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教师的职业道德(优秀7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这7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教师职业道德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教师的职业道德 篇一

关键词: 职业道德创新教育教师素质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职业劳动和职业相关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具有显著的职业性、突出的实践性、广泛的社会性、历史的继承性、鲜明的时代性。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从道德概念上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上位概念,当代中国的师德是其下位概念,两者是包孕关系。师德和医德、艺德等都隶属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师德准则和规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的具体要求。从道德功能上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总体功能是对整个社会的各行各业的职业劳动和职业相关活动进行调整,而师德的调控对象只是其中一部分,即教师的职业劳动和教师相关活动。[1]1997年8月7日修订通过的我国《中小学业道德规范》作出了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学生、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共八个方面的规定,其他学校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此大同小异。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职业道德认识,深化为个人的职业道德情感,强化为个人的职业道德意志,固化为个人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而养成的素质,包含“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知”是个人对职业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道德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评价能力。职业道德认识和一般的认识不同,它是认识的主体以职业理想为依托的价值取向;它提供的知识不是一般的客观知识,而是特殊的价值知识,这种知识既是主体道德认识的产物,又是主体社会实践的结晶;职业道德认识的目的主要不是概括客观规律,而是知道自身的职业行为。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是养成职业道德素质的基础。“情”指个人对职业劳动和职业相关活动中的是非善恶做判断时的内心体验,即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包括职业的荣誉感、幸福感、义务感和责任感等,其中责任感是职业道德倾向性的核心。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同自身的职业观结合,便产生对职业道德的情绪反应,经过对职业道德的必然性的长期体验和长期积累,情绪上升并稳定为情感,一类情感指向他人和社会,如同情、尊重等;另一类情感指向自身,如羞耻、自尊等。职业道德情感是最深沉、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职业道德活动得以进行并按目的发展的主体保证,是教师完善自身的内动力。“意”指教师为实现职业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的顽强的努力,包括毅力和自控力,是教师自我调节道德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如果说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还是教师内心无形的活动,那么,职业道德意志则表现在从内到外、从无形的意识到有形的行动的过渡中,具有自主性、自决性和自律性。职业道德意志活动的过程首先是将职业愿望具体化为职业意向,再做出决定并制定计划,然后尽一切努力克服困难去实施计划。这一过程反映了职业道德意志就是实践精神活动,即内心的行动。“行”指教师在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的支配下,在职业劳动和职业相关活动中对社会、对他人做出的行为反应,包括一般道德职业行为和经过多次实践而形成的定型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知、情、意”都是道德意识活动,“行”是道德实践活动,把内部的完善和外部的完善,自身的完善和他人的完善乃至社会的完善合为一体,既有广义的道德活动的特征,又有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因此,道德实践活动比道德意识活动更能体现道德的本质,更能展示主体性和能动性,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外部表征和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的根本标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注重“德行”,如“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等。[2]中外教育家都注重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坚信“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挥作用了”。

创新教育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实现教育民主,优化师生关系上。民主与道德相伴相随,同生同灭,讲民主才有道德,不民主就缺德。教师实行民主教育需要树立民主信念,养成民主品质,保持民主作风,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权利,坚持学术自由。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和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激荡和活跃,进而才会有创新潜能的发挥和创新人才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的氛围不仅是创新教育必须的环境和“土壤”,而且其本身就是最有效的创新教育。教育过程的终端,教育目的之所在,不是教师乐教善教,提高自身水平,而是学生乐学善学,实现全面发展,这只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达标。师生关系有三个不同的层次:特定的工作关系,自然的人际关系,深层的社会关系,三者交互作用,后者起主导作用。社会性质不同,民主程度就不同,师生关系也不同,创造力发挥的条件便不同。

