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语文的教学随笔(优秀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写过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下面这8篇语文的教学随笔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语文教学随笔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语文教育随笔 篇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发给学生相关材料,让学生自己去筛选感兴趣的材料。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重视让学生联系社会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通过朗读作出自己的评价。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

三、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倡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四、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诗歌要求学生多诵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让学生多诵读,让学生在反复、比较的诵读实践中增加语感,发展语感,加深领悟。

五、设计联想、想象训练

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还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语文教学随笔 篇二

课程标准指出:“应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这个问题。

第一,具备探究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社会的需求。社会竞争和发展都需要思想敏锐、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从学生接受教育的阶段来看,高中学段注重培养探究能力具有必要和可能。

第二,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来看,积极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能有效地保持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实践证明,思考、探索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而不断产生的思维成果是维持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多想出智慧”,“我思故我在”,思考和探究对学生智力发展,逐渐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达到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说,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促使语文教学追求卓越和优秀,追求高品位。

但是,语文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都清楚,高中语文教学传统,尤其是以应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要培养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新要求就有着很大的反差。要贯彻语文新课程关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理念,在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至少有两个问题至关重要。

第一,要有真正的问题意识。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传统的课堂不是没有“问题”,而是问题的质量要反思。什么是“真正”的问题意识?首先,提问的出发点是为“学”设疑,有引起学生思考探究的功能,而不是推动“教”的程序步骤;提问的最终目的不是或者主要不是追求问题答案,更不是唯一答案,而是逐渐养成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其次,提出的问题应该成其为问题,是一个问题,有思考的空间,有探讨的价值。

进一步地说,如果把提问的立足点定位在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那么教学中的问题应该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或师生一起探索的问题,而不是为验证而学习的假问题。问题的内容应该是语文的,即人文性工具性兼备的问题。既是人文性,那么在设计的内容上应该很宽泛,举凡自然、社会、人生的内容都在探讨之列。既然有工具性,那就要提供语文知识的支撑,有“工具”可用,或有助于掌握终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种知识很宽泛。有学科层面的基本知识,有能力层面的知识,还有方法论方面的知识,过程或方法论方面的知识等等。没有这些知识显性或隐性的支持,思考探究会偏离科学轨道,事倍功半。作为语文课,许多知识的动态性更明显。不少领域的知识还得师生一起建构,建构的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以新课程的观念来认识语文教学,这里头有大量的文章要做。还有提问的角度、难度,提问的方式都要有周到的思考。总之,问题意识和提问方式是培养探究能力的首要问题,而且衡量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最重要的指标是学生对提问有没有兴趣,是否能够提出有一定分量的问题。

第二,探究能力的培养拒绝教学的功利倾向。功利性倾向是基础教育的痼疾。据上海学生学习价值观调查显示,54.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是为了升学或“谋求理想的职业和社会地位”,15.4%的学生认为是“期望在自己喜欢的专业上有所成就”,学生功利性学习观占主导(2019年2月1日《中国青年报》)。只要略作反思,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与我们从事的基础教育密切相关。

新课程提倡的探究能力只能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有效培养,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和思考过程,过程即目标,过程即成果,而不能把追求问题的答案作为最重要的目标,更不能作为唯一目标。探讨问题中,不仅允许而且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思考问题,鼓励发表不同意见,爱护学生发表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个人见解。教学中的急功近利行为主要表现在流行的学习价值观上:对考试有直接作用的称之为“有用”,否则被斥之为无用。可是真正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还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一些与“有用”无关的东西。众所周知的道理,任何一项科学研究的“作用”,在研究之初是很难看出来的,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才见出其改造世界功效的例子并不少见。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使受教育者受到伤害。

语文教学随笔 篇三

近期,我们学校组织了小学语文教师团体听评课活动,收获很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教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他们或浅唱低呤,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仅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安继芳教师教学的思路明晰,崔云宏教师幽默的语言,郭海瑞教师课堂中的娓娓道来,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在课堂上学生乐此不疲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下头我谈谈自我的体会。

