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爬天都峰教案(优秀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快回答整理了15篇爬天都峰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爬天都峰教案。

《爬天都峰》教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三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1~7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

四、教学资料准备

1、教学挂图。

2、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激趣。

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挂图。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4)小结,悟理。

2、学习3~5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2)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小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

3、学习第6~7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

(3)拓展,启发想象。

(4)指导朗读。

(通过创设的语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达到文本合一的境界,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学习如登山,我们只有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凭着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才能攀上知识的高峰。

(四)布置作业

把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 篇二

设计背景:

为了贯彻新的课改理念,配合新的课改理念的实施,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翻新座位安排形式,到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再到引入探究性学习……课堂上真是五花八门、热闹非凡。尤其是在公开教学中,教师们更是追求形式新颖独特的教学,甚至是以作秀来吸引眼球、用噱头博得掌声。而学生们到底学得怎么样,学会了什么,教师却无暇顾及,真可谓是教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学得迷迷糊糊。为此,崔峦教授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语文教学。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要充分考虑如何才能让自己教起来轻松,让学生学起来扎实。

教材简析: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描写,向我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通过对话的描写,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感是本文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会认“陡” “攀”等六个生字,会写“爬”“峰”两个生字。

2.初步体会“我” 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天都峰险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书写生字

1.出示天都峰的图片:小朋友,还记得黄山奇石里的金鸡叫天都吗?请看

大屏幕,这就是有名的天都峰!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感受爬天都峰的滋味。

2.板书课题,书写课题中的生字:爬、峰

3.齐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里都写了谁去爬天都峰?请小朋友自己去读读课文,把生字和多音字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学生读好后,让他们再次读读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

3.老师觉得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了,谁愿意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4.指名读,给生字和多音字正音,简介鲫鱼背。

5.课文写了谁去爬天都峰?指名说“我”是一位――板书:小朋友

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爷爷?板书:老爷爷,课文是怎么写的?(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

三、体会“险峻”,背诵积累

1.这一老一小都来到了这座奇险无比、令人生畏的天都峰,(板画:天都峰),准备迎接挑战,课文又是怎么描写这座天都峰的?请你们读读第二自然段,划出句子。

2.谁来读你划出来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句子: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①自由读这两个句子,特别是哪些词体会到天都峰险峻?圈出来。

②指名说,板书:笔陡、挂;

笔陡:陡是生字,请看老师写这个字。这样笔直陡峭的山峰就叫笔陡。

齐读词语。

从天上挂下来:正因为山峰如此地笔陡,石阶旁边的铁链才会像从天上挂下来一样。

③指导朗读:

第一句:天都峰直入云宵啊!齐读。

天都峰高1829米,而我们的教学楼只不过几十米!再次齐读。

第二句:这么高、这么陡的石级,你能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④背诵写天都峰的句子。

4.小朋友站在这么笔直陡峭的天都峰下,她会怎么想?

指名说,师:她的心里直――发颤。你能给发颤换个词吗?

四、体会一老一小的不怕困难、互相鼓励

1.此时小朋友的心里非常害怕,那最后有没有爬上去呢?课文哪一自然段告诉我们?齐读第7自然段。那究竟是谁使她克服了害怕,爬上了天都峰?(老爷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小朋友和老爷爷的对话吧。

2.自由读课文 3――5自然段,当小朋友和老爷爷见面时,他们彼此都问了对方同样的一个问题,请你们找出来。

指名说,出示: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两组互读对话,师:简单的问题,却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并不平静的内心,他们在问对方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指名说,引读问题

师:他们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信心,决定克服困难,爬上去,所以老爷爷也

点点头,说(引读):对,咱们一起爬吧!

3.师生合作读课文 3――5自然段。

4.他们说爬就爬,瞧,“我”爬得多用劲!出示第六自然段,自由读,找出

哪些词可以看出“我”爬得很用劲?圈出来。

指名说,谈感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攀(这么陡峭的山峰,一不留神就会掉下来,必须得紧紧地抓着这铁链,怪不得 “攀”字下面是一个手,)板书:手脚并用

5.朗读:这么险峻的山峰,小小年纪的我却能克服困难,坚持爬上去。谁能读好这个句子?自由练――指名――齐读

6.引读:老爷爷也会和我一样,奋力――一会儿――一会儿――

7.我和老爷爷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会互相说些什么鼓励的话?

8.听了彼此的鼓励,他们坚持爬呀爬,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齐读第7自然段。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写下来。

学生自由写――指名说

五、课堂小结

是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付出汗水,怎能爬到峰顶?(板画:箭头)相信爬到峰顶后的这一老一小会无比的喜悦,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去分享吧!

反思评析:

语言和思维是语文课的双翼,一堂好的语文课要给学生充分语言实践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语言;同时还应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在发展语言和训练思维的过程中,还应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爬天都峰》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就是以此为理念支撑进行设计的,教学中我试图让学生在语言、思维、情感这几方面都有所收获。

一、扎扎实实地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

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语言是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的教学任务,一节好的语文课应是学生的语言有所发展的课。

1.扎扎实实学字词。《爬天都峰》是三年级上册的课文,学生正从低年级向

中年级过渡,课文中有些生字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字词的教学教师还应该比较注重。在揭题环节,我就让学生拿起笔来写写题目中的生字“爬”、“峰”,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写字时间。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我结合课文的讲读进行教学,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的难度,又提高了效率。比如“笔陡”这个词语结合板画进行理解,“发颤”结合语境通过换词进行理解,“攀”字根据字形来理解等。

2.扎扎实实背句子。背诵是积累语言的方法,学习语言需要适当的记忆。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词语和句群,乃至一篇篇精致的美文,会给他的语文功底打下坚实的基础,语言运用能力也会随之提高。《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中的两个句子准确、形象、巧妙地将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描写了出来,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教学这两句话时,我让学生在充分感悟、朗读的基础上,及时地让学生进行了积累。

三、灵活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构成智力教育的各要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占据着核心地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1.挖掘课文空白,发散思维。课文往往会留着一些空白,教师如果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空白点,巧妙地设计问题,给学生创造“填补”空白的机会,这样学生就有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思维能力也将得到训练。《爬天都峰》中的“我”和老爷爷在问对方“也来爬天都峰”时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空白点,于是我设计了“小朋友和老爷爷在问对方的时候,他们的心里又各自在想些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在思考、组织、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散。

2.创设学习情境,发散思维。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爬天都峰》第六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在攀登天都峰时的情景,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体会“我”攀登时劲头十足后,让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之后,我语锋一转:“老爷爷这时候也是在努力地向上爬着,他也像这位小朋友一样。”接着进行引读:“老爷爷也是奋力──一会儿──一会儿──。”在这样的感情朗读和创造性引读中,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努力向上攀登”的情境,在这个时候让学生来说说“小朋友和老爷爷在爬天都峰时会互相说些什么鼓励的话”,他们肯定会思维活跃,语言流畅。

五、自然而然地熏陶学生的情感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但是我们不能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而应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爬天都峰》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在自然而然中受到熏陶的。

作好铺垫:要让学生感受老爷爷和小朋友那种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品质,在设计教学时必须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天都峰是多么险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攀登天都峰的困难有足够的认识。因此教学描写天都峰的句子要充分,给学生作好情感铺垫。

读中感受: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我们教学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感染。《爬天都峰》的教学中,我设计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朋友和老爷爷那种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信心。

说中感染:《爬天都峰》除了让学生感受不怕困难的品质,还告诉学生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我通过让学生说说“老爷爷和小朋友在攀登过程中会说些什么鼓励的话”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行为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

《爬天都峰》教案 篇三

片断一:

师:同学们,大家在较短的内容就能把课文读通顺了,在读课文当中,哪些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1:小朋友和老爷爷的对话。

师:这是你的读书感受。

生2:第六自然段爬天峰。

师:你们都是这种感受吗?

生:是。

(通过学生自主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会读而非老师要我读,并改变以往的提问 “课文讲了什么内容?”为“哪些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比较宽泛的提问,并且能激发学生的真正主体意识,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根弦。

片断二:

师:那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生:犹豫?

师:把话说完整。

生:犹豫是什么意思?

师:相信你在读书中能解决。

生:石级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他?

