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的12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人音版但愿人长久教案 音乐课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一
《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辄、埋”等 3个生字,会写“管、尝”等
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
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课生字词。
2、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
2、 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出中秋的有来。 谈话:中秋节即月圆人团圆,因此古代的文人骚客都喜欢
用月亮来寄托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例如《静月思》(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个大诗人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而写下的一首歌。
3、
4、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标注自然段,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找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并找出原因。
2、检查:
(1)生字注音组词;
(2)教师正音领读;
(3)生字描红,指导书写;
(4)分组朗读课文;
(5)回答问题:
a: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b:埋怨——-月圆人不圆
c:宽慰——此事古难全
3、抄写诗词:《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播放音乐《水调歌头》勾起回忆。
二。部分理解,感悟文本
1、师引读第1段:故时候……派往密州去做官。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呢?(时间、地点、人物、身份)
第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些信息,有时间、地点、人物,那发生了什么事呢?(他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并写下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上节课读了全文,我们找出他的心情发生了三次变化,分别是怎样的呢(板书),导致他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条心理变化线去细细探究一下。
2、最先开始苏轼的心理是怎样的?
(1)理解“心绪不宁”
(2)为什么会心绪不宁?指名读第2段,结合语境理解苏轼中秋更加思念弟弟
3、中秋佳节,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可见他与弟弟的感情怎么样?从哪儿可以证明呢?(让学生独自完成)
(1)自读第3段,画出表现苏轼与弟弟感情深厚的句子。
(2)理解词语“情同手足”、“形影不离”并造句。
(3)小时候如此亲密,长大后?,分析“却”“各奔东西”“屈指”“七个年头”。
4、感情如此深厚的兄弟分开了七年,当然思念了,更何况到了一个团聚的佳节——中秋节。别人都在全家团聚欢欢喜喜的过节,吃瓜赏月,在此情景的衬托下,作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思念“心绪不宁”。
3、作者“心绪不宁”当然就睡不着了,他眼睁睁地望着“导读第4段”,分析:
(1)望着皎洁的圆月,苏轼的心理怎样?
(2)理解“埋怨”
(3)他埋怨什么?
(4)“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a.“无情的月亮”,月亮有感情吗?为什么这样说?(学生回答)
b.反问句→陈述句
c.抓住段后“省略号”想象一下作者还埋怨了些什么?
4、“埋怨有什么用呢?作者的满腔思念还是的不到抒发,他是不是就这样陷入长恨之中呢?不是,没有从哪看出来的?自由读第5段并思考:
(1)指名学生说
(2)分析:
a.“转念”是什么意思?(转变想法,换个角度和方
式思考问题)
b.“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
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找出四组反义词
理解十全十美
(3)他转变角度想问题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引读最后一句“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可以读出什么?可以看出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5、苏轼的确不是凡人,他懂得转换角度看问题,从怅恨中解脱出来,张扬出一种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怀,想到这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将对弟弟的思念化作一首词,吟诵起来。齐读《水调歌头》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诗人苏轼通过这首词来宣泄对弟弟的满腔思念,那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最后几句诗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出
句子来解释它?
6..配乐朗读
三。小结:
1.学完了全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苏轼和他的弟弟感情真的很深/苏轼真是一个胸襟宽广的人)
2.诗人满怀愁绪写下的这首词中,有两句被后人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们知道是哪两句吗?能不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他的意思?(课后习题4)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 .完成本课的课程指导练习
五。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此事古难全
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你们想知道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2、3小节
1、同学们,你们读到了吗,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候……)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过渡:(出示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指名朗读,齐读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课件出示)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学生跟着老师读(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出示:师范读——课后你们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三
《但愿人长久》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大家一起寻找有关苏轼的其他诗词,在课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可以运用过去学过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教师更多的起的是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个填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发挥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练习,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然后又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也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教材是载体,作为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分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个头》的创作经过。故事是此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有通情达理的情怀。本文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们介绍了古典诗词——《水调歌头》创作的经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并熟记生字组成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图片,卡片,小黑板,磁带。
2.网络搜集苏轼资料,了解苏轼生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交流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辨析形近字“赏、尝”,“稳、隐”,“官、管”,掌握多音字“埋”。结合课文、生活实际等说出“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屈指算来、形影不离”等词语的意思。
2、诗文结合,抓住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采用联系写作背景、图文结合、角色转换、省略号处想象说话等阅读策略反复品读语言文字,体会诗人思念兄弟的情怀以及豁达乐观的心态,理解词的内容,能说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读出诗人的情感变化,并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比较第二、三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初步感受反衬及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前置性作业:
1、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课文。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音乐渲染,激情导入
1、背景音乐播放《明月几时有》,屏显:花好月圆、皓月当空、明月高悬、欢聚一堂、团团圆圆、合家欢乐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一看这些词你就能想到哪个节日?(中秋节)
2、中秋是月圆的日子,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多美呀!让我们试着读好每一个词,行吗?(练读)谁读得美,谁先来?
