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五年级语文下册《老人与海鸥》课文(精选6篇)5-14-70

《老人与海鸥》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美丽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老人与海鸥》课文(精选6篇),欢迎参考。

老人与海鸥课文 篇一

【案例一】

《老人与海鸥》教学片段:

(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4~17自然段后,老师指出交流时的关键词:吸纳、补充、提出。)

师:下面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学习结果。

(老师相机板书描写海鸥叫声、动作的关键词)

师:听了这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还有什么想补充的?

生:我要补充一个描写海鸥动作的短语“炸了营似的扑过来”。

师:从这里,你能体会到此时的海鸥心里怎么样呢?

(生沉默)

师:“炸了营”原来是指兵营发生骚乱,现在比喻人群骚动,乱成一团。在课文中这个词语是指海鸥们乱成一锅粥。现在,从这个词语中,你们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海鸥的心里很着急。它们一定想留住这位老人。

(老师相机板书学生补充的内容)

师:咱们再来看看描写海鸥叫声的两个词语――“连声鸣叫”和“大声鸣叫”,想一想,如果海鸥能说话,它想表达什么?让我们再次默读课文,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生:海鸥如果能说话,它一定想表达对老人的思念之情,舍不得老人走。

生:我从海鸥的大声鸣叫中,感受到它们对这位即将离别的老人的难分难舍,它们一定想再看一看这位与它们相伴多年的老人。

……

师:听了孩子们的汇报、补充,现在把你想吸纳别人的内容补充在题单旁边。

师:刚才我们抓住了海鸥叫声、动作的关键词,下面带着你们揣摩到的情感,我们一起来合作读这三个自然段。

(老师通过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思考】

从整个课堂来看,小组合作学习的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中独立思考、大胆表达。但是,从学生交流的情况看,他们揣摩到的海鸥的内心情感显然是不够深入的。我们看到,学生虽然抓住了“炸了营”这个关键词,但却无法深入感悟此时海鸥的内心情感。老师抓住这个时机,对“炸了营”这个词语作恰当的讲解,并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来揣摩海鸥此时的内心情感。当老师在带领学生深入体会后,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这种层层深入、渐进式的引导,是老师在课堂中非“导”不可的,同时也是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老师教学机智的一种考验。

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个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当学生的理解、感悟停留在“蜻蜓点水”的肤浅层面时,教师必须抓住契机“顺学而导”。

【案例二】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片段:

(出示学习要求:品读勾画的句子,你认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组展示时板书:(吝啬爱财如命节约)的严监生

师:这个小组同学的板书中有两个感彩不同的词,一个是“吝啬”,一个是“节约”,你们认同哪一个?为什么?

(生各执己见,有的赞同“吝啬”,有的赞同“节约”。)

师:看来大家对严监生这个人物的评价存在分歧。究竟这个人物的特点如何?在小说中,我们还要把他放到特定的环境中理解,即生活环境和当时的处境。结合课文,当时的严监生生活环境如何?

(师出示补充材料:严监生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抽生读。

师:十多万银子――不得了啊。在当时,十几两银子就够普通老百姓一年的生活开销。即使是现在,严监生家的资产起码也算个富豪。如此富足的生活环境。我们设想一下,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人在临死前会考虑什么?

生:他可能想着要花很多的钱来办自己的葬礼。

生:他一定忙着分遗产,好让家人过得幸福。

师:这样的一个有钱人,最终灭掉那根灯芯才断了狻D忝窍衷谠趺纯囱霞嗌?

生2(心悦诚服)地:我觉得他的确是一个吝啬、爱财如命的人。

师小结:读小说不但要关注故事情节、人物,还要关注人物所处的环境,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感受小说中人物的特点。

【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我们是否就以为课堂中教师的“导”可有可无呢?

老人与海鸥课文 篇二

一、直指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要注意分辨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指向,紧紧围绕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设计问题,并用学习语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011年底上海特级教师戴建荣在“千课万人”“学导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的《珍珠鸟》,就是“紧紧围绕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设计问题,并用学习语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典范课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戴老师紧扣一个“好”字,设计了三个问题:“鸟的好”“人的好”“文的好”,分别指向文本内容、阅读视角、语言表达等不同层面,又高度统一于赏析语言、习得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的目标,重点突出,结构清晰,层层推进,课堂取得了明显效果。

二、直指阅读教学的重点

设计主问题时,要充分考虑主问题对全文内容的统领作用与对教学流程的贯穿作用,不能偏离教学的重点。如“体会老人与海鸥间那浓浓的亲情” 是《老人与海鸥》一课的重点。我校一位教师从课文重点出发,整合了课堂中的众多小问题,设计了主问题。

师:细细品读课文,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老人对海鸥如同亲人一般?

