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教学改革【最新7篇】

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各级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使是“以人为本”,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这里的7篇教学改革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教学改革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教学改革 篇一

一、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多年来,我们音乐教师都不断地述说着教材老、线谱难等实际教学困难,寄希望于教育部门及早更改教材。现在,终于盼来了新课改。但当我们欣喜地拿到“新课标” 和“新教材” 的时候,我们的脸上并没有洋溢出喜悦的笑容,因为对于“新标准” 和“新教材” 的大变革,我们一时还无法领悟,教学中感到无所适从。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标准” 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一场挑战。

为了尽快尽早适应和执行“新课标” 的精神,在教研员过佳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大量的新课改理论,进行了反复多次的研讨活动,尤其是对音乐的新课标多次学习理解消化,逐步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明确了音乐教育不应仅局限于在“知识”“学科” 等狭隘的范畴内理解,而是要把“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的素质教育思想。

通过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及现代教育意识的培训与强化,可以说我已能较深刻地理解新课程全面改革的意义与精神,转变了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并不断地付诸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

二、全面贯彻精神,改革课堂教与学

有了充分的理论作指导,教学实践就有了一定的方向性。我注意用新思想、新理念来支配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力求全面贯彻课改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下,都生动活泼地学习,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审美为核心,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让学生的身体和思维真正地“动”起来。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都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下,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的状态最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只有课堂充满生动活泼的心理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学习效率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对学习环境与氛围的创设,取得较好的效果。

1.开放座位。

座位模式是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有着深刻影响。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单调刻板,只能让学生感到纪律的约束,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活动与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为了让学生在每堂课走进教室都能感受到强烈的音乐气氛,唤起学生们的学习愿望,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半圆形、方形、台阶形等座位模式,有时因活动需要,干脆移开方凳,师生围圈坐在地中央,尽情地唱啊、跳啊,从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学习中,我知道他们非常喜欢这种全新、自由的座位编排方式。

2.板书设计。

音乐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运用独具匠心的板书设计,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与多层次美的教学氛围,还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板书中感受到音符的形态美、结构美;音乐语言的简捷美;音乐表现的形象美。在以往的教学中,自己不重视板书的设计,认为音乐课重在教唱歌曲,进行表演,再加之自己缺少美术细胞,很少去设计、构画板书。在新一轮教改中,把音乐审美摆在了核心位置。起初是逼迫自己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板书设计,创设情境,逐渐尝到了图文并茂的板书为音乐教学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我每堂课都尽可能地变换花样地设计板书,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学习氛围,既体现了新课标“潜移默化培养美的情感” 精神,又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兴趣,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面向全体学生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每一个孩子的天性都喜欢音乐,乐于自我表现。可如果总是单调呆板地教学,就违背了孩子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时间长了,孩子的兴趣就会丧失。大部分的孩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每堂课只有少部分的好学生来勉强配合老师完成教学活动,长此下去又怎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呢?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恶性循环,我在备课中注重备学生、备教法,采用灵活可行的教学形式来组织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可能和空间。

1.师生互动,主动参与。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定学,即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让学生配合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不愿学也不会学。新课程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在课堂中能够摆正教师的主导位置,主动自觉地做好角色转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

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同行者与促进者,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与发展,让自己的课堂建立起师生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一年级编织声音故事《小白兔盖新房》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进行模仿与创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教材来让学生看图想象编讲故事。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一些道具与乐器,并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编织声音故事,进行学习汇报。当学生排练完毕邀请我来当他们的免妈妈时,我欣然戴上头饰、加入了他们的表演行列,和他们一起忘情地表演起来。由于教师的参与,学生积极性高涨,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表演着,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2.合作学习,鼓励创造。

音乐学科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需要学生的各个感官都积极参与,而且更需要学生形成一股合力,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尤其是处在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今天,如何在课堂上给学生留点“交往”空间,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进行良好的交往与合作,共同去探究新知、获得新知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因为有了这层思想上的认识,我在教学中就比较注重学生小组学习与竞赛的环节设计,抓住教材中生动有趣味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地合作创造,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集体学习的乐趣,都分享集体合作成功的喜悦。例如,在一年级歌曲《在动物园里》短小的四乐句,欢快上口的旋律唱出了狮子、猴子、小鸟的形态动作特点,学生们非常喜欢唱。我抓住这一良好的学习时机,结合这吸引学十的有趣内容,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四人一小组,一人一句,来共同编唱一首新的《在动物园里》,并逐一进行汇报演唱。孩子们积极投入创编,演唱了十几首《在动物园里》,可谓千姿百态、百花齐放。