3、读得多美呀!一个词儿就是一幅画,一篇文章就是一段情。这就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
过渡:千年以前,就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揭词、读词。
课件在原来的图+音乐上打出:词
(1)自己轻声读读、谁愿意读?谁还想读?
(2)苏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词的?(介绍苏轼)在课文中他的心情前后经过了几次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但愿人长久》,在课文中区寻找答案,从而了解诗人。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速度可以稍慢一些。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3、指名领读齐读生字词。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围绕这件事情,课文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尝试给课文分段。
6、组织交流。
7、再读课文,找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
三、合作探究,感悟“思念”
1、我们先来看看1-3小节,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
2、为什么苏轼会这么思念弟弟?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一起一起”“整天”“形影不离”“又有七个年头”等词的理解体会。(实物投影圈画关键词)
△原因之一:手足情深,聚少离多。
①“手足情深”:“手足”原来指手和脚,这里指兄弟。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一起一起“形影不离”板书。相机理解“形影不离”。)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指名读。
②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还能体会到什么呢?(兄弟间的感情十分深厚)“整天”
③引读:可是,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就会。
因为古人不像我们今天的人有手机、视频,可以用qq聊天等。
“各奔东西”意思?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圈出“又”(“又有”,表现聚少离多板书)如此情深的弟弟又分别七年之久,怎能不令人思念!
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和苏辙的感情很好。生练读,指名读,齐读。“整天”“!”突出。
△原因之二:中秋之夜,孤身一人
师简介:苏轼的父母、妻子在他做此诗前相继去世,他只剩下苏辙一个亲人。
过渡:在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你能想象一下在这月圆之夜人们是如何共度佳节的吗?第2节,指名读。真是一个温馨的画面。
但此时的苏轼却独自“独在异乡为异客”,在异地,在哪里?指名读第1小节。
想一想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身份)
△原因之三:触景伤情
在这团圆之夜,他却孤身一人(板书),看到别人(圈画)“欢欢喜喜品尝瓜果”“观赏着明月”。中秋之夜本来就倍感思念亲人,而且目睹他人的团聚,“每逢佳节倍思亲”,触景伤情(板书),更勾起了他对弟弟的思念。难怪他“心绪不宁”。理解。
3、现在请你把自己想象成苏轼,在中秋之夜你孤身一人,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读读1-3小节,把你的情感、你的思念表达出来。(自由练读、分小组分段赛读)
有感情朗读课文1-3小节。
指导: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用愉快的语气读。
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用伤感的语气读。
4、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渐渐西沉,远远望去,月光如水,这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窗前。瞧,多美的一番夜晚美景呀!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
5、可是,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在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却躺在床上,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状的惆怅与埋怨。他在埋怨谁?为什么埋怨呢?下节课学习。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前置性作业:苏轼的情感怎么会如此变化的?从中尼体会到他是个怎样的人?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苏轼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3、上节课我们探究了苏轼心绪不宁的原因,这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二、感悟“埋怨”(精读第4小节)
1、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苏轼在埋怨什么?指名回答,齐读。
2、指导感悟
(1)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睡不着。此情此景,就像李白在《静夜思》中所说的,引背已学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神情是怎么样的?(眼睁睁)你会觉得他怎样?(很孤独、很无奈,若有所思。)
(2)圈画出示:“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圈画:埋怨、无情〉
谁来埋怨月亮?指导读。
你平时是怎样埋怨别人的?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请一位小诗人上台站在电视机前试着埋怨一下。
此时,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使他心潮起伏。一起再次用朗读体会埋怨的心情。
(3)为什么苏轼在中秋夜会觉得月亮无情?
