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6篇教案祥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教案模板的写作思路。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案(祥案 篇一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贾祖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花朵万紫千红的原因。
2.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学习运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3.掌握本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
4.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5.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花朵万紫千红的原因。2.学习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方法。3.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教学难点:
1.课文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生物学、植物生理学、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等,说明的事理有一定的深度。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大自然的花,万紫千红,争奇斗妍。同学们,当你漫步花园,尽情享受着春之兰,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赐给你的绚丽、芬芳时,你可曾想过:这些花为什么这样红?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贾祖璋先生写的说明花的颜色及其变化规律的事理(科普)说明文,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板书课题及作者。)
首先我们来看文章的题目,此处的“红”应该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如学生回答为红色。引导:那我们先看一下“花”,这里是指一种花或是一朵花吗?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显然不是指一种花或一朵花,而是一切的花。所以,这里的“红”也不仅指红色,应该理解为万紫千红)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曾任商务印书馆开的书店编辑。解放后,历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辑,兼编辑室主任,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等职。贾祖璋先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早在30年代他就已是我国科学小品的开拓者之一,60年代笔耕不辍,他的作品以多姿多彩的文学方式生动活泼地传播。以生物学为主的科学知识,实现了文学与科学的联姻,1981年3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获全国科普作品一等奖。
三、整体感知
(一).研读课文,了解花红的原因。
现在老师给大家5分钟时间跳读课文,请思考:(出示PPT)课文从哪几方面来回答“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问题? 预设 引导语:看课文的时候大家务必要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如第一个回答不完整,另叫一些同学补充;如回答不出,老师作引导,注意从关键句子入手。)这位同学已经回答出来了,作者是从六个方面来回答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板书)物质基础 物理原理 生理需要 进化过程 自然选择 人工选择
那么,同学们是怎样快速找到这六个方面的?(学生回答:是抓住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除了这六句,我们在文中哪里还可以找到这一句话?(学生回答:第一自然段找到。)那么这一句和另外六句的作用是否一样?它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提问学生,如回答不出老师进行引导。)那好,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人们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提出疑问的同时寻求科学的解释,而2——10自然段正是从各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出科学的解释。由此可以看出第一自然段起的是总起的作用。除此之外,作者有没有给我们做总结?有!在哪里?大家齐读。其实讲到这里,刚才老师叫大家思考的第二个问题也已经解决了,本文采用什么结构呀?(总分总,并板书)3.接下来大家看看,作者在课文中多次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问,那么作用是什么呢?(提问学生,老师引导补充)
明确:其作用:一是,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提出问题,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文章主体部分从六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每一方面都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使文章脉络分明,节奏明快,增添了艺术情趣。
(二).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知道,本文从六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那么这六个方面是否可以随意调换、颠倒?为什么?(小组讨论2分钟,稍后提问)如果学生回答可以调换,那么听他的理由,并进行引导修正。
