗,曾自创《无题》一首:清梦悠悠往事浮,烟雨难浦踏不足,世间古都缀白帆,酒一壶,孤亭对饮余味酥。后来仔细想想,发现此诗并不完整,又创下一段与其对应:无忘心中孤独舟,千千断笛声难求,幽人不辞月下痴,笑一眸,晓风残照云山楼。虽内容生涩,情感浅薄,但也是最美的尝试。

就这样,我越来越珍惜诗韵。因为它的雄浑,因为它的优美,因为它的深厚,因为它的博大……

诗韵的诗歌 篇五

诗韵的诗歌

《青梅煮酒》

青梅设卷煮青梅,

我寻大地巨釜烧。

大小青梅都不剩,

齐倾釜中君求饶。

《竹马撞柴扉》

竹马柴扉撞,

不在韵律间。

棋逢对手算良将,

暂解一时欢。

《友情》

痴人谈梦天,

只作一笑玩。

拱手宾朋拜,

此地景真阑。

诗韵的作文 篇六

上学期,咱班来了场“班级诗词大会”,那可是拼肚里的存货的,我这“小才女”能差到哪儿去?

大会一开始,同学们就像炸了锅似的搜肠刮肚找关于花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第一组的同学率先喊道。我脑中不禁浮现出一幅画面:暖洋洋的阳光洒在古色古香的围栏上,一枝盛开的红杏斜伸出园外,锦缎似的红花瓣像一簇簇跳动的火苗,燃着春日的光焰,寥寥数笔就能概括如此美不胜收的场景,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春意。

第二组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啊,多有气势的诗句!我又忍不住浮想联翩:深秋清晨,秋菊怒放的长安城如一位穿戴黄金盔甲,久经沙场的战士,笑对阵阵寒风,英姿飒爽。这不也正体现了作者宁折不弯的气势吗?

还未从上句诗中回神,耳边下一组同学抑扬顿挫的背书声响起:“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呀,白梅洁白纯净的色泽使它几乎和残雪融为一体,但它独有的幽香却使人远远地就知道了它的存在。

轮到我们组了,品着前几句诗,我几乎不假思索地站起来,眼前是西湖中一池摇曳的绿荷。如同芙蓉玉雕成的一朵朵荷花清新、粉嫩而细腻。淡雅的清香那么迷人而甜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含笑坐下,感觉空气中充满了墨水的清香,一双双因知识和诗韵而流光溢彩的眼睛使我感到我的胸腔、大脑正与其产生强烈的共鸣。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似乎在这一句句诗词中流转、轮回。

诗韵悠长,共享华章!沐浴在这种气氛中,我彻彻底底地投入、陶醉了……

诗韵的作文 篇七

雨夜的风雨使摆脱烦恼变得困难。如何解决它们?只有诗歌。

——铭

雨夜,窗外漆黑一片,强风猛烈地拍打着窗户,发出奇怪的声音,窗帘左右摇摆。

我坐在窗前,模糊的眼睛再次向窗外扫去。尽管有暴风雨,为什么天空不能给我一个晴朗的日子?突然,一道闪电划过天空,突然照亮了窗外的一切:被风雨改变的树木和随风起舞的雨珠。当你突然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的心很沮丧,我正关着窗户睡觉。

“竹竿和芒鞋比马轻,谁怕?雨和烟将永远持续!”我停下来咀嚼。抬头望去,在雨中,它像一个瘦弱的身体在行走,孤独而强壮。他没有惊慌。风吹松了他的头发。雨人肆无忌惮地拍打着脸颊,仍然在风雨中行走。雨不会伤他的心,风也不会扰乱他的毅力。

那天晚上,一本书,一盏灯和一杯茶都是安静而美丽的。

我经常陪着你,你让我知道了陶渊明“东篱下采菊”的境界;这也让我明白了辛弃疾的“可怜的白发生”的感觉——“剑甲是苍白的,白露是霜”。所谓的伊拉克人民站在水的一边……”欣赏这感人的描述,他们似乎能看到青衣人。在绿草如茵的千年里,他们看着那个“看着睡着”的女人涉水而过,她站在水边,有一个弯曲的蓝色水池,嘴唇随时可以张开和合上。“河流的天空中没有细尘,月亮在天空中是孤独的。”如此安静,如此宁静,如此真实的夜晚,仿佛灵魂可以低语,心灵可以歌唱。《春江花月图》是他在尘土中的梦想,所以他可以放弃所有的想法,享受明亮的白月下的夜晚。

闲情逸致爱菊花的陶渊明,盛气凌人、名利双收的岳帅,都和你一起陪我渡过了水涨船高的时光。

我希望有一个晴朗的夜晚,当我忧郁的时候有月光,只有石:“我什么时候回去做一个闲人,一架钢琴,一壶酒,一朵云?”

