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双师型教师相关内容,快回答精心整理了7篇“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欢迎查阅与参考。
“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篇一
【内容摘要】文章分析了“双师型”教师的提出背景,对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并指出目前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的结构问题,探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多种培养模式。旨在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培养模式 环境设计专业
一、“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最早是在职业教育中提出的,要求专业教师在本学科领域内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同时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其目的是培养适应用人单位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因符合职业教育“产教一体化”的发展思路而受到高度重视。
二、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
当前,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高级技工荒”难题凸显。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同质化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以精英教育为主,重理论研究,轻实践能力培养,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而,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提高教师队伍质量。面临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双师型”师资力量就显得非常关键。
三、环境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现状
环境设计专业是2012年教育部新颁高校本科专业中艺术学门类下新调整的专业之一。环境设计的工作范畴很广,涉及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和园林设计等一系列技术与艺术问题。环境设计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文化与艺术修养,也需要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因而,环境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更有利于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和新型实用人才。
目前,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大多非“双师型”教师,青年教师的比例较高,且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表现为学历高、专业理论知识强,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许多教师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教学方式以理论讲授为主,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难以适应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基于环境设计专业范畴的复杂性以及较强的操作性,转型发展中的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借鉴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经验,根据区域特色和专业特色,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环境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开拓校外实践基地
第一,环境设计专业所在院系通过与对口设计公司、设计院所的联系并取得他们的支持,积极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实训。如青年教师每年至少连续两个月在企业接受继续教育,了解市场需求、企业工艺流程、企业管理文化等,拓宽视野、提高技能水平,从而加快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第二,有能力的教师可以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撑。如编写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编制项目预算书、撰写方案策划书、向评审办汇报预期成果等,同时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业务来源。通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提高企业的积极性,避免“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
2.产教研结合,建设校内实训场所和工作室
校内实训场地是教师参加实践的另一种重要形式。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训场地几乎形同虚设。要么只是一个空壳教室,缺少相应的设备和器材;要么有了相应的配套设施但又缺少实训专员讲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导致设备无法启用,最终成为应付教学评估的闲置资源。建设校内实训场所还需要校方的资金支持和人员支撑,使实训基地成为教师参加定期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的场所。
开展工作室模式也是对实训场地建设的一种补充实践形式。学校应鼓励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组建公司,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一方面,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做一些实践项目,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为工作室创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可以借此平台与外界沟通,随时了解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新要求,并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
3.导师“传帮带”,培养科研素质
“双师型”教师应该是从生产科研一线挑选出来的,既能胜任实习实训指导,又具有新颖的知识结构,是科研型教师。①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来说,培养青年教师“双师”素质采用“导师制”,是快速有效的途径。可以采用双向选择或学校指派的方式为青年教师安排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为导师,导师则要制定详细的培养方案,从文献检索、项目申报、论文写作、课题带动等方面进行多途径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同时,管理部门也要制定“导师制”规定并定期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青年教师的盲目性,缩短培养时间。
4.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
学校对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应给与一定奖励,如适当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或优先评定职称、企业实践补助等激励措施引导鼓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②另一方面,学校应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校内评审机制,对于在科研及实践能力方面突出的“双师型”教师,每年从职工教育经费中根据需要划拨一定比例的费用用于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奖励。可以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现有教师形成良性竞争。
结语
目前正值地方本科院校酝酿向职业教育转型之际,应用性较强的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也就更加迫切。“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应多样化,如刚进校不久的青年教师,宜采用几种模式结合的方式;而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讲师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则应以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为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庞大的系统工程。各学校必须结合实际,多角度、多方式、多途径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
[注:本文为2013年湘南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董君,齐琳。关于建设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性[J].职教论坛,2009(20).
②简爱。浅析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J].大众文艺,2012(4).
