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最新15篇(三峡教学设计优秀最新)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快回答整理了15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三峡之秋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之秋》教案 篇一

一。课前交流。

自我介绍,知道我姓氏之后,你们怎么称呼我?感觉很亲切,今天一下子多了那么多的学生。在这里我可告诉你们个小秘密,20年前的我和你们一样,也是这所中心校的一名小学生呢?所以我们是名副其实的校友哦,你们现在还可以称呼我什么?今天我旧地重游,并且再一次跨入母校的课堂,你们谁能找个词来形容一下我此时的心情?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么聪明,把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形容的如此恰当,那我也来揣测下你们,看我说的对不对?你们都很喜欢旅游,喜欢和爸爸妈妈出去玩,对吗?但有个地方你们迄今为止没有去过,那就是中国的十大旅游胜地之一长江三峡。我猜的对不对?不要紧,我也没有去过,今天我们就随着作家方纪一起去“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板书课题,)

一起读读课题。(齐读)多好的题目啊,简单的四个字便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预习

课下同学们都搜集过三峡的相关资料了,谁来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三峡?

你们了解的可真不少,在搜集资料、预习课文的过程中,三峡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找个词来形容下?

你们用了那么多美妙的词语来形容三峡,可见三峡景色确实是秀丽无比,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景色的?哪些词语显示了是按照时间顺序?(注意了写作顺序,文章就会显得很有条理)

四、合作交流

现在我们就随着作家一起去三峡旅游了,我们真的来到了三峡,看到了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树,月光,那里的一切,此时你带了相机,你最想拍下秋天三峡的什么景物?大家自由读读课文,找找看,找出来后就把相关的句子多读几遍,提起笔来。把你喜欢它拍它的理由写在一边,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这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老师说明白了吗?开始吧

(教师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喜欢的句子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为什么画这一段。加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这叫会读书。

五,品读体验

师:通过刚才的静思默想,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很多感触和收获,对了,带相机了没有?你的眼睛就是级的摄相机,谁来说,在三峡你最想把什么拍下来??

生:我喜欢拍橘柚树。

指导书写“橘”字

师:是呀,橘柚树是三峡秋天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师:真是会取景的小摄影师,能把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吗?

师:我知道有很多小摄影师也拍了橘柚树,但和这位拍的橘柚树不一样?谁来说?(课文还有哪些地方也描写了橘柚树?)

生读第二段。

师:同样是写橘柚树,比较这两个自然段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不一样

(第一段通过橘柚树的叶与果实的变化来体现三峡秋天成熟的气息,第二段侧重写橘柚树上的露水、阳光,体现三峡秋天早晨的明丽。)(随文板书:明丽)

③ 小结:同样的景物,描写的侧重点不同,体现出来的特点也就不一样。

(2)“长江”

① 生读相关句子,谈感受,补充。

② 还有谁拍到了和他不一样的长江?你找到了吗?(学生找句子,汇报)

对比句子。

◆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自己小声读读这三个句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点拨学生的发现:比如当学生讲到我发现了长江变化很大,中午热烈,下午平静,夜晚宁静,老师点拨:对啊,长江气象万千,变化多端;当学生讲到我发现作者第一,二句用了比喻的手法,第三句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长江的变化,此时教师点拨:是啊,同样写长江,巧用修辞手法,就能凸显出同一景物在不同时候的不同特点)

C、长江的这些特点,中午的热烈,下午的平静,夜晚的宁静,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吗?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争取把这些特点读出来,老师有个经验,可以把书读好,想不想知道?

在朗读的时候把自己放进课文中,像自己真的到了那里看到了那里的景物似的,边读边想像,看脑子里出现了什么画面,也就是“过电影”。注意:把你感受写在脸上,把你的体会融进你的声音里。

(生练读)

③ 指导“中午”的长江。

A、长江中午的热烈,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指名读。

B、评读。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建议?(你觉得好在哪里)

你觉得哪些词语重读更能突出长江的热烈?

教师抓住“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等重点词进行指导。

再次指名读。

C、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长江的热烈吧。(齐读。)

(3)① 如果说中午的长江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帅小伙子的话,那么,下午长江就是一位??夜晚的长江就好像一位????

(温柔文静的姑娘,沉睡的婴儿)

下午的三峡——这位文静的女孩可是很有耐心的,她来的早去的迟,爱美的她披着什么而来?谁用相机捕捉到了??

生找描写雾的句子。

▲雾中的长江是这样的平静而朦胧,能谁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这种朦胧、轻柔的感觉,你能把它读得轻些、慢些吗?

夜终于来了,喜欢拍三峡夜景的同学,你拍到了什么?

B、指导“渔火”、“灯标”。

生读句子,谈感受,补充。(指名读)

▲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多像长江那朦胧的睡眼呀,

师:夜晚的三峡是如此寂静,长江沉沉欲睡了,你要用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声音告诉大家?

生:轻轻的,舒缓的(读)(▲把它读得轻些,慢些,不要打扰了这夜色的宁静。)

师:我发现你拍的照片里面,除了长江朦胧的睡眼,还有一艘驳船呢,糟糕它好像发出汽笛声了,夜晚的长江是不是不能用寂静来形容了?

(补充,以动写静的写法,可举例:《鹿寨》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藉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

师:你们拍的长江夜景真美,我第一次来三峡,你乐意做我的导游吗?此时,我们乘着轮船正行驶在三峡之中,姗姗来迟的夜色刚刚笼罩了三峡,小导游,开始介绍吧。

(你的语气轻缓,让我享受到了长江夜色的宁静)

(4)“月亮”

过渡:三峡的夜景有一样景物不能不拍摄。那就是——月亮。这时候的三峡尽管已是深夜,万籁俱寂,但月亮在这一段中却唱起了主角,江水睡了,月光却动了:

①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这样的月色可用那个词语来形容?(有人说三峡的月色是独特的)

师:刚才我们在三峡走了一趟,拍下了不少的照片,但我们学习课文得深入课文,得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的琢磨,读完了以后,你肯定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新的感受 ,下面就让我们再认真仔细的读读课文第六段,注意把你读懂的地方用波浪线划划。(学生自己读)

师:好,停,你读懂了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标点或者是一段话都要跟同学交流分享下,谁来?

理解,三峡的月色到底独特在哪儿?

(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显得特别的皎洁,课文的词语就是“清冽”;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月光才会像瀑布那样凌空而降,像素锦那样直挂下来,)

3.是啊,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神奇美妙的月色!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展现出来吗?请自由读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

师:你们班里读书的同学是谁?

推荐读。(朗读这段,要抓住月光的动作,如“连在、对比、顺着、泻到、凌空飞降、挂”,这些词突出了动中有静。月光、山脉、江水浑然天成,相得益彰,朗读的时候要突出月光的动感,不要读得太静。)

过渡: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多么神奇美妙的三峡秋天的月色啊!

六、练笔

1、随着作家我们欣赏了三峡早晨的明丽,感受到了三峡中午的热烈,享受到了三峡下午的平静,夜晚的宁静,一次又一次的陶醉在课文如诗的语言中,都说三峡“百里峡江诗万首,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节小诗,想不想读?

