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孔雀东南飞》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孔雀东南飞相关内容,快回答精心整理了8篇《孔雀东南飞》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强化诵读,加强积累,背诵精彩章节。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3.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欣赏人物对话和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重点、难点

理解字词,疏通诗句,理清本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把握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解决办法

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4.按要求背诵7节诗。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

2.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一首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诗歌,题目叫《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二、诵读感知

诵读: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三、疏通、理解

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⑴堪:承受得了。(不堪一击)

⑵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虚名)

⑶可怜:可爱。(楚楚可怜)

⑷纷纭:凌乱。(头绪纷纭,众说纷纭)

⑸葳蕤wēiruí:繁盛的样子。(树木葳蕤)

⑹纤纤xiān:形容细长。(十指纤纤)

⑺念:记挂。(念念不忘)

⑻却:退出来。(望而却步)

⑼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⑽依依: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⑾窈窕yǎo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⑿令:美好;敬辞。(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⒀谢:A辞别;B告诉;C道歉;D感谢;E推辞,F衰亡,凋落(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谢家事夫婿)

⒁相xiāng:A互相;B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及时相遣归,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⒂见:A看见,会见,拜见;B同“现”;C表示被动,被,受;D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象。(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府吏见叮咛)。

⒃怅chàng然:失意,不如意。(怅然若失,怅然而返)

⒄否pǐ泰:坏运气,好运气。(否极泰来)

⒅要yāo:邀。(要功,要买)

⒆络绎:接连不断。(络绎不绝)

⒇赍jī:赠送。(赍赏)

(3)订正文中注释

“便言多令才”中的“便”应读pián,不读biàn。

四、把握情节发展与结构

全诗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按情节发展,可分为5个部分:

1.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2.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项内容。

①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向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重新团聚的幻想。

②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别。

③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3.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项内容。

①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②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光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③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4.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5.结尾(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五、总结、扩展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可见它又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乐府诗起于汉武帝时,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人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由于乐府诗是来源于各地的歌谣,而这些歌谣又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父母不应干涉儿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调戏,就反映了官占民女为妾的事实。可见,汉乐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本诗取自真人真事,叙述描写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符合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诗尾以鸳鸯双飞作结,通过美丽的幻想形式,表现了仲卿夫妇争取婚姻自由的不可战胜的意志,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

1.请结合诗句回答:刘兰芝为什么要自请回去?为什么婆母不能容她?从中可以看出刘兰芝性格的哪些方面及当时封建社会的哪一弊端?

2.男女主人公真挚情感表现在哪里?请在诗中找出并加以体会。

3.焦仲卿是个怎样的人?你喜爱这个角色吗?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二

教材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话题是爱的生命乐章,本单元这几篇文章,都是纯洁爱情的美丽赞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爱情美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分析这首诗歌的教法通常是:从词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提炼,再到艺术手段的分析。同时扩展阅读空间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主要采用教学方法:

(1)互动教学

(2)启发探究式教学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此类诗歌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讨论探究,作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歌曲调低沉舒缓,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深沉含蓄,对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较细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为本篇的学习奠下感情基调。

(二)课前检查字词

(三)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结合刚才的《孔雀东南飞》歌曲,谈谈你对整个故事的感受?并用一两个字概括你的读后感。

(四)重点突破

1、大家读了文章,都认为刘兰芝是本故事的主角,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仔细阅读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写到了刘兰芝?她有何特点?

点拨:文章第二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当兰芝离开刘家时: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组细步,精妙世无双。”:一连串夸张性动作的铺张,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一点,既体现兰芝之美,坚强,也是对她命运不公谴责。

兰芝离家时:善良

兰芝的再嫁: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侧面烘托了她的美…….

2、(讨论)兰芝如此之美,她却被休了,难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吗?她的丈夫又是怎样得人呢?

点拨:“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一直到“自挂东南枝”。

说明:焦仲卿钟情,叛逆

3、(讨论)如此美丽的爱情怎没延续呢,是谁制造了这场爱情悲剧?他们有什么特点起到什么作用?

点拨: 焦母蛮横无理 兰芝的兄长不近人情 作用:衬托

(五)难点突破

1、刘兰芝是那样的美丽善良,刘焦的爱情是那样的完美,焦母为什么要把兰芝休了呢?《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有人据“共事二三年”还没子嗣,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兰芝被休。你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见。

2、阅读下面文字,寻找原因。

*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焦母: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其得自由。

*兰芝: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谴,何言复来还?

