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这10篇河南高考作文题目范文是来自于快回答的2016河南高考作文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 篇一
关键词: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科教兴豫
当前,在中原崛起的大背景下,河南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十二五”以及今后10年,乃至到21世纪中叶或更长一个时期,河南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实现高等教育的新跨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
一、新跨越: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思考
1.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
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河南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省人民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全省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为河南高等教育实现新跨越、中原崛起和民生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办好今天的教育,才能成就美好的未来。
2.教改任重,河南亦然
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省成功实现了由经济落后省份向全国重要经济大省、由温饱不足省份向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由传统农业省份向新兴工业大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面对历史发展的新要求、国内外的新形势、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任重而道远,河南更是如此。
3.中原崛起,教育先强
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模较大,因此要求教育结构要优化,教育质量要提高,教育效益要更好。实现“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规模大”是前提和基础,“结构优”是关键和保证,“质量高”是核心和要求,“效益好”是目标和方向。河南省政府于2010年9月16日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公布了《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纲要》),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实现河南高等教育事业新跨越。中原崛起,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教育先强,对中原崛起至关重要。
4.教育改革,河南优先
对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尤为突出。河南地处中原,资源丰富,几乎不存在地理限制。文化和科技是河南人民最需要的,没有哪项事业能比教育更直接、更深远地带动河南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也没有哪项事业能比教育更迫切、更宽泛、更有优势地领航河南人文科技实现愈来愈强的发展。
二、新跨越: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特色
1.立足省情,正确引导
河南人文底蕴深厚,大河横贯东西,陆路交通发达,但并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也没有更多的领潮产业,在优先发展教育、落实“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中也没有多少倾斜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讲,河南省情就是中国国情,河南就是中国的“袖珍版”和“浓缩版”。
近年,在河南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存在办学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科与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创新发展的活力。
2010年8月10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教育存在“四难”,即“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质量怎么保,学校怎么办”。卢展工书记的讲话为河南高等教育实现新跨越指明了方向,吹响了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号角。
2.科学规划,破解难题
河南高等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科学规划、全面推进。
(1)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
(2)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
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坚持科学有序地推进
要正确引导、稳步推进、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分类管理,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优化结构,破解教育难题,在不同层次上办出特色,形成风格。
(4)兼顾两大主题,发挥两个积极性
要兼顾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两大主题,发挥政府和高校的积极性,用有限的财力办“大教育”,宏观把握,统筹兼顾,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效益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政府要提高政策和决策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决策和部署落到实处。
3.集思广益,重点突破
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因此决策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愿望、虚心请教专家的基础上,结合省情实际、教育规律、高校特点,把握方向和重点,破解热点和难点,要在有基础、有优势、有带动力的教育方面,依托地区优势,凸显重点学科、明确重点高校、抓实重点项目、筑牢服务平台,以更新的思路、更好的措施着力发展高等教育,进而带动教育全局。
平庸者往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睿智者常常将复杂问题理析化。在中国,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旗帜和风向标、旗手和领跑者,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纲”,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解决好了,所有层次的教育和相关领域的变革才能顺利进行。
三、新跨越: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途径
加快河南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迈进,实现河南高等教育新跨越,要把握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基本规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实现战略目标的新途径。
1.抓好发展机遇,培养一支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专业化队伍
祖籍河南洛阳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明的古音直接启迪了今天河南人的灵感。河南高等教育要实现改革发展,首先要锤炼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领导队伍,坚持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培育和提升,坚持在改革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探索道路,坚持用发展的眼光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这支队伍要有使命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等;要有战略眼光、全局观念、敢为人先的胆识,要懂教育规律,能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普及化和终身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等趋势;要承担推选大学校长的任务,把握三个要点:教育专家、学术高标和筹钱能手。实现新跨越,特别要注重加强教育交流,特别是国际化交流,及时充分地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和研究成果。
2.复归教育本性,不断激发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现代大学要树立“以育人为根本、以人才为基础、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的办学理念。基础教育的本质是“教人”,不是教出“会考试的人”,而是教出“兴趣人”“全面人”“潜力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不是育出“能就业的人”,而是育出“思想人”“特色人”“创新人”。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高等教育并没有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太多的“人本”和“创新”理念,提升“儒商”内涵和“大商”境界反倒熏染出不少“商儒”和“商师”。
英国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man,1801 ―1890)认为,理想大学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学生在精神上成人。提高教研质量是教育本性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准则,注重教育规模的发展不是淡化教育本性的借口,而是要营造“允许失败,作假可耻,禁忌急功近利”的教育环境,要胸怀“育大才出名师,备千而取一”的开放的、包容的育人战略。匪夷所思的是,个别施教者居然告诉学生追求上进的理由是“成绩不好就不能赚大钱、娶美女”,这实在偏离了大学品格,与教育的本性相去太远。
复归教育本性,激发河南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必须明确教育本身不可触及的红线――“三不”原则:不忽视、不干预、不扼杀教育的创新权利和学术灵魂。
3.彰显办学特色,实现重点学科、项目和实验室的高层次突破
大学特色和教研实力是高校生存竞争的资本。实现河南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必须围绕办学特色和“三重”建设(重点学科、重点项目、重点实验室),斥巨资广纳贤才,实现重点领域高层次突破,要目标准确、科学定位,要鼓励高校在不同层次上办出自己的特色,克服同质化倾向。
办学科学定位不是简单选择一个科研或教学的标签,而是形成一种办学的战略思想,并使之成为学校发展中投资管理、人才引进和规章制定等重大决策的导向和指南。科学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大学问。
4.提升教研质量,完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监控和评估体系
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教育质量问题比过去更为突显,教育工作者在千方百计提升服务社会的水平的同时,还要一心一意考虑教学,聚精会神搞好科研。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教研都将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中心活动。教学水平和科研精神就是高校教师的形象,会直接传递和辐射到整个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凡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国家都无法避免高等教育的质量危机问题,这是教训和警示。在2006年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和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伊安・莱斯利都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扩大招生易,孕育与培养一流的创新型教师难,至少需要20年至30年的时间,急不得,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卓识远见。因此,整合高等教育资源,树立科学的教研质量观,建立客观公正、合理完善的教研监控和评估体系,发挥学生、社会、专家和政府的监督和评估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河南亦然。
5.调整投资格局,探索高等教育多样化投资途径
高等教育要发展,教育投入是保障。
河南人均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省属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发展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狭窄、债务负担较重等困难,与快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极不相称。教育具有投入高、见效慢、风险大和持续性强等特点,不受市场经济的青睐。但是,如果市场经济攀附上了“圣洁的教育殿堂”,那么教育一定出了问题;如果不解决“攀附”的问题,那么教育一定会被市场经济拖进“庸俗的泥潭”。
创新教育投资思路是实现河南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点。政府是有限的、导向的、灵活的投资,坚持突破性、公平性和长效性原则,要科学监控和依法协调,智慧的大学要有“今天花前天筹到的后天的钱”的战略思想,避免使政府成为高校债务人,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收费、大学生奖贷助补和毕业生借贷转换机制等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形成“自我发展有决心、政府投资更顺心、社会融资更放心、资金使用更细心”的良性循环。
我们期待河南高等教育在新的跨越式发展中,成为科技创新的“高峰”、人才培养的“高原”、精神文明的“高地”,成为人民满意、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教育“高标”。
6.促进教育公平,继续合理规划教育扩大的规模
教育、医疗和住房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三大民生问题。教育公平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民主化的原则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宣布:“每一个人――不论他是儿童、少年还是成人――都应能获益于旨在满足其基本的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这表明,教育公平已开始成为全球化的目标追求。
对河南人来说,由于历史、政策、地区、身份等原因所造成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实在太多也太久了。2010年,我省高考采取“三知”(知分、知线和知位)和多组“平行志愿”的方式,这一科学决策表明我省在促进教育公平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圆所有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河南年轻人的大学梦,就要思想有新解放、思路有新拓展。
总之,河南高等教育实现新跨越要抓好机遇,大胆创新,落实“科教兴豫”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使河南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文强省”“科技强省”,成为世界文化科技的“输出大省”,领跑全国、享誉世界,成为享受文明的“幸福大省”。前景是美好的,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相信,只要解放思想,方法就总会比问题多,困难是暂时的,发展则是永恒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易经》之理,《为学》之道,发人深省。教育是人类永恒的事业,教育事业永恒的法则在于不断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邹友峰。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全面提高办学质量[N].河南日报,2010-12-08.