我国古代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其教育体系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位:“唯人万物之灵”,以人为本在教育上的反映是培养理想人格,讲授“成人之道”。我国教育传统即过去教育所沉淀、流传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在师生关系上有民主的一面,更突出的是不民主的一面。民主的一面,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取亦取,虽师勿师”等。不民主的一面中,最伤心的是师生关系如同君臣关系,学生对教师的教导必须师云亦云,“教师不称师谓之畔,言而不称师谓之畔”。对于背叛师教的人,明君不纳用,士人不结交,因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最长,封建宗法制、等级制观念在民间流毒很深,以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农户还供奉并磕拜“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进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家训,加深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育民主被压碎,师生关系成了以知识为中介的人生依附关系,垂鱼之欢的关系变得油水分离,有些学校的师生关系甚至变成水火不容的关系。具有教育传统的以人为本变成以师为本,学生由人变成物(两脚书柜,知识容器),完全听从教师手中的考试大棒指挥,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自由,这种现象不彻底改变,实现创新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学校也将完全背离教育的本质。[3]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写道:“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当前,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都在从师本走向生本,致力于培养富有个性的创新人才,同时强调这种个性不是个人主义,而是同时具有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道德感。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写的那样,实行教育民主,优化师生关系,“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发挥他的天才、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延东。伟大的文化推进伟大的复兴[N].中华文化论坛,2005.09.27,(1).

教师的职业道德 篇二

现代教师职业道德职业倦怠教师职业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职业,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教师以发展自身素质为前提,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给教师道德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导致部分教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道德困惑和迷茫,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表现出一些道德缺失的现象。

一、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1.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永恒内容――爱生与奉献

爱生•奉献是师德之魂,是师德建设永恒的主题,为人师者必须具有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一种甘愿付出的情怀。爱是在理解的尊重之上建立起来的情理相融的情感,其中包含着教师所坚持的教育原则、坚定的教育信念、追求的教育目标。教师通过辛勤劳动,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奉献给学生,用心血教育下一代,不图回报,是发自内心的、心甘情愿的。教师热爱学生不是溺爱,也不是迁就学生的错误,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爱相济;教师不仅要在生活中关心每名学生,还要关心每名学生的全面成长,做到不偏爱,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2.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内容――以人为本

教育是否能“为了一切人的发展和全面发展”是衡量教育是否现代化或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人的社会化发展到社会化中日益融进人潜能开发、自身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对他们进行智慧启发和心灵陶冶所带来的内心充实、和谐、光明和快乐,从而实现个体身心素质的全面的、生动的、活泼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真正内涵,也是当今教师职业道德所要体现的新内涵。

3.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新内容――尊严与快乐

人们传统思想中对教师这个职业神圣性的理解和对于教师期望值很高,强调教师的奉献而忽视了教师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师德建设是一种人性关怀,是要让人活得有尊严。因此,师德建设要真正获得实效,就必须适应教师的现实需要,体现人文的关怀――首要就是要唤醒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快乐。教育是要让人有尊严地、幸福地生活,要培养人健全的人格,一个享受不到职业尊严和快乐的教师,无法让学生获得尊严,无法激发学生生命的激情 m.kuaihuida.com ,无法丰富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回应教师的这种内心渴求。

二、教师职业倦怠对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烦、乏味,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的心理倾向。它不仅威胁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同时对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也是巨大的。职业倦怠成为破坏教师职业道德的隐患,严重地阻碍着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

1.情绪衰竭

教师在与学生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一种情感资源被耗尽,疲惫不堪、精力丧失的体验。由于长期处于压力中,教师会经常觉得空虚、郁闷、愤怒、烦躁、失眠、紧张、疲惫不堪等症状,并且觉得工作没有意义,枯燥无味,前途渺茫,没有希望,情绪波动很大,产生压抑感,严重者会产生自卑、绝望心理,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2.态度冷漠

教师用消极的、冷漠的、疏远的甚至不人道的态度对待学生,甚至视学生为无生命的物体。表现为教师对待学生漠不关心,常用讽刺、挖苦、讥笑的语言对待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虐待,更有甚者用打耳光、拧耳朵或者踢等方式体罚学生,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

3.个人成就感降低

教师在工作中成功感和能力感降低,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由于对于教学工作的倦怠,教师对工作敷衍了事,往往会将兴趣转移到自己所爱好的事情上去,比如搞第二职业、做生意、交朋友、玩牌等,从中获得满足感,对工作缺乏进取心,丧失职业自豪感。

三、克服职业倦怠,提高现代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由于各种压力,在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衰竭状态。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除了有教师本身的原因外,还有社会的、学校的、工作任务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因此,解决职业倦怠问题,要标本兼治,从而提高现代教师职业道德。

