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快回答为大家整理了4篇湖南高考作文题,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湖南高考作文题。
湖南高考作文题范文 篇一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传承与发展;内因;外因
引言
花鼓戏是清代中叶兴起的,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的地方小剧种之一,是我国古代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花鼓戏是指湖南境内六种花鼓戏的总称,即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和邵阳花鼓戏,经过悠久的历史传承逐渐形成了六个有着不同区域风格的地方花鼓戏。”[1]花鼓戏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也为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方面的有力支持。
一、湖南花鼓戏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湖南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明代永乐年间,弋阳腔自江西传入湖南,万历年间,昆山腔自安徽传入湖南,促进了湖南地方戏曲的发展。”[2]湖南的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高腔”,在湖南省各地广泛流行,成就了湖南独特的文化传统。湖南花鼓戏作为诞生于农耕文化背景下的一种艺术形态,浓缩了广大湖南人民200余年的情感,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湖湘文化的一种最为形象的典型代表,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湖南花鼓戏传承与发展中的成功之处
说起湖南的花鼓戏,经典唱段《刘海砍樵》、《渔鼓调》等等,大部分人都能信口拈来唱上几段,可见,湖南花鼓戏已经成为了湖湘文化的经典代表之一。随着湖南六种花鼓戏小戏种的出现和发展,并在长期不断的摸索中,其内容不断的丰富化、腔式腔调多元化,使得湖南花鼓戏曾经风靡一时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湖南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总计约400多个,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剧,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剧,并把《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摄制成影片。”[3]2008年,湖南花鼓戏入选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中成功的一面。
(二)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的严峻现状
然而,在当前社会现实中,湖南花鼓戏正走向整体滑坡趋势,花鼓戏市场比较萧条,全省总共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办剧团和民办剧团,并且从事花鼓戏表演工作的演出人员更加是少之又少。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多元化的文化发展使得一些“歌厅文化”充满着市场,造成了湖南花鼓戏观众急剧流失,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观众流失,票价为支持较高的成本不得不上涨,观众少了,演员收入低,演出成本却一直居高不下,最后,导致花鼓戏剧团难以正常演出。当年数量众多的湖南花鼓戏剧团如今只剩寥寥几个,由于得不到资金的支持,一些坚持排练演出的剧团正为生计而苦苦挣扎着。“作为湖南花鼓戏剧团‘龙头老大’、曾荣获十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连续三次荣获文化部最高奖项‘文华大奖’的省花鼓戏剧院现今也陷入尴尬困境。”[4]如今,湖南省各大城市内的高楼湮灭了当年的“戏窝子”,戏台被拆,新一代年轻人更是只对流行音乐、偶像剧、电子游戏等趋之若鹜。老一辈的戏剧家相继过世了,迫于湖南花鼓戏的市场现状,一些好的演员转业了,“全省从事湖南花鼓戏表演的人员从上万人锐减到数百人,上千种传统剧目也仅仅只剩下几十部流传存世。”[5]剧院少,规模小,剧团也少,这边是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的严峻现状。
二、湖南花鼓戏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危机的表现,一方面是观众对于戏曲艺术情感的淡化,另一方面是戏曲编创队伍的萧条。”[6]湖南花鼓戏现如今面临如此大的生存危机,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为八个方面的问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其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及内因和外因的影响,这里我把湖南花鼓戏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八个方面的问题分为外部和内部因素影响两大类。
(一)内部自身因素对湖南花鼓戏传承和发展造成的问题
1.湖南花鼓戏专业人才的流失和断层
近年来,湖南花鼓戏的专业人才正处于日渐稀少甚至出现断层的趋势。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湖南花鼓戏专业院校招收的生源地主要出自农村,而考生家庭经济条件成为影响生源的主要原因。由于从事戏曲表演比较艰难和清苦,家境富裕的孩子不愿进戏班,学戏的孩子多为农家子弟,而这些孩子家庭经济条件多数较差。湖南花鼓戏大学阶段学费一年5000元,虽不比其他专业高,但是这样的数字也把众多家境并不富裕的孩子挡在了门外。
其次,“在我国现期状况下,戏曲专业成才较难,收入较低,这也是是影响考生择业考虑的重要因素。”[7]戏曲专业,特别是戏曲表演专业很难成才,也很难做出成就。“湖南花鼓戏是一门综合艺术,讲究‘唱念做打舞,手眼身发步’。”[8]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花鼓戏演员,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先天条件也十分重要。拔尖的往往只是少数人,大多只能进入剧团跑龙套、演配角,或改行另谋出路。同时,花鼓戏演员的工资较低。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学戏曲表演可能是项回报率很低的投资,所以花鼓戏专业对考生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再次,湖南花鼓戏很多老一辈的有名艺术家已经逝世,而新一代的艺术家的成长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在并不太好的湖南花鼓戏市场条件下,更是很多戏曲人才都不愿意再从事花鼓戏表演这条路,这就使得我国花鼓戏人才出现了流失和断层现象。