3.重视实践,培养能力。

教学改革 篇二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不断变化,我们的教材也在跟随社会的发展在变。新教材不仅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变,教师的教学要变,而且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要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得当,可以激发生活乐趣,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化学教学。

新教材在理论知识上难度降低了,只是加强了化学与现实生活和现代科学的联系。比如,化学反应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同的蜡烛在不同的容器中燃烧的时间长短不同?如何防止水的污染?如何净化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这些类似"生活小常识"的知识在新版化学课本上有较多体现。教师上课时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联系生活,付出真实感情,喜怒哀乐油然而生,化学课堂将更加丰满、真实,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学习化学将成为一件乐事。

一、探索崭新的教学模式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教师在讲台上讲成就、谈关系,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对化学缺乏兴趣的意念。而如果在课堂上结合教材的内容播放有关的录像内容:五光十色的塑料、巧夺天工的合成纤维、去除污垢的合成洗涤剂、除疾去病的药品等化学工业产品,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取得的巨大变化、化学科学研究取得的成就,以及化学与建设祖国的密切关系等。奇妙的化学世界展现在学生的跟前,学生不由地产生旺盛的求知欲,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进行学生实验基本操作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分小组探讨有关实验的操作标准、仪器设备正确使用的方法,并作好各种记录,然后展示标准的典型示范,找出自己实验的不足。这样不仅节省大量的时间,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既规范了操作,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现代化的事业是一个互利互惠的事业,具有合作意识,拥有合作精神是开创事业的基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的课题。学生的相互探讨、相互合作是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关键。如在做蜡烛燃烧实验时,有的学生准备蜡烛,有的准备秒表,有的观察记录,他们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很快就完成了实验,同时他们相互释疑,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现象也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利用多种手段优化教学组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意义无庸置疑。然而,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存在着一些不易克服的矛盾:反应装置规模小而教室范围大,多数学生观察现象模糊。我们可以优化使用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录像机等,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适当地选用媒体。例如可用实物投影仪投影演示实验,而不单纯以计算机模拟。由于投影仪具有投影放大的功能,扩大演示物的可见度,使全体学生在同一时间都能看到演示实验的现象变化过程,加强直观性教学。要让学生从感性上得到认识,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理论的生成是为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使学生了解理论指导实践是改革者最大的初衷。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探索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中的生活。回顾历史发展,我们发现化学对人类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新材料,也更新了人类的观念。就象新教材开始说的那样要是没有了化学,我们的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完全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由想像。火的掌握为人类赶走了野兽,提供了熟食,与茹毛饮血时代划清了界线,身体更加强壮,不再怕寒冬,不再怕黑夜。取火方式也历经"自然火--钻木取火--火柴"到如今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取火。再比如在家里烧火做饭,原来是烧柴草,每次都要生火,后来烧煤球不必每次都要生火,但烟熏火燎,气味难闻,火候难控制,再后来用煤气,火候易控制却带来了煤气中毒的危险,现在通过石油化工的分馏、裂化等过程我们有了液化石油气,方便易用,随用随开,不必烟熏也可以烧出美味可口的饭菜。历史上的青铜器、铁器自不待言。我国的精美的陶瓷曾经与黄金等价,甚至于China(中国)也是由china(瓷器)而生,许多瓷器既实用又美观简直是一种享受。由于化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新材料不断涌现,比如说我们的吃穿住行越来越舒适,比如说借助高科技人类已经实现几千年来的梦想,上天、登月、探测火星、遨游太空,神舟六号的成功更体现了这一点。

三、完善新教学模式,合理利用多媒体

有的教师认为当今的教育改革就是教学工具的革命,即用电脑代替教师、黑板、粉笔,产生了"电脑万能观",误认为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教学中的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有的几乎整节课都在播放内容,动态的画面、千姿的文字等,可谓十分丰富。教师成了"放映员",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学生成了"观众",丧失了"主体者"的地位。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所以化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我们主张化学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享受第一感觉。当然对一些限于条件所致不能进行的实验,用多媒体模拟,那是很可取的。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可望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和教师的教学有机结合。每种多媒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功能和局限性,一种多媒体的局限性往往又可由其他多媒体的优越性来补充。我们知道任何所谓好的课件,它无法预测课堂变化,它也无法进行课堂秩序的调节。多媒体教学并没有排他性,传统教学的精华我们不能抛弃,应该发扬。在教学过程中,要继续运用传统教学媒体中的合理部分,恰当引进现代教学媒体,使二者有机结合。

总之,教学改革的本质是教学模式的更新问题,教学模式的更新,其本质是模式教学的不断创新问题,努力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加强素质教育,把新教材作为教育科研突破口,优化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心目中都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和合作意识培养,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走入老路,我们的教改就会失败。