作者单位:湘南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双师型教师建设 篇二
关键词: 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素养 专业成长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担负着为社会培养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任务。为更好地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中职学校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支专业化水平高、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双师型”教师是指专业教师既具备教师资格,又具有在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或生产经历并取得相关的技能证书。本文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教师培训“企业化”程度低。
中职学校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目标,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很多专业课教师没有企业生产的实践经验,动手实践能力较差。近年来我省加大了对中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利用暑假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取得一定成效。由于培训名额有限、培训时间限制、培训专业局限,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教师到企业实践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不能完全符合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求。
2.“双师型”教师狭义成“双证”教师。
目前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比较宽泛,使得“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还处于“双证”状态。中职学校教师为达标,积极加入考证大军。很多教师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具备职业岗位工作经验,具备把职业经验转换成教学资源的能力。“双证”并不意味着中职教师具备丰富的职业经验和较高的职业素养。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分析
1.鼓励教师确立自我专业发展目标,走出“双师型”误区。
教师要转变意识,制订自我专业发展规划,主动参加在职进修与培训。专业教师要放眼未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双师型”,在培养职业素养的基础上,不仅具备将职业经验转换成教学资源的能力,而且将职业经验和教学经验融为一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2.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专业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特长,构建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能有效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针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各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担负起“以老带新”的使命,不定期地开展实训课程的听课、评课活动,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训指导,提高新教师的实践技能和教学水平,从而促进青年教师的成才成长。
3.通过校企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升级的日益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必须适应科技和生产发展变化的要求。建立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是加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教师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接触到产品生产流程,同时教师还有机会参与到企业产品项目设计与开发之中,这些都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面向社会的,需要建立一支更完善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开展指导,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增添新的血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快职业学校教师“双师化”进程,有效促进专业教师专业成长。
三、结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初、中级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中职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升。中职学校应当立足于生产实践,采用多种渠道培养“双师型”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双师型教师建设 篇三
关健词:双师型;技能大赛;岗前培训;产学研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028-02
针对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存在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必须进一步增强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力度,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一个学校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提升学校内涵,建设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乃当务之急。我个人认为,建好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转变观念
学校应学习国内外职业学校的成功做法,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转变观念,在教师中宣传“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落到实处做好思想上的准备。通过考核、评比、晋职、晋升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起向技能型教师倾斜的激励机制,促进专业教师思想认识的转变。转变观念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取得成效的保证。尽管目前各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效果和重视的程度却有着较大的区别。学校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学科教育的烙印较深,对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不感兴趣。
二、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制度
首先,从“双师型”教师的培训途径来看。(1)加强岗前培训。职业教育的内在特点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师更应该具有把教学工作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的能力,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一般都应该具有相应的工作经历或者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职业学校新招聘的教师大都是刚毕业的学生,上岗前必须接受培训,因为新来的教师要么不具有理论知识,要么实践操作技能比较差,所以他们必须到企业的操作一线进行锻炼,只有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实践操作技能熟练,才有机会成为“双师型”教师。(2)校企合作及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双师型”教师比较好的方法。(3)加强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职业学校在制定专业课教师培训规划时,要注重校园培训基地的建设;要重视从企业生产一线和科技研究单位中选聘专业课教师。
其次,从“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对象来看,职业学校应该制定出符合本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分层、分期选派教师去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1)培养与引进专业带头人。职业学校可以在现有教师中选拔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有针对性地将其培养成具有高级技能证书的“双高型”专业带头人,逐步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学团队与课程开发团队,并承担相应的市级、省级科研课题或承接企业技术攻关项目。(2)培养骨干教师。职业中学要抢抓国家实施师资培训工程的契机,积极组织教师分期分批参加出国培训、部级骨干教师培训、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省级“四新”培训,使教师在职业教育的观念、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现代教育手段、方法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拓展和提升。(3)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应该有计划、有主持人、有中心发言人、有研究内容或主题,有书面发言材料。教师还应该经常听课和评课,教师的听课最好是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体安排,而且听完之后一定要有集体评课。
三、技能大赛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对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大赛设计的教师竞赛项目,使教师成为参赛的主体,要求教师不是“言传”而要“亲做”;教师要从原来完成书本上的教学任务转向研读职业标准、参与工作过程、通晓竞赛规程,并对学生“手把手”地教。职业学校要抓住技能大赛这一契机,以技能大赛为契机,促进“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四、设计多种教学方式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只有准备多种教学方案,才能做到优化选择,对不同课程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在我们以前的教学模式中,就是简单的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们在下面听讲,这样的讲课方式使得老师取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能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效果。例如,我尝试用分层教学法将学生按照不同水平和发展潜力分别对待,让他们在已有基础上获取最大的发展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找到快乐,获得成功体验。
参考文献:
[1]柴秋云。谈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J].职教论坛,2003,(7).
