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音乐教学研究工作思路精选6篇

开题报告的研究思路主要是写如何对于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研究什么东西,用的什么方法,经过什么步骤,达到什么研究目的,从而综合起来变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研究思路的主体。为了让您对于研究思路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6篇音乐教学研究工作思路,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科研课题研究思路 篇一

布置作业:设计自己的家用智能型电脑

(四)观测记录

通过收集学生填写的“DIY电脑计划表”和网站上保存的模拟组装方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况进行检测。课后以简单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认可度。

(五)教学效果的反思

通过对网站上保存的模拟组装方案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兴趣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上课的学生60人,提交的方案60个,所有的方案都能通过评估,组装方案从理论上来说都是正确的。其中,有16人能综合考虑到性价比、实用性和扩展性,设计组装的方案比较合理。有35人能根据自己事先计划的用途设计组装方案,实现预设的功能。有11人所设计的方案不能完全实现自己计划的功能,但组装方案仍是可行的。由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通过全体学生的亲身参与,积极思考,主动实践,能有效地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

课后简单问卷的调查情况如下,所有学生都表示喜欢这种形式的教学,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好地掌握了教学的内容,38%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掌握了教学内容,12%的学生认为自己还有教学内容没有完全掌握。有38%的学生认为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有把握能完成真实的组装任务,有48%的学生认为在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的指点下,能完成真实的组装任务,有14%的学生认为自己还不能完成真实的组装任务。从问卷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强,都认为自己能从这种模式的教学中有较多的收获。这种形式的教学,比较受学生的欢迎,认可度高。

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完成任务,虚拟了一个真实的环境,但这个环境下,没有充分考虑到师生、生生的及时沟通,交流互动,不能充分体现专题学习网站的功能。为了寻求有效解决上以上问题的途径,为了将成功的研究模式作进一步的实践研究,我们开展了第二轮行动研究。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设计方案

研究目标:进一步探索专题学习网站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模式

教学内容:高二物理课,课题为“力学问题与热学问题的比较研究”[18]。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验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思路及思想方法

2.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

3.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4.训练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技能,提高信息养。

[教学重点]:通过比较得出力学问题、热学问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相关思维活动

[教学平台]: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

[设计思想]:

1.课题说明:这是一堂高三年级的物理复习课,在以前新知识的教学以及旧知识的复习中,往往由教师进行对比分析给出结果,教学限于知识的被动传授。“气体性质”一章是高中物理热学的核心内容,具有典型性,教师期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这一章的知识复习后,自主地对力学问题与热学问题的比较研究,对“知识背后的知识”进行总结复习。以专题学习网站为平台,以网络教室作为交流沟通的技术环境,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学科思想方法:现象描述的概念概念间的关系(规律)既解决旧问题又解决新问题。

2.学科能力培养分析:本节课通过对力学、热学两类问题的比较研究,使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理解两类问题,从而不仅能更好地解决力学问题、热学问题,更有利于解决力、热综合问题,为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打基础。

3.体验“研究思路”,增强“方法”意识

(1)通过对力学问题与热学问题的比较研究,并结合具体问题的分析,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现象描述的概念概念间的关系(规律)既解决旧问题又解决新问题。

(2)通过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深刻性思维品质

A、通过对一般思路中“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的进一步研究,并结合问题的分析,突出理想化的思想方法(对象的理想化、过程的理想化)、科学推理的思想方法和分析综合的思想方法等。

B、通过对规律建立过程的认识,突出实验研究的思想方法。

C、通过对典型问题的认识,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强化学科思想方法。

通过感悟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思路,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增强学生挖掘“知识背后的知识”的意识,训练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深刻性思维品质的目的。

(3)策略的运用

A、运用“问题”调动“自主活动”,由“自主活动”促“自主发展”的策略。

B、运用“反思过程”激发元认知活动策略。

C、以专题学习网站作为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通过反思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活动,将所有活动情况通过专题学习网站进行展示,然后全班讨论,共同感悟出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思路,体会学科思想方法。通过策略的运用,学生亲自参与产生新因素,由亲身体验产生愉悦心情,进一步知道反思对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训练学生应用网络等信息技术学习的技能,进一步了解到信息技术对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资源

在专题学习网站上提供教学需要的相关资源,提供成果展示空间,提供教师在线辅导功能:

1、力学和热学问题知识介绍及相关现象的资料

2、研究结果上传空间

3、学生互评

4、教师在线辅导

(三)、教学实践的过程(课时2节)

1、引入:展示问题,学生进行力、热分类

2、第一课时,学生在专题学习网站上查看力学和热学问题知识介绍及相关现象的资料,在独立反思比较的基础上形成研究报告,并制作成电子文稿,上传到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中指定的栏目。

3、学生登录专题学习网站查阅他人报告,进行评析,并将评析内容上传。通过BBQ软件,教师在线辅导学生完成报告,实现师生的交互活动。

4、第二课时师生共同对个案进行研讨,并结合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体验、感悟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思路。

5、决新问题,突出一般思路,强化学科思想方法。

6、师生共同总结,进一步体验、感悟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形成解决问题的流程,并将结果上传到网站。

a) 研究物理问题和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思路。

b) 研究中的学科思想方法。

c) 应重视知识背后的“知识”。

6、布置作业(略)

(四)观测记录

教师课堂上在线辅导时从学生的留言记录;学生对他人报告的评价记录;学生上传的研究报告;解决教师提出的新问题的作业提交。

(五)教学效果的反思

从学生的留言记录、学生对他人报告的评价记录来看,学生的思维活动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学生上传的研究报告中,有35%的学生报告叙述全面准确,分析条理清楚明了,掌握了。有43%的学生报告比较准确,分析较清楚,但不够全面。有23%的学生报告中有错误的地方,条理不是很清楚,没有完全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思路及思想方法。在学生提交的课堂作业中,有87%的学生能正确完成作业,仅有13%的学生作业中有错误。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能感悟出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思路。从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通过师生的共同评析总结后,绝大多数学生能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思路,并能运用此思想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这堂课通过对力学问题与热学问题的比较研究,并结合具体问题的分析,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该课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让学生体验和掌握。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过程是教师无法替代的,通过体验得到的知识也是不能直接灌输的,教师很好地应用了专题学习网站这一平台,顺利地实施了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本轮行动研究解决了师生、生生的及时沟通,交流互动的问题,并进一步证实了课堂教学中应用专题学习网站实施教学的有效性,确定了相应的教学模式。但我们发现,在网络教室所提供的环境下,不利于学生的协作学习,要解决此问题,还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寻找专题学习网站应用于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