参考文献

[1]李晓莉,郭飞君,李梅。开设综合化学实验的探索与尝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S2)

教学改革 篇三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效果

物理化学是从研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入手,探求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药学、药剂、制药工程等专业的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技能,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一些与药学实践有关的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物理化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主要是因为概念较多、公式较多,而且又涉及物理学、高等数学及其它化学的一些知识,使用的又是定量的语言,逻辑性很强,十分严谨。对于药学等专业的学生,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课时少,要掌握的内容多,难度就更加大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在多年的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最关键的一点是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都从高年级的同学那里听说物理化学这门课理论性较强,比较难学,对这门课往往有一种畏难和抵触心理。同时,也有一些学生认为学习物理化学没有用处,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而放弃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基于此,在绪论中我们除重点介绍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外,还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介绍物理化学在药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了解课程的特点和需要掌握的知识,并介绍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可以消除他们的这种畏难和抵触心理,对物理化学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明确物理化学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讲到相关理论时列举一些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答,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不会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空洞抽象。比如,在相平衡中学习固液平衡体系时,举例在大雪过后,环卫工人为什么在大街上洒盐水,以及在化工生产中为什么经常用盐水溶液做冷冻液;在讲到相图在药学中的应用时,举例说明为什么用氯霉素与尿素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可以改善氯霉素的溶解和吸收;从江河入海处三角洲的形成让学生进一步知道胶体的聚沉作用;从城市晚上的霓虹灯现象引出丁达尔效应;通过测定血液中红细胞的电泳率就可判定人体的肝功能是否正常;从树干的高度引入渗透压的概念;从高压锅的使用联系克-克方程。通过这些实例的阐述,可使学生加深印象,从而改善教学效果,使教与学产生共鸣[1]。另外,我们也结合科研中的一些亲身经历来讲解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间的共鸣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革新教学内容和方式[2]

1.理清思路,突出重点

物理化学课程在内容上既有丰富的理论推导,又有大量图表,学生会感到内容上很乱。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讲述每一章之前,我们先向学生介绍该章的内容结构和研究思路,使学生先从宏观上把握该章内容的来龙去脉。然后在具体讲课时,始终注意思路清晰、线条清楚、难点细讲、突出医药专业所需的应用重点。对部分易懂的内容和一些无关大局的杂乱内容略去不讲,留给学生课后自学,同时留给学生一些问题和习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课后复习、自学,通过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每讲完一章内容后,利用辅导课及时地给学生做一次复结,强调重难点,再次从思路上回顾一下。通过这样的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使学生不仅容易掌握该章的内容,而且还能够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

2.充实更新教学内容

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除了讲述课本中的内容外,还把国内外生产、科研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对学科的进一步认识,更加明确物理化学的重要性,同时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学媒体日趋增多。由于计算机的人机交互功能以及它的图、文、声、色、光、动画等强烈地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物理化学教学枯燥的特点,让一些抽象模糊或需学生想像的现象变得形象、具体可感,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创造出最佳的学习环境和最好的教学效果[3]。例如:气体膨胀过程、精馏过程、Langmuir吸附过程、丁达尔现象、渗透压现象、结晶分离提纯等,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透过黑板、教材、挂图等只能看到它们的平面图或结构图,学生所学内容与实际联系不起来,感觉很枯燥。而利用PowerPoint和Flash将上述素材制成相应的课件,因其图画形象逼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授起来轻松,学生也理解得很清楚。

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以及网络课程和网络资源进行网络环境教学,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交互以及课程的互动教学,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4]。为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我们着手本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研制工作,并取得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作为教学改革的项目立项。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已开发出基本能满足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要求的《网络环境下物理化学辅助教学系统》软件,该平台设有概念辨析、公式及应用、练习测试、动画演示等栏目,可以帮助学生自学、自习和自测,起到辅教、辅学的作用。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一平台有利于自学,扩大知识面,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很有帮助。

l4.编写辅导教材、增设选修课

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比较抽象,公式特别多,而且在公式的推导及应用时,都有各种严格的限制条件,稍不注意,就会出错,这就使学生学习时感到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配合学生的学习,我们参编了《物理化学习题与解题指南》,该书的内容由各章的重点提要、例题解析、典型习题和参考答案四部分组成,可供学生参考选用,也有利于学生考研。

选修课可以使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具有对跨领域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和跨学科合作的潜力。基于这些思考,我们为药学、药剂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开设了物理药剂学这门课程。物理药剂学是以物理化学理论与实验方法为主导,研究和阐述药物剂型设计、制备工艺和质量评价基本理论的一门学科,它是在物理化学和药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5]。