[2]孙道远。国外是怎样培养“双师型”教师的[N].中国教育报,2007-03-01.
双师型教师建设 篇四
【关键词】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建设对策
民办二级学院产生于是20世纪90年代初,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是民办二级学院向独立学院转型的转折点。截至2008年5月,教育部公布批准的全国普通高校试办的独立学院已达326所。从全国来看,各省市自治区独立学院发展的情况并不相同,有些地区,如湖北、江苏、辽宁、浙江等省份,独立学院数量较多,其中湖北目前有31所。独立学院的诞生与兴起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经过十多年的成长,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办学质量高、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的独立学院。它们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供给本科教育资源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这种迅猛发展的态势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教育质量不高,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等等。其中,对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的质问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根据人才需求和生源状况,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受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行业性、应用性、社会性及其培养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必须建设一支结构优化、业务精干、富有活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研究比较多,但针对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由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一、独立学院 “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一)对“双师型”教师内涵认识模糊,缺乏合理的资格认定标准
迄今为止,很多独立学院都没有制定有关 “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并且对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认识模糊。“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是针对职业教育中一度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的情况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改变我国高职院校师资能力结构比较单一、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而提出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经历了被动适应时期、探索发展时期后,已经跨入了规范建设时期,一支理论功底较扎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发展和壮大。对于“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目前存在着许多不同看法。如有人认为“双证”即“双师”,以教师是否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书、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判断标准。从形式上强调了“双师型”教师要重实践的特点,但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是很完善情况下,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不确定,仅以此为依据判断教师是否是“双师型”教师的做法有不妥之处。还有人认为“双职称”(讲师+工程师)即“双师”这突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了共性,但忽视了“双师型”教师与工程师的区别,工程师面对的是物,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的再现传授给学生。此外,还有“双层次”、“双能(双素质)”和“叠加”(“双证”+“双能”)等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界定。以上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不同界定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找到一种可操作、最基本的社会权威标准。对“双师型”教师内涵把握的多样性,一方面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不统一,没有切实行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培养方案、评聘制度等,使之成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阻碍因素。
(二)“双师型”青年教师比例过低,高技能人才引进困难
目前,许多独立学院现有师资队伍主要二类:一是兼职教师,以公办高校教师或退休教师为主,这些老教师基本上具有副教授或教授职称,但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不可能担任太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二是专职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力军。青年教师是独立学院教师的主体。青年教师的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湖北省独立学院教师有15000人左右,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就有10000左右,硕士博士占48% ,新近三年进入独立学院35岁以下的教师占60%,其素质与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独立学院教育质量的高低。由于绝大多数青年教师直接源于刚毕业的高校研究生,缺乏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不能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虽然不少独立学院制定了从企业或事务所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专家型技能人才计划,但是常常会受到教学科研、职称评定、福利薪酬等方面的条件限制,从而妨碍了高技能人才的吸纳。
(三)缺乏“双师型”教师培养经费,培养力度远远不够
由于独立学院没有国家财政和当地政府的资金拨款,各种经费来源于学费收入,所以学院及系部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经费投入十分有限。目前,独立学院对教师的培训仅限于教师岗前培训,缺乏知识性和技能性的深入培训,如学术访问、合作研究、在职进修等多种形式,更是缺少与企业联合培养青年教师。另外,伴随着独立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力量越来越显得薄弱,教师与学生比例悬殊越来越大,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不断增加,并且常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这导致了绝大多教师没有空余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独立学院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策