将前两轮行动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应用于其它学科教学中,证实其有效性和通用性。操作过程略。

3.2应用专题学习网站实施研究性、协作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研究性、协作性学习往往不能局限于课堂之中,仅用网络虚拟的环境实施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利于提高学生真实生活环境的应变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我们通过课堂内外结合的方式,尝试开展应用专题学习网站实施研究性、协作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下面以高一地理教学中的一项课题的开展为例。

[课题名称]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19]

[教学目标]:(课堂内2课时,课堂外4课时)

1.通过课程单元让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2.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运用专题学习网站与地理学科有机整合的策略,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学会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纳、综合、重组、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及运用

[教学平台]: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

[设计思想]:

地理学科有两大特性,一是地域性,二是综合性,人地相关的综合性研究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人类与地理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地关系思想贯穿了现行地理教材的始终,是地理学科的主要思想方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人地关系思想的具体化。本课程单元的内容以观念——认识—

—实践——观念、认识的过程展开:由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得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由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形成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由观念和认识去引导、改变我们生产、生活的行为方式,使观念和认识落实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的体验、感悟,又反作用认识和观念。上述过程经以后学习的多次循环,可逐步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人地关系思想在学生头脑中生根而提高地理素质。本课程单元运用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作为平台,在网站所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条件下进行学习,初步形成人地关系的观念。通过展开分组分课题的实地考查等实践活动,进行同学间的合作,完成综合性的研究和学习。课堂上由各小组将形成的考查报告提交专题学习网站,由组长进行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评价,由此完成实践——观念——认识的过程。

[教学过程]:(共6课时)

(一)、观念的形成(1课时)

1、环境与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过程

教师组织讨论,反思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师用专题学习网站上的相关资料,指导学生联系历史知识进行有关讨论、分析、领会“人类通过反思寻求新路”结论产生的必然性。

(1)崇拜自然 (2) 改造自然 (3) 征服自然 (4) 谋求人地协调

2、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原则

教师组织学生查看专题学习网站上的相关资料,并及时点拨,使之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2)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3、让“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1)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2)我们能为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

可持续发展到人口、资源、环境是否能协调发展。同学们从各方面都能体会到“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是需要全体公众一致努力,让我们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4、学生分为五个大组,自设专题及活动方案。

(二)从观念到实践

教师审批学生的活动方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查。(此步骤用了4课时)

(三)从实践到观念

1、学生分组形成考查报告,并上传至专题学习网站。

2、课堂上分组汇报,师生共同总结评价,实现实践——观念、认识的过程。

(四)成果推广

将考查报告上传至专题学习网站,由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同评价,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此课题运用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作为平台,将课堂内外的教学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展示交流的平台,使教学计划得以顺利进行。是应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研究性、协作性学习的有效模式。

3.3应用专题学习网站实施课外专题协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应用专题学习网站作为平台,进行第二课堂的教学、研究性学习、主题协作学习、课外主题活动等。学校的学生机房中午和下午课后都对学生开放,学生在网站上可以进行自主性学习,可以报名参与各科的研究性课题,可以设立论坛,也可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见解,通过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

第四章 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实践研究所取得的成效

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实践研究经过近四年的实践研究已经结题,并通过中央电教馆和四川省电教馆的评审。回顾研究所取得的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4.1专题学习网站应用于教学的情况

课程覆盖面:资源和应用课程的比例为80%;课时覆盖面:资源和应用课时比例为25%;教师覆盖面:参与建设和应用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师比例为90%;学生覆盖面:接受专题学习网站并受益学生的比例为75%。通过问卷形式调查教师和学生对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的评价。表2是教师调查的结果,问卷发放110份,回收106份:

科研课题研究思路 篇二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19-0029-03

摘要:本文分析了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课程教学实践,提出一种研究点式的教学方法,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目的是使课程教育适应研究生选题、科研和思维能力提高的需求。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研究生教学,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的深入阶段,也是难点阶段,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授课内容上更深入、讲授难度更大,对教师的综合要求较高;二是讲授对象是经过了本科教育后的优秀生,各方面较为成熟,基本已经形成自己的学习工作习惯,有更高的要求,也更为挑剔。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对授课者是具有挑战性的。本文结合近年来研究生教学的实践,探讨研究生教学的特点、思路方法和技巧,探索提出一种研究点式的教学方法。

1研究生教学面临的问题与需求

作者近年来先后进行了研究生课程“网格与集群计算”,“分布式操作系统”的教学。在探索研究适合当前研究生教学方法的同时,一个重要前提是要对研究生当前的需求保持经常性的了解和分析。由于每届选课同学的动态性,教师甚至需要对当前选课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分析,针对性授课。因此,上课前,我都会有一个问题和学生交流:“May I help you?”。这既是对学生的,更是对我自己的提问,心里带着这个问题,及时动态调整内容,兢兢业业讲好每次课。

对于我院工科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而言,课程学习时,目前面临的一般性需求和问题主要有:

(1) 从学习到研究的转型

一般能考入我院的研究生均是本科比较优秀的学生,大部分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本科的基础知识,但从本科到研究生,最重要的是从学习型到研究型的角色转换,许多同学对此没有充分的准备,对研究生阶段要面临的学习、工作方法一时比较茫然,不少同学进入角色较慢,不知道如何进行研究型的学习、如何选择研究方向和研究点、如何 开始研究和怎样做研究。如果一个研究生在课堂上只是像本科时一样只去学习知识而不去思考,则宝贵的学习时间有浪费之虞。同样,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引导研究生从研究的角度去学习课程,也会使课程失去吸引力,因为仅从学习知识而言,学生从书本或网上学习的知识可能比课堂上来的新、来的快,效率也更高。因此,课程教学时要从学习研究方法、思维模式、专业深度和广度等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方法和角度是不同的。

(2) 发现合适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点

上述的角色转换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在导师、实验室环境和师兄们的帮助示范下,大多数研究生是会渐渐习惯的,但紧跟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来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找到合适的研究点,这不仅决定着研究生近期顺利完成学业的需要,还关联着研究生未来找到合适职业的长期目标。上过研究生的人都知道,这是研究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急迫需要帮他们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点是学生们马上要面临的开题需要,而此时,学生们还缺乏资料阅读的积累,甚至还没有阅读外文资料的习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这种情况下,寻找研究点是一个困难而又令研究生焦急的问题。课堂教学也应该急学生所急,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工作来重视,不围绕这个核心,就不可能吸引研究生的注意力,不能简单地认为这只是导师的问题。但要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这个问题有所帮助,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难度在于研究生研究方向众多,课程与个体的直接关联度程度常常不是很高,要从研究的方法、思路和技巧上对研究生进行启发。

(3) 项目与独立科研能力

计算机是应用的科学,知识变化快,社会需求高,且研究生还面临需要完成实验室科研项目的压力,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关注的重要目标。因此,课堂教育在注重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学生实用性和动手能力的需求。同时,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水平技术人才或科研领军人物,仅把编程作为开发能力的标准显然是不够的,课堂教育应结合该课程领域的背景,从科研项目开发要注意的思路、流程、总体、组织、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综合熏陶,即便学生的研究方向与课程领域有距离,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启迪作用。

(4) 重实用、轻基础理论

尽管许多同学明白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但目前工科研究生较普遍具有注重实用技术,轻视或畏惧基础理论的倾向,对此类课程不重视,甚至缺课、混课现象严重。上课时,不少同学会拿本VC编程或英语之类的书在下面看,根本无法保证课程效果。这样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后劲不足,研究水平受影响。课程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行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研究兴趣单一,急功近利

不少学生为了应付当前的专业和项目,只对非常窄的相关知识感兴趣,功利性强,殊不知没有广就没有窄,没有面就没有点。这种现象在课堂上表现明显,也直接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效果。

当然,造成上面问题的责任也不仅仅在学生方面,教师的能力、方法和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根据上述问题和需求,我们制定了下面的课程教学目标:

① 掌握课程领域的基础和一般技术。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课程的相关理论和基础知识。

② 跟踪和了解前沿技术。对课程领域的前沿技术、新思想、新方法进行重点介绍,对学生启迪思路、掌握前沿技术有很大帮助。

③ 动手能力的培养。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工作实践,通过实例和简单构建系统可使学生学有所用,提高对课程的兴趣。

④ 提高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鼓励学生将前期知识如网络、通信、操作系统、中间件、体系结构和软件算法等许多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技术,灵活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⑤ 培养学生的多点思维和前沿意识。利用领域新思想和应用范例,可使学生对相关技术的进展和应用有更深刻的理解。

2研究点式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研究生教学的需求和问题,针对课程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笔者在课程实践时,有意总结探索一种研究点式教学方法,授课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其主要的教学思想方法可总结如下:

(1) 教学内容选择

概括地说,研究点式教学要以课程领域的系统理论为基础,以当前最新的研究材料为背景,凝练出当前业界比较有代表意义且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公认研究点作为讲解的重点,深入浅出地讲解研究点意义、状态、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介绍一些研究方法、成果和应用系统。教学内容大约40%为教科书上经典内容,属于权威的、成熟的;30%来自一些论文,且主要是英文的,这些内容是公开发表的,基本是成熟的,但也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属于半权威的;剩余的30%内容来自于教师或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和科研项目,这部分内容是属于可争议的,但现身说法,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在这种教学内容配置下,教科书和论文教学使课程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而研究点和科研项目尽管具有不确定性,但却能从方法和不同研究角度给学生启迪,重点是从方法和思想上引导创新思维,当然,也要告诉学生这部分知识可能不属于权威,具有不成熟性,相信研究生层次能正确理解这个问题。

(2) 教师教学方法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也是最高宗旨。笔者对这句话有自己的理解,授业者,传授自己知道的知识,这是相对容易的;解惑者对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对研究型教学就需要言之有物,需要教师自己对研究问题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科研实践,没有好的科研就没有好的教学,二者是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最后,传道,道者,悟也,高层的悟道,要求教师自己就是创新型的前沿研究者,教学双方应是相互启发式的。教师教学方法还要坚持下面的几个要点:

① 每一讲保持一个较大容量内容,是许多文章和书本(多数是外文)内容的高度浓缩,给学生营造研究型气氛和知识广度,适应多方向思考。

② 关注重要知识点,从硕士论文选题角度进行启发式讲解或讨论。

③ 结合本人的相关研究体会和科研项目,把研究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讲解。

④ 介绍一些国际研究热点、研究水平和项目成果,开阔学生思路,增强信心。

⑤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进行课程讨论和思考。

⑥ 从课堂提问、课题讨论、课外作业实践和课堂考试内容方面导向学生对研究点的思考。

(3) 学生学习方法

教与学是辨证的、互相启发促进的关系,如果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则老师的积极性也会受挫,因此,学生的兴趣参与是研究型教学取得好效果的重要方面。这一方面与选课学生的组成有关,希望选课学生是与课程领域相关的,甚至是一致的,这样效果最好;其次,要学生课堂上能够保持积极的思考,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互动式教学,这方面目前还有待于提高。研究点式教学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要点是:

① 学生要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可把知识点进行分类,一类是知道就行的知识点,一类是需要较深入的知识点,还有一类是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点,越深入越好。既照顾了面,也突出了研究点。广度和深度具有辨证关系。

② 要求学生采用思索式学习方式,从研究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联系思考,能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注意掌握研究的平衡点问题,这常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

③ 提倡教学相长的讨论式教学,希望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和所研究进行讨论发言,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要求学生应用、剖析一些相关应用系统,加强实用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结束语

综上,研究点式教学方法是针对研究生需求和面临问题提出的教学方法探索,主要特点一是把领域的一些前沿和关键技术以研究点的方式讲解,起到启迪思路、引导创新作用;二是大胆把一些前沿论文观点和教师自己研究的一些具有不确定性的内容和学生讨论,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示范作用。以上仅是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及和一些研究生交流获得的一些心得体会,纯属个人观点,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胡凯,宋京民,阚志刚,等。 网络计算新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夏玉成。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28.

科研课题研究思路 篇三

[关键词]教师研究;教师发展;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09)06-0077-03

当前,许多学校都在努力争创示范性高中,建一流名校。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名校何以“成名”,起决定作用的是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中学因有名师而扬名。名师绝不是教书匠,而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不断反思教育实践,不断改进教育行为,才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实践者和教育的创新者,进而达到成名成家的理想境界。如何才能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呢?

一、唤醒科研意识,激发研究潜能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究其本质,就是期盼教师以思考者、追问者、探究者与反思者的姿态来看待教育教学中的一切现象或事实;就是希望教师对熟视无睹、见怪不怪的教育现象或事实追问“何以如此”“将该如此”等问题;就是希冀教师把那些不言而喻、心照不宣的个人信念、预先假设推到个人理性的“审判台”;就是期待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理性的层面上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促使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当教师以“思考”的目光审视校园,以“探究”姿态从事教育,以“反思”的襟怀走进课堂时,教师无疑就具有了“研究者”的特质。

(一)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首先要唤醒他们的问题意识

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工作,而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问题并不会自动地走进教师的头脑。教师要有可思、可研的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就要做有心人,善于观察,深入思考;要以事实、经验和逻辑为依据,敢于怀疑,勇于质疑;不断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并进行类比与移植;深入探究现象,勇于创新……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的反思。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教研制度正在逐步完善,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极为有益的。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以单元为阶段,以个人反思和集体讨论为方法,以集体备课为平台,以个体教学实践为对象,各抒己见,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等方面,积极探讨新思路、新认识、新方法,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帮助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更新教育思想的方式。如果组织及时,带头人引导得当,这样的集体备课就是一次“头脑风暴”,对于激发参与者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曾跟踪观察我校高中部某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一个学期,从初期备课组长的“独唱”到中期的“小合唱”再到后期的“大合唱”只用了半个学期的时间。在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会上,先前发言的多是中老年教师,后来年轻教师慢慢的由听众变成了“演员”,并逐步成长为“主角”。而讨论的问题也由初期侧重于“操作”(如何讲解例题、重点应该讲什么、布置哪些作业等)发展到关注“精神”(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某一个教学内容的拓展是否有益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等)。集体备课不仅要研究以后的课如何上,更要反思已经结束的课上得如何。这种集体备课活动,事实上是教师的教学研究过程,他们是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身份进行的,是要把“自己摆进去”,聚焦自己特定教育教学情境的经历、体验与感悟,描述自己教育教学生活中实际的遭遇、困惑与迷茫,以及尝试理解、诠释与解决的过程,其结果教师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了“研究者”的行列。

(二)唤醒教师的科研意识,也要唤醒他们的成功意识

在“科研兴校”观念日益获得广泛认同的背景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类学校也都越来越重视和提倡教师“做研究”。在实践工作中,部分教师虽有参与研究的热情和愿望,但由于多年来只忙于教学而疏于“写作”,表现得不自信、不积极,成功意识非常薄弱。因此,教师开始“做研究”时,都需要不同程度的指导与帮助,让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赢得自信、体验成功,真真切切感受到“我能够做研究,我也能够获得另一种成功”。

我校数学组有几位中年教师参加了一次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音像出版社组织的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很受鼓舞,产生了很强烈的“做研究”的热情和愿望,但又不知如何下手。后来,他们经过努力加入了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创新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并承担子课题《信息技术在中学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任务。课题组成员聘请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教学论专业的教授、市教研室数学教研员等专家为顾问,制订科学周密的研究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实验探索。他们以校园网为平台,以网络杂志《数学角》《爱科思》为阵地,指导学生动手动脑搞研究,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在这个过程中,课题组的教师们学会做研究的方法,改进课堂教学,密切师生关系,体验到研究成功的喜悦。该课题2006年结题以后,课题组又申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的子课题。为了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学校有目的地组织该课题组教师通过公开课、展板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自己的研究心得和体会,并请参与的同学谈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学数学教材修订会、教改实验基地学校年度表彰大会也在我校召开,课题组成员在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受到了表彰,教师们做研究的信心与热情更加高涨。在他们的带领下,学校出现了多个研究团队。

(三)唤醒教师的科研意识,还要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

教师如果能将教书育人自觉地视为自己的职责,并化作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他就会对教育教学过程精益求精,达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的境界。而一个教师具有了这种追求,达到了这种境界,其自我发展的愿望也会愈加强烈,投身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情也就会高涨。因此,学校应唤醒教师的责任意识,使教师意识到: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我们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二、搭建学习平台,创设交流环境

教师的研究是通过反思性实践、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以及与他人的互动合作,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活动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提升个人经验、创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观念的成长过程,学习与研究辩证地统一于教师的实践探索之中。为了帮助教师在繁忙的教育教学丁作中寻找到研究与学习的乐趣,我们曾经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以课题组为团队,围绕所研究的问题开展学习

