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他一身绿绿的外衣,光滑的皮肤,两只大大的、圆圆的黑眼珠,还有那清脆的叫声:呱呱,呱呱。小朋友们喜欢可爱的小青蛙吗?为了让您对于小青蛙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10篇小青蛙教案,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小青蛙教案范文 篇一
关键词: 田间资源 幼儿音乐游戏 教学实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笔者尝试创造或组织一些具有农村田园特色的田间音乐游戏活动,将适合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有效地运用于幼儿园的音乐课程中,拓展幼儿音乐学习的空间。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大胆利用田间资源,文章选取田间资源成功地将音乐游戏巧妙融入其中,形成一种新的幼儿音乐游戏案例。
一、大自然资源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对幼儿来说,大自然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是生动的课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动材料……在农村这个广阔的田地里,有许多自然材料可利用。”为此,孩子们可以在草地上追逐,追赶着花丛中的蝴蝶,倾听着嗡嗡的蜜蜂,也可以到小溪边玩水摸鱼……笔者利用本单位周边乡土资源,在确保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努力开发幼儿教育所需的各种大自然资源。在安全前提下,让孩子们到田野上散散步、看风景、采野花、看青蛙、摘果子……
一直以来,很多教师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往往把配套的文本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来源。其实,基于地方区域特色资源,教师结合教学可行性,完全可以走一条适合地域特色的幼儿园教育课程――区域校本幼儿课程。比如以“乡土”课程的开发为切入口,设计一些贴近农村幼儿生活的教学活动;以某一内容为主题,依幼儿年龄特征,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方案,涵盖各科领域。
二、田间资源运用于幼儿音乐游戏的实践
游戏是儿童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幼儿喜爱游戏不单单是其身心特点的反映,更是其身心发展的需要。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大胆利用田间资源,巧妙地融入音乐游戏,让幼儿音乐课程回归田间。
(一)田间动物类――音乐游戏活动《快乐的小青蛙》
作为“乡土课程”系列中田间动物类的音乐游戏活动,歌曲《快乐的小青蛙》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歌词的内容是幼儿很喜欢的故事。教师在选择使用这个音乐游戏活动时,融活动性、知识性、体验性、趣味性为一体,可以如下安排。
第一环节――导入活动,多角度了解青蛙
幼儿猜谜语:“绿衣小英雄,田间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勤劳动。猜猜它是谁?”教师问,幼儿可以举手回答,然后告知谜语答案。接着,了解青蛙习性是什么,教师题问:(1)青蛙生活在哪里?(2)喜欢做什么事情?根据上面的谜语,幼儿不难理解青蛙是生活在田地间的益虫,喜欢捉害虫,所以教师告诉幼儿要保护它们。最后,了解青蛙的叫声,教师让学生学一学青蛙是怎么叫的,看看谁模仿得像?这个模仿让很多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小青蛙的“呱呱”叫,引导学生练习“呱呱”的节奏。
第二环节――欣赏并学唱《五只小青蛙》
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准备多媒体设备,因为需要播放FLASH、《五只小青蛙》歌词及节奏卡内容。
首先,看《五只小青蛙》歌曲FLASH。教师问幼儿这个动画片好看吗?里面的儿歌好听吗?想不想学习呢?通过这些提问,再次激发幼儿兴趣。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学《五只小青蛙》的儿歌。这里幼儿跟着老师唱儿歌几遍,歌词内容:“小青蛙呀小青蛙呀/在池塘里游玩/东边跳跳西边跳跳/多么快乐逍遥……”最后,为了更好地让幼儿记忆这支歌曲,教师可以用节奏卡练习记忆儿歌内容。
第三环节――《五只小青蛙》表演活动
根据歌曲内容,教师需要让幼儿在一定理解的前提下让幼儿参与《五只小青蛙》表演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将教室场地布置成岸与河的场景,先邀请几位幼儿演示表演,教师做一些指导,然后将幼儿分组,每组8到12人,自由创编表演。
在小组自由创编表演过程中,为了增强表演的趣味性,需要设置一些游戏规则,可以这么设置:(1)一名幼儿组织,其余幼儿全部参与创编表演游戏。(2)青蛙向下跳的顺序可以随机的,但是不能追求快,需要保持一定的秩序。(3)小组与小组之间要进行比一比、评一评。
比一比、评一评问题如下:(1)哪队创编表演最棒?(2)哪队儿歌唱得最棒?(3)哪队儿指挥得最好(不会乱)?队员自评问题:“你们对刚才的表演感觉怎样?”小组互评问题:“你觉得那队最好?好在哪里?”