(结合同学们的回答进行分析补充)答案是肯定的,不能调换。这些花能呈各种不同的颜色,是它本身因素造成的还是外界因素作用于它?(学生回答)很显然是它本身因素造成的。那我们在看一下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以及进化的观点,是它本身因素还是外界因素?(学生回答:也是本身因素)这种由本身因素造成的我们称为内因。那大家再看一下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属于哪种因素?本身?外界?从文中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外界因素作用于它,也称作外因。那么同学们想一下,内因重要还是外因重要?那我先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位同学,他家里给他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条件,学校也给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而由于他自己不努力,最终没能考上理想的学校。这下大家应该知道哪个重要了吧?在文中作者是从内因写到外因,从主写到次,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规律的主次来安排行文的先后顺序,所以不能随意调换。
由此可见,作者的行文是非常严密的,我们对文章的整体结构也有了大致的把握。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说明文在介绍事物的种类、成因、功能等时,常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逻辑顺序包括:先总后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个别到一般、从特点到用途、从主要到次要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等。
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解了花红的原因,学习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方法。内容比较多,课后大家务必记得对今天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消化,并尝试找一下本文采用了哪些的说明方法,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这是我们下节课的学习重点。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一起来回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我们初步了解了花红的原因,花之所以这样红,它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呀?是哪六个?物质基础„„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那么我们如何知道是采用逻辑顺序?因为文中作者是从内因写到外因,从主写到次,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规律的主次来安排行文的先后顺序。看来同学们课后知识梳理工作做得不错,继续发扬。
二.研读课文并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
1、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试举例说明。三.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及其写作特色
说明文的写作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要求语言要生动、准确、具体,行文结构严密清晰。接下来我们就来看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及其写作特色是怎样的。
(一)语言特点
1.大家先来看第4自然段,它举例说明白花细胞液里花青素含量的变化会引起花色由白变红,“有些”限制“白花”,表示不是所有的白花都会变色;“特殊”修饰“例子”,表示添色木芙蓉是极个别的;“一般”修饰“花”,表示特殊情况除外。“萎谢之前”、“早晨初开的时候”、“中午”、“下午”、“初开时”都是在时间上作了限制;“少量的”是数量上的限制;“微”、“淡”、“深”、“渐渐”是对程度的限制。这些修饰和限制性词语的恰当运用,准确而严密地说明了事理。
又如,文中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时,多处恰当地运用了近义词。讲花的初开用“浓艳”,形容色泽的深度,讲人对花红的感觉用“鲜艳”,形容色泽的亮度;说明花瓣由绿色开始逐渐进化,限制“黄色、白色或其他颜色”就用“比较显眼”,修饰进化途径中“最成功”的“红色的花”则用“最耀眼”,等等。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二)写作特色
1.以歌曲名为题,以问为题,以题贯穿全文。
课文的标题借用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名,可以更加吸引读者。同时标题也是一个问句,这不由得使读者在阅读时也产生了同样的疑问,更能吸引读者往下读,去探讨问题的答案。纵观全文,由于使花朵呈现红色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作者在每介绍一个原因时,都会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领起,使读者能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要说明的内容。这种方法在修辞上叫做间隔反复。它可以突出文章中心,使文章脉络分明,节奏明快。2.严密而精巧的结构。
本文运用从不同角度来说明事物的方法,把比较抽象的科学知识说明得具体而明晰。这与巧妙组织说明材料是分不开的。从全文看,作者紧扣标题,按“设疑—解释(分说)——小结(总说)”的方式巧妙地安排材料。四.拓展延伸
课文标题借用一首歌曲的名字,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主要以学生互动讨论为主)
每个时期都有流行的歌曲,我们平时在写作或交际过程中,都可以用一些歌词,如:以“明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我的未来不是梦”或“明天会更好”等;以“面对困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勇气”等,)(指名让学生再举例。)
除了可以引用歌词之外,我们还可以引用广告词、诗词等等。五.总结
这两节课把这篇文章从整体结构、说明结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这方面作了一点探究。六.作业
老师给大家提供两本书的书名:《十万个为什么·植物分册》、《中国科普文选》。大家课后抽时间读一读,并做好读书笔记,记录自己读书过程中的得与失。
围魏救赵教案详案 篇二
围魏救赵(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抓住重点,复述故事梗概。
3、积累课文中的成语。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3分钟)
1、引出课题:孩子们,还记得《田忌赛马》的故事吗?里面的主人公是谁呀?(孙膑)(简介孙膑)今天就让我们在学习一个与孙膑有关的故事,去进一步领路孙膑卓越的才能和超凡的智慧。一起去感受惊心动魄的围魏救赵这场战争。
2、读题质疑:让我们齐读课题两遍,“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看着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根据质疑梳理问题:为什么围魏救赵?谁围魏救赵?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6分钟)
