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下面这9篇关于信息技术的评课稿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信息技术评课稿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信息技术的评课稿 篇一
各位参加本次教研活动的老师,下午好,首先我代表向老师和鼓楼区信息技术学科中心组的全体成员欢迎大家来到虹桥小学参加本次活动。受向老师和中心组老师的委托,我很荣幸地随向老师一起参加了xx敏洁老师的教学设计活动。为了顺利完成本次开课任务,xx老师很早就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也一同参与了xx老师的从试教到正式上课的全过程,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情况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意义的启发。
一、清晰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属于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的内容,该课的特点是操作环节多素材要求大,对老师的系统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xx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复杂的内容中整理出了清晰的教学思路,一条贯串始终的主线将整个课文连为一体,并且主要内容层层递进,亦步亦趋,表现出了较强的逻辑上的严密性,使课堂呈现出了既轻松活泼,却又掌控得当的局面。我做了一些观察,在我附近的孩子她们在自己操作时兴趣盎然,不时的露出胜利的笑容,但一旦xx老师开始教授下一个环节时,孩子们立刻将视线转向了老师,眼睛里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不用老师任何的催促,学生们已经进入了“我想学”的心理状态。显然,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归功于缜密的教学设计。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二、训练有素的学习过程
《新课标》表现出了对创新能力的极大关注,要求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怎么样学习,要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向建构主义的现代化课堂转变。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中,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向老师曾经一再强调过,我们要学会利用好我们的课本,让孩子真正学会看书。
在xx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xx老师的学生们不但会看书,而且看得很好很认真。有的孩子还动手在书上做了各种各样得标记,以记下自己得心得体会。这种良好得看书习惯决非一日之功,从孩子们自然得看书习惯中,我们能够发现不但是这节课孩子们在看书,以前得课上她们也会看,这是xx老师长期训练得结果,也成为课堂上得一个亮点。
三、富有情趣的组织结构
在本节课上,xx老师将时尚的DIY引入了课堂,让孩子们有了探究的需要。这样的任务驱动在本课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围绕DIY的主题,在不断的探究,不但促进了孩子们对于未知事务的探索情感,也与生活实际较为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的俞教于乐的形式,会给孩子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的。
四、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这节课上,我们作为听课的老师,都能很明显的感受到愉快的课堂气氛:孩子们的欢笑声不绝于耳,并且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也肯定了别人。作为几岁的孩子,能在一个轻松的氛围里学习,是最好不过的了,在这里,xx老师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五、准确的教师定位
在整节课中,我们的教师都不是在做个说教者,没有刻意的去进行任何知识的讲授,而是借用书本和孩子的探索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可以说,xx老师在本节课中不再是一名导演,而是剧中的一个组织者,带着孩子一起来学习,很好的发挥了教师引导的作用。
信息技术评课稿 篇二
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因而魔术师在操纵魔杖的时候也就有了相应的“约束”。
教育信息化不是单纯地将技术和机器引入教育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革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思想并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
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先驱,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育信息化要求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把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作为整个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认识上去了,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信息技术教师更要有敏感的信息意识,快速掌握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抓住现代信息知识,然后对其进行整理加工、分析研究,以使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建立在学科前沿阵地的基础上,其次、通过形式多样的具体措施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是思想与技术教育,将信息技术能力积极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信息技术研修反思
此次的培训学习,让我收获不少,使我更进一步地掌握了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提高了认识和理论水平,操作水平也有所提高。
1、观念上的更新。通过这次培训,让我在观念上有了更新。首先,付友花老师及其他专家的讲座就是我们学习的良好平台,另外,在交流研讨平台里,我们可以进行学习、交流、反思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好好利用这个平台。
作为一名教师要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需要,就应该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如果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就不能完成或很好地完成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教育和教学任务。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要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和开发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要适应工作需要首先应掌握现代媒体技术。如果只有现代教学媒体,而我们不能很好的应用在教学中,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教
