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最新8篇8-2-93

本文是漂亮的小编帮大家收集的高校教育教学研究最新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范文 篇一

关键词:体育教学 创新教育 素质

1、研究目的:

知识创新源于创新教育,创新来源于人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特殊使命。发展创新教育,应明确创新教育的内涵,加快体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本文针对学校体育的现状,就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些构想,以期对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有所帮助。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和专家调查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具有创造学内涵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创造学是研究人类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揭示人类创造活动的规律,总结创造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索创造发明的方法,研究创造活动的组织和创造环境的形成,开发创造功能,以促进人们的刨造性思维活动,推动整个社会的智力开发。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开发潜能同培养人的优秀心理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相结合,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耐挫折性,提倡探索、批评和创业精神。体育的创新教育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在吸取传统教育精华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管理创新,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个性鲜明、学会自主体育学习和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

3.2 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发展创新教育

3.2.1 提高认识,转变教学观念

体育教师要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改变教育观念,将传授技术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主导基础学习、发展创造思维和能力的启发式教学;将竞技性为主的运动项目转变为大众健身为主的运动;将宽而不精的主宰教学转变为理论广博、专业精湛、分层定标的辅导教学;将单纯传授技术技能的技能型教学转变为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同时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体验体育的健身、保健、娱乐交往等的智能型教学。转变教师角色,教师从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者,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和朋友。转变教学方式,从训练到指导,从强调“教”到强调“学”。学校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和为社会发展服务,而且要通过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来引导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3.2.2 体育课程要体现创新特色

第一,结合体育教学目标引导创新。教学目标是以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个性的建设人才。体育教学的总目标是:健康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终身体育能力。教师根据所教的项目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体操和武术的教学,首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再介绍一些难度动作和编排成套动作的简单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组合编排成套进行表演比赛。培养创新能力及科学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二,体育课的内容要体现创新特色。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教学改草的核心,教材要力求做到基础性与综合性、科学性与选择性、均衡性与针对性的统一。体育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发展自主体育学习能力,迎接挑战的态度和坚强意志;体育课程的设置应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运动目的的选择,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使学习结果体现学生体型、体能、机能、专项技能和行为态度改变;体育课程的设置,关注学习的兴趣和经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一方面,要重视理论课的引导作用,增加本项目与形体美、健康、营养与评价等知识讲座,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与健康教学结合,成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另一方面,注重实践课的具体内容的选取与对新知识的创造性的加工和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判断、比较、评价,力求本项目的教材体现创新特色。

3.3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发展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

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小组学习方式,鼓励个性全面和平衡发展。让学生学会质疑,再结合不同的结论和方法进行讨论,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看问题、分析问题;创设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引导和激发学生创造欲望;把分层定标、分层辅导法、问题启发法、讲解评议法、集成表象演示对比法、范例迁移法等分层落实到教学过程。加强求异思维训练,追求发散思维,使学生享受体育乐趣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4发扬教学民主、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创设一个自由、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合作、奋进、愉悦的心理氛围中学习。教师善于让学生得到创造活动的喜悦,也善于倾听学生的主意和构思,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展示创造才能。在体育活动中达到身心健康目的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4、主要结论

(1)实施创新教育应转变教育观念,从传统以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练。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

(2)实施创新教育要营造一种积极 、愉快的气氛,使学生在宽松的心理氛围中学习,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他的感染下努力工作。

(3)实施创新教育应有创新型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陈锋。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培养[J].上海体院学报,2002—1

[2]陈晴。创新性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J].武汉体院学报,2002--6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范文 篇二

本文基于目前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国内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工作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

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

社会经济在不断进步,国内研究生教育也越来越普遍,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加,在新形势下,若要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保证高等学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则必须要提高研究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速度。

一、引言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关键因素就是教育管理的信息化进展。这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就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层次。随着持续更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国家信息化建设脚步加快。使信息服务系统变得更加高效化,方可以不变应万变。因此,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也是势在必得。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基于数字时代,并且是信息时代的文化产物,具有很显著的时代特征。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通讯技术的持续发展,现如今的社会已经是资源共享的新时代。作为社会信息化的关键组成部分,社会信息化的精髓已经逐步倾向于教育管理信息化。对于高等教育工作行业,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战略为主,持续不断更新科学技术,时刻保持先进的理念,方可立足于激烈竞争的社会。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源泉

教育部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开始增加是从20世纪初,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增加的同时,其教育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以及发展水平,对于国内科研工作的发展程度至关重要,因此,提高高等学校研究生管理水平,加快研究生教育大众化进程,势在必行。信息化建设将会达到显著的效果,合理运用信息化建设,可以大幅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效率,科学配置,合理运用资源。

三、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管理队伍整体素质较差

和以往相比,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某些高校已初步具备规模强大的计算机网络,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其中的不足之处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其信息处理能力有待提高;第二方面是其信息利用能力也有待于提高。作为高校研究生管理人员,也有两方面能力有待于提高,第一方面是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第二方面是信息管理能力。高校研究生管理人员,还停留在手动操作的水平,对于信息化操作还没有掌握,并且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导致管理水平较差。

2、信息化标准有待于完善

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离不开相关系统的开发。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软件亦是如此,可以将系统开发立项为研究性课题,采用技术攻关的方式,完成系统的研发。但是因为不同系统参差不齐,水平差异较大,自主研发的系统就存在局限性等问题,有的高校只能使用自主研发的系统,这对于信息共享是极为不利的。

