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优秀7篇

以下这7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教学论文小学语文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一

(一)儿童文学的故事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小学不仅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且是情感体验的敏感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学生对语文文本思想和情感的感知和理解。儿童文学中的形象是丰富的、生动的,其故事情节是天真活泼的,是欣喜和愉悦的。这样的文学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预感,促进学生写作的基本模仿,这些都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目标。例如儿童诗将生活口语与音乐的节律相结合,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成人的帮助理解内容,并初步感知儿童诗的语言美。儿童故事的趣味性不仅使儿童欢愉而且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样的教育不是说教式的而是感染式的教育,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二)儿童文学丰富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洛克指出,儿童天生是一种白纸,后天接受什么样的思想决定了儿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小学是学生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应该着手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思想的输入和培养良好道德认知的阶段。但是,这一阶段孩子的学习是感性的,他们只做自己乐意做的事,而不会像成人自我约束地做需要而不乐意的事。儿童文学丰富性、形象性的特征使儿童乐意接受教育,而儿童文学的内容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和外国有丰富的儿童文学故事,由多样的儿童文学形式,这些都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小学语文运用儿童文学开展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儿童文学和不同,从儿童发展水平出发展开教学

儿童文学的主旨是“以善为美”,通过简短的故事向学生传递一些基本的道德,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儿童文学的一个故事只传递一个基本的道德,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塑造的是一个可爱的孩子不断寻求新事物,追求自由公平的世界,追求友谊。单一道德的传递是与现实社会道德的复杂性是不相吻合的,这是儿童文学区别于的本质特征,“以真为美”强调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强调道德的现实转化,而儿童文学则侧重道德观的树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从儿童出发进行道德的渲染和教育,引导学生习得明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例如,儿童文学传递和小朋友吵架是错误的行为,旨在教导学生要文明,要友善,在现实社会中吵架的理由显得非常重要,合理的吵架我们称之为讲理或者争辩,学生的年龄显然很难理解,因此儿童文学的教学要从儿童的发展出发教学。

(二)利用儿童文学的特征,促进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80%是由儿童文学构成的,儿童文学的语言和内容特点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相吻合,这是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内涵,发挥儿童文学语言和思想的启发性,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展开想象,从而形成互动课堂。例如《庐山的云雾》,庐山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没有亲眼看到,庐山的云雾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知,因此庐山云雾的感受一方面是通过文章的语言,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学生想象的感知。这时,教师借助音乐,引导学生在意境中听本课的朗诵,并闭起眼睛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并根据语言通过图画进行描述,通过画画和讲述,课堂的气氛逐渐活跃,庐山云雾的美景逐渐立体,在借助文章语言解释自己图画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基本内容,并更好地发挥想象力,感受语言的美丽。

(三)发挥儿童文学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

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无论是字词句的准确使用、语文文本的理解、语言的表达和写作还是文学知识的积累都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单一的课堂学习,无法实现语文知识的丰富性要求,语文课堂的实践是有限的,语文课堂所能接受的语文知识是有限的,而语文的学习是无边境的,因此,语文的学习必须突破课堂的时空界限,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展开语文文本的阅读、文学知识的写作和语言的表达。课外阅读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教师和同伴的监督,阅读的有效开展大多依靠于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儿童文学的内容简单语言精练,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文学促进学生有效地展开课外阅读,包括引导学生学习儿童文学文本,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儿童文学形式的多样性满足该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语言和内容的简单特征有效促进该阶段学生语言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儿童文学和的区别,从儿童出发展开教学,注重利用儿童文学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发挥儿童文学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二

①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人的素质结构是开放的,有序的、分层次的身心系统。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提法,可以整理成如下的图示:基础层“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②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