三峡的秋天是明丽的

绿叶金实 清香扑鼻

成熟的气息飘满整个峡谷

2、那么,在你们的眼里,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也动手写上一节小诗。请你抓住三峡秋天某一个时间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景物展开来写

3、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4、交流小诗

总结:多美的语言啊!如果把同学们刚才所写的连在一起,就是一首描写三峡秋天的绝妙好诗。

七、 拓展阅读:

这节课,我们一同感受着方纪先生笔下三峡秋天的丰富与美丽。回家之后,做两件事

A.请阅读与三峡相关的诗文,如郦道元的《三峡》、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余秋雨的《三峡》。

B.当好小导游,做个孝顺的孩子,领着父母一起游览下三峡秋天美丽的景色。

这节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谢谢各位同学。

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之秋》教案 篇二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说过三峡吧?你对那里有哪些了解?

生:那里有三峡水利工程;那里景色很美。

师:老师也带来了三峡的资料。(课件播放三峡的美丽图片,最后一张幻灯片是三峡的简介:长江是我国最大的一条江,它起步于青藏高原,流经四川盆地,冲开崇山峻岭形成了壮丽的大峡谷。长江三峡是有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两岸景色雄伟壮观,全长191公里。)

师:长江三峡就像一幅壮丽的画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峡之秋去领会三峡秋天的神韵,(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生:三峡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为什么写三峡的秋天?三峡的秋天一定和我们这的秋天不同。

师:好带着你们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读课文)

指名汇报:三峡的秋天有美丽的橘柚树,:三峡的秋很美

师:作者之所以把三峡的秋天写的这么美,是因为他恰当的运用了许多词语,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陌生或者喜欢的词语。

生汇报

师:老师也把这些词语总结出来,请大家读一读。:(橘柚,累累,显露,陡立,驳船,金鳞巨蟒)

师:三峡的秋天是从哪开始的呢?

生齐答:橘柚树

是呀,橘柚树的变化告诉我们三峡的秋天真的来了。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秋天来了橘柚树都有哪些变化呢?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汇报。

是呀,当树叶由绿变黑时;当果实由青变黄时;当果实散发清香时我们知道三峡已是:“秋天了!”(生齐答)

师:此时,三峡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生:成熟。师:在下面的每一段了有这样一个词概括了这一段的景色。

师:三峡的秋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汇报:早晨,中午,下午,夜(师板书)

师:我们先看描写早晨,下午,中午的句子,一定有你喜欢的段落,请小组合作学习,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你的伙伴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在学习中大家完成如下的问题:这一段中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读给大家听。

学生学习汇报

生一:老师,我喜欢中午的三峡,因为它波涛汹涌,像金鳞巨蟒,学生读这句话,师生评价,读中感悟。

(用这种方法学习汇报下两个自然段)师随机板书

师:我们欣赏了三峡的早午晚风光,在文章3.4.5自然段中都有一句描写长江的句子,你能快速的把它找出来吗?(学生找,画)汇报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三句话。(课件出示这三句话)请同学们轻声读这三句话,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了前两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后面一句是拟人。

师:是呀,这位同学是从修辞的角度感悟的。你还有什么发现呢?师启发回答:长江每个时段的变化很大。

师:是呀,长江气象万千,变化多端。此时长江的夜终于来了。长江的夜晚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4.5自然段,画一画作者写了三峡之夜的哪些典型景物?

生汇报:有渔火,灯标,驳船,月亮

师:那什么是长江的眼睛呢?

生:渔火和灯标

师:是呀,夜晚来临了,长江这亮了那也亮了,一切变得那么寂静,你能读读这句话,读出静的感觉。

生读,师生互评

师:在这静静的夜里,突然传来了驳船的汽笛声,划破了夜得沉静。这是什么写法呢,(学生答不上来),有句古诗也用了这种写法:“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用动的事物把环境显得更静了。生答:以动衬静的写法

女同学齐读这一段

师:在这美丽的三峡秋夜,有一种景物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生齐答:月亮

师配乐范读第六自然段描写月,同学们边听边想,三峡的月亮与别的地方的月亮有什么不同?

生汇报:三峡的月亮来的迟。

师为什么来得迟?

生:因为峡谷太深

师:月亮是怎样升起来的呢,有这样三个词连接了整个月亮升起的过程:起初…不知什么时候…就在这时…,谁能读一读?

生读,师指导,配乐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从对三峡月夜的流连忘返中走到课文中来,(师指板书,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的秋天,文章脉络十分清晰,并用上了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方法,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借鉴这种写法使你的文中也绘声绘色。如果我们能配上音乐朗读就更加入情入境了。

生配乐轮流每人读一段

师总结:“百里峡江诗万首”历代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歌颂三峡的篇章。(课件出示:毛泽东的《游泳》,古诗《早发白帝城》,神女峰的传说,长江三峡水电站,边播放以上图片边播放《长江之歌》

师,希望同学们有空也到三峡游览,或者也用这种写作方法写一些家乡的秋天。

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之秋》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4、通过自我批注与诵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感受三峡秋天独特的美,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5、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三峡群峰秀丽、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你们可曾想到,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这样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吟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

二、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三峡的资料,对三峡有个了解。

本文写的是三峡秋景,那三峡在哪儿?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通过预习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介绍资料,教师概括性地对学生的介绍进行评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师生合作理解橘柚树、云母石、素锦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学生先自由读课文,独立思考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集体交流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受三峡的美

1、默读课文,想想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回答

2、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的,三峡秋天的美,无处不在。(板书:美)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美丽景色的呢?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并回答。

3、让学生用横线画出体现时间顺序的词语,谁找到了?

4、小结: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到夜的景色。(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到三峡秋天总的特点。

2、学生汇报:成熟

3、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三峡的秋天来了,作者按时间顺序将三峡不同时间段的美丽用具体的语言来进行了描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美读具体的句子,感受三峡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三峡之秋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描写了三峡不同的景色?告诉我们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早晨

1、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三峡的一天,从露水闪耀的清晨开始,去细细品味它的魅力。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峡早晨的段落,从书上找一个词语来体现三峡早晨的特点(明丽)

2、那哪些词语或句子能体现明丽的特点?说一说。

3、在橘柚树的变化中,让我们感到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板书:橘柚树——明丽)早晨的三峡,色彩斑斓,明净艳丽。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

4、谁想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请大家像他那样美美的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5、我们刚刚学习了三峡之秋早晨的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这部分?

