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最新教学设计(优秀9篇)(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下面这9篇最新教学设计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教学设计模板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篇一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主要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会周长计算,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结合教学内容,教材还安排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地学习和探索。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教材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对于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三、重点

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四、课时安排:6课时。

1、四边形…………1课时

2、周长…………5课时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6节)

第一课时: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喜欢什么运动?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四边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教学反思:通过直观教学,学生能很明确的分辩出四边形的图形,了解其特点。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

(2)再拿出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拉一拉。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在钉子板上围。

2、在方格纸上“画”。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3、折一折、剪一剪。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还掌握了它的边和角的特征。

教学反思:通过折一折、比一比、剪一剪让学生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并能实践操作,让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性,提高学习兴致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课时:周长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

教学要求: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总结: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四、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思考题: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和认识周长,但在练习中描出图形周长时,有勾边的现象,说明对周长这一概念还模糊,或不会结合周长的意思去描绘周长。需加强认识。

第四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⑶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1)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2)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3)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

教学反思:通过实物开展教学,找周长,求周长,学生清楚长正方形周长的求法,但喜欢用加法求,对与简算(即公式)思维上差生不理解,需进行差生补导。

第五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练习内容: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1)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姓名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与长正方式周长公式的运用还不够灵活。

第六课时:估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教学要求: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教学反思:学生以有长度这一基础概念,能结合生活经验正确估计和判断物体的周长。对于影起错觉的图形,我通过演示操作让学生清晰的分析出物体的周长,并学会了对边相等,可用移动与组合的方法来比较复杂的图形。

优秀教学设计万能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箩、杭”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边读过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3、准备《桂花雨》的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师:这段时间,咱们校园里经常可以产闻到一种什么香?(板书:桂花)。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有关桂花的文章。(板书:雨)。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课文,一起来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粗知课文大意

1、用轻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

三、品读语句体会情感

1、“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⑴ 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怎样的?

(理解“浸”突出桂花香。)

⑵ 这里的桂花又是怎样?

⑶ 为什么母亲要这么说?

(体会母亲对家乡的思念。)

⑷ 是呀,母亲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她心中所想,她每年都闻着家乡桂花,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饼,喝着桂花的茶……桂花伴随着母亲的生活及至生命。我们不难看出,桂花在母亲心中的份量有多重,思念家乡的感情有多深。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东,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文中作者是怎样向我们诉说她童年时的“摇花乐”的?

⑴ 轻声读。

⑵ 指导“我”说的话,以及最快乐的那一部分:

体会“迫不及待”、“赞美”这两个词。

⑶ 作者为什么听到妈妈说的这话,就会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桂花雨。

3、体会作者的情感(抓住文字)。

四、回归整体

课文以生动朴素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字中蕴含着浓浓的乡情,让我们再一次来欣赏香在鼻里,甜在心里的桂花雨。

有关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篇三

新时代呼唤新的教育理念,现代教师应当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只有用新理念指导实践,才会有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不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很容易在改革的浪潮中迷失方向,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手足无措。虽然进行个人研修是辛苦的,但苦中有乐,它让我增长了不少教育教学见识,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了更好地做好工作,现将本次研修工作做一回顾,并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

通过本次研修学习,我们真正地认识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专家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二、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研修,深刻感悟。

我积极投身网络研修的学习当中,切实做到了三个“自觉”: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网络学习培训,自觉参加讨论,自觉上交作业。通过研修,使我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本质,明确课改对于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素质要求。我通过深入学习,从而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否则就要被时代所淘汰,增强了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研修培训,这是我人生历程中一段含义深刻的文化苦旅,也是生命与智慧迅即聚核与绽放的过程。我通过课程视频聆听了专家的专题讲座;通过课程文本加深了对专题的理解;通过课程作业反思了以往和展望即将启动的教学改革;通过网上探讨寻找到了思想的沉淀和共鸣。没有震动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评价体系,都使自己对历史教学与教研工作不得不重新审视和重新思考。

三、继续努力,力求完美。

我的研修虽然己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待加强和完善的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为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不懈努力。

四、自主学习,交流研讨。

观摩研讨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五、师徒结对,实践反思。

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六、课题研究,专题讲座。

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定期总结和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个人研修已成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平台,本学期,我从实际出发,把坚持个人研修作为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努力做到从实践困惑出发,在研修思想的引领下,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力求提高课堂效率。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转眼几个月的就要暂告一段落,这此期间了很多让自己受用终生的东西。虽然本次研修活动时间即将告一段落,但并不意味的结束,这只是我新的征程中迈出的第一步,我还要远航。回顾我的研修活动,有许多需要思考的地方,需要我去细细的反思。

最后,还要感谢所有专家组的领导和教师。正因为有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指导老师的跟踪学习,学员们的主动,在研修专家的指导下,学员们在理论知识、学习状态、教学技能上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在这个知识舞动的平台上,我们所有参加研修的学员们互帮互助,积累并快乐着!

