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优秀10篇】2-19-32

“化学”一词,若单是从字面解释就是“变化的科学”。化学如同物理一样皆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www.kuaihuida.com爱岗的小编阿青帮家人们收集的10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仅供参考。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 篇一

从2012年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来看,我校历史得A人数并不多,不仅如此,而且得A率相对于政治、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低许多。根据近两年江苏“小高考”的情况,考生单科得A的人数呈现下降趋势,得4A的总人数也呈下降趋势,主要目的是控制高考的加分,让学业水平测试回到它本来的要求,使血液水平测试符合最初的指导思想,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达C,而不要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另一场“高考”。

2012年江苏历史小高考在必修一、二、三题目分值比例与2011年相比变化不大,从内容的教材分布比例来看,必修一44%、必修二30%、必修三26%。其中,选择题中必修一共15题,在卷面分值中占30%,必修二一共10题,在卷面分值中占20%,必修三一共5题,在卷面分值中占10%。增加了的必修一考查分值无疑增加了试卷难度。三本书最容易出难题的就是必修一政治史,如第6题内阁、第8题辛亥革命、第12题国民大革命、第38题走向联合的欧洲等,这些均是考生的拦路虎。判断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准确记忆、严密思维,是最容易体现难度的题型之一,如第32题考查中国通讯传媒的发展史实,如学生缺乏准确的记忆必定会出错。2012年试卷判断题考查必修三的较多,占6%,这与最难的2009年历史小高考题时一样,另外两题判断题是必修一的内容,2012年判断题未见必修二内容,主观题仍然是材料解析题为主,三册书比分各占卷面分值10%。

从试题的立意来看,情景性比较突出,比如材料题及图片题在该试卷中都有大量体现,特别是在这一份试卷中运用了大小15幅图片,这也是2012年小高考历史试卷所呈现的一大亮点,这告诉教师在以后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课本上的图片资料。应该说,虽然2012年小高考试卷有一定的难度,但总体来说试卷还是考查以准确记忆为主的基础能力,尤其是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概念。

学业测试中,日常的学科教学,物理、历史、生物、化学、地理、政治各科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可2012年的考试与往年相比较,控A率几乎就是由文科生选的物理和理科生选的历史决定的。这就客观上提高了历史和物理的学科地位和教学要求。故总结本次考试,思考如下,希望对今后的历史考试有所启示。

1.重视双基,强调规范

从2012年试题来看,双基仍然是整卷测试的主旋律。平时教学中就要夯实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对付难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2012年的历史小高考试卷考查更多的还是基础题,如第1题宗法制的最大特点,第3题活字印刷术,第11题生活习俗服饰,第16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25题卢梭思想,第30题美国参与的经济组织等,教学要紧扣《说明》的测试内容和要求,利用好教材梳理相关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做到逐一扫描,没有遗漏,打好基础关。平时还应注重规范性训练,如历史专业用语的使用规范、开放性试题的语言描述规范等。

2.关注过程,强调能力

能力立意是命题的总策略。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材料选择题和图片选择题题每年都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如第5题王阳明思想,第7题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12题国共合作,第17题运动,第23题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得分率不高往往就是缘于考生自学能力的局限。

3.依据说明,有针对性训练

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的同时,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新一年的《考试说明》,尤其要注意区分测试要求中“了解”、“知道”、“理解”和“认识”等不同的学习要求。教师应根据《考试说明》不同的要求分析出该考点的测试题型与方向,并按单元构建知识网络体系,这点是得A的必要条件。另外,还应有计划地进行适应性测试训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加强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培训,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范文 篇二

关键词 地理必修三 教材处理 区域地理 整合

一、聚焦矛盾 引人深思

对于2015届学生而言,会考的内容已经做出了部分调整,主要调整集中在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各个版本的湘教版必修三的第一章认识区域主要包含四节内容,分别是: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区域经济联系。教材一成不变,但考试要求却一变再变,随着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要求各校地理教师加强对教材的整合处理,以此来适应新的考试要求。在这里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点是,地理必修三所配套的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倒是能及时更改,做到与考试大纲相吻合。因此,据笔者了解,很多学校直接以图册代替教材来进行授课,此举固然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图册只能起辅作用,难以真正取代教材。

二、回归考纲 着眼变化

1.教学要求的不断调整

教学要求(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对教学有“指挥棒”作用,指导和支配整个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教学目标而展开。基于2012版和2014版学科指导意见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教学要求(目标)正经历不断的调整,二者具体差别详见表1。

从上表教学要求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两点结论:第一,12版和14版教学要求中最大的一处变化就是增加了理解和简单应用的要求。由于14版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作为考试要求,所以第二章共计减少了两个b理解要求和1个c简单应用要求。从12版到14版的变化也并非毫无征兆,我们可以从2013年杭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关于学考的会议内容中看出,市地理教研员赵越先生向广大地理教师解读了考试要求变化。第二,教学难度总体保持不变,考试要求基本保持不变。

2.教材内容不断变化

从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必修三教学内容大致经历了两次调整,具体见表2。

根据12版和14版学科指导意见,必修三教材的内容调整幅度较大,尤其是会考和学考的变化。从表2的内容,我们大致可以发现如下变化:首先,必修三第一章新增了四节区域地理的内容,分别是《认识大洲》、《认识地区》、《认识国家》、《区域差异―三大自然区》;其次,删除了第二章第六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再次,删除了第三章第四节《数字地球》;最后,有些细节的变化在表格中仍难以体现,例如,第一章第四节内容《区域差异》中的经济区的划分由原先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区改为东、中、西和东北四大经济区。因此,对于考纲的研究和对教材的钻研还需要广大教师多下功夫,以免遗漏。

3.新学考要求下,教材内容前后关联性强,可互相穿插

由于必修三新增区域地理:亚洲、欧洲西部、美国、三大自然区差异等内容,这部分内容较详细介绍了上述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该内容与第二章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第二章的各节所举例子基本是以第一章所介绍的各区域为例(详见图1)。

三、基于教材 探索出路

1.立足校情,破解新增区域地理无教材难题

教育强调的是科学、规范,而不是艺术、自由。因此,教材自然而然的成了学校教育的中心,成了保证学校基本教育质量的“依靠”和“凭借”。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明确提出了“教科书革命”的口号,他说:“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足见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脱离了教材,教学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新课改初期,由于时间紧迫,绝大多数学校猝不及防,只能更多的以图册作为蓝本进行教学。后期,有的学校自己编制教材,有的学校编制导学案,有的学校通过增订补充读本作为教材。笔者所在学校,一直通过增订认识区域―《地理・必修Ⅲ》补充读本作为教材。该读本依据2012和2014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指导意见》所编写,由吴祖良地理教学研究室编著,内容紧扣教学纲要,非常适合中学地理必修三教学。

2.对现有教材进一步筛选整合

根据考试条目,结合湘教版必修三、图册等资料,我们可以对必修三目录进行重新筛选整合。考纲中规定选学的内容、不做考试要求的内容,可以删除,尤其是在教学周期较短的学期。根据2014版学科指导意见,必修三老教材中以下内容可以被删除:《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数字地球》。而对必修三教材中有考核规定的章节,进行打乱,并按照教学实际、个人对教材安排的理解,重新整合。教师对教材重新整合后,排列出一个新的必修三教学目录,让教学变得更有条理、教学进度安排思路更加明晰。下图为笔者所在备课组讨论所编制的新目录,仅供参考。

3.针对学考,降低教学起点,合理把握教学难度

会考和学考在知识考核要求方面有一定的共性。例如,都将各个知识点的掌握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分为a识记、b理解、c简单应用这三个层级,但学考增加了d综合应用这个掌握要求。这样的变化看似增加了学考的难度,而实际却是更加明确了学考对考试内容的要求,也将学考和选考(加试内容)的范围做了明确的界定。在学考之前,地理教师都是以高考难度的尺度在从事地理教学,学生学习的范围大、难度高。而新的学考则对学考难度降低了,将比较难的内容作为加试内容。例如,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学考要求是:1.湿地的概念和类型a;2.湿地的重要价值b;3.湿地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c;加试要求是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由此可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需要把考纲规定的学考内容及考试要求落实到位,而延伸拓展的内容可以只对选考生进行深入讲解。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范文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考复习 策略