6、生汇报学习方法。(读-找-说-读)

7、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要求,去自学后面的三个时间段,并在书上用笔将描写的特点勾出来,一会儿进行汇报。

中午

1、谁来读读三峡中午的景色?指名读文

2、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写出了三峡中午的什么特点(热烈)?描写了哪些美景(阳光、长江),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3、学习比喻句,理解“呼啸”感受热烈的气氛,谁能把你感受到的热烈读出来?指名读读文。

4、这么热烈的气氛请我们男同学来读一读,女同学静静的听,感受感受我们男同学热烈的气势。

下午

1、刚刚我们还沉浸在三峡中午热烈的气氛中,此时太阳渐渐西斜,已经是下午了。请同学们默读下午的这部分,想想下午的三峡有什么变化?(雾升起来了,长江平静了)学生汇报

2、看看这段话,哪个字能体现出影子的动态?( “拥”形象地写出了影子的动态,也显示出雾中三峡的宁静。怎么来处理这个拥字)此时,笼罩着一层雾的三峡就像一位穿着纱衣的仙女,朦胧而优雅。请女同学来读。

1、走过白天的明丽和热闹,三峡的夜终于来了。想一想,三峡的夜又给你带来哪些特别的感受呢?(特别的宁静如沉沉欲睡、都像惊醒了一般)

2、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夜的宁静来。指名读。

3、三峡的夜是如此的宁静而当一轮明月渐渐升高,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指名读第6自然段

4、读得真不错,那么从这个自然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5、在这个自然段的最后,作者用了“像……又像”两个比喻,把月光的清冽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你能用“像……又像”说句话吗?生造句

6、作者也正是抓住了月光的特点,运用生动恰当地比喻将月光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遐想连篇。在这部分,作者还用了几个动词,形象地体现了山的高耸、月的清冽,看看谁能先找到?(泻、飞降、挂)

7、对了,作者以动写静,让文章更生动。我们细细欣赏了月夜,体会到月亮的色彩、形态是那么素淡优雅、超凡脱俗。那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谁来试试。生读文,互相评价。

8、这么美的月夜,请我们班朗读的的同学来范读一下,大家仔细听感受他读时的语调和语速。

9、生齐读。

真令人陶醉!老师仿佛看见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空中,这一天,正是——中秋。课文前面告诉我们时令是秋天,结尾在具体点明是中秋,首尾呼应。中秋的三峡时而宁静轻柔,时而翻滚呼啸,能够随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1、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呢?

2、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感受都很深,纵然我们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课后让我们再感情地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色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月神秘

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之秋》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

教学目标:

能领略三峡之秋的美景,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并体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

自读自悟、观、读、想、写四结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使用媒体、课件《三峡风光》或教学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领略美景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语:

1、课前播放歌曲《三峡情》。

2、导语:一曲《三峡情》情真意切,勾起了我们对三峡的向往。现在,就让我们欣赏几幅三峡的自然风光图片,从视觉上感受三峡的美丽。(投影打出图片)令人遗憾的是,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已经在20xx年永远地消失了。可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之秋》,去重温那已逝去的三峡神韵。

二、领略美景

1、布置学习任务(投影):用你喜欢的、习惯的方式自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绘三峡之秋的?请按课文描写的顺序重新排列下列插图。

(2)请各用文中的一个形容词、用“ 的三峡之秋”的形式为每幅画面配一个标题。

2、学生活动:

(1)自读课文,圈点勾划、做批注。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投影)

三、品析美点

1、布置任务(投影):请用欣赏的眼光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提示:欣赏文章,可从语言、修辞、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2、学生活动:

(1)精读课文,批注。

(2)同桌之间相互说给对方听,并认真听取对方的建议。

(3)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四、朗读美文

1、布置任务(投影):比较起来,你最喜欢一天中哪一段时间的“三峡之秋”?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入情入景地读出三峡之秋的神韵。

2、学生活动:

(1)各自放声朗读。

(2)学习小组内相互朗读、评价,并推选出读得的同学。

(3)个别学生上前进行配乐朗诵,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带着欣赏的眼光作出评价。

(4)全班集体朗读课文片段,再次感受文章的美。

五、畅所欲言

1、布置任务(投影)对比今昔,你更喜欢什么时候的三峡风光,为什么?

2、学生活动:

(1)或说或写。

(2)个别发言。

3、教师总结:(投影)三峡过去是我们的骄傲,今天它仍是中国人的自豪!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设计

1、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领略到的三峡美景介绍给爸爸妈妈。

2、办一期主题为《奇丽的三峡》的小报。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学生学习过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二、再读,深入理解。

1、提出要求: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写作方法。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

四、朗读比赛。

可采用推荐、指导、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加上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有感情(表情)的朗读中再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

五、教师小结:

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作业设计:

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在课后展开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早晨:新鲜而明净

中午:热烈

下午:平静而轻缓

晚上:沉沉欲睡

关于三峡之秋教案(精 篇五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你们到三峡人家来做客,我叫×××,非常荣幸,能担任大家本次行程的导游,同时我将全程陪伴你们,为你们的游览提供热诚的服务,有服务不到之处尽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胡金滩码头,是我们景区的始发站,我们将乘坐渡船到达对岸的三峡人家风景区。

三峡人家风景区位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南岸,是长江三峡最美丽的景区,也是环坝集团历经十多年精心打造的创新型景区。

三峡人家一肩挑两坝(一个是世界第一大坝的三峡大坝,另一个是亚洲第一大坝的葛洲坝),一江携两溪(分别是可以体验军事漂流的杨家溪和美丽胜景龙进溪),保留着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三峡唯一的三峡原始风貌和自然生态环境。石(灯影石、石令牌)、瀑(黄龙瀑、琴鹰瀑)、洞(灯影洞)、泉(天下第四泉)等多种自然元素在四平方公里内完美组合;山有山的伟岸,水有水的柔媚,洞有洞的神奇,瀑有瀑的壮丽,石有石的气质。极致大自然之天工造化,这里有洪荒之美、这里有苍凉之美、这里有阴柔之美、这里更有雄浑之美。

它又是大型三峡文化主题公园,古老的地质文化、巴人文化、楚国文化、土家文化、码头文化、军事文化构成三峡的历史人文景观;走进三峡人家您将经受一次烟雨迷濛的文化梦幻洗礼。三峡人家融合三峡文化之精髓,巴风楚韵,峡江今昔,一览无余。壮伟的长江哺育了三峡文化,它是巴楚民族传统艺术的精华,巴楚文化在这里交融、繁衍、发展。当博大与神秘结缘,辉煌与厚重联姻,三峡人家就注定是新三峡旅游的古老传奇。

白墙青瓦石板路,小桥流水吊脚楼,枯藤老树喜鹊窝,机枪碉堡旧战壕,奇石溶洞古城堡,当您进入景区的一刹那,您的心注定将永远留在这里,徜徉在仙境般的梦幻景致,这里的美让你心悸,这里的美更让人窒息。

三峡人家,一网打尽三峡的自然元素和文化旧梦。

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让我带领大家一起去体验一场充满梦幻色彩的大型生态文化之旅吧!

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之秋》教案 篇六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回答。

生: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写了三峡在中秋节这一天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的景色。

师:很好,你很会读书,不仅读得快,而且边读边想,抓住了文章的结构,大家如果都像他这样读书的话,你们也很棒的!

师:既然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们就按时间顺序来学学吧!请大家细细地读一读写早晨的段落,想想这一段作者写了三峡的哪种事物,它有什么特点?你能感觉到什么?

生自由读,然后汇报。

生:读了这段话,我知道作者主要写了橘树和柚树。

(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正确,就肯定。然后再请学生汇报,不需要教师重复多遍这个问题。)

生:我知道三峡早晨的橘树和柚树很美。你看太阳还没出来,露水闪耀白色的光,给橘树和柚树撒下一层洁白的霜,好漂亮。

生:其实露水是变化的,开始像一层洁白的霜,后来太阳出来了,露水就消逝了。

师:你读懂了橘树和柚树上的露水在发生变化,真能干!