请为这三个问题中表现好的奖励一颗,最后大家一起在愉快的儿歌中结束课堂。
(二)田间劳动类――音乐游戏活动《捉螃蟹》
作为“乡土课程”系列中田间劳动类的音乐游戏活动,游戏《捉螃蟹》是用来锻炼音乐中的韵律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孩子爱动、爱表现的特点,在寓教于乐中让幼儿仔细观察解螃蟹的生活习性。下面节选自一份教学设计(流程稿):
第一环节――倾听A段音乐,创编螃蟹跳舞的动作
首先,谈话导入活动。教师问:“你们见过螃蟹吗?你们怕螃蟹吗?”边说教师可以边演成一只大螃蟹,目的是吸引幼儿关注本课学习主题。
接着,教师创编螃蟹跳舞的动作,学生跟着学习。
第二环节――倾听B段音乐,创编螃蟹吐泡泡的动作
第三环节――倾听C段音乐,创编螃蟹挠痒痒的动作
第四环节――完整地练习螃蟹各种动作
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创编螃蟹的各种动作,因此这一环节教师要带领幼儿学习躲闪的动作,教师问:“一群小螃蟹在河边玩得很高兴,突然一个人来了,他手里拿着一个螃蟹网?看他是来捉小螃蟹的,小螃蟹怎么办呢?”教师话音未落,一群小螃蟹们已经向四处逃窜,根据刚才表演的动作重新演绎一遍。这个音乐游戏环节让幼儿明白,一旦有捉螃蟹的人来,小螃蟹们就需要找地方躲闪。
此外,有很多适合的音乐游戏活动都与大自然田间资源分不开,例如音乐《蚕豆花》、《风中的小鸭》、《放风筝》等,教师只要认真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大胆把田间资源融入音乐游戏中,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中感知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体验性的音乐游戏活动。
三、结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作为幼儿发展的重要资源。”应用田间资源融入幼儿音乐游戏课程中,进行基础教育的教师需要认真学习,合理创设幼儿所需要的游戏活动内容,充分发挥教师内在潜力,一定能让幼儿音乐教育开出灿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1]钱建良。音乐教学乡土资源的开发[J].中国音乐教育,2007(03).
小青蛙教案范文 篇二
关键词:用字母表示数;任何数;a只青蛙;思维;“鱼渔欲”
课堂大约进行了十多分钟,学习“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后,我接着提出问题:根据儿歌《数青蛙》“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填空,a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这时,下面学生的情绪有些骚动,为了不影响课程进度,我环视了全体学生,然后继续往下讲,课堂气氛恢复了平静。可是没过几分钟,又出现了骚动,有几个学生一边说还一边笑,我顿时非常生气,大吼一声:“李××站起来,重复我刚才提出的问题。”李××勉强能重复我的提问,所以没有再追究他。
我继续提问:陈××同学的答案“a只青蛙(a)张嘴(a)只眼睛(a)条腿”,错在哪里?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学生有些犯疑,在大家踌躇的几秒间,突然看见李××又在和同桌偷偷说着什么,我很气愤!三步并作两步来到李××身边,并下令让他站到前面去。他似乎对于我的突然“造访”感到很不安,畏畏缩缩不敢上前。居然还敢违抗我的指令,我更气愤了,于是将他拉到讲台上,并对他训斥:“告诉我,你刚才说的什么?为什么要在数学课上讲小话?”他十分委屈的样子,小声嗫嚅地对我说:“我与同桌争论,陈××说的‘a只青蛙a张嘴a只眼睛a条腿’没有错。”虽然他说得很小声,但已足够我听清了。
我心中的怒火消退了一些,但还是不耐烦地抛出一句:“说说你的理由。”李××声音稍微放大了一些说:“因为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所以我知道陈××的这个a不是那个a,陈××说的a分别表示1,2,4。”这句话像一个灭火器,瞬间浇灭了我全身的怒火,这句话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的思维,我恍然大悟。此时,陈××迫不及待地脱口而出:“对,我就是这个意思,此a非彼a嘛。”“老师,李××怎么就知道我知道,老师怎么就不知道我知道呢?”
陈××这一问,让我十分尴尬又难堪。是的,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啊,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白“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才是最好的表示方法呢?于是我马上调整我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设计。虽然我没有按照预设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但是在下课铃敲响的一刹那,我欣赏到学生露出天真无邪的笑脸。那是真诚的笑容,那是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这节课我也想到了很多。
1.课前与学生交流,是为了捕捉到与这一课堂更为丰富的信息,把更深层次的教育价值挖掘出来。只 www.kuaihuida.com 有课前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和内心需求,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需而教。而本节课利用歌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已经深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但是就因为忽略了课前调查,导致自己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基础和认知特点了解不足,从而错误地将课堂中的“骚动”进行遏制。这些深刻的教训说明,只有课前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做到“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活动。”
2.要倾听学生的声音,把课堂中的“意外”变为教学资源。当学生用“a只青蛙,a张嘴,a只眼睛,a条腿。”表示时,我没有给予肯定,让如此一个充满想象、极富创造力的想法,便轻易地从我面前滑过,就因为它不是我预设的!一句“陈××错在哪里?”让张扬的思维戛然而止!只有抓住有价值的信息以改变教学的行程,这样才是真正的教学。如果总是把自己学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久而久之,客观上会导致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至于丧失了创造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还得激人以欲,一吨的外在压力不如一克的内在动力。“鱼渔欲”的方式转变迫在眉睫。
小青蛙教案范文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 误区 反思
Who has jumped into the “well”
------Turning over to think about that teachers have stepped into the wrong area of the new course reform
Hao GuiyingMa Huimei
【Abstract】Referring to excellent teachers’ teaching kinescope, the writers have launched the fictive expanding practice in teaching the text, Looking At The Sky From The Bottom Of A Well, but it is pity that they have not got the expectative wonderful result. After turning over to think about it, they have realized that they have stepped into the wrong area of the new cours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ir own planed goal, but they have ignored students’ inherent experience. From that they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to the new course reform.