师还应该具备优化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教师掌握了现代技术,有助于改善教师的能力结构。增强教师对工作的适应性。作为教师,就应该具备在教学过程中的听、说、读、写以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应用教学媒体的能力。 总之,参加这次信息技术培训,不仅使我在原有的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有所改善,增强我对新时期现代信息教育工作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信息技术评课稿 篇三
关键词: “创建学生演示文稿” 要求 方法 理念
“创建学生演示文稿”是英特尔未来教育核心课程的一个模块中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创建演示文稿,并要体现“学生”对单元计划中设计的框架问题进行探究和学习。那么,这个活动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如何保证活动顺利开展?活动蕴含了怎样的教育理念?如果不弄清这些问题,教师很可能在活动中或轻描淡写、敷衍应付,或不知所措、迷茫困惑,不能顺利地按照要求完成的活动任务,不能从活动中有所收获和感悟,更难以对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有所指导和启迪。在这里,我就“创建学生演示文稿”活动简要谈一下自己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演示文稿是“学生”创建的
活动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份来完成演示文稿的创建。因此,创建的演示文稿要符合学生的语言特点、认知角度、技术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换位”思考,深入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完成演示文稿的创建。通过换位思考,有利于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为基础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组织、实施、管理和评价,适应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另外,从信息技术学习的角度看,活动中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要求教师“做中学”,通过创建一个演示文稿,学习和掌握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知识。如果教师在学习和使用软件过程中遇到问题,既可以利用课程中提供的教程开展自学,还可以向学习伙伴或主讲教师交流请教,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通过活动,既完成了任务,又学习和掌握了软件的使用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感受了学习的过程、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提高了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学习,努力提升个人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演示文稿呈现“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成果
培训活动要求演示文稿要体现“学生”对单元中框架问题的探究和学习。因此,我们在培训中选择确实的单元内容必须是需要使用信息技术来支持和优化教学活动,适宜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和学习的学科课程内容,并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足够的探究空间。我们还应该重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在对单元内容的研究、学生特点的分析、课程标准的理解、教学目标的确定基础上设计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形成有层次的框架问题。设计有层次的、开放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被设置于一定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学生指明探究学习方向,引领学生的探究活动。
演示文稿记录和呈现了“学生”对单元框架问题的探究学习过程。演示文稿中应该包括“学生” 明确理解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选择确定研究的主题、完成分组及组内分工、制定具体活动计划、协作探究交流、获取资源,以及创建资源引用记录、分析评价和处理加工信息、归纳总结活动的结论等。教师在模拟推演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学生学习的特点及探究的过程、方法,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努力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引领者、参与者,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有效组织、引导,有针对性地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技术指导。
探究学习活动形成结论后,“学生”利用演示文稿评价量规所列出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开展评价,以规范、指导、检查、评估演示文稿制作,使其符合规范的要求,并通过演示文稿呈现、共享、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了生成性和创造性,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分析利用、加工处理、呈现信息的能力。同时,在共享交流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共享智慧和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活动中,以问题设计为引领、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开展的探究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有限的学习资料和封闭的时间和空间,在开放的状态下,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主动的自主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搜索获取学习资源,开展互动交流、协作探究,充分发散高级思维,分析加工、处理使用信息,在发现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活动,在问题求解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意义的建构。同时,活动注重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可见,在培训中强调的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与我们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相辅相成的。
三、演示文稿是学生活动的范例
信息技术评课稿 篇四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将信息技术教育的每一堂课真正转变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金土地。以下是我对一堂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文件》时,刚开始我的教学设计只是让学生跟着课本上的例题做,一插入剪贴画、二插入自选图形,例题完成后再做课本后的习题。一节课下来,觉得教学效果不好,虽然学生一直在动手实践,但是他们只是照着课本上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练习,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而已。