生:我从“橘树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感受到橘树和柚树真的很美。

师:你们读了这段,有哪些想法?

生:我感觉三峡秋天的早晨空气很“清新”。

师:就像用筛子滤过似的,是吧?

生:我从“明净”一词感觉到三峡的早晨很明朗干净。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有露水啊!

师:哦,橘树和柚树的叶子是绿色的,果实是黄色的,现在被露水一洗,就……

生:绿色的被洗得更绿,黄色的洗干净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变成金色的了。

师:所以课文中有词在描写这种景色,是哪个?

生:明净

生:绿叶金实

生:明丽

师:在这种环境下,你想干什么?

生:我想唱歌。

生:我想伸出手去接住一滴露水。

生:我想抱着橘树柚树摇一摇,让露水洒在我的身上。

生:我想吹一曲竹笛。

师:对呀,老师觉得三峡的早晨就像一曲笛子独奏,轻快明朗。你们听……

播放笛子独奏《三峡情》

师: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段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一读好吗?

学生自读

指名读,评读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早晨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刚才做了些什么?

生:找到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事物。

生:了解这种事物的特点和变化。

生:还要在文中去抓住重点词语去理解秋天的特点。

生:我们刚才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课文了。

师:很好,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就带着这些要求去读读后面三个时间段,你喜欢哪个你就选择哪个去读。

学习自学,然后汇报。在汇报的同时,把音乐素养与语文感悟充分融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段后的真实感受。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发言。

中午:

生:我从“翻滚着、呼啸着”想到了龙。

生:我感觉中午的三峡很热烈,就像一首雄浑的交响乐曲,豪迈,奔放。

生:我想起了邓老师教过我们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下午:

生:黄昏到了,一切静下来了,我觉得应该读得平静而轻缓,就像课文中那句“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

生:刚才听他读这一段,我有一种感觉,我好像在听吹箫,那么轻,那么悠扬。

生:我听过葫芦丝,也挺像这种味道的。

生:我家有一盘萨克斯演奏曲,里面有首《回家》非常好听,黄昏到了,最能够想起家人,最怀念家乡。

生:我想起了八册的时候邓老师教我们的那首《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你们能举一反三,这是学习语文的窍门,恭喜你们找到了这把钥匙。这段确实是有点舒缓而轻柔,但是有你们所说的这么多的离愁别绪吗?在课文中去看看!

生:老师你说得对,长江在黄昏时候像“一条明亮的小溪”,读的时候应该稍微慢一点,但是还是要很快活的样子。

夜:

生:“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我感觉到三峡到了夜里,是那么宁静,我好想抱着长江,给他唱首《摇篮曲》。(众笑)

师:是啊,长江白天太累了,夜晚也该让他休息了。可是长江生命力又是那么活泼,它是不甘于平庸,不会把时间白白浪费的,你听,夜里,他醒了,望着渐渐升起的月亮,明亮的眼睛眨巴着,他想干什么呢?

生:他想看他的妈妈还在不在。

生:(指着前面那位同学说)他还想听他的妈妈给他唱摇篮曲。(众大笑)

师:可是长江到了夜里是个很乖的孩子啊,他会像他妈妈哭闹吗?

生:不会。

生:他想让他的妈妈给他讲个故事。

师:对呀,我们一起来当他的妈妈,给他讲个月亮的故事好吗?

师:你看啊,秋天的三峡真的是多才多艺呵!既会吹笛子,还会吹箫,吹萨克斯,吹葫芦丝,演奏交响曲,还能和我们唱唱《摇篮曲》,讲讲故事;有时候他像个小孩,活泼可爱;有时候像个姑娘,温柔甜美;有时候像条龙,翻滚呼啸;有时候像首小夜曲,宁静轻柔。它能够随着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变故,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

生:成熟的秋的气息。

师:对,成熟的三峡的秋天。那总的说起来,这时候的秋天是个什么人呢?

生:成熟的人。

生:中年人。

师:因为,这一天,正是……

生:中秋。

师:用比较坦然、欣赏的语调去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师:学了这课,你最想做什么?

生:我想画三峡的秋天。

生:我想用竖笛吹一首曲子。

生:我想唱《三峡情》。

生:我想唱《长江之歌》。

师:呵,你知道得还真不少,我这儿准备了一首《长江之歌》,大家一起来听听。

课堂在“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歌声中结束。

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之秋》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抓住景物在特定时刻的特点,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2 、了解本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二)基本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德美育目标

1 、反复阅读课文,体味课文的语言美。

2 、领略长江三峡秋天中的成熟、热烈的气息。

学法指导

• 学生熟读课文,初步弄懂文章的结构层次。

• 采用讨论法,找出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段并分析其作用。

• 点拨法,学生对课文中的质疑部分教师可适当点拨。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课文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并能应用到写作中去。

复习旧课

说说《天山景物记》 一文语言清新、优美、洗练,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描绘了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作者以时间变化为写景顺序,抓住景物在特定时刻的动静特点,并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起来,把三峡一天不同时间的景色,描写得生动逼真,富有特色。

(二)作者简介

方纪,原名冯骥,河北束鹿县人,现代作家。 1919 年生, 1936 年参加革命, 1939 年到延安,曾在文协、马列学院和《解放日报》社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任热河省文联主席。解放战争时期,到前线任随军记者,在冀中文联,《冀中导报》等处工作。解放后任《天津日报》文艺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局长、作协天津分会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中篇小说《不连续的故事》,长诗《大江东去》,评论《学剑集》。散文特写集《挥手之间》。

(三)背景介绍

《三峡之秋》写于 1956 年 10 月,全文约一万字,主要写人事;而写秋景只是一个“引子”,由秋景引出人事。这里节录的仅是开头几个自然段。

(四)课文分析

一、节录部分一开头,就点出“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作者接着抓住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写秋,橘柚树的叶子虽然还绿得发黑,然而枝头已经挂满了累累的果实,并且正由青变黄,散发出清香。这是一个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用疏笔概写三峡之秋,使人领略三峡成熟的气息。

课文写的是中秋这一天,作者按时间顺序分别用“早晨”、“中午”、“下午”、“夜”这些词语交代了时间,并且用这些词语作为段落的开头,划出了时间的阶段,明确地显示了文章的层次段落。

1 、早晨。作者在这个特定的时刻抓住了三件景物的特点去描写:露水——透明闪耀;峡风——徐徐清凉;太阳照耀下的橘柚树——绿叶金实,闪烁着阳光。三峡之晨的景色特点是明丽。此段中也有动态描写,如“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等。

2 、中午。主要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鳞)、水势(翻滚、呼啸、奔腾)和反光(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峭壁)。重点是动态描写,它所显示出来的三峡中午的特点是热烈。

