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的6篇天净沙秋思教案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天净沙秋思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诗歌大意,在读悟想象中品味本曲的语言,体会其情味,感悟曲中创设的意境,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揣摩古诗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3、通过对比阅读,拓展延伸,体验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小令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在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感受曲中所创设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鉴赏表现秋景的意象,体会曲中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生平资料、古筝曲《香山射鼓》)胡琴曲《悲秋》)
学生准备: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采用品味、诵读、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理解课题
1、学生用一至两个词语表达对秋天的印象。
2、温故知新,学生重温与秋有关的古诗词。
3、导入新课,解题,简介元曲的有关知识。
二、初读疏言,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读这首元曲,注意曲子每个字的读音,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通,读顺。
2、指名学生朗读、齐读,教师相机评价指导读出曲的节奏、韵味。
3、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同桌合作学习理解诗歌大意。
4、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大意。
教师随机提问:对“残霞、轻烟、寒鸦、飞鸿影下”等词的理解。
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5。有感情地朗读本曲,把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图景用朗诵表达出来。
三、细读悟象,把握诗境
1、找一找作者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全曲中秋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2、朗读第一句中的景物。
(1)这些景物让你感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
(暗淡、萧瑟、冷清)
(特别注意:孤、落、残、轻、老、寒六个字。)
(2)想一想第一句中,“孤村??寒鸦”这些景物容易让我们产生哪些情感?为什么?)
(3)请同学们把这种凄凉、冷清、孤寂的情感读出来,声音要轻、缓。
(4)引入一组写秋的古诗词,进一步感受“悲秋”。
3、朗读最后两句的景物。
(1)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景物又让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秋天?(灿烂的、明朗的、绚丽的、美好的、恬淡的)
(2)用读展示出最后两句一个多彩绚丽的世界,声音略快略高。
(3)第二句选择“青山??黄花”写来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青山绿水:充满生机;白草红叶黄花:色彩艳丽、多变。这些景物不仅美丽,而且象征着生命鲜活明亮。表达作者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
4、此曲描绘的秋景图由两部分构成:前面部分是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而后面部分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对比)
5、两者是如何连接起来的?“一点飞鸿影下。”
(1)鸿雁有什么特点?(一点:说明远,高;影下:说明速度快。)从大雁的这些特点你体会到了什么?(充满活力)
(2)读出作者看到飞鸿打破凄凉、冷清、孤寂后的惊喜,读出飞鸿速度之疾。
6、小结,引读。
(1)小结:整首曲全都由一些自然景物构成,前二句呈现出一片萧瑟而荒漠的深秋景象。第三句“一点飞鸿影下”,使寂寞的秋景图,鲜明活跃起来。最后,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结束,增添了五彩缤纷的亮丽色泽。
(2)引读:在作者眼中秋是孤寂、凄凉的——读前两句;又是充满活力的——第三句;更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最后两句
四、研读悟意,体察诗蕴
作者将秋日傍晚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还要考虑到作者写这首散曲时的背景和作者生平这个因素。(渗透“了解背景,知人论诗”的学习诗词方法)
(1)学生阅读白朴的生平资料。
(2)本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自己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表达乐观积极地对待人生)
五、诵读顿悟,表达诗情
朗读全曲,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情感。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渗透吟诵的技法“平长仄短,依字行腔”读出诗文的声韵之美。
六、拓读积累,赏析延情
(一)总结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反复朗读,了解诗意;品味语言,感悟意境;情景交融,体会感情;了解背景,知人论诗。
(二)出示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
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对比阅读
思考题: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2、《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三)汇报交流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1)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孤寂、萧索、荒涼的景象)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2)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思乡之情。(“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2、配乐引读《天净沙·秋思》想象意境,读出情感。
3、讨论汇报第二个问题:《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有那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1)曲牌相同
(2)作者朝代相同
(3)都写了秋季、秋景,都写了老树、乌鸦(写景的特点是将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
(4)写了夕阳西下傍晚时的景色,景色都有令人凄凉的感觉。
不同点:
(1)题目不同
(2)作者不同
(3)景色也有不同
(4)表达的情感不同。《天净沙·秋》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天净沙·秋思》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孤寂之情。
4、配乐诵读两首元曲
板书设计:
萧瑟孤寂