3、高校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随着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管理体制要被新体制所取代。但是部分高校依旧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及运行机制为主,干扰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且,决策人员的信息专业知识有所欠缺,导致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工作始终停滞不前。

四、加强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1、提高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计算机管理工作、教育管理工作与信息化时代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管理人员,应掌握必要的信息化专业技能,从主观意识纠正懒惰的行为,积极接受新鲜事物,时刻保持先进的工作理念。应实时对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实时传授新的科学技术,确保信息化建设工作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同时要提高软件系统的研制水平,确保自主研发的系统没有局限性,兼容性高。

2、完善管理体制

在高校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政府应提升扶持力度,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高校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应该具有如下几项显著的特征:

(1)高校建设应持续完善信息化建设工作;

(2)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不同的任务分配,目的性较强;

(3)完整性,高校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应按照分解的目标,逐步完成。

3、提升管理化与服务化水平

根据部门职能的差异性,在研究生学院对部门进行科学划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基本没有考虑到研究生与导师的真实需求。无论是自主研发的系统,还是引进的系统,其真实目的目的就是,当我们点开系统,系统界面一目了然,简单易懂,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还有一点,当学校或者相关科研机构有最新科研消息,可以准确迅速的将信息发送至自己的邮箱,无需亲自寻找,提高办公效率。单就目前系统的水平,还不能达到这么好的服务效果。

五、结束语

高等教育事业在不断进步,国内研究生教育也越来越普遍,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加,研究生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连续性质的工作。在新形势下,若要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保证高等学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则必须要提高研究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速度,确保信息化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形势始终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张辉,刘明利,生玉海,刘佰军。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认识——以北京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5:36-40.

[2]武海平,顾良飞,赵伟。对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04:111-115.

[3]宫立波。加强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刍议[J].管理信息系统,1999,05:51-52.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范文 篇三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学;教学方法;教育体制改革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如何培养高素质、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这给我们的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

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体系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如今,《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l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得到的信息总和;在一个指甲大小的芯片上可以存放两年的《人民日报》的信息;一个小小4G的U盘可以存储1300首歌,五六部高清电影;利用信息高速公路,1秒钟可以把两年的《人民日报》的信息全部传输完成。如此发达的社会,如此先进的技术,靠陈旧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怎能适应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对本专业具有前瞻性技术的了解。

2.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市场需求相脱节

一所大学办的是否成功,就业率应该是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与人才市场相对接,学校的招生应与人才市场需求相联系,即:所招学生的地区分布、结构层次、招生数量都应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专业的设置也应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而目前有的学校依然是老专业保留,新专业的设置又比较麻烦,会出现“教育产品”积压的后果,对学校的社会声誉及招生和就业的良性循环产生不良的影响。

3.教学管理方式缺乏创新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应把教学的专业研究进行推广,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争取科研项目和经费。如果教师的教学探索得不到认可、支持和鼓励,这会极大挫伤教师研究教学、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同时,学校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又过分的强调了教学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因而教学方法往往比较统一、刻板,传统教学意义上的“讲授”与“考试”这两个核心要素,从长远看,不仅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程式化的标准评价、鉴定、考核不同学科专业、不同课程众多教师的教学优劣成败,教师担心甚至恐惧因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或创新而被评价、考核为不合格,从而不敢探索或创新。

二、高校教育教学方法发展与的创新研究

面对我国高校教育现存的种种弊端,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变革不仅应把着眼点和收益放在努力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观念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观念的转变上,还必须从思想、内容、方法、结构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1.在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上,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要指导思想

在高校教学培养过程中,学校要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主动吸收知识的重要性,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从启发式教学为切入点,完善学生思考、发现、理解、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知识与未来生活、将来工作的相关性,使学生主动学习,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要进行改革与优化

在改革过程中方法与内容必须进行优化结合,从构建科学合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出发,使得教学内容更为合理,便于学生学习接受。教学方法要以教师为主导向师生合作教学的方向发展。教学是双边活动。毫无疑问,仅有教师的劳动和良好的教学方法,缺乏学生的参与、支持、配合和投入,没有师生的交流互动,不可能达到教学目标,因此,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应转向师生在教学中合作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在教学中参与、投入、支持、配合的方法,实现教学相长。

3.在教学方法的结构上,重视教学方法的整体改革

高校的教学方法上要采用研讨法、对话教学法、自学指导法、合作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教学,不应该以一种教学方法简单地代替另一种教学方法,避免照搬所谓好的教学方法的倾向,而应该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环境、教学时间和教学技术条件以及教学方法的类型和功能等灵活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最终使教学方法向多层次、多样化、协调、配合的方向发展,放大教学方法创新的效应。

4.继续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要使更多的人受到高等教育,乃至高水平教育,就要进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采用多种形式办学。还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除了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还要满足生产第一线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使研究生、本科生等层次具有社会要求的合理比例。

5.创新高校管理制度

现代高校的管理制度主要特征具有“人文性”,功能是公平、竞争、激励、参与和发展,最终达到“发展人”的目的。高校管理要进一步创新,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高校管理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充分发挥制度内涵的公平性;高校管理制度要处理好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使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不再被束缚。