3 、下午。主要写长江在黄昏中的色彩(青色)和江面上的倒影(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上江心)以及长江的流势(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三峡黄昏的景色特点是平静而轻缓。这一部分中,“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两岸峭壁的倒影”、“一条明亮的小溪”都是静态描写。不过这里的静态描写却能给人动态的感觉,而作者写的动态景物又能给人以静态的感受。例如“两岸峭壁的倒影”本来处于静态,作者却写作“一齐拥上江心”,化静为动;“江面”本处于动态,作者却把它写成“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又给人以静感。静中有动,动中含静,动静结合,作者描写的景色有立体感。

4 、夜。这一部分作者写了两个自然段,前一自然段扣着“夜”写了三种景物:渔火灯标接连亮起;长江眨着眼睛沉沉入睡;驳船的汽笛惊醒长江。后一自然段也紧扣住“夜”写景,一写这里山高、谷深、天小、月升得迟;二写两种对比得异常明显的景物;月光、山影给人的特殊感觉,令人激动,感人至深。三峡夜间的景色特点是宁静。

文尾用一句话点明了这一天“正是中秋”,呼应了开头。

二、《三峡之秋》节选部分重点在写中秋之日一天四时景色的变化,描写景色的特点,除抓住景物在特定时刻的特点外,作者把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交互结合使用,时而呈现静态又时而表现为动态,栩栩如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二自然段,三峡晨景作者主要是采用静态描写,如橘柚树的露水像“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写出了静态中景物的色彩、形态,显示出“明丽”的特点。但这静态中又有动态,如从“露水闪耀着”到“露水消逝了”,从“太阳出来”到橘柚树上“闪烁着阳光”,都显示出露水和太阳的变化。第三自然段主要是动态描写,如“阳光在水面上的跳跃”,长江“像一条锦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写出了长江流水的动荡、激烈,从而显示出“热烈”的特点。

本文中更为巧妙的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紧密结合,表现在写静态的景物给人以动的感觉,写动态的景物又给人以静的感觉,从而更加突出景物的某种特点。如“两岸峭壁的倒影”本来处于静态,却写成“一齐拥上江心”,具有动态;“江面”本来处于动态,却写成“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呈现静态。这样就写出江面变得窄小是由于倒影拥挤的结果,从而突出了黄昏中峭壁的高大和长江流水的平静。再如,山是静止的,却“仿佛就要扑跌下来”,月光也是静止的,却像瀑布飞降,像素锦挂起,都是把静态写成动态,这样反倒衬出了长江流水的动态。

相关知识

1 、 对方纪的评价

方的才气很大,也外露。他的文章,不拘一格,文无定法,有时甚至文无定见。他常常是党之所需,时之所尚,意之所适,情之所钟,就执笔为文,洋洋洒洒。

文如其人,对方来说,尤其明显。他的散文,视野很广阔,充满真挚和热烈的感情。他的文字流畅而美丽,给人以淙淙流水的音响。(孙梨《方纪散文序》)

2 、关于《三峡之秋》

《三峡之秋》写与 1956 年 10 月。同年,还写过《长江行》、《枇杷山公园即景》等跟长江有关的文章。《三峡之秋》约万字,分三个部分,主要是写人事,写秋景只是一个“引子”,由秋景引出人事。但这个引子有相对的独立性,选为教材,也很完整。

3 、补充注释:

( 1 )累累,音 l ě il ě i ,这里是指果实叠加在一起的样子。

( 2 )云母石:矿石,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白色、黑色,带有深浅不同的褐色或绿色。耐高温,不导电,能分裂成透明的可以弯曲的薄片,是重要的电气绝缘材料。

《三峡之秋》教案 篇八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本课中比喻句的理解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关键处处理:

组织学生召开歌颂母亲河的诗文朗诵会,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学生:查阅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录相导课,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中有关三峡的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2.出示有关三峡图片,师生共同介绍长江三峡,对长江三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3.作家方纪也到过三峡,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三峡之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一起领略三峡的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全班交流,学习生字词语。

3.指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

1.自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抓住了三峡不同时间的什么景色来描写的?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描写的是什么景色,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3.在交流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

景色

早晨

明丽

露水

橘柚树

中午

热烈

阳光

长江

下午

平静

倒影

朦胧

月亮

月光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背诵课文,理解比喻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给文章增添了色彩。请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清主体喻体。

2.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讲清主体喻体,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

二、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2.配乐指名背诵,同位互相检查,看看谁背过了一些段落。

四、质疑问难。

五、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语句优美

比喻句

作业设计:

1.《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2.预习下一篇课文。

课后反思:

在本课重点的突破方面,我采用了如下几个步骤:一是学生自读;二是配乐指名读;三是说说你对这一段所描写的内容的整体感受;四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五是再读,深入体会。采用了这五步后,学习的效果非常好。

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之秋》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三峡之秋

教学要求:1、积累词汇;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写作顺序;

3、了解三峡景物的特点;

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2、准备三峡的风光片VCD,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生介绍三峡

你们对三峡了解多少,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根据课前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

1、可以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老师将学生找到的地图投影,让学生介绍: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还可以让学生介绍其他资料。

3、引导背诵描写三峡的古诗,如:《早发白帝城》

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看三峡?感受一下?教师播发三峡VCD

三、新授

看了刚才的影片,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大家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

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师生评议。思考,回答: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

3、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课文写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哪些主要景物?写出了三峡什么特点?

组长注意做好记录。

4、集体讨论汇报交流,师做好板书。

5、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师生评议。

6、思考: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

7、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配乐朗读: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段。

四、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尚湖秋景》。

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五、作业:

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今天领略到的三峡的景色介绍给爸爸妈妈。

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之秋》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学习课文,把握三峡景物在一天中的不同特点。

2.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优美、清丽的语言;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文章的感情脉络,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难点 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

2.带领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积累美词佳句

3.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三峡秋天的美 重点难点 了解三峡秋景的美,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峡群峰秀丽、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写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领略三峡秋天的神韵。

二。初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三峡之秋就是三峡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去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三峡之秋。 (生自由读课文) 谁愿意说说,作者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 我觉得是美丽的。 三峡秋天的美充满了什么气息?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成熟的秋天的气息;一种成熟的美。 你从哪儿找到成熟这个词的?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是的,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概括了三峡秋天总的特点:成熟美,那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通过哪些景物体现出来的呢?我们一齐来读读第一段。 (生齐读课文第一段) 第一自然段重点描写了哪种景物,都写了它们的什么? 重点写了橘柚树,写了橘柚树的叶子和果实。 那绿得发黑的叶子,那由青变黄的果实都散发出秋天的成熟的气息。那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体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再来浏览全文,并画出相关词语。 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时间词有早晨、中午、黄昏和夜晚。

三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三峡秋天的美景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再现了三峡秋天的美景,在一天的不同时段,三峡风光各异,各具特色。就让我们迎着晨光出发,来到三峡,你将看到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在文中找找三峡秋天的早晨有什么特点?自由读一读,并画出相关语句。 我觉得三峡的秋天是明丽的。我从“透明的露水露水闪耀着“这句话感受到了一种明亮和美丽。 我从“橘柚树上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感受到了。闪烁着阳光,特别明亮,而绿色的叶子,金色的果实当中感受到特别美丽。 橘柚树上透明的露水,闪烁的阳光,绿色的叶子,金色的果实,正好构成了一幅明亮的三峡晨景,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其它时段的三峡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现在请你默读课文的3~5自然段,并画出相关语句。(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中午的三峡是热烈的。我从“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感受到长江的热烈。这时的长江很有气势,波滔翻滚。在其它两个时段也有对长江的描写,你能找到吗?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自由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前两句运用了比喻,后一句是拟人。