[2]盛连喜等。新世纪教育理念:“尊重的教育”笔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河南高考作文 篇二
【导语】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想要写出好的作文就要多看一些满分作文,写作的时候就能够灵活套用。以下是
当朱婷最后一个重扣打手出界,中国女排奇迹般地战胜了对手,东道主、卫冕冠军、第一夺冠热门巴西女排,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重新唤醒了国人的热血和情感,女排夺冠了,举国沸腾,女排精神又一次响彻中国,激起了我心中太多太深太真的感情。“考试?没搞错吧!刚开学就考试?”初三开学第一天,我们就连着考试。考试一结束,就是铺天盖地的作业,怪不得我开始抱怨了。尽管老师和家长一再提醒我们初三最后一年的重要性,开学后和我一样抱怨的同学也不在少数。然而,当我在8月21日女排和塞尔维亚的决赛直播结束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比分一分一分的争夺,差距一分一分的缩小,场上女排队员的拼搏深深的打动了我和电视机前所有的观众。尤其是看到女排教练郎平在夺冠后说:"我觉得不是靠讲故事或者什么心灵鸡汤能解决的,关键还是从平时的训练中就严格要求。"她强调的是:训练和严格!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成绩的取得,任何挑战的战胜,都离不开辛勤的努力。对比我对待作业和考试的不耐烦的态度,面对作业就抱怨的我不由感到羞愧。我开始调整心态,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学校考试,每一次的作业,白天我认真听讲,晚上我刻苦做题,渐渐地我在自己的努力中开始理解女排的胜利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女排的队员在杜官德路上经历了多少的艰辛坎坷。
女排精神就是以拼搏为核心、以实力为基础。女排的队员们在比赛中传达给我们的一种感觉,就是:训练训练再训练,拼搏拼搏再拼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汗水和努力才能有成绩和收获。这就是我对女排精神发自内心的诠释!2016年,又恰逢我们进入延安初级中学后最关键的一年,即将来临的中考也是我人生中迎接的一次重要挑战,女排的精神正是迎接挑战所需要的精神,努力学习以取得优异的成绩是战胜这个挑战的终极目标!我想我们的中国梦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作为学生的我,千千万万人的一份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每一个学生为中国梦的实现而肩负的责任。我一定会努力在2016年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
为方便大家及时获取2018年高考试题、成绩、分数线信息,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 篇三
如果生命还剩8年,你打算做什么?
我们做 《5年高考3年模拟》。
2016年的高考马上要来了。这几天,南方和中部个别省份的考生和家长好像有些不爽。其实,全国各地的同学,提起高考,都是又爱又恨,包括被“地方上的同学”各种羡慕嫉妒恨的北京同学。 北京考生的不爽
为什么总说我们的录取分数低?
化化,北京人,2007年参加高考
谁说北京的录取分数线低?只不过清华、北大等高校对北京生源的录取率高一些罢了。但哪个地方不是这样?复旦大学招的上海考生不多吗?浙江大学招的浙江考生不多吗?西部地区个别省份考全国的高校都被照顾呢!
而且,北京许多学校更重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我们不仅要读书考试,还要培养各种能力,上各种班,压力也很大。北京孩子上清华、北大也很难。为了让孩子上个更好的学校,有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其他省份去读书,然后再回来参加高考。竞争也很激烈。
作为文科生,我觉得北京好的文科类院校比较少,只有北大、人大、北师大等少数几所,不像理工科的高校那么多。相对理科生来说,我们文科生的选择面比较窄。我这么说,大家会不会骂我?我只是从个人的角度说我的感受。而且,北京的语言类学校对男女考生严重不公平,比如北语、北外,女生要比男生考的分高很多才能上。 江苏考生的不爽
让人崩溃的“3+大综合”和北京同学
彤彤,江苏人,2002年参加高考
江苏高考历史上,曾经有过唯一一届魔鬼程度创纪录的“3+大综合”,也就是语数外3张考卷+物理、化学、历史、政治、地理、生物一张大考卷。听着就很崩溃有没有。9门功课哪门也不能偏废。很不幸,姐就赶上了这一届。
姐所在的高中是江苏省一所部级重点高中。高二毕业时,我们已经学完了高三的课程。于是整个高三我们都在复习、提高;做卷子、改卷子、讲评卷子……做完了各种官方模拟卷,老师就自己出题组卷,那叫一个“暗无天日”啊。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高一时班上来了两个北京的借读生,托了亲戚到我大江苏的学校来接受“魔鬼训练”的。她们的成绩比我们班的倒数第一还差很远!最终,她们回到北京参加高考后,都考上了北京还不错的二本。
姐还算没白吃苦,考上了江苏本地一所211学校。班上有一位北京同学,一问高考分数,比我差了100多分啊(当年,北京采用“3+小综合”,总分和江苏卷一样为750分)。不过人家挺淡定:要不是成绩差,谁到外地上大学啊。 河南考生的不爽
省内没名校,政策不照顾人口大省
老王,河南人,1995年参加高考
我对高考最大的不爽有两个:一是相关政策没照顾人口大省,二是河南没有特别好的大学。
河南人多,高考竞争太激烈。我们填志愿时,学校要求:在河南招生的任何一所重点高校都得有人报考,但不能同时有两个人报考同一所,一是避免同学之间竞争,二是保证每个成绩好的同学都能上重点,三是确保学校的升学率。我当年想报考四川大学,但有个同学也报了,班主任就做我的思想工作,想让我报西部的一个重点高校。我不愿意,班主任就联合我父母一起做我的工作,他们说:我是应届生,成绩起伏很大,那个同学比我成绩稳定,估计我考不过他,等等。我就同意了。结果,高考成绩出来,我比那个同学分数高。我一个多月没搭理我父母和班主任。第二个不爽就是河南没有特别好的大学,如果有,我也不用千里迢迢跑到西部读书了,河南考生的竞争也不会这么激烈。 福建考生的不爽
省内好学校不多,大家挤破头考厦大
小孙,福建人,2010年参加高考
我对高考最大的不爽有两个:一是省内竞争比较激烈;二是福建好的大学不多,选择余地比较少。
因为福建的小孩高考都不太喜欢出省,几乎所有的尖子生都会挤破头往厦门大学那边报,所以厦大可能原本的录取分数并没有那么高,但是被省内的学生给挤上去了,特别高,搞得我们考厦大也比较难。
福建好的学校太少,一般最好的、不喜欢出省的学生都去厦大了,其次的去了福州大学,再来就是省内普通的学校了。选择余地太小。而且,北方的名校在我们这里招的人非常有限。
作文题目神马意思?
