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是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参与式教学(优秀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参与式教学 篇一
一、立足语言,对话阅读
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并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所有内容。“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1],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语文课本里面的课文也大不相同,除了部分古诗文经典文章,课文换了一批又一批。就像数学课,例子会随着时代变换而更新,但是公式还是一样的,语文课堂虽然没有固定的文本,不过在这些可替换的课文背后,我们要学习的是――作者对语言文字的准确运用。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参与,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运用,通过对语言的品读,体会文本的思想。学生对课文的言语理解和品味是对文本解读的关键,语言就像是打开作者心门的一把钥匙,学生通过语言这把钥匙打开文本的大门,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言的媒介,学生可以与作者对话,获得直接阅读体验,而不是教师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近几年关于《背影》教学的讨论非常多,由于时代的隔阂,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文章中作者表达的父子情深,还闹出过许多“抨击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之类的教学尴尬。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该文本的思想感情并与作者对话呢?可以将“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仔细阅读文章中“望父买橘”的背影片段。在这个片段中引导学生品味动词的使用,“爬”“攀”“倾”“缩”。这几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父亲吃力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为儿子买橘子的场景。细细体会之后,仿佛如亲眼所见,难怪作者说“每每想起如眼前一般无二。”这样的文本解读不仅是与作者对话,理解了文章的情感,也是对语言的学习。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带有丰富的隐喻、意象、韵律的文学语言,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此来全面调动学生体验和提升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力。
二、文本分类,期待阅读
在阅读的动态构建过程中,注重激发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运用不同阅读策略来阅读不同种类的文本。依据不同文学体裁的特征,在阅读的早期,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图画、角色扮演和说故事的形式学习记叙文;提供舞台、服装和演出的方式学习戏剧文学;还可以通过吟诵来学习诗词歌赋,享受语言的节奏韵律美。如此便可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发现体裁的特征,掌握诗歌的韵律与意象的运用;明了戏剧舞台冲突何以建立。对于文本的分类,使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阅读经验,借助语言词汇知识和文本特征的理解等策略方法,来理解和欣赏文本。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的阅读效果往往比泛读课文的效果要好,这是受“阅读期待”的心理影响。在新课标中“阅读期待”是指学生在阅读之前对课文有所预想、好奇以及求知的心理状态。教师向学生传达的期待,可以为学生阅读指明方向,学生更容易抓住阅读的中心。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在“导入”这一环节加入阅读期待,这种阅读期待是短时的,缺乏深入思考的后劲。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讲求层层递进的方式发掘问题,不断加强学生的“阅读期待”,形成阅读期待的连贯性。例如在课文《老王》一文中有些问题就有很大的理解空间,比如:作者与老王之间的关系?老王最后送鸡蛋是不是想要换钱?这些问题作者没有给出答案,只能靠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来回应。
三、微格教学,批判阅读
批判阅读是指阅读批判。批判性阅读是一种激发学生自我思考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能通过自我阅读对文本提出有价值的质疑,形成有针对性的问题,在不断的阅读探索中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最理想的批判性阅读指导模式是一对一,这样教师能够最大限度的关注到阅读个体思维的过程。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模式中难以实现,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也为阅读交流提供了机会。学生以围坐的形式分成若干组,相当于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微格,教师先做阅读指导教学,再留有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或者同伴交流,然后教师再分别对小组进行指导。中间有一个交换小组的换位置时间,学生根据相似的阅读体验组成一组。最后由小组代表总结概括阅读体验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以及阅读总结。
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小说文本的阅读教学中,作者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人物有某些欲望或者动机,为了满足这些欲望,他们往往会有一些不同的遭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对人物的评价、人物的遭遇,并指出文章中的解决办法,然后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附文末表1)
四、营造环境,交流阅读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力的阅读环境,可以培养学生发展性阅读能力。学生阅读环境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期待,教室里的阅读墙,放满图书的书架,还有演讲台这些都能营造出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期待。
