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下是敬业的小编征途给家人们整理的14篇优秀九年级化学教案。
初三化学教案 篇一
化学教学案
课题名称: 8~1 食物中的有机物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组成及在人体内的变化和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2、了解维生素对生命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主要的食物来源
能力目标: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育目标:初步认识一种研究复杂事物的简易方法—模型法
教学方法: 阅读、实验、讲解法
教学媒体: 实验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 8~1食物中的有机物
名词解释:1、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物。
2、无机化合物:除有机物以外的其他化合物。
3、人体所摄入的主要物质:空气、水、食盐、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
一、糖类:(碳水化合物)
1、种类:
蔗 糖: (C12H22O11)
葡萄糖: (C6H12O6)
淀 粉: [(C6H10O5)n]
2、淀粉的检验:(实验探究)
分别向面包、米饭、土豆片、苹果上滴加几滴碘水。
现象:以上几种物品都呈现蓝色
3、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化合物
4、转化:
淀粉 葡萄糖 二氧化碳、水和热量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缓慢氧化
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 Q
二、油脂:
油; (液体)花生油、豆油
脂肪:(固体)猪油、奶油
脂肪在人体中氧化,放出能量,多余的脂肪在体内储存起来。
学生阅读:1、P50成人每天脂肪的摄入量;
2、根据成人每天脂肪的摄入量计算产生的热量。
三、蛋白质:
构成人体细胞的基础物质,帮助人体生长和修补破损组织所需要的主要物质。
蛋白质在人体中的反应过程:
蛋白酶和水 重新组合
蛋白质 氨基酸 新的蛋白质
二氧化碳、水和尿素
学生阅读:P51多识一点
四、维生素
1、作用:调节体内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保持身体健康。
2、 种类和功能: 维生素A:保护视力
维生素C:保护皮肤和牙龈
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和牙齿的生长发育
五、纤维素: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微量物质
教学反思:
布置作业:1、目标:P35~37
2、课本:P52(1、2、3)
课后记:
化学教学案
课题名称: 8~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和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认识青少年身体的成长过程就是这些元素在人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
3、维持这些元素在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相对平衡对保持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查阅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育目标:合理膳食,保护健康、提高生存质量
教学方法: 读一读、议一议、讲一讲、论一论
教学过程:
板书: 一、人体中的化学元素:
教学 学生活动
程序: 教学内容
课前准备内容:1、调查常见的保健品及药物中各元素的成分及含量
2、上网搜集有关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影响的资料
3、收集常见食品中各元素的含量等资料
新授 一、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含量及作用:
1、组成人体的元素:50余种,其中较多的是11种, 阅读
总质量为人体总质量的99.95%。 归纳
2、常量元素:占人体总质量的0.01%以上,如钙、磷、钾 整理
3、微量元素:占人体总质量的0.01%以下,如:铁、锌、
硒、碘等
4、作用: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构成人体组织
二、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
1、交流调查的报告:
以小组形式进行: (1)汇报钙的有关内容 宣读
(2)汇报锌的有关内容 展示
(3)汇报铁的有关内容
(4)汇报碘的有关内容
2、进行讨论:可正反方进行辩论、小组间相互补充、同学间
互相补充
3、归纳、总结、整理:
钙:总量:1.2千克;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
作用:使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
缺乏:发育不良、得佝偻病、骨质增生
锌:总量:2.5克;作用:促进人体发育
铁:总量:约2~4克;
作用:血红素的重要成分
碘:含量:25~50毫克;存在于甲状腺素中
缺乏:影响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引起甲状腺肿大
三、均衡膳食:
1、阅读课本P97内容
2、 交流各组收集的资料 展示
讨论题:1、为什么不能盲目“进补”?
2、常见的甲状腺肿大、龋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应该怎样预防?
3、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饮食?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反思和体会: 元素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但即便是必需元素也要把握合理的摄入量。我们应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身体健康,关爱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布置作业 : 1、目标:P40~42
2、课本P56(1、2、3)
课后记:
化学教学案
课题名称: 8~3 远离有毒物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重金属盐和毒品有损人体健康
2、 了解蛋白质的一些重要性质
教育目标:初步形成关心健康、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意识
教学方法: 阅读和讨论
教学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板书: 一、预防无机盐中毒
1、常见的有毒物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甲醛和重金属盐
2、中毒的途径: 通过饮用水、食物链、可吸入颗粒物
3、实验探究:蛋白质的性质
实验内容
现象
1、鸡蛋清水溶液中加热
2、在鸡蛋清溶液中分别加入醋酸铅
3、在鸡蛋清溶液中分别加入硫酸铜
4、在鸡蛋清溶液中分别加入浓硝酸
5、在鸡蛋清溶液中分别加入甲醛溶液
6、将凝结的蛋白质灼烧。
结论:蛋白质在上述过程中都发生了性质改变,失去了活性。
观察实验现象,填写表中空白
4、讨论:(1)怎样检验蛋白质?
(2)为什么可以用酒精或高温来杀菌消毒?