生:就是楼梯的样子一层一层的。

师:还有问题吗?

生:汲取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有价值(师板书:汲取)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那首先我们来看看大家都比较熟的天都峰。

出示:我站在天都峰……

师:老师教给你们一些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把你想像的天都峰用最简洁的线条画出来。看谁画得最快,最好。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产生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每个人提出的问题又转给其他同学思考,讨论,表达,交流,形成一种学习氛围浓厚、对话交流、思想碰撞的课堂气氛。在学生自然生成的问题上,结合课文,让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体会天都峰的陡、险。)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爬天都峰》教案 篇四

一、教学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通过“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登上了天都峰的事,告诉我们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应当把教学重点确立为:弄清“我” 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读懂爸爸的话。基于上述认识,我在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内容,了解行文顺序和认识天都峰的又高又陡,并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第二课时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出的学生的疑点为线索,解决教学重点;第三课时安排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有单项的、综合的,口头的、书面的,必做的、选做的……以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的目的,并让全体学生都有所得。

下面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做进一步说明。这课时有四个大的教学步骤:

1.复习回忆,再现天都峰的高和陡;

2.深入读议,理解小妹妹受老爷爷鼓舞登山的过程;

(这是扶,实际上是学生体会小妹妹会从老爷爷身上汲取力量,解决教学的第一个重点。)

3.启发想象,理解老爷爷受小妹妹鼓舞登山的过程;

(这是放,实际上是让学生体会老爷爷会从小妹妹身上汲取力量。)

4.总结全文,体会爸爸说的话。

(在前两步基础上,学生理解爸爸说的“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就不困难了,教学的第二个重点也顺势解决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书中教给学习的方法。

在本课设计中,读书贯穿了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试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弄清“我”是怎样爬上天都峰时,设计了几个相关问题:(1)小妹妹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她看见了老爷爷,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让学生静下心来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第六自然段讲的是“我”受老爷爷精神鼓舞,不怕困难,奋力向峰顶攀登。为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奋力”一词,首先,指名读本节,其余学生感受“我”是怎样不怕困难爬天都峰的;再让学生自读,找出体现我“奋力”爬的词句,并理解这些词句;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感受,带着自身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以指导学生读书为主线组织阅读教学活动。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体潜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在学生活动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全班学习这一形式,而是以个体的独立学习为主,加强同桌及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机地把各种方式恰当地安排、组合,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使学生们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

3.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出老爷爷爬天都峰的思想变化及攀登天都峰的具体过程,但学生们可以凭借前面理解到的小妹妹在老爷爷鼓舞之下爬上天都峰的那些认识,在自己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而且如前所述,老爷爷在小妹妹的鼓舞下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又正是体会爸爸说的“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一个方面,因此这里可以作为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设计了一组想象思考题:(1)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塑造老爷爷奋力登山的生动形象,从而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生:爬天都峰。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是:天都峰有多高,它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这个问题已经解答了。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请翻开书,一起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生齐读第2自然段。)

师:读得好。(多媒体出示天都峰画面)天都峰真高啊!峰顶在云彩上面哩!天都峰真陡啊!登山的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通过引读课文、观察课件画面和教师语言描述相结合,使天都峰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生动地再现。这样的开讲紧扣课题,承前启后,显得较为干净利落。]

师:但是,小妹妹、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同学们,上节课你们还提出了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呢,是什么力量使他们爬上天都峰的呢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这也是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要解答的主要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请你们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听一听小妹妹是怎么说的。

(生自由读,师巡视检查。)

[简洁的过渡性谈话自然而巧妙地引出学生质疑中提出的关键问题,顺势揭示本课时的学习重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又从问题自然引入具体语言文字,切入简捷,起点恰当,内容具体。]

师:小妹妹说了什么

(指名读小妹妹的话)

师:好,请坐。小妹妹说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小妹妹的话)

师:她说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请你说。

生:是因为她爬上的时候,她……

师:她怎么样啊

[再提示学生联系写天都峰 “陡”的语句去深入体会小妹妹的感受,切实、具体、全面,使学生的体会自然、贴切。]

师:来到天都峰脚下,小妹妹犹豫了。那当她看到老爷爷时,心里又怎么想呢请你来说。

生:她看到老爷爷的时候,她应该想,我这么小的年纪,来爬天都峰,会害怕。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还要来爬天都峰,他都不害怕,我应该鼓起勇气来爬上天都峰。

师:你是说老爷爷的勇气鼓舞了小妹妹。她还会怎么想呢

生:小妹妹看见老爷爷,是这样想的,她想老爷爷那么大年纪了,还来爬天都峰啊!

师:她感到怎么样啊

生:她感到心里就不怎么害怕了。老爷爷那么大年纪,还来爬,自己那么活跃,怎么没有胆量爬呢

师:说得真好!对,老爷爷不怕,小妹妹也不怕!你们是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年纪很大的老爷爷呢你读。

生:我从“比我爷爷还大哩”这里看出来这个老爷爷比她爷爷还大。

师:还从哪儿看出老爷爷年纪很大

生:我从“白发苍苍”看出来老爷爷的年纪很大。

[组织交流讨论时,教师既能及时肯定学生正确的答案,又不断要求找出“是从哪儿看出”的,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落实到了语言文字上。]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通过读表现出老爷爷年纪很大。

(生齐读相关句子)

[通过读表现理解,增强体会,不失为较低年级学生阅读理解的好办法。]

师:你们从哪儿看出这位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呢

生:我是从“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和“老爷爷也点点头:‘对,咱们一起爬吧!’”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

师:你真会读书。这是她发现的,你又从哪儿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请你读。

生:我还从“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这里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

师:同学们会学习。你们又从哪儿看出小妹妹这时下定决心,自己也要爬天都峰了呢

生:我是从“我不再犹豫”这里看出小妹妹要爬天都峰。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完整,好吗

(生读句子,师相机板书:不再犹豫)

师:请你们通过读让老师感受到小妹妹不再犹豫了。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小妹妹下定了决心,应该读得再坚决一点儿,再读一次。

(生再读相关句子)

[这段教学始终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体会思想变化,突现出语言内涵,达到深入理解,训练了学生深究语言的能力。]

师:小妹妹看到老爷爷要爬天都峰,不再犹豫,下定了决心爬天都峰。她怎样爬天都峰的呢在书中去找答案。你来说。

生:她是奋力向峰顶爬去。

(板书:奋力)

师:“奋力”是什么意思你说。

生:“奋力”的意思是拿定主意。

师:拿定主意是不再犹豫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想想“奋力”是什么意思。你说。

生: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

师:对,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出体出了全身的力气呢自己试一试。

(生试读)

师:请同学们读。

(生齐读)

师:我怎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呢往下读。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攀着铁链上”。“攀着”是什么意思

生:“攀着”就是紧紧抓住东西使劲爬上去。

师:那“攀着铁链上”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用力抓住铁链往上爬。

师:理解得好!那“攀着铁链上”怎么读。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攀着铁链上”)

师:是使劲儿抓住铁链往上爬。再用点儿力,读。

(生再读)

师:读得好。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她为什么要紧紧抓住铁链往上爬请你说。

生:因为天都峰很陡,如果不紧紧抓住铁链上,就会掉下来。

师:说得好!她联系了天都峰的陡来考虑。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要是小妹妹不抓紧铁链,她会摔下来的。

师:那“攀着铁链上”该怎么读,一起读。

(生齐读)

师:多险啊!再读“攀着铁链上”。

(生再读)

师:读得好!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真有力气!那“手脚并用向上爬”又是什么意思呢你说。

生:“手脚并用向上爬”的意思是手和脚一起用力向上爬。

师:说得对!小妹妹为什么要手和脚一起用力向上爬

生:因为她不手和脚一起用,她就会摔下来。这样比较安全。

师:这是你的理解。还有吗

生:因为如果她用两只脚走的话,有时候脚会走累了,她用手一起爬的话就比较省 力。

师:有感受。你还怎么想联系天都峰又高又陡来想想。

生:因为天都峰那儿铁链是直下来的,不“手脚并用向上爬”,只用脚爬,是爬不成的。

师:噢,有道理。那我们来读“手脚并用向上爬”。

(生齐读)

师:读得好。小妹妹就是这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板书:奋力攀登)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个自然段。

(生自由练读第6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得多好啊!我们再一起读。

(生齐读第6自然段)

师:小妹妹就这样奋力向峰顶爬去。下面,老师接着念,同学们看到第7自然段,请注意听:“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你发现老师念的和书上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少念了个“终于”。

师:那句子中有了“终于”这个词,让你感觉到什么呢请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试读体会)

[教师有意读掉“终于”,让学生去发现,进而体会句子中“终于”这个词的作用,感知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把听力的训练与语感的训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他们爬得很累,很不容易。

师:理解得好!还有吗

生:我体会到他们爬呀爬,最后终于爬上了峰顶,他们感到无比的喜悦!