教学设计模板 篇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认识“逆向求和”的问题,并能运用整体部分的数量关系解决这类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思考问题的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题、画图的方式理解题目的含义;在学生交流互动过程中,掌握解决“逆向求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回顾与反思,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学习经验,体会学习中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能通过逆思考来解决问题,同时体会到,当问题不好理解时,可以采用画图表示信息的方法来帮助理解,从而找出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解决“逆向求和”问题的模型。

教学难点: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逆向”求和的问题,用整体与部分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活经验

1.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老师这里有一个漂亮的魔法盒,里面装着很多的小球,请一个同学从盒子里拿出几个小球,另一个同学再数一数盒子里还剩下几个小球,最后请同学们猜一猜,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

2.玩一玩

教师演示游戏方法,与学生一共可以玩三次。之后进行全班学生进行游戏。

3.回顾与反思

每一次求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都用共同的方法:拿走球的个数加上剩下球的个数,等于盒子里原来有多少个小球。

4.揭示课题。

这类现象在生活中常见,今天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初步对逆思考解决的问题有所感悟与理解。

(二)情境展开,构建方法

1.引导观察,提取信息。

(1)课件出示p98例6

(2)学生观察,交流信息。

①出示情境图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不出现。

老师去商店买口哨,已经领走了7个。(板书:领走7个)。

②猜一猜,原来有多少个口哨?你是怎么想的呢?

预设1:如果商店的口哨领完了,那么原来是7个;

预设2:如果商店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的可能是8、9……个。

(总之,不少于7个)

③出示剩下一部分情境图。

商店还剩下5个,(板书:剩下5个)。

④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板书)

⑤由同学完整地叙述题意。(可以边指图边说)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2.画图理解,自主探究

(1)用画图方式表达你对题目的理解。

(2)独立思考后独立画图,组内交流

(3)展示学生作品,分享解读。

预设可能出现的作品:

(4)寻找不同作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小结:大家画的图虽然不一样,但是都画出了拿走的口哨个数与剩下的口哨个数。

3.列式解答,构建方法

(1)怎样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呢?

列式是:7+5=12(个)

(2)明明是拿走了其中的7个口哨,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解决呢?

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是整体,拿走的口哨是其中的部分,剩下的口哨是另一部分,把它们合并起来,就可以求出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4.回顾反思,提升方法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谁能说说在做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回顾:读题(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画图(把数学信息转化成好理解的直观图)、分享交流大家画图的作品(在分享中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模式),列式解答(用数学符号表达自己的思考)、找到用加法的道理(用数量关系说明这样解决问题的道理)。

总结:求原来一共的个数,就把拿走的个数与剩下的个数合并起来。用到数量关系是“整体=部分+部分”。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解析交流不同学生作品的过程中,深入理解题意,掌握解答方法。注重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促进学生经验内化,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1.对比练习

解答下面各题。

建议:读题后,先画一画示意图,再解答。解答后,全班交流。

(1)

由学生介绍思考过程并出处算式。

(2)

师:题目中都有吃了8个鸡蛋这条信息,为什么两个题目用到的解答方法却不一样呢?

小结:第1题是已知原有鸡蛋的个数这个整体,因此要从整体中减去吃了的这一部分,就得到剩下的部分。而第二小题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就要将吃去的一部分与剩下的一部分,合并起来。两个题目虽然都涉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是第一题求部分就要用减法,而第二题求整体就要用加法。因此在练习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能看到吃掉或去掉就用减法来解答,而是要根据题目的意思进行分析。

2.基础应用

(1)完成教材第100页第6题。

①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样多的呢?

②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③列式解答,并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说说你这样解答的理由。

(2)游戏提升。

①拿出上课伊始游戏中的魔法盒子,盒子中放了一些彩色的小球,两人一组,一边玩摸球游戏,一边解答下面问题。

②从盒子里拿出( )个小球,还剩下( )个小球,盒子原来一共有几个小球?

③从盒子里拿出( )个小球,又拿出( )个小球,还剩下( )个小球,盒子原来一共有几个小球?