天净沙·秋充满活力美丽秋景
明朗绚丽
凄凉之景
天净沙·秋思情景交融
思乡之情
课外拓展作业:
请你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去读懂一首著名的散曲,感受曲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 《小学生必备古诗词93首》《朝天门咏喇叭》(明王磐)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二
一、导入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本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
二、文学常识
1、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2、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宋词蜕变,形成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底。《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可以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泼,表现力更强。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三、诵读
1、听范读、
2、自由朗读。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理解大意。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曲中的画面。
参考: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天涯游子的思念家乡、孤寂愁苦之情。
五、深入探究
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2、这些景物各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
枯藤、老树、昏鸦——萧瑟荒凉
小桥、流水、人家——恬静美好
古道、西风、瘦马——凄冷孤寂
夕阳——表明时光流逝
3、这些景物对表现作者的思念家乡、孤寂愁苦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
(1)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渲染了萧瑟荒凉的气氛,烘托了作者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心情。
(2)小桥、流水、人家——以恬静美好的景色反衬出作者的凄苦、孤寂之情。
4、集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是哪句?
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5、“断肠人”和“天涯”对表现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好处?
明确:
断肠人:表现出作者内心极为痛苦。
天涯:表现出作者家乡之遥远,归家之难,思乡愁苦之深重。
六、拓展积累
思乡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余光中的新诗《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张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七、作业
1、积累并背诵思乡的诗句。
2、背诵并默写两首词曲。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一、导入:
秋天是一个容易让文人墨客伤感的季节,远离故乡的游子最容易在这个季节里感时伤世、慷慨悲歌,在古诗词中有很多的体现,也有不少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杰作。同学们知道吗?在元代,有一位叫马致远的著名曲作家写了一首经典之作《天净沙·秋思》,就是其中最为著名作品之一,写的就是漂泊羁旅的游子之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共同感受一下在那遥远的年代,一位离乡游子秋日的情怀。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66页,自由朗读。
二、背景知识简介
1、课题由两部分组成, 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2、关于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是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元曲包括两种文体:一种是剧曲,又叫杂剧,属于戏剧一类;一种是“散曲”,属于诗歌一类。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3、关于作者。作者马致远,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他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在诗人精心选择和渲染的画面中,渗透着浪迹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阳下的孤独与愁苦。这首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被誉为“秋思之祖”。
三、文章分析
1、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请大家齐读这首小令。
这首小令一共五句,共28个字,在这短短的28个字中,一共提到了哪些事物、景物?——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夕阳。
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藤是什么样的藤?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桥是小桥,水是流水,家是人家,道是古道,风是西风寒风,马不是肥膘的马,是瘦马,太阳是即将落山的夕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种景物是在夕阳西下这样一个大的色彩环境下的,夕阳西下,时间愈来愈晚,光色惨淡、昏黄,更使以上景物倍添迟暮苍凉的情调氛围。这些景物烘托出了断肠人的那种心境。
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它们在“断肠人”的眼中,却有这样不同。你能否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小令中的这幅画?【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作者在这首小令中,用极其简约的文字,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这些景物构成的这幅图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悲凉、凄凉、萧索,哪句话是画龙点睛之笔,最直接的道出了作者此时的悲伤心情?——断肠人在天涯
什么是“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结尾句呢?——低沉、凝重、滞缓齐读这句,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控制。
通过这样的朗读,我们可以感知作者内心悲痛欲绝的情感。
请同学们再读全曲,思考:是否曲中每句都是悲伤的基调?都要读得如此低沉凝重呢?生:不是,“小河流水人家”,色彩较为清丽明净。师:“小河流水人家”,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师:思考,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师:衬托(反衬)。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请同学们在理解这首元曲基调的基础上,再次饱含感情地朗读一遍。