随着2006年福建省进入到高中课程改革,至今已有4个年头了。也已经历了2次我省自主命题的高考化学科的检验。面对着新课程带来的新形势,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消化这几年新课程理念对高考的影响,进而指导我们进入到下一轮的高三化学复习当中去呢?总复习中如何做到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保证复习的有效性?必修和选修教材、必考和选考内容如何整合复习?那就应当从新课程的课程结构、考试范围、以及考生的水平现状对高考化学复习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理出新的思路。

一、从新课程化学科的课程结构入手

福建省高中新课程对于化学科的教学安排一共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结合近年来全省各地的选择情况,几乎趋于一致:《必修1》、《必修2》,外加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与《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对于我省大多数学校而言,教学进度的安排也比较接近: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高一下学期学习《必修2》;高二上学期学习《化学反应原理》;其余时间灵活安排《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

课程的安排是与每个模块的特性所决定的:必修是基础、选修为拓展。《必修1》主要是以元素性质为主,因此融入了较多的实验、性质讨论以及化学方程式;《必修2》介绍了简单的化学反应原理外带介绍了简单的有机物,相对来说,需要记忆的东西少了,需要理解的东西增加了。三个选修模块中,《化学反应原理》又居于首要地位,它是《必修2》知识的深入递进,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理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则是对必修模块中的晶体知识、以及有机物等知识的深入探究和递进学习。

大多数学校能够在进入高三后开始化学科总复习。一整年的系统复习,首先应当建立在对前两年课程学习的正确认识之上。哪些模块需要强化记忆、哪些模块需要强化理解、哪些模块是复习重点、哪些模块是复习难点。只有在对各模块都充分分析、了解的基础之上,我们的复习才会重难突出、主次分明。

复习策略:

强化对《必修1》的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包括方程式的记忆,强化对演示、分组实验的感官认知和理解分析。例如:《必修1》中钠元素性质的复习,可以通过浮、熔、游、响、红的“五字经”来加以概括、记忆,由此再推到出方程式,进而强化了有效记忆。

针对《必修2》(除有机部分)的复习,则完全可以融入到《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复习当中。将过去学过的知识加以整合、理顺从而强化理解。例如:运用《化学反应原理》中平衡常数K的知识,强化对《必修2》中平衡移动、强弱电解质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也是必修知识的深入和提高,因此在复习时同样应当强化知识的理解和整合。例如《物质结构与性质》中涉及的电负性问题,就可以和《必修2》中的元素周期律加以整合,强化理解。还有《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涉及到的苯的共面问题、不饱和键加成问题,都可以与《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π键”知识整合。2009年福建省高考理综卷第30题,也印证了这样做的必要性。

二、从考试范围入手

《考试说明》每年都会修订,许多老师都会很有针对性的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所谓的“热点”,在这里就不再多言。这里只是从大方向上提出一些思路。

我省的高考化学科考查模式,内容包括了前面讲到的2个必修模块加3个选修模块。但真正落实到考查的具体要求,基本上可以这样概括:必修必考、《化学反应原理》不考“熵”、《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选模块考内容也较课本要求容易一些。

高考的公开性、选拔性模式决定了它是一场有一定难度,但又要照顾到大多数考生情绪、社会观感的考试。简而言之,就是一场平均分在65-70分的百分卷考试,考个六七十分不难、但要想考个90来分就未必那么容易了。这样的考试模式,就决定了我们复习的方向,将是“有的放矢”。只要了解好它“易”在哪、“难”在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复习策略:

首先解决“易”,哪儿“易”呢?必考范围的有机内容“易”,从2010年的全省各地质检到高考,有一两道选择题确实“易”,主要考察一些简单的“识记”内容和非常简单的化合物性质。

还有哪“易”呢?“选考题”,没错就是“选考题”!一场考试要想让两个模块等“分值”容易,但要想让它们“等难度”谈何容易!那么,解决方案只有一个,降难度!降到让绝大多数人都拿到绝大多数的分数,这不就“易”了么?!纵观2年来的质检、高考题,这道选考题尤其是结构的选考题,考生得分率一直远高于其他大题,也说明了这一事实。

所以要大力鼓励学生们“迎易而上”,不追求难、怪、深,只要深入理解新课程精髓,把握知识要点,就定能全取13分!

有“易”总有“难”啊,“难”在哪呢?“难”就“难”在《化学反应原理》,因为它是《必修2》(除有机外)的深入,是必考3个模块中最重理解的模块,自然也就是众多考生眼中“最难”的一块了。那么,这自然也应该成为我们复习中的重、难点。

三、从考生入手

高考的选拔,决定了高考化学试题特点。试题特点要求考生具有较扎实的“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同时也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应用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而咱们的考生,或者说是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普遍存在着一些学习上的缺陷。“被动学习、效率不高、不善总结、解题不规范、表达能力差”。面对这样的现状,新课程理念下的老师,不应一味的抱怨,而应该对学生一一把脉,开出“药方”。应当把“教育”和“教学”有机的统一起来而不是将其割裂,同时,应当看到新时期的学生身上所独有的新特点,以其之长攻其之短。并结合我们化学科的特点,有效地实现复习的效果。

复习策略:

“90后”的学生好奇心强、探究能力也很强。利用总复习的大好时机,强调基本知识“回头看”,把学得的知识“系统化”,把一些实验让他们亲手施行一遍,是最好的选择。一来他们知识已经相对完善,实验效率高,二来通过实验,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知和有效记忆,以情景“统领”知识,突破教材知识板块的“封锁”,把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针对不少学生不善总结的毛病,其实可以利用他们善于模仿的特点。例如:针对文字描述的主观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大量的模仿别人的标准答案,从而模仿出“语感”,进而能够自主的发挥。谁说我们的学生不会总结呢?!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靠短期的强化可以做到的,应该贯穿高中化学三年教学的始终,应落实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在高考总复习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形成一定“思维定势”提高解题速度的同时,也要注意变通打破思维的完全定势。

总之,高考的复习,我们不应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当中。要充分把握住新课程的理念,给学生一个思路,给老师一个空间,双方配合,有的放矢,让我们用最有效的学习赢得人生最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l》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王祖浩《化学2》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范文 篇四

关键词:化学;解题方法;知识要点

每年的11月份,学业水平测试便进入复习阶段。如何把握复习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获得A级水平,笔者认为,应着重在“三轮”上下功夫。

第一轮:对照考试说明,梳理知识要点

每年的考试说明,一般在年底(即12月份)才能分发到复习教师手中,而进入总复习一般又常在11月份。为了针对性地组织有效复习,此时可先参照去年的考试说明,对必修课本先行梳理。一轮复习一般安排在11月份至第一学期结束。

对必修1内容,主要从分类的角度去总结相关内容,其中包括:化学反应分类(包含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物质分类(包含Na、Al、Fe、Si、Cl、N、S的单质与化合物及分散系等);化学实验分类(包含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物质的制取装置、物质的验证装置);化学计算分类(包含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化学方程式等方面的计算)。对必修2内容,主要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去总结,其中包括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化学键的类型;物质的结构与能量变化、电子的转移与原电池、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单质的结构及活泼性与金属与非金属冶炼方法的选择。当复习选修内容时,新的考试说明一般已到学校。此时,则要求结合当年的考试说明及近三年的考试知识点,针对性地强化选修内容中的必考知识点,而不能像必修内容那样面面俱到。一是分值不高,二是时间有限,三是考题知识点明显。

第二轮:对照历年试卷,把握解题方法

第二轮复习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开始的前三周,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考试题型,归纳出解题方法。如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技巧为三看:即一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是否正确或拆分是否正确;二看方程式两边电荷是否守恒;三看方程式两边原子个数是否守恒;再如离子共存题分析技巧,先看共存条件,如,无色、强酸性、强碱性,后逐项分析。

一般来说,学业水平测试的题型具有连续性,复习迎考不在于猜题押宝,而在于把握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有部分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如,考查选修1(化学与生活)内容的第24(A)题、考查物质用途的选择题等。此类试题在复习时,教师必须将相关的知识总结出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第三轮:对照学生弱点,加强针对训练