另外,我们以写读书报告、科技综述文章,组织讨论课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深化实验改革[6]

1.改变实验教学模式

传统的物理化学实验,很多都是局限于验证原理、单纯掌握操作技术以及依附于理论课程的情况,这样的实验给学生一种错觉,那就是物理化学实验的单一性、验证性,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是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能力强、素质高的药学人才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们结合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力充实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实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的实验模式。通过实验对学生进行实验思路、实验设计、实验技能、实验数据处理以及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全面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修订实验教材、制作实验录像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重新编写了物理化学实验教材,把更新和改进的方法、仪器及时用于实验教学中。物化实验项目较多,由于受实验条件和课时数的限制,不可能把教材中所列项目全部对学生开设,按新大纲要求,我们对实验学时进行精心的分配,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基础实验项目。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不愿意动脑筋深入的思考问题,不会发现和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做完实验得不到应有的启发、巩固和提高。于是,我们拍摄和制作了实验教学录像,其主要内容包括原理、方法、仪器装置、基本操作、注意事项、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等方面,可供课堂教学和学生预习使用,能够较好的演示各实验环节。在实验前组织学生观看,有力地加强和配合了实验课的教学。

3.开放实验室

以前的学生实验都是安排在指定时间内进行,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为了更好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们对学生开放了实验室,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时间,选择实验项目。如果学生在规定时间不能完成实验或发现实验结果有问题,可以自己安排时间到实验室重新进行实验。在保证完成基础实验的基础上,我们所增开的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项目有:“交联壳聚糖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复方中药软膏的研制”、“溶胶的制备及电泳的测定”和“溶液吸附测定活性炭的比表面”等。参与这些实验项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对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培养、科研能力的提高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结语

通过在近几届本科生的教学实践表明,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主要体现为如下几方面:克服了学生学习物理化学无用和难学等偏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对这种教学反映普遍满意;教学成果显著,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次、鼓励奖1次;在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作品竞赛中获得二等奖3次,三等奖2次。随着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将会对药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广东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改革与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田清平,丁红,刑桂琴。物理化学在药学中的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4):360-361.

[2]李成蓉。物理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药学教育,2003,19(1):28-29.

[3]赵艳茹,赵建勋,温亚丽。多媒体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17(2):74-75.

[4]何广平,袁中直,李星华,等。网络化的互动教学法及其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51-53.

教学改革 篇四

关键词:数学;教学方法改革

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虽然不像数学课程的改革那样受到重视,理论性也不够。但是建国以来,我国在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还是做了许多尝试,并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当前,我国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正处在一个高原期,回顾和反思我国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所走过的风雨历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无疑对我国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走出高原期和新课程的成功实施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30年来我国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综述

数学教学方法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率先进行了改革,通,过吸收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国情,国内数学教育界走上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之路,标志之一即为数学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在全国普遍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少数学教学方法走上了科学化,理论化的道路,上升为与之对应的教学模式,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多数实验只是昙花一现,目前只有少数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在实际教学中仍发挥着作用。

进入21世纪后,学者们对改革实验进行了经验总结,指出数学教学方法改革中存在的弊端,同时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素质教育合作学习方式,高效率教学以及有效教学等先进理念,为新时期数学教学方法积极进行理论探究献计献策;还有部分研究者针对数学教学方法选用的现状,运用中出现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方法的选用改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对现有数学教学方法的整合及优化。如何使现有数学教学方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与数学教育评价体系相协调,努力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将是未来数学教学方法研究必然要考虑的问题。

二、改革经历的几个历史阶段

2.1 建国以来至“”前

建国初期,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界盛行的教学方法是“讲深讲透”,至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又发展为“精讲多练”。从“讲深讲透”到“精讲多练”也可看作是数学教学方法的一次改革。但那时的“讲深讲透”和“精讲多练”实质上都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是自上而下地学习苏联、学习凯洛夫《教育学》的结果。

2.2 “”时期

在此期间,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尽管广大教师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努力开展一些教学活动,然而教学方法的改革无从谈起。

2.3 1977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始终是教学改革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方面。这次改革的特点是:1)以当代国内外先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逐渐普及为前提;2)着重研究“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与“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3)研究与实践、引进与创新相结合;4)地域广、持续时间长、内容丰富;5)一反以往各次教学改革“自上而下”的常规,完全是由基层发展起来的,具有群众性。这一时期的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中学数学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2.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

在这期间人们开始认识到: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巩固和发展实验成果,需要与教学领域其他方面的改革相配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我国教学领域的改革逐步向整体、综合的方向发展,这就给教学方法的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以此为契机,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旨在提高全民族的数学素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学力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阶段。