(一)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根据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应备条件,结合国内独立学院认定“双师型”教师资格的一般做法,我们认为“双师型”不是教师与工程师或是几个证书的简单叠加,而应是在知识、能力、素质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是新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各独立学院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例如,作为一名工科类专业教师,除了应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外,“双师型”教师还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能力:一是具备较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二是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三是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工种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注重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并能正确完成技能操作示范能力。四是具备指导学生进行行业分析,预测产品的发展趋势,进行产品创新的能力。五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力。再如,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并获得讲师及以上职称;二是持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如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或持有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三是拥有企事业会计部门或事务所等相关的专业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技能。
(二)拓宽教师引进渠道,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
目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普遍状况是两头大,中间小,即退休老教师和新应聘的青年教师比较多,中年教师非常少。这种状况无法形成老、中、青互补的梯队结构。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独立学院应拓宽教师引进渠道,以提供住房、提供安家费、科研经费等优厚条件吸引高学历、高技能人才。例如,提高“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可以从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中引进或招聘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财务总监、财务经理、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等担任兼职教师。一方面,可以优化整个师资队伍,促进校内非“双师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另一方面,聘请他们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学或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三)制定完善的教师培养规划,加大 “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力度
重塑“师道尊严”;注重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强科研意识;培养“双师型”教师。由英国教育与科学部(2004)的题为《教学质量》的白皮书中指出:“任何一种重要专业,作为该专业的一名新兵,不管他的职前培训是如何的全面,也不可能立即期望他做出大量的贡献。对初次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需要并且应该为他们安排部分脱产的时间,特别在见习期,应当为新教师安排削减过的教学工作量,并且给予适当的其他支持”。独立学院应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纳入总体发展规划,不管是在引进教师,还是在培养和稳定老师方面都应做到有目标、有规划、有措施。比如,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且从政策、经费、时间上保证专职教师参加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和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青年教师,鼓励专职教师大胆走出校门,到企事业、会计师事务所、校外实训基地等场所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相关业务技术流程,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四)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双师型”青年教师积极性
“双师型”教师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水平的教师群体。因此,独立学院应注重从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打造青年教师培养平台,高标准、严要求、多举措狠抓教学质量关,有计划、分步骤优化青年教师成才环境,并指出要分层次、分阶段开展青年教师培养,多渠道丰富青年教师培养内容,以教研为突破口,加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充分带动青年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和科研的热情。同时,独立学院应大胆创新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方式,制定行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引导老师潜心教学科研。如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青年教师或刚从高校毕业的教师进修、学习或到企事业单位和事务所实践,并在经费上给予一定资助;同时在岗位津贴、年度考核、加薪晋级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给予政策扶持;对于评聘为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的“双师型”教师,每年给予专项津贴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经费等。
参考文献
[1]时密林,李洪亮。论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1).
[2]左惟,胡汉辉。我国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河海大学学报,2009(6).
[3]李宏。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
[4]邢彦辰,温海洋,刘显忠。独立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8(34).