表现的景物的特点一样吗?不一样,第一句表现了长江中午的热烈,第二句表现了长江黄昏的平静,第三句表现了夜晚长江的宁静。同样是写长江,由于作者巧用修辞手法就表现出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长江中午的热烈,全班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三峡秋天很美。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三峡秋天的美。

二、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在其它两个时段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还描写了雾。 雾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朦朦胧胧的感觉。 还有哪些景物? 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还有过路的驳船。 驳船的汽笛响起,岂不是打破了夜的宁静?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更突出了夜的宁静。 这种写法叫做以动衬静。你瞧,那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多像长江朦胧的睡眼呀!能读出这种静谧的感觉吗? (生齐读第5段) 这一夜正是中秋之夜,这样的夜晚有一样景色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现在请你听老师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边听边想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了一轮皎洁的月亮正从天边升起。 我仿佛看到了一座雾蒙蒙的山上挂了一轮圆圆的月亮。 我仿佛看到了一轮明亮的月亮,月亮里的嫦娥仙子正在翩翩起舞。 同学们可真有想像力,这么美的月色你想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呢? 皎洁、美丽、神奇、神秘、陶醉------- 把你们的感受融入到你们的读书声中,齐读“这时--------------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三、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思考: ⑴.在美读课文中我们尽情陶醉在三峡之秋的美景中,流连忘返。那么作者在字里行间传递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⑵.同学们想一想,结尾去掉行吗?为什么? (照应开头,具体说明作者观察到的三峡之秋的时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三峡渡过了一整天,回顾整个行程,留在你脑海中最美最深的画面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三峡之秋的美。(⑴。温柔的阳光,橘柚的清香,清新的空气,奔腾的江水。这里是世间桃源,人间圣地。⑵、这里有最神秘的夜晚,有奔腾的江水,有最清爽的早晨,这里是美丽的地方。中秋到,来三峡,来天堂。⑶、三峡风光无限好,浪花送你到巫峡。午后三峡静而缓,月光朦胧似流水。)

五、作业设计

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领略到的三峡美景介绍给爸爸妈妈。

六、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教案 第十一篇

教学目的:

1、结合注释及同学间的相互质疑,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中品析关键字句,增强文言语感,背诵课文。

3、感悟三峡之美,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把握三峡山水的特点,通过品析,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感悟三峡之美。

教具:电脑多媒体、FLASH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实录:

(课前播放课件:呈现静止的水墨画《三峡林茂图》,同时出歌《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上课铃响后,停止放歌。保持《三峡林茂图》的画面不变。)

师:老师来自长江之畔,同学们则生长在黄河之滨。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风情,你们能为我介绍一处最能体现黄河特点的景观吗?

生:壶口瀑布

师:如果说壶口瀑布能够代表黄河的雄浑,那哪里最能体现长江“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神奇呢?

生:(大声齐答)三峡

师:既然老师来自三峡,今天就让我带着大家来一次三峡之旅吧。我先为大家简介三峡:(播放课件:出示三峡地理位置示意图,首先显示白帝城图片,约两秒后缩小停在地理示意图上的白帝城处;接着显示宜昌图片,约两秒后缩小停在地理示意图上的宜昌处。最后用绿色的圆点模拟水流从白帝城流向宜昌,明确长江三峡的起止点。)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其间约两百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峡谷之一。(解说同时播放课件:播放三峡影片,内容为:三峡总貌、夔门、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江夕照。影片最后停留在长江夕照的画面上。)万里长江以其磅礴的气势冲破巍巍夔门,截断巫山云雨,拨开西陵叠嶂,造就了举世闻名的三峡风光,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游人前往旅游观光。有这样一件事,当一位外国友人询问我国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如果只到中国的一个地方旅游,应该选择哪里时,他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三峡”。可见三峡风光的确魅力无穷。为了完成三峡之旅,我为大家请来了一位特殊的导游,他就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o(出课件:显示郦道元头像和《水经注》影印图,停3秒,转换为三峡背景图片,出课题:“三峡”,作者:“郦道元”。)我们游览的方式也比较特殊,郦道元是以文导游,他写了一篇名为《三峡》的文章,我们就是在品读这篇出自《水经注》的《三峡》中神游三峡。

师:首先来听听文章的内容,请听准字音,注意圈点勾画。(播放课件:背景不变,播放课文朗读。)

(生边听边看书,并在书上圈点勾画。)

师:如此美文,我想大家更愿意自己读一读。请参阅注释,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最好能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

(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并阅读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同时在书上对存在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与个别学生就字词理解等进行交流。)

师:我们说学贵有疑,就是要学会提问。提问有很多种,可以是明知故问,为的是提醒别人注意;也可以是有疑而问,为的是自己正确理解。通过自读,你产生了哪些问题呢?大家提出来,通过讨论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

生1:我想问大家第三段中“回清倒影,绝……”字后面的那个字怎么读?

生2:应该读“yan”。

师:这位同学显然是明知故问,想提醒大家注意“巘”这个字。(生点头示意)那“绝巘”是什么意思呢?

生3:极高的山峰。

师:对。还有谁有问题要提?

生4:第二段中“或王命急宣”,这个“或”字该怎么理解?

生5:我认为是“有的”的意思。从上下文来看,我想这句话是说“有的时候皇帝有紧急的命令要传达”。

生6:第三段中有句说“悬泉飞瀑”,我想问泉怎么能“悬”?

生7:我认为这个“悬”字写出了瀑布的情态。给人的感觉很壮观。

师:哦,山上的水出动是泉,悬空是瀑,洒落是雨,非常壮观美丽。这个“悬”字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生点头)

生8:最后一段写秋天的三峡时,为什么写到猿的哀鸣?我想猿鸣应该是一年四季都有,为什么秋天的就让人觉得哀?

师:我想先问你,你是怎么知道第四段是写秋天的?

生8:我是从“霜”字看出来的。

师:哦,霜是秋天独有的特征。现在有谁能回答她的问题?

(生低头思考,无人举手)

师:看采这个问题把大家难住了,因为这位同学问的不仅仅是字面意思,而且涉及到对文章含义的理解。她思考问题很深人。我们一下子答不出没有关系,等到对课文深入理解后再看看能不能解答。

生9:课文的二、三、四段都是写水,怎么分了三段?

生10:是按不同季节写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不同的特点。

师:分了哪些季节?

生10:夏季、春冬和秋天。

师:二、三段写水很明显,第四段中你们可以从哪里看出是写水?

生11:“林寒涧肃”的“涧”字可以看出来。

师:看来大家很会抓关键字词,很好。

生12:课文开头说“自三峡七百里中”怎么第二段中又说“其间千二百里”?

(生低头思考,无人举手)

师:这位同学看书很仔细。大家想想我为大家简介三峡时,说到三峡的起止点是哪里?

