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山村教师【优秀4篇】5-11-99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事迹吧,事迹属于事务公文的一种,有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的作用。一般事迹是怎么起草的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山村教师【优秀4篇】,欢迎参考。

山村教师 篇一

开县白泉乡平安希望中心小学教师王洪春前往北京参加教育部的表彰大会,她是一名乡村教师,在高山上守望30载,点燃600名农村娃娃希望。她也是升县今年唯一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的教师。

上山:只要有路就能爬上去

白泉乡是开县最偏僻、最贫困的一个乡。王洪春回忆,30年前的那天,她选择到白泉乡平安希望中心小学教书,从县城赶到小学报到,因不通公路,徒步翻山越岭,走了三天三夜。2006年8月,当地号召老师报名去边远村校任教――海拔1700米的群岭村校,49岁的王洪春主动申请。群岭村校是全乡最偏远、环境最恶劣的村校。

“只要有路,我就能爬上去。”王洪春说。一个快年过半百的老师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年轻老师要谈朋友,照顾家庭,我没有这种负担。”王洪春的理由非常简单。

坚守:山上没水干吃方便面

来到学校,王洪春愣住了――30平方米的教室被隔成两间,一间是教室,容纳两个年级的复式班,一间是老师卧室兼厨房。教室里,3只脚的课桌就有6张。一个没有门的厕所,中间挂了条麻袋分出男女。

当天晚上,因未带床,王洪春和丈夫将纸板铺在地上睡,没电,就点蜡烛。一周后,学校才通电,丈夫也从家里搬来一个床垫,放在借来的6个啤酒箱上,一直用到现在。

每年冬天,群岭山上有两个多月大雪封山。没有水,她只好干吃方便面。80箱!王洪春回忆,这是刚刚到群岭村校一年里吃的方便面数量。这四年来,她也记不清吃了多少箱方便面,但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

幸福:听到学生们有成就

山区教师 篇二

一、教师压力的原因分析

国内外教育界普遍认为,导致教师压力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个人三个方面。社会因素中,社会提供的教师待遇与地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态度、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变化等造成教师的职业压力;学校因素中,学校的管理和条件、对教师的评定和要求、学生的品行与学习情况、学校的人际关系都对教师造成职业压力;教师个人因素中,教师的自我期望值、能力素质和感受力是引起教师职业压力的内部因素。[1]

1.从社会层面分析教师压力

(1)恶劣的生态环境与边缘的教师。农村贫困山区自然条件较差,村落分散,山大箐深,教学点分散,交通不便,这给教学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高山、峡谷、河流把村寨分隔成了一个个封闭的小世界,彼此间“说话听得见,走路要半天”。贫困制约了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能力,而缺少教育使人们继续着落后的生活方式,继续着封闭的思想。这种落后的生活方式、封闭的思想又阻碍了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贫困农村学校教师面临的特殊困境,规定了其发展道路既不可能超越客观条件的限制,又不能回避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一种新的思想和观念,以一种务实而又不乏创新的精神,探索农村贫困山区学校教育综合发展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但是这些山区教师本身在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制约了其探索创新精神的发挥[2],使这些山区教师面临着更多的压力。

(2)社会期望与无奈的教师。多年来,我们在教师队伍管理方面,存在着用理想代替现实、用道德代替法制的倾向。强调教师社会责任较多,对教师自身的社会需求重视不够。而这种不正常的“红烛”文化在世俗世界里自然而然地把教师“塑造”成一种只有付出不求回报、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形象,这种形象促使教师承担着一些超出自身职责的社会责任,这给教师以极大的社会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家庭“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多,农村教师被赋予除教学任务外更多的社会教养责任,甚至是监护人角色。调查时发现,“不少教师都骄傲地告诉我们,说他和村长一起走路,很多碰面的老乡都首先和他而不是和村长打招呼”[3]。对于许多农村家长来说,教师是改变孩子甚至是整个农村家庭命运的全部依赖。但是,农村教师对自己的一份投入期盼着一份回报,对自己的劳动收入一样充满企盼,为可能节省的每一分钱不得不斤斤计较。社会对农村教师崇高的职业期望与教师的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和反差,让农村教师生活处境尴尬。