1.改善外部环境

(1)获得社会支持,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

心理学研究表明,支持系统可使个体减轻压力,缓和职业倦怠的产生。获得社会支持,首要的是对教师职业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因为公共信任可以提升教师的职业士气、工作热情和满意度,进而降低教师职业倦怠感。同时,对教师持有合理的期望也是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方面。学校、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应客观合理,以减轻教师的压力。因此,政府不仅要制定政策与法律来保障教师的各种权利,而且还要抓落实,使全社会都形成一种尊重教师的气氛。社会在对于教师提出各种要求的同时也要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

(2)优化工作氛围,为教师创造良好工作条件

民主、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将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学校应建立公平合理的具有激励机制的教育评价体系,使教师在竞争上岗、晋升职务、评审职称、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能够获得公正的对待,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形式主义工作,使教师从各种检查中解脱出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或者让教师走出校门交流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学校要实行民主管理,树立为教师和教学服务的意识,积极为教师创建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

2.加强心理调适

(1)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生理机能与人的内心情绪休戚相关。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身心得到放松,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当身体强健时,身体中的各个系统组织运转顺畅,人的精神承受能力必定增强。

(2)确立合理的专业期望

教师职业具有确实有崇高而重要的社会意义,但其本身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学生身上的优缺点来自方方面面的因素,教师没有必要将学生的教育全部归为自己的责任。确立了这种合理的专业观念和专业期望,教师才不会被一时的挫折和逆境所扰,摆脱对本职工作的厌倦情绪。

(3)学会情绪疏导

人所能承受的心理压力有一定的极限,当心理压力超过这些极限时,总会出现一些精神上的困扰,而且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威胁。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法,打开自己的“情绪控制阀门”,进行适当的情绪宣泄。3.提高自身素养

(1)强化遵纪守法意识

马克思说:遵纪守法都是做人的起码准则。同样,遵纪守法也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要求教师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因此,教师要讲法律,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一定要合法、规范、严谨,要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做到知法、守法和不违法。

(2)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繁重的、高智能、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应精通自己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具有教育科学理论修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具备适应学科特点的教科研能力,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的转化。教师还要有敏锐的时代意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和理论素养,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3)培养创造性能力

马克思在论及职业选择时,曾写过一段令人难忘的名言:“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样的职业,让“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用创造的态度去对待工作的人,才能在完整意义上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欢乐,才能使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令人羡慕和富有内在尊严的职业,成为充满人类智慧和人性光辉的职业。因此,教师不仅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特点科学地工作,更要借助技巧,艺术地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机智巧妙地、迂回隐蔽地实现教育的预期和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学策。新时期师德修养。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陈水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教育社,2003.

教师职业道德 篇三

其次,要加强学习。对教师而言,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孜孜不倦的学习,做到厚积薄发,精益求精,时刻准备着用“一桶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同时也要注重加强政治学习,比如学习《义务教育法》、《中华人们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第三,要奉献爱心。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要付出特殊的关爱,切忌言行过激、办事草率。对学生细微之处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闪光点”,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四,要以身作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都喜欢模仿。为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只有严于律已,以身作则,诲人不倦,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才能把教师当成良师益友。

教师的职业道德 篇四

事实说明,历史上无论哪个时代,教师职业道德是处在当时社会道德的较高水准上,作为人类道德继承和发展的主要桥梁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如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徐特立所言:“做教育的人,一般总是先进分子。”说教育是“先进分子”,具体内容是多方面的,但毫无疑问,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教师必须坚持较高的标准,达到较高的水平,否则就不配为人师。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对的新形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给我国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有利条件,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带来了积极的、消极的或正面的、负面的双重效应。

1.市场经济对价值的追求,对教师人生价值的影响

市场经济中出现了以“坑、蒙、拐、骗、假”的手段去追求价值的违法乱纪不道德的行为,造成商品拜物教、拜金主义思潮的蔓延。高职教师不可能游离于市场经济潮流之外,有的人还在市场经济这种负面影响下,染上了弄虚作假,追求名利的坏思想,坏作风,出现了人格的扭曲。

2.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社会上有的人把等价交换原则不适当地运用到人际交往甚至党政工作中,助长了权钱交易腐败之风的蔓延。教育领域虽不是重灾区,但在一些高职教师中也出现了按酬付劳,“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无钱不干”的单纯雇用思想。有的人在工作中斤斤计较个人利益,有了一些本领就摆资格、索高价,亵渎了教师这个神圣职责。