诗韵的作文 篇八

古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瑰宝,李白的诗豪放洒脱,杜甫的诗简朴自然,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古诗,韵味无穷,丰富多彩。

诗,重在一个“品”字,一个不会品诗的人必定不会知其内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作者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此诗是杜甫于安史之乱中所作,当时他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朋好友的帮助才盖起一间茅屋,却不料,茅屋为秋风所破,但他不气馁,并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迸发出激情和火的希望,这足以证明杜甫宽广的胸怀和美好的理想。

品诗也如同品山品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陆游游玩过山西村时所作,明朗的笔调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了“重重山,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走时,忽见一个花明柳绿的。村庄。”当面对祖国的分裂,人们颠沛流离的残酷现实时,感到困惑,并从中找到了希望。我们也从中体会到了,当我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历了一番周折,努力,得到了希望,而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诗人生动、贴切地写出了塞外的壮丽风光,笔调苍劲,意境雄浑,与《渔家傲》中的“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赵师秀的《约客》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写出了一个美丽的春夜晚景: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传来阵阵蛙声,清脆悦耳,奏响了一曲春夜交响曲,深蕴含蓄,余味无穷。在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一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出了使者,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生机勃勃的感觉,使人浮想联翩,陶醉其中。

诗,真是一个奇怪而又美丽的东西,该让我怎样品味你呢?你是雨后的一片绚丽彩虹,或是春日里的百花怒放,还是夏日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或者说你是一位得道仙人,踏着风来,驾着云去。真不虚人们用“瑰丽”二字来赞你。

诗韵 篇九

诗韵

诗韵shī yùn[释义]

①(名)做诗所押的韵。

②(名)做诗所依据的韵书;一般指《平水韵》。作诗要讲究~。(作宾语)

[构成]  偏正式:诗(韵

诗韵的作文 篇十

午后的琴房,总是静谧而安详。掀开琴盖,黑黑与白色交织,和阳光相互挑逗,音符也按捺不住寂寞了。纷涌而出,踏着洁白尽情地跳舞。

叮叮咚咚地轻抚琴键。是雨丝轻抚花房的轻柔,剑艳湖水,画船听雨眠,陶醉。浩浩荡荡地十指齐下。是激流拍打礁石的激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壮阔。拂去厚厚的尘埃,历史的卷轴仿佛被突然唤醒,缓缓地展开图卷。当音符遇上诗歌,是灵魂的碰撞,却又是如此契合。

我爱读书,尤其喜欢那平平仄仄的诗句。每一篇都是一段往事的倾吐,每一个字眼都是饱含真情的诉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诛的一句感叹可坑苦了儿时的我。从《静夜思》到《春晓》,从初夏到暮冬,也只是茫然地读熟,但这首和那篇,还是傻傻分不清,仅仅是牢记罢了。就像顽皮的猫咪在琴键上嬉闹,发出混沌的断音。如同新埋的酒一般,最初只嗅到了它的涩味,日子久了,便会散发浓郁和甘醇。

当觉察到时光的脚步时,发丝已从肩头垂至腰际。“鹅鹅鹅”的日子已渐行渐远,迎接我的是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先秦至盛唐,元宋与明清,在诗经里摸索前行,感触柳枝的依依轻拂,骑着快马奔驰,不知能否“一日看尽长安花”?柳七的深情令人揪心,易安的脸庞比黄花还要消瘦。黛玉的花锄更是将花瓣埋进了每一段青涩时光。

在我看来,每一首诗都是一幅流动的图景,拥有永恒的灵魂。低哑的重音呼啸,仿佛凝固了空气,清脆的琶音掠过,音符跳到了空中,与云儿共舞。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琴音与琵琶,如此美妙。

缓缓睁开眼,阳光的身影依旧闪烁,琴声却已终了。岁月的溪水旁,捡抬起多少闪亮的诗行,时光的花田里,开出一朵两朵三朵美丽的断章。用心弹奏诗韵,用生命去释放,我愿用一生的热度去扣响洁白的琴键,我愿一生拥抱你。