2.从学校层面分析教师压力

(1)师资培训模式和无助的教师。就终身学习的意义而言,从教师专业化角度来看,每一个教师都有必要不断地接受在职培训。大量研究表明,新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的经验造成的,实地经历和在经验中学习对新教师的成长十分重要。新教师所要求的是分享专业教师的经验,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和校外专家持续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在职培训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促使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实践、防止新教师的流失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实际上,贫困农村山区的教师培训模式尤其是新教师培训模式忽视了教师需求的多样性,培训模式陈旧,培训方式单一,而且多是学科培训,这些很难适应新教师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在效果上难尽人意。大多数学校由于公用经费不足,根本无力考虑教师培训进修与知识更新,再加上农村教师工资偏低,甚至长期被拖欠,教师本人无力承担在职培训和学习的费用,导致农村山区教师培训基本上处于无计划状态。农村山区教师所处学校普遍严重缺乏学习资源,又长期得不到进修学习的机会,难以随着形势发展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导致他们产生压力感。

(2)评定方式和焦虑的教师。在贫困山区学校,有些教学管理已经具体规定到一周内必须考试多少次,批改作业多少次,备课必须写满几张纸,等等。管理者认为量化管理越彻底、越全面越好,认为这种管理简便易行,可以轻而易举达到管理教师的目的。学校评定带有明显的功利化、机械化色彩。但教师评定也应关涉教师的精神成长、生命与情感体验,对于教师个性化特质的评价是无法用数字加以量化的。不合理的评定方式给教师的人格、尊严、自我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超负荷的工作又僵化了教师的心灵,教师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焦虑。

3.从教师自身层面分析教师压力

(1)权威失落与受控的教师。教师权威在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角色与权威密切相连,教师权威只有在被学生承认和接受时才能有效地运用。在强调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背景下,教育面临着“同一性”丧失的危机。一方面,社会在扩大自由的同时又带来了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意义的感受,它导致了生存的孤立。另一方面,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永远处于制度框架和具体的人际关系之中。意识和“此在”的冲突与崩溃,使教师在面对权威失落时越发觉得教学的无奈。

(2)职业多重化与僵化的教师。教师职业具有独立性、示范性和工作时空的相对无限性。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接受各种检查。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作业、早晚自习辅导、教案的详略、听课笔记等都是学校领导要检查的内容。据调查,云南农村贫困山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超过八个小时,班主任的工作时间一般都要超过十个小时。一些寄宿制学校的农村教师白天上课,晚上还得充当保安,一天24小时几乎都用在了工作上。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自己的工作一直是在被检查着、驱赶着、规范着进行的。这样一种缺乏亲和力与尊重感的工作环境和氛围,难免使教师产生压抑感。

二、教师压力的缓解策略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缓教师的压力和不适,我们要具体针对教育教学的实际,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面共同作出努力。

1.从社会层面缓解教师压力

(1)为教师提供建设性的支持环境。建设性的支持环境不但有利于减少教师的顾虑,而且有助于增强教师应对教育改革的能力,这对于缓解教师的压力,推进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大有裨益。通过访谈发现,教师在教育改革中一直对学生将来的升学心存顾虑。他们害怕在升学制度没有实质性改变的前提下,一味强调新教材、新方法的使用会影响学生日后的升学。这与国外学者切尔尼斯的研究结果相吻合。切尔尼斯研究了因自己的学生没有取得成绩而产生沮丧感和无效感的教师,最终得出结论:对于教师而言,教学一定要有成效;如果没有成效,教师与其他专业群体相比,会表现出更大程度的压力。可见,尽快使升学考试评价体系与教育改革评价标准相吻合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2)对教师提出恰当合理的要求,减少教师的消极情绪。教育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具体的教学实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谙熟了原有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教师而言确实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部分教师会感到自己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受到威胁,自然会产生消极情绪。要吸收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参与者,把改革的要求内化为教师改善教学的内在需要。教育改革的推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教师的要求也应当是不断调整和转变的。