中学教师教学任务很重,难以集中时间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为了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我们提倡将工作、学习、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边教边学、边学边研,走的是以学习引领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的实践探索之路。无论是学校自主立项课题还是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立项课题,学校都给予一定数额的科研经费。课题组负责人既可以根据需要,购买一些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资料,供课题组成员研读。也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些论文、研究信息等,分发给其他成员,供学习之用。为了督促检查学习效果,课题组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相互传阅读书笔记、交流学习心得、发表研究成果、提供新的研究资料。这种集会,既是鼓劲会也是交谈会,参加者在分享与合作中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二)搭建网络学习平台,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

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和劳动方式的个体性特点,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教师个体之间需要通过交流来分享喜悦,诉说困惑,展现自我,获得友谊。校园网给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为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工作的力度,2003年我校建立了“六艺牍”网站(),搭建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交流平台。教师利用它可以学习教育理论,研究他人案例,思考教育问题,记录教学(或管理)心得,积累实践案例,促进自我成长;学生利用它可以回看老师教学思路,自己动手操作课件,吸取同学经验,分享同学成果,发表自己见解。这个网站搜集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料,是一个极为便利的学习资源库。同时,它又为教师发表个人研究心得提供了一个园地,为师生的教学问答打开方便之门。2009年初,这个网站与学校网站整合,更名“教师发展网”,在帮助我校教师获取新课改信息、交流研究成果、更新教育观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举办“杏坛百家”讲座,开阔教师眼界

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谈,对教师成长的影响是“苦干”和“苦读”所不能比拟的,这是更为有益的一种学习方式。我校设有为学生和教师分别举办的“杏坛百家”讲座。每年的五月和十月,我们邀请有关专家教授、特级教师来学校为教师做理论辅导报告或开设示范课,解答教师关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课题组深化理论研究。许多专家与我校的教师保持长期联系,担任课题研究顾问,充当教师研究的领路人。实践证明,专家引领教师参与是中小学开展教育研究的成功之路。

三、编制课题研究指南,规范教师的研究行为

教师成为研究者并不是让教师像专业研究者那样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教育进行研究,也不是让教师发表所谓“标志性”的论文,更不是让教师把教育教学撇在一边,埋首资料堆中“另起炉灶”进行研究。而是教研结合,在教育中研究,在研究中教育。换言之,教师的教育研究是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教育实践、为了教育实践的研究,是为了解决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或面临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是源于教师自身解惑的需要且为了改变教师自身所面对的独特教育教学情境而进行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研究使教师获得一种自我反思批判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养成一种反思、追问与探究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将体会到自己的责任,体会到教育的意义和自身存在的价值;教师也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把自己和服务对象(学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与之共同构成自己的生活世界。因此,规范教师的研究行为,帮助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是十分必要的。

为保证校本教研制度的有效建立,引导我校教师研究的健康发展,追求研究效果的时效性和可持续性,从2002年起,学校教科室会同教学督导委员会结合教学督导所发现的问题,效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指南,每两年精心设计一份我校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指南,划拨一定数额的研究经费,供教师申请校级科研立项时参考。每年的四月,教师以课题组方式自由申报校级科研课题,申请课题获得立项以后,所得经费单项列支,由课题组按计划使用。这样一来,一方面困扰教育教学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以立项课题的形式展开研究,体现出了教师研究内容的“教育性”;另一方面课题组基本上也是备课组,问题是从课堂中来,成果又应用于课堂,保证了研究成果的实践性。为了建设学校课程,学校围绕科学与实验、亲近大师、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跨文化交流四个领域设计了80门课程,以课题的形式招标,教研组研发,不仅保证了校本课程建设的学校特色和学科分布,而且也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目前已经出现了“组组有课题,人人皆参与”的可喜局面,校本教研有计划、有落实、有检察,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建立激励机制,培养教师的研究习惯

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素养是需要后天培养、提高的。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师发展既是目标也是过程,教育科学研究将伴随其整个教育人生。教师成为研究者,真正走上由学习——研究引领发展的自我完善之路,就必须由“要我研究”发展为“我要研究”,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为帮助教师研究由“任务”观念向“习惯”境界发展,学校建立了必要的激励机制。从管理的视角,一是设立科研管理部门,具体指导、督促、检查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常抓不懈。二是深入调研,确定研究重点,定期编制课题指南,安排研究任务,切实解决教师研究起步难的现象。三是提供必要的科研条件,如研究经费、场所、仪器设备、资料印刷、参观考察机会等,帮助教师不断提高反思能力,转化课题研究。四是建章立制,定期奖励优秀研究成果和表彰科研优秀教师,营造“科研也光荣”的学校文化。同时,在教师职称晋升、聘期届满考核、评选学科带头人、推荐参加教学能手评比和优质课比赛等方面,一定量的教学研究成果是必备条件之一。这样逐步改变教师重视教学而轻视研究的倾向,引导他们反思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育经验、丰富教育思想。尤其是那些中年就晋升高级教师的骨干教师,极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或者教学与研究双丰收,或者教学与科研双欠收。对于后者,光靠自觉是不够的,必须用制度加以约束,让研究与学习成为他们不断进步的“助推器”。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教师研究是解决中年教师“职称后”教育的有效手段。

课题研究的思路 篇四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研究内容、方法

(六)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如何。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

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

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科研课题研究思路 篇五

[关键词]课改;课堂;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6-0007-05

[作者简介]项平(1967―),女,江苏南京人,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中学高级。

一、背景:思想生长,走出个体特立独行的困境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新课改以来,教育研究领域一直重视课堂教学的研究。但是,在希望与失望交织中,教育改革又走过10多个年头。对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的落实和转化,依然行走在摸索的路上。纵观新课程改革的现实,教育教学观念已经从理解层面走向领会层面,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不仅能够听得懂,还能说得出。但是面对课堂教学现状,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警醒,新思想新理念要转化为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种现象影响着课堂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一)教育理念指导实践的自然发生观