课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呢?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了吗?于是我重新规划了此节课,设计了“新龟兔赛跑”这一主题。把这节课教学目标由一维(知识)转变成立体三维:知识、能力、情感。
在教法设计上不再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首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有了良好的氛围,原本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一个科学的、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其次,设计的任务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们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大胆想象,并通过实践探索实现了自己的想法,这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简要教学过程如下:
1、全班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5人。教师引入话题——制作“新龟兔赛跑”。学生在已经掌握如何插入文字和剪贴画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如何插入外部图片文件,围绕“新龟兔赛跑”这一主题,制作演示文稿作品。在自主探究后,教师可借机进行“插入图片文件”技能的小结。完成作品后,进行成果展示,可解说作品的构图、意境等,甚至演绎。其它小组学生可进行评价。
2、碰到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解决,或小组内、小组间共同协作解决。
3、鼓励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表现这一主题。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原本拘谨的学习环境变得宽松了,民主了,师生间有着融洽的沟通、启发、交流、互动,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以上教学策略我运用的是“学生主体性教学”。其指导思想是: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让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难点问题的“突破者”,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证明,以此做为原则的课堂是生动的,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把它做为永远不变的中心法则,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信息技术评课稿范文 篇五
【关键词】TPACK 英语写作 教学
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将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更是明确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如何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英语写作教学中来成为了焦点。TPACK框架为基于网络教学的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
概念界定
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由美国学者Koehler和Mishra于2005年在Shulman提出的的PCK(学科教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TPACK框架描述了教师运用技术进行有效教学应具备的知识,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简称CK)、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简称PK)和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简称TK)。其中复合因素包括:学科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CK)和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简称TPK)。这些要素之间存在以下几个特征:(1)动态性。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反思。要素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关系。(2)融合性。要素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和拼接,而是知识间的深度融合。(3)情景性。TPACK反映的是具体的教学情景下,从实际教学问题着手结合适当的信息技术。TPACK还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学的境脉(Context)知识。境脉中包含学习内容以外的因素,如课堂的物理特征,学校的理念与期望,教师和学生的认知、经验、心理、社会的特征等。TPACK强调教师将技术、教学法和学科内容知识三种核心知识有机融合起来,生成的一种知识。TPACK框架下的英语写作教学,就是教师创造性地将信息技术、教学法和英语写作内容知识三者融合起来进行的有效教学。
TPACK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学科知识分析
英语写作包括遣词、造句、段落、篇章结构、语法、文体等,是一项综合的语言技能,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直接反映其英语语言掌握程度的高低,同时也是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最难培养的能力之一。写作理论知识、大量的阅读、写作练习和及时的评价反馈是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理想的英语写作过程是课堂进行写作知识、技巧的讲解、范文分析,课下完成阅读、写作练习,教师的及时反馈,学生的反复修改,最终定稿,逐渐地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借助他人和学习辅助工具,在学习的实践中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来获得知识。英语写作应该以学生为写作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通过写作实践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有意义的主动构建。
2.教学法知识应用
英语写作教学应运用以过程为导向的写作教学法,把写作视为一个循环式的认知过程,强调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把写作分为四个阶段:写前准备、初稿、修改和定稿,学生可能在初稿,重写,编辑,定稿等环节循环、反复,而不单是从最后的终稿来改进写作,从根本上避免失误,提高写作能力。同时采取形成性评价,关注写作过程,达到促学的目的。
3.技术知识应用
我校引进了美国麦格劳-希尔教育测评中心的写作自动评价系统Writing Roadmap。这是一款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形成性评价写作工具。WRM以母语为英语的学生语料库为基本标准,提供并实施6个维度的写作评价标准:内容、结构、语体、词汇、句法、规范。对学生习作提供多种在线写作指导、即时评分和诊断报告,引入不仅是工具本身,更重要的是引进了评价标准。英语写作课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加大写作训练。学生在打草稿、修改、重写、编辑的写作过程中与系统互动,并且得到及时反馈,结合教师讲评,学生反复修改,内化评价标准,提高写作水平,同时使形成性评价进入写作教学成为可能。
4.自动评价系统融入写作课程的教学模式
自动评价系统融入写作课程的教学模式包括三部分。首先,教师和学生要接受WRM的教学技术培训,了解系统功能,写作评价标准,使学生习得、内化写作标准。充分认识自动评价系统的作用,是辅助教师、学生写作实践和形成性写作评价工具。