第三轮复习一般为考前2~3周,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出薄弱环节,并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此时训练试题主要来自于一、二轮中的常见错误题型。为了让学生准确认清易错点,教师还应将相关知识归类列出,逐点使学生弄清。

有关22.4 L方面的试题是学业水平测试的热点题型,此时要

让学生明确,当题中出现22.4 L时,其一要注意温度、压强(即是否为标准状况);其二要注意物质的状态,对标准状况下,22.4 L非气体(如水、苯、SiO2、SO3等),其物质的量不是1 mol。又如,化学能与热能,既要让学生知道常见的吸热反应:CO2+C 2CO(化合反应);

CaCO3 CaO+O2(分解反应);C+H2O(g) CO+H2(置换反应);2NH4Cl+Ba(OH)2・8H2O=BaCl2+2NH3+10H2O(复分解反应),也要知道任何化学反应均有能量变化。对于有机化合物,则要知道:(1)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2)乙醇的性质(与钠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气;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和水;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3)CH2=CH2能使酸性KMnO4溶液及Br2水褪色,苯不能;(4)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均为混合物。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范文 篇五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通过科学预测,对土地利用规模、布局结构、开发秩序所作的统筹安排,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从我县来说,它事关当前城乡发展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问题,更事关全县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为此,各乡镇、各部门必须站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这次修编工作。

(一)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适应土地管理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化、城镇化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非常突出,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任务相当艰巨。就来讲,我县是农业大县,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的急速增加,发展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如何破解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难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土地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国情、县情出发,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合理调控各类用地总量、结构、布局和时序。

(二)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落实国家土地政策的重要基础。党的全会提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年10月23日,国务院又印发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年)》。《规划》包括总量指标、增量指标和效率指标三大类,其中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指标这六项为约束性指标,约束性指标是规划期内不得突破或必须实现的指标。这些指标再次传递给我们两个重要的信号:一是突出对耕地的特殊保护,二是强调对建设用地的控制。这两大信号突出了耕地保护与控制用地的核心管理意图,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土地“闸门”将进一步关紧。落实两个“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实现这些指标,关键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只有科学修编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土地利用管制措施,才能真正把国家的土地政策落到实处。

(三)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就我县实际情况看,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大批工业、民生、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渐暴露出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制约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我们必须通过规划修编,合理安排各业各类用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必须通过规划修编,加强区域调控和管制,统筹安排城镇和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特别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工作的重点,这些都必须要有充足的土地指标作为保障。因此,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从发展的角度、战略的眼光去认识,去谋划,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去做,绝不能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给今后发展留下后遗症。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高水平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基期年是年,一直要延续编制到年,时间跨度大,规划期限长,既要重新确定规划期间的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方针,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整分配。我们必须理清思路,抓住关键,科学统筹,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修编任务。

第一,要扎实开展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工作。规划实施评价是修编规划的前提,也是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县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于年开始修编,年批准实施。由于上轮规划没有预期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推进,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部崛起和我县“工业强县”、“项目立县”战略的实施,逐渐暴露出发展战略定位不准、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无法适应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尤其是一般农田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为了吸取经验和教训,我们对上一轮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进行认真研究和评价,提出改进规划修编工作的对策和建议,增强新一轮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要认真研究有关重要问题。要从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要求出发,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些重要问题,为规划修编工作提供支撑。一是充分论证土地资源的承载力,科学分析经济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提出统筹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的措施。二是对城镇化进程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合进行研究,提出规划期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数量和空间布局,并研究实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合的新机制和保障措施。三是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土地的集约利用潜力,研究建立用地集约利用的规划指标体系,提出盘活存量用地的措施。四是研究我县社会经济活动对土地利用的方式、结构、布局的影响,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提出符合未来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第三,要正确处理保护耕地与促进发展的关系。保护基本农田是必须坚守的一条红线,只能提高不能降低。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近年来,我县经济及城镇建设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潜力不断释放。虽然今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发展速度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总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所以我们必须要正确处理好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围绕节约集约用地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要求,摸清土地资源“家底”,为今后城市拓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留足空间,确保长远发展。

第四,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规划修编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一项主要原则。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把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强化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的基础作用,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统筹安排各业用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一是要对毁坏农田、旧宅基地、空心村和废弃的工矿企业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对能够利用的低洼地、荒坡、荒沟进行开发,最大限度挖掘我县土地潜力,增加耕地总量。二是要控制各类建设用地规模,新上的工业项目能不占耕地的尽量不占耕地,城镇建设、农村住宅和基础设施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尽量少占地。三是要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盘活土地存量,改变布局分散、粗放低效利用的现状。要继续加大闲置土地清查处置工作,大力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增加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提高土地容积率,实现节约集约用地。

第五,要做好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联系,密不可分。要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各专项规划的制定要认真贯彻严格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根本方针,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土地持续利用水平作为重要内容,建设用地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要搞好上下级规划的衔接,下级规划要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要服从总体规划。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发展、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的需要,科学预测未来建设用地需求,统筹协调,留足空间,使规划真正起到严格保护耕地,促进节约集约,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特别是要围绕“一城五区、几个重点镇、八个重点产业、一项重点工程”的发展思路,搞好用地规划,留足发展空间;对近期规划实施的重大项目建设用地,要一宗一宗落实到具体地块,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三、精心组织,密切配合,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顺利进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加上9月底前必须提交全部成果,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必须采取过硬措施,狠抓工作落实。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要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作为近期的一项重点工作,明确目标,制定计划,精心组织,协调配合,切实把每个环节的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为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县里成立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相关编制办公室。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我在这里进一步明确:这项工作各乡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书记、乡镇长要亲自抓,及时解决修编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凡是规划修编工作中的重大事项,要亲自过问,由集体研究决定,确保规划修编不吃“夹生饭”,一次成功。

二要注意宣传发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牵涉面广,需要各部门、各行业的积极参与、支持和配合,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大力宣传规划修编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宣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大力宣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引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规划用地理念,争取广大干部、群众、企业、行业、农村基层组织对规划的理解和支持。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 篇六

一个将军带兵打仗不能只注重一次战斗的胜败,而应当考虑整个战局,这样才能保证最后的胜利。教师带领一个或几个班的同学们学习化学,不能只为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奋力拼搏,有一些知识点较难也不好理解,可以放一放,通过后面知识的学习自然就解决了,不要搞得人困马乏,大家都失去信心。要知道在高中化学学完后同学们掌握就可以了,因此,整体意识的形成有利于高中化学的教学和学习。

二、培养同学们建立化学知识结构体系

新课标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是学好化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培养化学素养提高化学能力的必然途径。没有知识结构体系的知识是零散的,既易忘又不便于用。新课标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必修1和必修2是让同学们知道高中化学有哪些内容,都是介绍性不宜太加深,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因此,在学习必修1和必修2时不要过多扩充,更不要穿新鞋走老路。由于必修1都是一些高中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且后续学习中经常用到,要放慢速度多联系多巩固;必修2速度可以加快,因为选修内容是对必修2的补充和加深。

三、培养同学们提高课堂效率能力

虽然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但由于高中学生的知识量有限、新课标知识结构不完全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教材中新授课内容要让同学们自己解决难度较大,我认为高中化学主要还是传授型教学,既然这样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为同学们学习的关键。现在多数的课堂还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课记笔记,之所以这样主要是:教师只讲是什么不问为什么,学生只记笔记不想为什么,一节课师生互动很少,课堂枯燥无味。

四、培养同学们利用好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能力

教材是国家教育部提供的学习必备材料,它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知识内容,还提供了知识范围。不同版本的教材,基本内容是不同的,因此在高考中规定了哪些省份用哪种版本教材。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当了解本地教材版本,让同学们利用好教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材中除了一些基本内容,还增加了“学与问”、“思考与交流”、“资料卡”、“科学探究”、“家庭小实验”、“实践活动”、“科学视野”和“习题”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对基本内容的补充和扩展,同学们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同时,也要将这些信息进行了解。