比较观察美国中小学的教室设施,有许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独立的阅读教室,学生的桌椅以小组的形式摆放,方便学生交流与合作。阅读教室里面设置图书中心、写作中心、听说中心、音频中心、表演中心。图书中心的图书供学生精读,为学生阅读提供安静的环境,图书摆放可以按照作者或者主题分类,尽量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听说中心配置录影机、耳麦和话筒,学生自由选择听的内容,定期开展“说故事”交流会,交流会的主题与内容根据不同的年级会有相应的差别。在音频中心为学生提供一些视频资料,方便学生理解文章的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表演中心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作者对话”和“与读者对话”的平台。教学环境的改善同样能够激发教师改进教学的热情,加大对教学的投入。提供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营造轻松愉快、自主开阔的语文课堂氛围。
注重学生参与的四种“参与式”阅读教学策略并不是割裂的,这四种方式是相互交叉共同运用的。“参与式”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中心,教师通过这四种策略来引导学生思考,开拓思维,为学生阅读提供更好的条件。教师的引导地位非常重要,成功的引导可以使学生立足语言,顺着阅读期待层层深入,乐在其中。
表1批判阅读观察表
参考文献:
参与式教学 篇二
本节课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上的一节公开课。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王雄老师的课从形式上看属于参与式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以学生主体性为内核,以自觉性选择性为特征的学习。王雄老师帮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想,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他们讨论或表达提供机会,整个课堂上形成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体现了历史教育的主题“历史教育与公民素养”。在这儿阐释一下什么是公民素养,公民素养的关键就在于公民的参与,要具备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关注国家、民族、关注整个人类当前与未来、发展与进步。美国的一位学者说过“公民不等于臣民,他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王老师的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如小组讨论、手工、绘画、游戏、竞赛影像剧场等,而这些是一个功底深有底气的大师的创新思维的杰作。
1、小组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推出代表,说出一幅你印象深刻的图片,并说明理由。
2、集手工制作、绘画、游戏于一体,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王雄老师要求同学们叠出象征清朝统治的金字塔建筑。当时给每个组两张纸,一张正方的,用于折叠一个简易的金字塔建筑,小组成员都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金字塔的尖端,象征着一个国家统治者;一张用于画一个新建筑的设计图,接着被一组撕掉金字塔,游戏结束后,参与撕掉的同学谈自己的理由和感受。而这种游戏它还高在利用心理学上的排解情绪方式来让学生有切身体验,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可是本课的夺目之处。不过总觉得由于过分强调了形式和学生的参与,有些学生的“灵感”被扼杀了,如一位学生不按老师的统一要求撕毁“手工折纸”,这时如能抓住时机展开讨论,提出革命与改革的方式的利与弊,这样的话将是多么令人心仪的参与啊。
3、讨论 王老师组织的讨论总是水到渠成,恰到好处。如同学们在撕掉纸金字塔后,接着引导讨论:“撕掉”意味着革命摧毁一个政权,但新国家未建立起来,意味着辛亥革命的建国任务并没有完成。王雄老师在这个问题上,给了学生尽可能宽阔的思维空间。建国需要设计图纸,宪法就是这样的设计图,引导讨论《钦定宪法大纲》、《临时约法》的不同。二者的比较从、政权构架和民权三方面进行这个环节启发学生认识:负责任、建设性是公民的重要特征。
3、影像剧场 王雄老师又通过影像剧场来诠释制度变革的内涵。辛亥革命在形式上结束了帝制,但要在深层文化结构上告别帝制不是一夜之间可以完成的,民国取代帝国注定不会顺利。那辛亥革命失败的根子在哪里,便是国民的生活方式或者行动方式。王雄老师要求每个小组用“身体雕塑”再现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一个是在皇宫决策国家大事的场景;一个是在国会议员们讨论国事的场景,进而探讨两个不同场景的不同,仅仅有《临时约法》并不能改变很多人有传统思维和行为方式,共和国建不起来与国民习惯有关,换句话说,真正的制度变革需要的是每个公民从行为上改变,从这方面讲,这时候民众还未成为真正的公民。
4、竞赛 王雄老师组织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每参与或回答出一个问题就加“”,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小组荣誉感。
王雄老师的参与式教学方式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参与式教学 篇三
【关键词】管理学;参与式教学法;实践
管理学这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受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参与程度的双重影响,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课程,管理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中无处不见,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不断吸引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管理学这门基础课程的兴趣。
1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现状
1.1管理学授课教师普遍了解参与式教学法,但是应用的较少
作为管理学这门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普遍都对参与式教学法具备一定程度的了解,然而,受课程的课时安排、教学进度、教师的个人精力、对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水平等因素限制,以及现阶段高等院校的管理学基础课程普遍采用大班级多专业混合教学的模式,为了教学管理方便以及不延误教学任务,大部分的管理学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1.2管理学课堂秩序混乱
传统的管理学课堂气氛过于沉闷,而参与式教学法下的管理学课堂,受授课教师课程内容涉及以及学生的参与态度影响,课堂的秩序又过于混乱,很多学生利用分组讨论的机会谈论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题或者玩手机,完全违背了参与式教学法最初的教学应用目的。
