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高考调查报告范文【优秀3篇】

为了加深您对于人民网点名郭美美的写作认知,下面快回答给大家整理了3篇高考调查报告范文,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高考调查报告 篇一

炒作高考状元现象屡禁不止

高考之后,状元常常成为热门话题:状元真姓大名、性别、出自何校,“状元”们的考试心得、爱好、成长历程、获奖情况……都被——翻出。与此同时,各大高校“抢状元”大战也拉开了序幕。

文科“状元”、理科“状元”;全科“状元”、单科“状元”;裸分“状元”、加分“状元”;全国“状元”,省、市、县“状元”……围绕着高考状元,每年都会出现一些啼笑皆非的新闻。

为了避免炒作,今年高考放榜后广东省考试院出了狠招——对文理科前十名考生的成绩进行了技术屏蔽,这部分考生压根查不到自己的成绩,只能静候单独通知。强制性的技术屏蔽让2012年的广东状元信息寥寥,但是在别的地方则不然。

四川自贡上演了状元“乌龙”的闹剧,一林姓考生在网上被传为高考状元,所在学校准备了庆祝的烟花,当地媒体纷纷前往采访。数小时后,被证实为假消息。媒体一哄而散后,只留下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北京,人大附中学生雨中“拜状元”的图片出现在网络上后被疯狂转发和评论。图片中,一名身穿白底红条人大附中校服的中学生,冲着操场边摆放的两张大头照鞠躬,大头照上两个主人公分别是今年北京高考文理状元。

而在微博上“天津大学生网”一条微博声称,“一名高考状元在清华北大的争夺战中选择了浙大,原因:浙大答应录取他没有过线的女朋友。”后被证实为谣言。然而,就是这样一条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合理之处的微博竟然被转发上万次。

状元被过分炒作的现象引发了有识之士的担忧,这种对个别学生的过度宣传已经背离了教育的使命和本质。

事实上,炒作高考状元是对教育的误导,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突出状元个人;教育应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应仅仅关注分数。炒作高考状元,潜意识中就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而各中学竞相攀比高考升学率和名校升学率,毫无疑问也背离了教育的追求。

“客观地说,在炒作高考状元这场大戏中,媒体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湖南大学一新闻学教授认为,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吸引受众的眼球,状元每年都要被媒体过度“消费”。他指出,这种行为其实有损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媒体更应当把重心放在引导学生成才,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之亡。”

谁在制造状元崇拜

热捧状元,在我国是有历史渊源的。科举制度下,“寒窗苦读数十载,一朝成名天下知”。高中的状元头戴金花乌纱帽,身穿大红袍,前呼后拥地插花游街,这无疑大大满足了迂腐读书人的虚荣心。“金榜题名时”的无限风光,也让人津津乐道。

科举制度已经废弃百多年了,但高考状元依然很“红”,其所牵涉的面绝非媒体行为这么简单。有专家认为,高考“状元”其实形成了一条利益链,学校、教辅机构、家长、企业、媒体“心照不宣”地热捧状元,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目的。

学校宣扬“高考状元”是为了显示学校的教学质量,增加学校名气,吸引生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些学校甚至不惜重金。今年高考前,河北邢台一中在教学楼正门和学校大门之间,搭建了一个高台,高台上停放着一辆黑色轿车。邢台一中办公室副主任郑利民表示,轿车是奖励高三老师的,“对于培养‘状元’的老师,学校每年都会重奖!”

就个人来说,一个“状元”被学校、街道、政府部门等层层奖励下来,能收获少则几万、多则数十万元的现金奖励和各种荣誉。早在2007年,福建省考生陈默获得理科状元后,在一个月时间内就得到了68万元“奖学金”。有一位宁乡的高中班主任告诉记者,在现行的高考体制下,“崇尚分数”意识仍然很浓。状元就是所在中学的“金字招牌”,甚至直接体现中学的实力。出了状元的学校在招生中有着巨大优势,一大批初中尖子生都会往这里挤。

而争夺高考状元也成为了高校之间实力的比拼和较量。为了抢夺“状元”,一些高校也是使尽浑身解数。“奖学金”、“自由选择专业”等优惠措施是高校在招揽状元时频频使出的招数。2010年,国内顶尖学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甚至打起了口水战,一家说自己囊括了全国九成的理科状元和近三成的文科状元,一家则称将六成以上的状元收归门下。而今年7月6日香港大学了新学年内地招生结果,称今年接到逾1.2万名内地高考生申请,录取363名,包括21名“省区市状元”,创下录取内地高考状元数目的历史新高。