教师归纳:其实月亮不是人,无所谓有情无情。但是苏轼认为,是月亮增加了自己的烦恼和思念之苦,是月亮无情和自己作对。“花好月圆,人不圆”在苏轼看来,月亮应该是有感情的,应该是有同情、仁爱之心的,不应该和诗人过不去,所以,自己和弟弟身处异地,天各一方,月亮应该同情手足兄弟的分离,不应该这么圆
这么亮。这看似无理的埋怨和责问,实则表达了他思念弟弟的强烈感情。原来这埋怨之情来源于思念之苦。
(4)其实他不仅埋怨月亮,还在埋怨什么?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如果你是苏轼,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这美丽的夜景,如水的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5)你能带着这样的的心情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吗?齐读。(注意读好反问句,“怎么也”让人感觉苏轼辗转难眠。)
三、感悟“宽慰”(精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宽慰”是什么意思?板书。(宽解安慰。课文中指因得到安慰而宽心。)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
2、他换了一种想法,他转念想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反义词。投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师实物投影圈画几对反义词。
3、师边指边述。
4、“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换种说法)
什么叫“十全十美”?有句话叫做“遗憾也是一种美”。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5、小结:是啊。生活中有痛苦悲哀的时候,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刻,人生就是喜怒哀乐交集在一起的,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也就是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过渡:苏轼仅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再读。
6、是啊,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既然事实如此,离别在所难免,那就不必悲伤了,将思念之情藏在心底,一同欣赏这良宵美景吧!
7、想到这些,一种美好的感情萦绕在他的心间。正所谓继续投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是《水调歌头》中最有名的几句诗,其中最让人感受到苏轼豁达乐观的句子就是我们文中节选的部分,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吧!齐读诗句。
结合上文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书本中找找这两句话的意思。
(2)指名答,生齐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重点理解“人长久”: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
“婵娟”:美好的月色。
(3)上面三句话的意思找一找。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
(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②指名再读意思。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但愿:只希望。
婵娟:美丽的月光。
③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8、让我们也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齐读这几句词。配乐读、背诵。
9、再读:轻轻抬起头,对着这轮皎洁的明月,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读读词,再读读那一段话!
10、所以苏轼心情宽慰了。由此可以可见,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热爱生活积极乐观(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我们有时也需要换一种视角去看待生活、看待悲伤离合。
四、总结课文
今年的中秋节即将到来,在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想把这份美好的祝愿送给谁?学生不会说的时候,师引导(解放军叔叔、海外学子、台湾同胞……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六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指名背诵。
(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鼓励提问:
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
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
四、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
1.学习1—3自然段:
(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2)学生说(穿插读)
(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
(3)鼓励学生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圈画重点句段,准备回答。
(4)组织班级交流:
①指名说;②小组间相互补充;
③学生在书上画出相关词的意思:
(重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④师生分角色读(分词和词的意思);⑤男女学生轮读。
(五)朗读四、五、六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六)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
补充阅读材料: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教后小记:
在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走近苏轼的这一段心路中,我会常常忘却眼前摆着的是一篇小学四年级的教材。待从遐想中将目光收回到《但愿人长久》一文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赞叹改编的人。
首先,题目好。“但愿人长久”,从词中化来,既是苏轼对子由的心愿,也是他对天下人的美好祝福。待细细读过一遭后,谁又能不为苏轼折服,谁又能说,“但愿人长久”不是后人缅怀这一千年文化的伟人而在真诚地祈福?