师:这个词用得好!那你能把你的体会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生有感情朗读句子)

师:读得多好啊!同学们,拿起书,一起读。

(生齐读)

师:老师看到有的孩子读的时候笑眯眯的,就像自己也爬上了峰顶一样。请大家再读一读。好多小脸儿都笑起来了,多可爱啊!

(生齐读)

[对“小妹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教师启发学生紧紧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从抽象的“奋力”,到具体的“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再到“终于”包含的艰辛与喜悦,有词句意思的理解与指导,有读的训练,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体验的表达。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内容理解步步深入,语言训练落实到位,情感体验贴切、细致,问题解答巧妙、自然。]

师:同学们提出的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所以,小妹妹说——请女同学读。

(女生读小妹妹的话)

[通过前面对三个小问题逐步深入、具体的理解,对“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也就水到渠成,自然地迎刃而解了。这时再读小妹妹的话,既是呼应首尾、贯通始终,又是加深感受、强化理解。]

师:那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老爷爷爬上峰顶后说的话。

(生自由读老爷爷的话)

师:老爷爷说他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呢

生:老爷爷是小妹妹的勇气鼓舞了他,他才爬上天都峰的。

师:理解得好!你能不能用老爷爷的话来说一说。

(生读相关句子)

师:一起读。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课文中没有具体告诉我们老爷爷怎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但你们只要仔细读书就能体会出来。请同学们静静地再认真读第2至7自然段。(多媒体出示思考题:(l)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生默读,师巡视、指导。)

[这三个思考题参照了前面理解“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的三个小问题,为学生成功想象提示了思维的顺序,想象的方向。]

师:想好了自己说一说。

(生自由练说)

师:说完了以后,孩子们可以讨论一下。

(生分组讨论,师巡视倾听。)

师:很多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你们对哪些问题感受深,就说哪些问题。哪个同学愿意先说

生:他看到小妹妹心里会想,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妹妹这么小的年纪还来爬,可能爬不上去吧

师:老爷爷看到小妹妹这样想,是吗下来再静心读读老爷爷的话,再想想。——还有吗

生:老爷爷站在天都峰脚下,心里会想,我这么大的年纪,能爬上天都峰吗

师:你能联系天都峰的高和陡来想象,很好!——还有吗

生:老爷爷他看到小妹妹以后,心里会想,小妹妹年纪这么小,爬得上去吗再看看我年纪这么大,肯定能爬上去。这时,他不害怕了,心里充满了信心。他想,他一定会爬上去的。

师:老师发现不少同学觉得老爷爷一开始就敢爬天都峰,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老爷爷说的话,一起读画红线的部分。

(生齐读)

[教师发觉部分学生对课文理解有误,没有敷衍过去,而是立即暂停了讨论,引导学生重新学习有关语句。这反映出教师心中不忘全体学生。]

师:老爷爷一开始就下决心爬天都峰了吗

生:没有。

师:他在什么情况下下决心爬天都峰的

生:他是看小妹妹也要爬天都峰,才下决心爬天都峰的。

师:那刚才两个同学提到的他看到小妹妹时想,我年纪这么大了,肯定能爬上去。是不是一开始就想的我肯定爬得上去你说。

生:是的。

师:那你再读一读老爷爷的话。大家一起帮他,好吗

(生齐读)

师:老爷爷先下决心了吗

生:老爷爷一开始还没有下决心。

师:对了。什么时候下决心的

生:是老爷爷看到小妹妹也要爬天都峰的情况下才下决心的。

师:所以,你刚才的说法——

生:不对。

师:刚才那个同学也说老爷爷一开始就要爬,你说的,是吗你现在觉得你该怎么说

生:我觉得应该说老爷爷是看到小妹妹那么小也要爬天都峰,他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继续讨论。请你说。

[经历了再次阅读、交流,直到那几个学生对课文也有了正确的理解,教师才回到先前的议题。这体现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由传统的教学过程总是要学生配合教师、学生适应教师到现在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师配合学生、教师适应学生。这是特别值得肯定的。]

生:后来,他是这样爬上天都峰的。我想老爷爷爬不上去的时候,小妹妹会说:老爷爷,你——你要有勇气爬上天都峰,爬上天都峰就可以看到黄山的云海了。然后,小妹妹没有信心的时候,老爷爷又会给小妹妹鼓励,又会说:小妹妹,无限风光在险峰,你只要爬上了天都峰,你就一定能看到美丽的风景。

师:他们始终在相互鼓舞。答得棒!请坐下。有没有同学把这几个问题连起来想了这么多能干的同学都思考了,请你来说。

生:老爷爷在峰顶下面,他看到天都峰,心想,我这么老的年纪,要来爬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可能爬不上去吧他对自己有些怀疑。他看到小妹妹,他会想,小妹妹这么小的年纪都来爬天都峰了,我一定也要爬。后来,他看见小妹妹爬不上去的时候,他说,小妹妹,一定要爬上去,爬到上面,我们就又可以休息,可以看黄山的云海了。老爷爷爬不上的时候,小妹妹会说,老爷爷,你加油啊!无限风光在险峰,你一定要爬上去呀!

师:无限风光在险峰。你会向同学学习,能干!同学们想得很好,积极开动了脑筋。那么,老爷爷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几个学生的发言语句流畅、生动,想象合理、丰富。教师敏锐的感受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在闪耀、在碰撞,便不失时机地给予了热情的、充分的、恰当的鼓励:“答得棒”、“会向同学学习,能干”……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这种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不断地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将他们引向成功,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作法,体现了教师注意尊重学生学习成果,激发了学习热情,起到了激励作用。]

师:那我们再来读一读老爷爷说的话。请男生读。

(男生齐读老爷爷说的话)

[鉴于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老爷爷怎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对他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的理解难以具体。这一环节教学,罗老师采用静心读书、独立想象、自由练说、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讨论等方式,借助前面学习的方法和认识基础,启发学生联系天都峰的特点、老爷爷的年纪和话语来合理想象,既扩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具体理解了老爷爷的话的内涵,顺利解答了问题,又较好展现了启发想象这一“放”的教学环节,落实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发展了语言。]

师: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妹妹和老爷爷互相道谢以后,爸爸为什么要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这一老一小哪点儿有意思,有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师: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

生:汲取力量。

(板书;汲取力量)

[前面教师分别采用“深入读议”和“启发想象”的方法,由“扶”到“放”,“扶”“放”结合,层层深入地体会了小妹妹和老爷爷互相道谢的话。这里再来理解爸爸对一老一小说的话,从而认识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师:爸爸笑着说的话是对这一老一小的赞扬。让我们学着爸爸,也笑着来赞扬这一老一小吧!