热捧状元的还有一种群体——商家。当状元成为热捧的对象时,那些敏锐而逐利的商家自然就盯上了这个独特的群体。为了挖掘“状元”们的潜力,商家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找“状元”做广告、代言产品,各种“补脑液”、“益智胶囊”、“学习机”都争相和状元扯上关系。甚至还有高考状元代言的名为“贴身侍卫”的学习短裤。这个品牌内裤的包装上有5名各地的高考状元作为广告代言人,内裤包装里还附有一本“高考夺冠秘笈”。“秘笈”约一万多字,据说全部由状元们撰写。尽管这样的“代言”产品让人哭笑不得,但还是有家长为了那一本“秘笈”而不惜重金购买。

对状元的过分关注,导致了一种新情况一一对以往状元的调查报告层出不穷。

今年高考后,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调研了云南近十年来22名“高考状元”和奥赛获奖者,发现他们几乎都没有什么大建树。他还查了1977年到2009年32年来全国124名高考状元,他们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而据《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对恢复高考三十三年来全国1120名高考状元职业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低于社会预期。

高考调查报告 篇二

每年的高考之后,各种媒体和大街小巷上都飘散着高考状元们或温馨或励志的成材故事,新一代的学霸又激励着无数的后来人。近日,中国校友会网的最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指出,七成高考状元在大学毕业后便“销声匿迹”,尽管状元们大都选择金领或白领阶层所从事的主流职业,而工作也较为体面,经济收入较高,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鲜少能够在业界出类拔萃,曾经的高考状元在职场中也不过是淹没于人海。

同时,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流失海外的现象也较为严重,超过60%的高考状元选择美国、新加坡、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作为就职地。

——《重庆晨报》

智能手机用户激增,青少年视其为交流首选

作为世界最大的移动互联网设备供应商,爱立信近日表示,预计全球只能手机用户量将在2018年达到45亿,高于去年年底预测的33亿。2012年,全球只能手机用户量为12亿,而到2018年用户将激增12倍,主要受到视频的推动,因移动用户日渐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随时随地观看网络电影和电视。

同时,青少年用户主要依赖智能手机进行社交沟通活动,日版微信——“line”就已经代替了短信、电话被视作青少年交流的首选,很多青少年都对智能手机异常依赖,爱恨有加。

——《新周刊》

全球最具潜力大学排行,中国内地无一上榜

英国《Times》增刊近日公布2013年全球最具潜力大学排行榜,建校仅27年的韩国浦项科技大学排名第一,中国内地高校无一上榜。在这个共有100所大学的榜单中,香港和台湾地区各有4所和5所院校上榜,且都在前40名之内,其中香港科技大学排名第4。

这项排行榜的评选对象是全世界的“年轻”大学,入围者都是建校时间少于50年的大学。中国内地之所以无一上榜,原因之一是内地实力较强的高校大多数具有较长的历史,因此不在排名范围之内。只要有正确的策略和足够的支持,仅仅几十年就可以培育出一所杰出的大学,如果没有足够的投资、创新和远见,东亚地区的大学很快就会冲击西方传统名校的地位。

数字

中国人娱乐至上,最爱为选秀投票。《2013爱德曼全球娱乐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对娱乐、选秀节目十分热衷。从追看电视剧到与娱乐明星互动,中国人的参与热情都投入到了娱乐里。这次调查的对象为美、英、德、韩、印度、巴西、土耳其及中国民众。在调查报告列举出的各项娱乐活动中,中国人的参与热情全面高出被调查国的平均水平。

中国人最热衷的是看电视剧。根据中国被调查者反应,他们有98%的可能性会一次性看上两集以上,是绝对的第一追剧大国。这一娱乐活动在其他国家也很受欢迎,但平均数字依然低中国10%。

中国人还有一个“独特”的娱乐爱好——为选秀节目投票。来自中国的被调查者在看节目时,为自己支持的娱乐选手投票的可能性为83%,这个数字远高出各国平均水平61%。在其他国家民众中,只有印度人参与选秀投票的可能性也高于80%,与中国人同有此癖。

2.9亿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目前世界失业青年的人数已经上升到2.9亿,占全球青年总数的25%,几乎和美国全国的人口数量相当。