2.落后的管理模式
在湖南省内现有的湖南花鼓戏剧团中,很少有采用现代先进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的,一般还处于建立之初的管理模式之中。这样落后的管理模式非常不利于湖南花鼓戏的传承。
(1)繁琐的人事制度
“繁琐的人事制度具体表现在剧团本身基本没有自。”[9]通过对湖南省花鼓戏剧团的了解,其中不少人反应的人事制度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就是:即使发现一个立刻可以使用的人才,剧团也不能做主自己马上把他调招进来,因为在这之前必须要通过政府人事局人事部门和编委中的人事编等等部门的审核,在等待一层一层审核的时候,一些艺术人才往往因为花鼓戏艺术团不能马上解决其编制问题而另寻去处。
(2)落后分配制度
“深受过去老一辈花鼓戏剧团分配制度影响,剧团仍然是实行档案工资制,”[10]同时其中存在很多腐败的现象,如靠关系评上职称,有些甚至是假冒职称。剧团有些演员到现在为止连初级证书都没有,可是那些人往往是一线演员,因为与领导的关系的原因职称的评定不能公平的进行,所以到最后剧团出现一线演员罢工罢演的现象,有些演员更是另谋出路去了。
(3)演出制度
因为近年来湖南花鼓戏演出市场不太景气,演出自然不会很多,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剧团中很多演员对于演出的不重视,那些请假、拒演、缺席的现象非常严重,制度形同虚设。
3.戏曲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
“戏曲的题材和内容是广泛的,但是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为依据的。时代不同,题材的要求也是不同的。”[11]由于湖南花鼓戏的特殊性,使其对于农业农民历史情有独钟,一部戏曲史即是一部中国农业农民发展史。纵观各种戏曲剧目,从远古的大禹治水,到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各个朝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生产都有所反映。谚语说的好“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国戏”,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言的,戏曲观众就是在欣赏戏曲剧目的同时完成对历史与现实的对照的。
湖南花鼓戏在戏曲的题材和内容创新方面有着不小的问题。首先,湖南花鼓戏在其戏曲本身内容思想上就有着不同程度的思想糟粕,如一些封建迷信的贞洁观、婚姻观、宿命论、爱情观等等,与现代社会的现金思想完全相悖,这种情况不得以改变的话,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第二,“湖南花鼓戏在其内容和题材上的创新较少,最重要的是它没有结合现代社会实践赋予湖南花鼓戏新时代的内涵。”[12]特别是近年来,社会发展飞速,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着,陈词滥调的湖南花鼓戏在现代市场中已经很难符合人们的口味了。
4.剧团方面不注重湖南花鼓戏的宣传
通过观察湖南省花鼓戏剧团在其日常的工作安排,发现戏团的主要工作都是因为一些政治任务或者单位邀请进行一些排练和演出,宣传这一项几乎处于空缺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新一代的年轻湖南人民对湖南花鼓戏并不是非常了解有些甚至根本没听过湖南花鼓戏,“在这种社会现状下,花鼓戏剧团对花鼓戏的宣传工作不到位直接导致了青年人对湖南花鼓戏不了解而产生的排斥感,”[13]青年人这一大块潜在听众和消费者就白白被埋没了。这种不作为明显阻碍了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
5.传承方式极其落后
湖南花鼓戏是一个古老的地方戏种,而湖南花鼓戏的传承方式也是从老一辈那里流传下来的,基本上都是口传心授的模式。非常显然的,这种传承方式在老一辈艺术家不断逝世而新一辈艺术家难以培养的社会大局面下市非常不合理的,这样落后的传承方式将进一步导致湖南花鼓戏人才的流失和断层的继续扩大。
(二)外部因素对湖南花鼓戏传承和发展造成的问题
1.社会大发展,人民欣赏观念和娱乐活动的变化
社会飞速发展这是湖南花鼓戏所处的一个大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们现在的娱乐活动基本都是在电影、电视、和流行音乐等直观可视化较高的媒体上进行,而湖南花鼓戏这种古老而又遥远的娱乐活动显然与现代人民的欣赏观念不相符合。
2.政府对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的忽视
“改革开放以后,在湖南几乎所有的政府都把其工作中心完完全全的放在在经济发展建设之上,而文化建设这一块基本都没有什么建树,”[14]政府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对湖南花鼓戏不闻不问,既没有看到他的发展现状也没有规划他的发展前途,极少的资金援助,大有任其自生自灭之势。然而,政府才是湖南花鼓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和保护的强力后盾,如果政府不加强对湖南花鼓戏的关心,湖南花鼓戏很有可能消逝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3.自然环境方面
“相比其他因素,自然环境对花鼓戏的生存影响不大,但是如果自然环境恶劣那么肯定是不利于剧团的生存的,比如交通不便,直接影响剧团的演出情况。”[15]地理位置的偏僻也不利于剧团“走出去”,如:湖南益阳的资阳区和赫山区早已以资江为界分为管理,赫山区的所有行政部门以及企业也已迁至资江之南,唯有赫山区花鼓剧团仍在江北偏僻之地,剧团的演出应该跟党的工作紧密相连,但离区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很远,对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若能着手规划将剧团迁至资江以南,则对发展和工作较为有利。
三、针对湖南花鼓戏传承与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
既然在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那么我们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让湖南花鼓戏这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能够源远流长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人的保护
