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帮大家分享的大学校训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校训 篇一
关键词:校训;办学理念;大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94-01
校训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的核心,是办学目标和办学原则的集中概括。它不仅凝练了大学的办学宗旨与特色,而且承载着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
一、校训的功能及其产生方式的演进
校训并非与学校同生,它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既是学校特色民族文化传统的沉淀与凝聚,更是该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的总结和大学精神的提炼。从功能上讲,校训对内影响和规范着师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引领着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方向;对外则作用于社会文化和文明理念,彰显大学精神,高举真理至上、崇尚科学的旗帜,从而起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校训的产生及其内容的确定向来就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不同时期的不同学校,校训的产生方式不尽相同。
(一)名人名言的铸入。有学问有影响力的名人,每每在社会的特定时期具有远见卓识和较高的社会威望,他们的思想言论往往得到学人们的尊崇。如早在1911年,清华学堂初创时就提出“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清华学堂章程》)。1914年,著名学者梁启超莅校作《君子》为题的讲演,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生,后被铸入校徽,高悬于大礼堂的上方,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至今仍在沿用。
(二)领导人的题词。孙中山在建立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的前身)时提出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镌刻在国防大学礼堂前厅的国防大学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就是同志当年为抗大题写的;中国科技大学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是由当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1959年的开学典礼上以《勤奋学习,红专并进,团结互助》为题所作的长篇讲话而诞生的;北京大学现在的校训“爱国、民主、科学、进步”是1998年百年校庆时同志的题词。
(三)校长的提议。著名的高等学府和文化中心——岳麓书院校训“实事求是”,是由民国初期湖南工专1917年迁入岳麓书院办学时,由校长宾步程所撰。当时,中国的教育制度又一次处于大变革时期,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莫衷一是,校长手谕“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从社会的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天津大学的校训为“实事求是”,由建校初期北洋大学原校长、著名法学家赵天麟首倡并承继至今。当年同志亲自兼任中央党校校长,给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的校训。如今,“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仍镌刻在中央党校校园内的一块巨石上。
(四)以民主集中的方式产生。随着依法治校、民主治校思想的日益强化,校训的确立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民主的方式成为主流。如湖南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就是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由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确立的。当前,国内高校新近确立校训的,基本上是采用民主集中的方式,广泛地吸引师生员工参与,层层组织讨论,力求形成共识,使校训产生的过程成为提炼大学精神的过程,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形成共同追求的过程。
二、确立校训的基本原则
校训在学校文化建设和长远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引领作用,其影响的显度、广度、深度和长度是其他学校文化载体所无法比拟的。因此,确立校训必须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进行。
(一)注重凝练性。校训作为理解和体现大学精神最直接、最简明、最深刻的实现方式,它的本质是对大学精神的凝练和彰显。好的校训能激励“大学人”积极向上,追求真理,服务社会,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规范并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师生员工的行为,这就要求校训要用最精练的词语蕴涵时代精神的精华,追求真理和科学,传承学术传统,张扬学者气质。因此,构建大学文化的关键与重点是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精神,确立自己的校训并使校训融入师生员工的心灵,并以此激励和鞭策人们为繁荣科学、宏扬学术、发展社会而奋斗。
(二)体现民族性。大学既有世界性,也有民族性。任何一所大学首先是属于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校训的民族性不仅体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内容上。天津大学校训“实事求是”就是源于中国古代的《汉书》;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牛津大学的校训“主照亮我”,具有浓厚的本土色彩。可见,校训作为校园内特有的文化形式,对民族性的体现有其必然性,任何抛弃了民族文化指引的校训,如同无源之水不能流长。
(三)力求独特性。校训因其文化传统、学科特色、治校理念不同,必然要求各具特色。西方大学在这点上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尽管他们都强调追求真理、服务社会,但他们的校训鲜有雷同,而且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精神。当然,我国的一些高校在这方面也展示出了特有的智慧。如北京舞蹈学院的校训“文舞相融、德艺双馨”,充分地体现了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个性化要求;北京林业大学的校训“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体现了以农林为主的学科特色。
(四)坚持民主性。民主管理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特征。确立校训是学校文化管理的重要方面,同时,确立校训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全员践行校训所蕴涵的大学精神和行为准则,民主管理和师生参与的过程正是形成共识的过程。
(五)保持稳定性。校训伴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进步而发展,中国的不少高校却喜欢与时俱进,从而使校训的尊严和旗帜的形象大打折扣。保持稳定性并非使它亘古不变,其内涵要不断更新和丰富。
在院校调整、重组、升格,新的大学诞生之际,在各高校普遍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势下,了解和把握校训的文化底蕴,把握大学校训与大学精神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建立共同愿景、凸显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优化大学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大学校训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普通话;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09-02
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是当前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高等院校是推广普通话的主要阵地,高校学生是推广普通话的生力军。然而,随着高校全国招生的普及,高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个省份,来源复杂、语音特点不同、普通话水平高低不同。因此,作为我国高素质层次人才的高校大学生在促进全民族普通话的普及和应用中并未起到应有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因此,探索适合高校大学生普通话培训的有效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层面存在的语言问题
