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精选10篇)10-14-96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快回答编辑帮家人们收集的初中地理教学案例(精选10篇),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篇一

1、本节课教学方法的典型性,

这部分内容不多但原理性强,要求学生对原理的理解要到位,强调在新情景下原理的迁移再现使用能力,要求教师不能仅就教材选取的区域案例深挖知识点,落实以前我们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强调的“老八股”知识点,而是要利用这些最经典的区域案例来分析理解该条标准涉及的内容。我们通常将以原理应用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的教学方式称之为案例教学,这也是我们处理人文地理知识原理的通用教法。其实教材也是通过边叙边议的方式来演绎编者对课程标准的诠解,既要求我们着眼于区域案例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中的案例,要从案例分析过程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2、研读课标分析教材,重点在于理解区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教材先用简练的文字阐述了任一区域进行农业布局体现可持续发展观点方法和过程通常是先进行该区农业区位因素的调查,分析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部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再根据区内自然环境的差异进行农业部门的调整和布局,因地制宜地开展符合区内特定环境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样的综述可以说是本节教材的点精之笔,既能从总体上介绍本节编排思路,有起了诠释课程标准的作用。接着教材从气候条件、地形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来阐述东北区自然条件,目的是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同学们了解东北区农业发展优势,进一步找到东北区农业特色(一是后备土地资源丰富,二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潜力大)。这样的安排要注意和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区别开来,不能仅仅在此复习巩固东北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要素情况。紧接着教材安排了一个活动,()通过组织学生活动来分析其他区域的特色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来呼应教材的内容。再了解基本地理环境的前提下,教材对东北区的农业布局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以深化对课程标准中进行农业布局必须进行区内差异的分析了解,然后又通过一个活动来印证不同农业部门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布局特点,强调了进行农业区划的前提必须根据区内环境差异合理布局和调整。

3、创新教法,重点在于关注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能否把握案例材料中的线索并进一步应用原理进行解释,所以任课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先对原理进行讲解并拓展其丰富的内涵,再通过案例的分析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分析原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在本节内容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将教材中每一部分“活动”内容调前进行,并让学生对“活动”内容和目的进行分析,例如P68页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老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这个例子,分析得出答案之前请学生思考搜集什么相关资料来说明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得出需要搜集珠江三角洲地区行政图、地形图和气候图的结论。结合东北区地理条件分析的思路,说明分析的目的是清晰明确东北区农业的优势。

接着将东北区空白图展示给学生看,提问:“通过以上分析是否可以将东北区优势农业部门布局在合理的地区。”学生会发现老师给的条件不足,希望教师将地形和水热情况展示出来,进而说明农业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则。做P70页“活动”,进一步了解农业布局的区域差异和在农业区位改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归纳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是因地制宜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4、配合练习,重点在于巩固原理的掌握和使用

课堂讲解后,配合相关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原理的掌握和使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标要求知识点。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篇二

一、对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主体进行充分了解

当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由此可知,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主体应当是广大学生。以下从学生角度出发,就教学案例的开发展开探讨。

(一)端正学生对案例开发的态度

作为学生对地理案例教学持有的一种内在心理倾向,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因素,其一,行为因素。指学生针对教学案例开发存在的行为意向等,比如在上课前将一些素材提供给教师;其二,认知因素。指的是学生对教学案例开发的认识与评价等,比如对案例开发影响自身学习的一些看法;其三,情感因素。指的是学生对教学案例开发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比如对于案例讨论不够喜欢。由此可知,教师为顺利进行案例的开发工作,就需要及时了解学生有关案例开发的态度,积极解决这些问题,进而端正学生对教学案例开发的态度。

(二)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扎实的理解

分析相关实验得知,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这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同样适用。基于此,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知识背景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其中有哪些知识会影响教学案例的开发,以及不利因素影响的有效避免方法,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参与案例的开发。

二、对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目标有明确认识

(一)以学生特点为依据开发地理教学案例

在对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进行开发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实际个性特点、行为方式、态度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确保案例开发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及发展相符。例如,教师在利用“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被迫举国迁移”这一教学案例时,可根据学生好奇心重这一特点,提出以下问题: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原因主要有哪些?为什么海平面近年来会上升得如此之快?人们可通过哪些措施将海平面不断上升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这一案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他们会主动寻找结论,积极学习。