二、不吃变质食品:
阅读P59内容并讨论
三、拒绝烟草:
香烟中的有害物质: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和重金属盐
1、一氧化碳:(俗称煤气)
有毒、无色、无味
2、尼古丁:
有剧毒、兴奋剂、使人成瘾
3、焦油:可粘附于咽部和支气管内壁,诱发癌变
4、吸烟会污染家庭环境和公共卫生使别人被动吸烟
五、远离毒品:
种类:鸦片、吗啡、海洛因、冰毒、可卡因、巴比妥类、大麻类。
作用:具有镇静、止疼和兴奋作用,可用做药品和制药原料
讨论:(1)为什么要远离毒品?
(2)吸毒会对身体、家庭和社会造成哪些危害?
教学反思:
布置作业:1、目标:P45~46
2、课本:P61~62
课后记:
初三化学教案 篇二
化学教学案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二节化学之旅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2.初步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动反思”的方法。
3.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
重点、难点:
1.学会提出问题。
2.体验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同学们怎样才能学好化学呢?
一、从问题开始
[学生阅读] 体验科学始于问题。
[学生活动] 交流讨论你对“化学之迷”的看法。
[交流共享] 把你心中的化学问题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讨论] 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①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②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③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④善于观察;⑤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师讲解] 金刚石、石墨、C60的有关知识拓展。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天地] 以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探究为素材,体会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
化学的探究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提出问题。
2. 猜想与假设。
3. 制定计划并实验。
4. 收集证据。
5. 结解释与结论。
6. 反思与评价。
[学生活动] 请你提出一个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并进行探究活动。
[多识一点] 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不仅要“三思而后行”,还要“行后而三思”。
[学生自学] 化学探究实验报告的规范格式。
[学生活动] 分析P16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1. 较高的蜡烛燃烧时间短;
2. 同一根蜡烛燃烧时间逐次减短。
[学生分析] 上述结果如何解释?
让学生充分的讨论,教师走入学生中倾听讨论。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体验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
[课后作业]
针对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提出自己的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出实验,并借助家中的器材进行实验。
[课后记]
教材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能在轻松的气氛中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
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酸的通性。
2.了解和初步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不能发生。
3.从物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观点出发,了解某种酸的通性和特性。
实验准备
药品: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酸的浓度都为10%~20%左右)、紫色石蕊试纸、无色酚酞试液、氧化铜粉末、氧化铁粉末、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
仪器:投影仪、培养皿、试管、滴管、酒精灯、试管夹。
教学过程
【引言】上几节课我们学过盐酸和稀硫酸能跟酸碱指示剂、某些金属、某些金属氧化物、碱、某些盐反应。这节课我们将探讨酸的共同性质。
【板书】酸的通性
【自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酸的分类和酸的命名,了解酸的分类标准和名称的读法。
【板书】
HCl
H2SO4
H3PO4
HI
H2SiO3
H2SO3
HF
H2CO3
HBr
H2S
师:指出哪些酸是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哪些酸是无氧酸、含氧酸,并读出名称。
(学生回答略。)
生:H2SO4和H2SO3怎样读?
【讲述】同种元素组成酸时,价态有高有低,所以名称有高、亚、次之分。
今后在高中化学课中将会学到。
【板书】一、酸溶液跟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演示】把稀硫酸、盐酸和稀硝酸分别倒入三只培养皿中,放到投影仪上,观察屏幕上所显示溶液的颜色。然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屏幕上的现象。再取以上三种溶液,倒入另外三只培养皿中,放到投影仪上,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再观察屏幕上显示溶液的颜色。
【小结】由学生得出结论,然后在书上勾划。
【板书】二、酸溶液跟某些金属的反应
【演示】将已除锈的镁条、锌片、铁片、铜片分别装入四只盛有稀硫酸的培养皿中,放到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屏幕上显示的现象。
师:金属跟酸溶液是否都反应?现象如何?
生:不是,铜跟稀硫酸不反应,其他培养皿中都有气泡冒出,但激烈程度不同。镁跟酸反应最激烈,锌次之,铁较差。
师: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生:生成的是氢气。
【小结】通过以上实验事实,说明金属能不能跟酸反应,与金属的性质有关。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总结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顺序。
【板书】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讲述】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从左到右,金属的活动性逐渐减弱。
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
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
过程和方法:
1.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2. 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
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
2.铵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
教师:以举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课题,对常见的化肥的物理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看书自己总结;对铵根离子的检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
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 化学肥料
1、氮肥
氨水 NH3•H2O 易溶于水 低温密封
碳酸氢铵 NH4HCO3
硝酸铵 NH4NO3
氯化铵 NH4Cl
硫酸铵 (NH4)2SO4
尿素 CO(NH2)2
【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
磷酸二氢铵 NH4H2PO4 磷酸氢二铵(NH4)2HPO4
3、钾肥
硫酸钾(K2SO4) 氯化钾(KCl)
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复合肥料
硝酸钾KNO3
磷酸二氢钾K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Mn、Cu、Zn等
6、农家肥料
二、农药
1、作用
2、危害
三、随堂检测题
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尿素的含氮量,肥效持久。铵盐跟碱性物质反应,会放出___.