生:“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

师:爱是十多年的坚持!

生:“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个“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俭。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海鸥啊!

师:爱是节衣缩食给海鸥喂食,爱是爱海鸥胜过爱自己!

生:还有“爱是亲昵的取名,爱是亲热的说话,……”老人把海鸥当成自己的儿女!

……

学生油然而生感叹到,老人确实是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啊!为第二幅“海鸥送别图”作下铺垫。

围绕课堂主问题,学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词句,诉说感受,在朗读与交流中学生深深体会到了“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感人情怀。

三、直指阅读教学中的难点

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必须善于利用,并充分发挥它的教学价值。如王崧舟老师上的《草船借箭》,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全文描写诸葛亮语言的句子共13处,唯有一处是‘笑着说’。那么,诸葛亮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又掀起了高潮,学生对诸葛亮的智慧又有了新的体会。可谓牵一“笑”而动全身,设一问而化难点。当然,教师可以利用文本中阅读教学的难点问题,预设争议,但不要预设或暗示某种理解,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

四、直指思维方法的激活点

教师在对课堂主问题进行设计时,要了解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思维特点,避免概念化,既要防止出现因设计简单而使学生没有兴趣,又要预防设计过难而使学生丧失信心的受挫现象产生。孙双金老师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就是找到了适合学生的认知点,提炼出了有价值的主问题。第一课时有两个质疑环节,一是在揭题后引导学生质疑;二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孙老师安排了课中质疑。在第二个质疑环节中,孙老师请学生把有质量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署上自己的大名。学生一听来劲了,接连提出了二十几个问题,光写在黑板上的就有十三个。接下来,孙老师请学生帮他出出主意想想点子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经过讨论,认为这三个问题最重要:1.天游峰石阶这么多,扫起来很辛苦,老人为什么不觉得苦,说得那么轻松?2.这个老人年纪这么大还要工作,为什么不回家享清福呢?3.为什么作者说过了30年再来看老人呢?老人能活到100岁吗?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思维特点,课堂上也能提炼出有价值的主问题。

五、直指情感和价值观的提升点

教学问题的落点,只有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文本,调动学生的情感,考虑各种因素及其影响,尽量使主问题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才能打造出有效的阅读课堂,回归本色课堂。如蒋军晶教师执教的《月光曲》,用一个主问题——“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引领着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反复地走了好几个来回,走进去,走出来,读进去,读出来。师生一起怦然心动,一起思考感悟,一起心潮澎湃。学生的认识在不断地加深,情感在不断地增进,用心经历了一次走近音乐大师的精神之旅。这样的“主问题”,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主体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老人与海鸥课文 篇三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写:在翠湖畔,一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喂养海鸥,他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子女,海鸥也把他看作了亲人。最后,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围着老人的遗像,为他举行了一场独特的送行仪式。这篇课文既表现出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又展示了海鸥对老人那令人震撼的情。展示出了老人与海鸥之间浓厚的情感,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那真挚的情谊后,使我想到了我们的周围——人与动物之间的冷漠。

动物也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所以我们要尊重动物,和它们相亲相爱,和谐共处。

在生活中,我经常遇到:大家捉住小鸟,把它的腿绑起来拉着玩儿,有意踩死蚂蚁等不良现象。

这就是对小鸟的不尊重,你想:把小鸟的腿绑住了,就等于约束了它的自由,任何有思想的人或动物,如果没有了自由,就等于生活没有了希望。

老人与海鸥课文 篇四

[关键词]阅读教学;先链后学;先学后链;学链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1001

“阅读链接”和“资料袋”是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之一,安排在部分课文之后,既是课文的延伸,又是语文材料的基本构成要素。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拓展阅读的资源,也是一种学习提示和学习引导。实践得知,“阅读链接”和“资料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还能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那么,教师应如何链接好阅读信息源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先链后学,铺路修桥