生12:白帝城和南津关。

师:对,文中提到的江陵已经到了宜昌南津关的下游,超出了三峡的范围,路程自然变长了。

(生若有所悟。无人继续举手提问。)

师:现在大家对文章大意已经有所了解,来,我们一起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字音准,句读清,不错。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悟到三峡之美时,朗读得会更好。

师:由郦道元的解说来看,三峡的神奇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

生齐:山和水

师:(播放课件:“峡”字的动画)不错,峡者,两山夹水之地也。山水最能表现峡的特点。郦道元正是抓住山和水来为我们介绍三峡的。写山的是哪一段?

生齐:第一段

师:那我们就先去看看三峡的山。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请注意听,看看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

(生13朗读第一段)

生13:三峡的山连绵不断而且非常高大。

师:你是从哪些文字看出来的?

生13:“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山的连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可以看出山很高。师:你谈得很好。郦道元用文字解说了山的特点,咱们能不能试着用声音来解说?比如:要读出山的连绵,我们的声音就应该稍微……(拉长的手势) ,

生齐:延长

师:对,来,试一试。(师带读: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学生不由得跟读起来。)那山的高峻呢?声音应该……(高扬的手势)

生齐:高上去。

师:对。(师范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生亦跟读。)我们一齐来把第一段读一遍,我希望既要读出山的特点,又要全身心投入,读得有滋有味。

(生齐读第一段)

师:我发现刚才在朗读的时候,有的同学跟着我的手势不由自主地摇晃身体,这很好。古人读书就是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读出情味。我们已经读出了山的特点。这就是三峡的山,连绵高峻。那水又如何呢?同学们在前面已经说了,郦道元分不同的季节为我们介绍了三峡的水。现在请大家分为三人一组,每人选取一段,互读互评,看谁读得好,读的有情味,读得摇头晃脑。等会儿推荐到班内朗读。开始。

(生分小组朗读课文,师巡查,了解进度。指点分析各个季节水的特点。)

师:大家读得是津津有味,我听了一下,很多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我们一起来分享学习成果吧。谁第一个来读?

(众生举手)

师:(指名)准备读哪段?

生14:我准备读夏天的水。(朗读课文第二段)

师:(生读完后)你想读出夏天水的什么特点?

生14:很急。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1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还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师:哦,急到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既然江水湍急,我们朗读时语速也应该适当……

生:(齐答)快。

师:尤其是读到文中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种神奇的景观在唐朝被另一位著名诗人描写得更形象生动,知道是哪首诗吗?

生:(齐答)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生齐背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这就是夏天的水,一日千里,气势非凡。请男生用稍快的语速,读出它的气势之美吧。

(男生齐读第二段)

师:你准备读哪段?

生15:春冬这段。

师:你想读出这个季节什么样的美?

生15:我觉得春冬时候的水很清澈,而且水清、树茂、山高、草盛,让人觉得清幽秀丽。

师:好,来试试。 ·

(生15读第三段)

师:你为什么能从第三段的内容中感受到这种美?

生1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看出春冬的水不仅急而且很清。而且我觉得瀑布写得很美。

师:那如此清荣峻茂的景色,让人读来心旷神怡。大家注意到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在尽量使声音变得……

生15:柔美

师:对,这样才能读出良多趣味。现在请女同学试试。

(女生齐读第三段)

师:秋天的三峡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齐:哀。

师:谁来读?

(生读第四段) 。

师:前面有同学提到为什么秋天的猿鸣听起来悲哀,现在结合三峡水的特点,能解答这个问题了吗?

生16:因为秋天的三峡“林寒涧肃”,让人觉得很------

师:肃杀,萧条对吗?不错,猿鸣是人听来感到哀婉,人是因为行船于秋季的寒水中,闻听高猿长啸,不由哀从心生。既然是哀婉,我们读得时候注意语调要…… ,

生:(齐答)低沉些。

师:对。好,我想请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和我一起来读这段。

(师与一学习小组同读第四段)

师:刚才我们是分段理解了这篇解说词,看到大家品读得很有兴致,老师不禁跃跃欲试。我想代替郦道元来个现场导游,请大家看大屏幕,在老师的解说中游三峡,赏三峡。(播放课件:三峡的影片,内容与课文内容相符。在影片播放中,下方显示相应文段,配古筝曲。)

(师配影片朗读课文,生赏景,有的小声跟读。)

师:三峡美吗?

生:美。

师:那就用我们自己的声音来解说她吧。

(播放课件:三峡影片、文段、古筝曲重放。)

(师生配影片同读课文)

师:大家刚才读得是声情并茂,十分有吸引力。现在我来做个小测试,大家关上书,你脑海中还留下哪些描写山水的语句?

生1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生18: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师提示: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记忆力真不错,这么长一段都背下来了。

生19: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干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生20: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师:她不仅背得很流畅,而且背得很有情味。看来大部分同学都能背诵了,如果再多给一点时间,我想大家肯定可以流畅地背诵全文。其实,我最初学习本文时有一个疑问,看同学们能不能帮我解答。郦道元开始极力描写的三峡美景怎么要用“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样的哀婉语调结束呢?郦道元究竟还想传达三峡的什么特点?

生21:我想是因为他想向我们介绍三峡风景不同的特点。 写了美景还想给我们写写不同情感的景色。

师:我原来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发现这是渔者所歌,不由得联想到另一句渔者之词:“西陵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原来古三峡滩多水急,来往航船非常危险,更何况是在水上讨生活的渔者呢?他们行船于湍急的江上,耳畔传来猿之哀鸣,自然是悲从中来呀。现在大家还想去三峡吗?

生22:想。(极个别同学说“不想”)

师:大家都很有勇气,其实现在的三峡已经改变了旧模样,正如毛主席的词中所说已是:“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这巨大的变化源于一个宏伟工程的修建,知道是什么工程吗?

生:(齐答)三峡工程。

师:请看老师带来的几张照片,欣赏一下新三峡的风光。

(播放课件:依次显示古三峡的山,新三峡的山,古三峡的水,新 三峡的水的图片)

师:我们来对比一下,看看古今三峡有何不同。先看看山。 有什么差别?(播放课件:同时显示古今三峡的山的图片)

生23:古三峡的山高峻,而且两岸的山隔得很近。一线天。新三峡的山看起来没有以前那么险峻了。

师:那我们再来对比水看看。(播放课件:同时显示古今三峡的水的图片)

生24:古三峡的水湍急而且混浊,新三峡的水看起来很平[缓,而且水很清。

[ 师:看了同样美不胜收的新三峡,我有了想为它解说的念

[头。老师试着给新三峡的山写了几句。念给大家来听听。(播放课件:显示新三峡的山的图片,旁配师范写的解说词。)“看,远山逶迤,峰峦绵延,恰如巨龙腾空。群山重叠,层峰累累,尤似万马跃踊。行船于江上,峡阔天开,两岸风光旖旎,如在画中。,,

你们能为新三峡的山、水也写上几句吗?不必像老师一样追求句式整齐,文言亦可,白话亦可,写出你具有个性的解说词。

(生在草稿纸上写,师巡查,个别指导。)