3.草木灰中的钾肥主要成分是______,它的水溶液呈________。
4、磷酸二氢钾是含_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硝酸钾是含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
5、常用的农药有哪些?说出各有哪些作用和危害。
第四节 化学与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发生、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杜绝有害物质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难点: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课前准备:首先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自学,在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水、大气污染防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方面作深入的调查,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收集资料。收集好资料以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每一大组中又可分为几个小组,如第一大组研究水资源的污染及防治,其中又可分为污染源小组、危害与防治小组。每一小组选出负责人、中心发言人。有能力的小组还找到了相关的影视资料,并把它们加以整理制作成了课件,待上课交流时放映给全班同学观看。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正象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但目前,仍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甚至无视环境污染的危害,只重经济,不重环境。下面,我就将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告诉大家环境污染的危害。
一、保护生命之源――水
水是生命之源,但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水资源却十分有限。那么目前水资源的污染与保护的现状如何呢?哪些同学收集和整理了有关水 污染与保护方面的资料? 让我们请他们给大家介绍好不好?
二、大气的污染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一下对大气污染及防治的认识。
三、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工艺,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案 篇五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教学目标
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实验准备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刚好褪色。
蒸发实验所得溶液结晶。
相关的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问题结构
引导性材料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前准备的有关焦裕禄主要事迹的材料;介绍附近工厂排放的废水的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纪录片)。
问题1: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问题2:能否利用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提出解决的办法?要利用到哪个知识点?该知识点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同学们在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后,教师做简要的评价,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本第60页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3:课文中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4:你还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些应用了中和反应的实例?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问题5:你能写出本课题中关于怎样处理工厂废水的反应原理吗?
问题6: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想过对谁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拟订一份调查报告给有关部门,其中包括你了解的情况和改进的方案。
点评:问题结构是构成教学思路的基本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活动的智力保证。教师展示问题结构的技巧是,先给学生“焦裕禄事迹”等各方面的材料,为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将学生的思路送进“前沿阵地”,然后再层层深入。问题结构在抓住知识属性的基础上,针对中和反应的应用,采用层层递进的形式不断深入,不断变换研究问题的角度实质,这一过程落实了知识技能目标,强化了过程方法目标,点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二板块: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 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和厕洁精洗厕所里的污垢
引入课题 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汇报、交流
活动与探究 是酸中的什么离子,与碱中的什么离子相互作用。学生猜测、讨论、分组实验、总结
用课件演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实质(验证猜想与结论)
实践与应用 “酸雨”导致土壤酸化;用洗洁精清洗厨具
实践与应用 设计实验:皮蛋有涩味,如何验证它呈酸性还是碱性,在食用前可如何处理并完成该实验
第三板块:教学范例
我们已经知道
①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②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③胃酸过多的病人可以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④被蚊虫叮咬后,可以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氨水)的药水,可减轻痛痒。
我们还应知道
提出问题:
酸有哪些性质?碱有哪些性质?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猜想:
我猜想酸和碱之间会发生的反应有: 。
实验探究 收集证据: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1.取10 mL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入酚酞试液。 | ||
2.向1中再逐滴加稀盐酸,边滴加边搅拌至颜色刚好为无色。 | ||
3.蒸发反应后的溶液。 | ||
小结: 1.酸与碱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 2.盐的定义。 |
知识小结 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物是盐和水。
我发现的新问题:
猜想 | 依据 | 设计实验验证 | 实验现象 | 结论 |
1 | ||||
2 |
我们怎样应用
①解释“向土壤中洒熟石灰”的秘密。
②一些工厂排出的污水中含有酸,要除去它,加什么物质最合适?
③皮蛋味涩,如何做可除去涩味,亲自动手试试看。
④被蚊虫叮咬处肿成大包,这是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可涂一些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可减轻痛痒,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⑤醋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除去,说明去垢的原理是什么。
⑥早晨空腹时,为什么要少吃苹果(或酸性食物)较好?凉胃后医生建议吃的药丸,请想一想主要药物的化学性质是酸性还是碱性?治疗胃病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⑦上网收集有关中和反应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教学设计
我们的感受
学完本节,我的收获是: 。
我的启示是: 。
我的发现是: 。
初三化学教案 篇六
化学教学案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以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难点:溶液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引入。
教学说明:
本课题内容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先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利用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计算类型大致分为三种: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或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最后练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教学过程:
【讲解】在实际应用中,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如在施用农药时,过浓会毒害农作物,过稀则不能有效地杀虫灭菌。因此,我们需要准备知道溶液的组成。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M质
2、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M液
【学生练习】
按下表所给的量配制氯化钠溶液
溶质质量(g)
溶剂质量(g)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10
90
20
80
【设问】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这样的溶液我们会配制了。那么如果告诉你一定量的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你会配制吗?
二、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2、仪器:
称:托盘天平,药匙
称量
量:量筒,胶头滴管
溶解:烧杯,玻璃棒
【学生练习】试验9~7 例题(略)
三、有关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书43【例题2】略
【讨论】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
【分析】抓住关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小结】本课题所学知识主要有哪几个方面?其中计算有哪几种类型?