【Keywords】New course reformWrong areaTurning over to think
在一次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坐井观天》时,其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教师在最后设计了一个想象性拓展练习:“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了井口,一下子惊呆了,它看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其中一位学生回答得最具特色:小青蛙跳出井口以后,一下子呆住了,天空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化工味道,鱼哥哥挺着白肚子奄奄一息……正在小青蛙纳闷时,一张鱼网悄悄向它撒来,吓得小青蛙连蹦带跳地回到了井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呀,好险!”
看到这儿,我激动不已,一幅幅精美动人的电脑课件,学生讨论问题时的热闹场面浮现在我面前,我的耳边仿佛又出现了那句“雪化了是春天”的洋溢着新课程多元性理念的答案。
我上新课程二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坐井观天》时,也模仿教学录像上的想象性拓展练习,以《青蛙跳出井口以后……》为题让学生进行口述。学生有的说小青蛙看到了楼房很高;有的说小青蛙看到了果园里的苹果熟了;有的说小青蛙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有时还有飞机从空中飞过……可是,我期待的精彩答案并没有出现,于是我一个劲儿的引导:“可以联系我们生活实际,如周围日益恶劣的生活环境……”
终于有些学生“恍然大悟”了:“青蛙发现小河变脏了,河里还有玻璃瓶、菜叶!”
可是青蛙还是没有跳进井里,于是我又耐着性子开始引导:“看到这么恶劣的生活环境,你认为青蛙还会继续呆在井里吗?”这时全班同学终于回答:“青蛙又跳回了井里!”
这节课虽然结束了好几天,可我心里一直不是个滋味,因为那只青蛙并没有跳进井里!真正跳进井里的只有我――教师。
反思这节课,我为了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而忽略了全班同学固有的体验,虽然经过了我的一再“启发”,这只可怜的青蛙最终跳进了井里,可是这如何谈得上精彩,即使是精彩的话,那么也是虚设的精彩。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有许多教师走进了新课程的误区。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十分明显,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评价都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的,教师就相当是“填鸭人”,这种角色的局限性显而易见。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自立,便主动让出了“平等中的首席”的位置,甚至不组织课堂教学,退出教学舞台,成为一个奉行“管得越少越好”的“守夜人”,这不利于发挥教师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作用。
合作学习变成了“拉郎配”。新课程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活动,养成善于倾听、吸纳他人意见的习惯,学会合作和欣赏。
有的教师把合作学习当成落实新课标的一种装饰,无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大事小事都要求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成为无米之炊,既费时、费力,又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拉郎配”。
教堂变成了演堂。有些教师夸大了语言交流途径的作用,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交流,既有常规性的阅读,又有演讲、对话模拟、多媒体展示、课本剧表演,课堂教学像跑龙套似的,呼呼啦啦、热热闹闹,但文本的解读时间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少了,对语言的运用时间少了。
我们拼命的呼吸着“新课改”的新鲜空气,可是由于对“课标”里面的理解浮于表面,没有做到真正的理解,又担心自己的课堂教学缺少新意,缺少“课标”新理念,而走入误区,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繁荣景象”,――课堂上追求不正常的完美、虚设。
因此,我们作为处在“新课改”第一线的教师,既不能躺在井底“观天”,也不能跳出井口,不加辨析的呼吸外界“空气”,因为外界的空气也有些是“化工废气”(课改误区),当然更不能因为外界危险而重新跳回到“井”底,重新“坐井观天”,我们要不断学习新课程的新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走出误区,使新课改的天空呈现出一片明朗的景象。
论文提纲
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让学生自立,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便主动让出了“平等中的首席”的位置,甚至不组织课堂教学,退出教学舞台,成为一个奉行“管得越少越好”的“守夜人”,这不利于发挥教师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作用。
合作学习变成了“拉郎配”。新课程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活动,养成善于倾听、吸纳他人意见的习惯,学会合作和欣赏。
有的教师把合作学习当成落实新课标的一种装饰,无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大事小事都要求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成为无米之炊,既费时、费力,又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拉郎配”。
教堂变成了演堂。有些教师夸大了语言交流途径的作用,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交流,既有常规性的阅读,又有演讲、对话模拟、多媒体展示、课本剧表演,课堂教学像跑龙套似的,呼呼啦啦、热热闹闹,但文本的解读时间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少了,对语言的运用时间少了。
小青蛙教案范文 篇四
一、创设趣味性情境,让学生喜学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我经常采用讲故事、念儿歌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巧用故事创设情境。针对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我把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引入课堂。创设儿童化、趣味化的故事情境,将问题融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理解知识。例如,在导入环节,我创设了小猪吃西瓜的故事情境:一天,小猪独自去找食物,它遇到了猴子。猴子说:“这里有两块地,一块地里有西瓜,一块地里没有西瓜。你能算出这两块地一共有多少个西瓜?如果算对了,你就可以摘走一颗西瓜。”这时,老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帮小猪吗?”这个“小猪吃西瓜”的故事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让学生初步感知到零的存在。