③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建国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1993年秋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已明确地将本学科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教材的科学化、多样化进程,不断加速;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在充分进行实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有所发展。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一些观点已成为小语界同仁的共识,并在逾来逾大的范围内转化为教学活动。一是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功能和任务的综合性,增强了整体意识;二是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增强了训练意识,提高了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自觉性;三是明确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与教育中的“客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教授;四是更自觉地从教育心理学的高度,探索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了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辩证统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五是明确了语感教学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加强了语言训练的科学性;六是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进行了“愉快教学”的尝试;七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目标教学”的研究;八是教法、学法、考法的综合改革……篇幅所限,仅举如许,但足以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是始终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改革进取的。这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美,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和其它的概念一样,“素质教育”也具有“内涵”与“外延”这两个逻辑特征,内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则是具有这个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只有注重概念“外延”与“内涵”的辩证统一,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认识。在这种认识下,才能不偏离“培养人”的基点,使听说读写训练作用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比如:识字教学,就会既完成一定的识字量,又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不会忽视“四会”(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使用)的要求,而造成学生能记得“这个生字是课生字表中的第几个”,但作文时却写错这个字的现象。阅读教学,就会既注意字、词、句、段的基本功训练,又注意篇的整体内化吸收;既注意语言完整性、准确性、形象性、条理性等方面的培养,又注意晓以规律、渗透学法。就不会忽视听话、说话、朗读、复述、背诵方面的教学。作文教学,就会把作文过程视为一种有规律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观察是前提,表达是结果,思维是核心。就不会再让学生背记范文,考试时按照题目“一文多变”了。

2.“内化”与“外化”内化和外化是马克思提出的哲学思想,在心理学方面的运用,“所谓内化指的是一种过渡。由于这种过渡的结果,对外部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的过程转变为在智慧方面、意识方面进行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经受了特殊的转化──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最主要的,是能够超出外部活动可能性的界限而进一步发展。”④素质就是在不断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它显然蕴藏在体内,一旦需要,可以按主体的意志转化为行动。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就是利用文化的作用,使潜能走向现实。这一开发的过程,即被视为素质的发展。由于儿童年龄特征的局限,教师在听说读写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内化吸收及外化表达。鉴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一是要重视汉语拼音帮助阅读的作用,二是前三年(五年制小学)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1850字,目的在于促进阅读和作文的训练。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把精力集聚在书面考试的答卷上,甚至不惜加重负担,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这样,不*快回答 www.kuaihuida.com*但不利于内化吸收及外化表达。而且从客观上起到扼制个性发展的负作用。最近,接触了一些有关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资料,概括起来有如下若干方面:一是评价制度的改革,使评价标准适应素质教育,考试内容体现全面,评价程序趋于民主化;二是教学方法注重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三是教学内容为训练服务,加大阅读和作文的份量,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些做法的核心,是优化内化与外化的进程,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三

一、历史背景引发的不同解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里选编了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许地山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落花生》。其中,有两段文字是这样的——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说:“那么,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对于这两段文字的理解,有的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挂在枝头上让人一见就喜欢不好呢?这些果实也有用啊,为什么作者不认可呢?”学生的质疑已在我的预料之中,因为今天的许多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敢于表现自己,敢于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在众人面前。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孩子们学到的都是把鲜红嫩绿的美好尽情展现,所以他们实在难以理解为什么做人要像花生那样,要挖出来才知道有没有果实才好。低调做人已经不是这些孩子所理解的方式了,所以老师该怎么引导呢?许地山先生的父亲说这段话的时候,是跟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人文气氛相关联的,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但是,作为课堂,老师对文本背景资料的补充只能在很小的比例上,因为我们仅有四十分钟,在这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处理,许多知识需要学习。老师必须有所取舍,区分主次,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篇课文里,了解历史背景并不是主要知识点,所以这部分的知识补充要求并不多。问题是,历史背景不进行足够补充,学生又没法深刻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情感,无法感受为何父亲这样普普通通的一番话会让作者铭记一生?对于这个问题,我最后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我赞成学生的解读角度。接着,我选择一定的历史背景说明为何作者对父亲的这段话印象深刻。最后,我引导学生回忆父母或者朋友等说过的让自己印象最深的话,并且回忆这些话语产生的特定环境,比如当时自己的心情,周围的环境,父母或朋友的表情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了特定背景下,可以有特定的话语环境并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知道了写作文的时候该如何选取片断来进行描写了。