五、培养同学们自我复习和自我总结的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 篇七

1.完全学分制介绍

完全学分制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学分制,而学分制起源于德国的选课制,学分制现今已成为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以人为本,学生学习有很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其课程体系仅仅设置了少量的必修课,却设置了大量的选修课,在规定的学籍有限时间内,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以及该课程心仪的任课老师,自己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按照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完成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够规定的选修学分,同时完成必要的实践教学活动,达到了学校毕业的最低总学分即可毕业。

2.完全学分制环境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体系,其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在完全学分制下,课程体系既要符合社会的需求,体现院校特色,同时也要实现完全学分制下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

2.1完全学分制下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

2.1.1减少必修课的总学分,提高选修课的学分比例。完全学分制下课程设置应该以选修课为核心,必须范围广、门类多,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学生各种兴趣爱好的需求,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可以实现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南方学院原来实施的是学年学分制,再此基础上,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压缩了必修课的总学分,提高了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比例,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全校共享;另一方面鼓励老师从学科建设需要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出发,开设出充足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以便给学生有足够的自由选择空间。

2.1.2分层次设置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完全学分制下课程设置应具有层次性和模块化课程组合结构。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选修课程内容要遵循“宽基础、活模块”的原则,实施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保证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学生在选择专业选修课时,应该注意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进行模块化的选择,注意打破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体现学科内部课程结构衔接的纵向性以及学科之间课程结构整合的横向性。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现行完全学分制下课程的设置不仅考虑了课程群的层次性,也实行了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将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平台即综合素养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每个平台下面又分别分为不同的模块。

2.1.3设置专业方向模块,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选择就业方向。完全学分制的课程类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专业课平台下设置三大模块,分别为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限选模块、专业任选模块。在专业限选模块中,结合社会需求设置了两个方向模块:企业物流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每一个方向分别有七门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另一个方向的课程可以作为任选课去选修。限选课方向模块的课程设置既可以突出学生在任何一个方向的综合能力和特色,也可以保证学生在各个专业方向上知识和能力在结构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1.4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南方学院是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增加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专业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学生实践应用的培养,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了实践教学平台,分为创业就业实践必修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任选课实践教学环节三个模块,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执行上加大了力度,统筹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内容,保证了其科学合理性。

2.2完全学分制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南方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物流管理专业结合南方学院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了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的课程体系。通过调査分析广东省内各物流企业的人才能力需求,结合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针对性的优化和调整原有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制定出创造性的专业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理论课和实践课组成,毕业总学分在150~155之间。结合课程性质和课程结构,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如图1所示。

(1)综合素养平台综合素养平台课主要是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类课程,包括综合素养必修课、综合素养限选课、素养任选课三部分。其中综合素养必修课主要包括外语、数学、人文类课程如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与科技进步、国史国情教育、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哲学智慧与通达思维、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学生自主学习等,综合素养限选课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等课程,通识模块包括国史国情教育和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两大通识模块’每个模块下设置四门课程’必须选修每个模块中的一门课程。素质任选课可以是由全校教师开设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类课程供全校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开班,也可以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中关于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类的课程,经学校认定后可算作学分。

综合素养平台课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南方学院2015级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综合素养平台课占该专业毕业总学时比例的30%~46%左右,其中,综合素养必修课程占该专业毕业总学时的29%,综合素养限选课程占1%,素质任选课程占0?16%之间,为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社会的基本技能,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及学好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专业课平台

专业平台课包括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主要介绍本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本专业学科的基本技术知识,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体现了专业面的宽窄程度,因此,这类课程的设置不仅知识的覆盖面相对比较广,而且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具备将来自我发展的能力。物流管理专业为了体现南方学院的“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内容尽量综合化,主要是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经济法、商务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概论、供应链管理等课程;专业方向限选课是根据专业本身和行业市场信息的变化,体现院校特色和专业特色,±普养学生在专业的某一领域或具体行业专业技术能力的课程,具有灵活性、静态和动态的统一性的特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分为企业物流和国际物流两个方向,企业物流方向课程主要有运输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运营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国际物流方向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货运实务、仓储与库存管理、物流通关实务、物流专业英语、外贸单证实务等。专业任选课包括任选课和慕课(MOOC)两类’是为了拓展本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课程以及相关学科的课程。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电子商务概论、项目管理、市场调査与预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客户关系管理、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国际金融、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经济地理等三十多门课程,而慕课课程需要经过学校相关部门认定后可作为学业学分。

南方学院2015级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平台课占该专业毕业总学时的比例46%左右,其中,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占该专业毕业总学时的20%-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占13%,专业任选课程占13%左右。

(3)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课包括创业就业实践必修课、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程任选课。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创业就业实践必修课程主要有创业学、就业指导、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指所有理论课程中的实验、所有开设的实验课程以及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可以进行实习的环节。开设课程实验的课程主要有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运营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国际货运实务、外贸单证实务、电子商务概论、市场调研与预测、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均有一定的实践教学学时,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有物流仿真、网店运营实训、物流管理案例分析等;校内企业实训基地实践主要指申通快递校园超市、韵达快递校园超市实习等;校外实践基地实习,主要指学校组织学生统一在广东南方物流集团、宝供物流等企业或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去实习,都需实习单位出具实习认定书之后才能认定为学分。第二课堂任选课包括学生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比赛、发表的相关论文、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专业调研报告、获授权专利、获得专业资格证书、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社会调査和社会体验活动等。

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尤为重要,设置的学分占整个培养计划总学分中的比重比较大,实践教学的累计学时占专业毕业总学时的30%以上,从整体上培养了学生的调研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3.完全学分制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注意事项

3.1加强师资建设,开设大量结构优质量高的课程

学生在完全学分制下可以自由选择课程老师,这对教师的要求就会更高,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开设大量结构优质量高的课程,学生才能根据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自由选择课程,从而实现完全学分制下因材施教的目的。南方学院在师资建设方面主要来自于三个部分:一部分是来自于传统高校的老师,具有高职称与丰富的教学经验;一部分来自于有企业实践经验、在教学方面有可塑造能力、可以将企业经验和思维融人到教学当中的高学历人员;另一部分来自于海外有教学或工作经验的留学人员或外籍人士,能在教学中引进海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企业经验,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这种结构相对合理、学院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学生开设了高水平、受欢迎的大量选修课程,再加上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推行,既保障了完全学分制的有效实施,也保证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2实施导师制,对学生选课进行综合指导

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独立地安排学习时间、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教师,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由于学生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一定的了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又比较模糊,很难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反而导致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较为宽松的完全学分制环境下,难以设计并优化符合自己目标的知识结构体系,容易出现乱选课、选容易得到学分的课、片面追求学分而不用心学习等现象。因此,要想保证完全学分制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导师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否则就只能流于形式最好选择该专业和相关专业的老师。导师的职责就是从学生人学直到毕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符合自身的专业课程体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便于课程的选择学习、目标的实现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3.3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实施完全学分制是一个相对松散的学习环境,赋予学生无论是在选择专业的课程上,还是课程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甚至整个本科过程的学习年限方面都有更大的自由度。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持久性,而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持久性。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后才能有效的学习,进而实现学生自身的学习目标。

3.4具备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和高效的信息系统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和高效的信息系统是保障完全学分制下选课制顺利实施必不可少的条件。南方学院共有1000亩的占地面积,目前已投人使用10栋教学楼,4栋实验楼,2栋办公楼,1座图书馆和6处体育馆。目前全校已经投入使用总值5425.39万元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53间的实验室,194间的多媒体教室,为提升教学、科研、管理的整体水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图书馆有2.9092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藏书354.4万册(包括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以及共享的中山大学图书馆电子图书)。为保证选课制的高效实施,南方学院定制了一套适合完全学分制的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包括学生教学信息管理和学生选课、教师教学评价、教学资源以及生活资源管理(水电饭卡消费),这些技术支持为完全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3.5丰富第二课程活动,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 篇八

[关键词]整体学习法 氧化还原反应 元素周期律 化学用语

经过高中必修课程的学习后,很多学生对化学知识处于处于一知半解,考试成绩总是不尽人意,不知道如何把化学学透彻;那么,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初中化学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第二、高中必修课程又学习了哪些内容?下面我就结合初中化学和高中必修课程的内容来探讨如何用整体学习法来学好高中化学。