(二)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开发地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指的是教师以教材内容及单元目标为依据,进而确定课程结束后应产生的效果。除了是教学顺利开展的依据与动力,教学目标也是各项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如果能设置科学恰当的教学目标,并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就可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以学生反馈的信息为依据,实时调整教学进度。

三、对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渠道进行熟练掌握

(一)熟练掌握地理教材

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出现了含有大量教学案例的各种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给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提供了充分的素材。例如,在开展有关“工业的区位选择”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这一案例,对工业区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并对其布局的主导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展开比较。除了高中地理教材,教师也可从初中等其他学段地理或其他学科的教材中开发并提取有用的教材。

(二)熟练掌握报刊、网络等信息化资源

当前,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工具与渠道。因此,在开展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时,教师可利用现代媒体获取丰富的素材。例如通过互联网,我们可找出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地震的视频等,让学生了解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印尼、斯里兰卡、印度、马来西亚、缅甸等国,死亡人数超过16万,造成极为惨重的大劫难。通过开发此案例,从而将全球火山、地震的成因及分布规律揭示出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应用案例教学法,可有效降低知识点的难度,将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同时还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眼界,促进其学习思维的拓展。因此,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学案例的开发予以高度重视,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高。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篇三

七年级地理教学案例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案例----巧识经线、纬线

一、案例背景:

七年级地理新教材容基础性、实践性、趣味性、统一性于一体。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应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掌握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二、案例主题:

七年级地理新教材中经线和纬线是地理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也是进入地理这门学科的门槛。仔细一想,这也是很正常:学生刚刚由小学刚升入七年级,他们想到的,看到的,是简单的知识、简单的平面,还没有形成空间的概念,怎样让他们从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到来具体领会经线、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经纬网的意义呢?我先后想到了3种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讲解法。用这种方法学习经纬度变化规律比较直观,但是启发学生空间思维将会差一点。

第二、观察地球仪。观察地球仪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但是地球仪有很多的图例和注记,有时会干扰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第三、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精心播放课件。但这是一个“富贵奢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资源不好的地方,无法使用。如果能用一根铁丝

就能代劳,我们何尝不用身边的事物来化难为易呢?同时,可以让学生形成观察生活,走进生活的大课堂的好习惯。

三、案例过程:

上课前,我把准备好的铁丝带进教室。学生们瞪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我和铁丝,有的学生干脆问:“老师,你拿铁丝干什么?”,我说:“是上课要用的!”于是,学生焦急地等待着。上课的铃声终于敲响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仪上有很多条线,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线。”点两名同学上黑板操作,师演示铁丝按地球的自转方向绕赤道一周截断,截断的铁丝定型成圆。再请两名同学上黑板操作,师发出指令:把铁丝按地球的自转方向绕地球一周截断,截断的铁丝定型成圆。,同样方式在地球上不同部位,再绕四次,分别定型成圆。收集截下的圆圈,让学生回顾刚才的活动。并观察每条纬线,师问纬线的形状?长度是否想等?指示什么方向?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呈圆形,长度不相等,指示东西方向。同样,师演示铁丝连接北极、南极同纬线、经线垂直并截下,收集截下的几段铁丝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归纳出经线的特点:形状呈半圆形,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师把一组纬线分别标上度数。并讲解纬线的度数是为了区分每条纬线。让学生观察纬度的划分规律,南北纬的符号,度数变化范围及其规律。 同样给一组经线表注度数。让学生观察本初子午线的确定,东西经的划分及符号,度数范围及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掌握纬度和经度的知识。师把经线和纬线组成经纬仪。并在经线和纬线相交处设一个图标,介绍图标的地理位置,

再设几个图标让学生介绍。再出示几个地理位置,让学生寻找图标,开展游戏。学生们就从此中明确了经纬网的用途――确定地球表面上的任意一点。学生掌握理论后运用到实践:海上搜救等等。这样一来,学生不知不觉理解了经纬网,化难为易从而走进了地理课的大门。

四、案例分析与反思:

地理课上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去理解,去想像。例如:地球的'形成、经线与纬线、经纬网、昼夜交替、四季的形成、世界的地貌、世界的人文,有时很难理解和想像。但是,一旦找到关键,也许一个比喻、一个模型、模拟动作就能巧妙的解决。 经纬网一直是学生感到比较头疼的地方。想想学生的特点、想想难以理解的原因,于是我采用“寻根究底”的方法。让学生一点点的进行知识构建,即由纬线、经线的特点到纬度、经度的变化规律,最终到经纬网的意义。在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学生亲自操作,完成知识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在使用这个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兴奋、认真的完成每个环节,总结每一个归纳的知识点,较成功的理解了经纬网这个相对较难的基础知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学生发现生活、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篇四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分析其优越性。

2、记住我国领土四至点、领土面积,能够估算我国经度差、时区差、纬度差。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邻国、濒临海洋,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

4、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优越性,四至点,濒临的海洋。

难点:分析评价地理位置的方法,地理名称的空间分布。

【知识链接】

1、世界政治地图、温度带分布图,时区划分分布图。

2、地理位置: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

【预习安排】

1、仔细阅读教材第1节课正文、图片及阅读活动部分,标记重要知识点;

2、通过阅读教材,课前必须独立完成教学案。

【前置作业】

【学法指导】

1、提前预习法(阅读、识图)

2、自主学习法(独立完成)

3、合作、讨论法(共同探究疑点、难点)

【前置作业】

1.在右图标出各纬度、温度带、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分界线。

2、中国的地理位置:(东、西、南、北)半球(打√);()洲的'()部,()洋的()岸,是个()的国家;大部分位于()带,少部分在(

)带,没有()带;

3、中国陆地总面积约()平方千米,仅次于()、(),位居世界第()位。

4、我国领土的四至点:最东()最西()

最南()最北()

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男依次是(),()直接面临太平洋,我国领海宽度为()海里。

我国陆上邻国以朝鲜为起点,按逆时针方向14个陆上邻国为()。

7、6个临海相望的国家()。

2个与我国海岸相邻的国家()。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篇五

一、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

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

3、从西亚最具特色的节水农业中获取适宜发展我国农业的经验。

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西亚石油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2、西亚的主要农业区和畜牧业区及农牧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西亚地区的动荡不安与本地区的位置、资源的关系。

四、教学进程:

1、学生活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电视或互联网,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分析资料。上课时,结合课文中给出的词语,以及自己课下收集的资料,以“我印象中的西亚”为题进行1分钟左右的发言。

教师设问:“西亚为什么会战争不断?这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引入新课。

2、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

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

(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

(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

(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看录像后,结合书上资料,分小组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再做出简要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若干条“热点因素”,如“运河之争”、“石油之争”、“淡水之争”、“宗教之争”、“领土之争”等,在板书中以框题形式书写,然后再逐一具体分析讲授。

(一)三洲五海之地:

1、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

2、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3、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4、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

(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

(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1、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

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2、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3、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三条航线的优势差异,如提问学生:同样是输出至西欧各国,航线A和B的差异何在?(A航线经苏伊士运河,至欧洲的距离最短,运费最经济,但由于运河地狭水浅,油轮吨位不高;B航线经非洲好望角,至欧洲的距离较长,但水道宽阔,可通行巨型油轮。)

4、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四)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全课小结:

要求学生每人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题目是“我所认识的西亚”,对本课的学习做一个总结。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篇六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观察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我国工业的分布》图进行技术处理,把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清楚。

学生准备:以《我的小天地》为题照出自己居室的工业产品相片。

【教学过程】

教学引入:提问学生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或学习用具,使学生清楚工业产品是由众多的工厂生产的。被称为工业部门。

观察图“什么是工业”,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

小组讨论: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总结:利用插图,说明工业对各行业的重要作用,查找数据证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理解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观察图“我国工业的分布”,在教师引导下说出工业的分布特点:沿海、沿河、沿铁路线,了解四大工业基地的分布。

引入:同学们,今天早上来上学,我们都使用了什么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时哪生产的?