点拨:真是“不顺父母”吗?当然不是,这只是“莫须有”的罪名,是封建礼教在作怪,一段美丽的爱情,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夭折了,封建礼教才是罪魁祸首。

3、被休后的兰芝被太守家看中,为什么还要“举身赴清池”呢?起到什么作用?

点拨:以死向封建礼教抗争

更是她反抗性格的升华,完成了她完美人格。

(六)小结

因此,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尾,正像《梁祝》。放乐曲

作业:了解陆游与唐琬的故事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乐府诗特点,主要篇目

2、了解本诗情节及人物

3、通过对比诗歌和戏曲电影的不同表现手法,学习其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重点:

目标三

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两种文学样式

课时安排:

3第一课时接触本诗,了解大概。完成目标1、2。

第2、3课时看电影完成目标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句营造怎样的气氛?全诗笼罩一股悲剧气氛,以仲卿兰之的别离抗婚殉情为线索叙述故事,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他们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之情。

1,情节(诵读):

起兴开头,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

开头:兰芝自遣

发展:夫妻誓别

发展:兰芝抗婚

高潮:双双殉情

尾声:告诫后人。

2,人物形象:结合课后作业和文中语句分析(保留学生见解):

刘兰芝:勤劳、聪明贤惠、知书达理、忠贞不渝、有反抗精神。

焦仲卿:懦弱、愚孝、外柔内刚、忠贞不渝、克尽职守。

焦母:专横不讲理

小结:一起回忆诗歌内容

作业:找出文中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以及“相”的不同用法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内容,提问:

1,文学常识,主要内容,提出小序的作用

2,情节回放:诵读铺陈排比部分。讲解末段浪漫主义手法以及它的作用(使悲剧气氛更浓郁)

讲解本节课内容:点出文中难点字词,如古今异义等

1,同义复词:谓言无罪过女行无偏斜会不相从许伶俜萦苦辛留待作遗施今日被驱遣不久当归还逼迫兼弟兄卿当日胜贵

2,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昼夜勤作息我有亲父兄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其日牛马嘶

3,“相“字用法:

a,副词,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一方:可代指“你“我”“他”等

比如:(你)会不相从许还必相迎取誓天不相负

誓不相隔卿(与卿复指)

(我)及时相遣归嬉戏莫相忘

(她/他)好自相扶将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

b,副词,互相

例如:相见常日稀久久莫相忘六合正相应叶叶相交通

枝枝相覆盖仰头相向鸣黄泉下相见

c,xiang4名词,相貌儿已薄禄相

d,名词“宰相“或者动词“辅佐“

4,互文修辞(注意翻译)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作业:全诗以故事情节为线索展开叙述,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同学们要注意观察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找出其中的重点段落,体会人物性格。我们将观看戏剧《孔雀东南飞》,比较诗歌和戏剧在表达方面的不同特点。

第三课时观看戏剧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4.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三、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五、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早读听录音磁带,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自”“见”字的句子,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

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序”进行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六、布置作业:

1.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

2.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2.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3.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学生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印证“预习提示”)

三、讨论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四、试比较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

明确:

诗经涉江(乐府诗)孔雀东南

飞发展趋势

1.形势四言杂言王言不为完善

2.表现手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不断丰富

3.表达方式抒情诗抒情诗叙事诗不断发展

4.思想内容奴隶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爱国主义精神反封建思想不断延伸

五、概括学习叙事诗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诗和抒情诗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明确:

1.利用注释、工具书,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注意语言和语境。

3.理解形象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体味古诗的优秀传统。

六、布置作业:

1.分析焦母和刘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2.分析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

3.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2)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重点:

故事情节的直观化(课本剧)

教学难点:

人物形象的分析及对话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教学形式:

课本剧

教学过程:

[引入]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今天莅临课堂指导教学的领导和老师们。上一节课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课文中涉及到的重点字、词进行了梳理,对整篇叙事诗的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主要人物刘兰芝、焦仲卿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在上节课后安排了一个内容: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这篇叙事诗。通过几天的准备,看同学们是否把握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呢?下面就请大家随同学们的表演,一起重温那段揪心的人间爱情悲剧吧。

演出人物表:

焦仲卿肖雪焦母吴倩

刘兰芝何林君刘母吴叔娥

刘兄李婷婷媒婆赵纯

配音易玲玲等音响刘彪

画外音欧阳兰珠

师:看完演出,请同学们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本课本剧同学们演了几幕?请按演出情节拟出小标题?