1、孩子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请孩子们跟随朗读带自己轻声的读一读课文。
2、孩子们,为了更好的读懂课文,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语。词语:课前我已经检查了孩子们的预习情况,完成的很棒,让我们把生字送回词语中,用你们最美的声音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吧,每个词两遍。你们的声音真的很美。
三、再读释疑,理清脉络:(分钟)
1、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释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 让我们带着刚才的疑问自己再次读一读课文。)
(1)故事起因:(边问边板书)想一想,故事中有那几个国家?谁攻打谁?找到的孩子请举手。魏国派的是谁去攻打赵国呢?(庞涓)带领的魏军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把赵国的都城(邯郸)围了个严严实实,所以,赵国(危在旦夕)。于是赵国就向他的邻国(齐国)求救。齐国会帮助赵国吗?为什么?文中哪里告诉了我们答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吧!我们再来看看地形图,或许你就会更加理解为什么齐国会出兵帮助赵国了。请看这是赵国与齐国相邻,如果魏国占领了赵国,那魏国下一个攻打的目标可能就是(齐国),所以可以说齐国既是为了帮助齐国,更是为了自保,而不得不出兵。赵国和齐国的关系可以说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课件出示)孩子们,刚才我们说的这部分内容其实就是故事的(起因)看看文章哪些段落是故事的起因。(1--2)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请用双竖线做好标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故事的起因吧,想一想能不能用简单的话归纳故事的起因,(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并记在文中相应的空白处。(5分钟)
(2)故事经过:齐国是怎样救赵国的呢?这是故事的(经过)孩子们我们都知道,在写作的时候这部分内容要怎样描写?(详细)现在请孩子们小组合作学习这部分内容,想一想课文是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完成课后第二题,并按照提示用双竖线把课文划分为四部分。(田忌和孙膑先根据战势商议好乘虚而入,直取大梁。再派小部分兵力佯攻襄凌,主力却直奔大梁,逼得庞涓只能放弃攻打邯郸,回护大梁。(交流)(田、孙商议,直取大梁 3---8)(9----12 佯攻襄凌、围魏救赵)(10分钟)
A、第二部分,齐国派谁出兵帮助赵国呢?起初他们各自是怎样打算的?他们最终商议,直接攻打哪里?孙膑是怎样说服田忌的?哪些段落在讲这部分内容。(3---8)你们小组合作完成得不错,我想再请一个小组为我们快速的介绍一下这一过程,其他的孩子想一想能不能用简单的话归纳这部分内容。(田、孙商议,直取大梁)
B、第三部分,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了麻痹庞涓,孙膑怎样做的?(佯攻襄陵)佯攻是什么意思?虚张声势的进攻。而齐军主力却直奔大梁去了。)哪些段落在讲这部分内容?(9---12)如果我们用简单的话来概括这部分的内容就是(佯攻襄陵,围魏救赵)
(3)故事结果: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请快速浏览故事的最后一部分,并归纳它的主要内容。(魏军感到桂凌时,进入齐军埋伏圈,庞涓只能率兵落荒而逃。)用简单的话就概括为:孙膑设伏,齐军大胜。
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我们把本篇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2、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再次回顾一下围魏救赵这个故事。有哪几个国家,(魏、赵、齐),谁攻打谁(魏国攻打赵国),魏国派出的是谁去攻打(魏国将军庞涓),赵国的都城邯郸被围得个严严实实,赵国危在旦夕,向(齐国)求救。于是,齐威王就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大军出征。田、孙商议,在佯攻襄凌的同时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在魏军日夜兼程赶回魏国救援时,在桂凌设伏,齐军大胜。
四、抓住重点,复述故事:(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这场战争,你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1、回忆复述故事的方法:(1)分清故事主次。
(2)抓住每一部分的重点词语。
(3)主要内容复述略详,次要内容简单带过。
2、请生复述。
五、积累词语,结束新课:
(孩子们:通过复述故事我们知道起初魏军是一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攻无不克的强大军队,可最后怎么就成了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的残兵败将了呢?让我们下次课再来合作学习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吧!)作业设计:(4分钟)
摘抄本课的四字语。(完成课后选做题)
教学教案模板 篇三
(一)利用多媒体,情境导入
借助多媒体的帮助,让学生欣赏到我国的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黄鹤楼(湖北)、鹳鹊楼(山西)、滕王阁(江西),最后定格在岳阳楼上。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会感受到洞庭湖水和岳阳楼的交相辉映之美。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心旷神怡的情境,对文章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和渴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课前预习,课上交流背景资料
2整体感知,形成初步认识
阅读文章,准确理解生词,理解文章结构,掌握阅读技巧。
3 解决词句
(1)注音
滕(ténɡ)谪(zhé)日星隐耀(yào) 淫雨(yín)霏霏
浩浩汤汤(shānɡ) 薄雾冥冥(bó mínɡ) 偕(xié)皓月
樯倾楫摧(qiánɡ jí)岸芷汀兰(zhǐ)
(2)通假字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3)难句翻译示例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4.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 段):简介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 段):为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节平面镜成像教案(祥案)[推荐 篇四