(生齐读爸爸的话)

师:让我们记住爸爸的话吧!这节课上到这里。

总评:

本课从内容重点看,写如何“爬”的文字并不多,而用了大量笔墨去写天都峰的特点,写小妹妹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再从中心思想看,并非只在表现不怕困难、奋力攀登的精神,而是要说明应该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据此,编者在 “思考·练习”中设计了两个重要的问题:(l)课文是怎样讲天都峰的“高”和“陡”的(2)“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这实际上提示了学习本篇课文的重点和思路。

罗老师准确地把握住了教材的上述特点,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采用变序式学习方法,紧紧抓住小妹妹与老爷爷“互相道谢” 的话切入,再反顾前文,去体会他们对话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最后归结到对爸爸的话的理解,从而感知全文的中心思想。这使整个教学目标明确而又恰当,教学重点集中而有深度。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针对该课的教学对象仅为三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都有限的实际,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小妹妹的话时,重在“扶”;理解老爷爷的话时,着力“放”,“扶”“放”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着眼于读书的训练。

教师始终把指导读书作为教学的一条主线。采取了试读、引读、自由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并有机地结合教师的指导与演示、学生的观察与讨论,训练学生正确阅读,深入理解,形成阅读能力与习惯。

3.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各个阶段的训练目的与需要,适时地交换着教学组织形式,或个体静心读书,或小组合作学习,或全班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学习。

4.着眼于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启发学生理解老爷爷感谢小妹妹的话时,安排了较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大胆想象老爷爷受小妹妹鼓舞下决心爬天都峰的情景和过程,然后进行说话表达。这既落实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又锻炼了语言表达。

三、执教教师简介

罗德淇,女,24 岁,大专学历。小学一级教师。1993年毕业于四川省成都师范学校。工作以来,积极参与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潜心钻研,虚心求教,取得显著的成绩。 1995年参加成都市锦江区青年教师“四赛”活动,荣获一等奖。1996年参加成都市第三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赛课活动,荣获一等奖。1999年4月参加四川省第三届小学语文中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荣获一等奖。1999年10月参加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荣获一等奖。曾先后荣获“良师益友”、“新苗奖”、“锦江区优秀青年教师”、“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3.情感与价值

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就能战胜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欣赏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4.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5.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6.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7.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0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如: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子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学生朗读课文。

2.师引导: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字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3.(出示天都峰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海中的“画”。

学生熟练阅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议读,领悟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爬天都峰的时间、地点、人物。)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轻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级边上的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4.学生练读,评读。

5.小结。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字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3.学生分组讨论。

4.全班交流、小结。(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的?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我(  )向峰顶爬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2)“我”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勇气。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三、拓展学习

想一想,假如你在爬天都峰,请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

四、总结

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足勇气,战胜困难。同学们,你们有勇气和信心吗?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可分角色朗读。

2.跟自己的家人说一说,从这篇文章中,你学到了什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暑假、石级、铁链、发颤、犹豫、奋力、终于、居然、勇气、决心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运用多读多想的方法边读边想,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4、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使学生懂得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指导学生读好“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以及爸爸最后说的话,充分体会“我”与老爷爷是怎样相互鼓励,勇攀高峰的。

教学过程:

一、看黄山的风景录象,交流对黄山的印象。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爬过什么山?去过黄山的请举手。黄山有“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可见黄山极难攀登,然而,文中一老一少竟登上了天都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他们怎么能爬上天都峰?从文中给我们些什么启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新授

(一)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二)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回答:课文讲了件什么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学生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画出描写天都峰“高”、“陡”的句子。

(2)电脑出示天都峰图片,指名说天都峰什么样?

(3)对照文中彩图自读第一自然段,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天都峰的高和陡的?从“啊”“云彩上面”“笔陡”“从天上挂下来”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么高陡的山我有信心爬吗?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4)指名说第一、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语气和图中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

2、讲读课文三五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我遇上了谁?从哪些词句看出老爷爷年纪大?

(2)我不再犹豫,为什么?

(3)指名分角色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4)这部分告诉我们什么?

3、讲读课文六、七自然段。

(1)自读,用横线画出爬山动作的词语,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2)出示句子:“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爬呀爬,我和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请学生说说用上括号的词语好在哪里?

(3)再读课文,告诉老师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4、讲读课文八十自然段。

(1)指名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想: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2)齐读最后一段,想:“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从哪儿能看出来?理解“汲取”“爸爸的话”告诉我们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一课,你受到什么启发?

五、自我评价

分别从语文知识做人及学习习惯等方面展开自我评价。考虑成熟后在班内交流这节课的收获。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有过和小作者类似的经历吗?讲给同桌听听。

《爬天都峰》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理解词语以及文中的长句,理解课文的内容。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人物语气和感情。

3、德育目标:

⑴教育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身上汲取力量。

⑵培养学生从小就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

体会句子的含义,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过程】

一、分析题眼,疏理线索

1、图片欣赏,介绍天都峰。

2、抓住题眼“爬”,进行议论:

⑴爬山的“爬”是什么意思?你认为用“爬山”好还是用“登山”好,为什么?

⑵你爬过山吗?请你说说是怎样爬的。

3、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指名读课文有关的自然段。

二、品释词语,明白道理

理解句子

“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

⑴天都峰有哪些特点?它的高和陡课文是怎么写的?找出课文中描写天都峰“高”和“陡”的句子来读一读。

⑵指名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天都峰的高和陡。

2、抓住“不再犹豫”“奋力”“终于”这些关键词语,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三到七自然段,体验人物的动作。语言:

⑴爬山前我是怎样的?

⑵“我”是怎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课文是怎么写的?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将如何向峰顶奋力爬去。再读课文,通过上下文理解“奋力”这个词。

⑶最后大家都爬上峰顶了,用了“终于”一词,体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3、自读八至十自然段,讨论:

⑴老爷爷为什么要谢“我”?“我”为什么又要谢老爷爷?“居然”是什么意思?在这里用上“居然”这个词强调了什么?如果用上别的词语效果一样吗?举例。分角色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⑵齐读爸爸说的话,讨论:“吸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吸取”力量的?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综合练习,巩固迁移

1、把老爷爷和小妹妹见面时的情景,编成对话演一演。

2、拓展:收集有关黄山的图片,举办“黄山风采”图片展。

《爬天都峰》教案 篇八

一、教学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通过“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登上了天都峰的事,告诉我们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应当把教学重点确立为: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读懂爸爸的话。基于上述认识,我在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内容,了解行文顺序和认识天都峰的又高又陡,并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第二课时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出的学生的疑点为线索,解决教学重点;第三课时安排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有单项的、综合的,口头的、书面的,必做的、选做的……以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的目的,并让全体学生都有所得。

下面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做进一步说明。这课时有四个大的教学步骤:

1.复习回忆,再现天都峰的高和陡;

2.深入读议,理解小妹妹受老爷爷鼓舞登山的过程;

(这是扶,实际上是学生体会小妹妹会从老爷爷身上汲取力量,解决教学的第一个重点。)

3.启发想象,理解老爷爷受小妹妹鼓舞登山的过程;

(这是放,实际上是让学生体会老爷爷会从小妹妹身上汲取力量。)

4.总结全文,体会爸爸说的话。

(在前两步基础上,学生理解爸爸说的“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就不困难了,教学的第二个重点也顺势解决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书中教给学习的方法。

在本课设计中,读书贯穿了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试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弄清“我”是怎样爬上天都峰时,设计了几个相关问题:(1)小妹妹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她看见了老爷爷,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让学生静下心来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第六自然段讲的是“我”受老爷爷精神鼓舞,不怕困难,奋力向峰顶攀登。为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奋力”一词,首先,指名读本节,其余学生感受“我”是怎样不怕困难爬天都峰的;再让学生自读,找出体现我“奋力”爬的词句,并理解这些词句;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感受,带着自身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以指导学生读书为主线组织阅读教学活动。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体潜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在学生活动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全班学习这一形式,而是以个体的独立学习为主,加强同桌及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机地把各种方式恰当地安排、组合,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使学生们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

3.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出老爷爷爬天都峰的思想变化及攀登天都峰的具体过程,但学生们可以凭借前面理解到的小妹妹在老爷爷鼓舞之下爬上天都峰的那些认识,在自己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而且如前所述,老爷爷在小妹妹的鼓舞下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又正是体会爸爸说的“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一个方面,因此这里可以作为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设计了一组想象思考题:(1)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塑造老爷爷奋力登山的生动形象,从而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生:爬天都峰。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是:天都峰有多高,它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这个问题已经解答了。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请翻开书,一起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生齐读第2自然段。)

师:读得好。(多媒体出示天都峰画面)天都峰真高啊!峰顶在云彩上面哩!天都峰真陡啊!登山的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通过引读课文、观察课件画面和教师语言描述相结合,使天都峰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生动地再现。这样的开讲紧扣课题,承前启后,显得较为干净利落。]

师:但是,小妹妹、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同学们,上节课你们还提出了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呢,是什么力量使他们爬上天都峰的呢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这也是这堂课我们共同学习要解答的主要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请你们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听一听小妹妹是怎么说的。

(生自由读,师巡视检查。)

[简洁的过渡性谈话自然而巧妙地引出学生质疑中提出的关键问题,顺势揭示本课时的学习重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又从问题自然引入具体语言文字,切入简捷,起点恰当,内容具体。]

师:小妹妹说了什么

(指名读小妹妹的话)

师:好,请坐。小妹妹说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小妹妹的话)

师:她说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请你说。

生:是因为她爬上的时候,她……

师:她怎么样啊

[再提示学生联系写天都峰“陡”的语句去深入体会小妹妹的感受,切实、具体、全面,使学生的体会自然、贴切。]

师:来到天都峰脚下,小妹妹犹豫了。那当她看到老爷爷时,心里又怎么想呢请你来说。

生:她看到老爷爷的时候,她应该想,我这么小的年纪,来爬天都峰,会害怕。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还要来爬天都峰,他都不害怕,我应该鼓起勇气来爬上天都峰。

师:你是说老爷爷的勇气鼓舞了小妹妹。她还会怎么想呢

生:小妹妹看见老爷爷,是这样想的,她想老爷爷那么大年纪了,还来爬天都峰啊!