一、教师 www.kuaihuida.com 语言要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郭海瑞教师在教学《搭石》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图景,一边听教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思绪。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安继芳教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资料奠定了基础。崔云红教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他用自我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引领着学生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当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安教师所执教的《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本课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安教师让学生边读边想,将少年闰土的形象完整地展现给大家。而在开放引导这一环节,安教师采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馈、多维评价、多向调控。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教师还是要感激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十分可贵,教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教师相信你必须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我: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本事,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我更喜欢安教师的教学——严谨、科学。安教师的课严谨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我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必须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安教师的课亲切、自然,看似平淡,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榜样就在身边,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我们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我的教学生涯。

语文教学随笔 篇四

学习兴趣对人的学习和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事业有成的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伴随积极情绪的心理和倾向。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便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事,乐此不疲,效果自然就好。那么,怎样培养这种学习兴趣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敢于探索,而小学语文教材又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富有艺术魅力。我们要利用语文学科和儿童心理特点,以高超的教学艺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教学生学“明”、“男”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的字,从中间分开,装进信封分给几个小组,让学生用信封里部件组字。这样训练,使学生在深厚的学习兴趣中掌握了知识。

二、利用新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的兴趣。

无数事例说明,那些与牢固掌握的旧知识和经验相联系的新知识最能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不是孤立地讲新知识,而是深刻把握教材,善于把新旧知识有机的衔接起来进行教学。如识字教学中,用基本字带全体字,同意字归类,形近字比较等,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三、在成功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现,一次表现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因为获得成功的学习,会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更多方面地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获得成功的机会。例如,我在教学生识字过程中采用了“收集商标识字法”,就是让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商标(食品包装盒、药品包装盒等)收集起来,对商标中不认识的字问家长、哥哥、姐姐、售货员阿姨或邻居,回校后再把收集的商标贴在教室后边互相交流,把课堂学习形式转化为比赛形式,达到了全体参与,乐于参加的目的,又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后的喜悦。

四、利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的兴趣。

迁移可以用于动机的培养,也可以用于兴趣的培养。如果某些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兴趣,对语文却不感兴趣。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解应用题,或自编应用题,使他们逐渐体会到语文在学习各科中的重要作用,引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

比如创设实践情境,多组织几次符合小学生特点的,与语文学习有关的实践活动,创设趣味情境。如在学习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1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录音朗读中所读到的秋风、秋林、大雁去感受秋天。然后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学校周围的果园,树林,小溪边找秋天,亲身感受“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的秋天之美,感受“黄的,红的,雪白的”秋雨和“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秋天就在我们的身边。回到教室,让学生学写描绘秋天的字、词、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升华,逐渐将所学知识“吸收”、“消化”。

教师要爱护学生良好的兴趣方向,纠正缺乏兴趣的偏向,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注意克服盲目短暂的兴趣,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的效能,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语文教学随笔 篇五

以前听到过什么“语文味”啊、“人文性”啊、“工具性”啊等等。一直以为,语文教学应该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教学,其实也没错,不是这个语文学科的教学观念表述有错,而是自己对这个概念想得太简单,太简单!人文性是一个共性的概念,工具性亦然。我曾经的思想当中,觉得人文性大抵如内涵、叙事说理、人物精神,工具性大概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用词造句等等。而且平时以这样的观念来解读课文,分析课文,设计教学,执行教学,也能上得完一节课。但是,我觉得如果我这样去解构,还是停留在表面上,肯定是在原地踏步,不会进步的。

“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还有,“内容”是第一边界,“涵义”是第二边界,而“形式”则是第三边界。回想自己曾经的课堂教学,好像一直徘徊在第一边界,有时拾级上一台阶,大概也在教学“涵义”的这一边界,蓦然回首,自己也无非在“第一边界”和“第二边界”之间兜圈子,还是停留在教课文识大意明道理这样的平台上。当然也不是说这些不需要,否则学生无所得。而语文作为存在,本身就是语言的形式存在,形式表现内容,我感觉在自己初读课文时还是以“第一边界”、“第二边界”的视角来读的,仍然浮在表面地了解的主要内容,大致含义。这样的学习课文,本身就不深入、本身就没有真正意会作者写作形式上、语言表现上的特点,怎么能够设计出好的教学思路来呢?怎么能够更好地执教于课堂呢?