二、翻译作品引发的不同解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里有一篇外国作品,题目是《钓鱼的启示》,课文倒数第二段里有段文字是这样的——当我一次次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对于这段话,有的学生说:“老师,父亲并没有告诫过作者什么话,父子钓鱼的时候,父亲只是告诉孩子要把鱼放回湖里去,还会钓到别的鱼而已,怎么这里又出现父亲告诫的话了呢?”面对翻译作品的理解,常常是让老师觉得比较头痛的问题。因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本身就会引发读者的不同解读,再加上翻译者的自身文化跟翻译角度的不同,更是让人觉得外国作品思维跳跃性大,所以学生时常觉得难以理解,无法感受,反而质疑多多。作为语文老师,面对翻译好的文本时,时常想找到原著,自己阅读后再参照翻译进行教学。但实际上我们是难以操作的,所以面对已经生成的文本,就不得不考虑多角度阅读了。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我肯定了学生的质疑。然后,我跟学生探讨了父亲对儿子的告诫的话产生的可能性,一是儿子自己从父亲的言行教育中总结出来的,二是父亲自己明确说过但是并没有在本文反映出来。最后,我提醒学生关注这段话对作者的影响才是学习的重点。这样一来,学生知道了写作并不一定要把过程详细展现,可以有所取舍。

同样的质疑还出现在本册第六组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中,里面有段文字是这样的——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苦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对于这段文字,许多学生觉得难以理解,他们问:“老师,做父母的看到这片废墟,知道废墟地下埋着自己的儿子女儿时,怎么可能哭喊过后就绝望地离开呢?他们应该向这位父亲一样挖掘才对啊。”有的学生说:“老师,好心人为何要拉住父亲,他们应该赶紧救那些学生才对啊!”其实,学生的质疑里也有我质疑的过的内容,尤其是读到接下来的文本,在父亲面对消防队长、警察、人们的劝阻,依然很坚定地挖掘时,我心里也很困惑。我知道,文学作品并不等于现实生活,在文学作品里,对人物的形象刻画可以多种渠道,比如烘托对比,神态描写等,甚至可以用非常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但是,这篇文章比较特殊,它诉说的是1994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地震。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具有现实意义,讲求真实,不真实就不动人,不能让读者感受到父亲形象的高大完整跟孩子的坚定守候。但是,文中对于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是跟他人的冷酷反应来塑造的,这就让人怀疑文章的真实性,因为难以理解他人的冷酷,所以无法理解父亲的坚定。对于这些问题,最后我是这样处理的:一是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同学理解每个人的心里承受能力是不同的,所以面对同样的废墟,不同的父母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二是好心人拉住父亲可能是担心还有余震或者其他危险,怕父亲的生命受到威胁;三是各种人的劝阻可能出于不同的考虑角度,本意都是好的。通过这些可能的揣测,学生的困惑解除了,对外国的文本理解有了不同的角度。

本组选编的另外一篇外国文章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最后一段是这样的——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向前使去。学生们也是难以理解文中父母的做法,他们问:“老师,难道作者的母亲总是说‘精彩极了’吗?就算是为了鼓励孩子,也不可能长期这样啊。还有作者的父亲,也总不可能都是‘糟糕透了’啊,他们这样教育孩子,孩子能接受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最后是这样处理的:一是告诉学生由于文化差异,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二是告学生这是文学作品,允许跟现实生活有出入;三是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父母之爱对作者的重要影响上。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理解了。

三、唯美文本引发的不同解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组有篇课文叫做《桥》,里面描写了一个村里的老党支部书记,在面对洪水侵袭村庄时,表现出共产党员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在文章中,老党支部书记要求党员排在队伍的后边,后来有个小伙子插队了,这位老党员的反应是这样的——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边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后来,课文在最后一自然段交代了这个插队的小伙子正是老汉的儿子。本来,作者的原意是通过老汉对自己儿子的不徇私来塑造老汉的高大形象的,是唯美主义的。问题是,学生说:“老师,既然这个老汉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什么他自己的儿子是党员了,却没有在关键时刻跟自己的父亲站在同一线上呢?这难道不是说明老汉对自己的孩子教育不好,那老汉又怎么能得到全村人的拥戴呢?”学生的困惑是我所没有预料的,可是言之有理,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回避问题,可是又该如何解决这些疑问呢?对于这个问题,最后我是这样处理的:一是肯定了学生的想法;二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知道并不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会有怎样的教育成果,老汉是一个严格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的人,生活中应该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儿子的,但不代表而儿子就能像父亲那样做人;三是理解当时的环境非常特殊,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儿子动摇了自己的意志也是可能的。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四