要对湖南花鼓戏进行传承与发展,最为重要的是保护好传承人,包括戏曲的编剧、导演、表演、音乐研究人才等等。“戏曲要复兴,人才是关键。对那些湖南花鼓戏艺术人才我们需要做到保护、培养、尊重三方面一体化。”[16]让人高兴的是近年来,湖南花鼓戏传承人员特别是一些湖南花鼓戏研究和表演的名家大腕都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关心。“戏曲艺术总体来说属于口头传承艺术样式,其艺术的精髓全都保存在戏曲艺术家的身上。人在艺在,人去艺亡。”[17]对湖南花鼓戏艺术家而言,尤其是那些身怀绝技,具有特殊贡献的老一辈艺术家要予以最大程度的特殊保护,对那些优秀的中青年戏剧艺术家也应该予以保护和培养。鉴于一代乐师和演员还有传授戏曲技艺的能力,要趁这大好时机,趁戏曲老艺人健在的时候,集中财力人力,抓紧时间进行抢救、整理,进行重点保护。虽然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曾多次开展过湖南花鼓戏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但工作的重点主要停留在剧本的搜集与整理的层面上,而湖南花鼓戏真正关键的传统技艺以及拥有这些技艺的传统艺人,相反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及时的传承。
众所周知,一个真正的戏角儿成长起来非常之难。发展戏曲艺术,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才都不可或缺。中年演员在目前的处境中,既有传承艺术的责任,又有面对市场、面对生存的难题。“如果要使卓有成就的老演员、出类拔萃的中年演员、初显锋芒的青年演员能够成为一个整体,形成戏曲传承团队,首要的任务是要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尊重他们的创造性劳动,给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与发展空间。”[18]总之,无论是德高望重、技艺精湛的湖南花鼓戏戏曲大家,德艺双馨、才情勃发的中青年湖南花鼓戏戏曲人才,还是好学上进的年轻戏曲演员,都要予以保护,千万不能在缺人才的同时又浪费了人才。“传统戏曲要复兴,每个剧种都需具有代表性的尖子演员,就像当年的汉剧有陈伯华、粤剧有红线女、豫剧有常香玉。”[18]只有名角才能从根本上代表其所在的剧种。今天的戏曲要立足于舞台,同样还得有领军的演员和名角。有人就有戏,保住人就保住了戏。“当下,要避免各自为战的状态,要整合优势,联合各方。戏曲院团要稳住人心,保证演艺人员有工资、福利待遇、养老保障,无后顾之忧。保护戏曲人才,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护才之胆,育才之方,用才之道。”[16]
(二)构建湖南花鼓戏的抢救、保护体系
湖南省文化部门要组织专门人士对濒临失传的湖南花鼓戏剧本,逐一建立档案,加紧制作规范的乐谱,对老艺人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进行录音、录像,有条件的应制作教程。同时,地方政府要统筹规划,对群众基础深厚、影响范围广、发展潜力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比较强的戏曲曲目,要给予特殊政策扶持,培植有代表性的精品剧目。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实行保护工程领导包挂责任制,跟踪督查,限期完成。
(三)做好湖南花鼓戏重点剧目的改造和创新工作
湖南花鼓戏要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必须大胆借鉴兄弟剧种乃至国外现代艺术的表演观念和表现手法。通过种种与时俱进的新的艺术手段,对湖南花鼓戏进行积极的改造和发展,使之既具有区域民族特点,又能够反映时代的民族风貌而被人民群众喜爱和接受。这里要注意解决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纵向继承时不能自我封闭,不能排斥对湖南花鼓戏有用的东西;在横向借鉴时,要注意选择有助于强化并展现自身特色的内容,让外来的艺术与传统共存共荣,最终求得湖南花鼓戏艺术的更大发展。
(四)搞好群众性花鼓戏文化的创建活动
没有观众就不会有戏曲,加之湖南花鼓戏又不是一种外来输入文化,而是一种自生文化,一种需要有无数观众自发地喜爱、痴迷的文化,然而观众的断代又正是当今湖南花鼓戏发展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因此,振兴湖南花鼓戏,不仅要做好剧种、曲目的抢救、保护和改造、创新工作,还要培养观众的热情,扩大观众群体,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水平。为此,就要把地方戏曲的普及提高融入到群众文化创建活动中去,通过送戏下乡、戏曲调演、节日庆贺、广场文艺乃至机关学校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尤其是设立湖南花鼓戏编创、演出权威大奖赛等多种渠道,在全湖南范围内营造出一种热烈向上、轻松活泼的传唱湖南花鼓戏的氛围,尽可能多地吸引群众参与。此外,地方政府部门要注意引导那些不需政府拨钱,自发组织、演员进出自由的民间湖南花鼓戏剧团,他们本就深受群众喜闻乐见,再加上专家的指导点拨,往往更能发挥地方戏曲普及与提高的生力军作用。
(五)抓好文艺团体和演出市场的建设与管理
振兴湖南花鼓戏,仅仅依靠政府的扶持和民间湖南花鼓戏团体的自觉是远远不够的。本着“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18]的发展思路,应把地方戏曲纳入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轨道。在政策方面,积极改革剧团的用人制度,创新投入机制,引入市场机制,让市场主导代替行政主办,鼓励湖南花鼓戏剧团与企业合作;在演出方面,可以通过出售企业冠名权、为赞助企业有偿宣传、票证的有价使用、赞助广告等剧团、企业“二合一”的形式,开展各种专业性和群众性的地方戏曲演出活动,也可实行政府、企业、剧团“三合一”式互惠共荣的协作,收到宣传政策、宣传企业、传播戏曲文化、娱乐基层群众的多重效应,从而使剧团走上良性发展、不断壮大之道。
(六)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方法,加强剧团内部管理和营销管理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剧团成员进行精简,对人员要求方面求精不求多,对剧团成员的出勤、出演进行考核,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机制,加强剧团成员的工作意识。
加强对于湖南花鼓戏的宣传,俗话说的好:只有了解他才能爱上他。如果观众对花鼓戏根本一点了解都没有,怎么会有人去花钱买票进剧场看戏呢?因此,加大对湖南花鼓戏的宣传,提高人们对花鼓戏的了解程度和欣赏水平是花鼓戏得以顺利传承和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四、结语
以上我对湖南花鼓戏传承和发展的现状,在传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了粗陋的分析。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的问题,在全国很多戏曲中都出现了,所以,从解决湖南花鼓戏传承与发展问题的方案我们可以引用出适合大部分传统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方案,例如:是对戏曲人才的培养和保护;对戏曲曲目内容进行创新和发展;对戏剧团体的管理方式进行整改;良好的市场化操作;政府的支持与关心等等。这些解决方案应该都是适用于各个地方戏种的。湖南花鼓戏和全国其他地方戏种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倡导全社会的人一起努力来保护他们,让他们在中国大地上永久的唱响下去。
参考文献:
[1]徐振贵。中国古代戏剧统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55-56.