第二节平面镜成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2)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3)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探究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2)难点:像与物等大的虚像;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三、实验器材:
教师用器材:大平面镜、教学演示用直角三角板、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学生选用器材:平面镜、玻璃板、量角器、直角三角板、刻度尺、白纸、方格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优美的画面 放松一下。(播放课件)师:面对此情景你有怎样的感受?(生答),(师渗透德育教育)欣赏这么美的风景,你是否有幸福感?这么美的风景是不是要靠大家去保护?(生:是),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课件中平静的水面和我们生活中的一类物品作用相同,它是什么?(生:镜子)对,生活中的镜子可以成像,这节课就探究平面镜成像。板书课题 第四章 第二节平面镜成像
大家发现生活中的镜子的表面是怎么样的?(生:平的,光滑的)师:像这种表面平整光滑的镜面物理学中叫做“平面镜”。(课件出示:各种平面镜)你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吗?(生:光的反射)二。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2、猜想与假设
小游戏:两名同学表演照镜子游戏(用镜框代替镜子)游戏中用另一个同学代替了这个同学的像,物理学中把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等效替代法(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师:根据刚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下,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生:猜想(师板书归纳)师:如何来验证刚才同学所说的猜想呢?
3、设计实验
根据导学案的(一)3中的问题思考如何设计实验?并在设计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1)解决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小组同学分两拨,一拨观察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位置,一拨观察物体在玻璃板中像的位置,哪一种更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生:玻璃板)
(2)探究平面镜成虚像
学生站在玻璃板前,另一学生扮演他的像,手拿光屏站在像的位置上,不透过玻璃板让同学们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生:无)
师:我们把这种能被人看见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叫做虚像。所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不能用屏幕接收。能够用光屏接收的像称为实像。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生:小孔成像)师出示小孔成像课件。师: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3)探究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大小关系,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师:既然可以用替代法找到像的位置,那么验证像与物体大小关系,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应该可以制订具体的实验方案了吧? 生:小组交流讨论,制订具体的实验方案: 用一块较薄的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点燃的蜡烛A放在平面镜前,把另一支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平面镜的另一侧,使之与像重合,观察像、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和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改变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多做几次实验,把数据记录在导学案的表格里。
生展示实验方案(可以两个学生上台),其余小组讨论可行性,没有问题了,进行实验。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2)引导学生要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
(3)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各学生小组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各小组派代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现平面镜成像的又一特点: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下面自主选择实验桌上的测量工具及器材来验证你的猜想。改变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多做几次实验,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导学案的表格内。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个别指导 5.分析论证
投影展示学生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只说大小,距离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像和物的大小相同(纠正学生从日常经验中形成的“人远离平面镜的过程中,人在镜中的像逐渐变小”这一错误看法。利用人眼对同一架飞机在高空和跟前的不同视觉感受,说明仅凭眼睛观察来判断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并不可靠)。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连连看
把我们三次实验的物点用实线连起来,像点用虚线连起来,然后沿着平面镜所在的那条直线对折,你会发现什么?