小吴,安徽人,2007年参加高考 安徽考生的不爽
我对高考最大的不爽是作文题“不知所云”,坑人不浅。
连续多年,安徽省的高考语文作文题都被“吐槽”,因“不知所云”“晦涩难懂”而走红网络。有一年的题目是“提篮春光看妈妈”,有一年的立意角度是“弯道超越”,还有一年的材料是“不深不浅种荷花”,更离谱的是有一年命题是“梯子不用请横着放”……虽然都是角度自选,但是材料和题目生僻啊!这些与学生生活距离远,导致学生不会写、写不好的作文题目,真是坑人不浅。 山东考生的不爽
700多分才能上清华!
小周,山东人,2004年参如高考
我对高考最大的不爽有两个:一是分数线高,二是侵犯隐私。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 篇四
关键词: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创新
河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资源不仅品种丰富而且各具特色。2005年,河南省提出了文化强省的战略,建立起短期和中长期的目标规划。在该战略的带动下,近几年省内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成熟。
一、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政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自2005年河南省出台了《河南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以来,省内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制定和出台了若干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内容涉及税收、金融、土地、财政等多方面的优惠措施。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又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2009年省政府设立了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开封市、蹼阳市、登封市、禹州市、淮阳县、新县、浚县、宝丰县、镇平县等9个市、县成为河南第一批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为更好的支持试验区的发展建设,省政府又针对此改革举措,于2009年7月出台了《关于支持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当地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为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打造出一批具有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
近年来,河南省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创造出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文化产品,其中不乏一些享誉国内外的知名文化品牌。如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武林风》等节目,均是以体现本土文化精神为理念,利用河南本土的戏剧、武术等文化资源打造出的现代传媒品牌的优秀代表。全省各地的文化工作者还创作出了一系列精品演艺作品,如河南歌舞剧院创作的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由郑州歌舞剧院推出的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洛阳的舞蹈诗《河洛风》、开封的歌舞剧《清明上河图》、河南豫剧二团的《程婴救孤》等都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艺术精品。这些作品的演出不仅将河南省的特色文化推向全国,更让世界了解了河南。
(三)催生一批文化产业集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目前,河南省已经建成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出版集团、河南影视制作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杂技有限责任公司等文化产业集团。相继兴建和开放了河南艺术中心、河南博物院、鹤壁文化艺术中心、洛阳博物馆、安阳文化中心、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场馆。近年来,河南启动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建设了一千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省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目前,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40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202个,文化站两千多个。这些文化企业和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已经成为了传播和发扬河南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所在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河南省在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省内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的潜能和价值因而不能够充分、完全地发挥出来。
(一)企业具有“多、小、散”的特点
河南特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形态多样,每一种特色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价值。但是这样的特点也造成了各地在开发特有的文化资源时处于一种各自为政、自我开发利用的状态,产生了众多经营分散、规模较小的企业和团体,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加强也不利于最大化地挖掘这些特色文化资源本身具有的潜在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一方面,由于缺乏整体发展规划,多而散的小企业往往不能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就更加谈不上从更高的视角来把握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分散的小企业受规模和经济实力的限制,也没有能够担当起深度挖掘特色文化价值和带动整个产业进步的能力。
(二)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河南的特色文化资源散布全省各地,并且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样的特点使各地在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了以行政区划代替文化区划的现象,不少地市对自身的利益考虑过多,对文化一体化考虑较少,在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共享等方面尚处在无序状态。例如,安阳申报殷墟,如果能和郑州、商丘等地实行“捆绑式申报”,将会产生更大的效益。但因为过于强调地方因素和技术因素,错过了整体申报的良机。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行政区划使资源管理者变成了资源拥有者,造成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规划严重脱节。每个地区都力图在各自的区域内从各方面开发各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却忽视了不同地区拥有的比较优势带来的整体溢出效应。同时,由于各地同一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共享程度不高,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各地特色文化资源难以实现最有效率的配置。
(三)产品或服务缺乏创新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需求逐渐得以满足和提升,普通民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呈现出递增的趋势,特色文化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恰恰能够满足消费者对此方面的需求。然而河南在特色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水平上升级缓慢,缺乏创新,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由于缺乏创新力,使得省内特色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欠缺,如河南省是戏剧大省,但是由于在戏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缺少创新性,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对年轻人难以形成吸引力,除了豫剧、曲剧和越调是目前仍广泛流传在河南各地的三大地方剧种之外,其他的三十多个剧种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有的已濒临灭绝。此外,由于创新投资风险大、外部制约性强,这也使河南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缺乏创新动力,因而制约着产品和服务档次的提高。
(四)政策实施缺乏有效性
近年来河南省各地政府部门都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地方缺乏可操作的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在具体实施时也遇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首先是政策的普遍供给和文化产业个性化的需求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各级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很高,但政策的受众各方因存在个性化的困难而等待观望这导致了政策实施和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其次,政策实施存在“棚架”问题,即文化产业政策不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表现为政府投入偏小,文化经济政策执行不力;部分文化产业政策制定脱离实际;部分部门制定一些文化产业政策出现互相抵触的现象;文化产业政策贯彻实施过程中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等等。第三,文化产业相关的辅助政策不够完善,例如,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政策和特色文化产业经济政策等。
三、推进河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夯实制度基础
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众多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要理顺政企关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使之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政府要在宏观上为企业创造出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同时要吸引金融机构、外资、民间资本等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二)对特色文化产业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要想使河南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变革和创新。因此,对特色文化产业进行整合,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是有必要的。首先,通过整合,能够对那些分散的、无序的产业资源进行集中的、有序的整体规划,进而确定整个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使企业对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不偏离整个产业的发展目标。其次,整合特色文化产业有利于从整体规划产业发展走向,从全局优化产业布局,以文化一体化的角度来构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有利于各地区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使各种资源能够在区域之间流动,促进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充分享有比较优势带来的溢出效应。
(三)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维持现代企业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样它也是一个产业能否得以长久繁荣发展的关键要素。首先,要创新河南文化产业政策,根据文化强省战略的总规划和政府相关政策建立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依托政策打破行业壁垒,在税收、投融资、市场准入、行业管理、人才流动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其次,要创新开发河南特色文化资源。文化资源需要进行再加工并通过市场经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才能成为文化产品。现在市场上文化产品种类众多,产品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因此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产品必须要在资源开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以及经营管理上进行创新,这样才能生产出本省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繁荣。
(四)保证文化产业政策落实的有效性
政策的制定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制度和法律依据,但是政策必须有效落实才能转变为实际的保证,因此在实施相关政策时必须保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这就要求,首先,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十分严谨。产业政策要取得好的结果关键是在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坚持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因此制定产业政策时,要考虑到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以此作为判断政策可行性的依据。其次,在政策实施阶段必须严格执行,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同时还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
总之,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大力配合,协调发展才能发挥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整体合力,最大限度挖掘河南特色文化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使特色文化产业能够真正成为推动河南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
参考文献:
1、张五钢。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中原崛起[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3).
2、姜运仓。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及战略选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8).
3、李庚香。和而不同有序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河南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续)[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8).
4、朱晓娟。“戏曲之乡”河南盘点戏曲资源拯救濒危剧种[DB/OL].搜狐新闻网,2004-11-09.