(一)学生普通话基础薄弱
高校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生源较广泛,而各地的语音面貌和语言习惯又大相径庭,从用语习惯到发音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另外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通话教育在中小学开展的比较少,受到家庭、教师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培训意识比较淡薄,从而导致高校学生的普通话基础比较薄弱。
(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低
由于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主要考察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情况,对思维训练以及语言表达训练方面基本不涉及,造成大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后出现语言逻辑思维能力差,语言组织能力差,说话条理不清以及语言逻辑性不强等情况。
(三)说话兴致不高,训练积极性差
高校学生大多在初高中阶段缺乏必要的语言训练,尤其是来自偏远农村的大学生,由于语言基础差,方言严重,部分内向的学生缺乏胆量和勇气不愿与人进行语言沟通。许多学生在交流中更习惯于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尤其是与同学中的老乡一起交流时,更愿意使用家乡的语言,保持一种认同感和群体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习普通话的进程。
(四)普通话认同感差
学生对讲普通话的意义缺乏认识,更多的是为了通过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而做的临时性、阶段性的应付式学习,使普通话测试成为一种短期行为。随着普通话培训、测试的结束,学生对在生活工作中使用普通话、推广普通话的愿望和重视程度也就结束了。
二、高校自身层面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和教师的普通话意识淡薄
由于高校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从教师到学生对于语言规范的意识并不强烈。尽管在高校教师中,普通话基础都较好,但难免在授课中存在用词不规范、方言授课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普通话教学的推广,教师语言规范意识不强也直接导致了普通话教学效率的低效。
(二)培训课程随意性强
高校普通话培训课程设置存在科学性差,以及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等方面均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也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同时,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创造性不足,照本宣科较多。
(三)学校普通话课时少、教学资源紧张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校的教学设备明显滞后,缺乏必要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施。同时,在课程安排中,普通话课程课时较少,不能兼顾讲授语音理论知识和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学生只能学到一些语言知识,在普通话水平上没有大的提高。同时,学校受编制等客观条件所限,普通话培训的专业教师较少,甚至很多学校没有这样的编制,直接由普通话水平较好的老师来兼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通话在高校的推广和普及。
三、提高大学生普通话培训效果的对策研究
普通话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三个层面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从而在促进全民族普通话的普及和应用中起到应有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一)在课堂培训中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普通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自信心,端正其学习动机。其次,要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坚持使用普通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口语活动,锻炼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普通话课程中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改进普通话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在普通话教学中应坚持“以练为主、以讲为辅”,让学生通过听音、辨音等方式掌握发声方法,通过让在学生练习过程中不断纠正其方言中存在的语言缺陷,来提高学生对于普通话的语感。同时,教师要提高普通话的实际应用,把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以提高他们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从而营造出一种学生乐于参与、积极表达的课堂环境
(三)大学生普通话培养与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
将大学生普通话培训与学生专业、职业素质相结合。大学生的普通话培养要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相结合。在课堂上不仅要进行普通话的教学,还要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目标,加强学习和研究。将普通话培训与专业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尤其是与口语密切的专业,可以开始“职业口语交际训练”、“商务口语”、“法律口语”等专项课程,将普通话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四)普通话测试要做好考前和考后培训工作
普通话测试的考前培训是保证测试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做好考前培训的宣传工作,加强对学生的考前教育,使其认真对待,积极准备。通过培训教师的指点和讲解,可以使学生进行系统的普通话知识学习,从而找到自己发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普通话测试的考后培训是提高语言困难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重要途径。普通话水平测试后对未通过或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普通话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通过了解自身存在的语言缺陷等问题进行有重点的培训,从而提高这类同学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将普通话引入学生第二课堂
充分利用学生的活动平台,将普通话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渗透到学生的各项日常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普通话水平。例如:通过辩论赛、演讲赛、朗诵比赛、话剧表演大赛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觉地练习普通话,促进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探索高校大学生普通话培训途径,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和热情,加强高校对于普通话培训的重视程度,强化普通话的教学和训练,从而对推动全民族普通话水平的提升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迟永长。面向现代化:我国普及普通话教育的战略思考[J].教育科学,2008,(2).
[2]王栋。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当代大学生的语文素养[J].语言教学研究,2006,(1).
[3]李学军。从普通话测试看师范院校普通话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7,(6).
大学校训 篇三
北京大学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北大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北大开创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文科、理科、政科、商科、农科、医科等学科的大学教育,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