一、初中化学学习了哪些内容

我们学习了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学习了四个基本反应类型,学习了酸碱盐及相互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等。

二、做好初中和高中化学的过渡

要做好初中和高中化学的过渡,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扩充。

初中化学仅仅从得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高中应做到从化合价的角度和得失电子的角度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并能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来书写常见的氧化还原方程式。

2.对置换反应的扩充。

初中化学学生在学习置换反应时,是依据金属活动顺序表来判定一个反应是否发生的。通过高中必修模块的学习后,我认为学生对置换反应必须做到以下四个层面的扩充:

第一,置换反应是“强制备弱”思想的体现;

第二,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没有的金属元素,我们可以依据元素周期律相关内容来判定金属性的强弱,从而判定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第三,不仅金属能置换,非金属也能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元素周期律是判断该类反应能否发生的工具。

第四,置换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该类氧化还原反应同样满足“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和“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如果能做到这四个层次上的扩充,学生对置换反应就非常透彻了,也就不会觉得化学难学了,所以我们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把化学知识进行扩充和系统化。

3.对复分解反应的扩充。

通过必修1的学习,应该引导学生从实质上理解复分解反应,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使离子的存在形式发生改变,向着溶液中离子数目减少的方向进行。从而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和判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三、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习了哪些内容

要想学好高中化学,必须做好对知识的提炼与重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1.学会“一个工具”――物质的量

要熟练掌握m、N、V(气)、c与n之间的相互转化。(物质的量n是立交桥,)

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其余量先转化为物质的量再计算”的思路。

2.掌握“两大理论”――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

(1)氧化还原反应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应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层次对知识进行重构:

第一,有关知识点的记忆,可提炼关键字“升、失、氧、还”和“降、得、还、氧”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二,升降是放第一位的,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树立“先看化合价变化”的思路来处理氧化还原反应的一系列问题,因为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第三,掌握原电池的基本知识。

(2)元素周期律

对于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应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层次对知识进行重构:

第一,“位―构―性”的思路。位置是放在第一位的,一切问题先看位置,所以要记忆常见元素的元素周期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记忆,这样运用起来会更得心应手。

第二,熟悉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第三,熟悉微粒半径的判断依据。

3.会用“三种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和电子式

(1)化学方程式

要会写有化合价变化的化学方程式,而不是单靠死记硬背。例如铜和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引导学生总结书写步骤――首先写反应物和生成物,配平时先配平化合价变化的元素,然后再按照“金、非、氢、氧”的顺序来配平。

(2)离子方程式

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学生往往在“拆”和“查”两个步骤上出问题。

第一,引导学生总结要拆成离子的物质有:强酸、强碱、可溶性盐;

第二,检查离子方程式查三项:要符合客观事实、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

(3)电子式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很好写,活泼金属将电子给活泼非金属。最难处理的是非金属之间共用电子。引导学生总结出“缺几个电子、拿出几个电子、共用几对电子”来指导共价键电子式的书写。

在学习完电子式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化学键的分类及其类型判断就容易多了。

四、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要学好化学必须有一些化学思想做支撑和一些具体措施来实践,最关键就是首先把初中和必修的知识整体划分成以上几大部分。然后确定每一部分整体学习方法。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化学思想),要引导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和每一道题都要有自己的重构,这样化学也就非常容易学好了。

1.必须具备一些化学思想来指导日常的学习

第一,守恒的思想。包括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

电荷守恒对于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强制备弱的思想。该思想在化学中有很多内涵,如: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注意Na不能置换出CuSO4中的Cu元素)、活泼非金属置换不活泼非金属。强酸制备弱酸(CaCO3和HCL反应)、强碱制备弱碱、强氧化剂制备弱氧化剂、强还原剂制备弱还原剂、溶解性强的制备溶解性弱的(即生成沉淀的复分解反应)等。

第三,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此思想在有机化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有了这个思想作支撑来学习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内容将非常有系统性。如:CH3OH和C2H5OH都含有羟基,因此有相似的性质――酯化反应等

原子结构决定性质――如碱金属元素的相似性、卤族元素的相似性等。

分子结构决定性质――如在氮气分子中,NN键能大,所以分子能量低,比较稳定,因此可用作保护气。

2.不断对知识进行提炼和重构

对知识的提炼和重构,是巩固、理解和提升的过程,这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在学完一节课后,要问自己“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在学完一章课后,要问自己“本单元我学到了什么”;在学完一册内容后,要问自己“本册书我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对知识的提炼和重构。

第二,对于陌生或者做错的题目,一定要至少总结出一条结论或者记住一些特例。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很多小结论,如:在学习离子共存时可总结HCO3-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等。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 篇九

关键词:英语报刊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 必修课程

一、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与现状

(一)、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通过对我院应用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人才培养规格调研报告可得出如下结论:

1、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

1)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珠三角、广东省乃至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生产、服务一线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宽广国际视野、较强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知晓国际商务相关惯例、法律法规、营商规则并熟练掌握和运用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及国际商务相关专业英语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专业方向:专业方向主要为国际商务方向。

2、商务英语专业职业面向与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1) 专业对应的主要岗位: 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商务跟单员、国际商务业务员。

2) 岗位主要职责任务: 缮制外贸单证,跟进外贸订单的落实,完成从开发国外客户下(或接)订单到业务善后处理等整个进出口业务环节的操作。

3) 素质、知识、能力要求: 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宽广国际视野,较强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和行业习惯熟练、规范地缮制英文外贸单证、撰写英文外贸函电,具有较强的国际商务接待与洽谈能力,扎实、专业的国际商务基础知识和实操技能,熟知国际商务业务流程和国际市场营销技巧以及与国际商务相关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是 “国际商务知识、技能+专业英语”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通过对历届典型企业就业学生、企业负责人和人才招聘情况分析中获取了企业对高职类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需求的第一手资,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功底、熟练掌握国际商务专门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具有宽广国际视野,通晓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国际惯例、法律法规、营商规则和熟悉整个国际商务操作流程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巨大。过去几年虽受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叠加影响,该类人才招聘曾出现短暂停滞,但随着金砖五国、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贸区、南美、非洲等新兴经济体的迅猛崛起和新兴市场不断扩张的有利外部环境改变;中国出口跃居全球第一、GDP跃居全球第二和国家全面拉动内需、大力推动海外直接投资(ODI)的“走出去”外经贸战略的引导;《珠三角地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落实、特别是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珠三角中小型企业面临着后危机时代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意识的增强,广东省服务业“十二五”规划确定商贸会展特别是国际商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内涵之一加以优先强势发展等的有利内部环境下,未来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人才需求将呈几何级井喷式增长的趋势。但如何快速有效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务人才商务专门用途英语和国际视野及国际商务资讯认知能力,成为横亘在学校僵化狭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之间的一道鸿沟。而“英语报刊特别是经贸类的报刊阅读对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商务类学生能够巩固经贸专业知识,增强对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英语学习中以读促写的能力以及对于培养和提高国际商务人才的综合素质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王莉,2010)。

二、英语报刊作为第二课堂课程和必修课程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通过向10、11级商英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5%以上的同学对是经贸类英语报刊阅读有兴趣且认为能拓宽视野,80%同学认为有必要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基于上述需求,对10级学生(大二生)进行为期两学期的英语报刊不同课程设置和定位的教学实验(见表1),报刊内容来源于21st Century 和其母报China Daily。

(表1). 2010级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不含公共课)

(表1). 2010级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不含公共课)