1.3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缺乏创新在尝试应用参与式教学法的过程中,很多管理学的授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及时意识到了参与式教学法对管理学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却缺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路,不知道从何下手,也没有好的创新方式,通过都是照抄照搬成功的教学案例。成功的教学案例通常都带有针对性、独特性的,并不适宜于所有的管理学课堂。因此,及时这部分教师在管理学的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参与式教学法,但是管理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却仍不理想。
2应用参与式教学法进行管理学教学的必要性
2.1有助于学生对管理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吸收与领悟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中会大量涉及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例如心理学、组织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数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在管理学课堂中交叉联系,单纯依赖于教师在课堂对理论知识进行复述与讲解,无法帮助学生对综合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只有利用参与式教学法,带领学生参与进来,主动去学习和理解课堂授课内容,才能带动管理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2.2有助于高效完成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在众多专业中开设管理学这门基础课程,并不是帮助学生去学习和记忆管理学中的各种观念,而是为了帮助学生通过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逐渐形成和建立现代管理的这种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在实践中如何去运用管理学的基础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加顺利的融入社会。参与式教学法下管理学课程教学课堂,能够对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创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带动学生去主动思考,在课堂的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3有助于提高管理学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对管理学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设计各种课堂教学内容,同时由于参与式教学法的成功案例多来源于国外的学校,并不适宜于应用在我国管理学的课堂教学内容中,因此需要教师根据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查阅大量的资料,以教育计划为指导,不断创新管理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推动管理学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的提升。
3持续推进参与式教学法下管理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3.1高等院校应该鼓励管理学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法
推进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高等院校的有利支持。因此,高等院校应该鼓励本学校的管理学授课教师,有计划的逐渐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法,对授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付出予以肯定,定期组织相关专业的授课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听取其他教师的授课过程,交流授课经验和心得,引导本学校的管理学授课教师逐渐熟悉和参与到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中。
3.2将参与式教学法融入到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模式中
虽然参与式教学法具有众多的优势,然而,在推行此教学法中,切忌完全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模式,而是应该在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模式中逐渐加入参与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管理学授课教师虽然对这种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程度的认知,然而很多授课教师却对如何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中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感到没有头绪。通过两种模式的交融,不仅有助于帮助授课教师逐渐适应参与式教学法的授课节奏,同时也有助于管理学授课教师收集学生对参与式教学法的反应程度,逐渐调整课程的授课内容。
3.3对管理学课程的参与式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管理学授课教师应该通过翻阅参与式教学法成功的案例以及互联网中形形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内容,结合本学校、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对这些案例进行修改和创新,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及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有目的的收集和归纳,将与学生尝试相匹配的素材引入到案例的设计中来,以完成对本课程参与式教学内容的创新。
4结语
综上所述,参与式教学法对管理学课堂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管理学授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推行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需要学校对管理学授课教师应用参与式教学法的教学成绩予以鼓励和肯定,还需要管理学授课教师在探索如何应用该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参考成功的教学案例并且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与案例,持续提高管理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彩虹,鲁芳,谢金云。参与式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以管理学课程为例[J].学理论,2015(08):150-152.