三、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成果的分析

数学教学方法改革者为了使其教学方法的名称能充分体现其改革的内容特色,显现与众不同的新意,在方法的命名上都下了一番工夫。从笔者整理的这115篇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文献资料分析结果来看,约有1/5的教学方法是按教改的基本阶段或基本环节的多少命名的,如“三环式”教学法(第一环:信息的输入;第二环:解决问题;第三环:信息的强化),“三段式”教学法(自学辅导―指导训练―检查与小结),“三段六环”教学法(提纲、认同预习、讨论(课堂段)讲解、辩论评讲、引探(课后段)分类、建构作业、反馈)。约有2 /5的教学方法是按基本的操作程序或基本改革步骤命名的,如“自学―议论―讲解―练习”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教学法。约有2 /5的教学方法是根据方法的内涵和改革思路命名的,如“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法”,“课堂自学,边讲边练”教学法,“自学,引导,反馈”教学法,“数学启导自学教学法”,“数学小单元教学法”。按理说,对方法的命名是无可厚非的,它仅是改革者对其运用的教学方法的一种称谓。然而,当我们把名称与内容结合起来作一比较研究时,就会发现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对数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4.1 理论研究仍然薄弱

改革中对某些概念的本质特征及某些问题的探讨不够,许多文章中认识不一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如什么是“教学方法”、“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科学还是艺术,课前预习值得提倡还是不值得提倡,平面几何用自学法合适吗,发现法有助于大面积提高质量还是会扩大两极分化等等,这些方面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很好解决。

4.2 促进了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传播和吸收

以布鲁纳、赞可夫等人为代表的现展教学观,以及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教学原则”等现代教学理论的传播,对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师探索新的数学教学方法产生了很大影响。

教学改革 篇五

要做好教学改革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有态度才有可能。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要认识到教学改革是早搞早受益,晚搞晚受益,不搞不受益。现实中,往往是需要改的不想改,没有谦虚的态度,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怎么能获得进步?要知道,当伸出一根手指去指责他人时,同时会有四根手指指向自己。不能一开始就对教学改革有所排斥,认为这是走形式。因为适当的形式是完全必要的,形式是内容的载体,形式不存在了,自然也就没有了内容。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有观念

要做好教学改革就必须转变观念,观念转变了,什么办法都是好办法;观念不转变,再好的办法也不能称其为办法。观念制约行为,观念不变,一切免谈。教育观念虽然无形,但内化为人的认识,外显为人的行为。观就是一个人的看法,念就是一个人的想法,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想法和看法,就会有什么样的做法,有什么样的做法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莫过于教师自己相信什么。

三、有方向

要做好教学改革就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做决定时要慎之又慎。只有认清方向,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的作为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方向错了,任何努力都是罪过;方向对了,点滴的进步也是发展。教学改革不能搞形式,不能瞎折腾,因为我们的实验对象是学生,细微的偏差就可能改变孩子们的一生,我们赔不起!

四、有榜样

要将以点带面与以点促面相结合。以点带面是指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而不是仅靠行政推动,打铁还得自身硬,你若不行,说了谁听?以面促点是指要从最后一名教师抓起,置之死地而后生,有必要也有动机,因为不改已经这样,研究一下又能如何?越是成绩好的教师越容易满足现状,不思改变,对教学改革缺少积极性。要做好教学改革,就必须让老师们看到希望,这样才更有说服力。只有口服心服,老师们才会自发地投入,否则就算是在重压之下,也只是会做个花架子应付而已。

五、有行动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坐而论道不如身体力行。做就有50%的成功可能,不做成功率只能是零。姚明说:“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其实,成功的方法很简单,立即做就可以了。“说一丈,不如行一寸”,只有把理想和行动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功。

六、有特色

一切的改革都应该是扬弃,既要创新,也要传承。要做到知己知彼,找准继承与发展的对象,保留自己的成功经验与特色,却不能以此为借口来拒绝改革。适当的借鉴、效仿无可厚非,但一定要融进自己的思考,结合自身特点,创造出适合自己的东西。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成功之处,知道应该坚持、学习、放弃什么。模式不是束缚,决不能比着葫芦画瓢。邯郸学步,很可能别人怎么走没学会,自己怎么走倒忘了。金庸先生《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吸收了别人的八股真气,自己无法驾驭,反而武功全失。教学改革一定要化他人为自己,化腐朽为神奇。

七、有分寸

要目标单纯,不可急功近利,要脚踏实地,不可好高骛远。入格,合格,升格,出格,顺序不可随意更改。有人说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不过是因为他们能够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低入高出,普通招术练到极致就是绝招。所以越简单的事,越要认真做,小办法有大效果。不盲目求大、求多、求快,一次只做一件事,用小课题做大文章。积跬步,方至千里;积细流,乃成江河。