其次,构思好。全文紧扣“思念”,转而“埋怨”,进而“转念”,最后“宽慰”,以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串连起苏轼撰写《明月几时有》这一名篇的心理背景。更把叙述的重点落在思念弟弟的有感而发上,无论是前半部分的介绍,还是后半部分苏轼的心灵独白,以及最后词的撷要呈现,都显得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教学总结 篇七
《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教学本文,我注重扎实训练:
一、以词引意
本文的一个重点就是理解词的意思,而这个意思就是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更自然、更快地理解词意,从而加快背出呢?我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先在黑板上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词意,接着再浏览全文,从文中找,引出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用小黑板出示内容,让学生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学生快速动脑记忆的过程,学生发现其实意思很好记,多读几遍,多比较几遍,大部分孩子就能把词意记住了。再花点时间背诵一下,就熟练了。
二、想象说话
本文可供训练说话表达的'地方颇多,比如用“一起……一起……”造句,比如想象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会说些什么?会想些什么?比如苏轼还会埋怨些什么?比如创编词,等等。有的采用填空式激发,有的采用语言情境激发,有的采用回忆讨论式激发。学生们在王菲的《水调歌头》的音乐中,灵感得到激发,情感得到升华,表达也自然顺畅许多。
三、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教学到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苏轼的心绪不宁,我和学生们一起回忆了中秋节的风俗习惯,讲了许多开心的往事,以此铺垫,用自己快乐的心境和苏轼的孤独情绪相比较,从而深切感受苏轼的惆怅。适当的拓展延伸,加快了学生的理解。
学完本文,我们一起吟诵了《水调歌头》全文,又一起吟唱了王菲的《水调歌头》,在音乐中,又一起吟诵了苏轼的其它诗词。那种氛围,我也似乎来到了苏轼的那个年代,来到了苏轼的心境,感觉飘渺但很愉快。
人音版但愿人长久教案 音乐课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八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第一课时
1、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到中秋,一轮明月勾起多少游子的思念之情啊!古代文人关于明月思乡,写过许多诗篇,你会吟诵那句诗?(学生吟诵)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写作过程。(板书:但愿人长久)
3、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学生拿出课前下发的《水调歌头》,交流关于苏轼的情况。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做官 思念 屈指算来 眼睁睁 躺在床上 悲欢 隐没 虽然 阴晴圆缺 形影不离 心绪不宁
2、读书过程中,教师针对难写的“缺”进行书写指导,侧重学生识记宇词能力的提高。
3、学生默读课文,组织讨论每自然段主要内容。
(1) 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一年—度的中秋节到了,今晚对苏轼来说有什么不一样呢?
(2) 指名读第2自然段,并在讨论中了解这段内容。(板书:皓月当空 举家欢庆 思念弟弟)
(3)中秋之夜,苏轼为何会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本节的主要内容。(板书:手足情深 别离多年)
(4)真是手足情深,苏轼后来是怎样度过这个夜晚的呢?指名读后面几小节,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板书:埋怨明月 真情宽慰 吟诵诗句)
(5)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1、《水调歌头》是作者思念弟弟的真情外溢。读读课文2、3自然段,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苏轼心绪不宁,他在想些什么呢?
2、组织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1)皓月当空,月圆人不圆。
你见过这样的夜空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理解“皓月当空”。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 ‘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情景。并引入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千年以前,同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他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苏轼的情感变化,谁再来说一说苏轼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一)感悟“埋怨”
(1)面对明月,苏轼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强烈。月亮渐渐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抬头看着这明月,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种情绪?读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是你,也会有这样的情绪吗?
(2)组织交流
随机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章内涵。
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看着这轮皎洁的圊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观察文中插图,在这样的月夜,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明白省略号的意思,想想他还会说些什么?