师:她感到怎么样啊

生:她感到心里就不怎么害怕了。老爷爷那么大年纪,还来爬,自己那么活跃,怎么没有胆量爬呢

师:说得真好!对,老爷爷不怕,小妹妹也不怕!你们是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位年纪很大的老爷爷呢你读。

生:我从“比我爷爷还大哩”这里看出来这个老爷爷比她爷爷还大。

师:还从哪儿看出老爷爷年纪很大

生:我从“白发苍苍”看出来老爷爷的年纪很大。

[组织交流讨论时,教师既能及时肯定学生正确的答案,又不断要求找出“是从哪儿看出”的,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落实到了语言文字上。]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通过读表现出老爷爷年纪很大。

(生齐读相关句子)

[通过读表现理解,增强体会,不失为较低年级学生阅读理解的好办法。]

师:你们从哪儿看出这位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呢

生:我是从“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和“老爷爷也点点头:‘对,咱们一起爬吧!’”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

师:你真会读书。这是她发现的,你又从哪儿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请你读。

生:我还从“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这里看出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

师:同学们会学习。你们又从哪儿看出小妹妹这时下定决心,自己也要爬天都峰了呢

生:我是从“我不再犹豫”这里看出小妹妹要爬天都峰。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完整,好吗

(生读句子,师相机板书:不再犹豫)

师:请你们通过读让老师感受到小妹妹不再犹豫了。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小妹妹下定了决心,应该读得再坚决一点儿,再读一次。

(生再读相关句子)

[这段教学始终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体会思想变化,突现出语言内涵,达到深入理解,训练了学生深究语言的能力。]

师:小妹妹看到老爷爷要爬天都峰,不再犹豫,下定了决心爬天都峰。她怎样爬天都峰的呢在书中去找答案。你来说。

生:她是奋力向峰顶爬去。

(板书:奋力)

师:“奋力”是什么意思你说。

生:“奋力”的意思是拿定主意。

师:拿定主意是不再犹豫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想想“奋力”是什么意思。你说。

生: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

师:对,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出体出了全身的力气呢自己试一试。

(生试读)

师:请同学们读。

(生齐读)

师:我怎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呢往下读。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攀着铁链上”。“攀着”是什么意思

生:“攀着”就是紧紧抓住东西使劲爬上去。

师:那“攀着铁链上”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用力抓住铁链往上爬。

师:理解得好!那“攀着铁链上”怎么读。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攀着铁链上”)

师:是使劲儿抓住铁链往上爬。再用点儿力,读。

(生再读)

师:读得好。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她为什么要紧紧抓住铁链往上爬请你说。

生:因为天都峰很陡,如果不紧紧抓住铁链上,就会掉下来。

师:说得好!她联系了天都峰的陡来考虑。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要是小妹妹不抓紧铁链,她会摔下来的。

师:那“攀着铁链上”该怎么读,一起读。

(生齐读)

师:多险啊!再读“攀着铁链上”。

(生再读)

师:读得好!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真有力气!那“手脚并用向上爬”又是什么意思呢你说。

生:“手脚并用向上爬”的意思是手和脚一起用力向上爬。

师:说得对!小妹妹为什么要手和脚一起用力向上爬

生:因为她不手和脚一起用,她就会摔下来。这样比较安全。

师:这是你的理解。还有吗

生:因为如果她用两只脚走的话,有时候脚会走累了,她用手一起爬的话就比较省 力。

师:有感受。你还怎么想联系天都峰又高又陡来想想。

生:因为天都峰那儿铁链是直下来的,不“手脚并用向上爬”,只用脚爬,是爬不成的。

师:噢,有道理。那我们来读“手脚并用向上爬”。

(生齐读)

师:读得好。小妹妹就是这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板书:奋力攀登)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个自然段。

(生自由练读第6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得多好啊!我们再一起读。

(生齐读第6自然段)

师:小妹妹就这样奋力向峰顶爬去。下面,老师接着念,同学们看到第7自然段,请注意听:“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你发现老师念的和书上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少念了个“终于”。

师:那句子中有了“终于”这个词,让你感觉到什么呢请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试读体会)

[教师有意读掉“终于”,让学生去发现,进而体会句子中“终于”这个词的作用,感知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把听力的训练与语感的训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他们爬得很累,很不容易。

师:理解得好!还有吗

生:我体会到他们爬呀爬,最后终于爬上了峰顶,他们感到无比的喜悦!

师:这个词用得好!那你能把你的体会通过读表现出来吗

(生有感情朗读句子)

师:读得多好啊!同学们,拿起书,一起读。

(生齐读)

师:老师看到有的孩子读的时候笑眯眯的,就像自己也爬上了峰顶一样。请大家再读一读。好多小脸儿都笑起来了,多可爱啊!

(生齐读)

[对“小妹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教师启发学生紧紧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从抽象的“奋力”,到具体的“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再到“终于”包含的艰辛与喜悦,有词句意思的理解与指导,有读的训练,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体验的表达。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内容理解步步深入,语言训练落实到位,情感体验贴切、细致,问题解答巧妙、自然。]

师:同学们提出的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所以,小妹妹说——请女同学读。

(女生读小妹妹的话)

[通过前面对三个小问题逐步深入、具体的理解,对“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也就水到渠成,自然地迎刃而解了。这时再读小妹妹的话,既是呼应首尾、贯通始终,又是加深感受、强化理解。]

师:那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老爷爷爬上峰顶后说的话。

(生自由读老爷爷的话)

师:老爷爷说他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呢

生:老爷爷是小妹妹的勇气鼓舞了他,他才爬上天都峰的。

师:理解得好!你能不能用老爷爷的话来说一说。

(生读相关句子)

师:一起读。

(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课文中没有具体告诉我们老爷爷怎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但你们只要仔细读书就能体会出来。请同学们静静地再认真读第2至7自然段。(多媒体出示思考题:(l)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生默读,师巡视、指导。)

[这三个思考题参照了前面理解“小妹妹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的三个小问题,为学生成功想象提示了思维的顺序,想象的方向。]

师:想好了自己说一说。

(生自由练说)

师:说完了以后,孩子们可以讨论一下。

(生分组讨论,师巡视倾听。)

师:很多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你们对哪些问题感受深,就说哪些问题。哪个同学愿意先说

生:他看到小妹妹心里会想,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妹妹这么小的年纪还来爬,可能爬不上去吧

师:老爷爷看到小妹妹这样想,是吗下来再静心读读老爷爷的话,再想想。——还有吗

生:老爷爷站在天都峰脚下,心里会想,我这么大的年纪,能爬上天都峰吗

师:你能联系天都峰的高和陡来想象,很好!——还有吗

生:老爷爷他看到小妹妹以后,心里会想,小妹妹年纪这么小,爬得上去吗再看看我年纪这么大,肯定能爬上去。这时,他不害怕了,心里充满了信心。他想,他一定会爬上去的。

师:老师发现不少同学觉得老爷爷一开始就敢爬天都峰,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老爷爷说的话,一起读画红线的部分。

(生齐读)