其次,WRM写作自动评价系统,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会对拼写、语法自动检测,也会对内容、结构方面给予指导,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系统提示,按个人的需要进行修改,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学习、自我修正、自我评价、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系统的辅助功能还减轻了教师的批改负担,从关注语言形式到注重语言的内容。系统的即时反馈打分功能激发学生不断修改作文的热情。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过程教学法和形成性评价为指导。
最后,教师要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必要性。要具备全面、系统的英语写作知识,较高的计算机技能和有效的写作教学法,能够运用最新的写作教学方法通过在线英语写作自动评分系统将写作评价标准、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学生。
TPACK框架下的英语写作教学,首先是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要设计好系统中的作文题目,组织和帮助学生讨论写作评价标准,系统反馈后同伴互评、教师反馈,学生针对反馈反复修改作文,进而内化作文的标准。同时实现尊重学生差异,发展学生个性的育人过程。其次,教学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形成和能力的增强。学生在反复改写的过程中根据系统的及时反馈不断完善写作技能。更多的写作练习实践使知识的建构逐步完整。还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减少了焦虑和紧张感,学生能够自主、轻松地完成写作任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TPACK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知识框架,有利于教师将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和教学法创造性地融合,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认知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Shulman, L. S.,“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search(1987).
[2]Thompson A. D & Mishra P. ,“Breaking News: TPCK Becomes TPACK!”Journal of Computing in Teacher Education(2007).
[3]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4]王守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修订》,《中国外语》2008年第5期。
[5]B.S.布鲁姆:《教育评价》丘渊、王刚、夏孝川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6]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
[7]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信息技术评课稿 篇六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以往初中信息技术“教”与“学”的方式,摆脱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的束缚,充分释放了学生的学习天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纵观小组合作运用现状,一些问题逐渐浮现出来,故有必要以高效的应用策略规范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以全面提升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一、巧用“科学分组”策略,改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
“科学分组”是小学合作学习的基础与前提,但部分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教学中往往忽略科学分组的重要性,这不仅影响到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更不利于教师的点拨与指导。巧用“科学分组”策略,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坚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原则。这种分组原则不仅有利于同一组内成员的优势互补,确保成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小组与小组之间公平竞争,不相上下。例如,在泰山版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三章《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中第一节“保存图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法。但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进行科学分组,而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讨论。最后,课堂秩序陷入混乱状态,一些课堂捣乱者趁机凑在一组,严重干扰了课堂教学。学生不仅没有完成合作任务,反而将合作时间当成了闲聊时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合作学习前一定要进行科学分组。第二,组内成员数量尽可能保持在4~6人,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太多会引起组内混乱,不利于合作学习,太少无法形成合作学习氛围,同样不科学,故要人数恰当合适。
二、引进“任务情境”策略,激发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引进“任务情境”策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所谓“任务情境”策略,即教师在小组合作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构建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欲望,促使学生成功完成任务。具体而言,这种任务情境的构建主要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法、问题情境法、生活化教学法等多种途径来完成。例如,在第五章《演示文稿的制作》第二节“制作演示文稿”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构建小组合作任务情境。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以“我爱我家”为创作主题的优秀PPT作品,让学生自行观赏,激发学生对演示文稿的制作欲望。在播放作品时,教师可重点将文稿中所插入的音频、视频播放出来,供学生欣赏学习。做好铺垫之外,教师可用PPT课件为学生布置以下合作学习任务:“以‘我爱校园’为主题小组合作进行文稿制作,并通过小组讨论将制作步骤、制作方法归纳出来。”这样一来,小组成员必定在教师任务的驱动下积极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见,构建小组合作任务情境,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积极性、主动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实施“任务情境”策略的过程中,要对小组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适当点拨和指导,提高小组合作质量。