[2]傅谨。中国戏剧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35.
[3]郑传寅。湖南花鼓戏论文集[A].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12.
[4]戴黎明。地方戏曲音韵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25.
[5]刘诀决。湖南通史[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98.
[6]欧阳党文,刘赵黔。湖南花鼓戏名剧段选[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124.
[7]贾古。湖南花鼓戏音乐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29.
[8]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109.
[9]张燕瑾。中国戏曲史论集[A].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44.
[10]王月明。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J].戏剧文学,2007(9):5-6.
[11]唐文标。中国古代戏剧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352.
[12]施叔青。西方人看中国戏剧[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90.
[13]张绩生。中国戏曲艺术[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110.
[14]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
[15]张紫晨。湖南花鼓戏戏曲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73.
[16]闺定庆。排优人格[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29.
[17]易健。美学论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8.
[18]赵辉。湘楚文化背景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221.
湖南高考作文题范文 篇二
关键词: 湘方言 湖南籍大学生 普通话
一、湖南省人口状况及语言情况
湖南省位于江南,属于长江中游地区,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与湖北相连。湖南省幅员辽阔,是地处我国东南腹地,综合实力在中部位列首位,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十强。截至2012年年末,湖南省常住人口为6638.9万人,城镇人口为3097.06万人,城镇化率为46.7%。湖南是一个方言复杂的地区,全省的汉语方言以湘语为主,部分地区主要使用赣语、湘南土话、西南官话、瓦乡话或客家话等方言。此外,苗语湘西方言、勉语(瑶语的主要分支)、侗语和土家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在湖南省西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使用。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既能说本民族语言,又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湘方言是湖南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方言,又称湘语或湖南话,在湖南省分布地域最广,主要分布在湘江、资江流域的40个市县。在湖南地区,湘方言使用的人口约3085万,占全国人口的3.2%。由于社会、历史、地理及政制变革等各方面的因素,湘语长期以来处于官话方言垢包围之中,东部又受客、赣系方言的影响,以至语音系统不断产生变化,逐渐形成了“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调”的特殊局面。根据其内部差异,湘方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片:
1.长益片:包括长沙、株洲、湘潭、宁乡、望城、湘阴、汨罗、益阳、沅江、桃江、南县,以及岳阳、安乡、安化、浏阳、平江等市县的部分地区,衡阳、衡东、衡南、衡山也可划入此片。该片方言的主要特点是全浊声母多数清化,并多读不送气清音,多数有独立入声调。如“花hua”与“发fa”不分,“扶fu”与“湖hu”同音。2.娄邵片:包括娄底、双峰、湘乡、涟源、冷水江、新化、邵阳、邵东、新邵、武冈、新宁、城步、祁阳、祁东,以及安化、隆回、绥宁、洞口等县的部分地区。该片方言的主要特点是全浊声母在舒声字保留较好,多数无入声调,一些方言点存在元音高化。如把“母mu”读成“mo”。3.辰溪片:包括辰溪、泸溪、溆浦三县。该片方言的主要特点是全浊声母逢塞音、塞擦音时,平声读不送气浊音,仄声(上、去)基本读不送气清音;全浊入声字多数清化。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为了解湖南高校普通话的普及情况,了解普通话在湖南大学生语言生活中的应用情况,经湖南省语委批准,《湖南籍大学生普通话学习现状》调查项目于2012年5月获得立项。本次调研,课题组主要在湖南师范大学及其他高校的湖南籍学生中发放了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68份,样本为随机选取,其中女生占68.2%,男生占31.8%;农村生源占43.8%,城镇学生占56.2%。课题组重点调查了湖南籍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现状、湖南籍学生普通话发音的难点、影响湖南籍学生普通话学习等主要因素。
1.湖南籍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籍大学生中能流利准确使用普通话交流的学生占调研总人数的37.1%,44.7%的同学能熟练使用但发音不标准,18.2%的同学能说但口音较重,语音面貌系统缺陷和语调偏误率较高。在调研学习普通话的主要途径中,71.1%的调研对象选择在校学习,18.9%的同学选择看电视听广播学习,7.6%的学生是因为受家人影响,2.4%的同学选择在培训班学习。由此可见,学校学习是大学生普通话学习的主要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63.1%的同学认为学习普通话遇到的问题是受方言影响,24.2%的同学表示周围同学都不说普通话,没有较好的环境氛围,10.4%的同学表示学校老师的普通话不标准,没有起到标杆作用。另有2.3%的同学表示普通话不好是因为不敢说,怕别人笑话。