2、这些情节是按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线索又是什么呢?

3、试着对剧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明确上面三个问题(在课件上展示)

4、学生采访。(对本节课的得失进行评价)

5、参演学生谈演出体会。

6、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安排下次课的内容。

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莅临课堂指导的领导和老师们。结束。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七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情节和人物要点,从语言角度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初中我们学习过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我们学习被称为“乐府双璧”

的另一篇乐府民歌,同时它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二、关于“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

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关于“焦、刘殉情”故事的传说。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但刘兰芝却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难她,没有办法,刘兰芝只有自请回娘家。夫妻二人双双“誓死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后,不久,县令替他的儿子求婚,焦仲卿闻听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别,在兰芝成婚那天,兰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缢身亡。两人变成了一对鸳鸯相对而鸣。这个美好的传说演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

三、学生整体把握文意,提问:

1、阅读后,概括诗歌的情节。(开端是故事的开始,交代故事的人物及事件的起因,

为故事展开做铺垫。发展是故事的深入,发展反映着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同时更是人物命运的形成展现。高潮,是故事的最激烈最精彩的部分,人物的命运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结局是事物的结果展示。概括故事情节的关键是理清故事的思路,焦、刘感情是故事发展思路的主要因素。)

起点:孔雀东南飞,五时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第二部分:民展,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接兰芝回来。

第三部分:发展,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写兰芝与仲卿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结局,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2、为情节各部分拟定标题。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内容,注意人物特点;把握精要,用得体的语言去表达。

明确:起点(首两句)

第一部分:开端,兰芝被遣。第二部分:发展,夫妻誓别。

第三部分:发展,兰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尾声,告诫后人。

3、概括故事主题。

提示:(1)文章写了怎样的故事。(2)人物的情感是怎样的。(3)这个故事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明确:故事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4、分章节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领会文意

《孔雀东南飞》原文及译文

[原文]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鸡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维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译文]

序说:东汉末建发(公元196-219)年间,庐江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她(回娘家后)发誓不不再嫁人。她的娘家副迫她改嫁,她便投水死了。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而死)这件事,也在(自家)庭院的树上吊死了。当时的人哀掉他们,写下这首诗记述这件事。

孔雀鸟向东南方向飞去,飞上五里便徘徊一阵。

“(我)十三岁能够织精美的白娟,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的悲伤。您既然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遵守官府的规则,专心不移。我一个人留在空房里,我们见面的日子实在少得很。鸡叫我就上机织绸子,天天晚上都不得休息。三天就织成五匹绸子,婆婆还故意嫌我织得慢。并不是因为我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我既然担当不了(您家的)使唤,白白留着也没有什么用。(您)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遗送回娘家。”

焦仲卿听了这般诉说后,到堂上去禀告母亲:“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命相,幸亏还能娶到这个(贤慧能干)的妻子,结婚后(少年夫妻)相亲相爱地生活,(并约定)死后在地下也要相依为伴侣。(我们)相处在一起不到二三年,(生活)才开始,还不算很久,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料到会使母亲不满意呢?”

焦母对促卿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这个女子不讲礼节,一举一动全凭自己的意思。我早就憋了一肚子气,你怎么可以自作主张!邻居有个贤慧的女子,名字叫秦罗敷,(长相)可爱,没有谁比得上,母亲替你去求婚。(你)就赶快休掉刘兰芝,打发她走,千万不要挽留(她)!”

焦仲卿伸直腰跪着禀告:“孩儿恭敬发禀告母亲,现在假如休掉这个女子,我一辈子就不再娶妻子了!”