2.巧用儿歌创设情境。儿歌因其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受到学生的欢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儿歌的方式来创设情境,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巩固所学知识。例如,一位教师出示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3只青蛙3张嘴……”,让学生接着往下读,学生就会发现:一是读不完,二是青蛙的只数和嘴的张数是相等的。此时,教师让学生想办法用一句话把所有青蛙的情况都表示出来。学生很快想到用字母来表示青蛙的只数、嘴的张数、眼睛的只数和腿的条数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案例中,儿歌在课始阶段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在课尾阶段起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二、创设问题性情境,让学生善思善悟
一节成功的课离不开好的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应当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性情境,让学生在开放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思考带来的乐趣。例如,教师提问:有什么办法使2、20、200相等?有学生想到在数的后面加上单位名称。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2元=20角=200分;有的说,2米=20分米=200厘米。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将后两个式子改成用“米”作单位。于是,黑板上出现了这样两个式子:2米=2.0米=2.00米、0.2米=0.200米=0.2000米。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式子中每个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使他们相等呢?”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生活性情境,让学生学以致用
学生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一位老师巧妙创设生活情境:妈妈和小明去文具超市买书包。妈妈的身上带了128元钱,买一个书包用去98元。妈妈该怎么付钱呢?教师安排两名学生现场表演,一名学生扮演妈妈,一名学生扮演营业员,在表演过程中,“妈妈”从口袋里取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回2元,妈妈将找回的钱放回口袋。教师提问:你能用一个式子把妈妈口袋里剩下的钱表示出来吗?有了演示过程,学生很快想到“128-100+2”的算式。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建构这一算法的模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理解知识的能力。
小青蛙教案范文 篇五
关键词: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
为了适应新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5年教育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出台了“05”新课改方案,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思政教师必须依据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点、需求,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规律,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大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体验式教育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实践教育。它通过受教育者对所处环境的感知理解,产生与环境相关联的情感反应,并由此生成丰富的联想和领悟,在心理上、情感上、思想上逐步形成认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更深层地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成长中的价值;体现了人才的成长与经历的辩证关系,为学生的成长实践拓展了广阔的行为空间。因此,体验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体验式教学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体验式学习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通过体验,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实现融合,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使知识经生命化、个人化而真正变成个体的“精神食粮”,促使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实现其精神构建和个性形成,使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
二 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做法
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给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究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必须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实施。
1 选好问题、案例,让学生“金石开口”。现在学生的思想很活跃,自我表现欲强,在课堂上爱发表自己的看法,说点题外话,老师如果一味禁止,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而体验式教学,主要以案例教学为主,提供了一个具体的问题或情形的真实再现,让学生能够融入一个具体问题的教学环境中。为了使学生“金石开口”,教师需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人生到底有何意义?作为一名班干部如何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怎样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如果知心朋友欺骗你怎么办?上课时把学生最普遍关心的话题抛出让他们去思考、讨论。学生的热情就相当高,大家踊跃发言。之后,教师针对具体问题再谈谈自己的看法。问题通过争辩,就会更加明晰。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由“静听”的记忆变为热烈的“辩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
2 精心设计实验课,激发学生去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部分学生一直都认为比较枯燥,如果再一味地进行理论传授,不仅徒劳无益,往往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慢慢地失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导致上课时没精打采。为了把抽象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作为政治课教师也可以像生物化学课教师一样来上一些生动活泼的实验课。如讲到《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这两节时,可以做以下实验:把一个欢蹦乱跳的青蛙,突然扔进沸腾的水锅,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只青蛙奋力一跃,竟然跳出水锅,安然逃生。然后再把这只青蛙放到一个盛满凉水的锅中,青蛙游得逍遥自在,怡然自乐。这时,在锅下给水慢慢加热,青蛙仍没有察觉,待得青蛙感到水温升高足以危及生命,试图逃出苦海时,它却再也没有了那奋力一跃的力量,只能葬身于锅底。让学生细心观察,慢慢体会其中的道理。同学们在沉思中领会到,人在顺境下,不能像凉水中的青蛙那样,洋洋自得,忘乎所以,而应居安思危,不断进取,这样方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在遭受挫折,身处逆境之际,应像锅中的青蛙那样,顽强拼搏,这样方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 把教学目的蕴涵于“小品”,激活课堂。小品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在思想政治课中利用小品,能让同学们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做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人。如:在讲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时,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自己编写有社会公德的台词,并让他们推荐有表演能力的人来表演,小组展开竞赛。通过此活动不仅在无形之中让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其集体荣誉感。