26%

中国社科院的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3)》显示,去年中国红十字会接收国内社会捐赠款物总量下降近三成。因“郭美美事件”慈善界公信力在2011年“触底”,却也未能在2012年间“回升”。在2012年中,全国共新增社会组织3万个,但捐赠总量却不增反降。其中,红会接受国内社会捐赠款物约19.6亿元,与前年相比,降幅高达26%。

声音

中国“80”后最乐观,全球青年看好中国

在西方社会被称作“Y代人”的“80年代生人”已经进入30岁时代,成为各国青年中的中流砥柱。这一代人生长在信息、高科技时代,他们有丰富的技术知识、有超越前辈的领悟能力,是引领未来世界的生力军,他们中的66%仍是单身,72%没有孩子,60%接受过大学及以上教育。

由西班牙最大电讯公司Telephonica和英国《金融时报》共同委托进行的这项调查发现,全球“80后”一代对所在国家未来持乐观态度的比例为67%,在中国,这一比例则高达93%。在全球范围内,有多达58%的“80后”看好中国经济势头。而美国的“80后”青年在看到经济衰退对父母的影Ⅱ向、不断上涨的大学学费、高失业率等事件后,对于未来的看法变得更加务实。

——《参考消息》

“没有什么可以对球迷说的,难道我要对他们三磕九拜?只不过输了一场球而已。参加比赛输和赢都很正常。”

——中国著名网球选手李娜在法国网球公开赛上意外失利后,面对公众和媒体的质疑时说。

“大部分的人对于所谓成功,只有两个标准:小时候的分数和大了之后的钱数。”

——庸说。

“高考分数出来了,我作为一个过来人有必要告诉你们一些做人的道理,考得好的一定要请考得不好的人吃一顿饭,因为当你大学毕业出来搬砖的时候人家已经混成工头了!”

——高考分数出来之后,众多网友在网络上转发着这样的一句话。考前抱女生送医男生高考仅290分,称未打算复读。网友们赞许,成绩如浮云,人品价更高。

“就像西游记里‘有背景的妖怪都被带走了’一样,人所周知郭美美是只妖怪,但她就是没有被打倒,反而愈加高调和狂妄,让公众的‘郭美美猜想’飘散于舆论的风中,久久无处安身。”

——这是人民网对于“郭美美”事件的评述,眼看郭美美侵权的诉讼时效将至,但红会仍然没有要追究郭美美的意思,同时郭美美生日在澳门举办生日派对再度炫富,面对这样的窘境公众只能无奈地再度焦虑起来。

183次

据《每日邮报》报道,一份有2000名英国女性参与的调查报告显示,女孩们在23岁以后才会开始感激母亲。青春期叛逆的女孩平均每年要和母亲争吵183次、摔门164次、为男孩流泪123次、同兄弟姐妹“开战”257次。卧室卫生、顶嘴和与异性约会最容易引起母女间的争吵。

清华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平均每月花销为1152元,大学生在校期间平均谈0.78次恋爱。清华、北理工、上海交大的学风在中国大学中位列最好的前三甲,其中清华大学的自习时间最长,每天平均为4.8小时。而大学生们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12小时,☆www.kuaihuida.com☆在0点03分入睡的大学生最为常见。

2012年全年,访美的中国游客总数接近110万人次,中国也因此成为前往美国旅游的第一客源大国。中国游客平均每人在美国境内的消费达7000美元,在所有海外游客中排名第一。

高考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香港精英教育;教育竞争;二次升学机会;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3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089-04

作者简介:廖文伟(1979-),男,香港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文化和经济社会学研究。

注释:

①所有受访者名字均为化名,考试及入学年份等讯息删除。

②香港树仁大学于2006年正式升格为香港第一所私立大学,于2006年前获得的大专学历,可通过修读一年兼读制的衔接课程,获得本地学士学位。而珠海学院于2003年开始允许开办部分学士学位课程。

③以前俗称科技学院,社会中仍有不少人采用俗称,为尊重受访者的原话,后文仍采用科技学院的俗称。一、调查对象:香港教育竞争的失败者香港长期沿用英式精英教育体制,教育竞争非常激烈,学生须经过会考及高考两次淘汰,才能争取到读大学的资格。据2010年统计资料显示,本年共有83 059名考生参与香港中学会考,争夺24 000个中六学位,平均升学率是289%。而这批成功升读中六的考生,还须再于两年后参加高级程度会考,争夺每年14 500个资助大学学位(资料来源:香港教育局)。换言之,在八万多的考生中,最后只有不足18%的学生能够升读大学,而高达82%学生则成为教育竞争的失败者。然而,考试竞争的一次失败并不代表他们从此与大学教育无缘。在这批教育竞争的失败者中,部分学生可通过不同的途径,最终成功获得学位,本调查报告旨在对此过程做全面分析。