“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秘密”,也就意味着大多数人是看不见的。有些时候也不是不想去看见独特言语表达形式,但靠着纯化的语文素质,凭着一双钝感的眼睛,想要发现却发现不了。缺乏一双“语文的眼睛”,“语文”在我们面前就不成其为“语文”了,它只是“内容”、“含义”,只是我们大都数时候都能够感知的“第一边界”、“第二边界”。一想到自己曾经乃至现在仍游离在正确赏析文本形式方法之外,感觉语文真的是白学、白教了,内心陡然充溢万般惆怅。

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语文意识习惯是多么的重要。朱光潜先生“近年来的习惯”——“第一步就留心它(文学作品)的语文”,恰恰是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现在还没有养成的习惯,而语文的“独当之任”恰恰就在这个习惯上。要养成这个习惯,很难,因为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反观自己,确实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没有好好留心它的“语文”,一方面是受基本的学习方式、大脑接受习惯的影响,往往是拿到一篇就先看主要内容,这与平时读书看报了解快餐文化的习惯有关,而且大脑在接受新知时往往是表面的、新鲜的、易接受的知识先入为主。至于言语形式,要分析、静观、体味得之,确实不易发现其特点。要培养这个习惯,要很尖锐的敏感,这对个人的语文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仿佛要像扁鹊神医似的,看一人面相便知病之轻重,这是多么难啊!而且,这种习惯的培养需要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这对我们的。学习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非一日之功可成。想着想着,我心里便觉压力沉重。学习似登山,确实如此。原以为看一篇,是件舒服、惬意的事,要展开课堂教学,只要应用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就行,殊不知教师自己要领会一篇是需要极端谨严的和极艰苦的挣扎的过程才可有所为,唉,教学真不简单啊!想要拥有语文意识真的是难啊!

语文意识,不仅要关注文本“怎么写”,还要关注“为什么这么写”。“怎么写”是“话语形式”问题,要了解这一点仍要有极端严谨的和极艰苦的挣扎才行,仍需要尖锐的敏感才能发现别人之未发。而“为什么这么写”是作者的“话语意图”、“表达意图”、“创作意图”,这是“境感”问题,需要良好的境感素养,这又对我提出更严苛的要求。

想着想着,便觉要树立语文意识,拥有语文意识真是难啊,要面壁十年图破壁么?我的心里仍压着一块石头。但是,我们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只要树立了坚定的信心,语文意识一定能形成。

语文教学随笔 篇六

临近期末考试,今天妈妈又有空,便带我去玩。一路上,所见所感还真不少,真的让我放松,减轻了点压力。看到风景很美有那瓦蓝的天空、秀丽的山峰、美丽的夕阳……忍不住提笔记叙下来。

——题记

一路上的美景还真不少,但最让人陶醉,让人怀念的是那美丽的夕阳美景。

天渐渐黑了,我们只好回去。坐在车上,风迎面吹来,轻轻的抚摸着我的脸庞,掠过我那乌黑秀丽的长发,让它在空中翩翩起舞,自由自在的飘荡,凉爽极了。我抬起头向窗外望,只见太阳已经差不多快要落完了,但太阳依然努力地用自己那微弱的光把周围的白云染成了深橙色,使白云们穿上了橙色的衣服,白云周围的景物在橙光的照耀下,显得很宽阔、很温馨的感觉,它们衬托着周围高耸入云、直插云霄的山峰,远远望去,仿佛是一望无际、波澜起伏的大海。上面有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周围有变换多端的白云,越靠近太阳的白云越是橙色、而远离太阳周围的白云,色泽则越来越浅,直到白色。从远处望去,好像宽阔的大海上屹立着许多高耸入云的山峰,而这些山峰的顶尖则直插云霄,好像躲在了云里,轻飘飘地,山峰的顶尖也是高低不同,美极了,仿佛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如果时间可以停留在这一刻,相信这美景将更美,因为将有更多的伯乐来欣赏这匹千里马。

也许是最近要复习,准备期末考试,很久没有这么轻松了,一看到这久违的美景,总是会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在我的脑中挥之不去,久久不能忘怀!这美景给我留下了起风时抚摸我的脸时的温柔,它带有点淡淡的清香,这不正是母爱的感觉么?