八、有依托

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不要做空中楼阁,镜花水月。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于解决身边的问题,真正服务于自己的教学。我们应该跳出自己现有的经验系统,重新质询一下:我的技能与方法,能否发挥更大的作用?我的设想与改变,是否适合自己和学生?学习提升也不一定非得走出去、请进来,其实三人行必有我师,七步之内必有芳草,自己的得失应该总结,身边的经验值得学习,从教学相长的角度看,学生亦可以为吾师。

九、有恒心

教学改革,有问题是正常的。这是前进中的问题,要能够及时反思,绝不能因噎废食。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了是提高,有思考也是进步。不怕有问题,就怕不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失败是成功之母,坚持是成功之父。多坚持一天,我们距离成功就近了一点。

十、有支撑

教学改革 篇六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计算机与传统教学媒体的对比实验,探索科学地应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模式,为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科学地应用数学CAI能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还就如何有效开展数学CAI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教育技术;数学CAI;改革一、课题研究背景、目的与依据(一)背景与目的21世纪,人类面临着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世界各国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取决于教育。因此,世界各国对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并采取措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走在前列,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这种形势,陈至立部长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吕福源副部长也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因此,探索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育改革,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从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教学,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效率低,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够;二是缺乏理想的教学媒体,使某些概念难以描述清楚;三是无法及时反馈,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四是重教轻学,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因而,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教学整体优化,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本课题实验旨在探索科学地应用数学CAI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改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生数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模式,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二)实验依据1、传播学理论。按照传播学理论,教学过程也是一种传播现象,一切用于教学的传播媒介,都必须从传播的有效性出发,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使信息接收者易于接受和领会。传播学的有效性理论对于我们研究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体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教学内容的数量、速度和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另一个人,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网络化的教学环境使本理论的实施成为可能。3、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等。CAI以其到交互性强、运算速度快、图文音象并茂、及时反馈结果等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发展自我思维能力的空间。4、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了能应对21世纪的挑战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的应当是具有更多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应当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不应当是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二、实验方法、原则与内容(一)实验方法1、实验对象:本实验选择福州屏东中学初二(3)班为实验班,初二(6)班为对比班,两班人数分别为53人和54人,其数学前测成绩见附表1~3。2、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比班采用传统媒体教学。3、实验变量及其控制:(1)自变量:教学媒体的运用方法。(2)因变量:学期末两班学生接受同一份测验的成绩。(3)干扰变量的控制: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数量、基础、师资力量基本相当,教材、课时、作业、测试内容、评分标准完全相同;在实验过程中,不让学生知道在参加实验。4、数据分析处理:本实验采用准实验设计中的不相等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并采用独立样本的Z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二)实验的教学工作原则根据现代教学理论、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本实验要求,在实验中我们坚持以下三大教学原则:一是效率原则。CAI的目标是解决传统教学所面临的低效问题。因此,必须在教学时间、精力,费用投入相对恒定的情况下,追求最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二是与传统教学媒体优势互补原则。计算机具有交互性强、运算速度快、图文音象并茂、及时反馈结果等优势,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用计算机,有的内容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很好解决,就不必采用计算机处理,应当运用CAI的优势克服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实现计算机与传统教学媒体的优势互补;三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原则。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必须按照这个原则来进行教学设计。(三)实验内容在教学中以《几何画板》为基本软件,并教会学生使用,教师讲课时可采用现有的工具软件(如Word,Powrrpoint等)作为辅助软件,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及课题实验的目的,我们构建了数学CAI的课堂教学结构,其过程如下图所示。其各环节的基本含义和内容是:1、创设情景:良好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为掌握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其方法和途径是:(1)在教学过程一开始,提出对一节课起关键作用的、富有挑战性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以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学习新课题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2)围绕教学内容的引入、递进、深化,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能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3)围绕教学环节的衔接、转折延伸,创设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情绪激动的教学情境。2、引导探究: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形式化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真正地理解并掌握数学,进而领悟数学中的精神和思想方法,必须要经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CAI为学生的数学活动营造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在数学CAI课上,学生可以观看教师演示或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从动态中观察、探索、归纳,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对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数学素养是大有裨益的。3、组织交流:数学学习需要交流,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为学生学习数学不仅需要听,而且更需要自己做和说,有机会探究观察,交流数学概念或原理的形成过程和答案。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课,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而取得对知识本质共识的课。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运转状态,知识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交流反馈,学生自己主动建构方式而获得。4、变式训练:学生在探究、交流中获得的初步概念与技能,只有通过深化和熟练,才能切实掌握和应用,变式训练就是使之深化、熟练的基本环节。通过变式训练一是有助于排除非本质特性的干扰、容易混淆情况的干扰和复杂图形背景的干扰,同时还可提高新旧知识的可分辨性;二是扩大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应用的范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三是摆脱了"示范--模仿--练习"的习题训练单一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转换、举一反三的能力,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5、归纳小结:本环节是对已经得到的新知识或概念进行进一步的疏理、概括、归纳和强化。即通过必要的讲解或设问引导学生对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技能适时归纳出带有一般性的结论,使其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或对原有知识系统进行改造、扩充、提高,使之包容它们,从而构建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6、反馈调节: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反馈调节可以两方面进行,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提问、课堂巡视、课内练习等途径及时了解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和讲解。二是学生通过网络教室的人机交互,立即反馈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自我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纠正偏差,弥补知识缺陷,提高学习效果。

