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这3篇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办法是来自于快回答的外籍教师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办法 篇一
关键词:教学管理;双语教学;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始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数量逐年增加,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统计结果显示,高等职业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在这中间占了相当的比例。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俨然被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国外合作办学,不仅能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速教育体制的建设,同时也是吸纳国外先进的教育与教学管理经验和方法的重要途径,使高等职业教育在真正意义上与国际接轨。但是,当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仍处于探索阶段,多数中外合作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各个层面都随着合作办学的深入而涌现出不同的问题,本文将针对班级教学管理这一方面,分析探索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班级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问题
生源问题是高职院校中外合作班级教学管理中需要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从近几年的招生情况来看,不难发现,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招生整体质量不高,且生源情况较为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来源问题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班级的学生主要来自普通高中,但是这群学生高考成绩却是参差不齐,导致这些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思想行为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中外合作班级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我约束力差、个性突出等特性,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中外合作班级管理任务更加艰巨。
2.目标问题
中外合作班级的学生个人发展目标存在很大的差异。许多学生选择中外合作班级是为了以后出国留学做打算,试图通过三年的学习加强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最终实现留学梦想。也有许多学生以“专升本”,能找个好工作为目标。除了这些有目标、有理想的学生外,中外合作班级中还有许多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就读,学习动力不足,组织纪律性差,只想混张文凭能力却较差。甚至,更有些学生连混张文凭的目标都没有,只是迫于父母的希望不得不来学校。
(二)双语教学问题
双语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班级教学管理中遇到的另一个难题。
中外合作办学中,外语(此文以英语为例)起到了一个衔接作用,英语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在专业知识领域的发展。但是,高职院校中外合作班级的学生整体英语水平令人担忧,双语教学开展非常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特别是听说写等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学生普遍难以适应双语教学;(2)英语授课、英文教材,直接导致很多学生上课没有听懂,课后也完全无从下手重温知识点;(3)双语教学方法单一,国内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普遍以讲授为主,这对于强调师生互动的双语教学来说极为不利。(4)双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同时还是文化教学,由于学生与外籍教师之间的沟通障碍,多数双语课程由国内教师任课,但是,国内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远远不及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教师,所以,双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没有很好地得到发展。
二、解决高职院校中外合作班级教学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
生源问题是高职院校中外合作班里教学管理的一个“瓶颈”。如何提高生源的质量是目前各高职院校都需要考虑的。招生时设置最低标准可为是一个捷径,但是这个方法终究只能短暂地解决问题,并不是长久之计。唯有提高中外合作班级学生的综合素养才是真正的解决方法。高职院校可以在入学前对中外合作班级的学生进行短期的暑期培训。以英语为主要切入点,加强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例如,在入学前组织中外合作班级的学生到英语国家夏令营。俗话说,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任课老师单一的讲授不如学生的切身体验。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会在不断的体验中逐渐累积,从而使生源问题不再是问题。
(二)英语分层次教学
英语教学一般是以自然班为单位开展的,即采用统一的教授内容和方法,任课教师很难兼顾所有的学生。中外合作班级的学生英语能力参差不齐,而英语能力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双语课程的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下,英语分层次分班教学是解决现阶段中外合作班级管理难的一个必要途径,通过对学生实施“分类指导”,使各层次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和发展。高职院校可考虑采用选修的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英语能力及发展目标自主选择英语教学班级,加强自身相对较为薄弱的部分。例如,英语基础差,但是想出国的,可以选择英语教学初级班;英语成绩好,却不想出国的,可以选择专业英语知识班级等。英语分层次教学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打下语言基础,且对双语教学有一定的适应,为双语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外籍教师与国内教师之间的合作
双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是文化传递。这一因素也造就了外籍教师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存在意义。高职院校应加强外籍教师与国内教师之间的合作,在双语课堂上,同时采用两名教师进行授课(外籍教师和国内教师),外籍教师在课堂中占主导地位,而国内教师则起到了的作用,使双语教学能够发挥其真正的效用。
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一系列教育成果,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外合作办学中隐藏的问题。高职院校中外合作班级学生的一些特性,决定了中外班级教学管理工作中必定存在困难。这些困难制约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班级的发展,我们必须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学生是中外合作班级的根本,我们必须从学生出发,不断改善教学管理方法,只有这样,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之路才能越走越广阔。
参考文献:
[1]郭煜晓。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的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2]魏铮。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外语分层教育必要性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
[3]逯曼。浅谈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英语教学现状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学校与社会,2013.