母亲这次带我出来,使我轻松了很多,减轻了不少压力,让我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真的要谢谢母亲,哪怕说声谢谢,可我还没来得及行动,母亲便说,努力复习,7月1日是你的生日,又是香港回归10周年,我将送你一份大礼。我想:这应该不是母亲给我的压力吧,或许是,那也是使我成功的动力,这是母亲爱我的一种形式吧!想到这,我的视线不知不觉的模糊起来。啊!母亲——谢谢你!

——后记

语文教学随笔 篇七

今天是学生报名的日子,我没有做班主任,八点半到校的。校园里很热闹,都是孩子,孩子们一个个穿着新衣服,笑呵呵的拉着家长的手,或者和伙伴一起相互看着,叙说近一个月的想念。我快步穿过孩子,上了二楼,到我们教室了。班主任已经拉开阵势了,在教室门口摆张学生桌,家长在教室门口排对交学费,班主任正收得辛苦呢!我看见我那些孩子了,孩子们见了我都欢欣的喊着我。我冲他们笑了。子涵和泽芳特地到我面前,拉拉我的手,亲热的和我问好。我赶紧摸着两个小姑娘的小脸,说都长大了!我跟主任说我帮忙去领书吧。我叫了几个比较强壮的孩子,还请了几位热心的家长,跟我一起到总务处领书了。很自然的拉着子涵的手,我觉得真的像拉着我逗逗的小手呀,穿过一个个捧新书的学生,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新春的喜悦呀!我们二年级的书不多,可是本本都是A4大的,看来今年孩子们的书包还是不轻呀!家长就是好,一下就帮拿走了大部分,剩下一叠语文书,看着四五个孩子都热切的看着我,看得出他们都想帮拿呀!我笑着分书了,一人拿五本,人人有份。这下,五个孩子都都满意的笑了!我也拿了几本书,跟在孩子们的后面,又回教室了。

报名还在继续,我还要到四楼分发老师们的书,我帮班主任请了热心家长,叫他们帮忙班主任分书,搞卫生。跟我们班主任说了要让她辛苦了。她说你一样辛苦。我们相视而笑,和我的学生们告别了,开始做那些杂事了。

到了四楼,正好分各年段的书,陆陆续续有不少老师来了,问了很多事,科室里真热闹!我发好了书,把我们二年级的放在一边,我拿到三楼给我们段长,同事一个寒假不见,大家都很亲热的招呼着,说笑着。

语文教学随笔 篇八

语文教师批作文,天经地义,义不容辞,不容推脱。

可是,当您经历了280名学生以各种借口转学120名后,且这120名学生在全级280名学生的前二分之一以内,您会是怎样的心情。

当今教育的无奈与悲哀。

剩下的这160名学生无疑是我们这些走不出去、调动不了、蛰居乡镇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对象了。

不用细说您也知道,这些学生又平均分成四个班,每个班中写作文能打眼、比较通顺的只有不到10篇,其余的简直说是惨不忍睹或目不忍睹。但是,偏偏是这样的学生,还要让你拿出成绩。不是妄想,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我不管,你一定要出成绩。不出成绩为你任课教师试问。

于是乎,我就拼了命的教,从拼音的声母韵母;从写字的先横后竖;从上课有问题要先举手,老师同意后才可说话等等等等,初中的老师又当了一回幼儿园教师,苍天眷顾啊苍天眷顾!

牢骚归牢骚,学生的作文还是要认认真真地批阅。

谁让咱是有良知有良心的教师呢?

耐下性子,皱着眉头,强忍怒火,细细披阅。

从一个一个的错别字,从不通顺的句子,从字迹潦草中,一点一点,一处一处,慢慢批改,慢慢订正。

这其中的辛苦可是一般教师所能体会得到的?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以上这8篇语文的教学随笔是来自于快回答的语文教学随笔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