互动模式是最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理念的具体要求,结合新的教学目标,只有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才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但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模式问题,传统教学过程往往不重视互动模式的作用,教学效果低下,不可避免。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一系列互动模式的改革和演变,不仅能够适应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要求,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理论应用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1.班级人数众多,合作学习开展难度大

现阶段,由于教学资源分布的极不均匀和严重短缺,大多数学校存在班级人数众多的现象。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整个教学空间就较为狭小、封闭,从而导致先进的教学理念实践难度大。合作学习,一定程度上需要学生有一定自觉性,同时也需要教师能够对班级教学有较强的把控能力。而班级人数过多,在分组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而组内人数也较多,合作学习开展难度大,问题较多。而如何在这一形势下,选择适合我国教学活动开展的合作学习模式就显得较为重要。

2.缺乏有效指导,评判依据不明晰

合作学习的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上要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边互动教学模式。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未能对合作学习和互动模式有准确的认识和了解,由于误解了合作学习、生生互动的具体要求,就使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作用,而不能正确认识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指导地位。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和自律性的不足,如果整个合作教学完全放手,就容易导致课堂混乱,且不利于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是具体的指导缺乏一定依据,由于受到师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认识问题的程度不同,往往导致评价标准不一。评判依据的不明晰将不利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

3.合作学习方法单一,缺乏有效更新

在新的课程改革标准下,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合作学习方法。而针对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如何有效利用成为教学理念有效推行的核心和关键。事实上,由于缺乏有效理解,在新的教学方法利用上,往往出现过多依赖和基本不用两种使用情况。但合作学习方法也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定理,其实现和发挥有自身基础和条件。首先实施合作学习对班级人数有一定要求,当人数超过一定数量时,合作学习方法使用就会效率低下,且并不能改善教学效果。其次,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合作学习方式。当教学内容较为简单时,就不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只有遇到具有一定难度、有探索性的复杂题目时,才适合使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最后,合作学习对参与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较高,同时也对组内成员的搭配情况有一定要求,并非所有小学生都适合使用合作学习。在教学检验中,不难发现,合作学习方法也有自身缺点和不足。因此,需要我们针对教学具体情况,对合作方法进行有效补充,确保使用最新教学方法指导教学活动开展。

三、合作学习和互动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

1.做好人文关怀,重视情感交流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重视情感投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使用鼓励、表扬等一系列方法对学生进行“鼓励教学”。不仅要有效消除学生对学习的恐惧,还要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和热爱。教师要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做好关怀,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师生充分互动,拉近师生感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教学相长”这一目的。

2.改革教学模式,重视发挥学生主导、教师指导作用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启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想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有效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需要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工具,实现更好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和能力结构,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问题。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合作式学习模式。通过各种小组的搭配组合,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交流,从而提升学习质量。在这一过程中,则是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导地位的过程。

3.提升学生、家长对合作学习和互动教学的认识,构建完整教学体系

要想高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家长、教师的支持,三者缺一不可。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新的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对合作学习和互动教学的执行力差。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教师的解释和讲解往往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引导作用。家庭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另一重要场所,家长要充分发挥自身补充作用,积极与孩子沟通,熟悉和了解学习情况,及时做好教学反馈。通过教师、学生、家长的多方参与,最终形成完整、高效的教学体系。

4.有效提升教师自身素养,构建完善教学体系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颖的、先进的教学方式,想要将这一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就需要教师对合作学习有认识、有了解、能接受,并且积极应用所学知识和理论进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合作学习课堂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对整个课堂有极大把控能力。教师应该有效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完善教学。这就证明,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效提高理论水平,还要将实际理论操作与变化发展的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对自己的合作教学时常反思。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有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四、结语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当今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不断教学过程中,日益彰显出先进性与积极性。团队教学对学生成长和进步更有积极意义,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养成团结互助意识。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引导地位,学生应该发挥自身主导地位,通过合理、高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模式,从而有效改善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五