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无法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课文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先链接相关阅读的信息源,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阅读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学习《生命生命》一课时,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本不理解生命的含义是什么。基于此,教师先链接有关杏林子的相关信息源:“杏林子原名刘侠,1942年2月28日出生,陕西省扶风县杏林镇人。她七岁离开故乡到台湾居住,2003年2月8日凌晨于台湾逝世。杏林子生前常说:‘除了爱,我一无所有。’这就是杏林子,一个用爱唱响生命之歌的作家,一个传递爱的使者。杏林子从12岁时就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瘫痪不能行动,写作时,要弯着腰、弓着背,比正常人辛苦数倍。饱受病痛煎熬的杏林子,她却以遭受肉体的苦难来体验生命的礼赞,用手中的笔来歌颂对生命的热爱。杏林子的创作多达百万字,先后出版多本文集,包括《杏林小记》《重入红尘》《行到水穷处》《感谢玫瑰有刺》《相思深不深》《现代寓言》《生之颂》《心灵品管》《留白的青春,叛逆的岁月》《生命之歌》《身边的爱情故事》《阿丹老爸》等散文,还有图画书《好小子,乔比》,叙述了一只名叫乔比的猫咪离家出走的故事。她共有60多部作品。”同时,教师应利用多媒w展示杏林子身体状况的图片。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了解了杏林子生平的相关信息,还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帮助,突破“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这一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材料的链接,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使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让学生懂得了生命的意义,而教师真正做到了创造性地使用阅读材料,有效提升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先学后链,开渠引水

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通俗易懂,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却隐藏着丰富的信息。然而,单从文字的推敲、揣摩是不能发现的,这就需要教师链接相关的阅读信息源,帮助学生去理解、体会和感悟。

例如,在《老人与海鸥》一文中,作者用一个自然段的篇幅对老人的外貌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通过学习之后,学生从“衣服褪了色”“蓝布包褪了色”“装鸟食的大塑料袋褪了色”等语句了解到这位老人家境贫寒。但事实并非如此,教师相机链接阅读材料:“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每当红嘴鸥‘驾临’,老人视海鸥为儿女,天天徒步二十余里进城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而四元五毛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惜地买给海鸥,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阅读完这些材料后,学生才明白老人舍不得吃和穿,不浪费一分钱坐公交车,不是因为生活困难,而是将大部分工资购买海鸥最喜欢吃的食物。老人视海鸥为儿女,足以表达出了老人对海鸥的关爱之情。这样的信息链接,避免了教师“一言堂”的尴尬局面,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深刻体会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借助课外阅读资源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收到开渠引水的教学效果。

三、学链并举,重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建设者。”为了有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应有效链接课内外知识,重组整合信息,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例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关于“烟熏火燎”的环境、“镭”的相关知识,大多数学生不理解,也体会不到居里夫人工作的艰辛。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链接镭的作用以及居里夫人病重需要拿镭治疗时居然得不到的介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高尚品质。

老人与海鸥课文 篇五

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自己的情感世界。读了《老人与海鸥》,我被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所深深打动。

海鸥是人们最熟悉的海鸟,在这篇课文里,我对这群小家伙有了全新的认识。当读到“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时,我不禁浮想联翩:一只海鸥扇着洁白无暇的翅膀,飞到正蹲着喂食的老人的帽子上,老人咧开嘴,和海鸥说起了话。过了一会儿,海鸥又飞到半空中,然后围着老人转圈。起起伏伏了五次,海鸥才恋恋不舍地飞向遥远的蓝天。多么和谐的画面!海鸥与老人之间多么真切的感情!

当读到“过了一会儿,海鸥们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时,那令人为之动容的画面跃然纸上:海鸥们静静地站在遗像周围,是那么地严肃。它们都低垂着头,眼里满是悲伤,仿佛要哭出来,也许它们知道老人再也不会来了,老人离自己远去了。许久,海鸥们抬起头来,定定地庄严地望着遗像上的老人,它们能做的,只有为老人守灵。多么感人的场面!海鸥与老人之间多么深厚的感情!

当读到“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时,一幅难忘的画面在我脑海中定格:当老人的遗像被我们收起时,所有的海鸥都急速向遗像扑来,大声鸣叫着,飞动的翅膀形成了一个白色的漩涡,那样壮观,使我们几乎无法脱身。海鸥是那么舍不得离开老人,它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多么动人的一幕!海鸥与老人之间多么真挚的感情!