2.湖南籍大学生普通话发音常见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籍大学生声母错误主要是舌尖中音(n/l)、舌尖后音(zh ch sh r)和舌尖前音(z c s)。27.7%的人表示,舌尖中浊鼻音“n”与舌尖中浊边音“l”相混,如:“脑”误读为“lǎo”。20.3%的人表示,舌尖后音“zh、ch、sh”与舌尖前音“z、c、s”相混淆,如:“蹭”误读为“chèng”。还有13.8%的人表示,清擦音“f”与舌根清擦音“h”相混,如:“发”误读为“huā”。
湖南籍大学生韵母的发音错误主要集中在前鼻韵母(占13.1%)和后鼻韵母(占16.3%)上。前鼻韵母中错误音最多的是(üan,占前鼻韵母错误率的9%),其次是(uen占前鼻韵母错误率的7.1%)。还有28.8%的学生表示前鼻韵母发不好,但不清楚缺陷音在哪里。后鼻韵母发音错误主要集中在(ing/eng /iang)三个音,如:“应”误读为“yīn”,“丰”误读为“fēn”。其中(ing)占后鼻韵母错误率的21.9%,(eng)紧随其后,占15.9%,(iang)占后鼻韵母错误率的13.1%。还有36.9%的学生表示后鼻音发不好,但不清楚到底是哪个音没发准,以上为声韵母发音较为常见的错误。此外,还有一些同学出现语调错误,如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度曲折,起点不高或轻度曲折等。
3.湖南籍大学生普通话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籍大学生普通话学习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周围环境、家庭环境、社交因素三个方面。70.7%的调查对象最先学会的语言是湖南地方方言,11.5%的调查者最先学会的语言是带有湖南腔的塑料普通话,还有5.1%的学生最早学会的是少数民族语言。仅有12.7%的调查者最先学会的是标准普通话,这表明,从小的语言环境对日后语言发展影响很大。目前湖南省各县市,以及偏远地区的普通话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
关于在家中说普通话的频率,调查结果显示,68.2%的大学生在家中主要用方言交流,17.3%的大学生在家中偶尔说普通话,只有14.5%的学生在家中经常说普通话。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非常大。很多同学普通话不好的直接原因是在家中没有说普通话的氛围和环境。在调查普通话的学习目的时,80%的学生认为是便于人际交往。普通话是湖南高校要求使用的官方语言,如果说不好普通话,则必将影响到与同学、老师的正常沟通。10.1%的学生选择是学校要求,目前,湖南省内一些高校,如湖南师范大学已经将普通话过级证和毕业证挂钩,所有学生拿毕业证的基本要求是普通话达到二级乙等。其中中文、音乐,旅游等专业要求达到二级甲等,播音主持要求达到一级乙等。6.5%的学生学说普通话是出于个人兴趣。只有3.5%的学生的选择是好找工作,说明在湖南省内企业、事业乃至机关单位找工作时,普通话并不是一个重要因素,也可以看出湖南省内各单位要求说普通话的氛围并不浓。
三、结论与建议
这次普通话学习情况调查反映了近年来湖南籍大学生普通话学习的现状,通过情况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了解湖南省乃至南方地区普通话使用的基本状况和普通话普及的大致趋势,进而分析存在的问题,据此对今后的推普工作提出相关对策,为语言文字政策制定部门和语言文字研究机构提供客观的依据与参考,为今后的普通话调查积累宝贵的经验。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籍大学生能熟练准确使用普通话学生的比例占37.1%,学习普通话的主要途径是在校学习(71.1%),由此可见,湖南省教育系统普通话普及工作任重而道远。湖南籍大学生感到说普通话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受方言影响(63.1%),声母发音困难主要集中在舌尖中音(n/l)占26.7%,舌尖后音(zh ch sh r)占20.3%,还有舌根音(g k h)占15%。韵母发音困难的音主要集中在后鼻韵母,其中eng,占15.9%、ing占21.9%、iang占13.1%。绝大部分学生表示愿意学好普通话,主要目的是便于人际交往(占80%)。在调研提高普通话水平的有效途径中,46.8%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够流利准确地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最有效的途径,35%的学生认为学校营造说普通话的氛围,将普通话过级证和毕业证挂钩是比较有效的途径。还有18.2%的学生认为学校加强普通话培训与指导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重视基础阶段普通话教学。
语言学习与年龄结构密切相关,13岁前后具有良好的语言学习机制,是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调查显示,很多湖南籍大学生发音不标准,主要是农村地区普通话教学薄弱,语文老师的普通话发音不标准,导致很多学生错过了语言学习关键时期。进入大学后,由于普通话说不标准,更增加焦虑心理和自卑情结,不敢开口说。只有克服心理障碍,培养普通话学习兴趣,大胆参与语言实践活动,从而将消极的普通话厌学情绪转化为积极动力,才有助于掌握正确发音,提高读音准确率。此外,湖南省内师范类大中专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师范生普通话培训,提高普通话等级过级率,才能在未来整体提高湖南省基础教育师资的普通话水平。学校要坚持营造说普通话的氛围,克服方言影响,突破学生心理障碍。建议开展集体朗诵、演讲等普通话推广类的语言大赛。
2.利用新媒体,丰富普通话培训课程。
调查结果显示,46.5%的学生希望能有一种人机对话、错音纠正的软件学习普通话;38%的学生希望能通过视频软件学习普通话,15.5%的学生希望通过插图和文字介绍学习普通话。可见利用新媒体学习已成为最受“90后”大学生欢迎的一种学习形式。普通话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在视频、音频等网络课程方面多开发一些学习软件,供学生自学,从一对多的课堂教学专项到一对一的人机教学。另外,湖南省内高校应坚持将普通话过级考试与毕业证挂钩,提高大学生对普通话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孙曼均。河北省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1(4):2-12.