学生:自行车、汽车。工厂生产。

教师:当然,我们同学还知道许多的工厂,如:化肥厂、钢铁厂、拖拉机制造厂等。有众多的工厂组成的部门,我们称为工业部门。工业部门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门。今天我们要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课题: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观察图“什么是工业”,有三幅图片。看一下这三幅图片都说了什么。

学生:依据图片说明回答

教师:请同学讨论三幅图片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

第一幅图:通过挖掘、开采、提取的方式,可以从自然界获得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还可以从自然界取得棉花、木材等资源。即从自然界中挖掘、开采、提取工业原材料是工业生产的一个环节。

第二幅图:对原材料进行加工

第三幅图:在原材料加工的基础上再加工成产品。

这就是工业的生产过程,工业能给我们提供许多工业产品。(出示一_铁工业图片)以钢铁工业为例,钢铁材料可以加工成那些工业产品?

学生:拖拉机、建筑钢筋、汽车、精密机床、仪器仪表、火箭等。

教师:请同学阅读教材插图中“农民、建筑技术人员、研究员、军人”所讲语言,体会工业产品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并进行小结。

工业可以提供一些经济发展的基础产品,如拖拉机、建筑钢筋、汽车等,还为科学研究、国防提供许多高精尖产品,如火箭中的特种钢材。看来工业产品对农业、城市建筑、科学研究、国防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

教师:工业生产与我们同学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关系?

同学:小组讨论——各组拿出《我的小天地》照片,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一位同学做代表介绍她的小天地中都有哪些工业产品(学生作品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学生代表介绍:

《工业与我们的生活》

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小天地,我当然也不例外。这幅图是我的小天地。认为它像一个工业的展览室。这里面有:双人床、电脑桌、窗户、写字台衣柜和门。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写字台”。

它的桌面是由木材制作的,来自于木材厂;表面的涂料来自于颜料厂;大家都知道抽屉是可以前后拉动的,这种可以前后拉动的物制是金属片制作成的拉轴,来自于金属厂;桌子部件的玻璃板、灯、蜡烛等物质的支座用了弹簧平衡来自于弹簧厂;还有平行的连接导轨和可以调节的底架它们都来自于钢铁厂。电脑桌、双人床、衣柜和门也都同样是在各种各样的工业努力下产生的。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房间中有各种工业品,我们的生活与工业是紧密相连的,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没有工业品,也就没有我们现在优越的生活环境,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便利。

教师:看来我们的生活、学习也离不开工业产品。

总结:工业是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的有利保证,也不断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工业。(注:教师可查找一些工业数据,用来说明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使学生更能够理解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师:我国的工业分布特点如何?请同学观察图《我国工业的分布》,说出我国的工业中心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特点。(建议:在课件中对地图要进行加工,可以把工业中心和主要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为清楚。同时可把主要工业基地后面隐含各区的详细地图,为下节课分析工业基地发展的有利条件做准备。)

学生:观察、讨论、归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特别是沿铁路线、沿海、沿长江分布。

教师总结:通过观察,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特别是知道了我国有四大工业基地,请同学在地图上确认它们的位置,下节课我们要重点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发展优势。

教学反思:

学生使用着许多工业产品,但对工业生产却十分陌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生产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多的举出学生生活的实例,调动学生更高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才能开动脑筋,较好的体会工业生产及产品间的联系。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篇七

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教育教学任务完成状况

1、教学成绩本学期在我和全体学生的合作和努力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我所教的高二一个理科班和三个文科班的地理成绩不断取得进步,学生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有了明显的提高。

2、课堂教学状况

本学期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了解他们的知识、潜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因生施教,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同时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具体状况给予了耐心帮忙,鼓励他们透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如地理名称、概念、事实、原理等,使他们基本到达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潜力。如涉及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的构成,即地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学生素质发展状况

本学期教学中,在课堂教学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用心创设学生的求知情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学习过程,并且注意将知识内化为不同的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同时,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高中地理教学要以读图、分析为基础。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地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透过一学期教学,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思考潜力、识图潜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力等方面提高迅速。

5、作业完成状况

大多数学生能够及时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但也存在个别学生作业完成不及时质量不高甚至拖沓的状况。今后应注重思想教育,加强辅导,端正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本学期的作业分了好几部分:填图、绘图、课堂作业、同步练习以及训练卷的形式给学生增加做题方法和技巧。