一、音乐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要适度

不理性或过度地使用音乐,会引发学生对音乐的无意注意,会使得教学效果本末倒置;还有可能会造成学生对音乐的强烈反感,产生“怎么又是这”的感觉,从根本上达不到教学的良好效果,有的可能会出现负效应。课堂音乐原素的运用不只是为了让枯燥的课堂变得更加花哨,而是为了让学生更有特别是地学习到语言,凸显语文教学的本位性质。所以,一节课的音乐和配乐不宜过多,要合理调配达到天衣无缝。

二、音乐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要适时

要选择最佳适当的时间播放音乐,这也更加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尤其不能脱离教学设计而胡乱配乐,要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月光曲》的教学考师在本课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让全班学生在《月光曲》的优美音乐中感性“触摸”。到一课结束前,老师又安排了听音乐写感受,首尾呼应,学生有心理上的准备与认同,做到有话可写,有章可循,才使得书面语言的运用落到了实处——这就很好地做到了在适当的时间当中做合理的配乐。在课堂开始部分要使用音乐,迁移导入,把学生引入意境,而在课后配乐朗读课文时既能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使学生保持了很好的学习状态,又能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同时也激励了学生实现口语交际的愿望,做到“课虽已毕,趣却犹存”。因此我们深刻领悟到音乐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会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把握这种教学设计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和搞好学科整合,服务好本学科的顺利教学。

(一)导入时的需要

教师在导入时可以配乐放音,可以先欣赏一段相关的音乐,也可以播放一段视频,用声图并茂的形式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

(二)读和背诵时的需要

学生在朗读或是背诵一篇课文时,老师可以播放课文的主题音乐,用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性。

(三)写作时的需要

习作课时教师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可以播放与习作题目相匹配的音乐,亦可播放轻音乐,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她们都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一定不要播放有原唱的音乐和歌曲,那样会把学生的思维全部带入到丰富的歌曲内容当中,学生都无心习作而做无用之功。

(四)放松时的需要

在学习抒情散文和有名的古诗词时,播放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即可放松心情,又能陶冶情操一举两得。

三、音乐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整合更要适合

教师要选择适合课堂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才能使学生的情感付出不至于步入误区。记得一堂语文课,一开始感觉这堂课还是很别出心裁的,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在最后一个关键环节中放的一段音乐却破灭了所有美好的东西。不是因为它播放过多少次,也不是因为它出现得不是时候。而是由于教师选择了不合理的音乐,让本来美好的氛围变得不再和谐。所以在这里强调我们要选择“适合”所教内容的音乐。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长江滚滚东逝,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江岸,澎湃的江流卷起千万堆雪浪的壮美画卷就可以选择气势奔放、雄壮豪迈的音乐来让学生产生这种意境,无疑会让学生领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超级震撼。合理音乐的选择可以把语文教材内容与音乐教材相联系。每个学科课程都具有彼此相通的地方。教师可在参透语文教材的同时更加领会一下音乐教材的内容,找到两者的相通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相应合理的音乐,学生学会在学习的音乐作品的相关知识中提取信息,自然而然与语文知识相联系,更容易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新课程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音乐教学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的整合还是一个初级探索的过程,关键是体现我们全体教师的感知、领悟是否客观深刻,内心能否接受得了震撼和领域提升。我们要在不断刻苦努力的反省中解开这个探索的奥秘。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在花中采蜜是蜜蜂的快乐,但将蜜汁送给蜜蜂也是花的快乐。”我们开拓中的新一代的教师要用音乐建立起和谐的课堂,组合起感性、灵性与悟融的课堂,让学生快乐地享受用音乐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形成的语文天堂,让孩子们在其中快乐的自由翱翔。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六

语文源于生活。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精彩。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多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语文,从生活实际出发开展语文学习。这样无论是课文教学还是作文教学都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上作文课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开放式的作文题目“我发现了……”。我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激发学生述说生活中人文趣事的欲望。学生讨论后,我组织学生对小组内谈到的事情进行总结梳理,然后开展写作。一节课下来,每一名学生都写得非常流畅。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叙事能力等,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同样,在课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与生活相关或者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加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来。