如: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3)指导朗读
(二)感悟“宽慰”
(1)作者后来却改变了想法,读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说说你对苏轼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
(2)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找找文中的几组反义词,体会“十全十美”的意思。
悲与欢,离与合,隐与现,圆与缺,人生就像月亮一样,每个月都有圆的时候,也有缺的时候,有出现的时候,也有看不见的时候。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欢乐和团聚的时候,有时也会有悲伤和别离的时候。
老师扮苏轼,说苏轼转念又想到的内容,请学生接下去和苏轼对话。(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深入体会十全十美的意境)
(3)自由读读苏轼写下的词句,再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还有不懂的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指明月,诗人希望什么能长留心间?读读第4段,联系今晚苏轼的所思所想,你知道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了吗? (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尝试配乐朗读)
(1)齐读全文,说说自己的收获。
(2)这首词中,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3)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月圆之际,还有许多人因为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时。
(4)你还知道哪些同样表达这种情怀的诗句呢?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九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
2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十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04
刘继英 发表
“文章不是无情物”,课文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有时作者将这种情感蕴藏在字里行间,有时作者将这种情感欲言又止,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空白。我们只有挖掘出这个空白,把情感点激化出来,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钱老师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在品读“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这段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想像苏轼兄弟俩小时候读书、玩耍的情景,然后进行情感诱发:“他们兄弟俩手足情深,还会在一起干什么?有的学生说:“他们一起去踏春……”有的学生说:他们也许会一起去河边垂钓……”有的学生说:他们也许会一起来吟诗作对”……此时,教师已经让学生沉浸在角色的环境中了,从而进入“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而又使唐人心,即为我之心”的境地。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刘继英&id=908
人音版但愿人长久教案 音乐课但愿人长久教案 第十一篇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二课。课文采用文包诗的题材以文解诗、凭诗赏文,叙述了宋代伟大文学家苏轼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过程,描述了苏轼与弟弟苏辙之间真挚美好的兄弟情义。文章温馨感人,情深意重,不仅细腻写出苏轼写作此词时的心态变化,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词人虽然自己不能与亲人团聚但是依然祝愿人间美好团圆的博大胸襟,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根据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十个生字其中睁是后鼻音重点圈出,认识三个生字其中“埋”是多音字。
2、能流利朗读课文,并且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2、能够联系上下文把握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出来的画面。
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苏轼和弟弟苏辙之间深厚的情义。
2、理解苏轼由“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复杂心理过程。
3、联系课文内容,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切含义。
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学法目标是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难点。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根据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学生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我设计了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和讲授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第二学段需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略诗文大意”,因此我将语文朗读贯穿课堂始终,同时采用联想想象法促进学生思维。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适当开展合作探究法的学习。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首先让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我会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中秋节是怎么样度过的,激起学生的兴趣,进而产生想要进一步了解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中秋节是怎样度过的念头。
(2)细读课文,深思熟虑
1、学生再一次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宋代的普通家庭怎样度过中秋节的段落,对比引出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并且让学生自行想象苏轼是怎样形单影只、对月独酌可以参考书中的插画。
板书(心绪不宁)
在这里我从普通人家入手,由面到点,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能有效利用联想想象法使学生获得深切的体会,了解苏轼思念亲人之苦。
2、接着由我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1苏轼心绪不宁的原因(苏轼与弟弟从小形影不离课文第三节,但是如今被派往密州做官,和弟弟各奔东西课文第一节)
找出与月亮有关的句子(课文第四自然段)带着这两个问题让同学们默读课文小组探究讨论。由问题一引出苏轼心绪不宁是由于与弟弟从小形影不离课文第三节,但是如今被派往密州做官,和弟弟各奔东西课文,由问题二引出月圆人不圆,所以苏轼心生埋怨。
适当的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触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过渡:“同学们,到了这里我们知道当月亮圆圆挂在空中,可是苏轼却独自一人被贬密州,月圆人不圆时,苏轼的心情是埋怨的,但他一直埋怨下去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请同学们细细朗读5、6自然段”
在朗读中思考,运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一点点了解苏轼的复杂心理过程,更是由于这样的过渡,引导学生得出苏轼的心情转变为“宽慰”。化繁为简
3、请同学朗读第五自然段中苏轼的心里话注意带出宽慰之后的积极乐观心理。
过渡:“苏轼和弟弟苏辙虽然分隔两地,可他们的情意不变。两个人在月下互相思念着对方,即使月圆人不圆,但是他们都共赏着同一轮明月,这就是苏轼在词句中写到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词句,(第六自然段)
学生朗读之后提出下列的问题:
1、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概括。
2、苏轼在课文之中是如何表现这两句话的,自己在文章里圈画出来。
过渡:世间有这么多的分分合合痛苦欢乐,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时候,所以十全十美的生活自古以来就难以实现,所以一味的埋怨,心绪不宁倒不如转换一种心态,在这里苏轼是怎样做的?请大声朗读诗句。引导学生得出祝愿世间的人都能和和美美共赏一轮明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形影不离各奔东西
↓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1、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师范读,学生朗诵。配乐诵读
2、说一说你觉得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文中圈圈画画做做标记。
3、背诵课文4/5/6自然段
人音版但愿人长久教案 音乐课但愿人长久教案 第十二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认识生字,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4、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变换及其原因,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感情。
重点:感悟作者的“思念”之情;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变换及其原因。
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感情。
1、激趣:中秋节在古代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月节”,有关月亮的古诗你了解了哪些?