除此之外,高校要重视教师的在职培养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因此,一个人在校学习的知识不能满足终生需要,必须继续学习,特别是教师这一职业,比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继续教育,特别是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继续学习,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成功之本。学校可对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鼓励教师到相关的院校进行进修和学习,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翁思义,杨平,郭平.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J].中国

教育与教学,2008.7

[2]杨耀丽,高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1.6

作者简介: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 篇四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及手段都很难适应二十一实际人才培养的要求,出现了体育人才供需脱节的现象。如何从实际需要出发,改进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运动水平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浅析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实践

体育运动是人类在自然运动中发展起来的运动和竞技项目。任何一个体育运动项目多少都涵盖了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形式,把体育运动作为发展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不仅锻炼价值较高,而且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竞技价值。体育运动是完善运动技能、培养运动人员意志、提高训练水平的主要手段,也是高校体育为“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主要服务内容与方式。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现状

1.1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是增加了部分当代竞技运动项目,丰富了较实用的健身教材,完善部分体育基础理论教材。它的实效性是加强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最基础以及应用广泛的体育知识技能,以训练为手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打好全面的体育运动基础;它的趣味性是学生对体育运动或者课程感兴趣的程度。这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学内容的知识和实用价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1.2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设置基础化

体育基础知识是最稳定持久且不易老化的部分。当代科技高速发展,一个高校学生在求学期要掌握全部现代体育知识是不可能的,只有加强对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才能提高适应能力。

1.3竞技运动项目的体育教育化

竞技体育项目起源人们生产劳动、生活和游戏,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竞技体育运动在育人方面更深刻,使教学内容更富有内涵,更全面地揭示人的本质规律。竞技体育运动在高校教学中产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以培养体育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的高校,竞技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都是以竞技体育运动为基础进行创新教学,并取的了很好的效果。

2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2.1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教材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了体育技术、体育教学、体育健身、体育竞赛组织和规则裁判方法等。但就广义的体育教学内容来讲,单纯的教材内容又缺乏动态性,不能体现体育终身教育思想和反映体育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的具体内容。因此,必须从文化的角度把各个项目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全面系统的融入到综合素质教育之中,开发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身体素质,教育学生在运动的特殊环境下去掌握不同时间、空间自身运动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多种能力。

2.2运用“教学—赛制”教学法

“教学—赛制”教学法就是掌握技战术并应用于学习生活中,这种教学方法是体育技能与学习两只之间的有机结合,也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在掌握体育基本技能技术后才进行教学比赛的教学模式。在体育竞技比赛中体育教师首先教授单个体育技术,然后再组合串联技术,在体育竞技比赛中不断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文化知识认知水平的提高,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观的思想。是学生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体育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及技能的培养,还需培养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并积极参与其中。高校体育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是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要激发学生长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2.3逐步形成“开放式教学模式”

现有的体育教学设施能否满足办学条件和扩大招生的需要,不应盲目的制定招生计划。就我国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专业来讲,必须从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分析,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开展,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已是饱和状态,而社会体育指导人才却非常缺乏。根据这种情况就应当组织研讨,面向社会,按需培养。

2.4优化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现代体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结构优化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当前技术学科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线进行教学方法结构优化,就是指各种教学方法优选或者有机组合,使教学方法最优化。

3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竞技比赛中掌握体育教学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在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中应重视对体育运动深层次的教育价值挖掘,教学内容知识传授理论知识而不教实际用途,让学生学会技术反而却不会运用,导致“体育终身教育”思想不能落实。因此,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稳步推进,对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作者:张晖 单位: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田象迎.对山东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0.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 篇五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整体性教育

教学改革 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090-02

当前,高职课程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需要,而且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大部分教师的课程改革理念、改革能力没有紧跟教学改革的步伐,致使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成效不显著。因此,课程改革全面铺开成为当前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国家“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正以整体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强的特点向前推进,并全面推动了高职院校各方面的改革;而且,为应对大学生就业比较严峻的形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教学能力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少部分教师对部分课程开展独立的教改研究,课程仅就单元知识开展教学,改革力度不大;课程相互间没有典型的系统案例联系,教学效果的提高只浮在面上,没有实效。要使课程教学达到对应岗位能力的要求,最终达到培养专业能力的目标,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课程改革能力,通过全院自上而下对所有的课程以突出“职业化”为特征进行项目化改造,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教学质量的提高,其着眼点应放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上。

二、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的依据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也提出“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要求。为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高职院校有必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牢牢抓住改革的重点、难点,把握高职发展的根本方向,以整体性教学改革为推手,从整体上推进高职院校根本性的改革,提高学校内涵和核心竞争力。

三、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的含义

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包含三层含义,即教改内容的整体性、教改主体的整体性、教改测评的整体性。课程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单元和最终环节,其目标指向是课程教学满足职业岗位需求和学生能力发展需要。因此,要树立全面、综合、整体改革的系统目标,而不是零敲碎打式的改革。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而浩大的工程,要想真正有所突破,必须从教学管理到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情境,从上到下,从教师到学生,充分运用全校的力量,全面系统地整体推进,快速解决全体教师和全部课程的改造问题;只有全部课程和内容都进行改造、全体教师都参与课程改革和通过教改测评,才能全面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二)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从学院教学改革角度看,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应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立足学院整体,自下而上,全院全员开展教师职业能力测评,以点带面地全面铺开,推动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二是优化教学组织结构,系统设计体现高职教学、管理的组织制度、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解决教学改革的上层问题,破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和关键;三是任务驱动,让教师带着规定的课程设计任务参加培训,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经过与同行和专家进行深入研讨,最后完成课程教学设计并通过测评。通过此项活动,明确教改方向和目标,教师认同了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和职业教育特色,改变了传统观念,从而提高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能力和教学能力。