[4]步光华。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
[5]曹建斌,刘勇。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策略探分[J].机械职业教育,2013:57-9.
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办法 篇二
关键词:民办高校; 外籍教师; 管理现状; 工作动机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154-002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于1999年率先在省内同类院校中获得了外籍教师的聘请资格,并于同年聘请了第一名外籍教师,是云南省内民办高职院校中聘请外籍教师历史最长、人数较为稳定的高校。本文以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为例来分析云南省民办高职院校的外籍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管理现状和外籍教师来滇工作动机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云南省民办高职院校外籍教师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云南省外国专家局关于对2011年度外国文教专家聘请资格单位年检结果的情况通报》文件了解到,据统计,2011年全省一共有99个聘请外籍教师(专家)单位,其中9个单位被暂缓及注销聘请资格,所以合法有效的聘请单位只有90个。在这90个单位中,以中小学、外语培训机构居多,有44所,占总聘请单位的49%,接近一半。公办高校位居第二,有30所,占总聘请单位的33%。民办高校数量次之,有10所,占11%。科研院所、医疗机构最少,只有6所,占7%。
研究发现云南省民办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院校管理层领导国际化意识薄弱,未能完全贯彻领悟和执行省委省政府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对外事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形成与规模相适应的外事办公室和专职、专业外籍教师管理团队。民办高校由于教师工作繁重,外籍教师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既有外事管理工作,又要兼顾日常行政事务性工作,造成外籍教师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外籍教师抱怨频频。
其次,民办高校外籍教师管理缺乏相应的规范,这给民办院校的外籍教师管理工作造成很大不良影响。
再次,民办高校外籍教师管理经费投入不足,管理手段落后。对于地处西南地区的云南民办高校来说,因其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于发达省份,对生源的吸引力不足,办学经费来源主要靠自收自支,要维持学校正常运作已经举步维艰。引进国外智力需要提供优厚的待遇,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民办高校的办学负担。
第四,外籍教师管理人员跨文化管理理论和实践不足,造成文化冲突频发,严重影响了外籍教师任职的信心和积极性。
随着民办高校的稳步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构建规范的外籍教师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我国民办高校提升教育水平和质量的迫切要求,是国际化发展的必然。云南民办高校要切实提升外籍教师管理水平,稳定外籍教师队伍,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国际化人才,以服务于云南省“桥头堡”战略的大局。
二、外籍教师来滇工作原因分析
从1999年到2012年6月,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共聘请有83名外籍教师,其中英语语言类国家外教有70名,占外籍教师总数的比例为84.3%。但是,随着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小语种教学可根据高校学生情况代替英语教学的文件下发后,小语种教师,尤其是东南亚语系外籍教师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这样怀着不同原因的各国教师来到云南,参与到云南高校的外语教学工作中。由于在现实中,云南对他们产生的心理反应各不相同,使他们来滇的工作动机差异性很大,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了解外籍教师的工作动机,对于实施差异性管理,聘请与甄别优秀外籍教师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国内对外籍教师工作动机和心理问题的差异化管理研究及结合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13年聘外经验,笔者归结出外籍教师来云南从教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对云南省地域及文化感兴趣
云南省优越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很多外籍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神秘感。大多数外籍教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从事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后,都会选择到气候和文化适宜的地区进行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领略中国壮丽的河山和厚重的文化,同时也便于全面了解中国社会或教育的情况。所以,云南成为他们来华工作的一大集中地。
2.对云南省的教育教学感兴趣
云南省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严重滞后于省内城市,与其他国内发达城市更是无法比较。有的外籍教师是为了了解落后地区的教学情况,以便服务于边疆的外语教学;也有的外籍教师对云南的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感兴趣等等原因集中到了云南。这一类型的外籍教师很愿意在云南的学校进行教学工作,提升自我的同时,了解民族文化。
3.出于就业与丰富人生阅历的双重考虑
外籍教师来到云南高校工作,既可以解决一段时间内的就业和签证问题,又可以利用节假日免费或自费游览省内外的人文自然景观,体验各地不一样的民间生活,充分领略彩云之南的无穷魅力,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增长了见识,愉悦了身心,这种抱着就业与丰富人生阅历双重考虑的外籍教师所占比例是最大的。