参与式教学 篇四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参与教学模式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普遍的提升,社会大众逐渐开始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够真正担负起幼教工作的重要任务,为幼儿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紧密结合当前高校教育形势,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调整和改革,进而根据新时期学前教育需求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实施高效教育和引导,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唯有如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效果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高校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才可以为社会学前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促使我国学前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1.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参与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社会积极培养高素质幼教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我国幼儿教育事业要想获得的更好的发展,就应该结合时展需求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逐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设更为新颖的教学模式,保证高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为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1]。而参与式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会得到逐步的强化,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十分有必要将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中,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施科学的指导,促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下面本文就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进行分析。
1.1参与教学模式的分组应用策略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适当的应用分组教学模式应该适当的坚持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的方针原则,最大限度的追求学习小组内部的互相帮助和团结协作,促使课堂教学的内在驱动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在具体操作方面,学校可以结合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情况、未来发展潜力以及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团结协作能力,适当的在小组中进行选拔,设定6-10名小组长。同时,学校还应该按照前一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由教师实施科学的分组,保证分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此外,在完成分组后,教师可以结合小组内成员的男女比例以及性格和学习能力等,在学生同意的前提下,对不同小组成员之间的搭配组合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有效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得到显著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为了保证小组教学的科学性和稳定性,还应该对不同小组学习情况加以观察,进而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大限度的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过程中,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为学生课堂参与效果的发挥提供坚实的保障。
1.2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小组答题教学策略
为了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一定的锻炼,促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获得全面的发展,进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高校在积极应用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应该结合参与式教学需求设定相应的小组答题标准,为参与式教学模式中小组作用的发挥提供良好的保障。其一,要求抽到相关题目的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能够迅速起立,面向教师或者黑板回答问题,答题完毕后自觉坐下[3]。其二,教师应该注意要求答题者吐字清晰,使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并且要保证全班学生都能够清晰分辨答题内容。其三,在讨论环节中教师应该适当的组织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保证交流效果,促使小组合作学习作用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激发。其四,教师可以将问题设定为必答和抢答两种类型,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选择特定的题目类型,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回答问题。其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现大量的学生针对同一问题进行抢答,则可以要求学生在抢夺答题主动权的过程中大声喊出自己的号码,由教师判断抢答者,保证小组合作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其六,在同类型抢答问题时,学生已经参与抢答活动并承担答题任务后,则不能够参与第二次抢答,尽量给予不同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其七,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如果需要适当的绘图或者使用教具,则可以要求学生加以演示,并且保证演示过程清晰合理,能够对其他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唯有教师按照上述要求合理组织小组答题教学活动,参与式教学模式下小组答题教学策略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才得以逐步强化,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
2.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程序
基于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高校要想在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对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流程加以明确,就应该综合分析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方式和应用效果等,促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一般来说,基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模式应该坚持以下流程,促使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1借助全面导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情绪和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来说,学生只有对某些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4]。这样,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就能够及时发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将这种乐趣引申为自身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引导学生逐步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实践研究证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远远高于传统消极被动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导入环节中应该重视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全面探索故事导入、情境导入、表演导入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学生广泛参与的目的,为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2.2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为了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条件,为学生营造能够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这样,学生在良好教学情境的刺激下,自身思维能力和拓展能力也能够得到全面的强化,对学生未来全面发展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2.3适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接受教师的指导在小组内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对学生未来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化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针对本校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尊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将学生合理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进而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选择性的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促使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保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够逐层次进行深入的学习,不断实现学习目标,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
2.4全面落实课堂反馈,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进而取得良好学习成效的教学活动。因此在应用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指导,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应该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总结,并注意将总结结果及时的反馈给相关学习者,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对学生下一步学习实施科学的指导,促使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参与效果[5]。同时,教师也应该对课堂反馈信息进行科学的利用,及时对自身教学成效加以检测,并基于教学反馈中发现的问题对教学策略进行科学的调整,促使自身教学效果得到逐步的提升,为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质量的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唯有如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够亲身感受到参与学习的快乐,进而不断对自身学习潜力进行充分的挖掘,为学生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基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校要想保证自身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就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调整,积极探索更为科学的参与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全面的激发,为学生良好学习成效的获取以及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幼教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海蕾,刘莹。中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2(2):49-54.
[2]万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昭通学院学报,2014(5):83-87.
[3]付云霞。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堂上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4(12):377-377.
[4]熊娅莉。探析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引进幼儿体智能课程的实践意义[J].华章,2014(9):232-232.