基于对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教师职业特点和专业化的认识,新课改以来,各级教育行政和教师培训部门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教师培训中。一场场专家报告会无不激动人心,一节节名师展示课无不激起受训者跃跃欲试之情。然而“现场激动不已,事后依然故我”的培训现象几乎成为一种常态。是什么导致教师培训“投入”与期待教学效益提升这一“产出”之间不匹配呢?其原因是复杂的。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培训者对“发展教师的什么”把握有偏差。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讲理论一套一套的,可是到课堂上,依然是老套路、老方法;有的教师用新课程理念解释自己和同行落后甚至错误的教学行为;有的教师满足于跟随名师和潮流,在教学形式上翻新,教学观念和追求教学的科学性方面缺乏关注。

职后教师发展提升的关键,就是将他们对教育理论的理解、教育理念的把握应用到实践中,寻找思想落地的方法和路径。而这也正是他们的难点,这个难点突破不是教师通过现有培训能够达成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尝试“两张皮”的现象,呼吁我们关注教师的思想成长,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平台和支点。

(二)教师教学创新简单论

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的研究者,常常以名师成长的路径为范式,观照普通教师的专业成长。老师应能够灵活运用普适的教育理论,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课堂。而教师成长的现实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个体,要完成这样的“涅”,这是绝大多数教师个体所不能为的。于是,“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时有发生。尽管大家都在努力改变,而课堂研究又迈不开步伐,我们认为,需要给教师一个支持性的团队,弥补他们走向教堂教学创新的“短板”,发掘他们教学实践中的创新“火苗”,凝聚智慧,实现创新与突破。

课堂教学研究“扎根行动”计划,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价值追求和研究行动。就是在每一阶段,引导学校寻找课堂教学研究的真问题,提炼形成科研课题。在课题实施和行动转化中,不是让学校和教师单干,而是发挥区域科研部门的联络、组织和深度指导的作用,注重组成一个差异合作,分工明确,立足解决问题,各方共同成长的团队研究方式。我们把它叫做教育“工程队”。通过教育“工程队”的共同着力,课堂教学研究的系统工程得以有突破性进展,形成课堂教学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这是一次课堂研究的“扎根行动”,更是变革课堂的实施的有效方式。

二、案例:思想孵化,教育“工程队”合力攻坚

课堂是一个由多个角色、多个要素、多个维度构筑的复杂的信息交流系统。前面的分析已经清晰地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可以按照一般性的教学操作流程去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但是,对于课堂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创新,不仅需要一个来自课堂系统的顶层设计,还需要组建一个由多重角色参与的教育“工程队”。下面以《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导航”课堂教学研究》为例来谈我们的行动。

(一)学校需求分析

该校是一个发展中的小班化学校,多年来,学校通过校本研修等多种路径,给教师创造理论学习的机会,包括专家讲座、教师阅读、学科组沙龙、教学竞赛等,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在区域教学调研反馈中,该校被认为课堂教学观念陈旧,小班化课堂教学方式不明显。该校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生态教育”研究,教师对新理念,新思想的认同度还是比较高的。为此,学校期待寻找一个课堂变革的突破口,带动全体教师从大而泛的课堂研究中,融入校本研究特质,形成校本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经验。

(二)团队行动路径设计

校长通过聘请专家跟踪研究的方式,组建了一个由上海教科院博士专家和区科研指导者以及学科组骨干教师参加的研究团队,并命名为课堂教学研究:“工程队”。“工程队”有分工明确、时间固定、主题方向明确的研究制度,进行2~3年的反复和持续研究。

1.第一步:“基于生长”,从学校中来(第一周)

研究初期,首先召开理论指导者、区科研员、校长、骨干教师参加的研究“务虚会”。会议上,校长、教师从“我们的经验”“我们的困惑”“我们的初步构想”三个维度充分交流。理论专家在倾听的过程中,应用自己扎实的教学论功底,捕捉学校研究的经验成果,寻找研究的突破。在针对该校研讨中,专家提出,构建让“学生更自主,课堂更生态”的“目标导航”支持性学习课堂。并提出以“目标导航”为载体,实现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状态,改变该校长期存在的教师掌控课堂的局面。区科研员结合自己长期对学校的理解,进一步明确“目标导航”可操作的版块和设计构想。初步确定“目标导航”为学生更会学提供支架,其应用的环节是课堂结束前5分钟,给学生一张白纸,让学生把课堂的收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和校长参与对话,提出自己的理解,并补充自己的想法。专家提出为了保障课堂变革的稳定实施,大家需要共同阅读专著《走向深度学习的7个策略》和《突破》。

2.第二步:“基于实践”,到学校中去(第二周)

校长带领教师学习相关专著和理论,进行课堂教学的初次尝试。召开语数外教研组长会议,落实参加实验的教师。教研组集体研讨,探索学科课堂实施的基本思路,思考基本操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课堂实施。

3.第三步:“基于反思”,在教师中生长智慧(一个月后)

区科研员、校长、教研组长、实验教师研讨会议,实验教师呈现一个月的课堂实践和学生完成“目标导航”的情况反馈。教师汇报自己和学生对使用“目标导航”的兴趣和态度。语文教师认为,学生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理解,十分感兴趣,但是耗费时间较多,耽误了教学时间,要让学生在5分钟完成,做不到。数学老师认为用“目标导航”,便于学生的知识梳理,通过一次单元测验的对比发现,使用“目标导航”的班级,学生在概念检测部分得分率高。英语老师则认为,仅仅使用一张白纸的“目标导航”,方向不明,不好操作,应该设定版块。通过对学生在“目标导航”作品的分析,也反映出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但是学生的表现力很强,表达出来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这时,科研员参与其中,提出“目标导航”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深度学习,是将思维和认知水平由感知、理解等低水平引向分析、综合等高水平的脚手架。教师要充分相信并积极寻找依据,理解“目标导航”对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科研员进一步和老师研究,基于学生的知识整理、加工的板块和样式,形成不同学科的“目标导航”板块,在“目标导航”上呈现学习目标,并适当增加提示,缩小知识整理的范围,便于学生梳理自己的思考。校长参与研讨,认真倾听教师的建议和意见,深度了解教师的研究状况。