【作业】P45 6.7.8
【课后记】本节理解不困难,重点在练习上。
初三化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通过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3、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从学生在前几章教材中所见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归类,建立元素的概念,并在次基础上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顺势给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号,这样把宏观物质、微观构成和抽象符号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易于学习和掌握。
教学对象分析
人类使用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图形、标记、语言文字、数字、公式等这些符号的使用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学生以前可能不曾体会绘画、做标记、书写各种文字都是在使用符号实现对事物的记载和与他人的交流,没有体会使用符号给人类带来的便捷。当他们知道构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质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种,每一种元素都有一种特定的便于书写和交流的符号,学会了这些符号和运用这些符号表示多样化的物质的规则,就可以与全世界的人方便地进行学术交流!他们可能会对学习充满兴趣。
实验用品分子模型、卡片、磁铁、铁钉、菠菜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教师布置研究性课题:
1、利用橡皮泥、泡沫塑料、塑料小球、牙签、铁丝、双面胶等材料在学习小组内动手制作水、氧气、一氧化碳、甲烷等物质的分子模型。
2、搜集各种补钙食品的包装盒。
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搜集材料。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原子是有类别之分的,不同的原子大小是不同的,分子具有独特的立体结构等许多微观知识。
一、元素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模型与[活动天地]中模型进行对比、修改,教师进行简短评价。
学生积极、热切地展示自己的作品,随教师的分析修改模型。
学生通过展示、修改模型,澄清学生在课前制作模型时的模糊认识、错误做法,加深对物质组成的认识,初步学习研究微观世界最常用的方法——理想模型法。
在学生制作好5个分子模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拆分模型,将相同的原子分别放在一起,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起需要给这一类原子一个统称的认识,顺势概括出元素的概念。
学生观察、拆分模型,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对元素的认识。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分子模型、食品包装盒,通过观察、想象、比较、模型化、归纳等方式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元素的认识,初步学会用元素的概念去学习化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搜集到的补钙食品的包装盒,是学生明确补钙食品多种多样,有效物质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含有钙元素,钙元素就是所有物质中钙原子的总称。
学生观察包装盒,对有效成分进行归纳,找出补钙食品的共性——含有钙元素,通过具体的事例,加深对元素的认识。
二、元素符号
在认识元素概念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元素符号。
[活动天地]
以元素周期表为研究模本,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明晰以下问题:
1、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
2、金属、非金属元素中文名称的造字规律
3、熟记18个常见的元素符号
4、对元素符号进行分类
学生认真分析元素符号的名称和写法,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对元素符号的认识。
利用新颖的活动,使学生在趣味性活动中掌握元素符号的读写技能,在排列"纸牌"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律,是学生在符号和它表征的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元素符号也能简明的表示物质的组成,也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为学习和研究都带来了方便,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为下一步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八
一、内容与分析
(一)内容:
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
(二)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识别、药品取用规则、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的方法。指的是认识仪器名称、用途和注意事项;了解药品的取用规则;学会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的洗涤方法,其核心是药品的取用和物质的加热,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实验室规则、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了解药品取用规则。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是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等基本操作训练,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做好规范操作的示范、分析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后果。
二、目标及分析
(一)目标:
1、能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2、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3、学会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
(二)分析:
1、“识别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是指看到仪器图形能写出仪器名称,同时能说出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2、“知道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就是能记住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3、“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就是指习惯的形成及独立操作能力的形成,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独立进行物质的取用、药品的加热及仪器的洗涤等操作。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习本课题时,同学可能会出现两种态度:一是对实验基本操作无所谓——动手做,不如用脑记;二是有恐惧心理——不敢动手,怕危险。以上两种态度均不利于学习,教学时要注意纠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讲到药品的取用时,为了给学生做好示范,借助信息技术播放“粉末固体取用”、“块状固体取用”和“液体取用”三个视频。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化学实验室简介→仪器识别→药品取用规则→托盘天平的使用→连接仪器装置→固体药品取用→液体药品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给物质加热→仪器洗涤。
(二)教学情景
问题1:化学实验室有哪些组成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一是增强对实验室的直观印象;二是提高对实验室功能的认识。
师生活动:实验室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⑴实验桌——做实验(或探究)的平台;
⑵水电设施——提供实验用水电;
⑶仪器柜——存放实验仪器;
⑷药品柜——存放药品。
问题2:实验室常用的仪器有哪些?这些仪器的用途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初中常见仪器的识别能力。
师生活动:说(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用途及注意事项:
问题3:实验室药品取用有哪些规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遵循规则、养成良好的习惯。
师生活动:
⑴记住以下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⑵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简记为“三不原则”。)
⑶如果没有说明药品用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⑷使用剩余的药品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得拿出实验室。(简记为“一要三不”。)
⑸试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冲洗时要不断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
问题4:怎样使用托盘天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基本技能。
师生活动:
⑴说出天平的构造。
⑵天平使用要点:调零→平衡→左物右砝→放回砝码→调零。
⑶说出使用天平的其它注意事项。
问题5:怎样连接仪器装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师生活动:
⑴看下图回答连接仪器的方法。
⑵仿照上图进行操作。
问题6:怎样往试管里送固体物质?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
⑴插播“块状固体取用”和“粉末状固体取用”视频。
总结要点:“一平、二放、三慢竖”。
⑵学生操作。
问题7:怎样取用液体?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
⑴插播“量取液体”视频。
⑵教师示范“液体的倾倒”。
要点:倒、倾、接、上。(试剂瓶塞倒放;容器倾斜;容器瓶口与试剂瓶口接触;试剂瓶的标签向上。)
⑶教师示范“液体的量取”。
要点:平放、面向、视线平。(量筒平放,面向量筒刻度,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注意:仰视量筒读数偏小,俯视量筒读数偏大。)
⑷教师示范“滴管的使用”。
要点:上、直、冲。(滴管要在容器瓶口的上方,且要垂直。滴管用过后要用水冲洗干净。)
⑸学生操作。
问题8:怎样使用酒精灯?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酒精灯的使用:
拿下灯冒→添加酒精(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火柴点燃→外焰加热→灯冒盖灭。
问题9:怎样给物质加热?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
⑴教师演示。
⑵学生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⑶要点:装药品(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夹持试管(距试管口约1∕3处)→预热→外焰加热。
问题10:怎样洗涤仪器?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什么?