(三)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高职院校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观念和能力,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完善教学管理,改进课程教学评价标准以及完善与教学有关的其他评价体系,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探讨,具体改革如下:

1.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按照戴士弘教授提出的“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项目化改造”的精神和原则,结合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加强内涵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工作目标,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使经过培训和测评的教师能够以“能力目标、项目载体、任务导向、学生主体”为主线,完成从单元教学设计到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过关,转变每个教师的职业教育观念,改造全校的每一门课程,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2.推进学院的全面发展。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改革力度大,需要足够的决心和勇气,需要学校上下齐心协力,将压力转变为动力才能引领学校在改革的路上攻坚克难,进而带来教学改革的成效。通过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以课程教学改革为龙头,推进学校自上而下的全员改革,以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以教学改革为驱动,推进学校教学管理、科研、人事和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的改革,推动学校生产性、开放性、创新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为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3.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通过课程建设发现教学的不足,促使广大教师广开渠道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集思广益探索与实践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的方式,挖掘校企合作的途径,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以“校中厂、厂中校”等合作模式实现行业、企业、学院、学生互利多赢。通过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以高职课程教学模式的开发带动高职课程改革,以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改革为切入点,以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发挥行业、企业和职教集团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完善和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四)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实施

高职教学改革首先是管理层理念的改变,核心是教师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变,最终体现为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由于高职院校规模较大、教学任务较重、教学资源欠缺以及部分教师理念落后等,全校性的整体教育教学改革宜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1.自上而下,全体参与。以系统论中整体性原则和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为基础开展深入研究,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将教改的压力转化为每个教师的内在动力,在全校形成教学改革的浓厚氛围;确定教学改革的模式和教师能力测评标准,制订长远的目标和规划,把握整体性教育教学改革涵盖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关键点。

2.成立专门机构。为了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协调解决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加大力度推进培训和测评工作,需要成立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领导小组。测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研究、组织、协调、推进测评的日常事务和组织开展测评工作。

3.以任务驱动。以同行研讨和专家指导的方式进行项目培训,每个教师自选一门课,教师带着规定的课程设计任务参加培训、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按照职业活动导向、能力目标、项目载体、学生主体、能力训练、教学做一体化等职业教育六项原则为指导思想,经过与同行和专家进行深入研讨,完成课程项目化改造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4.测评内容。以每位教师的“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典型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作为测评内容。同时,每位教师准备好自己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的讲解和答辩,与教师同行或专家进行研讨,最后完成课程教学设计并通过测评。

5.测评流程。整个测评工作自上而下,第一批接受测评的教师由以戴士弘教授为组长的测评专家组进行测评;第一批通过测评的教授、博士和系主任作为学院测评专家组,负责培训和测评第二批参加教训和测评的教师;再由第二批通过测评的教师为主,组成各专业系(部)测评专家组,负责培训和测评第三批接受测评的教师,第三批教师进行测评时,专业系(部)测评专家组必须有学院测评专家参与。

6.测评依据。重点以“能力目标、项目载体、学生主体”作为评价依据,以项目(任务)完成质量为评判标准,考核确认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接受测评的教师用30分钟介绍“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课程的(一次课)单元教学设计”,再用10分钟时间答辩,测评专家现场评定。课程设计文件、评分表、测评录像妥善保管以备查。被测评者如果对测评结果有异议,可通过复议小组对测评录像进行复议。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全院性教育教学改革,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融入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之中,站在高职院校整体高度建立起符合高职发展理念和发展趋势,在组织、制度、管理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教育教学改革体系,使各专业通过主干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探索与实践,完成核心课程的整体改造和教学设计,并在重点专业中实施,取得教学改革的明显效果,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明显提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梁建和。基于行动引导型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1(5C)

[3]何春燕。以“职业化”为中心的高职教学改革[J].高等职业教育,2010(4)

[4]罗芬。优化高职高专学生职业教育的探索[J].广西教育,2011(5C)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 篇六

体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传统的基础科目,在整个高等素质教育架构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发展地位,其课程开展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形成。创新教育发展形势下,高校应结合当前的教育发展新形势,全面推进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以发挥体育学科的服务作用,为学生的就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文章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体育创新教学这一课题展开研究,以资参考。

关键词:

就业导向;高校体育;创新教学

在现代体育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下,高校体育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其不再是高校一门传统的基础学科,而是引领学生走向终身体育的一道桥梁。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创新教学研究,是高等体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高校培养现代化综合人才的必然选择。鉴于此,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相关体育教学工作者应从时展视角出发,立足学生的就业发展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探寻体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以满足学生的就业发展。