《孔雀东南飞》教学反思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共有22个自然段,而且是文言文,所以很发愁,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但同时也阅读了许多资料,也在设计着教学思路。

这次的教学设计完全是自己无意中设计出来的,最初只备了课文的小序和一、二段,然后认真分析了这两段与后面的联系。忽然发现本文最突出的手法就是“赋”,而且在描写时不惜笔墨,那么为何不把这些集中在一起讲解呢?这就构成了本次教学设计的框架。因为本单元要求要反复吟咏,所以又设计了不同的朗读环节。

这次的教学设计是以往没有采用过的,效果如何呢?忐忐忑忑地按着自己的设计上完了课,觉得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当然也存在不足。

虽然此次的教学设计是全新的,但能够这样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自己对文章的熟悉和对课文的重组。所以今后一定要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真正把教学目标的落实放在首位。而且本次授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对开头段作用的分析,兰芝抗婚一段的作用等,都是由学生分析,最后归纳汇总在一起的。因为学生已学习过一些现代文的分析,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思路,效果还是不错的。

学生的分角色朗读效果不错。因为两个班的座位都是三三式,所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采用的是一生读旁白,一生读兰芝,一生读阿母和阿兄的形式。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多的熟悉课文,为分析兰芝形象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在于知识点落实有些匆忙,没有训练学生的翻译,都是直接点给学生的,而且知识点有遗漏的。下节课打算利用课件进行检查和弥补。另外阅读还是不够充分,这样就无法真正通过阅读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通过反思,更加明确了今后备课的目标,那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在课上有收获,而且也体会到了目标叙写的重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更加用心的备课,争取设计出更多的具有自己独特教学思路的设计

《孔雀东南飞》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实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等,培养学

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刘兰芝人物形象。

3、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

4、了解四言诗与五言诗的不同。

5、了解乐府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赋、比、兴。

过程与方法:

1、提高分析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

2、增强合作意识。

3、提高质疑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封建家长制对青年男女的摧残,尊重婚姻自由。教学重点:了解刘兰芝人物形象,掌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手法。

2、了解四言诗与五言诗的不同。

教学时数

两课时

课前预习(这部分在学案中得到体现,学生在课前完成。)

学生初步读懂文章,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并且完成以下目标:

一、读准字音,扫除诗文中的文字障碍。

二、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请学生归纳总结本文的文言常识知识点。

(1)古今异义。

(2)一词多义。

(3)偏义复词。

三、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线索、脉络。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全诗结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刘兰芝形象与思想情感的研究

导入: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诗经·氓》中的女子勤劳善良而被弃,但果断、清醒;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英勇无畏;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那份执着令人敬佩。《孔雀东南飞》也成功塑造了一个女性,她就是刘兰芝,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刘兰芝,看看兰芝又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呢。

一、学生概括故事梗概。

在我们开始进入这篇文章的学习之前,同学们已完成了正音明义、疏通诗文的工作,现在呢,我一同来看一下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快速将课文自读一遍,了解课文的整体脉络。教师明确:课文分为五个部分(幻灯片展示):

故事开端(1—6段)自请遣归

故事发展(7—12段)兰芝辞别

继续发展(13—22段)被迫应婚

故事高潮(23—32段)双双殉情

故事结局(33段)化鸟双飞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求一律)

此部分让学生通过预习完成,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有所把握,便于对刘兰芝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二、引导学生进入刘兰芝人物形象的研究。

在刚才同学的叙述当中,我反复听到了一个人的名字“刘兰芝”,这首诗之所以叫《孔雀东南飞》,是因为古人常常从首句中提取某个词语或者把首句作为标题,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蒹葭》。但事实上这首诗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古诗为为焦仲卿妻作》(请看课下注释)。请问同学们,为什么要为焦仲卿的妻子作诗呢?(是赞美,是妒忌,还是鼓励)与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文章的性质有一个思考。问题1:这是一个怎样的“焦仲卿妻”呢?运用什么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合作探究)

兰芝形象:正面兰芝请归——贤能知礼、勤劳多才、刚强、反抗

辞别:①严妆——倔强、好强、冷静、反抗

②外貌——美丽

③别婆婆——有礼有节

④别小姑——善良

推婚、殉情——有情有义、反抗

侧面众权贵求婚——品貌出众

婚事盛况——不慕富贵,不移情志

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思想情感的研究。

问题2:兰芝不幸被谴,只因遇见恶婆婆吗?