小青蛙教案范文 篇六
一、运用电教媒体,引情激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最重要、最直接的内部动力,是发展学生智力最活跃的因素。如果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恰当利用电教媒体,能很好地创设情境,激感,渲染气氛,震撼人心。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我用课件设计了一个“数青蛙”的情境。上课伊始,出示一片荷塘,在荷叶上蹲着一只青蛙。接着出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然后课件上又出现了1只青蛙,请学生说出“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学生随着课件,在说出3只、4只、5只青蛙编出的儿歌后,我在课件上出示了满满的一屏幕的青蛙,请学生用一句儿歌表示出来。学生在经过思考、交流后体会到了可以用字母来表示青蛙的只数。
这样生动新颖地导入新课,活泼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产生一种创造的欲望,迫切希望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运用电教媒体,破疑解难
一般的教学中,教师常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挂图、一叠卡片等。课堂上教师在处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问题上通常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便如此,有的学生仍然是一知半解。如果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则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记忆,教学的难点就会迎刃而解,从而取代了传统教学方法。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在处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时,运用课件则可以很好处理这一教学难点。一般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处理这一环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来研究。但是由于操作的材料小棒有一定的厚度,因此即便是两边之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小棒,学生也能搭成一个三角形。教师面对学生的操作现状,很难解释。我在教学时,通过课件演示,两边之和等于第三条边的情况,恰好短的两条边与第三条边完全重合了,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在上面的教学环节里,利用计算机,可以将书本上静止的“运动轨迹”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运动,用动作的形象性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帮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解决“纸上谈兵”的问题。
三、运用电教媒体,提高效率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可以通过各种先进的媒体技术,设计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练习题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来练习,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生通常有意的持续时间很短,课堂中的后20分钟,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情况。那么,要让学生爱学、想学、乐学,最根本的是要从求知活动本身入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就必须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适时适当地去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设置新的兴奋点来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继续保持极佳的学习状态。
在复习乘法口诀时,我将学生照片制成幻灯片,在上课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放出来。每个学生都照得非常顽皮、可爱,每一个照片当中都有几个乘法口诀,学生看自己的照片补充乘法口诀。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在大屏幕上出现时,一下子激动起来。
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差,集中精力听课时间短,但对有兴趣的事物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态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积极参与情境活动。
四、运用电教媒体,发展创新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新授课的教学中,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的表现力,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小青蛙教案范文 篇七
[关键词]体育活动 训练跳跃 激发兴趣 促进发展
怎样让低年级学生有兴趣地练习跳,并使其能够在增加动作难度的基础上巩固跳的技能,是当前低年级跳跃类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模仿小动物是他们很喜欢的事情。青蛙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是他们理解和喜欢的,赋予学生“小青蛙”角色来练习跳的动作,不仅有利于训练其跳跃动作,而且有助于激发其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以体能为主的身心和谐发展。
1活动目标
1.1练习双脚并拢向指定位置跳跃,尝试学习单脚跳和单双替跳,发展学生双脚向前跳和连续跳的能力,锻炼腿部肌肉力量,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
1.2能遵守游戏规则,能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游戏。
1.3体验同伴间一起游戏的快乐,增强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2活动准备
2.1知识:课前了解青蛙的基本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惯。
2.2场地:废旧纸箱、蓝色绿色编织袋或废旧轮胎若干,围成池塘;或用跳绳、皮筋等装饰成小河沟。(在室外选择较平整的场地,用粉笔或其他记号笔在地上画若干类似荷叶的圈也可。)