生:物点连起来的图形和像点连起来的图形重合,师:我们可以用一数学术语来概括这个特点,那就是物和像关于平面镜。? 生:对称。
现在请你们总结一下:平面镜成像究竟有什么特点?
生: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和物的大小相同,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练习: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三。平面镜的应用 1.平面镜可以成像
师:同学们想一下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成像 [生甲]平时梳妆打扮时
[生乙]练功房里,演员用它来观察自己的姿势和动作。[生丙]牙科医生用小平面镜来观察患者的病牙
2.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1)讲一段故事:公元前215~212年间,罗马人大举入侵希腊,派出一支船队,满载精兵,准备攻打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城,面临来势凶猛的强敌,阿基米德求见国王,献出破敌妙计,他动员全乡的妇女和守城的人在海岸边列队。每人各执一面平面镜,把太阳光集中向罗马战船反射,不一会,罗马战船上的士兵被照得头晕目眩,丧失战斗力被迫而退。阿基米德利用平面镜把光反射的原理,击退了敌人,拯救了他的家乡。问题: 你认识到知识的力量了吗?我们现在该怎么做呢?
(2)潜水艇下潜后,艇内的人员通过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的情况。如图甲那样在筒子的上下拐角处各安装一块平面镜,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都跟水平方向成45°,这样就做成最简单的潜望镜。(思考:小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为什么不是竖直安装,而是倾斜的? 防止车内的人和物通过挡风玻璃成像在司机的正前方,影响司机观察前面的路况。这也说明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凸面镜和凹面镜
学生阅读信息窗了解。时间充足的话,可以课件展示。如课上没有时间可课下阅读。四。光污染
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内交流分享。课件展示 五。达标检测。1.一个身高为1.7米的人立在离平面镜1米远的地方,则在镜中的像高为______米,像离人的距离是______米。
2.如图所示,平面镜的物象关系正确的是图()
3.一个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向平面镜走近时,则()A.像变大,像与人间的距离也变大 B.像变小,像与人间的距离也变小 C.像大小不变,像与人间的距离也不变 D.像大小不变,像与人间的距离变小 六谈收获。结束语
教学教案模板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脱、袄、寻、羞、姑、遮、掩、探、嫩、符、解、触、杜、鹃”十四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冲、寻、姑、娘、吐、柳、荡、桃、杏”九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注意语气和重音。
3.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4.感受春光的美好,愿意去观察、发现,愿意投身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又是一年春来到,小朋友们心欢笑。春天在哪里?它来到了小朋友的眼睛里。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去找春天。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随文识字
自由朗读课文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语境识字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你看到的内容吗?
生:我看到图片上的孩子,我找到的句子是: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师:你说话真有条理。词语从句子中走出来,你还会读吗?指生读。齐读。
生:我看到图中小姑娘在弯腰寻找什么,我找到的句子是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哇找哇。
师:你吐字真清晰。句子中的词语你会读吗?指生读。男生读。女生读。
白板出示:脱掉棉袄寻找白板出示:害羞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生:我看到了石头边上有小草和野花,我找到的句子是: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师:一起读词语。生:我看到了树木发芽,我找到的句子是: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指生读。齐读。生:我看到了小溪,我找到的句子是: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齐读。白板出示:探出白板出示:嫩芽音符白板出示:解冻
师:谁来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学生领读师:词语读得真好,去掉拼音谁敢接受挑战?生抢答大屏幕出示的词语。
师:这些词语去掉拼音也难不倒你,老师单独拿出本课生字考一考你。小火车开起来,火车从这里开。开火车读。
师:小火车开得又快又稳。
交流识字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的
【预设:我是通过加一加记住的“冲”,两点水+中就是“冲”;白板出示:冲荡符触脱探寻掩解嫩羞袄我是通过加一加记住的“荡”,草字头+汤就是“荡”。】
师:你真会观察。
师:还有哪些字你可以用加一加记住?生:我发现“触、符”都可以通过加一加记住。师:你的小眼睛真亮。
师:除了加一加,你还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其他字?