第三学期 课程性质 序号 课程名称 理论学时 课堂实践学时 总课时 周课时 学分数 课程修习类别

专业基础课 1 高级英语 18 36 54 4 3 必修

专业课 2 国际商务接待与洽谈2 18 54 72 4 4 必修

3 商务英语阅读2 24 30 54 4 3 必修

4 国际商务与英文制单 36 36 72 4 4 必修

5 跨文化交际 12 24 36 2 2 必修

实践性教学 6 国际商务接待与洽谈实训 30 30 1 必修

其他安排(专业行业类课程) 7 国际结算(特色课程) 10 22 32 2 2 任选

8 英文报刊导读 8 12 20 2 1 任选

小计 126 244 370 22 20

第四学期 专业基础课 1 实用英语词汇 8 8 16 2 1 必修

专业课 2 商务英语翻译 12 42 72 4 4 必修

3 进出口综合实务 12 24 36 4 2 必修

4 外贸函电 22 42 64 4 4 必修

5 企业文秘英语 12 24 36 2 2 必修

6 国际市场营销 28 20 48 4 3 必修

7 英文报刊选读 10 22 32 2 2 必修

实践性教学 8 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证实训 30 30 1 必修

9 岗前综合技能实训1 60 60 2 必修

小计 136 240 394 26 24

第一阶段实验(10级学生第三学期时):首次开设《英文报刊导读》,定位为第二课堂(任选)课程,给出20学时,占专业课总学时370的5%,授课周为10周,每周两节课。学生反馈不仅了解一些国际经贸活动的最新动态,还能熟悉扩充一些经贸类词汇,如Bearish Market(熊市),BRICKS(金砖五国),Forfaiting(福费廷业务,一种国际结算方式)又称包买票据等。但由于是第二课堂课程,上课安排的时间多为第9、10节或其他课余时间,学生普遍存在不太重视的学习态度,加上学时太少,只能起到蜻蜓点水,雾里看花的效果,无法全面深入系统学习,根本满足不了本专业对人才国际视野培养的要求。

第二阶段实验(10级学生第四学期):再次开设《英文报刊选读》,定位为必修课,加大到32学时,占专业课总学时394的8%,授课周为16周,每周两节课。由于是必修课,全部安排在正常时间授课,学习内容增多,学生重视度高,进一步学习到FTA(自贸区) ,PPI(生产者价格指数),CPI(消费价格指数),MANUFACTURING 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反映制造业景气度的指标),NON-MANUFACTURING PMI (非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反映服务业景气度的指标)等ESP(专门用途英语),也涉猎了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政治有关的新闻知识,如: hot money (热钱)、QE3(third round of quantitative easing)(美联储第3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draw out liquidity (挤出流动性)等时尚热词和专业知识。实验结果还表明学生在英语报刊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专业词汇、句式等语言知识,做到读写结合,拓宽了国际商务知识面,而且对本学期的《外贸函电》、《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证实训》等核心课程的学习也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信心和专业辅助提升的功效,因此,作为必修课的英语报刊课程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起到正相关的作用。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英语报刊教学的合理设置与定位

在10级实验获得的明确结论后,决定对11级的英语报刊教学进行更加合理设置与定位(见表2)。首先,更改课程名称为《国际时闻选读》,更突显其对国际商务人才国际视野养成的作用,其次定位为必修课,学时数再加大到56,占专业课总学时374的15%,授课周为14周,但每周增加到四节课,再次是本教改中将该必修课程在高职三年教学进程中提前安排到第三学期,这样更能照顾到与前续课《国际贸易实务》、平行课《国际商务接待与洽谈》、《国际商务与英文制单》及后续课《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市场营销》等之间的衔接和关联。

(表2). 2011级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不含公共课)

(表2). 2011级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不含公共课)

学期 课程性质 序号 课程名称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总课时 周课时 学分数 课程

类别

第三学期 专业基础课 1 高级英语 28 36 64 4 4 必修

专业课 2 国际商务接待与洽谈2 18 54 72 4 4 必修

3 国际商务时闻选读 24 32 56 4 3.5 必修

4 国际商务与英文制单 36 36 72 4 4 必修

5 跨文化商务交际 24 24 48 4 3 必修

实践性教学 6 国际商务接待与洽谈实训 30 30 1 必修

8 国际结算(特色课程) 16 16 32 2 任选

小计 146 228 374 20 21.5

通过上述的设置和定位,11级学生较10级学生更早由EGP学习向ESP过度,足量的经贸报刊阅读提高了经贸词汇的使用正确性和严谨性,提升了专业学习上商务英语的运用和研究能力,拓宽与国际商务相关的政经、科技、历史、文化等的涉猎面,特别是增加对中东、印度、南美、非洲、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的商务文化礼仪及新兴电子商务营商规则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当下复杂多变世界经贸环境的多视角批判性思考和深层次分析能力以及对未来趋势的前瞻性判断。事实证明,11级学生从后续课程学习效果、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证的过级率、2+1顶岗实习面试的成功率、实习期国际业务跟单处理能力、海外定单的获取率、国际客户开发沟通维护能力以及企业反馈意见均证明更符合培养目标、更贴近社会对合格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

四、结语

英语报刊的合理科学设置和定位,将使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专业词汇、句式等语言知识,做到读写结合,而且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及时捕抓和探究国际商务的时闻资讯,通晓国际惯例和营商规则,巩固所学的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对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起到正相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莉 . 《西方英语报刊经贸选读》课程构建的意义。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10(4):190-191

高中化学必修二总结范文 篇十

关键词:九校联盟;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学分比例;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1-0087-12

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越来越感受到一种压力,一种来自国内外同类大学相互竞争的压力,且竞争日趋激烈。众所周知,大学的竞争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质量来体现,其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课程。招生、培养、就业,是大学教育的三个主要环节,缺一不可,而课程则是培养环节中的主要内容。课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甚至就业。这也是为什么各国都注重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缘故。本文选取首批进入“985工程”建设的九所高校(即“九校联盟”)为案例学校,试图通过分析九校联盟本世纪以来的课程设置改革及课程实施现状,去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路径。九校联盟是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大学,各校办学实力、课程与教学资源相对较强,又各具专业学科特色,都重视本科教育改革,其实践具有参照、借鉴价值和示范意义。

一、九校联盟本科课程结构的校际比较:构成要素、内容、特点

课程设置指学校等教育机构对各类课程的编制、筛选、设定与实施计划。大学的课程设置涉及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各类课程结构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课程的修读要求与学分及课程实施的具体规定等方面,也涉及课程的性质、类型(如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划分等,并通过本科培养方案的制定,以文本的形式体现出来。其中,课程结构变化是大学课程设置改革最直观的体现,反映了学校对本科教育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而课程结构则是课程设置的骨架,包括各类型课程(如通识课、大类平台基础课和专业课等)的组织、比例分配、领域范围相互关系等内容。课程结构的合理化程度支撑并影响学校课程设置改革的推进。

(一)九校联盟本科课程结构主要由三类课程构成

通过对九校联盟的2010-2012年本科教育培养方案、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校本科生院、教务部/处网站公布的学校管理、教学等相关文件分别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笔者发现九校联盟本科课程结构主要由三类课程构成,即全校性课程(国家课程/通识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其中,“全校性课程”是指面向所有在校本科生开设的课程。虽然有些大学的结构尚不太清晰,有些设置也存在重叠,难以简单归类,但这三大课程板块结构还是各校所共有的特征,其构成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专才培养模式所采用的“思想政治等公共课+专业必修课”的课程结构。(见表1)

表1 九校联盟本科课程结构表

说明: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其《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提出课程设置将调整为“通识教育核心课+大类领域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跨专业选修课”,并将重新修订培养方案。但至笔者截稿日止,在学校官方网站中,所获得的各院系专业培养方案均仍为2009年修订的培养方案,这里就先采用2009年的方案。

从上表可看出,九校联盟的本科课程结构不再单一,相对多元的课程体系构建逐步形成。同时,我们还可发现,九校联盟课程结构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结构相似,说明了九校联盟在本科课程设置改革方面都认识到了以往课程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期望通过课程改革来达到大学所制定的培养目标;也意识到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中的纲领性意义和框架作用,以及对具体课程的编制和教材编写的影响。课程结构变化也必然影响大学所希望本科生获得的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这又从另一面反映了九校联盟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具有共性、趋同性。趋同的本科课程体系表明,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九校联盟一方面不断借鉴国外著名高校课程改革模式,同时也在相互学习国内同类高校的改革实践经验。