5、赵琳。试析河南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
6、祖令。河南省文化产业政策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
*本文属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名称:河南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创新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12400450174。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 篇五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对2015年普通高招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和安排。其中,河南高考科目及时间安排基本没有变化。时间/科目9:00—11:3015:00—17:006月7日语 文数学6月8日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外语(含听力 ,无口试)河南全国统考试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并由其制订答案及评分参考。全国统考试题(包括带试题内容的答题卡、副题,下同)在启封并使用完毕前按事项管理,答案及评分参考在考试结束前按事项管理。
河南省高考科目设置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为语文、数学(分文科数学、理科数学)、外语(含听力),是考生必考科目;文科综 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由考生根据本人情况选考其一。“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每科满分为300分,其他各科满分 均为150分,总分满分为750分。
报考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艺术类专业的考生,除参加文化科目考试外,还须通过相应的专业考试,专业考试由省招办组织安排。
全国统考科目中的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由考生任选其中一个语种参加考试。河南省外语考试使用教育部考 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含有听力试卷(其中笔试部分120分,听力部分30分),考生听力部分的测试成绩不计入总分,作为单独的一项成绩在录取时提供给高校参 考。非听力部分120分调整为150分,调整换算办法:按考生非听力部分的卷面成绩乘以1.25,换算为外语科目成绩。
河南省今年暂不组织报考外语专业考生的口试工作。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 篇六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农业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2011年3月1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明确提出了“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发展策略。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河南人民的一件大事,也是整个中部地区乃至全国人民的一件大事。2012年8月7日,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议在郑州召开,自此,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关键阶段。2012年11月17日,《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面对如此难得的发展机遇,河南省农业高职院校应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办法,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河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强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部崛起和河南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不断增强“三农”意识,找准学校发展定位
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粮食、环境、生态为代价,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道路,从而将其建设成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文明传承核心区。纵观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历程,无不以占用大量土地为代价,个别地方还造成了环境、生态的巨大破坏。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保持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这是对河南人民聪明才智的一次重大考验,也是河南人民抓住时机、振兴河南的重大历史机遇。同样,河南高校面临着同样的历史发展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河南省农业高职院校就是要面向市场,把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紧紧抓住当前面临的历史性机遇,找准学校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定位,强化“三农”意识,围绕“三农”求发展,围绕“三农”谋大局,围绕“三农”做事业,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注农业人才培养、农业师资建设、农业院校发展,系统探索农业院校发展与“三农”问题的良性互动模式,不断促进农业高职院校的健康快速发展。
在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的同时,河南省农业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当前农业高职院校面临的困境。农村家长希望孩子长大跳出“农”门,城市家长希望孩子向更大的城市走,导致个别农学类专业招生困难,农科在整个学校的生源比例下降。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机制不健全,学校“一头热”,企业或农户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效果不明显等现象。农业高职院校的服务职能不能有效地发挥,反过来也影响了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农业类高职院校进一步增强“三农”意识,突出“农”色,提高专业开设的针对性和课程设置的有效性,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分析农业产业链,在大力发展涉农专业的同时,积极引导多个专业向“农”靠拢。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在“乡村游”“农家乐”上多做文章,计算机类专业可以在农业信息化方面有所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可以考虑开设农村经济管理等方向。
强化“三农”意识,要求农业高职院校提高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把对农业的真情、对农村的热情和对农民的亲情转化到实际工作中来。同时,把这种情感传播到教师、家长和学生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才能使家长转变观念,才能使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
二、牢固树立为民意识,提升职教服务水平
高职教育的职能就是高职院校在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信息优势和科研优势,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途径,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河南省农业高职院校在充分发挥高职教育职能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己任,把自身的发展同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农业科技下乡、对口扶持、技术培训等途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技术、管理服务的同时,加强与农资企业、自然村、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组织的对口互动合作,实现农业高职教育与“三农”协调发展,从而满足政府、企业、农民、家长、学生和教师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三、全面强化发展意识,坚持科学协调发展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一个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因此,农业高职院校要有全局意识,不断推进农业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从宏观上讲,要把学校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农业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要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培养的人才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研究要力求解决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社会服务要讲究实效,实现学校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互动同步发展。从微观上讲,要把学生的专业技能、人文素养、职业情感、就业创业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优化专业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工学结合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就业创业意识。
四、继续深化改革意识,创新教育教学思路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大力推进“科教兴豫”战略,做强河南高等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促进河南经济振兴并使其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的首要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河南的农业高职院校要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思路,找准定位,明确目标,把学校的发展放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要增强市场敏感度,及时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的现状,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扬长避短,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尤其是要改革当前职业教育存在徒有虚名、纸上谈兵的现状,不断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要在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长处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应农业高职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传统意义上的文盲是没有读写能力的人,近代意义上的文盲是无法理解语言及其内涵的人,新时代的文盲是不会使用计算机的人。那么,信息时代的文盲是什么呢?就是身在信息时代却不知如何获取信息的人。因此,要加强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上,要根据课程开设的类型,结合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灵活选用合适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尤其是要加强对实践课的考核,不拘于形式,不囿于俗套。
五、自觉树立质量意识,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要提高农业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树立质量意识。具体来讲,就是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日常教学、学生管理、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全面树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质量意识,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提高学生技能、服务学生就业作为工作的重点,总之,就是要把质量意识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部。只有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才能走对路线,才能不偏离高职教育的目标。
树立质量意识、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在于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思路”一词显然是学校各类计划、总结、申请、评估等文件中的高频词汇,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创新,就是要有新思路、新办法、新发明,至少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有所进步。就高职教育而言,多年未变的人才培养方案,模仿本科教学构建的课程体系,形式化的专业论证,盲目追求实训基地的数量,重复使用的考卷,这显然都不是创新工作思路的体现。僵化的教育思想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落后,要紧随时展、保持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把创新落到实处,贯穿于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让职业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争得一席之地,也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充分发挥农业高职院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技术支持作用。
六、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有关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来,全国高考人数下降140万,河南省高考人数下降近20万,考生放弃报名或考试、放弃志愿填报、放弃报到的现象日趋普遍,高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虽然取得瞩目的成就,但仍然处于转型摸索期,办学活力不足、吸引力不强、服务地方经济能力较弱等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农业高职教育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因此,河南农业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充分看到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农业高职院校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在“农”字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由于适龄入学人口减少、出国分流多等因素造成的生源数量下降给高职院校带来的生存危机。
面对竞争激烈的招生形势,河南农业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在“危”中求“机”,把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学校不断发展的强劲动力。河南省农业高职院校要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牢牢抓住“农”字不放松,把培养农学高级技能人才、建立高效农业服务团队、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树立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国家示范院校作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培育学校的特色专业或专业群,形成稳定的学校文化积淀,成为独具特色的学校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策略、服务社会能力和长远发展目标。
七、结语
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既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搞好“三化”协调发展,首先要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靠的是农业科技人才。因此,河南省农业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抓住机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搞好内涵建设,实现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准确定位,勇于担当,把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部崛起、河南振兴同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科技支撑、社会服务上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纯献。互动共赢:中原经济区与河南高等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2]吕健。构建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思考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3).
[3]张桂宁,刘宁生。基于国际标准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26).