2.从学校层面缓解教师压力

(1)把师资培训落到实处,防止教师产生专业不胜任感。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构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体系,并使之制度化,是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素质与教学能力,增强农村教师队伍自身造血功能的根本途径。为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措施,加强对我国农村教师培训的宏观规划和要求,统筹管理和督导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教师培训。除切实推进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研修制度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当地学校的校本培训制度,鼓励和支持当地高校和教师培训机构与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各方面专家深入农村学校,帮助农村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农村教师培训计划与内容设置上,要立足于农村教师的教育实践,以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共同的问题与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方法为主要内容,规划、设计农村教师培训的目标与内容,切实帮助农村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素质。

(2)改革考试与评价制度,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对于减轻教师压力、改善教师的生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王斌华教授认为:“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一种面向未来,以促进教师未来发展为目的的形成性评价制度。它没有将教师评价制度作为奖励和惩罚的机制。其目的是,在没有奖励和惩罚的条件下,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4]它主要是根据教师的不同起点和工作表现,确定教师个体发展需求,制订教师个体发展目标,为教师提供日后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它不以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认为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师工作状况的鉴定,更重要的是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水平服务。通过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广大教师能够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思想水平,有利于基层教育工作者加强对教育改革的理解,使他们切实成为教育改革的有效实施者和积极建设者。

3.从教师自身层面缓解其压力

(1)教师具备自我叙述能力。教师批判性反思的形成有很多方式,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是通过教师的“自我叙述”来实现的。“自我叙述是凭借个体和他人所关心的故事,而对自我认同达成反思性理解。”一旦教师陈述出来他自己的教育活动方式,他对教育的理解、他自己的成长经历甚至他的喜恶,就可以成为增进自我理解的资料;而自我理解的更新,又是教师改进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基础。促进教师发展和成长最强烈的动机作用,就是教师对于自身实践的“省察”与“反思”。要让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不感到有过大的压力,除了通常所说的责任感外,还要让教师体会到自我认同及批判性反思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2)加强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能够从同事身上学到许多东西,同事是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通过听课进行教学交流,教师能够开阔自己的思路;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够促进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比如,开展示范课,交流在阅读中或参加会议中获得的知识,组织某项专题的讨论小组或书籍研究小组,参加专业机构的会议,担当实习教师指导员或小组长,加入某一团体等。教师经常参加团体活动,经常与同事交流思想,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又能体验到友谊,使交往需要得到满足,彼此产生相应的肯定性情感体验。最重要的是,教师在课余时间讨论一些诸如焦虑、压力的问题,能够从处于同样情境中的同事那里得到有用的建议或者得到解决压力的启示,这有助于教师积极消除不良的情绪。

参考文献:

[1]鲁小彬.在自由、正义与体制、物欲间的挣扎――对大学教师心理压力和困惑的调查与分析.[EB/OL]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版网,2006-2-18.

[2]王凌,罗黎辉等.以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来自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的研究报告.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5.

[3]项贤明.中国西部农村教师社会责任的功能性扩展[J].教育研究,2004,(10).