(二)九校联盟各校通识课程的具体课程构成存在差异性

出于对通识教育重要意义的认同,九校联盟各校均重视设置通识课程,但具体课程名称及内容构成不尽相同。与“通识教育课程”名称相似的有通选课、通识课程、通识通修课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修课程等。就字面上来看,这些课程都可归于通识类课程。但通过对九校联盟的这类课程结构进行对比后,笔者发现,其课程结构还是存在诸多不同与问题(见表2)。

从表2看,九校联盟通识类课程的具体课程构成差异较大,如北京大学通选课由七大领域课程组成,而复旦大学通识课程由通识核心、专项、选修和国际课程四部分组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英语类、物理类、体育类等九类课程组成;其次,各校通识课程领域划分不同,如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同样是通识教育六模块,但彼此差异显著;再次,除思政、军事、体育、计算机、外语等课程外,九校联盟通识课程内容选择不同,如清华大学通识课程中的新生研讨课,复旦大学的暑期国际课程,上海交通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课程等。

表2 九校联盟通识教育课程结构

说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12级本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明确提及“通识教育课程”,而在其他院系、专业培养方案中,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13]

九校联盟通识类课程构成的不同,一方面说明各校依据自己的理念、价值观、理解、办学特色来设置通识课程,并非随波逐流;另一方面,课程结构和领域划分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缺标准、不规范的现状。以北京大学通选课为例,就存在着“未能主动建设,呈现自发状态;课程数量失衡,教学质量悬殊;定期审核不严,缺乏表彰制度”等问题。[14]为什么九校联盟的通识类课程呈现出如此纷杂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内涵和知识领域等尚缺乏清晰界定,对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尚缺乏明确阐述,对通识教育课程还没有明确的准入界线等等。当然,通识教育起步晚,课程体系构建尚未成熟也是影响因素。

(三)九校联盟均重视大类/基础课程的构建

九校联盟在本科课程改革都很重视大类/基础课程设置,但各校该类课程的具体课程构成也存在明显差异。大类课程、文理基础课、学科平台课、学科群基础课等课程均属于同一类课程,这类课程通常为一级学科或跨一级学科课程,面向同一类学科内各专业的学生以及其他学科的部分专业,如复旦大学的文理基础课。为什么要设置这类课程?笔者认为,开设这类课程是实施“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如实施大类招生,就需要这样与之相匹配的大类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另外,一定意义上,大类/基础课程也为编制和实施通识教育课程创造了前提和基础。因此,也可以说,此类课程也可被视作为介于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学科间领域互补的“共通性基础课程”,是学校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2002年复旦大学开始实施《复旦大学文理教育方案》,明确提出课程建设目标是“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并逐步向按文理大类实施全校性基础教育过渡”[15]。正因有这种全校开放的课程实施经验,使得复旦大学能够在2006年平稳地实施面向所有本科生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九校联盟目前均开设了该类课程,足见其重要的课程功能及意义。

从该类课程的实质意义和作用看,九校联盟是基本相同的,但各校划分此类课程的学科领域存在较大差异(如表3所示)。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既与各校所依据的具有本校特色大类划分标准相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学科优势与专业侧重。

表3 九校联盟大类/基础课程结构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九校联盟本科课程结构与“宽口径、厚基础”的理念和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是达到目标的有效载体;九校联盟各校无论在通识类课程,还是在大类/基础课程的设置和管理方面,都有较充分的课程权力。但同一类课程的不同课程构成和领域划分,也使学生在理解大学课程和教育内容方面产生困惑。因此,明确各类课程的定义、领域边界、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规范课程的准入制度,是课程设置与管理改革需要考虑的内容。

(四)九校联盟各校的全校性课程的设置及存在问题

第一,全校性课程内涵与具体构成。

如上所述,九校联盟本科课程结构主要由全校性课程、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组成,其中,我们所指的“全校性课程”主要包括思政等公共课程和通识类课程,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之分。就目前设置而言,笔者注意到,大部分九校联盟高校把思政、外语、体育等公共课归类到通识类课程之中,只有少数学校,如北京大学,将思政等公共课和通识类课程分开列出。因大学思政等公共课由国家统一规定,政策支撑并组织实施,所以,课程设置各校相同。此类课程统一大纲、材、统一考试、统一管理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国家的要求,国家的标准,其实施面覆盖我国全部高校,显示了课程的国家性质。为此,笔者将这类课程统称为“国家课程”。

第二,“国家课程”在九校联盟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挑战。

本世纪以来,“国家课程”在九校联盟高校课程设置改革中已面临多重挑战。挑战一是,国家课程受到通识教育课程的冲击,主要体现在本科课程结构中,国家课程以从属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形式存在。或许是课程结构分类的缘故,或者是通识教育日益受到推崇,除北京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外,九校联盟其余七所高校均把五类公共课程列入通识教育课程中。这似乎隐含这样的概念界定与划分:通识教育课程包含“国家课程”。但问题是,我国没有在国家层面明确规定要在各大学实施通识教育,它不是“国家课程”。不得不提的是,在通识教育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方面我们也存在认识分歧:有学者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即通识教育,据此诠释,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也就包含国家课程。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据此释义,通识教育课程不应包含国家课程,即国家课程不从属于任何一类课程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渗透于国家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大学的其他课程之中。两种观点孰是孰非值得商榷,但由此引出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应在国家层面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目标,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编制相关的课程标准等,以便在已授权建立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正式课程的形式参照实施?

挑战二是国家课程的实施存在问题颇多,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提升,具体表现为:学生对课程的目标与价值意义认识偏差,课程学习动力缺乏;教师课程教学形式单一,重讲轻学,缺少方法吸引学生;课程考评不力,学生逃课严重等现象。笔者在复旦大学所实施的课题“本科课程设置的整体设计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项问卷调研(以下简称《复旦大学问卷》)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复旦大学问卷》项目主持人为乐毅。2012年12月,笔者在复旦大学采用当场发放填写收回的方式,对大一至大四部分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236份问卷,收回236份问卷,有效问卷228份。问卷内容共包括五部分:课程设置、大学生科研/创新、招生、就业、助教等。本文仅涉及课程设置、大学生科研/创新和就业三个方面的部分题目。在问及对国家课程持何改进建议的时候,《复旦大学问卷》的统计显示,有48.2%的同学希望缩减国家课程学分在学校总学分中所占比重。此外,网络及各类媒体上也不时出现大学生对国家课程的诸多不满言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未能适时变革课程管理模式,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满足90后大学生知识需求。因此,关注国家课程设置与实施,改革相应的学分制管理方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同时,也不可忽视系统思考国家课程师资/教材建设等问题。

二、九校联盟各类课程比例的校际比较:课程总量、学分比例

九校联盟本世纪以来实施的本科课程设置改革,直接外显于课程结构的变化中,如复旦大学为实施通识教育,其课程结构也随之作出调整,目前通识教育课程板块已取代原综合教育课程板块。调整课程结构,也就意味着各类课程在学校总学分中所占比例有所变动。课程学分比例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取向及对某类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学校各类课程结构学分比例设置的合理性,不仅影响课程的顺利实施与管理,而且对学生能力结构也产生重要影响。

(一)九校联盟各类课程学分比例的设置状况

各类课程学分比例的变化,首先反映在课程结构的三大板块中。笔者通过对复旦大学64个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文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分综合统计分析,又随机抽取八所大学某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相关课程学分比例统计,整理结果显示,九校联盟同一类课程在不同学校中所占的学分比例不同(如表4所示)。从表格中我们可看出同类课程在九校联盟各校中的具体比例数值不同,如同为专业课程,复旦大学约占47.32%,而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均不超过12%,数值相差较大;而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大类/基础课程所占学分比例,高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的全校性课程约占校总学分的30.44%-32.85%之间,学分也相差不大。可见,课程学分比例不同,与学校总学分设置以及课程结构相关。

表格中的北京大学专业课程学分,是指金融学专业课程27学分,以及光华管理学院课程(不含大类平台课)3分,合计66学分。笔者依据培养方案中学院课程的具体构成,暂将其学分计入专业课程学分;南京大学专业课程学分,包括历史学专业核心课程40学分,专业选修课30学分(不含跨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第二课堂),合计70学分;上海交通大学专业课学分,包括专业教育专业类课18学分,专业核心课程3学分,专业选修课程15学分,专业实验课程6学分,合计42学分;西安交通大学专业课程学分,包括专业主干课程45.5学分,专业课程必须课程15学分,专业进修课程6学分,合计66.5学分。