设计意图:为规范操作作铺垫。
师生活动:教师示范→学生归纳→学生操作。
六、课堂小结(略)
附:目标检测
A.烧杯B.烧瓶C.试管D.量筒
A.带回家中B.随意倾倒到水槽中
C.倒到指定的容器中D.倒回原试剂瓶里
A.用镊子B.用玻璃棒C.用钥匙或纸槽送人D.直接倒入
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难点:初步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新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铁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目前一些人在一些黄金市场能用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为什么有些人会上当?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探究1】
步骤:1.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铝片、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1.镁条、铝片表面变暗,铜无变化。
2.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结论: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师: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Fe+2O2Fe3O4
师: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
生: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师: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为什么不宜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
生: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若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师: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十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熟记pH和溶液酸碱度、酸碱性的关系;
2.会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区分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法——pH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1-6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指示剂只能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而不能检测溶液的酸碱度。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2.酸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
当pH<7时,pH越小,酸性越强;当pH>7时,pH越大,碱性越强。
【跟踪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在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谁能很快记住酸碱度与pH之间的关系。
2.某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酸性。苹果汁的pH在2.9-3.3,在苹果汁中滴入石蕊试液,显示的颜色是红色。
3.下列各pH表示溶液酸性的是(D)
A.pH=14 B.pH=7 C.pH=1 D.pH=0
4.将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氯化钠分别溶于水后,再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1)氧化钙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
(2)二氧化碳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
(3)氯化钠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紫色。
学习指导二: 使用pH试纸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2-6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只能精确到个位。
2.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简记:一放、二滴、三色、四照、五读)
【小组讨论】
1.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伸入待测溶液中会带来什么后果?
2.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润湿会带来什么后果?用润湿的pH试纸检测酸溶液或碱溶液的酸碱度时,pH会怎样变化?(用图表)
3.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还是使用干燥的pH试纸?
【教师点拨】
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这些气体不能使试纸显示不同的颜色,只有这些气体溶于水后,生成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才能使pH试纸变色,我们才能判断该气体是酸性或碱性气体。所以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
【跟踪练习】
有一食品包装说明书中注明防腐剂是苯甲酸,苯甲酸的酸性比醋酸强,下列对苯甲酸性质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B)
A.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
B.相同浓度的苯甲酸溶液的pH比醋酸的pH大
C.苯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苯甲酸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学习指导三: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的意义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63-6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厨房清洁剂呈碱性,因为里面含有NaOH。厕所清洁剂呈酸性;草木灰溶液呈碱性,溶质的化学式K2CO3。
2.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5.6。
3.相互之间说一说溶液的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跟踪练习】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部分日常生活用品的酸碱度进行了测定,他们对每种待测液都做了三次测定,然后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偶然误差。
分析测定结果,发现各类洗发液的pH差别较大,约在7-9之间,护发素的pH均略小于7。同学们联想到洗发、护发的程序,决定探究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提出问题: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
设计实验(1)收集某人的5束头发,分别放入不同pH溶液的烧杯中,静置约30分钟。(2)将各束头发取出,用纸巾吸干液体后观察并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结论:碱性溶液会损伤头发,中性、酸性溶液对头发的影响不明显。
分析交流:洗发时使用洗发液和护发素的顺序是先用洗发液后用护发素,原因是降低碱性洗发液对头发的伤害。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初三化学教案 篇十一
课题:第三节认识原子(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 认识原子的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 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3、 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物质的变度能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综合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子的组成
难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系统
●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原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一课时主要是原子的结构和电子的知识。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原子、分子的主要区别上,也就是看两种微粒在化学反应里能否再分,可以采取总结、对比、讨论的方法促进理解。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概念,这是引导学生从分子认识原子的十分有效的基础知识。通过物质的分解反应可以从宏观上观察到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再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来分析,能推断出分子是可分的,从而引出原子能否可分的问题。
● 教学对象分析
在“原子能不能再分”教学中,就目前的实验手段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在此化学启蒙阶段,学生又缺乏分析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比较理想的方法是用描述原子结构的动画片,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
在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分子的形象,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过分析反应导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清楚的对原子和分子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之处。
在教学中,对于电子的运动,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去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学生将无法建立起有关的形象,应该向学生指出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线性轨道。
●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分子可以再分,原子能否再分?