参与式教学 篇五
关键词:“曼阮”组合 多元文化 音乐教育 普通高校 文化先导 重意轻技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目前国际音乐教育界公认并大力推广的一种教学理念。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具有跨文化、多视角、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点,旨在引导学生摆脱 “二元论”(欧洲艺术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思想的束缚,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等。2006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课程目标规定:“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笔者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主讲世界民族音乐鉴赏课期间,尝试建立和运用“曼―阮”组合参与式教学模式,致力于在普通高校推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探索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时代潮流的音乐教育新路径。
一、定位
在普通高校开展多元文化参与式教学应突出大众化、普及性、简便易行等特点,将文化的普及作为教学着力点,以乐器为工具,以演奏为手段,将理解、尊重传统文化与增强多元文化意识并重,通过学奏世界各国音乐作品,广泛接触各类音乐体系,感受不同的音乐思维,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协作精神,开发其创造力和艺术潜能,培养其开放的音乐视野,从而达到培育人文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启发专业学习等教学目标。
二、理念
1.文化先导,突出“文化中的音乐”
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音乐形态的多样化,实践课的跨文化辅导应与欣赏课教学有所区别,即突出“文化中的音乐”。以文化特征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地域特征、语言、种族、宗教、价值观等人文知识,让学生对地区文化形成总体认识。除介绍音乐文化共性特征外,还应针对所学乐曲的文化内涵做深入分析。相同或不同区域文化的发展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只有从多角度、多层面去了解,才能弄清音乐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例如在介绍印度《阿丹陀・梦幻》时解释音乐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在介绍《美丽的非洲》时讲音乐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在介绍《西波涅》时讲拉丁美洲混合文化的形成原因等。
2.重意轻技,强调“音乐中的文化”
在学习进程中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即在实际操作中要强调“音乐中的文化”。参与式教学是通过接触各类风格各异的音乐作品来学习不同音乐体系,把握不同音乐风格,最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它不重视“技巧”的难度,而更注重领悟音乐体现的内在精神和韵味,即重意轻技。鉴于学生习惯了音乐表象的感性化认识,对用音乐去理解文化的方式很陌生,所以要求教师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帮助学生逐渐了解音乐发展变化的一些规律,提高对音乐发展的认识程度,培养其观察力和整体把握能力。
三、“曼阮”组合
1.乐器选择
鉴于多元文化参与式教学的特殊性,所选乐器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流行性。在世界各音乐文化区都有出现,并已形成了地域化演奏风格,曲目广泛;二是易学性。演奏技巧易掌握,门槛不高;三是大众化。易购买、价格低廉、便于携带。
(1)曼多林
笔者经过大量调查和实验研究,最终选择了曼多林作为多元文化参与式教学的主要乐器。曼多林mandolin属拨奏弦鸣乐器。据记载它最早出现于15世纪意大利的图像文献中,现流行于意大利南部和欧美、亚洲各国,过去作为欧洲民间歌曲的伴奏乐器,现已发展成为从高音至低音的曼多林乐队,可演奏各种大型乐曲。高音曼多林17个品,8根弦发4个音,定弦与小提琴一样g d1 a1 e2,用拨子演奏,声音清脆、嘹亮。历史上很多著名作曲家都用曼多林创作过音乐,如A・维瓦尔第、莫扎特、、勋伯格等。①由于高音曼多林形状、大小像中国的柳琴,演奏技巧也有很多共通之处,因此乐器本身带有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可以演奏中外各类音乐作品。随着欧洲殖民扩张,这件乐器遍布世界各国,特别是在亚洲很多国家广泛使用。曼多林在世界广泛流行,在各国形成了多样化的演奏风格,曲目也种类繁多。演奏入门快、易掌握,形制小巧,便于携带,价格便宜(市场价200元左右),非常适宜普通大学生使用。
(2)“曼阮”组合