河南高考作文 篇七
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就接触这大千世界,对这大千世界的每件事物我们都满怀好奇心。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的,孩子行为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的教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不随便丢弃废纸、瓜皮的等,这些都是父母教导我们的,家庭教导我们的。
进入学校,我们有了第二任老师,他教会了我们渊博的知识,更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进入社会,形形的人都有,我们要用父母和老师所教会的,来建设我们的家园,把我们的家园创造的更美好!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当今时代,环境日趋恶化的形势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随之减弱,随地吐痰、乱丢垃圾随处可见,难道我们的环保意识已降低到如此地步吗?清洁工们没日没夜地辛勤工作,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清理这我们随手丢弃的废物。
他们不为别的,职位能够让我们的家园更整洁。
假如我们少丢弃一片垃圾,我们的家园将会更整洁;
假如我们少丢弃一片果皮,我们的家园将会更整洁;假如我们少吐一口痰,我们的家园将会更整洁;
假如——————
亲爱的朋友们,请你们换醒你们那沉睡多年的意识,擦亮你们的双眼,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吧!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 篇八
关键词: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149-02
目前,河南省共有民办高校34所,其中独立设置院校26所,独立学院8所。民办高校逐渐成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各不相同,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上也存在着诸多差异。本文对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行一定的分析,挖掘其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借鉴。
1 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的延伸,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开始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从而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奠定了前提基础。但是,毕竟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步完善。在当前,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正确面对。
1.1 教学机构不完善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当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单独设置的二级单位者仅9所,或称为思政部,或称为社科部。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将思政课教学组织机构与其他公共课教学组织机构合并设置为隶属于校领导的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这类高校为15所,均成为基础教学部或公共教学部。个别学校将思政课教学机构置入其他专业教学单位。甚至还有8所高校尚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而按照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立教研室的则是凤毛麟角,仅黄河科技学院一所高校。因此,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不完善的现象极为突出,这种现象不利于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科学发展。
1.2 专项经费严重不足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中规定,本科院校必须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这一规定,在河南省民办高校中难以落实。毕竟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单一,对所有开支都极为紧缩,当然不可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拿出这么大一笔经费。河南省民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可以使用的经费是寥寥无几的,少的一年经费几千元,多的也仅在2万元左右。这些经费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来说,可谓杯水车薪。
1.3 师资队伍整体薄弱
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普遍较为薄弱。从师资队伍总量来说,所有高校都达不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中规定的师生比。河南省民办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最多的黄河科技学院也仅有32人,远远达不到师生比1:350或者400的比例。大多数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仅为十余人,甚至个别学校不足十人。师生比过大意味着教师教学工作量过大、教学班级过大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依靠外聘教师等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普遍存在。从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来说,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中具备高级职称者比例较低。以师资最强黄河科技学院来说,32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中,教授仅6人切均为从公办院校退休返聘的60岁以上的老教师。高级职称教师少且年龄较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来说存在着诸多制约。从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来看,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中,具备博士学历学位的少之又少。总体来说,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整体薄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大瓶颈。
1.4 课程建设严重滞后
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以各级精品课程建设来说,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还没有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而获得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课程的也仅有黄河科技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门而已。在各个学校组织的校级精品课程评选中,也鲜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入围。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成效反映出了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总体理念、具体目标、教学成效、科研水平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滞后现状恰恰说明了河南省民办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1.5 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力度明显不足。存在着浅尝辄止、沾沾自喜的自满状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突出性问题,如在理论教学方面,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仍然较多停留在思想层面,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言堂现象极为普遍。在实践教学方面,大多数实践教学的设计没有得到真正实施。在考核方式方面:要科学全面的考核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还没有真正地实现。这些都反映出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仍有很大的深入空间。因此,教学改革力度不大,就很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够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就很难得到提高。
1.6 科学研究不够重视
目前,重视科研工作的民办高校仍为少数。在这一大环境之下,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待科学研究缺乏正确的认知,不能认识到科学研究在促进教学方面的显著作用,从而出现了不知道怎么搞科研或者被动搞科研的恶性循环。于是出现了一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一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寥寥无几,获得上级立项的项目少之又少的现象。总体而言,缺乏科学研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础,这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难以实现教学内容能够体现专业性、时代性。
2 河南省民办高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对策
通过对当前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我们看到,要加强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2.1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检查和指导
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检查和指导,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考核列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建、教育教学、思想政治工作、和谐校园的评估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通过定期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和考核,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查找问题并提供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民办高校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2.2 民办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采取多重措施加强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1)转变思想认识。河南省民办高校领导要转变思想认识,领会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在实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上下功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需要完善的组织机构、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支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等大力支持。只有学校领导思想上重视了、行为上支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才有了充分的政策支持。
(2)完善组织机构。河南省民办高校应严格按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要求,尽早独立设置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并成立相应完善的教研室。只有机构完善了,才能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科学有序发展。
(3)加强师资建设。河南省民办高校应花大力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师资引进力度,要想法设法的引进一些高水平的具备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军人物,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所需的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提供带头人,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领路人。其次是加强对现有青年教师的培养。应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进行学历提升。在青年教师中培养一批教学科研骨干,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再者,加强对教师的各类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来扩大视野、拓宽思维、更新观念,以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实施。
(4)合理投入经费。河南省民办高校应尽可能多的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专项经费。这些专项经费可用于加强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软硬件建设、教师参加培训考察的经费、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等。通过这些,为提升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素质提供物质保障。
(5)促进学科建设。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之间有相应的对应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的产物,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因此,河南省民办高校应该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高度来对待这四门课程及其改革。
(6)强化教改科研。河南省民办高校将继续加强以教改促教学、以科研促教学。督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和教师搞好教研和科研,为教师搞好教研和科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将在教学中发现的重大教改问题进行研究,或申报各级课题,或进行论文写作,对教学改革出谋划策。鼓励教师加强自身学术领域研究,通过科研工作的开展开阔自己的思维,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
2.3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切实认识自身所从事事业的政治使命,提升自身素质
作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群体来说,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所从事职业的神圣使命,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教学科研能力、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塑造个人独特人格魅力、养成高尚的道德风尚,只有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个人素质提升了,才能真正担负起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
总之,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个大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河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才能逐渐呈现出积极健康、稳步推进的良好趋势。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姚郁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www.kuaihuida.com 的基本经验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3,(3):62-65.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 篇九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省高校;人才培养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2009年12月1日提出了关于中原崛起的相关问题,引发社会各阶层的思考。在历经一年多的酝酿和催化后,于2011年3月,中原经济区纳入了国家规划,写进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在2011年10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河南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中原经济区处于中国的心脏腹地,以河南省为主体,包含山东、山西、湖北、安徽省等7省28个城市。在2011年中原蓝皮书《中原经济发展报告(2011)》[1]中明确指出中原经济区区位优越,人口、粮食、自然资源等优势突出,但由于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整体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经济低地中的低地”。在国务院下发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线是农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协调科学发展,三化的发展需要一大批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的有力支撑,而这类优秀的人才则需要由高校的培养来提供。