二、使用开放式的教学语言

我们应该怎么运用开放式的教学语言呢?我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一切教学都应以学生为出发点,教学语言也是如此。我们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并且教学过程中要时时穿插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保证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我们语言的幽默性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且可以降低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态,加入到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螳螂捕蝉》时,在复述“螳螂捕蝉”的故事这一环节时,薛老师表扬了一位在复述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的学生,说:“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多么形象有活力的评价!多么有激励作用的评价!当第二位学生发生口误“黄雀伸长脖子……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正站在它身后……”时,薛老师没有否定和生硬批评,而是以“能站在黄雀背后的是超人”这样儿童化的语言巧妙地启迪学生。在学生成功表演后,薛老师又真诚地说:“看了你们的表演,我想中国电影拿奥斯卡金奖的日子真的不远了!”既是在肯定学生正确理解了课文,准确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又饱含真情,寄予厚望,颇为“煽情”,轻松的话语,实在又很深刻!

三、设计开放多样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下,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我们教师都在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但是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教学应该使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无论我们的教学设计设定的是什么方法,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那么我们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应该多准备几种教学方式,上课时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教学思想。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一定要设法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来,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如果是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时间与空间的自由,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或者班级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上,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知识的讲解上。此外,从教学的形式上,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发现学生大多对教学讲解不感兴趣,就应该立刻改变教学模式。例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很多学生都对我的讲解表现出了厌烦情绪,这时候我就突发奇想,组织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演舞台剧。我先让学生对课文认真研究,然后分成小组讨论舞台剧的剧本,并由小组长将本小组想到的舞台剧展示在黑板上。最后,我引导大家选择一个最好的剧本,然后组织学生表演。选演员的过程中,还有学生自制了一些小头饰,为表演增光添彩。这样一个小小的表演过程,每一名学生都全身心投入,最重要的是他们在研究课文编制小剧本的过程中,对文章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学生边玩边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课堂教学应具有开放性

语文教学既然来自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不应该拘束与课堂之上。学校的操场、花园甚至社区等等地方都应成为我们的教学阵地。我们可以与学校统一协调,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在活动中开展语文教学。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会对这个世界有更深的体验,这个时候开展语文教学必定能够让他们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户外教学最主要的就是作文教学,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实物、场景、人物,这样在后续的作文中学生写起来就会很顺畅。

五、结语

总之,在小学阶段,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状态。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应在实际教学中努力研究,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七

首先,儿童读物是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的重要来源。小学教育是对儿童的教育,儿童读物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可以吸引儿童阅读,从而有利于小学生从中汲取精华,有利于学生对各方面知识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儿童读物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使小学教育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在新课标教学改革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读物中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形成较好的语感,使学生可以独自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可以得到情感和情操上的审美享受,从而更好地发挥个性,使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和满足。因此,儿童读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次,儿童读物也是小学生主要的课外读物。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包括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也包括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阅读鉴赏作品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思想情感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再次,在小学教育中,必须要对小学生开展一些必要的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也必须要有丰富的材料。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儿童读物本身包含的内容比较多,题材比较多,体裁上也比较丰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不断的开展课外活动,包括儿歌的朗诵、故事会、戏剧话剧表演等等,这些课外活动对语文教学会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最后,儿童文学作品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性格特征等情况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有利于教师走进小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使教师在学习以及生活中更加容易亲近学生,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教师。因此,小学教师要不断通过儿童读物使自己保持一颗童心,使自己更加具备作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利用儿童读物

首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有效利用儿童读物,发挥其对小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儿童文学素养,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儿童文学的内涵,建立起正确的儿童观,在教学中不断满足小学生精神以及审美需求。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断提高自身对儿童文学的感悟能力以及鉴赏和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拓宽自身的儿童文学视野,增强自己对儿童文学的感性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提高对学生的认知能力。

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儿童读物的美学特征与文体特征。儿童读物所体现出的美学特征就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儿童情趣。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独特、思想上比较单纯、感情也比较真挚,儿童情趣具有相对性,儿童读物可以对小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并且优秀儿童读物所包含的内容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善于将儿童情趣作为突破口来进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童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抓住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对促进小学语文教育非常有利。要想抓住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必须要了解儿童文学在文体系统的构成以及分类。比如,儿童读物中包括儿歌、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戏剧等文体,儿童读物在语言、形式、风格上都与成人的读物不同,儿童读物韵律强、富有音乐美,儿童容易接受,这种教育方式也有利于学生情感上受到感化,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以及创造力。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7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教学论文小学语文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