3.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特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诱使一些人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重利轻义”乃至“见利忘义”,置国家人民利益于不顾。在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教师也出现了重金钱、轻事业、敬业精神下降;有的热衷于经商炒股票,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增加“灰色收入”;有的千方百计跳出相对清贫的高职院校,挤进利益丰厚的本科院校或其他国家行政部门,如此等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而且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4.市场经济的竞争特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广大高职院校教师的自主、自强、自立意识和创新精神有了一定的增强,使学校教学工作充满了生机。但是,有的高职院校过分强调个人本位,纪律松懈,自由散漫,在学生中造成了不良影响。由于竞争难免带有盲目性,出现种种市场利益的选择机会,即有利可图,从而使有的人把谋取盈利作为自己追求的唯一目标,高职院校教师中有的人也存在这种现象。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问题,不但要研究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揭示其同以往时代教师职业道德的联系及本质区别,探讨其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还应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探讨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以帮助高职院校教师从基本内容方面把握其职业道德的本质问题,更自觉地内化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高职院校教师在教育劳动实践中,自觉遵守教师的道德规范,必然转化为其内在的道德品质,由于高职教育实践的丰富性,教师人格的个体化,高职院校职业道德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笔者认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忠诚教书育人的崇高职责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的集体事业,社会主义教育是这一集体事业中的基础性建设事业,是为未来社会培养接班人,这就决定了教育劳动的价值实现具有滞后性。由于教师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教师要站在社会的、全局的、人民的长远利益为社会集体事业,为青少年的未来,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眼前利益的大小,立足全局放眼未来,奉献自己的劳动以至一生。

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定位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上,其次是技术型的,再次是高层次的。教学重点应当是专业加技能的教育,做到基础理论教学要突出实用性,以应用为目的;专业教育突出针对性,紧贴行业和岗位;高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增加了因材施教的难度;实践教学的设施、场所、基地建设差距大,难以满足实训实践教学之需;同时,高职院校教师的物质待遇相对较差,而教学、管理还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具有“双师型”的能力,这在客观上增加了高职院校教师的精神压力和工作责任感。高职院校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能够促使教师超越个人的利益,忠诚并献身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强烈的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着力打造品牌专业,突出学生动口动手能力,培养社会急需的优秀人才。否则,忠诚高职教育事业就是一句空话。

2.锤炼正直诚实的思想品质

正直诚实是教师为人处世的基本品质。正直诚实表现了一个人以科学求实的精神处理个人与社会,事业的关系。教师是以宣传科学、传播真理,教书育人为己任的。师德是以诚为首的,坦诚为人是做教师的基础。孔子言:“人无信不立。”古人言:“诚五行之本,百行之源。”教师是教人做人之人,做学问的人,唯有诚实,才能心正,心正才能人正,人正教人才能出正人。堂堂正正做人,表里如一,是教师的第一人品,是为师的第一资格证。因此教师为人处世必须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公正无私,光明磊落,是非分明,伸张正义,忠实坦诚、正人正己。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承担教师职责。

应当承认,由于普通高校的扩招,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基础是参差不齐的,但他们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尊心的,要把他们培养成才,更需要教师的辛勤劳动,更需要教师了解高职学生的优缺点和特长,了解高职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愁,只有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在先进与落后之间要一视同仁,绝不能对学习好的高看一眼,学习差的就不理不睬,漠不关心,这样会伤害一部分同学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应为人处世公道正派,热情,认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在日常生活中举止文明,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以善教去育人之魂,以真才实学去传授真理,用正直诚实的道德楷模置身于学生,影响学生,教师自己正直诚实的品质还关系到高职学生能否成为正直有为的社会有用之才。

3.坚持自尊自强的人生信念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道德人格应是高尚的,良好的,事实上,教师的道德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无可比拟的。正如鲁迅在回忆藤野先生的文章中所说:“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最伟大的……”老师高尚的人格,可以说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道:“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老师蔡云芝先生,她爱我们……连她握笔的姿态都急于模仿。”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教师的世界观,道德品质,以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痕迹,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道德面貌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所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高职院校教师应普遍具有自我意识,时刻关注自己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