4.第四步:“基于验证”,回溯理念的深度思考(半学期)

专家、区科研员、校长、研究教师面对面深度研讨。教师上研究课,呈现“目标导航”应用的课堂现场,教师汇报在“目标导航”使用过程中,教师、学生的变化,自己对“目标导航”使用理解和观点。科研员提出自己介入研究的发现和观点,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专家深度倾听、了解学校的研究情况,总结出“目标导航”进课堂的五大积极的意义。即“一次让课堂走向生态的突破”,课堂给学生自由思想的姿态;“让儿童经历学习全程”,是完整的学习;是“尊重学生多元认知的学习”,学生有自由展示自己学习风格的机会;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元认知水平;是一次还儿童以学习自由的尝试,突破教师课堂掌控,是变革课堂的首要任务。专家的点评使教师认识到研究的意义,提升了研究的信心,并给教师总结和反思提供了指向性的理性思考方向。区科研员在倾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让教师结合专家的视点,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与上述五点高度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并围绕一点,写出自己第一阶段实验的反思,特别是结合现有的案例进行。校长和教研组长研究下一步研究的思路:深度理论学习、改进“目标导航”、进行第二轮尝试、对学生进行访谈。

5.第五步:基于“发展”,第二轮实践研究

……

三、反思:思想扎根,一群人共同孕育教育智慧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该校已经完成了“目标导航”学科操作指南,完善了“目标导航”的操作路径。开始,他们以“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为指导,给学生一张白纸,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课堂学习所得。接着,他们从操作的现状和成效的反思出来,将“学科学习方法的习得”作为“目标导航”设置的另一个依据。于是,在“目标导航”中,多了学习目标的提示栏,学生因有目标的引领而让整理知识的思路和方向更加明确。现在,在“目标导航”中,已经将课前学、课中学、课后学的内容融于一页纸中。这一页纸的“目标导航”,承载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担。

形成了一个积极而活跃的研究团队。从开始的观望、犹豫、被动,到现在的积极参与,教师被实实在在“卷”进研究的漩涡中。他们不仅捧出一本本学生“目标导航”作业集,还完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N招》《给…让…》等专题文集,在市区展示课和汇报十多场。

课堂教学研究带来了课堂教学面貌的变化,学生学业水平持续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迈进全区第一方阵,获得区教学质量奖。一次持续的课堂教学研究,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师,更是学生,还有参与其中的校长与研究人员。

区级研究人员,在“陪伴”学校进行课堂研究的经历中,品尝到联手研究带来的喜人变化,更深深认识到,课堂教学变革是一个思想种植、思想扎根的过程。常言说得好,“世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把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课堂教学变革,要让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通过教师进入课堂,改变课堂,不仅仅是通过激活教师个体、成长教师个体素质所能做到的。它需要一群人来努力,大家共同孕育教育智慧,活化教育思想,转化并传递到课堂上。而差异角色研究团队的建立与持续跟踪研究,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型。

(一)问题解决,让一群人共同发力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少不了校本研修、教学反思、读书成长、互评课,但是这些形式,难以让教师真正走到一起,也可以说,教师之间难以产生“思想的相遇”。按照合作研究专家哈格里夫斯对合作的归类,这属于“人为的合作文化”,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却没有一定的向心力。该区在课堂教学研究的扎根行动中,寻找的不是任务,而是由学校和教师教学困惑中“生长”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教师关心的问题,也是教学研究的方法。基于问题解决,实现了多角色研究的几个突破。一是自下而上,让它组织变为自组织。任务式合作是自上而下的任务分解与传递,教师无法寻找到“自我”,往往出现“集体沉默”。而“问题解决”就把研究与自己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由它组织转向自组织。二是开放动态,让合作充满情趣。由于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都是一个团队共同协商,由教师去实施的,所以,没有标准答案,给教师开放的空间。合作的“真”,促进人与人之间思想的流动。三是持续交流,形成群体归宿感。由于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研讨、交流、解决问题又产生新问题。持续聚焦问题,让不同角色在聚焦问题中,寻找到合作的归属感。

(二)教师优先,让草根性智慧得以生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研究的“疲惫感”也日益凸显。究其原因,还是教师的被动地位,专家的高度让他们无法企及,研究中担当的配角,让他们没有表现的机会。该区域的研究合作模式,不是把专家的理念强制“灌输”给学校、教师,而是把教师、学校、课堂置于研究的重心,以他们的起点为起点,以他们的意见为依据,以他们的改变为案例,以他们带动课堂改变为目标。

一是教师优先表达,建立合作中的平等。团队中的角色尊重是真合作的保障。教师优先表达,这是一次小小的改变,实践证明,这确确实实是把教师拉进团队,用心参与合作的重要方面。在合作中,我们常会惊喜地发现,开始,教师坐得离小组远远的,带着本子记录,但不发言。让他们先说后,渐渐地,他们主动呈现研究资料,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后,主动参与,碰面聊研究就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二是教师优先,放大实践智慧。理论是“骨干”的,而实践是丰富、复杂而生动的。教师的优先让合作研究解决教育情境中的具体问题,不仅是基于教师的,更是基于学生的。这样的合作研究,能够让教师从实践中带来的智慧得以放大,被专家所发觉,最终凝聚鲜活而生动的研究成果。

(三)走向未知,给思想一段生长的时间

教育指向未来的生活,生活是我们将要去走的路。因为它充满未知,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好奇和热情。课堂教学每天都是新的,课堂教学研究只有共同走向未知,才能用思想和思考让“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在区域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不规定重点,不固定一种模式。教师、研究人员共同合作,不断改进地往前走。这样的研究,带给一个团队动力和活力。

1.可以实现智慧传承

教学研究因为学生的不同和各种情况的变化,会遇到各种来自现实的挑战。而持续研究的过程,就可以让研究成果不断扩大、分享,参与人员适度的流动与替换,研究经验的不断分享与渐进改变。保证一种课堂教学变革的成果不因人员变动等各种因素而受到影响。

2.激发挑战思维的群体动力

差异组合的研究团队,不仅让不同的人贡献自己的智慧,更让一群人在研究过程中,品尝挑战思维,成长智慧的快乐。指向未来,让研究的路径不断延伸,让新思想不断注入实践,让实践的样例越来越丰富,让研究的成效越来越彰显。这是合作式研究的最高境界和追求。

区域课堂教学研究的“扎根行动”,是一次让教学思想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行动,更是一个差异性组织合作,共同创造智慧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崔允,王少非。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2).