[2]田晧。地方普通话常见词语实物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4):85-87.
[3]苏金智。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项目组[J].语言文字应用,2012(1):28-35.
[4]何干俊,冯广艺。偏远农村地区推广普通话问题研究[J].农业考古,2011(6):431-434.
湖南高考作文题范文 篇三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5-0117-03
关键词:湖南文献;范围与内容;特征;理论体系
湖南文献是在湖湘文化土壤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性文献。根据湖南区域的文化特点,笔者认为湖南文献可定义为:记录湖南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群体活动的载体。湖南文献是湖湘文化和湖南社会的沉淀与缩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湖南文献发展现状
湖南文献是湖湘文化的产物,随着湖南的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而逐渐产生、发展和繁荣:①造纸术发明之前,中国文献载体经历了石头、金属、龟甲、简牍、丝帛等不同形式的演变,湖南出土了一批这一时期的简牍和帛书。②湖南文献经过先秦两汉时期的萌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缓慢发展,文献数量和种类都有所增加,由秦汉时期的零散记载发展为成型专著。③唐代社会的繁荣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使湖南著述以集部为主,产生了大量诗文别集。④宋代,随着湖湘文化的成型和湖湘学派的发展,文献数量和种类都大有提高。⑤经过元明时期的发展、清代学术的繁荣和湖湘人物群体的出现,湖南产生了一批影响至今的优秀著述。⑥民国时期,图书、期刊、报纸等类型的文献逐渐丰富,数量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⑦1949年至今是湖南文献的繁荣发展时期,随着专业出版机构的建立、文献编印机构的增多、载体形式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使当代湖南文献出现了图书、期刊、报纸、电子音像、网络文献、数字文献多元并存的局面,文献数量和类型超过历史时期的总和。
随着湖南文献的发展,在文献整理方面产生了分类、目录、版本、校勘、标点、辨伪、注释、考据、辑佚等工作,特别是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湖南文献工作范畴不断拓展,走向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湖南文献的编印和出版由古代私家和官府刻印逐渐走向多元化,湖南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及个人都可以是文I的产生和出版机构。湖南文献的搜访与典藏工作涉及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史志办、文史委等多个系统。湖南文献的研究和开发利用逐渐广泛化和普遍化,服务于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不同领域的发展与建设。
2 湖南文献的范围与内容
湖南文献是一种具有特殊性和地域性的地方文献,是地方知识的记录载体,从古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文献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因此,笔者认为湖南文献应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出版物三部分。
2.1 地方史料
湖南地方史料是指记录湖南区域历史与现状的一切资料。其全面翔实地记载了区域内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字、风土人情、山川河流、物产资源等各方面情况,是以内容的地方性特征来界定的湖南文献。只要文献内容能反映湖南区域的情况,不论古今、著作者籍贯、出版地域、载体形式、文种、文献类型等,皆属于湖南地方史料的范畴。
但地方史料中“地方”一词是相对的,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湖南行政区划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西周时湖南区域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期纳入楚国版图。唐代宗广德二年(757)于衡州设置“湖南观察使”,这才有了“湖南”这一称谓。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壮大,到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区域才逐渐确定下来,因此,湖南地方史料中地方的范围是相对的。结合地方社会建设的切实需求,湖南文献收藏与研究机构应严格控制地域范围,恰当地把握文献资料中的地域性问题是界定湖南地方史料的重要原则。
2.2 地方人士著述
“地方人士著作取决于著作者的籍贯”[1],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同时,学术界还主张广义理解地方人士的含义,认为地方人士包括本地籍人士和工作、居住在本地区的外地籍人士[2]。因此,湖南地方人士著述应包括从古至今湘籍或在湘生活与工作人士的著述,也包括生平事迹、传记、评传、年谱、回忆录、照片、研究著述等。
现见于文字记载的湖南地方人士著述最早出现在秦汉三国时期,清光绪《湖南通志・艺文志》著录秦汉三国时期的湖南地方人士著述有蜀汉蒋琬撰《丧服要记》等七种。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临湘邓粲《晋纪》和耒阳罗含《湘中山水记》等成型的湖南文献著述。据清光绪《湖南通志・艺文志》著录书目,三国至唐湖南地方人士著述有220种,宋代有210余种,元代有70余种,清代有4,290余种[3]。另外,《湘人著述表》统计,秦汉至五代时期湖南地方人士著述有114种,宋元时期有399种,明代有1,481种[4]。民国时期和现当代湖南地方人士著述繁多,尤其是当代的数量和种类已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这些书目著录及整理研究可以大概反映出湖南地方人士著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
2.3 地方出版物