诗韵的作文 篇十一

泯一口香气扑鼻的茶,令我陶醉其中,给予我精神的慰藉,我像一只贪婪的狼如饥似渴地吸允着知识。

望一轮皓月当空,繁星如许。便不知不觉想起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的一句写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漂泊在外的游子就像柳絮一样到处飘荡。随遇而安。而心里的苦就像那滔滔不绝的江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前我觉得那些诗人应该过着抚琴作诗,饮酒作对的日子,可不曾想是这样的。我想李白内心的孤独应该是无人能懂得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脑海立即浮现出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情景,让我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才华横溢,心有鸿鹄之志,而并没有获得荣华富贵,也没有身居高官。他看不惯官场的官官相护,尔虞我诈。不愿看那些人阳奉阴违狰狞丑陋的嘴脸,不愿与人同流合污,毅然离去。虽然李白在仕途上没有飞黄腾达,但他始终坚守自我,坚守心境的清明。从中我懂得凡事要学会释然,不必斤斤计较。在这大千世界里,试问又有几人能不随波逐流,始终如一坚持自我?当我们真正学会释然,不追名逐利时,生活中的狂风暴雨,看起来就是风轻云淡了。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仍平生”的豁达令我钦佩不已,“飞蓬”一词,形容苏轼的一生真是名副其实。苏轼的仕途一直崎岖不平,屡遭贬谪,经历了太多的大起大落,但他始终都淡然面对,一笑而过,并没有垂头丧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被贬竟然还有闲情逸致,没有极好的心态是不可能的。顿时油然而生一种敬意,我真是自愧不如。一次次考试成绩映入我眼帘,痛在我心。我感觉我的生活都是黑暗,黎明还遥遥无期。我的锐气几乎被成绩磨光了。我像一只一只垂死挣扎的蚂蚁,准备乖乖认命的时候。但又出现了一线生机。苏轼的故事感染了我。生活中的事儿都不是事儿。决定胜负的关键是心境是自己的心态。往往我们不是接受生活的考验,而是在接受自己对自己的考验。心中一定要坚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读诗使人灵秀”。读诗的日子是快乐的,诗韵漂荡在心间。

秋雨诗韵 篇十二

秋雨诗韵_抒情散文

秋天到了,秋雨来了。

叶子还散发着青春气息,花儿还开得五彩缤纷,新冒出的幼芽还怀着蒸蒸日上的希望,秋雨就像一位多情的少女,迈着轻盈的脚步,在某一个清晨或者黄昏,早某一个山脚或者原野,悄然降临。

秋雨,其实伴随着一种心情。当你满怀希望的时候,雨丝将希望浇灌;当你满怀忧伤的时候,雨丝将忧伤滋润;当你得意洋洋的时候,雨水让你清醒;当你惆怅徘徊的时候,雨丝更让你迷茫。

秋雨,是一本青春的日志;秋雨,是一部成长的故事;秋雨,是一曲爱情的赞歌;秋雨,是一首流泪的长诗。

真正的爱情,不一定是互相占有,而是一种呵护与珍惜。相聚的时候,柔情蜜意;分别的时候,牵念于心。相思不仅是春雨的欢腾,更是秋雨的缠绵。没有经过痛苦磨难的感情是肤浅的感情,没有经过失去的熬煎的珍惜是浅薄的珍惜。真正的深情,即使没有得到,依然钟情;即使距离遥远,依然忠贞;纵然千辛万苦,依然百折不挠;纵然历尽艰难,依然矢志不渝。我常常望着秋雨,感悟人生。

丝丝秋雨,如轻拨琴弦,在我的心头颤动;绵绵秋雨,如悠悠碧波,在我的心田激荡;大雨倾盆,如战马嘶鸣,在我的想象里驰骋;冷雨寒霜,如绝情的转身,似车站的离别。

雨洗之后的青山,更加苍茫;凋零之后的花瓣,更加令人恋恋不舍;经过风雨之后的友谊,胜过无数甜言蜜语;经历过磨难之后的爱情,胜似万千海誓山盟。

秋天的庄稼,有一种丰收的自信;秋雨之中的漫步,更有一种优雅。秋雨,没有年少的懵懂与天真,散去了青春的热烈与冲动,剥去了稚嫩的羞涩与脆弱,更有一种柔韧与坚强。少女有少女的美丽,少妇有少妇的风姿。

秋雨,有一种沉静。抖落了一身的繁华,驱散了尘世的喧嚣,散放着秋天的芬芳,不张扬,不炫耀,不争春意,在优雅的舒缓的。音乐中静静走来。

秋雨,有一种情怀。不再计较得失,不在沉溺往事,不畏未来的坎坷,有草原的辽阔,大海的宽广,和天空的浩瀚。面对尘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包容之心,都有微微的温馨,都有淡淡的温情,不苛求,不任性,顺其自然,厚德载物。