山村教师范文 篇三

论文。那天我多高兴呀,我又可以见到马老师了,又可以和她一起讨论问题了!然而,当我踏进马老师的家门时,我惊呆了。眼前的情景令我心似刀绞般疼痛。马老师含笑的遗像正置于灵堂的中央。我发疯般地跪到灵堂前:“马老师,您这是怎么啦?我们不是说好共同起草那篇论文吗?不是说好了,等我回来咱们一块教山里的孩子吗?可您现在怎么不说话呀?” 乡亲们拉着我,断断续续地给我讲述着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那天是星期三,是学校装上电灯的第二天。这两天孩子放学后总想在学校多呆会儿,只是为了多看几眼电灯泡发出的光。那天天黑了,马老师好不容易说服了学生们,让他们回家。可是,学生刚要动身,突然,倾盆大雨从天上浇下来。孩子们瘦弱的身躯在狂风中颤抖,孩子们惊慌极了。马老师告诉学生:“同学们,你们都各自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大雨一过,老师就送你们回家!”就在那一刻,雷声轰响,教室里的灯突然灭了。孩子们在黑暗中屏住呼吸,片刻一个女孩终于忍不住大哭起来:“老师,我要回家。这儿太黑了,我害怕!”其实,马老师又何尝不害怕呢?她毕竟是一个年轻的山村女教师呀,而且还面对着这么多的孩子!可是,在孩子面前,她不能后退,她定了定神:“同学们,有老师在,你们别怕,老师这会儿就去给你们把电线修好!你们呆在教室,谁也不许出去。等老师回来,嗯?”说完,她拿着手电筒,毅然地爬上了校门口那根电线杆上。电,终于接上了。教室里传来孩子们的欢呼声。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可是,就在那一刹那,“啪”的一道闪电,马老师永远倒在那根电线杆下,再也没有回到那间教室,再也没有回到孩子身边…… 孩子们撕心裂肺般地喊着他们亲爱的马老师,山谷呜咽,却再也没有回音。我泪流满面,紧紧地捧着马老师的遗像。老师,我多想告诉您,当年您送给我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不就是为了等我怀藏经卷回来吗?而今,我即将归来,可您却再也听不见我含泪的呼喊。老师,您忘了我们之间还有那么多的约定没有实现吗?老师您说话呀!当我从马老师的沉沉悲痛中醒过来时,我的思想在超越旧俗,我的感情在升华纯净,于是,在毕业之际,择途之时,我不再犹豫,不再徘徊,有什么比一个民族的无能更令人心悸的呢?有什么比一个社会的落后更令人心痛的呢?有什么比一个国家的贫穷更令人悲哀的呢?没有,没有!挑起民族落后的担子,挑起国家贫困的担子,关键在于挑起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我有什么理由逃避贫困的山沟?没有,没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渴望强盛的民族在等待,贫穷的村民在等待,清幽的马兰在等待,渴求知识的孩子也在等待!有等待就会有希望,我必须在等待的希冀中,让每一个等待都变成可人的现实,我必须像马老师那样,扎根山村,无私奉献。于是庆幸我选择了教育事业,我骄傲我能为祖国的基础教育像马老师一样生于幽谷的马兰花,把沁人心脾的芳香撒满山区,撒满人间!

山区教师 篇四

【关键词】山区 幼师 工艺课

工艺课教学是幼师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图案和手工两个部分,两者既可独立又相互联系。工艺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眼明手巧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耐心、细致、整洁有序的学习习惯。几年来,我结合学生实际,勤于实践,努力探索开展山区美术工艺课教学的新路子。做法如下:

一、转变陈旧观念,树立全新意识

过去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上工艺课既要花钱买材料,又要带各种各样的工具,实在太麻烦了,显得很不情愿。尤其是学生听到要购买材料准备上美术工艺课,虽不敢“怒”,但闻钱已“色”变了。要他们掏腰包去买美术材料上工艺课,学生也确实艰难,因为他们是消费者,既无积蓄,又难以启齿向家长申手。往往到了上课时有材料的学生了了无几,真成了“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师生要切实转变这种陈旧的观念,树立新意识,做到结合实际,变废为宝,就地取材,让学生“有材可施”。

1、“变废为宝”,创建“百宝箱”。山区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或是来自下岗工人家庭,他们的经济比较薄弱,按照美术课本课程一成不变上工艺课,要他们购买各式各样的工具材料上课,许多家长都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结合山区情况,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发动学生从收集身边的生活废品做起,鼓励学生从生活垃圾中收藏各式各样的材料,如矿泉水瓶、易拉罐、旧挂历、糖纸、包装盒、泡沫塑料、布头布碎等等归类存放,以作为学生以后上工艺课的材料。这样引导学生“变废为宝”,创建“百宝箱”,使学生在课前就能从生活“百宝箱”中找出老师布置要带的材料了,上课时便能充满信心“因材施工”了。如在上《面具制作》一课,我就让学生找旧的挂历纸作面具的主体模型,那学生就不用花钱买卡纸了。这样,既发扬环保精神,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既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又减轻学生及家长的经济负担。

