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说课教案(3篇)

下面快回答为大家整理了3篇《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说课教案,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高中生物果酒果醋的制作知识点 篇一

1、发酵:通过微生物技术的培养来生产大量代谢产物的过程。

2、有氧发酵:醋酸发酵 谷氨酸发酵 ·无氧发酵:酒精发酵 乳酸发酵

3、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型微生物真菌 ·酵母菌的生殖方式:出芽生殖(主要) 分裂生殖 孢子生殖

4、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5、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6、20℃左右最适宜酵母菌繁殖 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7、在葡萄酒自然发酵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表面的野生型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浓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制约。

8、醋酸菌是单细胞细菌(原核生物),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生殖方式为二分裂

9、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C6H12O6+2O2→2CH3COOH+2CO2+2H2O

C2H5OH+O2→CH3COOH+H2O

10、控制发酵条件的作用:

①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

②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2℃,控制好发酵温度,使发酵时间缩短,又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

③有两条途径生成醋酸:直接氧化和以酒精为底物的氧化。

11、实验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

12、酒精检验: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入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的H2SO4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颜色。

13、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开口向下的目的是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该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初中化学说课教案 篇二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起到了铺垫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过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危及全球,然而,二氧化碳却又有广泛、重要的用途,它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作灭火剂,可制造化肥,在工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学习又为第七单元内容的展开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及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知识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对氧气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这对学习二氧化碳有帮助。但是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的生成物不易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实验法。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我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

2.谈话法。在做实验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展开讨论。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

3.讲解法。在做实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对重要知识点及难点进行讲解。

(二)教学用具:大理石、稀盐酸、醋酸、石灰水、胶头滴管、试管、烧杯、水槽、集气瓶、铁皮架、玻片、塑料瓶、铁架台、纸袋、、蜡烛等。

四、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我力求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学习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准备一瓶碳酸饮料,打开饮料瓶盖,会有气泡出现,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气泡里气体的成分是什么?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应用这种气体?联系实际,用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入新课,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学生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学有方向、学有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二)实验探究

1.发现问题

通过实例引出问题:文昌市锦山镇有一户人家为了清理庭院旁的一口很深的枯井时,请来了两位民工,结果在清理过程中,第一位民工进去后就不省人事;第二位见状马上进去,结果也不省人事;户主见状也进去,结果三人都死在井里。同学们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三人死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在小组内讨论其可能原因。教师进行总结归纳:CO2不能供给呼吸,含量过大可以使人死亡,但人类要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为什么又离不开CO2呢?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逐步让学生养成看问题,不能单看表面,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问题的本质,帮助学生理解客观事物的发展时量变到一定程度,可以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

2.提出假设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内容为:根据碳酸饮料的气泡及上述实例对二氧化碳的性质作出假设和推断。

3.实验求证

每个实验组桌上都正立着一瓶预先收集好的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闻气味并让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补充说明:我们呼出的气体,绝大部分燃料燃烧后产生的气体都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以此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随处可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参照下图进行演示实验,并提提问:倒入二氧化碳的纸袋一端向下倾斜,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能也不支持燃烧。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点燃“阶梯形”铁皮架上的两支小蜡烛,将铁皮架放入烧杯中;从烧杯的一侧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不能也不支持燃烧。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溶解性。请学生参照书上114页图6-13,自己动手做一做。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往醋酸、盐酸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它们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指导学生取刚才可乐瓶中液体少许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设计实验):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讨论交流):请各小组展示方案。(实验探究):选择学生有代表性的一组。从而让学生得出结论--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课件展示课本实验6-6.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

学生继续分组实验探究:将实验7中变红的溶液加热。观察现象:有气泡产生,且溶液又变成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学生展示:每个实验小组自己预先准备的两瓶石灰水,其中一瓶敞口,一瓶密封保存。与学生一起讨论完成提纲第4题,提出问题:敞口的石灰水上面有一层白色固体,这是什么物质?进行猜想:是不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发生反应?设计实验:往澄清石灰水吹气。观察:石灰水变浑浊。学生得出结论--CO2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通过观察、推理、加上学生的参与,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推到最高潮。

4.得出结论

由以上实验,让学生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师进行点评。

(三)拓展应用

让学生利用所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用课件展示,增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时间。这样既能使学生懂得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意义,又以新的形式巩固了新课内容,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布置作业

1. 课本119页-120页,第1题(①、②、④、⑥、⑦、⑨)