2.3物品:青蛙妈妈胸饰一个,小青蛙头饰每人一个;小虫子(图片或模型)、小蝌蚪(图片或模型)、呼啦圈(绿色)若干;录音机、磁带。
3活动步骤
3.1激趣、导入、热身。
情景导入:师生分别扮演青蛙妈妈和小青蛙。“蝌蚪宝宝,来跟着妈妈一起游泳吧!游呀游,游呀游,长出了两条后腿,(蹬蹬后腿,踢踢后腿,屈腿压压);游呀游,两条前腿出来了,(抖抖前腿,甩甩前腿,晃晃前腿);游呀游,游呀游,小蝌蚪扭扭屁股,转个圈,摸摸你的尾巴还有吗?小蝌蚪变成什么了?――青蛙!(在轻快的音乐中,青蛙妈妈带着小蝌蚪做准备动作,通过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不仅使学生的身体各关节慢慢活动开来,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也为以下的活动做好了准备。)
3.2练习双脚并拢跳。
(情境创设:今天妈妈要带你们到河对面去捉害虫。你们看,河面上有一些荷叶,我们要跳到荷叶上,踩着荷叶过河。)
3.2.1教师示范跳(两腿并在一起,准备起跳的时候,手向后摆,落地时,手向前摆。)眼睛看着前面的荷叶,两脚并拢站好,屈膝、向前轻轻跳过去,轻轻落地、微蹲,然后站好后再找一片荷叶,看好了再跳过去,这样一片一片跳过去,直到对岸。
3.2.2学生练习,教师个别指导。请能力强的学生示范,其他学生仔细观察。
3.2.3尝试从不同高度的岸边往下跳。在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后,鼓励学生自由尝试从不同高度的岸边往下跳。教师提出跳得高、远、轻的要求,在练习中重点强调起跳和落地的动作方法,注意保持身体的协调性。使每次练习各有侧重点。
3.2.4尝试学习单脚跳和单双替跳。在学生掌握双脚跳动作要领后,鼓励学生自由尝试单脚跳和单双替跳的练习。
(1)单脚跳:一条腿站直,一腿弯曲,紧贴在一腿的旁边。
(2)单双替跳:跳法同上,只是在交替的时候要注意保持身体平衡。学生由双脚的自由跳跃到单双替跳,难度增加,注意跳的时候保持身体的平衡。
(学生初步掌握“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要领后,需要通过游戏或提高难度来保持他们的兴趣,从而巩固跳的动作,避免枯燥的纯动作练习)
3.3开展《小青蛙跳、跳、跳》的游戏,巩固跳的技能。
3.3.1分组游戏。情境创设: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今天我们要到河对岸去捉害虫,看谁能从荷叶上跳到对岸。”学生从起始线开始,从一个圈跳到其他圈里,一边跳一边说儿歌:“小青蛙,呱呱呱,见害虫,抓一抓;小青蛙,跳跳跳,害虫见我跑不掉。”引导学生学习小青蛙的跳跃动作,注意双脚跳的动作要领。看看哪只小青蛙跳得远,他是怎样跳的?请学生说说并个别示范,注意体会手臂和腿的动作要配合才能跳得远。
3.3.2在进行《小青蛙跳、跳、跳》的体育活动中,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改变圈的摆放路线(直线型、环形、蛇形)、圈和圈之间的距离;指导学生巩固双脚跳的动作,尝试练习单脚跳和单双替跳。
3.4放松整理动作――放音乐。
3.4.1师:今天你们这些勇敢的小青蛙,捉了那么多的害虫,高兴不高兴?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庆祝一下吧!(跟着音乐做放松动作)
3.4.2现在,让我们和朋友去分享美食吧!(学生自由结合小组交流活动体会)
4活动建议
4.1学生“从高处往下跳”时有一个向前的冲力,因此,“跳台”不宜过轻,要注重稳定性、安全性、多用性。低年级“从高处往下跳”的高度基本定为20~30厘米。
4.2各个圈之间的距离约30厘米左右,圈的直径约为30厘米左右,并要根据孩子的弹跳能力适当改变圈的大小,改变圈的摆放路线(直线型、环形、蛇形),改变圈和圈之间的距离。
小青蛙教案范文 篇八
小学语文课堂中,即使做好充分准备,也不能避免意外的发生,小学生思维跳跃,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临场发挥能力,才能应对课堂上的“精彩意外”。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意外精彩
在授课过程,有些教师对意外视而不见或者压抑学生好奇爱问的性格减少课堂“意外”,这对学生、国家的发展都是无益的,抑制了学生的天性并且磨灭了学生大胆质疑的性格,不利于国家创新。因此,我们应该善于利用教学中的“精彩意外”,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巧妙教学,让小学语文课堂更为精彩。
策略一:迂回回答,让学生回答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误解课本信息或者思路与众不同,提出不同寻常的问题,如果教师不方便回答,或者如果教师回答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可以反问其他学生,发动全体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让其他学生回答这个学生的疑问,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困惑而不伤其自信心,还可以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机会,引导其他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其他学生表达自己看法的能力。例如,在《小动物过冬》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为什么小燕子不带着小蜜蜂和小青蛙一起到南方过冬呢?”《小动物过冬》一文是以拟人化的口吻告诉小朋友们小动物过冬的习惯,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理解,但是在童话的世界里很难解释,教师用现实的语言进行科普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便可以反问其他学生:“这个问题很有趣,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小燕子不带着小蜜蜂和小青蛙一起到南方过冬呢?”让学生以学生的思维回答。学生可能从小动物的自身特点作答:“小燕子有大翅膀,可以飞很远飞很久,但是蜜蜂翅膀很小不能飞那么远,小青蛙没有翅膀跳那么远也很幸苦,所以小燕子没有带小青蛙和小蜜蜂一起南飞。”这与课文表现出来的信息一致,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带领学生走出误区,让学生发散的思维回归文章重点。或者另辟蹊径地回答:“小燕子的背太窄了,载不动青蛙,而小蜜蜂又需要补充蜂蜜,所以小燕子没有带小青蛙和小蜜蜂一起往南飞。不是小燕子不想帮助青蛙和蜜蜂,而是小燕子很难帮助到青蛙和蜜蜂,而且青蛙和蜜蜂有他们独特的过冬方法。”同样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过冬的方式上,回归课本重点。
策略二:顺水推舟,启迪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学生提出了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但是教师同样不知道答案。闻道有先后,教师不是全知全能的,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扩散,更容易发现生活或者课文中的小细节,提出比较难的问题,这时候,教师不能含糊带过,给学生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而应该表扬这个学生,并且顺水推舟,鼓励他们进行小组讨论、课后调查、查阅资料等等,帮助他们培养求学好问的精神,并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学而思、思而行的习惯,鼓励学生寻求真理。