【预设:我是用换一换记住的“脱”,说话的说,言字旁变成月字旁,就变成了脱;我发现第二行的字都可以用换一换记住。比如:脱。说话的说,言字旁变成月字旁,就变成了脱。】
师:你真有办法。
【预设:生:我特别喜欢猜字谜,今天我也想送给大家一个字谜:“一只羊,怪摸样,长得丑,尾巴长”。同学们,你们能猜出来吗?】
【预设:如果没有学生说字谜,老师就出示这个字谜】
师:你最先举手,你告诉大家谜底吧!生:是“害羞”的“羞”。
师:你真是个善于动脑的孩子。大家看“羞”字,上半部分是长尾巴的羊,下半部分是丑,真是一只丑羊啊!师:猜字谜真有趣啊!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种识字的方法,大家看“寻”字的演变。播放微课“寻”字的演变。
师:可见,字理识字也是一种识字的好方法。师:我们认识了“寻”,怎样才能把它写好呢?请大家观察“寻”字,书写“寻”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预设:生:寻是上下结构的字,并且要写得上小下大。师:你是从字的结构来观察的。生:老师,我想提醒大家:寸字底的第一笔横,要稍微写长一点。师:你提醒大家注意了关键的一笔。】
板书出示:倒山横距要等长,一笔长横贴中线。竖钩靠右要出峰。点画略弯轻到重。
师:伸出小手,跟老师书空。边说口诀边书写。师:请同学们在课文后找到这个字,描一个,再认真写一个。生书写。
师:我们一起看这位同学写的:倒山横距要等长,得一星,一笔长横贴中线,得一星,竖钩靠右要出峰,得一星,点画略弯轻到重,得一星。这位同学得了4颗星。接下来请同桌两个按照老师的方法互相评价。过渡:同学们这个“寻”字写得真好,寻就是找的意思,课文中的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三)朗读课文想象写话
默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相关句子。
交流句子生:老师,我划的句子是: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师:你说话真完整。
师:春天像什么?生:害羞的小姑娘
师:什么样的小姑娘?生:害羞的小姑娘。师:这句话中有两个词语表现出小姑娘的害羞,你能找出来吗生: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师:你来读一读吧。生读。【预设:生没有注意轻读“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师:孩子,老师真喜欢你洪亮的声音,但是你在遮掩躲藏时这样大声说话,老师一下就找到你了。你再来读读。】
【预设:学生注意了轻读两个叠词。】
【师:你把“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轻读,读出了春天这个小姑娘的害羞,我们也像他这样读一读。】齐读
师:正是因为她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所以我们:生接读:仔细地找哇找哇。孩子们找到的春天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生: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生: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生: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生: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变压器正规教案 篇六
热合曼·塞克尼
报名号:9228360
高中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修3-2
第5章 第4节
变 压 器
第4节:变压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变压器的构造及几种常见的变压器,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2.通过实验,探究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电压与匝数的关系,电流与匝数的关系,了解理想化模型在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了解变压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技能目标
1.用电磁感应去理解变压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讲解理想变压器使学生了解建立物理模型的意义。3.让学生感觉到变压器的普遍应用性。
●教学重点 变压器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1.变压器是如何将原线圈的电能传输给副线圈的。
2.理解相关等式。●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演绎推理。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改变交流的电压。大型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压有几万伏,而远距离输电却需要高达几十万伏的电压。各种用电设备所需的电压也各不相同。电灯、电饭煲、洗衣机等(www.kuaihuida.com)家用电器需要220 V的电压,台灯需要36 V的安全电压。一般半导体收音机的电源电压不超过10 V,而电视机显像管却需要10000 V以上的高电压。交流便于改变电压,以适应各种不同需要。变压器就是改变交流电压的设备。这节课我们学习变压器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1.变压器原理
变压器是由闭合铁芯和绕在铁芯上的两个线圈组成。一个线圈跟电源连接,叫原线圈(初级线圈),另一个线圈跟负载连接,叫副线圈(次级线圈)。两个线圈都是绝缘导线绕制成的。铁芯由涂有绝缘漆的硅钢片叠合而成。
黑板上画出变压器的结构示意图和符号,如下图所示:
题:变压器原、副线圈的电路并不相同,副线圈两端的交流电压是如何产生的?