[教师发觉部分学生对课文理解有误,没有敷衍过去,而是立即暂停了讨论,引导学生重新学习有关语句。这反映出教师心中不忘全体学生。]

师:老爷爷一开始就下决心爬天都峰了吗

生:没有。

师:他在什么情况下下决心爬天都峰的

生:他是看小妹妹也要爬天都峰,才下决心爬天都峰的。

师:那刚才两个同学提到的他看到小妹妹时想,我年纪这么大了,肯定能爬上去。是不是一开始就想的我肯定爬得上去你说。

生:是的。

师:那你再读一读老爷爷的话。大家一起帮他,好吗

(生齐读)

师:老爷爷先下决心了吗

生:老爷爷一开始还没有下决心。

师:对了。什么时候下决心的

生:是老爷爷看到小妹妹也要爬天都峰的情况下才下决心的。

师:所以,你刚才的说法——

生:不对。

师:刚才那个同学也说老爷爷一开始就要爬,你说的,是吗你现在觉得你该怎么说

生:我觉得应该说老爷爷是看到小妹妹那么小也要爬天都峰,他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继续讨论。请你说。

[经历了再次阅读、交流,直到那几个学生对课文也有了正确的理解,教师才回到先前的议题。这体现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由传统的教学过程总是要学生配合教师、学生适应教师到现在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师配合学生、教师适应学生。这是特别值得肯定的。]

生:后来,他是这样爬上天都峰的。我想老爷爷爬不上去的时候,小妹妹会说:老爷爷,你——你要有勇气爬上天都峰,爬上天都峰就可以看到黄山的云海了。然后,小妹妹没有信心的时候,老爷爷又会给小妹妹鼓励,又会说:小妹妹,无限风光在险峰,你只要爬上了天都峰,你就一定能看到美丽的风景。

师:他们始终在相互鼓舞。答得棒!请坐下。有没有同学把这几个问题连起来想了这么多能干的同学都思考了,请你来说。

生:老爷爷在峰顶下面,他看到天都峰,心想,我这么老的年纪,要来爬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可能爬不上去吧他对自己有些怀疑。他看到小妹妹,他会想,小妹妹这么小的年纪都来爬天都峰了,我一定也要爬。后来,他看见小妹妹爬不上去的时候,他说,小妹妹,一定要爬上去,爬到上面,我们就又可以休息,可以看黄山的云海了。老爷爷爬不上的时候,小妹妹会说,老爷爷,你加油啊!无限风光在险峰,你一定要爬上去呀!

师:无限风光在险峰。你会向同学学习,能干!同学们想得很好,积极开动了脑筋。那么,老爷爷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这个问题,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几个学生的发言语句流畅、生动,想象合理、丰富。教师敏锐的感受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在闪耀、在碰撞,便不失时机地给予了热情的、充分的、恰当的鼓励:“答得棒”、“会向同学学习,能干”……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这种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不断地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将他们引向成功,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作法,体现了教师注意尊重学生学习成果,激发了学习热情,起到了激励作用。]

师:那我们再来读一读老爷爷说的话。请男生读。

(男生齐读老爷爷说的话)

[鉴于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老爷爷怎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对他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的理解难以具体。这一环节教学,罗老师采用静心读书、独立想象、自由练说、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讨论等方式,借助前面学习的方法和认识基础,启发学生联系天都峰的特点、老爷爷的年纪和话语来合理想象,既扩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具体理解了老爷爷的话的内涵,顺利解答了问题,又较好展现了启发想象这一“放”的教学环节,落实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发展了语言。]

师: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妹妹和老爷爷互相道谢以后,爸爸为什么要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这一老一小哪点儿有意思,有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师: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

生:汲取力量。

(板书;汲取力量)

[前面教师分别采用“深入读议”和“启发想象”的方法,由“扶”到“放”,“扶”“放”结合,层层深入地体会了小妹妹和老爷爷互相道谢的话。这里再来理解爸爸对一老一小说的话,从而认识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师:爸爸笑着说的话是对这一老一小的赞扬。让我们学着爸爸,也笑着来赞扬这一老一小吧!

(生齐读爸爸的话)

师:让我们记住爸爸的话吧!这节课上到这里。

总评:

本课从内容重点看,写如何“爬”的文字并不多,而用了大量笔墨去写天都峰的特点,写小妹妹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再从中心思想看,并非只在表现不怕困难、奋力攀登的精神,而是要说明应该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据此,编者在“思考·练习”中设计了两个重要的问题:(l)课文是怎样讲天都峰的“高”和“陡”的(2)“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这实际上提示了学习本篇课文的重点和思路。

罗老师准确地把握住了教材的上述特点,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采用变序式学习方法,紧紧抓住小妹妹与老爷爷“互相道谢”的话切入,再反顾前文,去体会他们对话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最后归结到对爸爸的话的理解,从而感知全文的中心思想。这使整个教学目标明确而又恰当,教学重点集中而有深度。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针对该课的教学对象仅为三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都有限的实际,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小妹妹的话时,重在“扶”;理解老爷爷的话时,着力“放”,“扶”“放”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着眼于读书的训练。

教师始终把指导读书作为教学的一条主线。采取了试读、引读、自由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并有机地结合教师的指导与演示、学生的观察与讨论,训练学生正确阅读,深入理解,形成阅读能力与习惯。

3.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各个阶段的训练目的与需要,适时地交换着教学组织形式,或个体静心读书,或小组合作学习,或全班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学习。

4.着眼于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启发学生理解老爷爷感谢小妹妹的话时,安排了较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大胆想象老爷爷受小妹妹鼓舞下决心爬天都峰的情景和过程,然后进行说话表达。这既落实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又锻炼了语言表达。

《爬天都峰》教案 篇九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第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最后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陡攀辫决勇

(2)字形难点。

颤: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3)理解词语。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本课指什么事出乎意料?(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 佩。)

汲取:吸取。

三、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大郡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画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集体汇报、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我( )向峰顶爬去。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内练习

一、读读写写下面的词。

笔陡——石级——铁链

似乎——发颤——奋力——

攀登——终于——纪念——

辫子——勇气——决心

意思——一取得——

┌───┬───┬───┬───┬─────┬─────┐

│要查字│ 音节 │ 音序 │ 部首 │ 再查几画 │ 组两个词 │

├───┼───┼───┼───┼─────┼─────┤

│ │ │ │ │ │ │

│ 陡 │ │ │ │ │ │

├───┼───┼───┼───┼─────┼─────┤

│ 攀 │ │ │ │ │ │

├───┼───┼───┼───┼─────┼─────┤

│ 念 │ │ │ │ │ │

├───┼───┼───┼───┼─────┼─────┤

│ 勇 │ │ │ │ │ │

└───┴───┴───┴───┴─────┴─────┘

三、判断带点字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似乎 暑假

发颤 应该

四、选字填空。

纪记 年( ) ( )住 日( ) ( )念

作做 工( ) 留( ) ( )( )业

相像 ( )声 ( )片 好( ) 照( )

五、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我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2.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望:啊,峰顶这么——,在——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挂下来的,真叫人。——!

1.这一段写天都峰的——。

2.用“,,”把这段话分两层。

3.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暗示——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会认“陡”、“攀”等六个生字,会写“爬”、“峰”两个生字。

2.初步体会“我”和老爷爷互相鼓励、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天都峰险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书写生字

1.出示天都峰的图片:小朋友,还记得黄山奇石里的金鸡叫天都吗?请看大屏幕,这就是有名的天都峰!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感受爬天都峰的滋味。

2.板书课题,书写课题中的生字:爬、峰

3.齐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里都写了谁去爬天都峰?请小朋友自己去读读课文,把生字和多音字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学生读好后,让他们再次读读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

3.老师觉得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了,谁愿意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4.指名读,给生字和多音字正音,简介鲫鱼背。

5.课文写了谁去爬天都峰? 板书:小朋友

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爷爷?板书:老爷爷,课文是怎么写的?(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

三、体会“险峻”,背诵积累

1.这一老一小都来到了这座奇险无比、令人生畏的天都峰,(板画:天都峰),准备迎接挑战,课文又是怎么描写这座天都峰的?请你们读读第二自然段,划出句子。

2.谁来读你划出来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句子: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①自由读这两个句子,特别是哪些词体会到天都峰险峻?圈出来。

②指名说,板书:笔陡、挂;

笔陡:陡是生字,请看老师写这个字。这样笔直陡峭的山峰就叫笔陡。

齐读词语。

从天上挂下来:正因为山峰如此地笔陡,石阶旁边的铁链才会像从天上挂下来一样。

③指导朗读:

第一句:天都峰直入云宵啊!齐读。

天都峰高1829米,而我们的教学楼只不过几十米!再次齐读。

第二句:这么高、这么陡的石级,你能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④背诵写天都峰的句子。

4.小朋友站在这么笔直陡峭的天都峰下,她会怎么想?