第3、4、7、9题

2. 举例说明生活中二氧化碳的用途

六、说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1.不能也不支持燃烧

2.溶于水

3.与水发生反应

《黄帝》教案及说课 篇三

《黄帝》教案及说课

《黄帝》教案及说课     教学要求:   认知:   1.知道黄帝,炎帝是华夏族的祖先。   2.知道黄帝及周围能人的发明创造,知道我国在黄帝时代已具有相当的文明水平。   情感:   1.通过兴趣小组的协作探究学习,对自己的探究成果有喜悦感、自豪感,感受到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2.通过自主探究,体验我国的古老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他们进行爱民族,爱祖国的教育。   能力:   1.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各种形式收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能与小组成员协作学习,共同承担并完成课题研究。   3.根据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 学习形式:小组协作讨论学习。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上网查询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收集有关黄帝、炎帝的小故事,或者黄帝时代的有关资料。 推荐书目:少儿版《上下五千年》、《百科知识丛书》 推荐网站:中国基础教育网    一、 创设情景, 确定探究课题。   1.歌曲《中国人》导入,谈话。   2.智力游戏:   你知道中国人还有哪些别称吗?   3.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4.启发:翻书P60页,默读课文,思考:学习这课,我们应掌握、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5.学生交流,确定探究课题   A. 为什么说我们是炎黄子孙?(或黄帝、炎帝怎样创建华夏族的?)   B. 黄帝及周围的人有哪些发明?   二、 成立小组,确定探究任务   1.形成协作兴趣小组。   2.选择感兴趣的课题(确定一个)。   3.进行探讨,可以用课文之中的内容说明,也可以用收集的资料进行说明。   4.小组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5、 成果交流,得出结论   (一)交流第一个问题。   1.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2.小结,课件演示“华夏族的形成过程”。   3.女生齐读P60第一块。   (二)交流第二个问题。   1.学生交流。   2.练习、CAI演示、“看图填空”。   3.小结:为什么黄帝和炎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文明之祖?   4.男生齐读P61第二块。   三、 拓展升华   1.为什么中国人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自豪?   2.结束语。CAI演示:“黄帝陵”纪念邮票。 板书: 我们的祖先――黄帝   涿鹿之战→华夏族 发明:造车、修室、乐律   造字、养蚕缫丝…… 让学生【快回答】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1、 教材分析   《我们的祖先DD黄帝》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社会第三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祖先和早期文明》中的第三课,本单元是小学社会课“认识祖国”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社会教学大纲(试用)》规定,使学生“知道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人类发祥地之一。……知道华夏族祖先黄帝、炎帝。……”教学大纲的规定要求,对本单元教材教学内容的选定,起着主要作用。本单元教材根据大纲的总教学目的和具体知识内容要求,设置了三课。《我们的祖先DD黄帝》是其中的第三课。本课主要包括“黄帝”和“黄帝的发明”两个部分,主要介绍黄帝及其与炎帝部落的`结合,黄帝及其周围能人的发明创造,使学生知道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是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   2、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黄帝,炎帝是华夏族的祖先。 2.知道黄帝及周围能人的发明创造,知道我国在黄帝时代已具有相当的文明水平。   情感:   1.通过兴趣小组的协作探究学习,对自己的探究成果有喜悦感、自豪感,感受到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2.通过自主探究,体验我国的古老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他们进行爱民族,爱祖国的教育。   能力:   1.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各种形式收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能与小组成员协作学习,共同承担并完成课题研究。   3.根据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   4、 教学方法   社会课对小学生来讲,既陌生又好奇,陌生的是那些跨越时空的历史,好奇的是历史的传奇、远古的神秘。面对孩子们的渴 求,单凭一本教科书,教师的一张嘴是远远满足不了的;再则,在新基础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所以,本课的教学中,要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课前,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收集有关黄帝、炎帝的资料,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采取“小组协作讨论学习”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   5、 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确定探究课题。   播放歌曲《中国人》,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让他们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带着满腔的激情和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另外,一改过去那种教师出具问题,学生寻找答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你认为,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学生交流,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成立学习小组,确定探究任务。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为了让学生不要把学习看成令人生厌的苦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从本课的教学任务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形成协作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   (3)成果交流,得出结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各种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并帮助、引导学生如何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对所选择的学习内容进行补充、验证。形成新知识,实现创新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4)拓展升华。   播放多媒体课件,渲染烘托气氛。在一张纸精美的邮票中,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他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的同时也明白祖国的振兴与发展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3篇《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说课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果酒和果醋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