【设计意图】练习分了两个层次,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在游戏中理解。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师:我们明明从盒子里往外拿球,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师:在解决这样问题中还有什么困难?遇到困难大家有好办法吗?

教学设计的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逐步积累对克与千克的感受。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些硬币,盐,绳子等实物。

2、多媒体课件一套。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吧,看看谁的观察能力最强,眼睛最明亮,你们觉得现在我们教室里谁是最重的?谁是最轻的?

教室里最重的是老师,老师的体重是100斤,最轻的是XXx,她的体重的XXx斤,而100斤,XXx斤,这些表示物体有多重的量都叫做质量,而我们说的斤,公斤,千克等都是质量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际通用质量单位

克与千克、(板书:克与千克)

二、探究新知。

活动

一、认识新朋友克

小朋友们,请你拿出纸盒子里的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猜一猜,它有多重呢?那么小朋友猜的到底对不对呢?我们需要用到称量的工具,秤。

1、初步认识各重秤

物体的轻重我们可以用秤来称量,秤的种类有很多,(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在市场上面称量大袋的粮食用的磅秤,有实验室用的天平,有超市里经常使用的电子秤,还有水果店经常使用的盘秤,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物体的轻重程度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秤,我们现在要测量的是2分硬币的质量,我们就需要用到电子秤。

2、初步认识1g我们一起来称量一下吧,,那么这个2分的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再次用手掂一掂,说一说,你认为质量大约为1克是什么感觉呢?1克是很轻很轻的,我们用一只手就能很轻松的掂起来,我们在计量较轻的物体时,用的计量单位是克,又叫g(板书:计量较轻的物体——克、g)

3、几粒黄豆大约重1克

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准备了小小的黄豆,大家拿出一颗黄豆,用手掂一掂,说说,它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掂的时候我看见有很聪明的宝贝,他一手拿黄豆,一手拿着硬币,一起掂,真是一个思维敏捷的宝贝啊,那么,你得出你的结论了吗?

对了,黄豆比1克轻,那么,你知道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g吗?动动小手,掂一掂谁愿意来分享一下你的答案,那么刚才小朋友的答案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用天平进行验证)原来6粒黄豆大约重1g。那么5粒对不对呢?也对,6粒小一点的黄豆和5粒大一点的黄豆

4、猜猜我是谁

老师昨天晚上在给大家准备学具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误,我就不知道我称量好的物体谁是谁呢?你能帮帮我吗?

(出示课件)

小组合作,一起掂一掂,猜一猜,请组长说一说纸巾12g、1元硬币6g、盐500g、细绳比1g轻

生活中也有很多是以克为单位的物体,小朋友们昨天回去找到了那些以克为单位的物体呢?谁愿意来分享一下(展示课前题单)

活动

二、认识新朋友千克、kg

1、认识1kg一包盐是500克,那两包盐呢?500+500=1000g,那到底是不是1000克呢?我们就需要用到另一个称量的工具了,盘秤

简单认识一下盘秤,盘秤的单位是千克,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我们来称量一下两包盐,指针指向1,即为1kg。

思考:为什么计算出的答案是1000克,而称量出来的答案是1kg,因为1000g=1kg,刚才我们学习了1枚两分的硬币大约为1g,1000枚2分硬币呢?那么2kg的质量大约会有多少枚硬币呢?1kg到底是什么感觉呢?

请小组长拿出两包盐,放在袋子里,左手掂硬币,右手掂两包盐,小组内轮流掂一掂,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重的感觉,1kg用一只手掂一下就有一点困难了,说明计量较重的物体用的单位是千克,kg(板书:计量较重的物体用千克、kg)

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吧,小组一起合作,用手掂一掂,1kg大约有几本数学书。

小组长汇报,教师盘秤验证,大约4本书。

那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你找到的生活里有那些东西可以用千克来做单位?老师也找到了一件质量为千克的物体,一起来看看吧。洗衣液净含量5kg,苹果净含量25kg。

这瓶洗衣液的上面写着呢,净含量2kg,那么这个净含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秤一秤,咦?怎么会比2kg多那么多呢?净含量就是指这瓶洗衣液不包括瓶子的质量是2kg,包含了瓶子就会比2kg多。

(展示课件)

小朋友们,我们学习了克和千克,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吧,看看谁最棒。学生独立完成,展示题单,集体订正。