引出课题 原子的结构
提出问题,共同探究 1、为什么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2、原子核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
3、原子核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讨论交流 结合教师的讲解对原子的结构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提出问题,学生阅读 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教师总结,学生练习 检查对本节课内容是否全面掌握
● 教学过程
[教师]1、举例说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具有哪些性质?一一举例说明;
3、写出水通电分解的符号表达式。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它分成了什么呢?分成了原子。原子是一种非常非常小的粒子,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的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反应里却不能再分,是不是说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在原子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人类才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板书】一、原子的结构
【讲述】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
[学生]探究活动: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点评:对卢瑟福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提出原子核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却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全班交流
[教师]点评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非常小,而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半径仅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但是,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的电子质量非常小,与原子核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电子在原子内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设问】原子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导入】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证明原子核可以再分。
【结合动画指出】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因此,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目等于原子核内质子的数目。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
【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
[学生]观察、领悟。
[学生]阅读教材第45页最后一段。
【设问】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而原子为什么不带电?
【讨论】小组活动,回答:核外电子数=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
【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设问】不同种原子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思考。
[教师]科学证明,不同类的原子,其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同。同种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
都相同,同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解说氢、氧、碳等原子。
【动画展示】原子结构图(教材P46)。
【设问】在原子中,电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它有什么用途?
【板书】二、原子中的电子
[学生]阅读教材第46页,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学生]填写下表,对分子和原子、离子进行比较。
分子
原子
离子
微观粒子的共性
本质区别
联系
【设问】电子非常小,可是它所“占据”的空间却非常大,它在原子核周围空间中怎样运动?
[教师]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球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轨道。我们无法知道它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只能想像,电子在核外运动时就像一团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所以形象地把它称为“电子云”。
【小结】原子的结构
[学生]记忆
[教师]布置课堂学习
[学生]练习,检查巩固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原子有哪些印象?把你的收获和体会告诉你的同学。
(2) 以“我相像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学作。
附:课堂学习
1.一般原子的原子核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不能再分
2.原子里的质子数等于
(A)中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D)核电荷数
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
(A)原子 (B)分子 (C)电子 (D)原子核
4.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在于。
(A)体积大小不同 (B)质量不同
(C)分子能独立存在,原子不能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发现电子的科学家为。
(A)拉瓦锡 (B)汤母森 (C)道尔顿 (D)舍勤
6.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C)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7.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已知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则该分子中共有 个原子核、 个质子和 个电子
教学反思:
1、 这一节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即可,切勿任意拔高。
2、 本节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在学生活动中,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
这节内容虽然是认识原子,但不能局限在原子上,应当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能整体全面的看问题,而不是局限于一点。
第三节认识原子(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 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重点、难点
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系统
●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原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二课时为相对原子质量。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的认识,知道原子很小,由此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原子和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在讲授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可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的简单计算让学生加深理解。
在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分子、原子的比较上。
●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一般不会感到很难,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相对和绝对之间如何转化,掌握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相对原子质量法(原子的质量非常小,用通常的质量单位来度量不方便,建立一个更小的单位——碳单位来度量,使得原子质量的数值更接近平常数值的大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微观物质世界的能力。
●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如何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师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
学生练习———————————巩固相对原子只哦量的意义和计算
对全节进行总结巩固———————————掌握分子、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 教学过程
[教师]1.什么是原子?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原子有哪些性质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很小但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讲述】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来。
[学生]体会原子的质量很小,猜想能否换一种表示方法。
[教师]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小麦的质量一样。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应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三、相对原子质量
【投影】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计算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原子的真实质量,加深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教师]相对原子是原子质量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并投影】注意: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②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相对质量的理解。
[教师]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并投影]注意:(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 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真实质量的区别。
[教师]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相对原子质量可从书后附录Ⅲ中查到。
[学生]阅读书后附录Ⅲ:相对原子质量表,知道如何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师]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主持测定了铟、锑、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1995年精确测定了和的相对原子质量,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
[小结]知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然后总结:掌握原子、分子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关系(表格);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原子的构成及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分子
原子
备注
相似点
质量小,体积小,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同种物质分子物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性质不同
质量小,体积小,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原子更小,但并不是说所有原子都一定比分子小
相异点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重新组成别种物质的分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后并没有变成其他原子
相关关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粒子,原子也是直接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教师]布置课堂练习
[学生]练习,检查巩固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在线测试”和“挑战自我”
附:课堂练习
1.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12g (B)1/12 (C)12 (D) 1.993×10-26/12
● 教学反思
1.习题的内容和形式需要进一步拓展,要注重层次性和开放性,还要加强题目的实践性、合作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结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要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发展过程进行反思,加深对科学本质、科学方法的认识,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本性学习,变“要我活动”为“我要活动”。
初三化学教案 篇十二
化学教学案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九种仪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2.初步学习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与称量,仪器的连接与洗涤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3.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提高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的自觉性。
4.初步养成“动脑思考、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详实记录”的实验习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认识常见的九种仪器。
2.学习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与称量,仪器的连接与洗涤等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你的实验室
结合P138附录Ⅱ认识常用仪器。
二、验室安全规则
P137附录Ⅰ; P21发生意外怎么办?