(四)实验结果1、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附表1~7直观地反映了本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班在前测成绩相近的情况情况下,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班的优秀率比对比班提高了23.2个百分点,表6表示两班后测分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的结果,两班的平均分数相差7.73分,计算Z=3.14,P<0.01,说明实验班和对比班在测验的平均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的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班。从表中还可以看到实验班的标准差明显小于对比班,这说明实验班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成绩分布相对集中,处于较好的稳定状态。而对比班有两极分化的趋势,属于不均衡发展。表3和表7是实验班与对比班前、后测标准分比较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不仅与对比班相比有显著提高,而且与年级平均成绩相比也有显著提高。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计算机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班学生不仅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而且计算机操作水平、应用意识有很大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计算机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第四届科技文化节中,我组织班级同学利用"几何画板"和"PowerPoint"软件,自选课题制作课件并展示。陆娜等同学的"用运动的观点,特殊化的手段,复习四边形",以新的视角,创造性地对四边形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潘仲贤等同学的"菱形的画法",综合应用"几何画板"及几何的有关知识总结出菱形的六种画法,陈耀斌同学的"多边形内角和定理证明",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功能得到了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四种证法,这些课件均获得了听课老师好评。上述实验结果说明现代教学媒体对改进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三、讨论与思考(一)CAI技术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原因分析CAI对教学过程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概括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CAI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从外在形式上看,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补充说明性的图形、图表,而多媒体信息符号不仅有文字,还包含图形、动画、图象、声音、视频等其他媒体信息,形成一种多媒体信息形态的结合体,具有表现形式丰富、生动的特点;从内在结构上看,传统的文字教材及其辅导材料都是以线性结构来组织学科知识结构,顺序性很强,学生一般只能在教师的教授下获得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而多媒体教材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非线性结构组织管理信息的,其基本结构由节点和链组成。节点表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节点内容可以是文本、语音、图形、动画、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节点大小可以是一个窗口,也可以是一帧或若干帧所包含的数据,链是知识点之间的层级逻辑关系,这种非线性结构有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联想原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其次,CAI技术使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和灵活。CAI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的单一形式,教师可以用大屏幕或网络的广播功能完成班级集体授课,也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电脑,每一台电脑相当于一位助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控制学习进度,教师通过点对点的操作与学生交流,或通过巡回辅导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面对面地对学生进行帮助,使得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及个别化教学得以真正实现。第三,CAI技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和积极。体现在:一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计算机引入数学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听讲"、"记笔记"更多地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接受外界信息时以视觉获取的信息量最大,占83%,听觉次之,占11%,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讲强得多,而且还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三是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及时反馈。研究表明,学生记忆的半衰期一般为24小时,因而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否,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利用CAI交互性强的特点,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可直接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并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正确的结果得以强化,错误之处得以及时矫正。(二)开展数学CAI应避免的误区首先,应用数学CAI要留足师生活动的空间。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优点,改变了教师作图、板书费时,课堂节奏缓慢的状态,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有的老师片面追求这种快节奏、高效率,把整节课的所有教学内容和板书都存储在电脑中,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多媒体成了"电子黑板",教师成了"机器操作者",学生整堂课面对着屏幕,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了高效的"机灌",笔者曾听过一节多媒体公开课《椭圆》,从定义的引入到标准方程的推导,整节课老师没写过一个字的板书,所有内容全部由屏幕显示,教学速度之快连听课的教师都来不及记听课笔记,很难想象学生的思路能跟得上,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数学CAI教学应注意留留足师生活动的空间。第二,应用数学CAI要注意选好切入点。CAI有许多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交互性强、图文并茂、实时计算、运算绘图迅速准确等特点和动画、图形变换等功能,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企及的。但不顾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过多过滥地使用计算机,,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笔者曾见过一个辅助教学软件演示椭圆的画法及定义,软件利用计算机绘图的功能,动态地把椭圆画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给出椭圆的定义。虽然生动有效,但实际上老师在数学课上带上一根绳两个图钉,就能非常直观地画出椭圆,并由此很方便地导出椭圆的定义;又如立几中柱、锥、台概念的教学,用立几模型也比用CAI更直观,效果更好。因此,数学CAI要注意选好切入点,应当运用CAI的优势克服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应用数学CAI要注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CAI可通过动画、过程演示等手段抽象问题具体化,使复杂的数学思维过程被更好地展现出来,变得易于理解,从而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但在教学过程中,若只是一味地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使学生轻易得到答案,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师必须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去思考、发现、探索,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第四,应用数学CAI切忌盲目追求"多媒体"功能。开展数学CAI切忌立足于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来设计教学活动,一味地追求视听新异刺激。如有的CAI课,整节课几乎充满了影视画面或动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答对了,就出现鼓掌声或来一段欢快的音乐,并出现一个笑嘻嘻的孩子的画面,当学生答错了,出现砸碎玻璃杯声或一串怪叫声并出现一个哭泣的孩子的画面。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喧宾夺主,干扰学生思考,削弱课堂教学效果。第五,数学CAI应尽量创设实验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目前数学CAI中,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多,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少,大多数课件都起着帮助教师讲解演示的作用。然而,把计算机引入教学仅仅是用大屏幕显示出来是不够的,还应尽量创设实验环境,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实验操作发现规律提出猜想进行证明",亲历数学建构过程,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提高数学素养。[参考文献]1.张君达、郭春彦:《数学教育实验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22.潘懋德、唐玲、王珏:《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教材》(应用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3.周灵:《CAI实践中若干问题的思考》福建中学教学。2001.44.顾玲沅等:《青浦实验启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05.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66.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1