那有关月亮的歌曲你知道吗?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有关月亮的歌曲。
【媒体】播放《明月几时有》,你听出了什么?点题。
2、动人的旋律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美好的感情会长留人们心间,就像那千古流传的古诗词,到今天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3、切入主题:这首歌曲的词作者就是900多年前的宋代大文豪苏轼,他在创作这首词的时候经历了复杂的感情变化,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把文中表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找出来:
【板书】 思念 埋怨 宽慰
看了这三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都有“心”这个偏旁)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吧!
【出示】请大家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苏轼感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三个词语之间打上箭头)
1、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苏轼思念了谁?在什么情况下思念的?
2、【媒体】出示两幅图:一是人们中秋团圆赏月,二是苏轼思念亲人。
(1)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感受?
(2)对比读,读出团圆的热闹喜庆,读出苏轼的孤独愁闷。
3、苏轼为什么会这样思念弟弟呢?用书上的一个成语叫——
【板书】 手足情深 (理解)
4、【媒体】出示练说,师相机点评。
苏轼满怀深情地回忆:记得小时候我们…… ……长大后…… ……
如今,分别…… ……此时此刻…… ……
5、是啊,苏轼的母亲、妻子和父亲都相继去世了,可以说弟弟苏辙是他唯一的亲人,在这万家团圆之际,他怎能不牵挂着他的弟弟呢?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6、过渡:牵肠挂肚却又无法相见,他只好借酒消愁,但“酒入愁肠愁更愁”。月亮渐渐西沉,他怎么能安然入睡呢?这时的他,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7、【媒体】出示“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这么亮呢?……”(配图)
探究“眼睁睁”“,体会苏轼的无奈。
8、师:苏轼怎么“埋怨”的?(点一点板书的“埋怨”)
生:“无情的月亮啊……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老师找出了一轮“月”一个“人”(边板书),请你帮老师完成这个词语填空。
【板书】 月圆人缺
9、要是在现代,你和兄弟姐妹的感情这么深,在中秋佳节之际,你会怎么做?
10、师:“每逢佳节倍思亲”,再远的距离也阻隔不断苏轼对弟弟的思念,感情越深就越发思念,越思念就越睡不着。在苏轼的眼里,此时的月亮是那么的——“无情”
指导朗读(“偏偏”含有责怪、埋怨的意思)。
过渡:他一直这样不停地埋怨月亮吗?你从下文中哪个词看出来的?(转念)
苏轼并没有沉浸在低落和愁苦之中,他要寻求内心的解脱和宽慰。我们来看看他“转念”又是怎么想的。
1、【媒体】出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2、边读边仔细体会,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苏轼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怀。
相机点拨。
4、师:因为他知道阴晴圆缺、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知道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是人生必须的经历,所以胸怀“美好的感情”,把祝福送给天下所有人。(着重圈点“情”字)
5、除了手足之情,还有哪些美好的感情会常留在人们心间?
师相机点拨。
6、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感情”来朗读这段话吧!
【媒体】配乐。学生读完,师接着朗诵《水调歌头》全词。
7、其中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至今,现在你能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
【板书】 长久、婵娟 (着重解读“婵娟”)
8、师:只要是真挚的、美好的感情都是人世间最真、最善、最美的东西,读到这两句词,你头脑里一定会浮现出感动你的人或者事,你最想把这句祝福送给谁?
学生交流。(课后继续送出你真挚美好的祝福)
1、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2、布置作业:中秋节快要到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明月”和“思念”这两大主题的诗篇,请选择你喜欢的几首熟读、背诵,我们来举行一次朗诵会。
2 但愿人长久
思念 手足情深
埋怨 月圆人缺
宽慰 长久 婵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12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