秋雨,有一种诗意。不是眼泪,却又泪水的晶莹;不是友谊,却有友谊的心情;不是爱情,却有爱情的诗篇。微雨敲窗,仿佛初恋的少女;细雨缱绻,恰如初恋的情人;秋雨绵绵,好像倾吐不尽的情话;冷雨淋漓,恰似难舍难分的别离。

秋雨,落在荷花上,如粒粒珍珠;秋雨,落在玫瑰上,似伤心的眼泪;秋雨打在芭蕉上,延长了多情的思念;秋雨打在梧桐上,敲醒了异乡人的乡愁。

一段往事,可以在秋雨里增添温暖的回忆;一段感情,可以在秋雨里恣意膨胀;一次伤心,可以在秋雨里慢慢融化;万千心事,可以在秋雨里细细品味。

秋雨,连接了往事与未来,粘连了天涯与海角,模糊了白天与黑夜,冷却了冲动与盲从,涤荡了浮躁与虚伪,净化了心灵与灵魂。在秋雨之后,自然更为成熟,心情更为宁静,心境更为辽远。

给我一本字典,我无法形容秋雨的情怀;给我一支神笔,我无法写出秋雨的诗韵。我只有站在秋雨里,感受着秋雨的缠绵,领略着秋雨的情意,怀着淡淡的忧愁,品味着这百味人生。

诗韵的作文 篇十三

捧一卷古韵卧榻,举一杯诗意伴眠,浅墨洒,马蹄惊,前世红尘今朝沉浮,一纸风雅,缱绻几多柔情。

语文课上,老师声情并茂的和我们一同品诗,先读诗,再解诗,后赏诗。老师灵动的声音中,蕴含着的诗味浓郁,课堂十分安静,我们每个人都在静静领悟诗韵,涓涓细流般的诗词流入我的脑海中,心中的琴弦被悄然拨动了一下……

再睁眼,已身处层林尽染的金色山林中,秋叶遍地,不知如何安放吾身,几多徘徊,仍是惆怅、迷茫,每棵树都被涂上了秋的金黄与深红,每座山都被撒上了落日的余晖,望去满是奇丽。回头,牧羊人逐牛马而归,猎禽者托鸟兽之皮而回。吾应归何?何为吾所归?只能寻古伯夷叔齐与之共采薇。

转眼间似已过千山万水,轻云般行走在湖边,两头莺燕欢歌,向阳树上倩影犹存,略粘几层春泥。低头,浅草没马蹄,乱花迷人眼,吾最喜在此仙都游走,于自然间,浅唱低吟,一醉方休。

仿佛已过半个世纪之久,座位上的我意犹未尽,方才在梦中与诗韵的对话,如梦如幻。

记起儿时那一个个风轻月明的夜晚中,在祖母的臂弯里安然浅笑,尤其记得祖母最爱李太白,赞其诗之荡气回肠,敬其人之超凡脱俗,悠悠的岁月中,祖母常给我念诗,一字一句,慢慢的,缓缓的,我兴味正浓时也情不自禁的念起某个记忆深刻的句子。或许从那时起我便有过同诗韵对话的经历了,只是不知何时开始渐渐疏远了,是学业繁忙的缘故吧,应付性的背诗,再把诗理所当然的忘记。

那天的语文课上,我有幸再次与诗韵对话,对诗的向往之情再次洋溢心间。我与诗相遇,一见倾心,多年的空白之交,并未使我与之错过,而是再一次出现在我的梦里,唤醒我的灵魂,滋润我的心灵。

我终于明白人生路上并不应一味急急赶到尽头,别忘了好好停一下,看看路边的风景,与诗韵对话,幸事!

诗韵悠悠,我心悠悠。

洛阳诗韵 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四

洛阳诗韵 教案教学设计

洛阳诗韵       作者  叶文玲

杭州余杭    退休老师   葛  杰  编写

备课日期:/11/23下午

一、 教学目标:

1、 在独立阅读课文的同时,圈点课文表达洛阳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的词语,体会本文诗意浓郁,韵味悠久的特点,作者对洛阳的悠悠的情思;

2、 勾画、圈点和评注文章构思上的独具匠心的结构特色;

3、 圈点和评注本文采用的记叙、议论和抒情等等各种表达方式和比喻排比的修辞格。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4、体会和理解本文诗的韵味;