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理念与方法落后

近年来,高等素质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大学体育教学的观念和方法在此过程中也有所改变,然而,由于我国的教育改革起步较晚,且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不到及时更新,使得体育教学所沿用的理念和方法仍旧相对落后,而且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实质性的突破和改变。再加上,“以教师为中心”的落后教学理念始终扎根于教师内心,整节课下来,基本都是老师在牵引着学生走,教师通过讲解、示范教学,用一种定性的形式把内容灌输式教授给学生。而体育教学的重点也随之落实到“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三基的学习与掌握。在此背景下,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扼杀,更别说进一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了。

1.2课程设置单一发展

课程设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是课程教学建设的核心,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质量。但是,就当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体育课程设置过于单一,而且缺乏了一定的专业针对性,这使得体育只成为了一门普通的身体素质强化训练课程,脱离了社会用人单位对综合型就业人才的基本要求。课程设置的“脱离”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上。即教师采用“一刀切”教学,不能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能机械化学习,长期以往势必会阻碍体育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体育创新教学策略

2.1优化课程设置,满足学生就业发展新需求

伴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大学体育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等更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程设置作为一系列教学活动实施的基础,只有实现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确保教学的全面客观性,才能与时代接轨,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就业发展需要。首先,学校应从医学院与常规大学所存在的专业发展差异性出发,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优先考虑学生的就业发展需要,不仅要设立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课程,更要设立融入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此外,学校还可以以专题的方式呈现给不同专业的学生,形成一个符合现代化教学要求的课程体系,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以满足不同地域学生的不同习性和不同兴趣。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面以及个人兴趣爱好选择符合自己的专题体育课程,使自己能够在专题化的体育课程中突破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达到增强身体素质、锻炼意志的目的。

2.2形成多元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就当前我国的现代化教育发展形势进行分析,高等体育改革已经成为了全面推动高等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显而易见,为了顺应现代化教育发展潮流,高校应紧握时代脉搏,以就业指导性文件为核心,在进行体育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一套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2.2.1游戏教学

玩游戏是学生天生的喜好,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他们对游戏都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向往。体育游戏是现代化体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人性化教学手段,其以游戏活动为组织形式,着力于加强学生身体素质,是发展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渠道。高校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简单的体育游戏项目,并设置一些丰厚的奖励吸引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达到逐步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的目的。譬如说:田径运动中的“长跑”需要一定的耐力,对于这类运动学生普遍害怕,针对学生这一性格特征,教师可以把长跑运动游戏化,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任务,达到学习目标。再如:在强化篮球传球训练时,教师可以利用“传球接力”“传球抓人”等游戏体育能够提高学生的传球、接球技能和反应能力;在强化投篮训练时,可以采用“投篮算数”“打老虎”等游戏来提升学生的投篮技巧和投篮的稳定性。这些游戏都可以大程度提高学生对篮球技术技能的掌握,从而达到促进篮球教学目标的实现。

2.2.2任务驱动法,化“学”为“用”

每一节课都需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学习任务,而对于课堂活动实施者——教师来说,他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则取决于教学任务,当然教学任务的设计需要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医学院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点基地,学校致力于培养的是能在医学领域从事研究、医疗服务、教学及管理的医学科学家、高级临床医生、医学教育工作者和医学高级管理人才。针对学校这一人才培养方向,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时,不仅要向学生授予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并要在体育教学中逐步渗透德育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任务驱动”是一种依托于建构主义教学基础上而衍生出来的教学方法,它主要是以“任务”为主线,将任务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还要针对这一学习过程中完成相应的评价工作,而评价指标则可以把重心放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以及学生综合体育能力上。

2.3开展课外体育,实现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课外体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延伸,其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作用。负责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职能人员应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功能性作用,从时间、器材、场地上为学生创造条件。此外,还要增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建设,开展体育兴趣活动、体育协会活动、体育知识竞赛等,弘扬体育文化、体育精神,进而提升学生体育意识。如此一来,就可以把体育意识深入学生的思想之中,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在将来离开校门后能够依然热爱运动,坚持体育训练,并将体育锻炼这一活动贯彻到一生。

3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体育课程标准的执行为高校体育教学的落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其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成为了体育教师创新教学的焦点。体育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实现体育教学与就业发展的融合,才能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为困境中的体育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4):24-26.

[2]郭炳树。简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J].运动,2013(8):102-103.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 篇七

【关键词】广西 高校 学生 安全教育 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0106-02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通过多种教育手段,使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获得有效合法保护的一种系统教育,也是保障大学生切身利益,构建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根据本课题的调查与分析(从2011年至2012年,本课题组先后对南宁、桂林、柳州、玉林、钦州、梧州、百色7市的9所高校进行了学生安全教育教学现状的调查,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召开相关座谈会为辅。本文所提及的调查结果均为本项目调查研究所得),当前广西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教学以“注入式”为主,这虽然达到了一定的安全教育目的,但教学过程中学生较为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实践参与性不足,对大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不够,因而教学效果是有限的。在新形势下,创新广西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学,优化教学理念,充实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操作,重视效果评价,切实提高广西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一、创新“全人发展”的安全教学理念

理论是行动的指导,而创新教学理念是增强广西高校安全教育有效性的源头。因此,确立“全人发展”的教学理念,强化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人本”意识,这是对广西安全教育特殊性要求的创新性回应。魏清认为,“全人教育”是目前国内外发展素质教育的新的有效机制。“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整合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导向的教育新观念,旨在培养博雅通达、全面发展的“全人”,促进学生个体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持续性发展,强调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人教育”的有机组成,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管理活动中,“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应得到积极地贯彻实施。