《礼记》:“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教师小结:由此看来,诗中的“焦母”,是一个封建家长的代表,那是一个时代的命运,而不是个人的悲剧,她只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所以,文章最后,作者写:“多谢后世人,戒之甚勿忘”,“谢”是警示后人的意思,而“后世人”指的是“封建家长”。

不幸的社会根源: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压迫(板书)

小结:鲁迅先生说过,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随便翻开一页都是血淋淋的。《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就在于,通过焦、刘二人的悲剧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青年男女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寄托人民群众对爱情和婚姻自由的热切向往。

四、本节课总结。

这节课我一同走进了刘兰芝,发现她性格中最闪耀的特质就是对爱情的忠贞,最本质的特征是坚决的反抗,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凶残,她无所畏惧,敢于斗争,最终用生命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彻底的控诉和反抗。作者之所以为刘兰芝作诗,目的就在于歌颂她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这种反抗精神。

五、朗读体味。

在梁祝《化蝶》的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背景下,小声齐读兰芝辞归、举

身赴死、化鸟双飞这几个段落,深入体会兰芝形象与作品内涵,在高涨的情绪中结束本节课。

六、作业:用细节描写手法补写一段焦刘双双殉情之后描写焦母的文字。字数3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美丽、善良、勤劳、有礼有节、好强正面描写

重感情、极具反抗精神侧面描写

社会根源:封建家长制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研究本诗的艺术价值

导入:《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那么这首诗究竟有怎样的艺术魅力呢?

一、诗歌形式的探究——五言诗。

请学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师:好,同学们,这首诗歌是五言诗,而前面我们学习的诗经大多都是四言诗。五言诗跟四言诗仅仅一字之差,但我们想过这个问题吗,五言诗增加的这一个字,到底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先来比较一下。

探究问题1:五言诗比四言诗多一个字有何意义?

这是我们今天的第一个研究课题,让学生朗读一遍第一、二段的四字改写版,感悟四言诗与五言诗的差异。

改写版:孔雀南飞五里徘徊

十三织素十四裁衣

十五弹琴十六诵书

十七为妻心中苦悲

君为府吏守节不移

妾留空房相见日稀

鸡鸣机织夜夜不息

学生讨论交流,四言诗和五言诗在表意作用和韵律感节奏上的差异。

最后老师归纳结论:

1、五言诗比四言诗信息的承载量更大,传达的信息更多,表现力更强。

2、从节奏感来说,四言诗大多为二二式,节奏单调;五言诗有二二一或二一二等几种节奏,变化丰富。

小结:虽然五言诗只是增加了一个字,但是却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迈出了一大步,为唐代五言律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诗歌风格的探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1、《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离骚》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杰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悲剧采用

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全文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可以说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探究问题2:本诗这一化鸟双飞的浪漫结尾有何作用?

明确:在焦刘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交通,是为连理枝;

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也要比翼双飞。这正象征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的不朽,寄托着人民群众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是对封建专制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歌颂忠贞爱情,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是一致的。

3、中国有不少叙事性文学作品采用了类似的结尾,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应该能举出一些例子:

梁山泊、祝英台化蝶双飞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为自己洗雪冤情

杜丽娘死后还魂与心上人喜结连理

小结:在封建势力极端强大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群众的许多理想、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于是许多作家便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来寄托自己和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三、诗歌手法的探究——赋、比、兴。

由于赋、比、兴在前面诗经的教学中已经学习过,所以让学生直接找出这首

诗中的运用这三种手法的诗句,让同学赏析手法的作用是本环节的重点。

问题:赋、比、兴的手法在《诗经》大量运用,本诗是否运用了这些手法?分析其作用。

1、“赋”

⑴第二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繁琐?(引导学生了解

“赋”的特点及作用)

明确:不繁琐。这样写意在强调刘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

知书识礼,为下文刘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同情。

⑵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从头到脚,由腰至耳、指、口、步,

一连串铺陈排比,既突出了她的美貌,又表现了她离开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⑶第21段,铺叙太守家迎娶刘兰芝的热闹隆重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

刘兰芝的身价,说明她确实是个“精妙世无双”的女子,反衬了焦母的独断无知,让读者为刘兰芝鸣不平。

2、“比”

明确:“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突出了刘兰芝“精妙世无双”的美貌。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突出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3、 “兴”

开头两句游离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兴“这

一表现手法极其作用)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常用的一种起兴手法,它借孔雀失偶徘徊,为

刘焦二人的爱情营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感情氛围,奠定了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

基调,同时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小结:本诗继承了《诗经》的优秀表现手法赋、比、兴,这些手法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本节课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孔雀东南飞》的魅力,这就是经典的

魅力。所以同学们不仅要好读书,还要读好书。品读经典,启迪人生,你我共勉。六五板书:形式——五言

风格——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手法——赋、比、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8篇《孔雀东南飞》教案,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孔雀东南飞的相关认知。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