5、采用典型的材料体现洛阳作为文化名城的“况味”。

三、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1课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第1部分课文内容)

一、 导入课文谈话要点:

洛阳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第二大城市。洛阳古,有“天下第一寺”白马寺;洛阳美,有“群芳之寇”的牡丹;洛阳绝,有1300多年的唐三彩;洛阳奇,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洛阳是一个充满诗韵的城市。

《洛阳诗韵》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题目就有着特殊的含义--白居易在江南忆的第二首中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写出了对江南杭州的忆恋--借用此诗叶文玲老师写出了对洛阳思念。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二、 让学生明白:本文是采用了先后果的逻辑顺序叙写的。先写对洛阳的笃诚的崇拜,后写洛阳的古、美、奇和绝--因。在此基础上,学生 独立阅读课文,做书间笔记,分析段落层次。

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以下的点拨:

第一部分(1至5)写作者对洛阳的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第二部分(6至15)写洛阳的四大特点--古、美、奇、绝。

四、 品味课文的语言指导。

1、 课文的第一段说:“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A、 句中的“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长久地思念)

B、 “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对洛阳浓烈的感情。)

2、 第一部分中有两个比喻句。找出来,说说它的含义。

第一句是(2节)“水自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沿途凝结一一颗颗明珠似的城市,洛阳是璀璨的一颗。”--这是暗语。“水是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一语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诗《将进酒》,原句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昨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洛阳是“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了它是黄河的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的代表。

第二句是(3节)“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这是明喻,写出了洛阳的雄浑和动人。

3、 如何理解第3节中的“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洛阳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因为洛阳曾经是东汉、魏、晋、随唐时代有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的。

4、 为什么洛阳有特殊的“况味”?--洛阳有悠久的灿烂文化遗产。“况味”,原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5、 第一部分总写了对洛阳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洛阳的偏爱之情。为什么作者对洛阳有着如此的偏爱和笃诚的崇拜?--概括地说,是因为作者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洛阳有着“特殊的况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体地说,因为洛阳它曾经是九朝古都,是全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历代人才辈出,在东汉时代就有过3万多太学生,作者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洛阳有着“特殊的况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6、 阅读4、5两段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A、 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我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

B、 况味”,原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C、 是什么特殊的机遇和亲缘,使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陆机入洛,名噪才名。--30年前,我曾抄灵这一古句,慰勉当时发落邙山的兄长。)

D、 “洛阳诗韵”这个题目有什么含义?(洛阳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厚重的馈赠和沉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诗,韵味无穷。)

五、 学生继续反复阅读第一部分课文,体会发上的知识点。并预习第二部分课文。

第2课时(指导阅读第二部分课文)

一、 复习上一教时的要点。

二、 阅读和品味第二部分课文的要点。

1、 阅读第二部分课文,第二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并概括这几些层次的大意。

第一层(6)  总写洛阳的古、美、奇、绝。

第二层(7、8)写洛阳的古。

第三层(9)   写洛阳的美。

第四层(10)  写洛阳的绝。

第五层(11至15)写洛阳的奇。

2、 课文在写洛阳的古、美、绝、奇时,选用了哪些材料,为什么要选用这些材料?

古--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为什么作者认为“许多城市的风景点,常冠以‘天下第一’的美称,但都没有白马寺这个‘第一’教我感到真切实在”?--因为白马寺是中国佛教之源,名列全国第一。课文引用了史料加以佐证白马寺之古。)

美--群芳之冠的牡丹。现今,它是洛阳的市花,引笑传加以佐证看花人之多。令人信服。

绝--1300多年的唐三彩。最优美的马和骆驼已经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课文为什么说:“而今,唐三彩驼、马,已经带着它特有的明光丽色,‘走’向世界中地。”这个“走”字上面为什么加了引号?--理由有二个,一是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它们以生命和省活力;二是形象地写出了唐三彩赢得了世界各地人民的青睐。--如果说,白马寺前的白马是“走”进不定期的瑰宝,那么这唐三彩驼、马便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瑰宝。)

奇--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的悠久历史和开凿技艺。(描写龙门石窟开凿时,作者用了哪些数字?有什么作用?--“现存在1352个石窟,785个龛,9.7万余尊造像,3680种题记。”作用是:用数字说明龙门石窟开凿工程之浩大和辉煌,说明它的开凿凝结着文化精华,具体,可感。

小结:这些材料,最具体地体现了洛阳这一古代文化名城的“况味”。

3、 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作者将全部情感倾注于对洛阳的古代文化的赞美之中。请回答下面所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① 域外海内的“文明盛事”。(洛阳的牡丹花会)