一、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1.河南高校发展现状分析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河南高校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表1可知,河南省高校的人数由2000年的52所高校增加到2010年的107所高校,10年时间增加了55所,数量增加了一倍多;在校生总数由2000年的26.24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45.67万人,10年时间增加了119.43万人,增长了455.15%;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由2000年的2.0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7.75万人,10年时间增加了5.75万人,增长了284.65%。
通过表1可以看到,经过十年的飞速发展,河南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省,但由于河南人口基础大(2010年人口总数突破一个亿,全国排前三),致使2010年毛入学率仅为23.6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高校专任教师的队伍总数不低,但生师比较低,仅为17.56:1[4],学历和职称比例还不够理想,具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所占的比例较低[5]。
目前,河南省没有一所大学进入“985工程”,仅有郑州大学进入“211工程”,重点大学数量明显偏少,显然处于全国高校发展的中下游水平,这和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是极不相称的,不能有力的支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中原经济区建设。
2.高校教育现状分析
自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河南省高校的办学规模、素质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一方面大学生找工作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聘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难,说明高等教育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办学类型不明确。河南省许多高校追求规模大、学科全,盲目扩招,不顾自身条件开设大量的学科和专业,创办综合性大学,结果却失去了自己的特色[6]。
(2)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授课方式上,仍沿用中小学授课模式,以“灌输式”为主。在教学设计上,不太注重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只重视讲什么,不大考虑怎么讲,照本宣科,把教材简单的搬到黑板或PPT上。在授课内容上,只重视理论的讲授,不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只重视技能的讲授,缺少实践的培养;只重视演绎,缺少归纳;只重视本课程的教授,缺少全面素质的培养;只注重考试结果,缺少学习过程中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只重视知识的讲授,缺少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信息传递方面上,只有老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缺少学生向老师反馈信息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被动的听教师讲授,缺少主动分析思考的机会,不能有效的理论联系实际,缺乏实践创新的能力,成为典型的“考试型”人才,而不是能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添砖加瓦”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3)课程体系不科学。高校安排的课程体系中,课堂教学所占的比重过大,实践或实习所占环节过少,加上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使实践环节仅仅成为形式,导致学生在这个环节走马观花,在实践创新能力上没有真正得到的提高。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直销的实习,老师告诉学生是关于直销的实习,学生理解为卖东西,而不了解在实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如何介绍产品,如何与客户沟通,如何留住客户,如何培养客户关系等技能。
课程体系安排的不科学,体现对实践环节的不重视,直接导致学生实践机会少;对实践环节的不重视,在实习期间不注重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性较差;高校在实践安排上不能很好的和经济、产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就形成求职应聘的毕业生众多,但符合企业需求的却寥寥无几。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温总理认为“优质教育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在“十一五”期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中原地区尤为突出。实践证明,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区域,每一次经济跨越式的增长,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7]。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河南省要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就需要高校教育为其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
1.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河南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把汽车及零配件工业、有色金属工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纺织服装业等作为战略支撑产业做大做强,同时,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及服务业。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宏大背景下,河南高校应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大力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造传统专业,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加强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面对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高校应主动积极的把自己的发展融入到振兴河南经济、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潮中来。各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发挥各自优势,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设置和建设主要面向我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型产业(如服务业、旅游业、生态环境保护等)等应用型专业和紧缺人才专业,而对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社会需求不旺的专业要坚决进行调整。同时,在专业内设置的专业方向,应当根据岗位的变化和市场需求而灵活设置,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对口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这样,不仅能够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还能解决建设中原经济区对人才需求的问题。
2.订单式培养
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高校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按照企业的需求,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培养适合用人单位的“人性化”需求的人才。这种订单式培养,不仅能够按需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以致用,还能够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培养各类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展开,产业集聚区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要求河南省高校切实转变发展观念,与企业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使学生就业导向明确,一入学就成为订单企业的准员工,解决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不到优秀人才的问题;对订单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则是严格根据订单企业自身文化特征和岗位要求制定,对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可以由订单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实现企业与高校的深度合作;订单学生在高校的培养费由企业和高校共同出资,促使企业投资高校,缓解高校资金的压力。由此可以看到,订单式培养不仅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还能极大地调动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实现高校、学生与企业的“三赢”。
3.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又具有实践教学的能力的教师,能将自己内化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通过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美国对“双师”教师的要求是必须获得学士以上的学位,并且有1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和最新经验;德国的“双师”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并且有至少5年的专业实践经验;澳大利亚的“双师”教师除学历要求外,也必须有5年的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工作经历[8]。可见,国外对“双师”教师的学历均做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的实际工作经历的时间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目前,河南省高校有专任教师7.75万人,其中,副高及以上2.56万人,占总数的33%;研究生学历及以上3.38万人,占总数的43.65%[4],但是多数教师缺少在企业工作的经历,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不足,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为了提高教育的质量,河南省高校应当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提高在任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的能力应当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技能,而目前高校多数教师由于从高校毕业后就一脚踏入教师的行列,缺乏丰富的实践经历,导致在课堂上只能将知识再现,而不能引导学生解决专业实际问题,这些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也就缺乏创造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切实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
提高在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参加培训的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进行现场观摩、上岗操作,参与企业研发、技能培训、部门管理等,既能熟悉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生产流程、管理方式,了解企业对相关岗位的用人标准、管理制度,又能开阔视野,将需要讲授的知识应用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实践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2)引进企业专业人士为高校兼职教师
高校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校外引进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高校的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既具有深厚的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不仅能为高校教师带来最新的市场发展信息和最新的技术,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又能很好的指导和培训学生,把实践当中积累的深厚的经验和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结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能力。
4.改进教学模式
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师上课模式比较单一,不太注重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就是“一言堂”,老师讲学生听,即便有一些互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也仅仅是浅尝辄止,不能深度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能力。
为改变目前这种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中通过灵活多样的互动形式,促进学生把相关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其次,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分析时,要通过不断的启发和指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层推理论证的能力;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培养大学生有计划的确定学习目标,有效的利用课余时间和学校的资源,来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自觉积极主动的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5.改革实践教学
目前,从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应看,一方面是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职位,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一供求矛盾说明教学的实践环节出现了问题: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当今大部分的高校都设有实践环节,但往往是走马观花,并没有起到真正的实践作用。
为此,改革实践教学,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进行沙盘模拟训练,使学生在虚拟的市场中发现公司运营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然后共同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以及公司发展战略。通过各种决策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沙盘模拟训练,也能使学生给自己清晰的定位,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建立企业培训基地。把中原经济区对口企业作为学校的培训基地,学生定期到培训基地进行实训,通过实际的操作,直观的了解各种专业知识在日常工作以及战略决策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供需这一矛盾问题。
综上所述,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第一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在国家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的背景下,河南省高校应当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高新区产业群进行订单式培养,同时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改进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把人口压力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为中原崛起输入大量的、高质量的人才,从而为中部地区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怀廉。中原蓝皮书:中原经济发展报告(2011)[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喻新安。建设中原经济区若干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10(9).
[3]关爱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作用[N].中国日报,2011-03-10.
[4]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统计通报[EB/OL].(2011-02-09)..
[5]冉祥华。河南高等教育:十年成就、面临困难与发展对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7).
[6]刘明伟,陈联,曾红元。加强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5).