2、就地取材,发掘工艺素材。山区里的学生总是羡慕大城市里的学生有无穷无尽的高科技美术材料,但实际上作为山区的孩子也可以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发掘很多很好的工艺制作素材,如2010年在组织学生参加省“亲亲大自然”书画大赛中我就辅导学生用泥巴做泥塑、用石头雕篆刻、用树叶做拓印画、用沙子做粘贴画材料辅导学生进行工艺制作,其中学生制作的《瓶花》(铅笔削)、《沙子画》、粘贴画《搬家》、用树叶做拓印画《猫、海底城市》、用石头雕篆刻《海底美容师》均获得奖励;让学生体会到“山鸡”也会变凤凰。

二〖www.kuaihuida.com〗、活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布鲁纳也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的确,学生一旦对所学的材料发生了兴趣,就会很自然地从内心深处萌发出一种为满足自我需要而自觉求索的强烈欲望。工艺课要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就必须从“趣”入手,以“趣”的方法和内容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对这些充满“情趣”的活动内容产生积极的、自主探究的心理倾向,轻松愉快地进入“角色”。

1、渗透游戏,诱发兴趣。游戏是普遍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它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诱发他们学习的潜在动能。如在上《环保服装设计》时,为了增加趣味性和使学生容易理解童装的特点,就请几位学生配上音乐来个环保服装SHOW的游戏导入。学生们不但兴趣浓郁还从中领悟到环保服装色彩、图案、款式等风采,自然就为学生的环保服装设计添上成功的一笔。如上《树叶拓印画》,因为每个学生所带回来的树叶的形象、种类都不同为了更能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我就让学生任意组合成若干组进行树叶的拓印小组比赛,在课堂里,学生可以来去自由,自由讨论,完全进入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结果每一小组的树叶拓印成果都令我出乎意料之外,既生动活泼,又趣意盎然。

2、直观示范,引活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以激活学生的兴趣。如“三边共进法”。即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做技法动作的示范,一边让学生在自备材料上学着制作。教学时,做到讲解、示范、练习同步。描绘的技法技巧,学生全部掌握后,再次自练就不难了。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都不同,我就运用课前准备好的制作步骤图象分解慢动作一样,一步一步示范,根据重点难点还有必要让学生一步一步跟着折叠制作。这样有老师扶着学生“过河”,学生自然就不怕“水深”了。如上《纸制手提袋》,课前有部分学生尝试自己跟着书本的图例完成制作,但设计的纸袋既不整洁又装不了东西。而在上课时,学生跟着示范制作,他们就不由大叹一口气:“原来如此”!最终,学生们制作出了既美观大方又实用的手提袋。达到的效果是“似难而易”,可谓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3、作品展评,增添兴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内心有一种希望被认同,被重视的心理需求,处于青少年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样有着这种需求,作为教育者应适时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让这种需求与求知欲望相结合,充分得到满足。诸如让学生参加美展,展示学生作品,组织作品讨论,设计校园信息海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同时体验成就感,这些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美术工艺的强烈兴趣。因此,每一节工艺制作课我都展示一部分有代表性的美术工艺作品给学生相互观摩学习,相互评议优劣,相互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又促使学生相互竞争,不断激发学生共同进步。使学生增加制作的信心和热情,为下一次作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心里很自然有一份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添对美术工艺课的兴趣。

三、张扬工艺个性,推动自主创新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本身就是一个天才的创造者,一张纸、一块布、一堆沙、一根木头、几粒石子,都能成为他们的创造材料,引发他们自主创新的欲望。而作为富有艺术个性的美术工艺课更应张显其独特的个性品质,用其特有的魅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创新材料,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新更多的工艺品种,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1、诱发好奇之心,激发创新热情。“好奇”是大部分人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生对新奇的东西容易产生兴趣。而美术工艺课正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创新热情。如上《剪纸》,我把一张有色的普通纸反复折叠,然后,就用了学生最喜欢的动物、植物、小人物的图案作二方连续的基本单位,剪了数幅作品欣赏导入新课,学生看到一个个重复相同的图案显刻在一张普通的纸上,充满了好奇,每欣赏一幅作品都睁大双眼——“哗!怎样剪的?”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萌发动手创作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