音乐教学研究工作思路范文 篇六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 音乐教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14-03

“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研究”课题是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4年度的校级课题项目。经过课题组教师一年多的努力,课题研究已达到了预期的成果目标。下面将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研究的创新点等方面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

一 研究背景

井冈山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具有丰富广博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井冈山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弘扬井冈山精神的重要意义、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井冈山精神的主要特征等方面,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井冈山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的内在联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党的建设、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相关问题提出了许多观点并进行了论证。

二 研究目的

新的时代需要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也需要在时代前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目前关于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研究较少,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大型权威资料库上几乎搜索不到相关研究成果,因此,开展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研究可以弥补这一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不足。

在市场经济与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由于侧重学生智力的发展,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致使一些学生遇到挫折,便丧失信心,出现消极、压抑、精神麻木等不良现象。音乐本身具有陶冶情操、调节性情的作用,它能将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教育素材以一种令人轻松的方式传达出来并对学生产生影响。将井冈山精神与音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中受到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三 研究意义

探索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可以使人们对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及其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生动的素材,让学生较全面系统地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

井冈山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能够坚定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培养他们刚毅坚定的意志、艰苦朴素的作风,进而激发创新意识,塑造健全人格。

通过学习井冈山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使学生在理想信念、人生价值、民族精神、道德规范等方面受到教育。

综上所述,本课题为促进音乐教育的建设及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挑战、考验,抵制拜金、奢靡、享受、极端自我等不正之风的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 研究内容

音乐教育以音乐为载体,以德育、美育为核心,侧重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德、智、体”的关系中,“体”是基础,“智”是能力,“德”是关键,培养一名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这三

――――――――――――――――――――――――

*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编号:NSYB-14-17)

个条件。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助推剂,是中国革命战胜艰难险阻的取胜之道。对于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本课题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1)井冈山精神的概念、内涵、意义与作用。(2)音乐教育的概述。(3)发掘井冈山精神中的音乐资源。(4)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及途径:音乐课堂是弘扬井冈山精神的主要途径;举办以弘扬井冈山精神为主题的音乐会或歌舞晚会;开展弘扬井冈山精神的音乐专题讲座;音乐网站成为弘扬井冈山精神的重要载体。(5)井冈山精神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意义:信念坚定与否决定音乐教育建设的成败;艰苦奋斗是加强音乐建设的有力武器;实事求是是音乐教育实践的决策哲学;敢闯新路是音乐教育建设中胆量与谋略的体现;依靠群众是音乐教育建设的保障。

五 研究方法

本课题始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采取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查阅、整理与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整理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优秀音乐作品及当代创作的反映井冈山精神的音乐作品。(2)理论研究法:以井冈山精神的研究与音乐教育的理论为指导,为本课题提供理论支撑。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边研究、边实践、边出成果”的工作思路。(3)行动研究法:通过各种教学形式开展研究。例如:发挥音乐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针对办学思路、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模式与课程体系等方面,对现行教材进行改革,要有继承、有摒弃、有创新,同时加入以井冈山精神为主的音乐内容强化学生对井冈山精神的理解。组织学生参加以弘扬井冈山精神为主题的音乐会、歌舞晚会、音乐专题讲座,将井冈山精神中的音乐资源运用于音乐教学中,并对实践效果进行总结。(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从事相关的理论研究时,本课题将始终与音乐教育实践紧密结合,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总的来说,课题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从不同角度研究井冈山精神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应用与推广,最终实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六 研究结果

本课题得以立项,得益于相关部门和评审专家们对课题的认可,也源自于课题组对课题涉及内容的创新和探索。从选题、设计到课题完成,课题组老师们始终将本课题的研究与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紧密结合,紧贴新形势下音乐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力求让课题研究能经得起推敲,同时,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本课题研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获得的教育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通过课题的研究,增强了学校弘扬井冈山精神的意识,促进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进一步开展,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2)帮助学生形成做人的基本态度和责任,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促进了学生意志坚定、艰苦奋斗等良好品德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并升华为一种奋发向上的人文精神,对培养健全人格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3)提高了课题教师的文化素质,帮助教师清醒地审视自己的工作,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4)本课题是一个有理论价值的应用型课题,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及社会进步奠定了理论基石。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本课题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如下研究成果:发表了论文《论音乐教育中井冈山精神的弘扬》《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研究》2篇。

七 研究的创新点

1.课题选题新颖

目前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研究较少。本课题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及独创性。

2.研究视角新

在市场经济与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教育侧重学生智力的发展,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致使一些学生遇到挫折便失去自信,出现消极、压抑、精神麻木等现象。本课题根据音乐教育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以新的视角进行研究,有学术价值。

八 思考与建议

第一,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研究是一项系统研究,弘扬井冈山精神仅是研究的一个部分,井冈山精神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变化也在发生变化。因此,研究工作仅仅是一个起步,仍需不断延拓伸展。

第二,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研究,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井冈山精神,特别是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性,需要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等研究。

第三,加强井冈山精神在音乐教育中的影响研究的推广性、发展性研究,尤其是传承、吸纳和发扬井冈山精神方面还需做进一步具体化研究。

参考文献

[1]叶福林。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于井冈山精神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07(6)

[2]余伯流。井冈山精神再解读[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1)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6篇音乐教学研究工作思路,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研究思路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