指名说,师:她的心里直――发颤。你能给发颤换个词吗?

四、体会一老一小的不怕困难、互相鼓励

1.此时小朋友的心里非常害怕,那最后有没有爬上去呢?课文哪一自然段告诉我们?齐读第7自然段。那究竟是谁使她克服了害怕,爬上了天都峰?(老爷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小朋友和老爷爷的对话吧。

2.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当小朋友和老爷爷见面时,他们彼此都问了对方同样的一个问题,请你们找出来。

指名说,出示: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两组互读对话,师:简单的问题,却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并不平静的内心,他们在问对方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指名说,引读问题

师:他们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信心,决定克服困难,爬上去,所以老爷爷也

点点头,说(引读):对,咱们一起爬吧!

3.师生合作读课文3――5自然段。

4.他们说爬就爬,瞧,“我”爬得多用劲!出示第六自然段,自由读,找出

哪些词可以看出“我”爬得很用劲?圈出来。

指名说,谈感受

5.朗读:这么险峻的山峰,小小年纪的我却能克服困难,坚持爬上去。谁能读好这个句子?自由练――指名――齐读

6.引读:老爷爷也会和我一样……

7.我和老爷爷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会互相说些什么鼓励的话?

8.听了彼此的鼓励,他们坚持爬呀爬,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齐读第7自然段。

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写下来。

学生自由写――指名说

五、课堂小结

是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付出汗水,怎能爬到峰顶?(板画:箭头)相信爬到峰顶后的这一老一小会无比的喜悦,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去分享吧!

《爬天都峰》教案 第十一篇

教学目的要求:

1.教育学生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的意思,掌握“都、颤”两多音字的正确读音。会用“终于、纪念、鼓舞”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并会用“比”和“一会儿……一会儿……”说或写一句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2.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尤其是最后一次对话。

3.准确掌握“居然”、“终于”、“汲取”等较抽象词语的意思。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依照登山的顺序:“在天都峰脚下”“向顶峰爬去”“爬上天都峰顶”记叙了“我”同爸爸以及一位不相识的爷爷,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课后的思考,练习向我们提示了阅读的重点,阅读时应引导学生先认识天都峰的“高”和“陡”,然后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爬山过程的艰难,特别要抓住“我”和“爷爷”的两次对话,前后联系起来理解,才能真正体会对话中所包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每年夏天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天都峰是黄山的一个山峰,这里山高路陡,风光无限好,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达顶峰。今天让我们随同作者一同感受一下攀登的滋味。

板书课题:爬天都峰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理解带生字的词。

重点理解:

似乎:好像。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

攀登:抓住东西往上爬。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后出现的情况。

汲取:吸取。

居然:出乎意料。

3.质疑问难。

4.试读课文,纠正字音。

文中除“发”是多音字外,另外注意读准“天都峰”中的“都”念(dū)不念(dōu);“发颤”的“颤”读(chàn)不读(zhàn);“似乎”的“似”读(sì)不读(shì)。5.分段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自然段: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

第二自然段:天都峰既高又陡。

第三至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第六至八自然段:讲“我”与老爷爷、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第九、十自然段:讲“我”与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

第十一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中描写天都峰山势部分。

1.默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突出了天都峰的什么特点?

2.指名读第一句,说说你从哪儿看出天都峰的高。

3.指名读第二句,理解天都峰的陡。

4.小结。

这一段作者对天都峰高和陡的描写,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同时也暗示了我们爬天都峰非常不容易,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是不行的。

二、讲读课文3—5自然段。

1.指名读“我”和爷爷的对话。

2.从“我”和爷爷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通过对“也”字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这一老一小都对对方能爬上天都峰持怀疑态度;但是我们仔细一想,这个“也”字还含有“羡慕”和“敬佩”的意思。

3.从文中的两个“点点头”中你又体会到什么?(都从双方身上汲取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4.小结。这一老一小在相互精神鼓舞下,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三、讲读6—7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表明爬山艰难的词语。

(“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

通过这些词语体会爬山过程的艰难,尽管山势又高又陡,但他们不怕困难,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凭着努力向上攀登的精神,“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天都峰。

2.指导朗读。

3.小结。三代人战胜各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四、讲读8—9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老爷爷说的话里包含几个意思?

(两个意思:一是表示感谢,二是讲感谢的原因。)

3.理解“居然”“鼓舞”的意思。

“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文中是讲“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出乎人的意料之中。但是也在意料之中。(联系第一次对话可以看出。)

4.小妹妹说的话里又讲了哪些内容?

(也是两个意思:先讲了“我”为什么能爬上山,再讲对老爷爷的感谢。)

5.“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提示:两个人的对话中为什么都有“勇气”一词?两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从他们的第一次谈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勇气他们怎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他们又怎能爬上天都峰?这个勇气来自对方的鼓舞,使他们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奋力向上勇攀高峰。

6.感情朗读(注意对话部分,要读好语气语调。)

7.小结。“我”和老爷爷在峰顶互相道谢,感谢对方对自己的鼓励,给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五、讲读最后一段。

1.齐读课文。

2.“真有意思”是什么意思?

指的是“我”和老爷爷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舞,相互学习。

3.理解“汲取”和“力量”。

“汲取”就是吸取,“力量”这里指勇气。

4.说说爸爸这番话的意思?你从中明白了什么?(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舞,才能取得进步。)

六、总结。

1.简要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什么启发?(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同时,我们在与同学的相处中,也要注意相互学习,相互鼓励,这样我们的进步会更大一些。)

七、重点指导学生完成课后2、3、4题的练习。

八、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爬天都峰》教案 第十二篇

〔学生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三年级学生提出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知识的积累,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要想有感情地朗读,尤其是人物对话学生要想读不出不同的语气和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经过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才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第五册教材是中年级的开始。课文是根据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精神选编的。教材安排了“多读多想,读通课文”、“重视语言的积累”、“理解重点词句”三个重点训练内容。《爬天都峰》是课本第二组教学内容,重点训练“多读多想”。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选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懂得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二是运用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内容。通过人物对话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鼓舞,坚定决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让学生养成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教学媒体:多媒体、风光片、幻灯片。

〔教学预测〕

教学后,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能够懂得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教学中学生读人物对话时,有可能把握不准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教学时结合人物对话,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认为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好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一、情境激趣

1、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让你们用不同的途径搜集有关黄山的资料,你们拿出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2、放课件:天都峰的介绍及人们爬天都峰的导游片。

3、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讲的就是天都峰上的故事。

4、出示自读要求:

二、引导阅读

1、课文读完了,谁能说说文章中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2、再看看文章中的哪些地方你读不懂?

三、指导分析理解

1、怎样才能对同学们喜欢的天都峰这段有更深刻的认识呢?我教给大家一个新方法,就是一边读一边想,把你的感受再用画表现出来。

2、同学们,你认为谁画的好?为什么?

3、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你们能不能试着把它读出来呢?

4、指名读,读后引导学生评价。

5、提问:这段里有个“似乎”一词,似乎是什么意思?比较有没有“似乎”有什么不同?

6、再读课文。现在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段,可以站起来读,也可以做动作读。

四、指导感情朗读

1、请几人一组先分好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一边读一边想。

2、请同学们看清楚有谁在对话?他们说话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指名两组分角色进行朗读。

4、引导学生想象。问:“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时能有什么不同?

5、讨论:

(1)“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的话中读懂了什么道理?

6、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制导联系实际

1、谁说一说自己生活中,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的事例。

2、今天我们每位同学搜集了不少有关黄山的资料,课后我们合作出一期壁报怎么样?