4.对工作单位特别有兴趣
有的外籍教师特别注重工作单位的校园环境和文化积淀,学校是文化的传承阵地,是地域文化和特色文化的集中地,比如与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这所年轻的民办学院相比,很多学识渊博的外籍教师更愿意到云南大学任教和搞科研工作,云南大学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他们,即使花费较低的招聘成本聘请的外籍教师素质相对都要高
5.出于“打工”的想法
近年来,互联网、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拉近了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距离,使得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普遍。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外语人才,高校聘请外籍教师的力度大幅增加,但是在聘请外籍教师过程中急功近利的现象较为普遍,外籍教师构成参差不齐的现象在独立学院和专科高等学校中最为突出。
6.工资待遇的吸引
与一些公办高校相比,外籍教师更愿意留在工资待遇相对较高、管理较为灵活的民办高校任教。待遇的优越性和人性化管理使得外籍教师们都是举家来到这里,增加了外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外籍教师的聘请是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必然。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尤其对于地处西南边陲与东南亚国家接壤的云南省民办高校来说,外籍教师的聘请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机遇。云南省民办高职院校要立足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根据外籍教师不同动机,取长补短,知人善用,真正为云南组建多元的文化教育格局服务,为促进云南经济发展服务,为实现云南成为对南亚东南亚的“教育桥头堡”服务。
参考文献:
[1]韩莹,孙福广。我国高校招聘外籍英语教师存在问题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8:43-44
[2]曹骑豹,殷国强,刘雅等。全球国背景下跨文化交流与跨文化教育及民族文化 的整合实践[M]上海: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3]高等学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教技[2012]4号) [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
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办法 篇三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 问题分析 民工子弟学校 制度改革
一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失学率高达9.3%。这就意味着,全国有近200万流动儿童失学,辍学,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这些数字无不令人触目惊心,而且据预示这些数字还会随农民工数量的增长而不断上升。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大概分两种渠道:一是进入城市公办学校,这也是目前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主要渠道。另一种就是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有多种形式,其中民工子弟学校是民办学校中的重要一支,由于这些学校收费较之公办学校和其他民办学校要低廉的多,尽管教学设施很简陋,但对大多数不富裕的农民工家庭来说不失为一种无奈的次优选择。据中国青年报2004年2月21日的消息得知,就拿比较发达的上海来说,目前上海外来流动人口子女人数为32 万余人,其中在上海市公立学校借读的约为12.3万人,占38.5% ;现有民工子女简易学校481 所,在校借读的约为19.1万人,占59.8% 。来自北京娱乐信息报的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中的学龄儿童共有24万人,其中有6.8万流动人口子女在打工子弟学校上学。从上面数据不难看出,民工子弟学校在吸收民工子女接受教育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分析
1、教育歧视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上。尽管政府一再三令五申,督促当地政府吸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然而,当地政府实施起来却大打折扣,给农民工子女进公办学校上学附加了许多额外条件。一是收取高额的借读费,对于大多数农民工家庭来说,这无意于提高了农民工子女进公办学校的门槛。大多数农民工家庭,本来就属于弱势群体,处于城市社会的最底层,甚至很多家庭还处于低保水平,温饱还有问题,根本无力承担这高额的借读费。据上海统计局2003年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大多民工的月收入比较低。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88%。而上海市教育局规定公办学校的借读费为每学期170元。在子女教育费用上,大多数民工家庭一年的开支为1500――2000元左右(含学费和杂费),对这样的开支,50.7%的家庭认为比较重和较重,43.5%的家庭可以负担。这不难看出,一半以上的农民工家庭尚处于贫困的边缘,对负担这种借读费表现的很吃力。收取借读费这只是第一到关卡,将许多农民工子女关在了公办学校之外。二是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需要办理相当复杂的手续。如有的学校需要提交“五证”,有的学校需要提交“三证”,但客观上讲,相当多的打工者现在没有这些证明,即使所有手续齐备了,还要给公办学校交一笔对农民工来说是非常可观的赞助费。否则,就有可能被拒绝入学。经过层层把关,进入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农民工子女很多是从农村学校转来的,底子较差,在插班以后,无疑会影响到整个班的学习成绩,这召至许多公办学校老师的不满,从而导致许多老师对民工子女的歧视,对他们的学习不闻不问,再加上来自一些城市学生的歧视,民工子女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学习成绩也变得更加糟糕。
2、民工子弟学校发展问题