三、注重“评价反思”策略,提高信息技术学习信心
评价反思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渗透合作学习法时往往忽视评价反思。一方面,这不利于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并改正缺点,提升自我。另一方面,缺乏教学反思不利于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总的来说,教师忽视“评价反思”策略,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评语过于简单,缺乏针对性。很多教师确实对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了评价,但评语往往是“不错”“好”“不太好”“有待改进”等十分笼统的字眼,并没有针对M员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阐述。第二,不善于基于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从自身问题入手。诚然,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指导者、参与者,更是评价者与反思者,故教师不仅要对小组合作成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公平性、激励性评价,更要积极进行自我反思,积累教学经验,为构建更加高效的信息技术小组合作课堂而努力。例如,在“演示文稿制作”小组任务完成后,对于优秀小组,教师要予以嘉奖,对于较差的小组,教师要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并激励其优化改进,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
综上所述,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新课改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双向的促进意义。鉴于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巧用“科学分组”策略、“任务情境”策略、“评价反思”策略等多种应用策略,以真正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当然,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尚不成熟,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全面改进应用策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曹晓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信息技术评课稿 篇七
学期行将终了,回想这一学期,本人能够努力工作,认真学习,从多方面中止计算机教学和管理工作。有勤劳的耕耘,有收获的喜悦,也有缺乏与遗憾,现总结如下:
本学期,我担任学校的五、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经过教学工作使我深化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和作用,对信息技术的展开有了正确的认识,它既是基础教育课程革新和展开的需求,又是小学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内容。
一、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根据学校恳求,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早备好课,写好教案。平常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研讨教材,学习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虚心向其他教员学习、讨教。力图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特别本学科主要课程都要上机完成,因此每节课前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备课,检查机器状态,有无“不可用机器”。上课时认真讲课,力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控制基础学问的前提下,使学生能做出有创新、有创意的作品。经过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既控制学问又控制技巧,使他们有成就感,学生上了每一节课都有收获。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在各台计算机前巡视,留意对后进生中止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找出缺乏。
二、个人学习:
关于课程革新环境下的教员,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教员必需具有自来水。为此在工作中,我抓住一切机遇认真学习,在不时学习、不时理论中进步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虚心、主动地向其他信息技术教员和教学阅历丰厚的教员学习,丰厚教学伎俩,抓住学校布置听课的机遇,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好的教学方法,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时理论,不时总结,不时进步。
三、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锻炼,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才干的培育,学问上做到课课清、段段清。
2、对希望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烦,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3、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运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只在班级集中留意力学习,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则严厉约束自己。
4、应用各种方法,锻炼学生进步、集中留意力。
信息技术的评课稿 篇八
今天我们学习了刘老师的《用事实说话—表格数据加工与数理统计》一课,使我收获颇多,下面我对这节课作一些简单的点评。
一、教学目标内容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一是使学生了解数据统计的一般过程,二是学会利用EXCEL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他没有盲从课本,而是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通过即时调查获得到班级上网情况调查数据,进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由于这些数据来自学生实际,所以这样精心设计的教学范例更符合学生实际,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符合教学内容实际,有很强的独创性,学生新鲜感强,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虽然教学容量较大,但时间紧凑,分配合理,学生活动还是比较充分的。