当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有一部分人不但学习基础差,而且道德品质也存在某些方面的缺失,这更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以完善的人格、崇高的人生信念、良好的品德去影响和引导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用之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严以律己,自尊、自强。自尊即要维护教师的声誉,保持良好的道德形象,自觉地按照教师道德要求自己、规范自己,不做任何有损教师形象的事;自强则是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我道德完善,高标准、严要求,永不自满不松懈,永向理想的道德攀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完善的道德人格是高职教师为人师的基础。

4.养成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艰苦朴素,就是要求人民节俭无奢,养成与广大劳动群众同甘共苦的良好品格。我国历史上就有“成由节俭败由奢”的古训,这是因为任何事业的成就,人生的业绩,都需要情志专一,艰苦奋斗。教育工作虽不涉风雨,但是一种极艰苦的呕心沥血的劳动,只有乐于奉献,艰苦奋斗才能承担这一社会重大责任,终生不渝地献身这一事业。

目前,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远远赶不上办学发展的需要,教师物质待遇与重点大学,甚至普通高校的待遇尚存在差距,这更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清贫的,有些重大的、大量的超额劳动是无法计算的,如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长年累月不分节假日地家访和帮助后进学生,带领学生外出勤工俭学,参与社会实践等等,这一系列的大量工作,主要靠高职院校教师超越个人利益,以自己的道德责任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待遇、地位并不如意的情况下,仍要忠于职守,辛勤耕耘,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高尚品质。“安贫守志”是我们高职院校教师敬业守则不可缺少的崇高品质。

5.提高开拓创新的自身素质

高职院校只有以创新教育为基本手段和培养方向,才能办出特色,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经济技术进步。否则,就会削弱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特殊作用,甚至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高职院校要和全国重点大学比理论学习的教育质量是怎么也比不过的,但是高职院校如果办出职教特色,可能那些重点大学在生产线干不了的事,处理不了的问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干得很好,受到欢迎。

教师职业道德 篇五

“树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8―0023―01

“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也”,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化修正陋习,其必备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具有高尚的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直接关系到德育工作状况及亿万孩子的身心健康,还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产生深远影响。随着人民大众对于优质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人们对教师素质及师德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育事业是“树爱”的事业

“爱”是教师对学生感情的崇高境界,“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育人的动力之源。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但“丑小鸭”更需要阳光,为此,要多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学习上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在执教的过程中,把一份“爱”传递给孩子,让这份“爱”去创造社会、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二、教育事业是“树德”的典范

师德的重要性是做人的灵魂和根本。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如何,直接决定着这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人生方向,甚至影响着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做人德为先,育人先育德。教师只有率先垂范,注重师德修养才能以德育德,铸造学生健康人格,才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恪守职业道德,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还必须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每一位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进而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才能更加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成时代所赋予的教育任务。

尽管职业道德因人而异,但一般来讲,要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情感、意志和信念,去塑造自己的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加强理论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方法。为此,教师要重视人格力量的震撼力,培育高尚的职业人格。教师要改进工作作风,以育人为己任,刚直不阿,廉洁从教,并以此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对待社会,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师不仅要讲给学生听,更要做给学生看。“德”的功能是巨大的,但这种巨大的作用又是以教师的才学为基础的,没有才学的“德”是苍白无力的,这就要求教师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外,还必须重视和加强自身的才学修养,全方位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为此,教师应该深刻认识自身职业的重要性,热爱本职工作,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改革教育思想,创新教育观,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用精湛的学识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三、教育事业是“树人”的进程

教师职业道德 篇六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其一言一行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以身作则,才能在学生群体中树立依赖、信任与威信,完成教育育人的任务。1.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对教师职业的自豪感、育人的责任感以及对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他教与自教。所谓的他教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言行、生活习惯等潜移默化形成。而自教是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的完善自我道德情操,实现自我升华。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学生,其自身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眼界,同时还应该具有前瞻性,能够准确的认清当前社会发展形式,能够为学生揭示更多的科学现象,提升学生的兴趣。2.为人师表。教育是社会中重要的行业,是构成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作为国家公民,不仅需要遵守公民的基本规则,同时更需要做到为人师表,起到表率作用。为人师表不仅是教育职业赋予教师的特殊要求,也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前提,是一种十分关键的育人手段,教育功能显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自身良好的言行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将自身作为学生的模范,言传身教。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应该将为人师表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通过优秀的师德感染学生。3.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迫切需求,同时创造力亦是这个时代背景下最主要的特征,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关键,是国家不断发展前行源源不断的动力。教师作为社会重要的职业,教书育人亦是一件创造性过程,新时代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教育理念,不断的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提升自我创造能力。当然,教师必须严于律己、科学严谨、勇敢创新,在本科学领域中不断专研,开拓创新。