曼多林作为旋律乐器音域较高,音色单薄,弱化了音乐的表现力,笔者选用中国民族乐器――阮来补充中低音区的音色,与曼多林一起形成组合配置。阮是现今中国民族乐队常用乐器,由于和曼多林同属于弹拨弦鸣乐器,构造相似,定弦相同,演奏技巧和表演形式也大致相同。它可以作为节奏乐器与曼多林配合形成复节奏的风格,来演绎非洲音乐;也可作为旋律乐器对主题进行补充或与曼多林合奏呈现音乐的高潮;还可作为和弦乐器使音色更加丰满、具有立体感。曼多林、中阮、大阮3种乐器组合配置,可使整体音色更加丰满,表现力更加丰富,进而满足演奏不同种类音乐作品的需求。
2.乐器运用
笔者把课程设置为适用于各专业的低年级学生的综合性公选课,学习周期为一个学年。教学共分两个部分,包括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知识辅导和实际演奏操作,教学比例各占一半,讲与学穿行,除了学习乐器,还加入了演唱、节奏律动等,进一步完善学生对音乐体系的认识,促进学生全面理解音乐文化。教学内容设计按照世界民族音乐不同文化区域划分,遵照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特征,广泛接触各区域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专业音乐、流行音乐等诸多领域,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概念,打破主流与非主流的界限,让学生客观、理性地去认识世界音乐。具体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展开。
(1)第一阶段:转变观念,明确重点
本阶段主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主动意识强,笔者通过播放大量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世界民族音乐的思考,提出多元文化的相关概念,逐步引导学生改变观念,帮助学生从文化脉络中认识音乐。以理论和欣赏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认识。器乐部分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以欧洲音乐体系为基础学习基本功,侧重学习双手的不同基本技法与配合,并通过增加指法练习来巩固,为进一步学习作品奠定基础。
(2)第二阶段:逐步深入,提高技能
本阶段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入实际操作并不断消化、提升。经过前期的铺垫,学生对世界音乐有了一定认识,对各种音乐形态产生出强烈的好奇心,渴望进一步去接触。笔者以欧洲殖民文化为主线,从欧洲民间音乐开始,依次进入受欧洲殖民文化影响的大洋洲、北美洲和东南亚的音乐作品,先寻求音乐的共性,再学习当地音乐,体验音乐的个性,并进一步延伸出外来文化与本地区文化传统的关系,进而在两种不同音乐文化之间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座先前经验与新体验之间的桥梁,使学生产生共鸣,培养了学生对世界音乐更多的领悟和更持久的热情。
(3)第三阶段:全面展开,完整表现
本阶段以文化的多样性为线索,陆续展开非洲、拉丁美洲、西亚北非、南亚等地区音乐教学。这部分作品技巧性更强,如频繁的变化音、音区转换、各种复杂节奏的把握等,特别是准确表达浓郁的地域文化是这部分的重点。对于一个习惯用一种音乐体系去认识音乐的学生来说,接受其他的音乐体系是困难的,很容易用惯有的方式去衡量和判断,要想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必须站在跨文化的角度,以他文化的思维认识音乐。鉴于世界音乐的复杂性,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手段,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如学奏《美丽的非洲》一讲,笔者从黑非洲仪式音乐表演形式讲到社交功能;从表演内容讲到价值观念;从进行3∶2对峙、规则与不规则节奏混合的练习,讲到非洲特有的交叉节奏、复合节奏特点,引出点状的、跳动的动力性音乐思维,最后通过曼多林和中阮交叉节奏的学习,全面感受非洲音乐的特点。再如在学奏印度《阿丹陀・梦幻》一讲时,笔者在介绍拉格时从教唱音阶讲到音名的文化含义、旋律的装饰性特点;从16拍节奏训练讲塔拉的节奏圈概念,并延伸出印度宗教信奉轮回的理念。经过充分的感性认识,再开始学奏《阿丹陀・梦幻》,使学生能很快进入状态,体验印度音乐特有的魅力。一些技术难点还可以借鉴西方的技术方法,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如乐曲的快速走句,以先慢后快的方法训练,切分音符、附点音符、弱起、前十六音符、后十六音符的节奏训练可以通过专门的节奏练习来掌握。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427―428.
参考文献:
[1]威廉・M・安德森,帕特里夏・希汉・坎贝尔。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M]. 曹水清,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杰夫・托德・提顿。世界音乐[M].周刊,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陈自明。拉丁美洲音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李昕。从撒哈拉往南走――黑人音乐偶拾[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5]大卫・戈尔滋沃斯。澳大利亚的加美兰教学:跨文化音乐教育的一些观点[J]刘勇,编译。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1998.