湖南境内考古发现的金属、简牍、丝帛文献是湖南远古时期的文字记录载体,也是湖南文献的最初类型。随着雕版印刷术的运用,湖南刻印或编辑出版了大量的雕版书、石印书、铅字书等。受现代化印刷技术和信息化发展的影响,湖南地区还出版了图书、期刊、报纸、电子音像、数字文献、网络文献等多元化的文献。另外,从1978年开始,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湖南文献构成了包括手书型、刻写型、印刷型、缩微型、视听型、网络型、数字型等文献的多元文献体系。
3 湖南文献的特点
3.1 地域性
“地方文献是文献的种概念,在文献这一属概念下,地方文献与其他类型文献的本质区别在于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5]湖南文献是湖南区域的文化产物,具有普通文献所不具备的地域性和特殊性。如:湖南文献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谱牒文献,以地方社会家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一家一族兴衰迁居、人口繁衍、家规伦理、婚丧嫁娶、田产物资、功名业绩等方面的记载,为了解和研究湖南地方社会家族制度、宗法思想、人口问题、经济史、民族史、社会史、民族民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既是厚重的家史,也是厚重的社会史,地域性是其最显著、最突出的标志。
3.2 多样性
随着文献载体形式和生产出版方式的发展变化,湖南文献的类型逐渐丰富起来。历史悠久的湖湘文化和湖南多民族聚集的特性也决定了湖南文献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口传文献是湖南文献的一种类型,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史料,通常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童话、谚语歌谣、诗歌经文、风俗民歌等形式流传于民间,内容涉及湖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语言、文学、宗教、艺术等多个领域。造纸术发明以后,雕版、石印、铅印改变了湖南文献的存在方式,湖南文献从唐代开始基本都是纸质文献,直到现在,纸质文献一直都是湖南文献的重要存在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飞速发展,湖南网络文献和数字文献产生并得到了广泛运用。
3.3 历史资料性
湖南文献是地区历史与现状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如:湖南文献中最具地方特色和使用价值的地方志,最早约始于三国两晋时期。张国淦编著的《中国古方志考》记载:“魏晋至元代这段时期中,湖南有地方志154种。”[6]明清之际,湖南修志已形成普遍风气。清乾隆年间,湖南编修了第一部省志《湖南通志》,全书分40个类目:“星野、沿革、舆图、疆域、山川、城池、关隘、津梁、堤堰、公署、户口、田赋、蠲恤、积贮、矿厂、学校、典礼、秩祀、祭器图、乐器图、陈设图、乐舞图、风俗、物产、兵防、驿传、理苗、藩封、职官、选举、名宦、人物、烈女、流寓、古迹、陵墓、寺观、仙释、祥异、艺文”[7]。从民国时期至当代,湖南修志工作一直都在进行。
3.4 知识集成性与转换性
湖南文献是湖南地方知识的记录载体,其文献产生本身就是一个知识的物化过程,现在人们能看到或运用的湖南文献是地方人士将知识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记录在载体上的结果,是地方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是知识组织、序化、集合的过程。同时,对湖南文献进行的编著书目、摘要、索引、汇编等,是在一次文献基础上进行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开发,也是将地方显性知识通过创新转化为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因此,湖南文献的产生与发展是地方知识持续不断的集成与转化过程。
4 建立湖南文献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湖南文献是湖南区域产生的特色文献,对湖湘文化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湖南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湖南文献需要建立独立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可以作为湖南文献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可以对湖南文献及相关文献活动进行系统、客观、有组织、有条理的研究和探讨。湖南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的文献大家,如近代邓显鹤、唐鉴、陶澍、贺长龄、魏源、罗汝怀、曾国藩、叶德辉、余嘉锡等文献人才群体推动了湖南文献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当下学者对湖南文献及实践工作的研究,为湖南文献理论建设打下了基础。
5 结语
湖南历史发展中产生的湖南文献卷帙浩繁,是湖湘文明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和精神财富。随着湖南社会的发展和湖湘文化的繁荣,湖南文献在地方社会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当代湖南文献需要在实践工作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文献学、图书馆学、信息情报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系统、完整的湖南文献理论体系,厘清湖南文献的概念、特征、内涵,梳理其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构建全面、系统的湖南文献理论构架,建立湖南文献学的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1]《目录学概论》编写组。目录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2:232.
[2]高炳礼。杜定友先生与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C]//杜定友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1988:130.
[3](清)卞宝第,李翰章。光绪湖南通志:刻本[M].清光绪十一年(1885).