表4乃针对三类课程研究所得,权加不满100%的高校,或因任选、实践、论文等课程不包含于三类课程中的缘故。另外,表格中复旦大学的校总学分、各类课程学分是所有专业的平均分,而其他八所高校因笔者暂未找到全部相关的公开资料等原因,所以此处均选择随机抽取的各校某一具体专业的培养方案作为替代进行案例分析,所选的各校相关专业已在表1的相关注释中有具体说明。表5、表6中的情况相同。

基于上表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全校性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这三类课程在九校联盟各校总学分中所占比例整体上趋于相似。笔者对九校联盟各类课程学分比例作进一步梳理,发现全校性课程所占比例低于30%的有四所,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大类/基础课程学分比例低于30%的有五所;九校联盟专业课程学分比例低于30%也有四所高校。也就是说,九所高校有一半以上的学校,其全校性课程在校总学分中所占比例超过30%,大类/基础课程所占比例低于30%。另有四所大学的专业课程所占比例均低于21%。这种比例结构表明,九校联盟各校都比较重视全校课程建设,而全校性课程主要包括国家课程和通识课程,在国家课程学分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则反映出各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

表4 九校联盟全校性课程、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分比例表

由此引出的问题是,九校联盟这三大板块课程的比例结构设置是否合理?如果说,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衡量课程比例设置合理性的重要标准之一的话,那么,学生又赞同怎样的课程学分比例结构呢?针对九校联盟目前课程设置中一半以上的学校全校性课程学分比例高于30%,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比例小于或接近30%的现状,笔者在《复旦大学问卷》中设置了相关题目,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与各校的改革现状似有相悖:希望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学分比例的学生占15.4%,希望增加文理基础课程学分比例的学生占9.2%,希望增加专业课程学分比例的学生占53.1%,希望三类课程比例均衡的学生占21.4%。归而纳之,一半以上的同学希望学校今后增加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虽然笔者所实施的样本较小,但管中窥豹,相信其他同类高校的学生也有类似的需求,即希望增加专业课程的比重。然而,九校联盟在课程设置改革过程中,大多表现为压缩总学分,减少专业课程比重,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如北京大学2002-2003年将毕业总学分数由150学分压缩到140学分以内;清华大学自80年代以来,进行本科课程设置改革的表层特征为减少专业和学分总量,增加通识教育的内容与份量。[17]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学校的课程设置改革措施似乎与学生的需求背道而驰。这一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是结构及学分比例调整不合理?是专业教育影响的根深蒂固,还是社会需求、就业要求强化了专业的作用使然?

(二)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之争

本世纪以来我国高校课程存在三大主要矛盾,“专业性和综合性的矛盾、规定性和选择性的矛盾、学术性和实践性的矛盾”。[18]就“规定性和选择性”而言,问题就主要集中体现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中。从课程分类的角度看,各类课程学分比例的变化,同样也反映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重中。增加选修课,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是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但课程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达到这一目标的做法只能是减少必修课的学时。因此,由于各种客观因素与各方利益等原因,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所占学分比例增减就成为九校联盟各校课程设置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学校、院系和教师都各有各的诉求,致使博弈难分伯仲。

第一,九校联盟本科全校必修课程学分相对选修课占绝对优势地位。

九校联盟本世纪以来虽重视选修课建设,但必修课仍然占主导地位。笔者对九校联盟各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进行统计整理,发现其必修课比例均高于60%(见表5),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更加重视必修课。实际上,九校联盟在本世纪的课程设置改革中,正逐步提高选修课在校总学分中所占比例,如浙江大学提高选修学分比例至25%-30%。[19]

学校课程设置改革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需求,据此推理,学校必修课学分比例占绝对优势的课程设置现状,也应是学生期待的结果。笔者在《复旦大学问卷》中设置相关题目验证这一假设,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仅有14%的学生希望减少选修课比例,大部分学生都表达了希望增加选修课的意愿,甚至有10.5%的学生希望全校选修课学分高于必修课学分。但有趣的是,统计显示,总体上学生依然对学校必修课相对选修课占绝对优势地位的现状表示满意。

第二,九校联盟各类课程中的必修课学分相对选修课占优势地位。

通识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选修课与必修课学分比例设置,是大学本科课程编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这不单显示了大学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和理念,也反映出一所大学的课程管理和师资水平。九校联盟不仅总的全校必修课程学分相对选修课占绝对优势,其他各类课程(全校性课程、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学分也均超过选修课,虽然同类课程必修课在不同学校中的具体比例数值不同,但均高于50%(详见表6)。

从下表可以看出,九校联盟必修课程学分相对选修课占绝对优势的结论是有案可稽的。这也是目前我国大学中仍然存在的普遍现象。那么,除了全校性课程必修课学分的设置,学生对其他类课程中必修课学分比重也占优势地位的现状又是怎么看的呢?从笔者所实施的《复旦大学问卷》数据统计分析,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中选修课的期待持相反的两种观点,即希望增加通识教育课程选修课比重,同时却希望增加专业课程必修课比重。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的态度与通识选修课的态度截然不同。

表5 九所高校必修课所占学校总学分比例

说明:表5中“全校总必须课程学分”指各校中全校性课程必修课、大类/基础课程必修课、专业课程必修课的学分之总和。上表中的百分比,是全校总必修课学分与全校课程总分之比。

表格中南京大学课程性质与分类,包括必修课、选修课、指选课,但是依据历史学专业培养方案,指选课为必修课。

表6 九校联盟各类课中的必修课程所占比例

综上,九校联盟各校的三大板块课程(本科全校性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设置整体上趋于相似。相对而言,全校性课程的学分比例差异不大,有增加的趋势;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差异略大;而同一类课程在不同学校中所占学分比例的具体数值不同;全校必修课程以及各类课程中的必修课学分比例均占绝对优势地位,学生对目前全校必修课高于选修课学分比例的设置表示认可,但同时又希望增加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教育必修课。当然,这里也仅是《复旦大学问卷》所涉及的部分学生的意见,九校联盟全部在校本科生是否持同样观点,还有待进一步了解。九校联盟课程学分比例的现状,一方面体现了九校联盟本世纪以来增加并重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缩减专业课程学分比重,注重大类/基础课程建设的课程改革走向;另一方面,虽九校联盟正试图提高选修课学分比重,但依然不能改变必修课在校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局面。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三、九校联盟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课程结构及课程学分比例的变化清晰地反映了九校联盟本世纪以来在不同程度上进行的课程设置改革,而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可小觑:如全校性课程中“国家课程”与通识课程关系模糊对深化结构改革会造成困难;同一类课程中的具体课程构成及领域划分在各校存在显著差异,课程性质定义及准入标准不清既影响课程质量,也不利学生选课及校际交流;专业课程学分缩减与通识学分增加之间的博弈可能导致课程权力难以划分;大学院系培养目标与各类课程目标缺乏一致性会使得改革目标失效等等。针对九校联盟本科课程结构与各类课程所占学分比例等问题,我们以为可尝试如下改进举措:

(一)重新规划本科课程,顶层整体设计课程结构

破除二元组织结构中的壁垒,理顺大学与院系之间的管理职能与课程权力,协调各方的权利和需求,打通学科与专业之间的隔阂,是顶层设计本科课程的组织保证和制度环境。大学层面本科课程顶层整体设计,应基于“宽口径、厚基础”理念,统筹通专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倡导学生的自主与探究学习能力培养。重新规划本科课程,应阐明国家课程、通识课程、文化素质教育三者关系,明确国家课程与通识课程互不隶属,均可包含于全校课程,明确界定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区别及联系,强调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渗透到全校性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课程中;应调整课程结构与各类课程比例,合理设置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学分比例,按照学生需求和课程特点调整各类课程中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比重,以及课程实施、教学方式、学分制管理等相关的修读规定。限于篇幅,仅择如下阐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