二、调查报告架构本调查报告于2010年11月期间以深入访谈的方试通过访问13名不同途径获得学位的香港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调查内容分为五大部分:第一,探讨他们获取学位的不同途径,包括副学士课程、私立大专课程、文凭及高级文凭课程、公开大学、自资学位课程、海外升学或在职进修等。第二,了解学生选择升学起点的原因。第三,分析学生在升读过程中不同的竞争情况。第四,描述学生对正规学位教育与另外途径升学间异同的意见。第五,讨论学生的学习历程及对其日后升学及职业轨迹的影响。

三、调查内容1.升读大学的另外途径

(1)副学士学位

副学士是参考美国社区学院开办的副学士学位而引入香港的。中七毕业的学生,可升读为期两年的副学士学位,根据修读成绩再报考本地资助学位课程。而中五毕业的学生,则须先修读为期一年的副学士先修班,再修读副学士课程。自2000年开始,不同大学纷纷开办副学士课程,令副学士毕业生逐年递增,其中不少成绩优异的学生通过此途径获得升读大学的机会,其中包括RSY①:

“我当年参加高考,成绩不理想,经过一番选择,最后报读城市大学的工商管理副学士课程。很幸运,两年后我根据副学士的成绩,获港大社会科学院取录,修读公共行政管理学位课程。”(RSY)

(2)私立大专课程

有数所学校于香港提供自负盈亏的私立大专课程,供中七毕业生报读,其中最著名的有香港树仁大学及珠海学院②。不少毕业生通过学分豁免制度,衔接修读本地认可的学位课程,最终获得学士学位。如:

“我参加高考,成绩一般,之后报读树仁大学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毕业后我工作数年后,报读公开大学的衔接课程,获豁免80学分,得以一年时间获取本地学士学位。之后再根据此学位报读中文大学的社会学兼读硕士课程,两年后获硕士学位。”(LGX)

(3)文凭及高级文凭课程

香港所有大学、教育学院、专上教育学院③及职业训练局均有开办文凭课程及高级文凭课程,供中五及中七毕业生报读。它为两年全日制,完成课程后,学生可选择继续攻读高级文凭课程或就业;而高级文凭课程同样为两年制,成绩优异的毕业生可继续升读本地资助的学位课程。如:

“我当年参加高考,中文科不合格所以未能升读大学,于是报读理工大学建筑工程的高级文凭课程。2000年毕业后我全职工作,之后报读理工大学兼读制的建筑工程学士学位课程,经过四年的努力毕业了。2007年我获取攻读港大兼读制的建筑项目管理硕士课程,之后获硕士学位。”(DWB)

(4)海外升学

海外升学历来都是香港学生获得学位的重要途径,与以往中五或中七毕业生直接考海外升学的路径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先于本地修读高级文凭或大专课程,再衔接海外大学学位课程,从而缩短修读时间及节省留学费用。如:

“我高考后入读树仁大学社会学系,读了两年后,感到应尽快获取学士学位对我将来会有莫大帮助,因此通过澳洲教育中心,报读澳洲麦哥利大学的社会科学学士课程。由于我曾于树仁学习两年,因此能获24个学分豁免,只须再修读68个学分便能毕业,最后我获学士学位。毕业后我再于澳洲获得翻译及公共传播两个硕士学位。”(OLH)

(5)自资学位(Top-Up Degree)课程

除了本地资助的学位课程外,不同大学均提供自资的衔接课程供学生报读。自资学位课程较本地资助学位课程学费高,部分学校的课程质量参差不起,认受性成疑。因此,报读获本地认可的自资课程是最为关键的。如:

“高考后我升读理工大学语言学的高级文凭课程,毕业后全职工作,之后有感个人知识与竞争力的不足,因此报读理工大学兼读制语言学自资衔接学位课程,虽然学费较高(每学分约$3000,共需修读21学分),但课程获本地承认,我最后顺利获学士学位。”(GAQ)

(6)在职进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这3篇高考调查报告范文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人民网点名郭美美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