一、初读感知

1、学生纷纷展示搜集来的各种资料进性汇报。有几人到屏台上展示。

2、观赏、体会。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二、细读理解

1、几名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的内容并说明原因。

2、质疑。

三、精读感悟

1、开始一边读一边想,然后画天都峰。画后几人到屏台上展示、交流自己画这幅画的意图。

2、相互评议。

3、练习读。

4、两个人被指明读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然后进行汇报。

6、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四、赏读内化。

1、前后桌几人一组分角色,开始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

2、同学们相互讨论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探讨每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表达怎样的心情。

3、两组分角色朗读,其余组听后评价。

4、学生想象老爷爷爬天都峰时的样子,与小朋友山的样进行比较。

5、学生分组讨论,接着每组派代表汇报。

五、迁移运用

1、学生自由发言,说实例,谈体会。

2、好,同意。课后出壁报。

六、总结

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会从他人身上汲取量鼓足勇气,战胜困难的。同学们,你们有勇气和信心吗?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 第十三篇

教材简析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课文开头简单地交代了“我”和爸爸去黄山爬天都峰这件事;接着围绕着爬天都峰,按事情发展顺序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作者站在天都峰脚下看到的情景。讲了两点:一是山峰的“高”,二是山峰的“陡”。第二层讲爬天都峰前的情况。先讲“我”担心能否爬上,接着讲“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下一起爬。第三层讲“我”和老爷爷、爸爸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讲了爬上天都峰之后的情况。先讲在鲫鱼背前“我”和老爷爷照相留念,接着“我们”互相道谢,最后课文用爸爸的话对“我”和老爷爷讲的话进行总结。

教学方法

1.依据本单元组的训练重点和讲读课文的要求,通过课后思考题,逐段读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通过完成教师设计的综合练习,把握课文要领,深化记忆,并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与迁移能力。

教学环节

拿到教材后,我仔细地阅读了教材的内容,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理解词语以及文中的长句。

⑵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人物语气和感情。

⑵能够通过网络收集图片,并对所选图片进行复制、粘贴。

3、情感目标:

⑴教育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身上汲取力量。

⑵培养学生从小就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体会句子的含义,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我是如何把教学目标与制作的网页结合在一起的呢?我把这堂课分成分成三个环节:

一、图片欣赏,分析题眼

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观看天都峰的介绍,然后让他们交流,说说:你收集到什么资料?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

然后通过比较“登山“与“爬山”,让他们体会到“爬山”说明是要手脚并用的。这为后面的体会思想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说演结合,培养能力

课文的分析,我主要抓住了课文中的一句话,展开教学。首先,我向学生提供了理解这句话的方法,……学生可根据这三步来学习,学生可定会问“汲取”是什么意思?于是我引导他们利用”金山词霸‘来理解。联系上下文照相关的句子,我为学生提供了bbs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把找到的句子,复制粘贴下来。通过公告板,学生之间可以阅读到自己的、别人的,教师也可以轻松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反馈情况,便于加以指导。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把自己推荐给同学,大家一起来评一评、议一议,这样,交流面大大地扩大了。便于学生理解内容,我还提供了一个短篇,学生再次感受到天都峰的“高”和“陡”。图片欣赏中,鲫鱼背的照片解决了一个难点内容。学生还可以通过……

三、拓展阅读,培养能力

在理解了重点内容以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老爷爷和小女孩的对话演一演,再次体会到他们身上克服困难的精神。并且,让他们收集黄山的图片。拓宽知识面。

《爬天都峰》教案 第十四篇

教学目的要求:

1.教育学生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2.学会本课15 个生字,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的意思,掌握"都,颤"两多音字的正确读音。会用"终于,纪念,鼓舞"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并会用"比"和"一会儿。一会儿。"说或写一句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2.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尤其是最后一次对话。

3.准确掌握"居然","终于","汲取"等较抽象词语的意思。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依照登山的顺序:"在天都峰脚下"——"向顶峰爬去"——"爬上天都峰顶"记叙了"我"同爸爸以及一位不相识的爷爷,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课后的思考,练习向我们提示了阅读的重点,阅读时应引导学生先认识天都峰的"高"和"陡",然后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爬山过程的艰难,特别要抓住"我"和"爷爷"的两次对话,前后联系起来理解,才能真正体会对话中所包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每年夏天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天都峰是黄山的一个山峰,这里山高路陡,风光无限好,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达顶峰。今天让我们随同作者一同感受一下攀登的滋味。

板书课题:爬天都峰

二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查字典理解带生字的词。

重点理解:

似乎:好像。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

攀登:抓住东西往上爬。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后出现的情况。

汲取:吸取。

居然:出乎意料。

3.质疑问难。

4.试读课文,纠正字音。

文中除"发"是多音字外,另外注意读准"天都峰"中的"都"念(dū)不念(dōu);"发颤"的"颤"读(chàn)不读(zhàn);"似乎"的"似"读(sì)不读(shì).

5.分段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自然段: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

第二自然段:天都峰既高又陡。

第三至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第六至八自然段:讲"我"与老爷爷,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第九,十自然段:讲"我"与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

第十一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第二课时

一 讲读课文中描写天都峰山势部分。

1.默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 突出了天都峰的什么特点 2.指名读第一句,说说你从哪儿看出天都峰的高。要求抓住以下词句理解:"抬头望":说明"我"还在山脚下,不抬头看不到峰顶。"啊","哩"表达了"我"的赞叹,衬托了天都峰的高。"我"爬得上去吗 "——这是个疑问句,对能不能爬上天都峰,连自己也产生了怀疑。通过这个怀疑进一步表现出了天都峰的高。

3.指名读第二句,理解天都峰的陡。

重点理解"从天上掉下来"和"真叫人发颤".

4.小结。

这一段作者对天都峰高和陡的描写,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同时也暗示了我们爬天都峰非常不容易,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是不行的。

二 讲读课文3—5 自然段。

1.指名读"我"和爷爷的对话。

2.从"我"和爷爷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比较:

通过对"也"字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这一老一小都对对方能爬上天都峰持怀疑态度;但是我们仔细一想,这个"也"字还含有"羡慕"和"敬佩"的意思。

3.从文中的两个"点点头"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都从双方身上汲取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4.小结。这一老一小在相互精神鼓舞下,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三 讲读6—7 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表明爬山艰难的词语。

("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

"终于")

通过这些词语体会爬山过程的艰难,尽管山势又高又陡,但他们不怕困难,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凭着努力向上攀登的精神,"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天都峰。

2.指导朗读。

3.小结。三代人战胜各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四讲读8—9 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老爷爷说的话里包含几个意思

(两个意思:一是表示感谢,二是讲感谢的原因。)

3.理解"居然鼓舞"的意思。

"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文中是讲"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出乎人的意料之中。但是也在意料之中。(联系第一次对话可以看出。)

4.小妹妹说的话里又讲了哪些内容

(也是两个意思:先讲了"我"为什么能爬上山,再讲对老爷爷的感谢。)

5."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提示:两个人的对话中为什么都有"勇气"一词 两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从他们的第一次谈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勇气他们怎敢爬天都峰 如果没有勇气,他们又怎能爬上天都峰 这个勇气来自对方的鼓舞,使他们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奋力向上勇攀高峰。

6.感情朗读(注意对话部分,要读好语气语调。)

7.小结。

"我"和老爷爷在峰顶互相道谢,感谢对方对自己的鼓励,给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五 讲读最后一段。

1.齐读课文。

2."真有意思"是什么意思

指的是"我"和老爷爷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舞,相互学习。

3.理解"汲取"和"力量".

"汲取"就是吸取,"力量"这里指勇气。4.说说爸爸这番话的意思 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舞,才能取得进步。)

六 总结。

1.简要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同时,我们在与同学的相处中,也要注意相互学习,相互鼓励,这样我们的进步会更大一些。)

七 重点指导学生完成课后2,3,4 题的练习。

八 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用"比"和"一会儿。一会儿。"各写一句话。

附:板书:

《爬天都峰》教案 第十五篇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第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最后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陡攀辫决勇

(2)字形难点。

颤: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3)理解词语。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本课指什么事出乎意料?(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 佩。)

汲取:吸取。

三、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集体汇报、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我( )向峰顶爬去。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这15篇爬天都峰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爬天都峰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