民工子弟学校是除公办学校以外另一个吸收民工子女的重要渠道,但在其发展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一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直接导致学校的教学硬件和软件设施极其落后。民工子弟学校不像公办学校那样有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以及学校长期的积累,大多数民工子弟学校都是靠自己筹资,或通过社会募资的方式来支持学校的发展,资金来源非常不稳定,影响着学校的发展。而且都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根基甚浅。据对上海市民工子弟学校的调查,这些学校的校舍、课桌、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设施普遍不足甚至严重不足。
二是民工子弟学校开设大都不规范,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经过教育部门的批准后建立的,很多民工子弟学校至今仍处于“无照经营”状态,时刻面临着被取缔的危险。目前,北京市取缔了一些所谓不规范的民工子弟学校,引起激烈的争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北京有关政府部门认为这些学校达不到规定的所谓的办学条件和标准而加以取缔。这对于那些在此就学的民工子女而言,无异于断送了他们上学的出路。民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是现行城乡二元结构的教育体制下的一种无奈的次优选择。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采取扶植指导的态度,而不能简单地以城市现代化中小学的所谓标准来决定取缔与否。
三是民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师资水平低。民工子弟学校在人们眼里都是一些不入流的学校,学校教学条件差,待遇低,学生素质低,升学率更差,这都成为大多数教师不愿进入民工子弟学校的原因,民工子弟学校招来的教师,可谓良莠不齐,有一些退休老教师,民办代课老师,还有好多初高中毕业的失业工人,其中大部分都没有经过严格的教师培训。即使这样,许多民工子弟学校仍然师资缺乏,往往需要一位教师来教多门课程,教师本身的水平本来就有限,教一门已是勉为其难,带几门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以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学校为例,该校的教师主要是招聘刚毕业的大专、中专、高中毕业生,其中80%左右是从外地招聘来的,在教师中经过专门训练的只有25%左右,由于教师中师范学校毕业的很少,因此,大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教法等方面的训练,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另外,这些教师尤其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缺乏训练,这些课的开设存在很大困难。
(二)原因剖析
1、城区政府的排外倾向
根据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精神,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农民工子女自然也不例外。大城市接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更何况农民工的大量输入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于农民工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中国经济学家的共识是21%。照此看来,农民工理应“分一杯羹”才是,然而城区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希望农民工子女占用本地义务教育经费。一方面这种做法并不违背教育法,因为当地政府没有义务承担非本地人口的教育经费,按现行《教育法》应由户籍所在地政府承担他们的教育经费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民工流动状况相当复杂,而这方面的相关政策还不完备,城市无论在教育资源分配,还是教育设施等方面都优于乡下,一旦放宽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条件,使民工子女大量充斥公办学校,不但会使城市公办学校教育质量大大下降,还会刺激更多的农民工子女涌入城市,给当地政府带来更大的压力。
2、政府缺乏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植与管理
近些年来,民工子弟学校发展较快,但依然存在较多问题,究其原因,除了自身存在的一些原因外,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政府的。一方面政府缺乏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植,民工子弟学校完全是在自力更生,政府很少拿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来帮助他们。另一方面,政府缺乏对这些学校的规范引导。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往往照本宣科,而且做事过于武断,动不动就将一些所谓不符合办学条件的民工子弟学校取缔,而不是因地制宜的引导他们走上正规的渠道。
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教育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流动人口的相关管理政策与法规尚不完备。目前,国家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思路,如户籍制度改革,学籍制度的改革等,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形成成文的法律法规。加之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情况相当复杂,流出地政府与流入地政府之间又缺乏配合,职责不清,使得农民工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也给政府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二是现行的义务教育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基础教育由当地基层政府负责,也就是说,适龄儿童少年应该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所需教育经费由国家和户口所在地政府共同承担。这样,对流动的农民工子女而言,就成了现行义务教育体制下的真空地带,他们随着打工的父母进城,可户口问题无法解决,流入地政府就可以《教育法》中教育经费只分配给常住居民为由而拒绝他们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也成为一些城市公办学校收取农民工子女借读费的一个理由。而流出地政府也会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出纳给流入地政府相应的本地外出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