[7]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组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桂毅。国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对我国指教的启示[J].中国水运,2007(5).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ZX-103);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A630085)。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 篇十
【关键词】自由式摔跤;制约因素
1.绪论
原始社会的搏斗采用一对一的角斗形式,并以摔倒对手为目的,这就是摔跤运动的雏形。以后,随着人们的反复实践,摔跤的技艺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普及。公元前708年的第18届古代奥运会把摔跤列为比赛项目,它是古代奥运会最受欢迎的竞赛项目之一。
建国后,河南省竞技体育的总体水平一直名列全国前茅,在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上创造出很多项(次) 纪录,为祖国和河南人民争得了荣誉。然而,河南省自由式摔跤的发展却表现得令人堪忧。近年来,我国自由式摔跤水平不断提高,在重大比赛中,我国选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作为全国较早开展摔跤运动的省,河南省自由式摔跤的水平却出现时好时坏的局面,与全国自由式摔跤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此,有必要将河南省自由式摔跤技术使用水平的现状与全国自由式摔跤进行对比,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训练、管理、选材、体制和竞赛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并提出可行的建议,以推动河南省自由式摔跤朝着健康蓬勃的方向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目的
河南省自由式摔跤技术使用水平与制约河南省自由式摔跤发展的因素。
2.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等查阅近年来制约我国摔跤发展的因素及摔跤技术、选材、管理、竞赛等方面的文献及理论研究成果。阅读与本课题有关的管理学、训练学等方面的论著,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超星电子书、摔跤协会网站及国际互联网Google搜索引擎等的检索,搜集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了解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专家访谈法
设计访谈提纲,通过访谈收集河南省摔跤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对本研究相关问题的看法或建议。
2.2.3观察法
通过观看2011年全国自由式摔跤锦标赛(青年)录像及现场记录2010年河南省自由式摔跤锦标赛情况,对5个相似级别的1/4,1/2,1、2名与3、4名决赛共40场的参赛运动员所使用的技术进行数据统计。
2.2.4对比分析法
将两次比赛所统计出的数据进行对比,获取较为详实的对比材料。
3.技术使用现状
技术动作多历来被认为是摔跤项目的特点之一,据前苏联专家的统计,各种摔跤动作总共有380多种。后按照技术的相似性,将其分为几大类。不同技术类型的动作,其进攻手法,练习手段,使用的难易程度也各有差别,因此,一名运动员在比赛中所使用的技术类型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运动员的技术使用水平。
3.1 2011年全国自由跤锦标赛与2010年河南省自由跤锦标赛站立技术数据对比分析(详见表1)
表1显示,在2011年全国自由式摔跤锦标赛(青年)5个级别共40场比赛中,抱双腿类技术占总站立使用次数的19.24%;转移类技术占21.77%;过背摔类技术占15.14%;包括头在内抱单腿类技术和头在外抱单腿类技术在内的抱单腿类技术共占25.24%,四类技术总计共占81.39%。
由此可见,抱双腿摔类、转移类、过背摔类及抱单腿类技术是高水平自由跤运动员常用的4类站立技术。而扣腿摔类和穿腿摔类技术各占9.15%和7.89%,这2类技术在使用前需要特定的并且使用时要求进把更深,因此在实际比赛中常作为杀手锏而特意隐藏,以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另外,在高水平赛事中由于向后摔类和腿攻腿类技术的成功率非常低,以至运动员很少使用,其中向后摔类技术在比赛中更是1次也没有出现。
表2显示,在河南省自由式摔跤锦标赛5个级别的比赛中,抱双腿摔类技术在各站立技术类型中独树一帜,占总站立使用次数的30.58%;转移类技术占20.86%;此外,抱单腿类技术共占26.62%,其中头在内抱单腿类技术占8.27%,头在外抱单腿类技术占18.35%。由此可见,河南省自由式摔跤站立技术以抱双腿摔类、转移类和抱单腿类技术为主,扣腿摔类与过背摔类处于较次地位,占7.55%和8.63%,而其他类型技术使用率极低。
通过表1与表2对比不难发现,河南省运动员在穿腿摔类和过背摔类技术上存在明显不足,究其原因有二。首先,穿腿摔类与过背摔类技术对技术熟练性和手法的要求很高,要达到这两点要求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熟练性练习和在对抗中不断积累的经验。其次,穿腿摔类和过背摔类技术的使用风险过大。穿腿摔类技术在使用时会出现背向垫面的瞬间,即便对手无意反攻,只要防守得当也足以使进攻方处于不利的局面,造成失分。而过背摔类技术一旦使用失败,自己的背部将直接面对对手,从而很有可能造成大分值的失分。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2011年全国锦标赛中从未出现过的向后摔类技术在河南省锦标赛40场比赛中出现了6次。根据实地比赛记录显示,这6次向后摔类技术有5次使用成功,其中2次为“过胸”,2次为“前夹肩颈向后摔”,1次为“插捧向后摔”。向后摔类技术主要是先控制对手上半身,然后将对方向后摔出的一类技术动作,这类技术分值高,幅度大,观赏性强,使用时不需要腿的参与,普遍出现于古典式摔跤比赛中。这类技术在自由式摔跤比赛中出现往往标志着实力相差悬殊的2名运动员同场竞技。
3.2 2011年全国自由跤锦标赛与2010年河南省自由跤锦标赛跪撑技术数据对比分析
表3显示,在2011年全国自由式摔跤锦标赛(青年)5个级别共40场比赛中,抱腰滚桥共使用64次,占总跪撑技术使用次数的37.21%。可见,在自由式摔跤跪撑角斗中,抱腰滚桥技术是运动员的首选技术。除此之外,抱胸滚桥、反抱大腿、单骑缠和交叉握小腿也是高水平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常用的跪撑技术,分别占16.28%、14.53%、12.21%和9.30%。而其他技术一般都是在条件特别好的情况下才使用,所以使用率很低。
表4显示,在河南省自由式摔跤锦标赛5个级别的比赛中,抱腰滚桥共使用42次,占总跪撑技术使用次数的28.97%,其所占比例也远远大于其他跪撑技术,显然,抱腰滚桥技术同样也是河南自由跤运动员的首选技术。而居于较次一级的技术为翻上、交叉握小腿、肩下握颈翻、反抱大腿和抱胸滚桥,分别占15.86%、14.48%、10.34%、8.97%和8.28%。
表3与表4对比发现,河南省的自由跤运动员与全国自由式摔跤高水平运动员一样,将抱腰滚桥视为第一选择技术,但在第二技术的选择上却有很大的差别。除抱胸滚桥、反抱大腿和交叉握小腿外,河南省运动员更倾向于选择全国赛中很少见的肩下握颈翻和翻上作为第二技术,而全国赛中常见的单骑缠技术在河南省比赛中却很少出现。通过对河南各县市摔跤教练员、裁判员等专家进行访谈,专家们普遍认为肩下握颈翻之所以占有如此大的比重,一是因为肩下握颈翻技术采用简单的杠杆原理,动作简单易懂,使用方便;二是因为肩下握颈翻一旦成功后可将对手直接控制在危险状态,可进而获得双肩胜利。相比之下,单骑缠技术原理复杂,学习和正确使用该技术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断地摸索,而要达到灵活使用的程度更是需要大量的跪撑对抗经验和专项教练员的指导。由此可见,河南省自由式摔跤的跪撑技术与全国水平差距很大。
3.3 河南省自由式摔跤技术水平现状
通过对2011年全国自由跤锦标赛与2010年河南省自由跤锦标赛站立技术数据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就整体而言,河南省在穿腿摔类和过背摔类技术上存在明显不足。此外,受可训练的年限影响,河南省级比赛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竞技能力参差不齐,水平高低相差过大。在现场实地观看河南省比赛中发现,一些级别前三名的运动员中有个别运动员技术水平已比较成熟,相信通过进一步训练能够达到全国赛水准。通过访谈证实,这些佼佼者的训练年限在4-7年。同时,通过记录还发现在河南省比赛跪撑角斗中,翻上技术使用过多,且多为无效动作。作为典型的反攻技术,翻上动作被如此多的使用却不得分甚至失分,这无疑说明了大多数河南省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的竞技心理不成熟,比赛中一味的冒失进攻而忽视有效防守的重要性。
在观看2011年全国自由跤锦标赛中明显发现,运动员在站立摔进攻时采取手法多样,与河南省比赛中单一的手法及进攻套路形成明显差异;在跪撑进攻时常采取多种技术相似把位的变化进攻,诸如:抱腰滚桥变化单骑缠,单骑缠变化反抱大腿等。而河南省比赛跪撑角斗中多为单一技术,技术成功与失败后都没有后续技术支持。因此,河南省运动员在各跪撑技术灵活运用方面表现的不佳。
4.制约河南省自由式摔跤发展的因素
4.1河南省自由式摔跤的发展在基础选材环节上就出现弊端
科学选材是指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客观地测定人体的某些数据和指标,以预测其未来的竞技能力。科学选材关系到遗传学、形态学、生理学、统计学和训练学等多种学科的领域。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训练方法的更加客观和科学化,要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科学选材就是成功的一半。然而,通过访谈,各个县市的教练员及裁判员们一致感叹,“选材大家都会,就是没人选”,并点出先天条件好的运动员苗子或是本人不愿意从事摔跤训练或是父母不同意,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河南省各个县市的少体校,导致河南省自由式摔跤的发展在基础选材环节上就出现弊端。