例如,同样在《小动物过冬》一课中,学生可能提问:“河马怎么过冬”“恐龙怎么过冬”“蜗牛怎么过冬”“小蚂蚁怎么过冬”等等,学生甚至可能知道一些教师都不知道的小动物并以此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临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但教师宜保持自身的淡定从容,首先表扬提出问题的学生,夸奖学生知识储备丰富,接着顺水推舟地启迪学生开展课堂互助学习或者课后学习,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我想知道哪些小动物的过冬方式”,集合学生的小组讨论成果后,先让学生看看有没有自己了解的小动物,如果有些学生对名单上的小动物有一定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全班面前分享自己的知识,这样既能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又大大地鼓舞了学生,让分享知识的学生在语文课上获得成就感和快乐,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至于大家都不了解的小动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调查,一部分学生调查动物甲,一部分学生调查动物乙,以此类推,在下一节语文课再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分享,在两节课之间的空余时间,教师需要根据这份名单适当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这样巧妙的处理教师力所不逮的地方,既能表现出教师的谦虚、大气,又能顺水推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策略三:将错就错,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差错,这些差错有可能将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打乱,这时候,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就得到极大的体现。例如,在教授识字课时,学生可能将识字用的小纸片弄散,这时,教师首先需要安抚学生,接着教师可以将打乱顺序的纸片合拢起来,然后告诉学生们:“小纸片被弄乱了,为什么呢?因为它知道同学们都已经掌握这些字了,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认识它们。”教师再带领学生将打乱顺序的字认一遍,既可以平息这场风波,又可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个现象,问学生:“为什么小纸片被弄散了?是不是它们觉得你们学习的还不够努力,朗读得不够认真呀?”委婉的勉励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中。
又如,如果学生的身体突然不舒服,教师需要优先考虑学生的身体,保证学生身体健康。有时这些状况是可以与授课内容相互呼应的,例如,在学习《晚上的“太阳”》等课程时,如果有学生突然表现很难受,教师应该首先询问学生感觉怎么样,如果有需要就要及时委托两三个其他学生送该学生就诊,这样不可避免地会耽误课程进度,但如果教师处理得当,不仅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给学生更大的启迪。例如,在等待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解一些与医学、科技有关的知识,鼓励学生在医学科技方面树立远大志向,向爱迪生学习。当时紧急的情况也与文章描述的内容有关,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当时紧张的氛围。
课堂中的“意外”难以避免,但教师可以在备课时便做好应急的准备,给课堂留白,预留出进行调整的时间,让意外变得精彩,让“精彩意外”为课堂增添更多生机。
【参考文献】
【1】 许晓杰。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方略【J】.课外语文,2014(10)
小青蛙教案范文 篇九
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说真话,表真情,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才能将孩子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动态生成”,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然而由于学生的学段、年龄特征、阅历等条件的限制,并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约束,如果一味地放任,课堂必将没有秩序性,所以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需营造一个平等、和谐而又规范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探究、合作、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事物独立的想法、看法,允许有的放矢。
【案例一】 《坐井观天》教学片断
教师在教学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听了小鸟的话,小青蛙心理产生了疑问,天到底有多大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跟着小青蛙的脚步跳出这口井,去看看外面的天到底是怎么样的?说说如果你是小青蛙,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积极性很高,发言很踊跃。
小青蛙一:“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田野,茂密的深林,起伏的山脉,我简直不敢相信!”
小青蛙二:“我跟着小鸟的脚步来到了山顶,看到了万物都在我脚下,实在是太壮观了,我决定了以后都不回去了!”
这时,教室里传来了“另类”的声音。“老师,如果我是小青蛙的话,我觉得还是井里的环境适合我。”同学们议论纷纷,说是胆小鬼,不敢尝试新环境,课堂气氛一下子冷了下来。然而,我并没有急着安抚大家,反而用一种信任的目光注视着这名学生:“你能告诉大家,作为小青蛙的你为什么愿意呆在井里呢?”“因为青蛙跳出井口以后,来到公路边,它累了想喝口水,却发现公路两边水渠里的水是黑色的,布满了垃圾。正当它准备过马路时,远处传来一只青蛙同伴的打呼声。正当小青蛙为认识新朋友而高兴时,它忽然发现它的新朋友成了车下之魂被碾成了饼,小青蛙害怕极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还是井里安全,所以它赶紧跳回井里。”
接着,又一个“另类”的声音爆发了:“老师,我觉得小青蛙不可能跳出井口。《百科全书》告诉我青蛙的弹跳力再高也不可能是几米甚至是十几米!更何况现在我们地球的地下水位每年都在下降,小青蛙只会离井口越来越远,怎么会跳出井口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学生与自己预设当中的生成相一致时,往往是满意的,心喜的。然而对于那些意料之外的,显得尴尬的答案却显得有些含糊,甚至有避而不谈的想法。而这位教师并没有打断学生的思路,反而充分信任、尊重学生的发言,并适时地加以引导。从而使课堂得以升华,课堂上这种“另类”的声音不正是学生丰富知识的体现,不正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创造性”思维吗?显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你种的是小苗,还你的是一片茂密的知识林。
二、换位思考,以己渡人
课堂的进行不可能像我们预料的那样一帆风顺,即使做好了再充分的准备,预设的再精彩透彻,总有意外发生,要知道学生是一个个性化的整体。新课标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个性就会有质疑,课堂上的个性往往会形成尴尬。其实,课堂上的尴尬,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这就需要教师采取艺术性的处理手段,以智慧来启迪智慧,以生成来应对生成,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这样就会取得预想不到的收获。
【案例二】 《美丽的小路》教学片断
小青蛙教案范文 篇十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性要求。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本文以数学教学为例,谈谈怎样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一、读懂教材是前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基础。读懂教材是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基本线索、基本内容。教师只有读懂了教材,才能把教材“死”的结果变为学生灵活的学习过程,把静态的教材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教师只有读懂了教材,才能从已有的知R和经验出发,设计合理的课堂,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同时,教师只有读懂了教材,才能科学地安排教师的讲授与学生学习的时间比例,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把有限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操作。