② 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随代的三彩骆驼)

③ “凝结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的艺术瑰宝。(浩大辉煌的龙门石窟。)

④ 以上的这些材料,都说明了:洛阳文化的悠久、灿烂。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代表。

三、 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的第三、四、五题。做在书上。

第3课时(复习上两课时的内容,指导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并进行练习)

一、 复习上几课时的内容。

二、 指导写作方法的分析和归纳。

1、 采用横向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分别叙写几件事。

E、 围绕的一个中心是:通过抒发对洛阳的热爱、赞美了悠久的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F、 文章描述的几件事是:用白马寺表现洛阳的古;用牡丹表现洛阳的美;用唐三彩表现洛阳的绝;用龙门石窟表现洛阳的奇。

2、 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等表达方式写人的感受。抒情在先,然后通过记叙提示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记叙中有议论。

A、找出记叙和抒情的段落:第一部分1至5段是抒情;第二部分6至15段是记叙。

B、作者在描述中,对洛阳的古、美、奇、绝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围绕了怎么样的一个中心?(采用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围绕赞美洛阳这个中心。)

3、 格调清新,文字优美,引用古诗文,表现洛阳特点的中心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A、古诗文有--陆机入洛,噪起才名。愿借明驼千里足。(引用名句,使文章增添诗的韵味,能体现出洛阳的文化味道,说明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

B、对洛阳赞美的排比句(略)(作用 :使表现形象生动,句式整齐,尤如读一首诗,与全文的格调浑然一体。)

三、 小结课文:

1、 作者叶文玲,浙江人,现代作家。本文是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

2、 因洛阳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地显出诗意的浓郁,韵味悠长的特点。作者对洛阳的悠长情思,正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文化无限的热爱。

3、 全文写本文,独具匠心。先抒发对洛阳的悠悠情思,说它有特殊的“况味”,然后写洛阳的四大特点。全文由总到分。先写感受,后进行描摹。

4、 从表达方式上看,采用了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多种表达方式。从修辞格上看,有排比、比喻等等。

四、 学生交流课后练习。并订正。

诗韵的作文 篇十五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有人说蓉城乐音胜似天堂,蓉城之景却也不亚于天堂,因而得名篇之赞。

春杜鹃

每当春至,蓉城的杜鹃花总会一团团、一簇簇娇艳的盛开着。这杜鹃花大都是红的,鲜红如血的并不少见。关于杜鹃花,还有一个悲凉的故事——杜鹃啼血。因为有古蜀国亡君杜宇死后忧愤,化为杜鹃鸟,终日悲啼,直至嘴角流血流到花上,才有杜鹃花的出现。每当望见蓉城街边大片的杜鹃花,总会想起那个悲凉的典故,念及那些思乡思家的异乡游子的内心悲鸣。正如诗人李白所写: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夏清荷

荷花一直是清雅高洁之物,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一片碧海里,有几只娇艳却不庸俗的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荷花,没有过于出众的姿色,却有一份它独有的宁静致远的气质。荷花并非蓉城独有之物,但在三圣花乡的“荷塘月色”,我却真真的体会到了那份清雅与高洁,那种清香带给人灵魂的洗涤。

游梦挥戈能断日,觉来持管莫窥天。

堪笑荣华枕中客,对莲余做世外仙。

秋银杏

银杏不是花,却比花还美。秋天,走进蓉城的银杏街巷,放眼望去,满是在阳光下金光闪闪的银杏。那落在地上的银杏叶,也如同给街巷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虽说是黄色,却没有深秋的沉寂与死气,而是一种安宁与祥和,一种低调与庄重,似乎淡淡的又带有一种神圣。描写银杏的诗句并不多见,可是不知不觉中银杏总让人进入一种如诗般的意境。即使没有诗句,银杏的诗韵也让人陶醉。

冬寒梅

在冬季,幸福梅林总是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梅香。虽浓郁,却不令人反感。静静绽放的梅花花色各异,但属于蓉城的气息最浓厚的当属淡黄色。淡黄色,不似明黄那般惹眼,不似浅黄那般低调,却让人在不经意间想起,鼻尖似乎还萦绕着一种沁人心脾的芬芳。梅花,总在寒冬之际开放,不与百花争艳,只是固执地守着只属于自己的气息。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蓉城的四季,或许并没有什么特别令一方为之惊叹的靓丽景色。但是,却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诗韵,不求美得惊人,只求美得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