三对策及建议
3.1对现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优化教育管理
一是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这是解决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现行的户籍制度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它在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却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方面,在教育方面的发展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国家分配给城市的教育资源要远远多于乡下,再加上城市和农村经济基础存在很大的差距,使得城乡教育发展水平极其不平衡。而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问题难以解决也正是由于这种户籍制度的存在。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打破这种户籍制度的城乡二元体制,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结构,实行城乡一体化的新的户籍制度,并以大城市为中心建立起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制度,才能有效解决农民工的这一难题。
二是打破现有的义务教育经费分配体制,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基础,实行新型的教育经费分配体制。目前我国实行的教育经费分配体制是以现行的户籍制度为基础的,适龄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经费由户籍所在地政府和中央政府共同承担,城市农民工子女没有常住户口,因此理论上无法享受当地的教育经费。因此只有打破这种以户籍为基础划拨教育经费的不合理的体制,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基础,建立流动子女的流动户口档案,并依此由中央政府和流入地政府共同承担教育经费。
3.2降低流入地公办学校的门槛,接纳更多的民工子女接受教育
这是目前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实行的是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办学体制,全日制公办学校是学生就学的主渠道,对于农民工子女而言也不例外。因此,当地政府就应该一视同仁,适当放宽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条件,简化农民工子女入学手续,并逐渐减少公办学校收取民工子女借读费的数量,并慢慢加以取消。加强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关心,对一些较贫困的农民工子女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取消那些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对特困家庭子女实行减免学费,进行经济补助等,不断为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公办学校的教师应不断加强职业道德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强自身的修养,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对自己的学生一视同仁,不管他们出身如何,都要倍加爱护,这样才会使那些农民工子女消除心理的芥蒂,克服不健康的心理,找回属于他们自己的真正的生活,幸福快乐的成长。
3.3政府应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植和管理
各级政府可以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民工子弟学校以大力支持。人力方面可以为民工子弟学校免费配备培训人员,开设教师培训课,加强教师教育教学方法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这些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物力方面政府可以给这些学校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如提供无息贷款,低价出售给学校用以扩建校舍的用地,可以给这些学校免费或低价配备一些较先进的教学设备,捐赠桌椅,实验设施等硬件设施。还可以鼓励民间集体和企业向他们捐款捐物。财力方面可以适当拿出一些教育经费补贴这些学校以缓解这些学校财力的紧张状况。
除了扶植民工子弟学校发展以外,更加要重视对他们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规范化并不意味着整齐划一,非要以当地公办学校的标准来衡量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规范与否,而是要因“校”因“时”制宜,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学校,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制定符合这些学校情况的标准。不须一切向公办学校看齐,也并不意味着对这些学校的放纵,相反,要严格加强对这些学校的管理。
【参考文献】
[1]申书厅.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弟学校在“普九”中扮演的角色[J].职大学报2004(3).
[2]范国平,邵栀兰,余云丹.农民工城居子女读书难问题成因探析[J].黑河学刊,2006(1).
[3]蒋国河,闫广芬.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3篇高校外籍教师管理办法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外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