(一)高校管理者应转变安全意识培养理念,树立明确的“全人发展”安全教育目标。据调查,广西绝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课程还未正式纳入教学整体规划之中,安全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不清晰,安全教育之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还未被深刻地认识到,安全教学的内容、形式、时机和评价都较为随机,不具系统性。因此,广西各高校的管理者应创新“全人发展”的安全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将安全教育教学纳入学校的整体计划中,确定安全教育的独立范畴和特定目标,使之得到与其他教学内容同等的重视和支持,进而推动全校性安全教育教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

(二)高校教育者应不断更新自身关于安全的意识,全面将“全人发展”理念贯彻于安全教育教学活动中。广西特殊的区域环境要求高校教育者具备高度的安全敏感性,树立安全教育的阵地意识、危机意识、防范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民族意识,高度重视大学生安全教学在广西战略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在具体教学中,教育者应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每一个大学生,注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把安全教育当做“全人”培养的重要内容,而非可有可无之物,在讲解安全知识、训练安全技能之时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落实国家关于“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育目标。

二、创新“多层次”的安全教学内容

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教学主要包括学习安全、身心安全、消防安全、财物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实验与社会实践安全、交往安全、文化安全、疾病防疫和心理卫生等方面的内容。调查显示,广西各高校的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内容主要关注学生的交通安全、人身及财产安全、消防安全教育,其次是心理安全和网络安全教育,而对于国防安全、文化安全等教育重视不足。创新广西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教学,必须充分拓展安全知识教学的范围,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多层次的安全需求,多维度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

大学生处于人格发展与塑造的关键时期,有着特殊的发展要素和需求。因此,在进行安全教学时,广西各高校应根据学生人格发展的重点,结合广西区情特征及现实形势变化而不断充实安全教育的内容,满足学生安全、健康发展的多层次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表1反映了大学生人格发展要素与高校安全素质教育的对应关系。

据表1可知,创新“多层次”的安全教学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各高校应遵照“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人身安全,加强基础性安全知识的教育。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普及生理卫生知识、性知识,对女大学生进行特殊的防害的安全教育,教授一些简单的自卫术。另外,各高校应广泛开展消防知识、交通法规、医疗救护等多项教学活动,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尊重每个大学生的生命权力。

(二)高校应不断满足学生求知求学的发展需求,加强学生的成长安全教育。在保障校园硬件设施安全的前提下,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于心理异常的学生,应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育者应对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安全、实验安全、精神信仰安全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化知识,杜绝暴力色情、封建迷信、等,保障学生求知上进的学习权利。

(三)高校应关注学生人际社会交往需求,提高学生的社交警觉性。由于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因此,高校教育者应普及各种社会安全知识,进行网络安全、实习见习安全、择业就业安全、权益保障等教学,增强学生防盗防骗、避免传销蛊惑、远离犯罪、安全自卫的意识和能力。

(四)在特殊的区域环境下,广西各高校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国家安全的建设。应开展广泛的高校学生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保密工作、遵纪守法教育,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努力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局面。

三、创新“体验式”的安全教学方法

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不仅在于多方面安全知识的讲解和授予,更在于安全知识的运用和防范技能的培养。据调查,广西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教学多采用“填鸭式”教育方式,侧重安全知识的灌输,相对缺少实践性活动。因此,创新广西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教学,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提高安全教育的实践性效果,切实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技能。

(一)拓展安全实践教学的平台。广西各高校应充分利用横幅、展板、橱窗、宣传栏等传统媒介,以及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以文字、图片、视频影像等多样形式,直观地展现安全知识,示范安全技能,解读典型安全案例。其中,应特别注重利用现代智能手机和网络技术拓展学生安全教育的平台,增加学生受教育的机会。比如,开发各高校独立的安全信息发送、接收系统,将安全知识、温馨提示、安全事件曝露等内容以短信、微信、微博等形式发送给每个学生;或者利用校园网开设关于安全教育的主题网站、论坛、贴吧等,登载安全知识,开展事项讨论,解答安全疑惑,进行民意调查,提高学生参与安全教育的积极性。

(二)强化安全演练实践教学。广西各高校应创造条件,在学生集中活动区域,如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食堂、宿舍楼、运动场等地方进行安全演练,模拟暴雨、地震、火灾、爆炸、暴力冲突、交通事故、有毒化学品扩散等危机场景,对学生进行抗灾、抢险、应急疏散、逃生、自救、医疗救助等训练,使其在“体验式”教学中真正掌握安全技能。此外,各高校还可与当地武警中队、交通局、国家安全局、消防支队、法院、公安局、医院等部门合作,建立校外安全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接受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演练。

(三)开展学生活动,吸收学生参与安保维护工作。广西各高校的教师和辅导员应积极组织开展与安全教育教学相关的活动,利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竞技游戏、运动会、文艺汇演、话剧演出、拍摄微电影等形式来展演安全知识及技能,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安全教育。此外,广西各高校还可以大量吸收学生志愿者参与到校园、社区安全维护工作中,如安全检查、校园巡逻、心理咨询、法律咨询、交通协管等,让学生进行多样的角色体验,在维护治安,替他人排忧解难之时,普及并巩固自身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总之,创新广西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学,需要高校各管理、教学部门通力合作,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规划,充实并细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参与性教学,编制阶段性教材,采用学分学时制进行教学评估。此外,广西各高校还应积极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和社会环境,切实保护好学生的安全,为社会建设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君枫,杜以昌。大学生安全教育[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魏清。全人教育视野下的有效教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欧阳剑波。略论高校安全教育模式的重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4]中国法制出版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5]徐骏。论人格发展导向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创新[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2(1)