双师型教师建设 篇五
关键字:“双师型”教师建设 建设途径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40-02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要求
双师型的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一个重要的课题。那么什么是“双师型”教师?有很多人的理解认为“双师”即“双证”、“双师”即“教师+工程师或技师”,两种证书的叠加,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理解。虽然对于“双师型”的内涵理解现在仍是标准不一,但从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则认为“双师型”教师则应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其教学过程及内容能充分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色。同时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还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其一是所掌握的理论知识面应更为宽广,除了本专业所必需的理论知识,还应掌握本专业以外相关的理论内容;其二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应是过硬的,除了教学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以外,还应该包括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其三是高职院校教师,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自身修养与师德,要做到德才兼备。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对毕业学生的回访中,集中反映的问题是实际操作应用能力较为欠缺,在校期间的实习或社会实践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进入企业后,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对此,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一种迫切的需求。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多个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通知等文件,有关的文件就人才培养的问题,提出了对双师型教师建设应按照国家、地方、行业等特点对从事高职教育工作的教师在专业与技能方面的要求;在师资队伍选拔、培养方面,要使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师构成达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具体到教师个人则是要实现所教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要求。可以看出,国家教育部门对职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视的。
2.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是职教改革的迫切要求。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像IT技术一样,知识技能陈旧率加快,要求从业者能具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已是高职教育教革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教师的教学方式再也不能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学习的专业课再也不能是单纯的理论课或实践课了,因为这些将不再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双师型”教师最显著的特征是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体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色,将新工艺、新技术带入到课堂而不会局限于书本的内容。在德国、日本一些技术经济很发达的国家,他们的职业院校的教师基本上是一些具有较高理论知识与较强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1.师资来源。目前,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专业学科的本科生,但是现在很多的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师资质量,近几年,基本要求入职的学历要求为研究生,这也是职院评估中的一个指标。很多的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大学校门直接进入到职院工作,虽然他们的学历层次较高,但是没有企业的经历与生产现场的实践经验,很多人对企业经营、生产的运作比较陌生,对很多实际操作、实务性的内容都是一知半解,这样对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实用型的人才来说,的确是大打折扣。当然也有一部分的教师是从行政、企事业单位调入的,他们一般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与阅历,具有一定的专业的知识技能,但是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还是相对缺乏,教学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学生不一定完全适应。从以上可以看出,专业教师队伍主要还是缺乏“双师型”教师。
2.教学任务重影响教师的技能培养。由于近几年高职发展较快,各个职院的学生人数多,而大部分院校教师较为紧张,其教学任务繁重:基本上每个教师的周工作量都在16至20节课时,在民办的院校周课时可能会达到20节以上或更多的是要教一至两门的课程。教师除了讲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还要参加各项课题的研究、课程的建设,所以已根本抽不出时间到企业去了解现在企业情况,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情况。时间一长,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论渐渐老化、社会与生产实践参与少,将影响其教学的质量。
3.教师与企业交流不足。教师平时很少与企业进行交流联系,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活动一般只能利用假期的时间,最长也只有2个月左右,时间短。在一些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专利的企业,出于自身的利益,一般不愿意接收实践一两个月的教师,是怕被人了解自已企业的一些核心技术。另外,有些企业的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些先进设备,价格昂贵。因为实践的教师不像一些长期在生产线工作的人员,操作熟练得当,极容易造成损坏,所以教师到企业的实践可能会流于形式,或者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
4.“双师型”教师考评考核制度不健全,难以提高“双师型”教师成长的积极性。很多高职院校在对教师考评考核中,其评价标准过多偏重于教学工作量的完成情况、科研业绩:有多少、科研项目数、获奖成果有多少。这种评价导向,在无形中会引导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在理论性“核心期刊”发表的方面,从而忽视了对课堂实践性能力的教学和实际应用的研究。这种评价导向会使教师偏重于理论而轻实践,重科研而轻教学,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此外,有一些院校在职称的晋升、学习进修、乃至教师的薪酬方面与普通教师相差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难以提高“双师型”教师成长积极性的。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与原则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只有具备了一支“双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发挥高职教育的特色,为社会为企业培育出应用实用型的人才。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首先要有长远的眼光,为教师提供多个的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其积极能动性,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的素质,最终形成一个合理的师资结构体系,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与理念。其次在具体实施方面,可根据教师的特点与专长,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进行不同类型的培训,各院校可充分发挥其有限的资源,为教师创造各种继续再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的机会,让教师开阔眼界,对其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进行不定期的更新,保持其知识水平的先进性。再次可借鉴国外教师素质培养的先进经验,在职称评审、薪酬等方面引入激励机制,让这些无形的指挥捧使教师自主要求向“双师型”教师方面成长。