4.2河南区别于其他省市的个性因素制约了基础选材
一方面,相对于其他省份,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学生数量居高不下,导致河南子女高考就业压力大。现阶段的河南省民与家庭,无论层次、地位和籍贯如何,对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发展的第一选择为高考比例居高不下,而对竞技体育,尤其是较为艰苦、费时、费力的运动热情不高。
另一方面,追求社会层次和地位的提高,或者是社会向上垂直流动,是人类普遍的追求目标。河南省是人才聚集的高地,社会能为市民,乃至全体国人提供公平竞争、垂直向上流动的各种机会,而竞技体育仅是这种公平竞争、垂直向上流动众多机会中的一个。部分贫困多子女家庭通过竞技体育寻找社会流动的现象也会发生,但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类家庭也越来越少了。
4.3自由式摔跤的项目特点制约了基础选材
作为重竞技项目之一的自由式摔跤运动是一项对抗性的体育运动,它要求运动员在对抗中充分发挥自己的速度、技巧和力量。因而,经常从事自由式摔跤运动的人,不仅有强壮的体魄,而且能促进人体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能够培养人的力量、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它的训练费时费力且艰苦异常,这就成为了自由式摔跤项目冷门而不受孩子父母青睐的主要原因。孙进在《影响青少年运动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家庭因素调查与分析》中也发现,家长们希望孩子参与身体接触少、无身体对抗的、不易受伤的运动项目,其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达到很高的运动水平而是为了健身,同时还发现,大多数家长不希望孩子从小进行专业训练,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将来的择业出路。在专家访谈中,大多数专家也都指出自由式摔跤比赛需要激烈的身体对抗,若是自我保护技能不娴熟或是在比赛中发生某些不可抗拒的因素就必然会导致受伤。在平时的训练生活中,长时间的激烈身体对抗过后,运动员的身心会感到疲惫不堪,导致在文化课学习上出现犯困、注意力不集中等消极现象,长此以往就会严重的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因此,自由式摔跤自身的项目特点也成为许多父母与孩子不愿从事的原因之一。
4.4部分教练员专项执教能力有限,运动员兼项训练兼项比赛现象严重
作为竞技体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训练是任何项目专项技能与专项素质提高的首要途径。除了由遗传特征所确定的竞技能力外,优秀运动员所具备竞技能力和所获得的运动成绩无一例外都是通过专门的训练得到的。对于河南省自由式摔跤而言,训练中的任何偏差都可能成为其发展的绊脚石。在对河南省各地区教练的访谈中了解到,目前河南省许多县市体校的自由式摔跤教练员都不是自由式摔跤专项出身,他们中大部分从中国跤转变来的,有一部分从前是练习古典式摔跤的,一部分是练习柔道的,甚至有一部分是由于某些原因从其他无关项目转到自由式摔跤的。这部分的教练员受自身专项经验的局限在自由式摔跤技术训练方面必然有所盲点,导致训练中出现的很多注意事项无法及时指出,延误了运动员的发展。例如在跪撑角斗中,抱腰滚桥变化单骑缠,单骑缠变化反抱大腿的这类技术的灵活变化,若是没有高水平的自由式摔跤教练员的指导,运动员就不得不依赖自己的悟性通过更长的训练时间去领悟摔跤前辈们已经获得技术经验。
同时,访谈中几乎所有教练员和裁判员都承认自己所在县市的自由式摔跤运动队存在兼项训练、兼项比赛的现象,项目主要涉及古典式摔跤、柔道、拳击和跆拳道等。自由式摔跤的训练十分艰苦,长期反复的训练会使运动员感到无聊乏味,适时通过介绍性的别项训练的确可以起到调整运动员生理、心理状态的作用。同样的,不可否认,兼项比赛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年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起到克服参赛时紧张心理的作用。但实际上,各个县市体校都是以在他项中获得成绩来弥补自己在自由式摔跤比赛中成绩的不足。可以想象,长期进行别项的专项训练必然会缩短本项的专项训练时间。对于自由式摔跤这种入门难、上手慢,需要长期进行基础性训练和实战经验积累的项目而言,训练时间的减少无疑是其技术水平提升最大的障碍。
4.5优秀的青少年运动员缺乏进阶训练的途径,教练员缺乏带训热情
原本河南省较为优秀的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主要是通过各市县的体校直接向河南省体工大队的摔跤队输送为途径进行进一步的训练。现今,河南省较为优秀的自由式摔跤青少年运动员为了取得文凭不得不参加各种招生考试,从而不得不与其他中学生一样面临中考与高考的升学压力。河南省摔跤队教练在访谈中指出,缺乏进阶训练会使那些优秀运动员苗子因停留在基础训练而得不到进一步提高。而在实际的情况不止如此,在对各县市教练员、裁判员及运动员的访谈中了解到,原本在文化课学习上就已落后的摔跤项目运动员即使凭运动员等级证书在中考中也没有任何加分的优势,而在高考中,在其他高中就读的这些运动员高考时也无法享受到其他的优惠政策。这势必导致其在高中三年中减少训练时间甚至放弃自由式摔跤转而努力学习文化课知识以备高考。因此,那些原本较为优秀的青少年运动员在缺乏有效的进阶训练途径后不仅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其竞技水而还会下降。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河南省自由式摔跤技术使用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自由式摔跤站立技术表现为在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熟练性练习和在对抗中不断积累经验的穿腿摔类和过背摔类技术上存在明显不足。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竞技能力参差不齐,水平高低相差过大。河南省自由式摔跤技术使用的手法步法单一,连贯技术少。多数河南省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的竞技心理不成熟。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缺乏吃苦精神,学习热情不高。河南省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站立摔进攻手法单一,方法老套且连接技术少,在各跪撑技术灵活运用方面表现的不佳。
5.1.2制约河南省自由式摔跤技术使用水平提高的因素:
河南省各县市体校的自由式摔跤项目选材难问题尤为严重。人民群众对子女从事较为艰苦、费时、费力的竞技体育运动热情不高。近年来贫困多子女家庭通过竞技体育寻找社会流动的特有现象减少。自由式摔跤费时费力、艰苦异常、身体对抗激烈,容易受伤,极易影响文化学习成绩。部分县市自由式摔跤教练员并非自由式摔跤专项出身,专项执教能力有限,并且自由式摔跤队队员兼项训练兼项比赛的现象严重
5.2建议
为了提高河南省摔跤自由式运动成绩,首先要引进优秀的自由式摔跤教练员进行技术指导。并且体育局应该建立相关规定,限制跨项进行比赛。各市体校可采取本地招生与外地招生相结合的措施以扩大选材面。
参考文献:
[1] 张连强 马忠义。现代摔跤与训练[M].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2] 王春光。从亚洲锦标赛看我国自由式摔跤存在的主要问题[J].山东体育科技 2001(03)
[3] 白玛尊珠。影响摔跤运动比赛成绩因素的综合分析[J].体育 ,2002,(01) .
[4] 胡亦海 屈建华。影响我国摔跤运动发展因素的解析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 2006
[5] 原立仁 杨义光。如何提高国际摔跤的连接技术[J].摔跤项目教学方法的讨论。
[6] 张信波 韦益毅。自由式摔跤连贯技术训练方法初探[J].教练员手记。
[7] 王文辉。国际式摔跤连接技术的影响因素及训练[J].辽宁体育科技 2004,(08).
[8] 孙健。假动作在自由式摔跤抱腿中的运用[J].河南体育学院院报 1999,(12).
[9] 邓晓东 杨志中。论假动作在自由式摔跤抱腿技术中的运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院报2004,(09).
[10] 潘教利 王侃。论摔跤抱腿技术的特点及其运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8,(03).
[11] 张连强。浅析自由式摔跤抱腿手法在比赛中的应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999,(07).
[12] 何文喜。浅谈少年儿童摔跤运动员的选材[J].2000.
[13] 王李乾。浅谈摔跤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和训练思路[J].安徽体育科技 1999.
[14] 周之华 黄海平。摔跤运动员个性特征和选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04).
[15] 张云保。摔跤运动员早期选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6] 殷勤。竞技体育管理[M].河南体育学院自编教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面的10篇河南高考作文题目范文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2016河南高考作文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