三、本操作练习
㈠、液体药品的取用
练习内容
练习步骤
注意事项及原因
1.取试剂瓶中的水向试管中倒入约1/3体积。
1.将盛水的试剂瓶取出;
2.打开瓶塞倒放在桌上;
3.标签对着手心,拿稳试剂瓶;
4.试管略倾斜,试剂瓶口靠紧试管口倾倒液体。
1.打开瓶塞倒放在桌上,防止污染瓶塞;
2.标签对着手心,防止残留液沿瓶壁外流下腐蚀标签。
2.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约20滴水。
1.将盛水的试剂瓶取出;
2.打开瓶塞倒放在桌上;
3.取胶头滴管,先挤压排气后,再伸入试剂瓶中吸取液体;
4.滴管于试管的正上方垂直滴入。
5.滴管用后洗净插在试管架上。
1.不可把滴管伸入试管内,会污染滴管;
2.不可把滴管放在实验桌上,会污染滴管;
3.不可倒持滴管,滴管内的试液会腐蚀胶头。
㈡、固体药品的取用
练习内容
练习步骤
注意事项及原因
1.取少量细砂于试管中
1.将盛细砂的试剂瓶取出;
2.打开瓶塞倒放在桌上;
3.取宽窄合适的纸槽,用药匙取少量食盐倒入纸槽中;
4.试管平放,用纸槽将食盐送到试管底部后,将试管竖直起来,慢慢取出纸槽。
1.打开瓶塞倒放在桌上,防止污染瓶塞;
2.若药匙大小合适也可直接将药匙伸入试管中,不用纸槽。
2.取石灰石颗粒于试管中
1.将盛石灰石的广口瓶取出;
2.打开瓶塞并倒放在桌上;
3.试管平放,用镊子取一粒石灰石放入试管口,缓慢将试管竖直使固体滑落。
1.试管由平放到竖直,保证固体滑落,防止块状固体直接坠落砸破试管。
㈢、物质的加热
练习内容
练习步骤
注意事项及原因
1.点燃和熄灭酒精灯
1.将酒精灯放在实验桌中央;
2.取下灯帽正放在桌上;
3.用火柴点着酒精灯,将废火柴梗投入废液缸中;
4.观察酒精灯火焰,然后用灯帽盖灭。
1.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用一个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用嘴吹灭酒精灯火焰。否则会引燃灯内酒精而着火!
2.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时,要重复盖一次,使空气进入,以免灯帽内酒精蒸汽冷却后形成负压,灯帽难以打开。
2.加热试管中的水至沸腾
1.取少量水于试管中(同㈠中1的步骤)放在试管架上;
2.点燃酒精灯(同㈢中1的步骤);
3.将试管夹从下往上套夹到距试管口1/3处,手握试管夹的长柄(拇指不能按在短柄上)。
4.试管与桌面成45。,试管口不能对着人,试管底部在酒精灯外焰处加热并来回移动。
1.加热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否则加热时液体可能溅出;
2.试管口不能对着人,万一液体溅出可能伤人;
3.试管底部接触酒精灯外焰,因为外焰温度最高;来回移动是为进行预热。
4.加热后的试管放回试管架上,冷却后再洗涤。
㈣、物质的称量
练习内容
练习步骤
注意事项及原因
1.用托盘天平称量2g食盐
1.调节天平平衡,并在两盘上各放一张质量、大小相同的纸;
2.用镊子将游码调至2g;
3.取少量食盐向左盘添加至天平平衡。
1.在两盘上各放一张相同大小的纸,如果是易潮解或有腐蚀性的药品要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防止药品污染和损坏托盘。
2.称量物必须放在左盘,因为游码的质量是加在右盘的。(即左物右码)
2.用量筒量取20mL的水
1.取25mL的量筒;
2.向其中倒水至接近20mL(取用液体的方法同㈠中1);
3.改用胶头滴管向量筒中滴加水至恰好20mL。
1.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底处保持水平,仰视时读数偏低,俯视时读数偏高。
2.量筒不能用来溶解物质,不能用来进行化学反应。否则会影响刻度的准确性。
㈤、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书P25
四、实验练习
——对基本操作的实际应用
实验内容
操作步骤
现象
1.氢氧化钠、硫酸铜、酚酞三种液体间的反应
试管1:倒入氢氧化钠滴加硫酸铜;
试管2:倒入氢氧化钠滴加酚酞;
试管3:倒入硫酸铜滴加酚酞。
2.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
在试管中加入2-3块石灰石,滴入2mL稀盐酸,观察石灰石表面的变化,然后将一根燃着的木条伸进试管口。
3.氧化铜与稀硫酸的反应
取少量氧化铜粉末装入试管,滴入约2mL稀硫酸;
加热上述试管。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认识仪器和练习基本操作,同时要掌握几个反应的实验现象。
[课后作业]
结合学习提纲理解记忆有关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
[课后记]
学生首次进入实验室,准备的很充分,进行的也很顺利,学生纪律情况整体也很好,对动手操作的兴趣很大。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十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现象的形成。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灵活运用分子的知识。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运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用品】
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碘、酒精100毫升、水100毫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前提诊测:
a你想知道水由什么组成吗?
b你想知道在一杯水中放一些蔗糖(白糖),过一些时间,蔗糖颗粒消失,水变甜 了是为什么吗?