五、“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途径与措施的探讨
1.建立、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资师培训的制度。双师型的教师无论在其理论水平还是专业实践能力都应具体有扎实的功底,以及丰富的经验水平。要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执教能力,这与持续不断的师资培养是分不开的。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教育部搭建的各种高职教育师资培训平台,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其次,对教师学历进行培养提升,鼓励教师进行在职学历学位的进修和深造。再次,要求专业教师参加行业专业的技能考核,获取业内行内专业认可的资格证书,不断提高自已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适应为企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2.加强各高职院校间的交流,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各院校之间如果各自为政、闭门办学,就会导致各学院间的师资发展水平不均衡,各院校的优质资源也不能通过相互的交流,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所以加强在各院校之学习交流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例如,有计划地举行各院校间的教学技能竞赛:说课、讲课、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以达到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目的;或是不定期举行校际间的学术研讨,这些都有利于学校与教师长远的发展与提升。
3.建立与完善高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高职教育的师资多数是从高校引进的,对从事高职教育,他们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实践经验,对企业经营、生产的运作比较陌生,在教学中对一些新工艺新技术缺乏了解,教学中缺少生动的教学案例,不能将企业的实际一些实操内容切实地与课本的理论相结合,纯理论的讲解从而缺少互动,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为了让这些教师尽快了解企业行业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让教师到企业和行业一线进行挂职顶岗。采用的方式可以是脱产或是半脱产;时间在半年或以上,教师岗余时间回学校参加教学及教研活动。教师实践期间,学校承担教师的工资,同时企业按有关的人事管理制度,按相同职位员工的待遇发放有关补贴与奖金。学院对挂职顶岗教师应实行规范的过程管理:按有关管理办法,从教师挂职顶岗的申报、审批、挂职顶岗的内容、考核指标、评价细则,以至到教师在企业工作质量情况的记录与管理,都应有详细的管理细则与要求,这样才能使教师到企业的实践不会流于形式。教师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采集专业教学、实训所需的各种专业实践技术资料等,把行业先进的技术及最新成果引入课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建立与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在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合作,专业开发建设与企业建设形成了互助互利的关系:高职院校派出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及具有科研实力的专家教授,在企业中参与研发与应用研究的的工作;企业则提供人员、资金与设备,在合作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将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为教学提供第一手宝贵的资料,真实又生动的教学案例;通过合作,优秀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选聘为专业兼职教师。虽然校企合作还有其它的模式,但无论何种模式,校企合作对校企双方来说,都是人才双向交流一个良好的纽带。
5.建立完善科学的“双师型”教师的评审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将教师的实际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而不是单纯套用普高的考评方法。在考评考核的过程中,不但要考核评价教师的平时教学工作量、过程与方式,最重要的是考核其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能力与质量,对其教学效果进行科学的测评。同时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在职称晋升、学习进修、薪酬等方面予以相对倾斜的人事政策,给予的优厚待遇,充分体现其价值,吸引更多的教师向“双师型”发展,有力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六、结束语
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高职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虽然在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挫折与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与时俱进,一定能打造出一支具较高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强的适应中国高职教育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的总体水平,为社会为企业输送更多更好拥有高技能水平的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亚南。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总第450期
2.张社字。我国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障碍与实现路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7)
3.肖宪龙,禹采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与管理有效性探究[J].人力资源管理工作,2011(2)
4.刘红委。高职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0(20)
5.孙泽文。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1)
双师型教师建设 篇六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立足于市场,结合地方的支柱产业或经济特色,面向生产一线,以强调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叉进行、理论教学服从于实践教学的模式,将知识教育、能力训练、素质修养等方面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和岗位的需要,这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特点及使命,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熟练地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双师型”的客观要求。
1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产业技术人员,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职业教育,因此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在以往职业教育中只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给以正确定位,从而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学本质特色,这样才能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职教育作为大众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着特殊重要性和迫切性。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教师任职资格,又有技术资格证书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将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这两者身份所具备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有机融合的专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既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示范能力。