[6]缠菁,邢小松,徐静。“体验式”法制安全教育模式建构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0(3)

[7]张峰,杨耀。以“DRR”教育项目为契机探索高校安全教育新模式[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1)

[8]禹勇。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基金项目】2011年度广西高校安全稳定立项研究课题(桂教安稳[2011]26号)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范文 篇八

一、教育教学对高职科研的服务需求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对科研提出了新的服务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产教融合对科研的服务需求

由于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企业把科技创新作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企业的创新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往往注重新产品开发、新工艺革新,这些是高职教师的科研内容,也是高职教师的强项,企业需要这样的一支科研力量来帮助他们转型升级。对学校而言,产教融合,就要从企业的需要出发,利用科研的创新功能,将学校与企业融合在一起。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大多从科研开始。

(二)教师成长对科研的服务需求

高职教学以校企合作的实践为主要形式,教师的专业成长始终与企业的产品、工艺、市场等实践要素相关联,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只能随着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革新等科研实践活动而不断成长。教师在职业和其他方面的成长也需要利用科研功能。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三)专业建设对科研的服务需求

高职院校依据产业的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开展专业建设,因而需要将专业融入到产业之中,使专业成为有根之木、有源之水,使专业与产业互为依托,共生共长。但是,由于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革新,即依赖于科研与创新,所以,学校只有利用科研才能将专业更好地融入到产业之中,科研是专业建设的方向盘和动力源。

(四)学校管理工作对科研的服务需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不断变革,管理内容不断丰富,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而且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社会、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内部、外部的变革,倒逼学校只能借助科研的力量,研究学校的管理方式、方法、内容、要求,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使学校管理更加科学、高效、合理。

二、高职科研的服务方式

为使科研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取得更大的服务成效,科研应做到“四个融合”,即:科研与教学融合、科研与专业建设融合、科研与教师成长融合、科研与学校管理融合。

(一)科研与教学融合

科研与教学融合表现在“研中有教”、“先研后教”、“以研促教”。

1.研中有教。“研中有教”是指科研与教学的内容融合。高职院校不同于专业研究机构,高职教师的科研不仅仅是新产品开发、新工艺革新,还应有教育教学研究,由于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影响的仅仅是经济收益,而教育教学的研究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所以,对教师而言,教育教学的研究比专业研究更重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思想的对与错,教学要求的高与低,教学内容的增与减,教学方法的兴与废,教学手段的合理与不合理,教学管理的过程与目标;研究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学习的兴趣与习惯;研究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只有将研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过程、各个环节,才能做到谨慎施教、科学施教。

2.先研后教。“先研后教”是指科研与教学的形式融合。应首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手段的可行性进行科学研究,而后再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再将实践的成效重新进行研究分析,查找不足,充实完善,形成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再将新的教学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这种“研究、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再研究”的循环往复,正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每一次循环往复,都使育人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科研与教学是育人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科研把握着育人的内容与方向,教学践行着育人的过程。

3.以研促教。“以研促教”是指科研对教学的推动作用。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能够提升教学的专业水平,使教学与产业发展保持同步,与行业、企业实现对接。对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改变高职学生学习精力不集中、不重视学习的现象。对教学思想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育人的目标,并在专业教学中充实素质教学、创新教学与创业教学,做到高素质与高技术、高技能并重。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弥补高职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发扬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扬长避短,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成才的教学目的。对文化的研究,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改善学生的人文素质,改变一味埋头苦读或是颓废不争的精神面貌,形成朝气与活力。总之,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既丰富了科研,又有助于教学。

(二)科研与专业建设融合

科研与专业建设的融合包含了“与专业应用领域的融合”、“与专业结构调整的融合”、“与专业特色形成的融合”,将科研与专业、产业、产品、市场融合在一起,互为支撑,形成合力。

1.科研与专业应用领域的融合。科研以专业为基础,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应用于产业,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改革新工艺。科研的过程其实是专业在产业中应用的深入和专业应用领域拓展的过程。以科研为平台,将专业与企业、产业、产品、市场结合在一起,在服务产业的同时,提高学校的专业水平和专业应用能力。

2.科研与专业结构调整的融合。学校应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或增补专业技能,或调整专业内容,或扩大专业规模,或减少招生数量,或增设相关专业以构建专业群,或取消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同时,学校还应根据企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的更新、生产方式和加工工艺的更新,及时更新实验设备、实训内容和实训要求,使教学与生产同步。但是,唯有与企业、产业紧密关联的科研才能使学校和教师始终了解产业的转型升级、生产的发展变化。所以,要求教师在科研的同时及时将企业、产业、产品、市场的动态信息反馈到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中。