六年级:暗淡

老人与海鸥课文 篇六

一、把握主线,整体感知——读通文。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出现脱离了学生实际,拔高朗读要求,让学生在初读文本时,要求学生做到读得好,口齿清楚,读出感情,学生根本无法在感知的基础上学会朗读。对此,我们有必要将朗读向课前延伸,在课堂教学前有目的地布置学生朗读课文,把文本读通,读顺、扫除字词障碍,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从整体上抓住文章的事、人、情、理,把握好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把琐碎的课堂讲解让位给朗读,引导学生沿着文本解读的主线,进行自主的入境朗读,从整体上感知文本中所蕴涵的意旨、情趣。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人教版第十一册),我大胆放手,引领学生在字里行间遨游,在反复诵读中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精彩。教学伊始,引导学生思考:老人与海鸥有什么特殊的关系?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同学们很快从文中找出文眼——“十多年了,老人每天都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板书:老人 亲人 海鸥)文章的脉络清楚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学生对全文有了一个整体感受,把文本内容的理解融入朗读过程中,建立朗读的情感基调,朗读也就容易到位。

二、抓住重点,深化感悟——读懂意。

在教学中,往往存在“只讲不读”“思而不读”,或对朗读缺乏指导,或不得要领,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的现象。这样导致学生朗读不能揉体验、感悟为一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依赖于教师的讲析。阅读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领悟文本,读懂文意,进行坚实的重点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充分的语言沟通、情感交流、通过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赏析,领悟文本内涵,体会文本表达技巧。在这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入情朗读”,努力做到既注重于朗读形式又注重朗读时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产生共鸣。否则,所谓的感情朗读就成了无本之木,空中楼阁。

在教学《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为了使学生感受暴雨和山洪的特点,我作了如下设计:

师:让学生找出描写这场暴雨和山洪的句子,读一读。一个字来概括?

生:(大、猛、狂)

师:作者怎样表达才让我们有雨“大、猛、狂”的感觉呢?出示: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引导比较哪一种表达方式是最简短的句子?

生:像泼。像倒。

师:两个字就是一句话。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生(尝试)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启发):泼得再快些,倒得再猛些。

生:(学生读得短促而有气势。)

师:要读出洪水的来势凶猛。(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渐强号和渐弱号。)哪一种符号可以用到这句话的朗读中呢?为什么?

生:渐强号。因为洪水来势汹汹,向村庄狂奔而来,速度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响。

师:你们把句子的意思读懂了。再来读一读。(教师用手势指挥学生反复读,学生读得很到位。)师:这样读就把洪水的来势凶猛读出来了。

师:第三种表达方式有什么特色,大家自己发现吧。

生:课文说洪水在跳舞,用了拟人手法。

师;跳舞,这个词多美啊!放在这里大家有什么感觉呢?

生:可怕,简直是魔鬼在跳死亡之舞啊!

师: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吗?(生找出句子。教师出示:①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 了。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③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④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跳舞、舔、爬,单看一个词,似乎很美好、很亲昵,可是在这里,一点也不美好,反而写出了——

生:洪水的可怕。

生:令人畏惧。

生:让人胆战心惊。

师:用美好写恐怖,这又是一种表达特色!谁来读。(生读句子。)

这一教学环节,老师将教学内容锁定在文中描写山洪和暴雨的句子,一句“作者怎样表达才让我们有雨“大、猛、狂”的感觉呢”,引领学生品出短句的有力,读出一连串短语的渲染作用,悟出“以美写丑”的艺术效果。把朗读的时间用到了刀刃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积累了语言,提升了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同时还让学生习得表达技巧。

三、张扬个性,拓展解读——读出情。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点睛之字、词、句、标点,给学生个性化朗读提供引子。

教学《老人与海鸥》课文后一部分,写老人去世后,海鸥们的举动令人意想不到,震撼每个读者的心灵,这部分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到17段,说说文中哪些情节让你感到心灵为之一颤,划出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学生一读)

师:你们说这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情景真的是“意想不到”吗?(学生二读)

师:是的,这样的场面谁不为之动容?让我们再来看看这真挚感人的场面。(学生三读)

师:这样的举动,只有亲人才能做到,也只有亲人才会这样做啊,老人是海鸥的亲人,海鸥也是老人的亲人。(学生四读)

这堂课,海鸥对老人的那份情,教学中我没做任何分析,而是通过春风化雨的点拨,润物细无声的指导,多形式多角色反复诵读,学生在回环往复的朗读中去意会、感悟、体验,进入老人与海鸥那浩瀚无边的情感世界,和作者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读出了厚度,读出了深度;读出了味,点燃了情。情到深处意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