答:在原线圈上加交变电压U1,原线圈中就有交变电流,它在铁芯中产生交变的磁通量。这个交变磁通量既穿过原线圈,也穿过副线圈,在原、副线圈中都要引起感应电动势。如副线圈是闭合的,在副线圈中就产生交变电流,它也在铁芯中产生交变的磁通量,在原、副线圈中同样引起感应电动势。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就是这样产生的。
物理上把原副线圈中由于有交变电流而发生的互相感应现象,叫做互感现象。互感现象是变压器工作的基础。
题:变压器的铁芯起什么作用?
答:如果无铁芯,并排放置的原副线圈也发生互感现象,但原副线圈所激发的交变磁场的磁感线只有一小部分穿过对方,漏失的磁感线不会在原副线圈中传送电能。如有铁芯,由于磁化,绝大部分磁感线集中在铁芯内部,大大提高了变压器的效率。
题:原副线圈中,感应电动势大小跟什么有关系? 答:与线圈中磁通量变化率及线圈匝数成正比。●推导理想变压器的变压比公式
设原线圈的匝数为N1,副线圈的匝数为N2,穿过铁芯的磁通量为Φ,则原副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分别为
E1=N1ΔE2=N2Δ2
ΔtΔt在忽略漏磁的情况下,ΔΦ1=ΔΦ2,由此可得
E1N1E2N2
在忽略线圈电阻的情况下,原线圈两端的电压U1与感应电动势E1相等,则有U1=E1;副线圈两端的电压U2与感应电动势E2相等,U1N1U则有U2=E2.于是得到
2N2
题(1):什么叫理想变压器?
答:忽略原、副线圈的电阻和各种电磁能量损失的变压器,叫做理想变压器
题(2):什么叫升压变压器?
当N2>N1时,U2>U1,这样的变压器叫升压变压器。题(3):什么叫降压变压器?
当N2<N1时,U2<U1,这样的变压器叫降压变压器。题(4):电视机里的变压器和复读机里的变压器各属于哪一类变压器?
电视机里的变压器将220 V电压升高到10000 V以上属升压变压器;复读机的变压器将220 V电压降到6 V,属于降压变压器。输入和输出的功率关系
据P出=U2I2,P入=U1I1及P出=P入得: U2I2=U1I1
则:
I1U2N2 I2U1N1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变压器主要由铁芯和线圈组成。2.变压器可改变交变电的电压和电流,利用了原副线圈的互感现象。3.理想变压器:忽略一切电磁损耗,有P输出=P输入
INU1N1
12 I2N1
U2N2板书设计
●作业:教材44页,问题与练习1-2-3题。
●课堂练习:有些机床为了安全,照明电灯用的电压是36V,这个电压是把380V的电压降压后得到的。如果变压器的原线圈是1140匝,副线圈是多少匝?
已知:U2=36V
U1=380V
N1=1140 求:N2=?
U1N1U2解:由 U2N2 可以写N2=N1
带入数据得
U136×1140=108 N2=380答:副线圈是108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的6篇教案祥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教案模板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