6、日常考核

本学期学生考核除进行月考外,也注重了新课标要求下的构成性评价的实施,从多个方面考查学生,而不是只盯在学生的成绩上。

7、教材使用分析

本学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教材资料,做到了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同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二、主要成功教学经验和教训

1、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资料,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中构成地理概念,学习地理规律。既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避免靠单纯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地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潜力,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的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智力、培养潜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识的理解、潜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要求其过高过急。

2、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教学中应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忙学生透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地理知识。如气温在冬夏季节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天气预报等等。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3、应透过读图、学生练习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潜力。在讨论中,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做练习时,要求学生弄清地理事实,独立思考,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决定。

4、考核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重视考试的同时也要构成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而不是仅停留在成绩上。

5、教学中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这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特点,我在教学中经常围绕这一主题来展开教学,发挥地理教育的功能。如: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潜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资源观和自然灾害和防治意识。以课本中的地图各类图表为素材,进行探究,并对课本知识进行了拓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读图分析技能,又发展了学生的综合思维潜力。

三、存在问题及改善方法措施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原先会的还会,不会的还不会。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教的有新意,有时资料讲解不灵活,没有吸引力,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4、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5、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总之,我要不断改善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绩。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篇八

关键词:应用;思想品德教学;案例教学法;成才

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勇于发表自身独特的见解,让全体学生均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彰显自己的个性,展露自身的才华,是每位教师需要进一步深思的重要问题。所以,人们开始纷纷探究全新的教学方法,这便使得案例教学法走入人们的视野,并且引起了教师的普遍关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逐渐变得越来越普遍,该教学法的目的是以例导行、以例说理、以例激趣,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培养学生成才。需要教师对案例精心选择,使其能够紧密地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通过案例师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的。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学生参与意识的增强。案例教学法是参与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案例这一教学媒介,能够使学生切身致力于具体的课堂实践活动当中,学生的参与意识由此会得以大大增强,并且积极性与主动性均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2)有助于民主教学的实现。案例教学法是民主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是教师,而学生个性以及主体性的发挥则受到了极大抑制。而实施案例教学法以后,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得以大大提高,教师的主导性也能够得以有效发挥,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平等的。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于案例将自己的观点阐明,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于案例将自己的意见发表出来。

(3)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案例教学法是启发式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得以往教学中由教师唱主角的模式得以改变,使得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模式得以改变,有机地将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传授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极大发挥,教师适时地提供给学生与教学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案例,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使学生保持在良好的思维状态。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1)精选案例。所谓案例具体指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典型的人物或是人物与事件的结合体加以收集。在案例教学法中运用案例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对案例教学法实施效果的优劣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所以,选用的案例应当是具体的、真实的、典型的,要富有强烈的时代感,每个案例均应当具备自身特有的理论价值以及实用价值。

(2)呈现案例。呈现案例不仅可以在某个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还可以在某节课程讲解完以后。案例的呈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教师形象生动地描述案例内容;②通过多媒体教学设施予以呈现;③以小品、故事等方式表现案例;④发放给学生文字案例;⑤运用投影仪投放案例。教师可以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择与之相应的呈现方式,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要生动准确地呈现案例情节的原貌。

(3)分析案例。案例分析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非常关键的环节,需要教师认真地组织落实。通常对于同一个案例,有些学生仅仅能够将浅层的信息找到,有些学生则可以直接上升至理论的高度,这便需要教师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注意事理的结合,将教材内容与典型案例密切联系起来进行讲解,进而深刻地揭示出其中所蕴藏的内在联系以及本质特征。

(4)讨论案例。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积极地组织学生将自身独到的讲解发表出来,有序地展开多方或是双方的探讨。这时,教师也要注意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将基本的讨论要求提出。比如,学生要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勇于发言,耐心地思考及听取别人的意见。其次,要创设出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辩证、深入地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第三,吸引及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应当以平等的身份与民主的意识参与及组织课堂讨论,尤其是要引导启发极少发言、不爱发言的学生,消除其自卑感,开拓其思维,促使其产生强烈的积极参与意识,以此保证案例交流与案例分析的顺利进行。