二、读懂学生是基础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教师“读懂学生”,是课堂教学达到直面学生现实、动态生成的基础,是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基础。
(一)准确把握学习起点
一位教师在授课前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前测,让学生画出“用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并写上图形的名字”,100%的学生画了平行四边形,43%的学生画的图形中不包含梯形,57%的学生画的图形中包含梯形。让学生从不同的四边形中选出梯形,有44%的同学认为只有等腰梯形才是梯形,其他图形不是梯形的理由是“左右两条斜边不相等不是梯形”;还有35%的同学不认可直角梯形是梯形,理由是“梯形中不该出现直角,左右两边都该是斜的”。由此可以看出,梯形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只是一个特定的样子,多数是用等腰梯形的样子代替了所有梯形的共同特征。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看到真实的图形,从而建立梯形的概念。只有教师全面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只有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有可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二)善待学生错误
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做错题目不只是因为不会或算错。如在教学了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后,让学生绘制一个三角形,标出∠1、∠2、∠3,并按要求标出:∠1所对应的a边,∠2所对应的b边,∠3所对应的c边。结果大大出乎意料,全班60人,只有45%的学生能正确标出来,有33.3%的学生错误,有22.2%的学生看到题目无从下手。针对这一现象,教师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通过与学生谈话查找原因,原来是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没有把概念解释清楚,没有意识到找到顶点所对的边也是难点,而把重点只放在了画出三角形的高上,并没有让每一个学生都找一找角的对边。可见,当学生有错误时,老师要做的不是自己想当然地认为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要读懂学生的思维和想法,并从自己的角度找找原因。真正知道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够对症下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读懂了学生的思维,才能发现学生错误的根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读懂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暴露思维,进而寻找原因和学生学习的生长点,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精彩的生成。只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灵动、精彩的课堂,才是真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课堂。
(三)学会与学生对话
北京前门小学教师吴蕊在上五年级数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有这样精彩的设计:
师:我们放松一下,来说一个儿歌。
学生跟着说:1只青蛙,2只眼,扑通1声跳下水
……
23只青蛙,46只眼,扑通23声跳下水。
师: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儿歌吗?
吴老师在巡视时发现了一些情况,因此,于是摆出来让学生争辩。
师:大家看这位同学写的――x只青蛙,x只眼,扑通x声跳下水。
生3:x表示无数只青蛙,眼表示(做疑问状)……
(师:我猜猜你的想法,无数只眼,不也用x表示吗?)
生3:对!
生1:那也得用2x来表示眼睛。
生4:老师,我认为表示青蛙有几只眼,不一定用2x表示,也可以用y 表示。
师:她改了,不听你的,用y来表示。
生4:对啊,因为青蛙是个未知数,眼睛也可以用y表示未知数。
师:她认为y可以表示青蛙眼睛的数量。
生2:我认为y未必表示眼睛的数量!
生1:y是个未知数,可以表示任何数。
师:对呀,y可以表示任何数呀?
生2:可是y是一个未知数,我想怎么定就怎么定,y不一定非是x的2倍,如果y是x的1000倍,10000倍怎么办?
师:你回答他的问题。
生1:如果x是个单数,那么y可以是个偶数,如果x是个偶数,y也可以是个偶数。
师:可以是个偶数,也可以不是个偶数。4只青蛙,5只眼睛怎么办?
生4:y可以表示任何数(做争辩状)。
生5:如果你用y来表示青蛙的眼睛,别人并不知道是2x的关系呀?
师:你同意谁的?
生5:同意生2的。如果y是34、45呢,青蛙不就成怪物了吗?
生4:哦(有所妥协)那告诉大家y=2x不就行了吗。
师:这样行吗?
生3:那直接用2x多好啊。
师:这样好吗?
生:好。
生4:我改了,改成2x。
在这个辩论的环节中,学生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是否用2倍的关系来表示青蛙眼睛的数量,通过生生之间一次次的纠正,学生最终还是认可青蛙眼睛数量与青蛙只数间存在的2倍关系要表现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吴老师用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彩地引导师生、生生对话,她在“对话”中感悟、理解学生的情感、思维和成长中的需要,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学生分享了成功,获得了知识,得到了情感上的充分满足。
三、学生参与是关键
判断是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关键是看学生有没有参与进来。
(一)让学生尽快动起来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时候,从表面上看去课堂十分精彩,但回过头来,学生的收获平平,究其原因,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是教师这场表演中的配角。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操作活动很少,“把戏不过手”,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了。
(二)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设计的预设,往往会急于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于是有大量暗示性的引导语言,“引”出“标准”答案,心里大快,但事后,学生解题困难,学习效果差。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充分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课堂,一定是生成的课堂,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必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操作的空间。
(三)搭学生互动交流平台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以上10篇小青蛙教案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小青蛙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