参与式教学 篇六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 角色转换; 集体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56-01
创新教学模式,是当今教改的主题。我是一位中学教师,我校近年也在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那种“灌输”的沉闷气氛,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在探究新知、体验新知、巩固新知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现我就构建新模式过程中,教师要做出什么样的准备,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结合我校的教改实际,谈以下四个看法:
1 教师角色转换的思想准备:由原来课堂上的“演员”变为当今课堂上的“导演”
新模式要求教师角色转换,要从原来课堂上的“演员”变为现在课堂上的“导演”,教师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传统模式的长期影响,广大教师教改观念的普遍滞后,教师心理的准备不足,已成为构建新模式的难点。为些,应提前让教师作好相应的思想准备,让教师领悟到实施这一模式的意义、原则、方法和策略,促使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了解并接受新的教育理论,认可对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从而自觉地把自己原有的“演员”角色定位,转变为“导演”角色定位,变“要我实施新模式”为“我要实施新模式”,把教学改革化作自觉的行动,为全面构建新模式奠定良好的实施主体条件。
2 教师业务素质的技术准备:由传统个体备课变为年级学科集体备课
学生主体参与型模式的实施,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情境设计。 创设情境是学生主体有效参与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到学生以一个什么样的心境进入学习过程。学生“探究”意识强不强,“参与”积极性高不高,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科学与否。而情境的创设,不同课时有不同的知识特点,难度不一,作为教师个体,要创设好每课时情境的思路和水平是有限的,集体备课方式可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
2.2 循序渐进以“问题”为载体。 “问题”载体的设计,是新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与情境设计一样,单个教师在一个学期里,要设计好几个课时容易,但要贯穿各学年始终,个体的力量、水平、素质显然不够用。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甚至积极收集、借鉴外校、外地关于某一课时的智慧,显得极为重要。
2.3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新知、拓展创新空间。 新模式就学生获取新知的途径,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中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而是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经验和以往的知识基础,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自主探究的环境中来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获取对新知的体验。这一过程中,哪些是学生自己能看懂,能学会,能做,能说,能探索的结论,集体备课时都应做出明确的定位。
3 教师亲和力的情感准备: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变为“和蔼可亲“的引导者
实施新模式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必须改变教师那种过度威严的现状,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3.1 倾注爱心提高教师的亲和力。 当老师平日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上课时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慈爱宽容,语言和蔼幽默,学生就会对老师有感情,自然地喜爱老师所教的学科。只有师生互敬互爱,气氛宽松,爱在学中,学在情中,学生毫无心理压力,才可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主体参与、创新发展才能从可能变现实。
3.2 允许学生出错,培养学生心理安全感。 当学生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不要急于作出评价,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让他们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找到成功的喜悦。相反,如果不宽容学生学习上的失败,就等于堵塞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道路,就会打击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3.3 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思考、有创新。质疑的过程正是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教师能因有些学生所提问题不是教材里的内容就置之不理,而应视问题的种类,因势利导。总之,要让学生们为自己提出问题,能得到教师认可、并获得数学新知而兴奋无比,使学生充分尝到动脑筋、爱问为什么的乐趣。
4 教师课堂组织的能力准备:既需预案在先、成竹在胸,又要临场发挥、随机应变
学生主体参与模式的课堂教学组织,一般要经历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展开分析——小组合作讨论——组间交流补充——形成创意见解——操作学具验证——自我评价、归纳总结——开放性练习、拓展知识等过程。
4.1 科学分设讨论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组织形式。首先是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少,不利于讨论交流和相互帮助;人数太多,不利于性格内向学生的个人充分展示。其次是成员搭配,小组内成员按成绩好中差搭配,性格外内向搭配,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较好。再次是明确任务、分工到人。
4.2 认真拟定讨论制度。 学生因性格不同,对学生讨论不进行制度上监管,就无法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因此,要拟定课堂讨论制度,规范学生讨论时听、说、交往的具体要求。比如:听,要学生养成倾听同学发言的习惯,善于把同学的解法与自己的比较。说,要有敢说的勇气,每位同学说话时声音要响亮,条理尽可能清楚,让人一听就明白。交往,要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同学的发言,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参与式教学 篇七
对于参与式教学的本质理解,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陈向明(2003)认为参与式教学已经是国际普遍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不断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强化批判意识。高广胜(2009)认为参与式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参与式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教学理念。例如,许建领(2006)指出,参与性教学以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核心,强调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投入,从而实现其内在素质的强化。最后一种观点认为,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法。例如,李峻(2008)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透视与反省,认为参与式教学首先应当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而教学方法是理念的载体,参与式教学并不是以特定模式机械的运作,而是在现有条件下进行的即席创造。陈时见(2014)认为从理念上讲,参与式教学提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和共同参与;从方法上讲,参与式教学要求师生平等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综上所述,参与式教学模式是以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教育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原则
1.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性原则。
本科学生提高《教育经济学》课程知识应用能力,应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训练为前提。首先,根据加涅对学习类型的研究,概念的教学是基础,原理的教学是中心,问题解决则是前两种教学的综合和提升。其次,本科阶段的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是以概念的理解、判断和推理能力为基础的,并且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对判断的掌握,对推理的运用呈现出层次性、阶段性和等级性的特点。第三,教育经济学的学习必须以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理性感知为起点,才能指导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完成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的升华,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结构。
2.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和现实性原则。