教学改革 篇七

[关键词]英语教学建构主义语言应用自主学习教学改革

一、引言

英语是当代最通用的国际交际语言,也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综观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是动态的过程,十多年

前,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在第一位,这与当时国际交流较少、毕业生主要是依靠文献资料来了解国外科技经济发展的社会是适应的,如今,随着我国同国际的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对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的需求日益增强,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新规定,把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开始了全国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二、语言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建立“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的提出者是认知发展领域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维果斯基(Vogotsgy),布鲁纳(Bruner)。

建构主义者主张: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就教学模式而言,建构主义提倡“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从而对传统的“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内容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与互动理论和社会文化论相吻合,学习者是在互动活动中通过协商合作的过程而学习的,因此,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建构主义理论把教师看作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加,所以对教师的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的观点还可以在Johnson&Johnson的合作学习理论中得到印证。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学生的相互依赖和人际技巧可以得到充分锻炼,沟通策略的能力得以发挥。

围绕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环境的研究有很多分支。如认知论,互动论,任务型教学思想,以及以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和语言学为其理论基础的浸入式教学法等等。总之,现代外语教学的研究前沿趋向于多元化的特点,从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不同宏观视角提出不同的理论,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和学习方法,更为注重环境对语言学习的作用。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整合理念,制定措施。

1.在课程设置上,尽管还是以综合、阅读、听说等课型为主,但内容应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其原则是最终要走向注重开发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将综合英语、语言技能、语言应用、语言文化和专业英语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尤其是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要致力于网上教学的开发,推进英语软件教学;实现基于局域网和校园网或者互联网的多媒体听说课程和基于课堂的读写译课程的设置。这种教学模式构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使他们可以在校园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开展学习,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无限制的训练,保证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总之,教学模式的改变对于发展和培养学生迫切需要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都有很深远的意义。

2.在教学评估上,坚持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教师如何通过网上自学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开展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实现“优化第一课堂,强化第二课堂,做好分层次教学”的目的。课外活动提供平时课堂教学难以实施的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学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第二课堂指导小组,由外语教师负责组织筹划具体的英语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团体、校园电台、校园网等的作用,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的角色上来,主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自身素质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并不是外语教师的优势的现实情况下,培养英语师资应是重中之重,可以通过积极鼓励教改实践,参与教改项目的研究、开展同行的学习交流,不断加深对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和教改方向的认识,形成良好的氛围,使教改取得成效。

四、结束语

对于教学对象,外语教学更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需要从更新教学理念、确立新型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环境、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上述的分析是笔者对近年外语教学的背景,现状和方向进行的浅显的思考,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同行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尧学。《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200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这7篇教学改革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教学改革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