(5)总结评述。总结评述可以说是对案例教学的提升及概括,通常是由教师加以完成的,可以对政治案例的讨论分析情况做出评价,指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为后续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会提出片面的想法,有些学生会提出正面的想法,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在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给予学生正确且适当地引导,并且细致认真地做出总结,将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已经解决的问题意义点明。

总之,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态度的养成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等,均具备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积极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改进及完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培养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运用[J].课程

教育研究,2012(13).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篇九

关键词: 地理案例 中学地理 教学作用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利用地理案例进行教学的方式,能够将具有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实际问题为引导,对一些熟知的地理案例进行分析。教师在地理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地理案例进行分析说明,改变传统的地理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引入课堂学习中,并且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的生活产生相关的联系,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地理教学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念,通过教学实际案例的列举分析,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全新的认识,将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善于将生活中的地理实例引入教学中,二者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1.联系学生生活,巧设案例,激发学习兴趣

在中学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材内容和列举的生活案例相互统一的原则,一般在选择地理案例的过程中遵循典型性和普遍性的原则,案例要是大家熟知的,最好是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当中都有所耳闻,这样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从而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其实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当中,与自身的生存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比如:初中地理中要学习人口增长的问题,针对这样的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目前我国的人口情况,可以列举学生所在地的人口调查情况,或者是直接让学生对当地的住户进行人口调查,通过实际调查收集到的人口信息情况,让学生对当地的人口增长情况有所了解,通过部分调查的形式,对全球的人口状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推测。发展学生的思维,并且通过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扩大地理教学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影响。

2.河流地理案例的运用分析

在中学地理中除了对地形和地貌及各种气候进行了解之外,不可避免地还会涉及关于河流的地理知识。如在教学一些河流和湖泊或者是河流的综合开发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一些地理素材,将生活中的实例从地理案例的角度出发,作为教学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在案例的选择方面注重知识点的延伸性和与教材的结合性。比如:青岛当地的学生在学习河流地理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青岛河在青岛的历史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岛河的入海口就是天然的码头,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在学生学习河流的综合利用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真实地参观青岛河,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真正感受渔船码头的真实状况。近年来,青岛以其自然的风景及当地的海鲜特产成了人们旅游出行的好去处,当地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越来越和国际接轨,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对当地的状况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地理知识的真实性和时代性。案例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更清楚直观地让学生学习,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素材的选择方面更具有拓展的空间,所以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理解及教学内容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开展地理调查,丰富地理知识

在地理教学中教学案例最好是采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而学生最熟知的地理环境莫过于自己的家乡,每个学生都会对家乡有浓厚的感情,对于家乡的事物也比较熟悉。所以在地理课堂上可以开展一些地理调查活动,针对所学的一些地理知识开展社会调查或者是当地环境的调查分析,这样的调查形式不仅能够得出更精准的数据,而且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地的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进行调查分析,让学生通过对家乡作物生活环境的了解,了解当地的土壤和水土的分布情况。这一调查是围绕家乡的农业发展进行的,学生对熟知的事物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围绕家乡的话题进行讨论分析更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引起学生的关注。对实际生活中的地理情况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对当地的一些地理状况进行分析,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地理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的生活环境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其实就在身边,拉近学生和地理之间的距离,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亲切和熟悉,同时对家乡的地理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对学生的实践生活进行相应的拓展,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效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4.结语

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地理案例的教学形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传统地理教学常常会让学生感觉到地理知识的复杂难懂,久而久之会对地理学习产生畏难的情绪,实践案例与教材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感,从课堂教学中走出来,真正感受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一些调查形式或者直观的观察的形式,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有所了解,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敏芝,吕殿青。新课标指导下中学地理探究性实验案例设计[J].科教文汇,2014(8):23-24.

[2]曹康平。中学人文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研究[J].学周刊B版,2014(4):21-22.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篇十

两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以下是针对自己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地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现在的初中生思维活跃,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及观念意识,普遍对地理科不重视,在课堂上的情绪不是冷漠呆滞就是惟恐天下不乱。如果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不更新,上课时只是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势必造成学生更加冷漠更加的不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用“心”去施教,热切地关注学生。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首先,我们教师的课前准备除了写教案,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了解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一是积极的旁观者,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启迪思维,激励斗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