探究性强调的是教学要围绕参与式教学的多元目标,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发现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树立探究的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设置探究性问题,创设与现实紧密相关的情境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现实性强调要在本科阶段教育经济学的参与性教学活动中,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具体而言,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社会现实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只有符合社会需要,才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否则,脱离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会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厌恶学习,觉得学习的知识只是纸上谈兵。
3.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和开放性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强化,他们越来越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来获得新知识、新观念。因此,本科《教育经济学》课程实施参与式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开放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参与式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情况,适时地变换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二是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应当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三是创造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理解、对话、宽容、平等、自由的环境里学习,能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方面的才能。
三、《教育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路径探讨
在《教育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践当中,教师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注重把教育经济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讨论和研究中来。具体改革路径可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进行:
1.课前预设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模式第一阶段应当更加注重课前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具体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明确问题设置的初衷和目标。任何一个好的问题都包含目标、已知信息和有限障碍这三个部分,当问题的设置初衷和目标之间距离越远,那么问题探究的空间就越大,越能提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自主探究积极性。二是要将书本上的理论性问题与实际经济问题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加工后有意义的问题指引下,学会发现问题,进而运用正确的探究方法进行探究,最终通过问题的解决掌握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树立并强化自身的探究意识。参与式的课堂表面上看起来是给予学生宽松的环境,让其自由探究,但就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向而言,探究是在教师预设问题的引导下进行的。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解,进而预设学生的思维路径,提出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问题。教师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例如,可通过观察、调查统计、文献研究等方法,让学生独立钻研、自主探究教育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上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大胆展示自己的观点,提高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科阶段《教育经济学》教学课堂中,引用趣味性案例分析、让学生针对开放性问题小组讨论、运用多媒体展示教育经济现象等都是较好的方式。在营造课堂氛围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与学生形成双向互动模式。大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与学生沟通,引导他们正确思考,防止出现大的偏差。其次,要重视结论分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结论都是不系统、不全面的,教师要引导小组之间信息的分享,使不同思维形成碰撞,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要加强追踪与评价。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足,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得出的结论往往有错误,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能运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
3.课后安排实践活动,完善课程考核机制。
参与式教学 篇八
践;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 G42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07―0040―01
一、 参与式教学的概念
“参与”是指参加活动的个体投身在群体活动中,与群体成员之间所发生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参与式教学是指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参与式教学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基本的合作,使学生在学习、活动、实践、探究、反思、感悟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认识与情感,从而达到改善班内学习氛围、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的目的。
二、参与式教学的优点
参与式教学是新的教学理念,它意味着教学观念的改变,这种理念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教师,教师不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动脑筋深入思考,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理念是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运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通过与同伴的探究、合作和交流,有利于挖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其次,能削弱初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被动的重复,在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有更多的独立探究时间,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参与式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参与式教学在培养合作精神、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之班额过大、资源短缺等主客观因素,导致很多时候参与式教学徒有形式,而没有实效。
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往往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不管教学内容、性质、难度,也不管是否有合作学习的价值,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一律由学生讨论完成,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让自主探究变得盲目而缺乏实效性。而且,活动的评价形式单一、主观、片面,只关注结果,不重视学生参与的过程;重小组评价,轻个人评价。
从实际情况来看,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活动小组分工不合理,讨论的形式也一成不变;教师对活动的目的交待不够明确,分工不够具体;在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前缺少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整个交流过程有时成了优等生的“一言堂”,其他同学只能成为一个倾听者和附和者。
四、如何构建参与式课堂
参与式教学的全过程从时间上可以分为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评价阶段。
1. 参与式小组教学活动准备阶段包括活动小组的组建和教学活动设计。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将本学科学习较好和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学生分到一组,形成一种互补;小组规模以每组4-6人为宜;座位的编排方式可灵活选用。为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应轮流担任小组内的不同角色,如组长、纪律监督员、汇报员等。
2. 参与式小组教学活动实施阶段包括教师的引导和小组活动。教师在进行活动前,应以教学设计为基础,向学生讲授活动预备的学习知识和概念。教师要为每个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