2、刘老师一开始用“xxxx年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引入新课,在调查报告时“通过我对…的了解,我觉得…”到“通过数据统计,我发现…”的转变,使学生意识到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数理统计的重要性,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转变为理性,从而帮助学生生成学习数理统计动机,这样的导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3、在介绍分类汇总时候,由于数据来源生动真实,与自已相关,学生兴趣很高,在评价自已的统计数据时,学生思维明显活跃,而且在分析过程中,不时传来其他同学的认同的笑声,教师对学生的分析也作了充分的肯定,师生之间交流充分,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培养了师生感情。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刘老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任务驱动、学生引领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通过现场即时采集数据,然后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任务中,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小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地学习,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
四、教学素养
刘老师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有启发性,教态自然,举止从容,显示出很好的课堂驾驭能力。
刘老师能够尝试将Excel抽象至一般的数理统计分析工具,再将数理统计与学生感兴趣的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并深深体验到数理统计之于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作用,最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这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信息技术的评课稿 篇九
今天我王老师执教的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的一节信息技术课,执教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既让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知识要点,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在情感上深化了学生的意识。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丽之处:
一、教学目的轻松实现,重点较为突出,难点精彩突破。按照教参上的三个教学目的在本节课中都是学生操作过程中通过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中逐步实现和让学生掌握的。按照教参上本节课的重点是软件中文字工具的使用,本节课执教通过让学生先思考后行动;着重让学生练习了本课的重点技能。
二、教学方式来看,执教老师采用了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导入部分利用了
欣赏图片的方式,逐渐把学生带入到本课情景中来,使学生很快就进入学习状态。在讲授内容,执教老师先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再总结归纳。在制作部分,执教老师通过学生遇到的问题,用一起想办法解决的方法,既自然的解决了出现的问题,又教授了本课的技能目标,还使部分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展示,通过这种师生一起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们感觉老师把他们当成了朋友,接近了师生关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执教老师也很会捕捉和利用课堂中的小细节,比如在强调打字姿式和指法时,他不是刻意拿出时间来指导,而是在学生不经意的时候,通过夸奖个别学生起到让全体都注意的效果。执教老师这种以小见大、细致入微的教学方法很是让人欣赏。
三、富有情趣的组织结构
在本节课上,执教老师将时尚的 DIY 引入了课堂,让孩子们有了探究的需要。这样的任务驱动在本课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围绕 DIY 的主题,在不断的探究,不但促进了孩子们对于未知事务的探索情感,也与生活实际较为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的寓教于乐的形式,会给孩子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的。
四、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这节课上,我们作为听课的老师,都能很明显的感受到愉快的课堂气氛:孩子们的欢笑声不绝于耳,并且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也肯定了别人。作为孩子,能在一个轻松的氛围里学习,是最好不过的了,在这里老师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五、准确的教师定位
在整节课中,我们的教师都不是在做个说教者,没有刻意的去进行任何知识的讲授,而是借用书本和孩子的探索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可以说,执教老师在本节课中不再是一名导演,而是剧中的一个组织者,带着孩子一起来学习很好的发挥了教师引导的作用。
六、从教学效果看,执教老师非常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又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本课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出符合主题、美观完整有质量的作品。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他们的技能知识掌握得都很扎实,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基本上就是对技能的再次巩固和有所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应该也算是本课能大放光彩的硬件基础之一。
这节课我认为也存在些许不足,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一点看法:
一是内容的安排稍微有点多,学生在每一处练的相对较少。如果能更多的让学生练习,可能会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本堂课小组合作学习体现的不明显。学生们只知道自己独立操作,同伴间缺少一种合作交流。
三缺少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看书。《新课标》表现出了对创新能力的极大关注,要求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怎么样学习,要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向建构主义的现代化课堂转变。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中,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也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己看课本学习,虽然本课操作技能比较简单,但看书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技能,更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还可以让孩子动手在书上做了各种各样得标记,以记下自己得心得体会。
四是教学组织形式简单了一些,如果能针对学习难点,设计一些活动,使学生学得再活泼一些、轻松一点。
我认为这堂课无论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上以及环节的把握和学生兴趣的调动上来讲都不失为一节精彩的课。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9篇关于信息技术的评课稿,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信息技术评课稿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