二、当今时代背景下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途径

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新世纪必须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进行学习,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向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吸收前辈的经验,发挥前者为其奠定的教育基础;同时,还应该向学生学习,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与了解,掌握学生发展中的真实需要,以便及时的更改教学理念,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等。国家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强化对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培训与考核,提升教师从业标准等。教师自身必须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教育资源不断增多、教育手段也更加多元化,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才能适应学生成才的需求。同时,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为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提供生长的土壤,在求知的道路中不断成长。2.通过教育实践检验自我职业道德。实践是真理验证的唯一标准,在教育领域中亦是如此。教师通过师范专业进修,以及在自身不断学习中学到各种职业道德技能,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过程,才能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习惯性思维。同时,通过教育实践,教师能够对自身职业道德素质进行检验,认识到自身职业道德素质中存在的缺陷,以便于不断的完善自我品德。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通过教育实践不断的检验,然后不断的完善。通过反复的磨练,帮助教师塑造更加良好的职业品质,让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发挥模范作用。3.教师必须学会自我反省。自我反省是教师提升自我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认真学习相关教育规范文件,通过师德规范,对自我言行进行及时、定期的反省,并勇于纠正自身不符合师德规范的行为,保证自身思想、行为都能够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发挥教师职业能力的关键,也是我国素质教育推广与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职业道德包含了人格、思想、原则、行为规范等多种方面的内容,在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同时也需要不断反省自我,加强在教育实践中的自我检验,促进自我职业道德提升,满足师德规范要求。

作者:朱秋 单位: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许静。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0(2):99-100.

[2]熊抱林,唐景崧,卢春娇。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3,23(12):322-323.

教师职业道德 篇七

关键词:会计教师职业道德人格魅力方法和手段

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是会计教师共同遵守的规范。会计教师教授的会计是一种经济语言,它所传达的信息是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各种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依据。如果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出于各种目的而编制虚假会计报告,其危害的范围和程度将是无法预计和防范的,尤其在当今这样一个全民参股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我们已经震惊地看到了虚假会计信息带来的损失。朱镕基总理2001年视察上海、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欣然题写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十六字诤言,至今仍然振聋发聩。教育治本,法纪治标;教育治远,法纪治近;教育和法纪,德治和法治,二者只有并举,才可能从根本上遏止造假行为的源头,教会会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会计教师对会计学生是言传身教,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尤为重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会计教师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是会计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人格魅力要求会计教师“献身教育,教书育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教师集体。爱就是奉献,爱就是给予。热爱自己的会计教育事业,就是为祖国的会计教育事业尽心尽力;热爱自己的学生,就是关心爱护学生,全心全意地教书育人;热爱自己的教师集体,就是要置身于集体,团结协作。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年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去武装学生;授业就是传播财会科学知识,挖掘学生潜在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实际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正确理解社会的阴暗面,解答做人和学业上的疑难问题。

第二,坚持“诚信为本,不做假账”,去教育学生,诱导学生。会计诚信危机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我国从深圳原野、琼民源事件,到郑百文、银广厦,会计造假骇人所闻,安然事件、施乐事件会计造假触目惊心,打乱了市埸竞争的游戏规则,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会计教师应教会学生诚实而守信,学会认识问题,善待问题,知道假账的方式方法,也坚决不做假账,操守为重,树立高尚的节操和品质。

第三,学而不厌,积极科研,勇于创新。孔子曾“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学习境界。面对中国已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发展,新的经济形势不断出现,财会知识不断更新,教书育人,应不断学习,永不满足,充分汲取优秀的知识和智慧。一个具有创新的会计教师,决不会单纯依据条条框框,上级指示,个人经验来教育书育人,应博取众家之长,独辟蹊径,大胆地进行科学研究,努力地寻找最佳教育方案。一项成功的会计研究,一次全真的会计实际操作,一场情趣盎然的会计活动,一种别开生面地会计教学,一回启迪心扉的谈话,都是创新。