- 生25:荡漾的碧波,描绘着“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秀美;摇曳的桃花,勾勒出“竹外桃花三两枝’’的惬意。阵阵微风,层层细浪,真是船行两岸阔,人在画中游。

师:这位同学的语言优美流畅,而且还灵活引用了古诗词,很好。

生26:宁静的江水如同蓝色的水晶,绵延的山峦是坚硬的脊梁。峡峰之间云彩缭绕,山穿云,云套山,神奇秀丽。

师:语言简洁又能突出山水的特点,美。

生27:以往那一泻千里,气势逼人的滚滚长江,如今变得温柔了许多。她缓缓流淌,低声吟唱。在回转宁静处像一块无暇的碧玉。两岸连山,被翠柏绿草所覆盖,还有那红艳的桃花向远到的客人绽开了美丽的笑脸。似乎在欢迎大家到三峡旅游。

师:这位同学的解说词虽然很平实,但是明白晓畅,同样具有吸引力。大家的解说都很精彩,今天我们了解了三峡,希望你们以后也同样关注三峡,同时非常欢迎大家能来三峡做客。如果想了解更多信息可以登录以下网站。(播放课件:以三峡大坝图片为背景)

(结束)

《三峡之秋》教案 第十二篇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三峡。(看录像)看后简单说说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谈。

二、检查预习

读生字:橘(橘树)驳(驳船)

学生互相解词:

摇曳:摇动。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在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小结:本文语言流畅、优美,请你读读你喜欢的段落。

五、指导朗读

1、朗读的时候还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2、朗读练习

附:板书设计

14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色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峡谷神秘

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之秋》教案 第十三篇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新世纪”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之(母亲河)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通过认真细微地观察与体验,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中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国母亲的赞美之情。

设计思想

课标中强调: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学生进入六年级后,在阅读中感受、理解、分析、鉴赏的能力都较之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并依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状况尽快查漏补缺。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设法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分析、品味文章的意境,去感悟作者要抒发的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母亲的炽热之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手法,通过反复吟诵、领悟作者精美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在今后的语文实践中去自觉地学习使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能力目标

(1)提高有感情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培养写作能力。

三、方法目标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四、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领略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住三峡秋天特点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理解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背景信息。 学生:阅读课文;从网络或书本等地方搜集、整理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播放三峡图片导入

1、同学们想不想旅游啊?今天我们就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

2、简单介绍三峡的有关资料。

3、欣赏三峡图片。

4、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点评:这样的导课设计通过展示三峡的图片,交流有关三峡的信息,使学生初步了解三峡的地理位置与景观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要求自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到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相关词语。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下来,写一写喜欢的理由,并试着读好它。

2、全班交流

(1)交流生字、词语的读音。(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2)交流文章的写作顺序。(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晚)

【点评: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整体阅读中扫除障碍,理清思路,有助于教师依据学生的学情需要指导阅读,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理解、想象、感悟,在美读欣赏中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进一步感受文章所描写的景色美,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魅力。】

二、品读欣赏,感受三峡秋景美

1、理清文脉。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作者就是按照从“早晨——中午——下午——夜”的顺序描写三峡秋天景色的。同学们再看看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1)扫读1、7自然段,思考这两段的作用。

(2)交流。

(3)反馈、指导。(第1自然段是写三峡秋色的,是总体写,在文中起“总起”作用。第7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与文章第一句“时令已经是秋天了。”相呼应,具体说明了作者所观察到的三峡之秋的时间。)

(4)划分段落,找到重点。

2、按时间顺序学习作者是怎样具体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三峡之秋景色的。

(1)自由读文(第2自然段),看看作者笔下三峡之秋早晨的景色。 学生边读边圈点批画优美的词句,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色画面,体会作者是怎样抓景物特点的。

(2)同桌交流。

(3)反馈。小结:露水闪耀 峡风凉 绿叶金实 明丽 早晨,三峡秋色的特点(用一个词概括——明丽)。

(4)品味感悟,问题:为了突出“明丽”这一景色特点,作者怎样描写所观察到的早晨三峡的景色的?突出写什么(露水阳光)?为什么?(露水、阳光都直接与“明丽”有关,最能表现“明丽”这一特点。)

(5)指导朗读。师:你们觉得怎样才能表现三峡之秋早晨美丽的景色?才能突出秋色“明丽”的特点呢? (自由朗读 同桌读 指名读)

(6)小结学法: ①自由读,圈点优美词语,想象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怎样抓景物特点的,特点是什么? ②小组交流。 ③设计本自然段板书内容。 ④品味感悟作者的语言(重点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 ⑤感情朗读。

3、自主、合作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问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中午、下午三峡秋色的? 中午,群峰披金甲,阳光在水面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呼啸,三峡充满了秋天的热烈。(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江水写得活灵活现,充满生气。) 【点评:课文描写中午、下午三峡秋色的两个自然段与早晨的段落相似,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合作交流,学完后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检测就行了。】

4、共同学习第5、6自然段。

(1)自由读文5、6自然段。问题:课文描写三峡夜晚的景色主要写了什么(渔火、灯光和月色)?

(2)课文是怎样描写渔火、灯光的?(默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优美的句子认真品读。

(3)课文又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按刚才的方法自学第6自然段)

(4)反馈自学第6自然段的情况。问题:三峡的月色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有什么不同呢? 月亮 很迟很迟 月光朦胧 宛如一块巨大的磨平的云母石(让学生查字典或教师帮助解释) 清冽的光辉,像„„;又像„„

5、读第7自然段 。问题:这一段中“这一天,正是中秋”可不可以去掉?(不可以,因为第6自然段写的是三峡的月色,月色又是三峡秋色的重要方面,这一段与文章开头一句相呼应。)【点评:在本设计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引导学生感悟、分析、品味文章的意境,去感悟作者要抒发的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母亲的炽热之情。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去体会文章中的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1、在这个成熟的秋天,假如我们现在就坐在一艘游轮上,正行驶在长江三峡,谁愿意当向导给大家介绍一下美丽的三峡风光?

2、谈学习感受。 【点评:这样设计首先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主体思想达成共识,同进也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在学生自由理解、表达的过程中,也是对作者个性表达的理解和尊重。】

四、课后拓展,积累语言

1、搜集有关三峡的美文与诗词。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家乡秋天的景色。

【点评:教材是例子,借助教材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所大力提倡的。《三峡之秋》一文有着如诗般的语言,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模仿写,这样把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将从本课中积累到的语言作一次梳理,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感受。】

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之秋》教案 第十四篇

之四

佚名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三峡。(看录像)看后简单说说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谈。

二、检查预习

读生字:橘(橘树)驳(驳船)

学生互相解词:

摇曳:摇动。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在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小结:本文语言流畅、优美,请你读读你喜欢的段落。

五、指导朗读

1、朗读的时候还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2、朗读练习

附:板书设计

14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色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峡谷神秘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第十五篇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教学难点 :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 搜集关于三峡的资料 录音带

一、导语 :

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指导朗读

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

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学习作者这种写作方法,使自己的文章也变得条理清楚。

五、作业 :

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15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三峡之秋教案。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