3.科研与专业特色形成的融合。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其历史沿革与产业积淀,有其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这些传统而有特色的产业往往具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较大的生产规模、较强的产业竞争实力,较多地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要与这样的特色产业对接,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建校时间较短,专业实力还不够强,许多高职院校在与特色产业对接的初期,没有能够对产业起到很好的服务作用,反而是依靠特色产业来帮助学校形成专业特色,再以特色专业反哺特色产业。那么如何让特色产业帮助学校形成专业特色呢?最直接的方法是科研,通过科研让学校和教师了解特色产业的特色技术、特色技能、特色加工工艺、特色产品性能,再将这些特色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和专业建设中,进而形成专业特色。而且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仅在与产业对接的初期需要两者的互相推动,在专业特色的加深与特色产业的发展中,也需要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科研与专业的融合,既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形成,又有利于特色产业的发展。

(三)科研与教师成长融合

高职教师的科研固然应当服务产业发展,但也应注重教师自身的成长,教师通过科研使专业、职业得以快速成长,使特长爱好得以发挥,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因此,教师在开展科学研究时还应注重三个目标追求:对专业成长的目标追求、对职业成长的目标追求、对爱好特长得以发挥的目标追求。

1.对专业成长的目标追求。高职教师的科研不能奢望涉足尖端的科技领域和高深的技术理论,但是,在对产业的应用能力、对产品的开发能力、对产业发展的研判能力以及专业水平的提升方面应有一定的目标追求。可在科研选题和成果创新方面设立一定的技术目标位,通过这些技术目标位的实现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技术目标位应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也将不断提高,创新成果会不断增多,对产业的贡献也会不断增大。

2.对职业成长的目标追求。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不应局限于教学和教学管理,还应扩展到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方面,这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教师提升育人能力的需要,是教师自身职业成长的需要。科研是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科研,教师能够提升产品研发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应使科研与教师职业成长互相融合。

3.对爱好特长得以发挥的目标追求。教师的科研应尽量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匹配的内容,这不但从事科研的过程令人愉快,而且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科研成果。高职教师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等科研项目的难度小,周期短,易成功,在成功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成就感,这种因成功而产生的成就感其实正是爱好与特长的培育过程,多次的成功会逐渐变成爱好,形成特长,进而成为专长甚至专家。因此,教师应选择有利于发挥爱好特长的研究内容,并有意识地培育成就感。

(四)科研与学校管理融合

科研与学校管理的融合其实质就是通过科研使学校管理更加高效,减少管理中的从众性、盲目性与权力至上现象,增加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科研是管理的基础。管理是政策与制度制订和执行的过程,要使管理科学、合理,必须要做到政策、制度的科学、规范、合理,因而需要对政策、制度进行科学研究。科研是制订科学的政策、制度的前提。近几年,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都在进行制度建设与权力下放,实施力度之大、决心之坚定是改革开放以来绝无仅有的,作为直接实施教育教学管理的高校职能部门,也应进行制度建设,并使制订的政策、制度更科学、更合理。但是,科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当职能部门的人力、物力不足以支撑又多又复杂的政策、制度建设课题研究时,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问题的研究成为必然的选择。这一做法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因为教师本身就是政策、制度实施的受体,也是学校民主思想的源泉,教师将意见建议融合在政策与制度中,或能提升政策与制度实施的可行性。

2.科研是确保政策、制度与时俱进的依仗。无论是政策的实施还是制度的落实都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都需要多次反复,这是形成科学政策、科学制度的客观要求。而且,一个政策或一种制度在当下是合理的,经过一段时间,当其他条件发生变化之后,这一政策或制度就会变得不够合理,因此需要有教师对政策、制度保持长期的研究,做到随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政策、制度提出新的见解,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使政策与制度与时俱进。

3.科研是管理成效的衡量尺度。政策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质量的优劣,不应有领导界定,也不应有少数出于个人利益和个人喜好的人来界定,客观的衡量方式应是在科学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即由科研来界定。当学校在总结政策和管理成效好坏的时候,可以将总结的任务提交给课题组研究并给出结论。已经有一些研究机构在承担类似的研究任务,国内比较著名的麦可思研究机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形成的对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肯定,“美国的USNEWS”和“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对全世界大学办学质量排名的指标体系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自2000年以来,大多数高校“成立了院校研究所(室)、发展规划处、教学评估办公室等院校研究机构,着手开展院校研究,开始为学校提供数据和决策支持”,“中国院校研究案例库”、“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都是对高校教育教学和综合管理成效的研究,每一所学校都应很好地利用科研的力量衡量学校的管理成效。科研融入到管理中,将更好地发挥科研的功能。

三、“四个融合”的服务成效

如果能够将科研与教学、专业建设、教师成长、学校管理很好地融合,则应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体现科研的服务成效。

(一)有利于形成育人合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科研尤如融合剂,具备将教学、专业建设、教师成长、学校管理等各种教育教学要素凝聚在一起的属性,而且是一种有机的融合,使教育教学各要素之间既各自独立又互相支撑,并形成合力,在提升教学质量、加强专业建设、培育教师成长、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推动学校的快速发展。科研还能将学校育人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使两者互为渗透,互相推动。

(二)有利于形成特色

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够通过与特色产业的结合,较好地形成学校的专业特色,不仅如此,通过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与学校管理的融合,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凝炼办学思想的同时,形成学校自己的教学特色和育人特色;科研还能帮助教师形成专业特长和职业特长。

(三)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