第四,爱护学生,诲人不倦。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教师特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要善于发现自己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与学生交知心朋友,真心地爱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第五,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会计教育是多方协作,共同努力的集体劳务。在组织和参与会计教育活动中,妥善处理好各方面教育者的关系,尤为重要。各方面的教师应相互尊重,密切配合,互通有无,勤于切磋,取长补短,互帮互学,不能“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混乱情况,甚至陷入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和无谓的矛盾而纠缠不休的困境,更不要文人相轻,同行拆台,相互埋怨,见利益就抢,出问题就推的坏风气。

第六,为人师表,举止文明。教育是塑造人格的事业,教师的个人的范例,对学生影响极大。在语言上,应文明健康、热情诚恳、含蓄幽默而寓于激情;在教态上,站恣、庄重而有活力,手势、简捷适度,表情、丰富亲切,坐态、自然和谐;在仪表上,衣着整齐洁净,大方得体,发式端庄而不花里胡哨,服饰可新颖一点、活泼一点,但不能处处赶时髦,过分前沿,十分性感。在风度上,朴素整洁不呆板,热情大方不做作,善良而不怯懦,谦逊文雅而不庸俗。

具体来说,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对会计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求表现在:

第一,丰富教学内容。会计学是一门极为抽象和理论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思维分析能力才能理解知识要点。在学习时,最难做到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而如果做不到理论联系实际,会计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将无法阐释。一方面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身边比比皆是的会计信息,而不是局限于书本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通过各种案例学习职业道德的精髓,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更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指定和指导学生阅读某些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传授学习会计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的是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同时期、不同企业、不同目的,就有不同的核算,书本上的知识无论用什么方式传授,学生都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而通过书本之外的各种途径,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和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运用案例教学。会计学一门需要用案例来阐述的课程,尤其是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理解和运用,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只能靠教师广泛查阅资料,寻找合适分析的案例。所谓“合适”就是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所选案例必须紧密结合教学理论,直接验证会计教学内容,将会计案例与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所选典型案例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综合性,会计教学学科众多,内容丰富,在选择案例时可考虑选择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涵盖较广的案例;.真实性,无论从时间、地点、人物、单位、内容都要求具有真实性。具有真实性并不是不需要再加工,可以在真实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对所选案例从内容、逻辑结构、情节、文字等方面进行分析之后,再经过改写、组织、加工、润色,最后形成教学案例;.可参与性。

第三,教授中倡导实证研究的精神。在教学中倡导研究精神,尤其是实证研究的精神,其实是很有必要的。会计研究的方法广义上可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规范研究主要回答“应该如何”的问题,而实证研究主要回答“实际是什么”的问题。我们的会计教学其实类似于推广规范研究的成果,将漫长社会发展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以及实务操作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其免于经历实证研究的艰辛过程。

第四,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传播媒介。课堂上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又多为单向交流,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要点,除一学期一次的期末考试,几乎没有其他的反馈渠道。利用多媒体进行互动,利用传播媒介向学生推荐如中华会计网、全景网、财会世界、天润财经、会计资讯网等权威的专业网站,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会计资讯,当然也包括职业道德方面的最新资讯。

第五,改变考试办法。会计学成债往往是平时成绩、会计实验、期末考试综合构成的。平时成绩一般根据学生出勤率、上课回答问题情况以及课后完成作业情况来评定。然而,这些传统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平时成绩应该全面考虑个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甚至创造知识的综合素质。如果在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辩论赛,教师可以邀请非发言组队长共同构成评审团,根据发言组的观点正确程度、资料充分性、论证结构的合理性、表达能力等各种评价指标,分别给出团队分和个人分。期末考试会计学试卷的题型一般都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这些题分值一般占到20至40分,实际是一个错误的做法,与其让学生倒背如流还不如让他们真正学会理解和运用它。让学生指出并更正案例中企业账务核算的错误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会计核算方法和原理,同时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帮助他们在大学阶段就为将来走入社会形成正确的职业判断打下良好基础。让我们共同遵守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财会人才,为中国经济服务,为中国会计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当代会计实证研究方法》张朝宓、苏文兵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宏观经济管理与改革》黄琦编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上面的7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教师职业道德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