[4]寻霖,龚笃清。湘人著述表[M].长沙:岳麓书社,2009:1-1254.
[5]邹华享。关于地方文献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60-65.
[6]李龙如。湖南地方志略考[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6):67-68.
湖南高考作文题范文 篇四
关键词:南京市;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回顾;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X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10-02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腹地,总面积3.69万km2,人口稠密,经济发达[1]。20世纪80年代以来,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太湖水质污染不断加剧,总氮常年劣于V类,富营养化趋势不断加强,蓝藻几乎年年不同程度暴发[2]。
根据2009年编制的《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南京市太湖流域是指高淳县、溧水县行政区域内对太湖水质有影响的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水体所在区域。2012年12月6日,省政府作出《关于同意南京市江宁区等纳入省太湖流域综合治理范围的批复》(苏政复[2012]108 号),批准江宁区、雨花台区、秦淮区纳入省太湖流域综合治理范围。
本文在回顾2008年以来南京市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共同经验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后续工作的对策建议,为我市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提供借鉴。
1 南京市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回顾
2007年无锡太湖蓝藻事件之后,南京市迅速成立了南京市治太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太湖治理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把太湖治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围绕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和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抓住全省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契机,作出了实施“2234”治水计划的重要战略部署,在全市范围开展新一轮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1.1 注重结构调整,全面落实总量减排 每年年初,我市分别向各区下达了COD、氨氮排放总量年度减排任务,要求各区制定COD、氨氮排放总量年度减排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减排工作。各区均按时序要求展开工作,基本都完成了年度减排任务。同时,各区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鼓励企业实施技术革新改造,产业格局进一步优化。
1.2 综合整治,提升水环境质量 在河道管理上,以全面实施河长制管理为抓手,通过“一河一策”,切实做到规划、项目、资金、责任“四落实”。2013年,以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河长,全市共落实32条河道的市级河长制管理。以此为基础,在对全市主要河流水环境信息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基础上,共筛选出107条水环境功能区不达标河道纳入市、区二级河长制管理,基本实现了河长制管理的全覆盖。在饮用水源地建设上,加大投入,高淳、溧水长江引水工程主干管网项目顺利完工。同时通过采取河湖底泥清淤、坡岸治理、自然岸线修复、水生态植物群落重构、合理疏通恢复河流水道等措施,实施太湖河网水系综合整治,继续实施百家湖水体整治等工程。
1.3 注重打牢基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我市坚持加大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力度。截至2011年,溧水区已建成8座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5万t/d;建成污水管网126km,建制镇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垃圾收运和处理系统,提高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率,加快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通过生活垃圾集中转运处置、分类回收等手段,生活垃圾实现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切实减少生活污染物对于水质的影响。
1.4 注重严格执法,强化工业污染治理 我市结合“三高两低”企业关停整治专项行动,组织市发改委、市监察局、市环保局等部门继续加强督查太湖流域企业的污染治理工作。2013年,江宁区大力推进“两高一资”企业整治、污染化工企业关停工作,关停2家“两高一资”企业和5家化工污染企业,完成多家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切实减少企业污染排放。严格执行限批政策,引导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鼓励引进先进制造业;认真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合格率均为100%。
1.5 落实项目,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依托农业规模化优势,大力推广和应用测土配方施肥、低残留生物农药等现代农业新技术,大力实施秸秆还田、生物能源等综合利用。积极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快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着力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1.6 注重生态修复,实施环境综合整治 实施了生态修复行动计划,启动了关闭(退出)重污染企业、涉重企业污染场地的生态修复工作。强化矿山开采秩序,严格控制开采范围,压缩开采总量,严禁在重要生态功能区、交通干线沿线开采矿山资源。大力实施生态修复行动,推进废弃露采矿山环境治理工程。
2 南京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南京太湖治理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一是总体上我市太湖流域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我市太湖污染控制断面-胥河落棚湾断面水质虽然达到省政府年度考核标准,但是2014年新纳入的太湖流域重点考核断面仍存在不稳定达标现象,断面污染控制、水质持续改善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二是建设资金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市太湖流域综合治理范围扩大至秦淮、雨花台、江宁及溧水、高淳5区后,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水环境的综合治理等需要更大量的财政投入,面对更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更高的污水处理工艺,有限的资金难于平衡环境保护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环境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市太湖流域环境基础设施滞后,城镇污水收集管网覆盖率仍不高,部分乡镇接入水量不足,运行仍不正常。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尽管建成了一批农业面源治理示范工程,但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面源污染防治项目的规模和覆盖面尚不能满足治理需求,不能发挥应有的环境绩效。
3 南京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对策建议
(1)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加强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对集中式水源地实施全天候监管监控,确保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自来水厂水质100%达标。继续加快安全供水工程建设。
(2)强化督查,全面推进治太目标责任管理。根据新出台的《江苏省太湖治理工作督查考核办法》,建立督查工作机制,配备督查人员,强化督查和考核工作。
(3)按照国家治太工作新要求,坚持改革创新、标本兼治,强化环境制度刚性约束,着力破解治理难题,不断巩固提升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于忠华,秦海旭,路云霞,等。产业生态化视角下南京太湖流域污染减排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0):77-79.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4篇湖南高考作文题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湖南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