我们说这首小令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最后的“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散曲的题目叫“秋思”,可全篇28字中,并无一词提及到“思”,到底“断肠人”在“思索”什么,思念什么,让他这样情伤呢?生:游子思归。
师:处在上述环境中的人是“天涯游子”,他因思乡愁而“断肠”,作者把游子思归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物中表达出来,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师:《天净沙·秋思》则妙在情景交融,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用白描的手法,渲染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每一个词都深刻而准确地体现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断肠人的独特感受,烘托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情愫。王国维说它“ www.kuaihuida.com 纯是天籁,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可见其艺术性价值之高,真不愧为“秋思之祖”。
再次朗读,体会情感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三首小令,进一步把握小令得特点。
二、复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1、背诵。
2、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调。
三、讲授新课
1、分析『越调』《天净沙》(白朴)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
3、分析『越调』《天净沙江上》(张可久)
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片从容闲适的情趣。
比较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
点拨:不一致。前者凄凉,后者恬静。
3、分析『越调』《天净沙》(无名氏)
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色彩鲜明地描绘了绿草、黄沙、红叶、青山,构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
写“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何用意?(以动衬静)
四、作业布置
研究四首《天净沙》的不同。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五
一、导入
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曾在若耶溪浣纱,由此流传下来一个词牌——浣溪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词人晏殊的词——《浣溪沙》
二、词人介绍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一生显贵,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欧阳修,范仲淹皆出于其门下。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
三、朗读
1、听范读、
2、自由朗读。
四、整体感知
1、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内容大意。
参考:
听一首新谱成的歌曲,饮一盅浓醇的好酒,在这样的美好生活中,却引起了对于往事的怀念,说是在去年的这个时节,同样的不热不冷的暮春天气,连眼前的亭台楼阁都是一样的,但过去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就像那夕阳沉落之后,什么时间才能回来呢?想要找回去年的夕阳,根本是不可能的啊。如今花儿凋零了,春天即将消逝,时光消逝令人无可奈何。然而那翩翩飞来的燕子,却像是旧时相识的啊。小园落英缤纷的花道上,孤单的一个人徘徊着,怀想那一切已经失去的美好时光。
2、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上阕:写景,着重抒写对不变景象中所包含的变化的感慨。
下阕:抒情,抒写消逝中的再现,及其中的变化,富有哲理,引起词人思考。
五、语句赏析
小组合作研讨,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来赏析词句。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赏析: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新是唱新词,旧是喝酒唱词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之情及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夕阳西下几时回?
赏析:既写景,又是对心情的反映,抒发了诗人对年华将逝的感慨之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赏析:“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又有新的希望在其中。
这两句对仗工巧,意致缠绵,语辞流利,语调谐婉,为后世传诵的名句。
4、小园香径独徘徊。
赏析:结句写诗人感情的伤感惆怅、孤寂冷落。
六、体悟情感:
提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
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 篇六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四课(板书)
二、作者简介和题解。(预习检测)
1、作者、背景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思:思绪)。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范读。
3.作划分节奏的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教师小结,指导朗读要求:
①节奏停顿
②轻重缓急
③抑扬顿挫
④感情充沛。
四、解释下列词语(小组讨论1分钟+展示)
(1)枯藤:干枯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3)断肠: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
(4)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五、检查翻译
展示完,小组起立同桌之间复述句子意思(2分钟),抽学生(小飞侠)复述诗句意思)
过渡:看来同学们掌握得还不错,理解了诗意,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呢?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案
六、品析诗句感悟诗情
1、此曲表达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具体通过哪些景物表现出来的?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独立思考2分钟、小组讨论2分钟。小组展示)
师做引导,三张图片
七、写作手法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小令通过描写这么多的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八、小结
当堂检测: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以上这6篇天净沙秋思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天净沙秋思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