2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问题仍然很突出。
2.1 教师总体水平不高,不利于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教师来源上,多数为高校毕业生从校门到校门,而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少;在学历层次上,本科学历居多,而研究生学历少数。在职称上.中低职称较多,高级职称较少;“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由于近几年高职发展较快,大部分院校教师比较紧张,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的机会很少,参加其他相关培训的机会也不多也,这也是目前“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的一个原因之一。
2.2 在教学结构上偏重理论教学的现象倾向依然存在,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发展。
在专业结构上,基础性学科力量相对比较强.应用性学科力量则比较弱。在教师结构上,基础性强的专业.教师数量就比较充足;应用性强的专业,则教师数量不足。在教学安排上,理论和实践相比较,也是理论教学的师资力量强.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弱。再加上实践场所实习设备有限,造成很多学校难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即使有开展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完整,有些还只是流于形式,这样既不利于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发展,更不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2.3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性,对教学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着兼职教师队伍欠稳定的问题,在某些时间段甚至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并且由于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深入了解,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
3.1 打通培养渠道,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3.1.1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生产第一线实践。
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应每年制定培训计划,结合教师的具体情况,按计划分期、分批地选派教师到企业第一线顶岗工作或挂职锻炼,通过实践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以解决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技能,使他们逐步成为双师素质的教师。
3.1.2 名师带动,培养“双师型”教师。
选拔师德水准、学历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比较优秀的教师做为重点培训的对象,首先选派他们去生产一线实习,之后通过“传帮带”来培养青年教师。根据青年教师的专业特点,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和被培训教师的责任,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
3.1.3 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做到“引聘结合”。
在校企合作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合作工作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特别是注重他们教育教学理论和提高授课技巧的培养,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
3.2 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形成更紧密地结合,拓展教师实践场所。
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从企业聘用一批具有理论素养的生产和管理方面的专家,成立产学研结合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指导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同时要关注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关注学校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依托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和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专家,拓展教师实践场所。通过把教学与生产实际、与新科技的转化、应用、推广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管理体制和相应的运行机制,按照校企合作、产学互动的要求,积极鼓励教师结合教学需要开展生产性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活动。
3.3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考评体系
3.3.1 要改革现有的职称评定标准,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基础理论课教师可继续参照普通高校理论课教师的评定标准;专业理论课教师要兼顾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充分调动教师提高实做能力的积极性;专门的实践课教师在保证其教师基本功的前提下可按其技术等级进行职称评定。对于在教学科研中成绩突出、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特别是近几年引进的硕土、博士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可以制定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其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评定交替进行,基础课教师和专业理论课教师主要以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专门实践课教师以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的步伐。
3.3.2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
双师型教师建设 篇七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专业能力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目前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简单的可以概括为: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的能力特征,同时获得中级职称后又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技术应用能力的职业资格证等证书或职称,能够反映教师在本专业领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尽管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过了多年的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很多职业技术学校 “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迅速提高,有的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高达90%,然而,教学质量依然难以获得质的提升,显然,目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效果并非像我们期待的那般高成效,通过分析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主导作用缺失,缺乏资格标准及相应制度。职业教育相关行政部门虽然出台了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系列相关政策,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缺乏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双师型”教师任职资格标准,目前只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标准,而缺乏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任职资格的界定,政府权威部门缺乏具体、严谨、细致的规定,没有形成统一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这样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评价和选拔缺少制度保障,增加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难度。