三、总结

我们学到了什么,请你来说一说。(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四、拓展

刚才我们上课的时候说了体重,其实我们8岁孩子的标准体重如下:只有在标准体重内,我们的身体才能更健康,长的更高,更强壮,小朋友们,回家后去秤一秤,自己的体重吧,看看你是多少kg?看看你达标了没有?最后啊,老师还有四句口诀来送给大家,我们一起读一读(展示课件)希望孩子们都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迎接更美好的明天!下课!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篇六

一、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应用文写作批 准 人:范守才 课程代码: 所属系部:旅游系 制 定 人:李静 制定时间:20__.9.3

二、基本信息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学 分:2 必 修 课:是 学 时:36 选 修 课:否 授 课 对 象:12烹饪一、二、三班

三、课程设计

1、 课程目标设计

2、课程内容设计

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4、教学进度表设计

优秀教学设计万能 篇七

教材分析

这是本章的第2课题,在学习完课题1后学生对燃烧所需的条件有了大致上的了解,本节则重点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规、新型能源以及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本节的内容比较浅但知识面广,以介绍一些常识性知识为主,学生在学习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后对上个课题中的燃烧将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对能源及相关产品和利用的介绍则为学习下一个课题《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做好了准备,因此本节在第七单元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1、针对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 实际情况,进行了信息资源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法、实验法、探讨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 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2、学生由老师上课前布置的一系列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很容易从身边的常识出发溶入情境当中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与知识目标相对应的。内容,从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探索者。

3、本节对天然气组成成分的探究是学生 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查找归类资料。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珍惜资源,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与探究的方式,通过自己思考、阅读和讨论来学习煤和石油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教学设计的设计 篇八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是一节“设计 应用”领域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通过欣赏,认识设计和生活的关系,并了解手提袋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功能。

2、情感性目标: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设计,通过提袋的设计和制作,提高立体思维的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

3、能力性目标:认识提袋的结构设计和制作方法,并发挥想像力,设计制作出造型新颖美观的手提袋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提袋的造型设计,启发学生在基本结构基础上对形状、提手处加以变化。

难点:款式新颖有创意,提袋的结构,一般为四个面与袋底,梯形或其他形状需计算精确才能做出来。

四、教学用具

(学生)旧挂历纸(或旧画报纸)、剪刀、双面胶、绘画常规用具、粗毛线(或绳子) (教师)教学课件、包装纸、旧挂历纸、剪刀、双面胶、范作(包括礼品、鞋服的拎袋)等。

五、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整理用具、准备上课

集中注意力

引入新课

1、组织教学,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呀? (出示提袋范例) 师: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了提袋? 师:提袋有哪些种类?

学生回答。 生:购物、送礼、广告…… 生:布艺手提袋、塑料手提袋、纸类手提袋……

2、师总结:提袋在生活中不但应用广泛,本身还是一件艺术品。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提袋的设计” 师:请同学们看图片,猜猜这个提袋是装什么的?为什么这样设计? 欣赏提袋的图片,了解提袋的外观设计。

教学设计模板 篇九

一、学习目标

⒈过理解钱江潮的壮观与雄奇,激≤www.kuaihuida.com≥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⒉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⒊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学习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三、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壮观景象。观看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资料,并写下了自己看到的潮水的样子。

(二)了解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⒈你在练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了解学情)

⒉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从而学习作者是如何将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悟语言,体会写法。

⒈读课文,想象课文是从那几方面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的?画出写潮形和潮声的语句。

⒉习写潮声的'语言。

⑴自由读要求:努力读的精彩些。

⑵指读听他读你有什么感受?

⑶练习读表现声音的变化与气势

⑷汇报读学生评价

⑸老师范读

⑹齐读大地真的在颤动吗?还有那些词语用的好?

⑺分工读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

同学们读起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感受呢?(感悟写法)

(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声音变化的方法。)

⒊运用所学知识,学习写潮形的语言。

⑴组学习交流,根据所学潮声的写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潮形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做些批注。(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a、白线城墙战马(形状变化)

b、只见很快地再近些越来越近(由远而近变化之快)

c、出现移来形成飞奔(变化之多动态之美)

⑵练习朗读写潮形的语言,想想应该怎样读?

⑶汇报读,评读。

(感悟语言,进一步体会写法)

2、声形交织,领略潮来之势,回归整体。

看录像并感情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积累语言。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略读)

(六)谈感受,运用语言,修改课前练笔。

(七)作业:

1、继续修改练笔

2、推荐相关网站,搜集、积累古今名人咏潮的诗、词、篇章。

(八)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闷雷

滚动

山崩地裂

按顺序

天下奇观

潮来时

抓特点

白线

城墙

战马

词语准

潮过后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以上9篇最新教学设计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教学设计模板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