目标展示:
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目标导学:
问:化学是研究什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
谈话:通过绪言课和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分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节将进入对物质的组成、结构的研究,在初中物理中只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演示:碘的升华。
让学生在教材的第一部分的1-5自然段找出书中所列五个生活中的现象,教材在解释这些现象时作了怎样的假设?(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是运动的,粒子之间有一定间隙)通过这个假设的粒子引出分子。
为什么当我们把一块糖放入水中,糖很快不见了,水有了甜味,当我们经过施用氨水的农田时,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刺激性气味?
一、分子的存在
由于糖的微粒扩散到水的微粒中,使水有了甜味,施用了氨水的农田,由于氨气微粒跑到空气中去,所以很远就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这些微粒在科学上就叫做分子,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糖分子遇到水就扩散到水分子中去,氨气可以扩散到空气中去,可见分子是运动的。
2.分子是有间隔的
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和
100亳升水和100亳升酒精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因为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当这两种分子混合时,有的分子挤点了空隙,所以混合后体积小于200毫升。
结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我们能闻到氨分子的刺激性气味,却看不见氨分子,可见分子是微观粒子,它的体积是很小的。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把水分子的大小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一样,它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千克。
(水分子直径大允是2.8×10-10米,乒乓球的直径约为4×10-2米,地球直径大约是1.28×107米)。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这体积,但是非常小。
三、分子的概念
水在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质没有变化,其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
硫分子和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所以化学变化后,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不能保持了。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只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并非所以物质的化学性质,都是由分子所保持。
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热胀冷缩、“三态”的互变等。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演示:铁粉与硫粉的混合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未混合,混合后,分离后铁粉与硫粉的颜色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所有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练习: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1)空气(2)冰、水混合物
判断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从分子看主要看该物质是同种分子,还是多种分子组成,依此可判断空气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却是纯净物。
问:什么叫高纯硅?
引导学生阅读p29第二自然段,了解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说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在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都必须取用纯净物,因为一物质里如有杂质,就会影响这种物质固有的某些性质,而且要求物质的纯度越高越好。
【小结】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它的质量很小,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运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区别纯净物与混合物。
【板书设计】
一、分子的存在: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2.分子是有间隙的,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定间隙,
三、分子的概念: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或几种不同分子组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如:空气、天然水、浑浊的石灰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或同一种分子构成)。
如:氧气、水、二氧化碳、氧化镁等。
【作业布置】p-29 1-4题。
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准确描述,学会填写实验报告。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初步了解观察实验的基本要领,建立预期现象和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后观察的意识;
2.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述能力等;
3.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流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基本流程的应用、观察和描述现象方法的渗透
教学工具
仪器和药品:学生:蜡烛、澄清石灰水、烧杯、玻璃片、镊子、火柴教师:蜡烛、水、烧杯、小刀、镊子、玻璃片
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提出实验探究的基本流程
【引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家们得出化学结论必须以实验为依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提问】下面,我们来看波义尔发现指示剂的故事。通过该故事,你能否找出科学家在研究物质未知性质时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板书: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具体内容略)
环节二:应用科学探究流程探究蜡烛及其燃烧
【过渡】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我收到了这样一份礼物(展示蜡烛)。人们习惯把教师比作蜡烛。让我们从身边熟悉的物质蜡烛入手,应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来了解“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化学内涵,
板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燃蜡烛前:
【布置任务】请观察蜡烛并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知道哪些关于蜡烛的信息
【引导】将学生所提到的性质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类
【强调】研究物质要关注物质的性质
【过渡】下面,我们就应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来探究蜡烛物理性质中的溶解性
探究1:蜡烛的溶解性(板书)
【布置任务】如何研究蜡烛在水中的溶解性呢
【演示实验】切一段蜡烛,放入水中
【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强调】如何观察和描述现象(如何选择观察点,即预期现象)
点燃蜡烛时:
【布置任务】点燃一支蜡烛,观察,尽可能全面地描述蜡烛燃烧时的现象
熄灭蜡烛:
先请学生熄灭蜡烛,观察现象并给出关于蜡烛燃烧时示范性的描述
【强调】研究物质时应该关注物质的变化并由观察到的三层火焰结构引出新的问题
探究2: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板书)
【布置任务】应用探究流程对蜡烛火焰各层温度进行比较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过渡】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呢
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接下来我们来探究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物质
探究3:蜡烛燃烧的产物(板书)
布置任务】应用探究流程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你还需要老师提供哪些信息
如何检验水(h2o)
如何检验二氧化碳(co2)
为什么要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用玻璃片行不行
烧杯罩在距火焰太近或太远行不行会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要用玻璃片盖住烧杯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拓展】蜡烛火焰中存在钻石颗粒
环节三:归纳总结,对探究实验的再认识
回顾:实验探究的主要环节及注意事项
小结:通过探究活动,在化学实验中应关注哪些方面
环节四:作业
按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完成实验,记录步骤和现象,填写探究实验报告。
实验一: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是否可以点燃
实验二:探究如果蜡烛没有棉芯,是否可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