(二)企业对参与双师培养缺乏积极性。校企合作是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企业的深度参与是构建双师教师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企业和学院在各自追求的目标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企业的目标是通过各种手段降低成本争取盈利,并不具备为高职院校培养和训练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和企业合作,其目的是想应用企业的人力和设备资源,强化教师和学生的培养,两者目标不同,即使互相合作也只是停留在较浅层次,并不具备解决教师实践能力这种实质性问题的合作程度,这些问题既导致“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缺失,也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引进渠道的畅通。
(三)学校双师来源渠道不畅,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在当前情况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渠道还是学校自身培养。由于学校缺乏“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政策和管理机制,存在培训资源少,时间短,专业难对口等诸多问题,导致培训质量不高。其次,一些职业院校把教师拥有“双证”等同于“双师”, “双师型”教师演变成了容易被量化和计算的“双证”教师,教师只要取得了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相应的资格证书,加上教师原有的的教师资格证书,就是“双师型”教师,但现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不能有效地解决教师的“能力”问题。这种情况导致虽然双师教师比例提高,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明显。
(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缺乏动力。随着职业学院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长,专业教师不仅要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技能实践、技能竞赛,还要完成课程改革、专业建设、项目申报等多项工作,工作任务繁重,教师缺少深入企业学习锻炼的主观意愿,“双师”能力提高缺乏动力,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行政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双师教师为导向的职称评价体系,政府部门要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构建符合实际需要、有利于职教发展和职教师资队伍成长的职称评审制度。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审应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突出职教特色,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体现“双师型”职教教师特点的教师任职条件,统一组织职称评审,逐步建立独立的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体系,要减少教师学术科研水平的要求,增加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标准,以此提高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升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二)企业着眼全局,主动参与双师队伍建设。企业应该建立长远的利益观,企业以自身长远利益为基础,通过与学校建立相应制度,既解决学院教师企业实践的实效性,又解决企业盈利性的问题,把与学校的深度合作作为“双赢”的有效途径,积极采取措施,参与职业院校师资培养,通过与学校合作建立“教师企业工作站”,把学院优质的师资资源作为企业新产品研发、项目开发、产品试制及职工培训的智力支撑,如江南工业集团,多年以来通过与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互相合作,与学院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工作站,通过与“校中厂”合作,利用专业教师的产品制造工艺能力及先进设备的加工能力,完成某中程杀爆弹关键部件“折叠舵翼”的选型、工艺、制造、定型工作,为企业新产品研发试制起到了关键作用,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三)学校与企业建立互惠互利机制,强化校企合作深度。学院进一步完善资源共享、过程共管、责任互约、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开放的运行保障机制,企业共享学校的生产场地、设备、师资等资源,学校共享企业的企业信息、用人需求信息、生产管理、生产项目和研发技术等资源,通过共同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确保学校按照企业及社会需求组织教学。同时建立适应校企合作要求的服务体系,为教师下企业锻炼、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建立开放的运行保障机制,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
(四)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1) 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职业教育的质量检测,是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助推器。职业院校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也要求自身积极参与到行业及企业的各类竞赛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的目的,如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要求教师和学生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分别有学生组和教师组,学院从2004年第一届大赛开始,至今参与了六届,共有5位专业教师参加了全国总决赛,获得过全国第五、第六、第十的优异成绩,通过大赛极大的提高了教师专业技能。(2)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提高实践能力。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应用“真设备,真岗位,真产品”的育人环境,通过共同完成真实产品的生产,促进教师主动探究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工作习惯和认真敬业的职业素养,如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教学团队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向合作企业 “接单”的方式引入企业真实的产品来作为教学内容,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实战式”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的职业能力都得到了提升,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真实产品的生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力,同时也锻炼的专业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
总之,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因素,“双师型”教师是教师队伍的建设重点,通过从“政府主导、企业主动、学校主体、教师主力”四个方面借力,强化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协调四个方面诉求,共同破解“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难题,从而实现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7篇“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双师型教师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