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那么《侍坐》的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6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篇一
一、导入新课: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励几个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今天我们就通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来感受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书标题]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幼年丧父,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当作圣人。他又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曾皙,姓曾,名点,字皙,是曾参的父亲,父子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侍坐:学生坐在一旁陪伴老师。古代臣子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旁陪伴长辈,叫做诗坐。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后人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三、思路结构:
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本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过程,不仅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所以还应该把它看成一篇记叙文。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记叙了孔子和几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具体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其中“志”是贯穿始终的线索。
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1、子路侧重强国(有勇知方),
2、冉有侧重富民(可使足民),
3、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宗庙会同)。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四、思考并回答:
1、第一段写孔子启发诱导学生言志。孔子的话讲了几层意思,反映出了孔子在教学上哪些态度?
明确:讲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他对他的学生说,不要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年龄比们大,你们不敢讲话。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这反映出孔于对学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另一层意思是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因而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这反映出孔子教育学生时,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2、第二段写弟子述志。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师生明确:
(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明确: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2)、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明确: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3)、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明确: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3、第三段写孔子评志。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明确:子路侧重强国(有勇知方),冉有侧重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宗庙会同),三个人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对三个学生育志的内容,孔子赞成子路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故哂之。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4、这样看来,孔子是肯定他们三人的治国方略,相信他们的治国才能的,那为什么他要说:“吾与点也”呢?
明确: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对曾皙说的那段话(“暮春”至“咏而归”),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教材采用这种理解)。纵观孔子的一生,应该说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但是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由于到处碰壁,孔子自然也会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他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就很突出。《论语公冶长》中有孔子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曰:“吾道穷矣……”,这些都是孔子思想中消极的一面。《侍坐》中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可见,孔子“与点”时不可能有积极从政的思想。
孔夫子既然懂得“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晚年深感自己的主张难以推行,以为诸侯们已经“舍之”,面对这样的现实,就应该“藏”了。孔夫子考虑到自己的处境,所以说“吾与点也”。从政治国的路没有机会走,那就和人办教育吧。“浴乎沂,风乎舞雩”,和学生一起“咏而归”,倒也很潇洒。所以“不求为政”的曾点能得到孔子的赏识。
5、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课文中的孔子又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比较苦闷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平时我们景仰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二、德育目标
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习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的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四、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交流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学习《论语》中一篇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据资料记载当时子路是51岁,冉有是31岁,公西华是18岁,曾皙是39岁。“侍坐”应解释为陪侍长者闲坐。长者应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词给标题补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子)
二、师生扮演角色朗读课文,感知当时的场景。
(要注意语气、语速和感情)
三、分析课文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
2:文章一共有四个人述了自己的志向,他们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现在我们按照答志的顺序来自读课文并填写表格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3:让生交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同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哂之(轻率、自信、自负)
孔子评冉有:叹之(谦虚。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评公西华: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曾皙:与之(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3)指名朗读四子的语言,要读出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曾皙的应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4)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
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
四.讨论探究:把握孔子的思想。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皙的志是什么?
(1)齐读曾皙的述志部分
想象用这幅图景并用语言描绘给这段文字加个标题。并探究曾皙的志。
(2)讨论交流:(大同的和谐社会)
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3)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我们大家一起咏读一遍曾皙的答志。
(4)这几个弟子,你更喜欢哪一位?
(5)结合课文分析孔子的评价标准进而体味孔子的思想。
五.领略孔子的教育艺术
在这里,弟子们为什么能畅所欲言呢?我想关键在于孔子引导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样引导的呢?看第一段,找个别同学读第一段。
(总结:作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诱的教风构建出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为我们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六.延伸作业: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你该如何用批判和继承的眼光对待儒家思想。
七.板书设计: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千乘之国,有勇且知方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叹之
公西华(赤)端章甫为小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惜之
曾皙(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与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德育目标
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习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
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交流点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学习《论语》中一篇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据资料记载当时子路是51岁,冉有是31岁,公西华是18岁,曾皙是39岁。“侍坐”应解释为陪侍长者闲坐。长者应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词给标题补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子)
二、师生扮演角色朗读课文,感知当时的场景。(要注意语气、语速和感情)
三、分析课文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
2:文章一共有四个人述了自己的志向,他们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现在我们按照答志的顺序来自读课文并填写表格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3:让生交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同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哂之(轻率、自信、自负)
孔子评冉有:叹之(谦虚。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评公西华: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曾皙:与之(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3)指名朗读四子的语言,要读出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曾皙的应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4)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
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
四、讨论探究:把握孔子的思想。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皙的志是什么?(1)齐读曾皙的述志部分
想象用这幅图景并用语言描绘给这段文字加个标题。并探究曾皙的志。
(2)讨论交流:(大同的和谐社会)
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3)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我们大家一起咏读一遍曾皙的答志。
(4)这几个弟子,你更喜欢哪一位?
(5)结合课文分析孔子的评价标准进而体味孔子的思想。
五、领略孔子的教育艺术
在这里,弟子们为什么能畅所欲言呢?我想关键在于孔子引导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样引导的呢?看第一段,找个别同学读第一段。
(总结:作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诱的教风构建出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为我们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六、延伸作业: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你该如何用批判和继承的眼光对待儒家思想。
七、板书设计:
学生志向性格评价
子路(仲由)千乘之国,有勇且知方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叹之
公西华(赤)端章甫为小相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惜之
曾皙(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与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篇四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我国古代公开讲学授徒之先河。他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不少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而且对今天的教育也起着一定的启发作用。关键词:组织形式;课堂结构;教学原则
今天偶尔看到《论语·先进》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一篇,读后感触较深,现简析之。 “侍坐”主要讲述了孔子门下四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一次谈话。实则是孔子所上的一堂“政治思想”教育课。它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了孔子的“导学式”教学观和方法。
一、“自由式”的课堂组织形式
几千年来,我们的课堂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学习条件不断的改善,但教师站在讲台前,学生坐在课桌前这一上一下的传统课堂组织形式并没有多大的改观。而“侍坐”这节课,组织上不拘一格,十分自然。文章第一句写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首先,从“侍坐”一词,我们可以想象四门弟子围着孔子盘腿而坐求学的情景。其次,表现在谈话的气氛上。在孔子的启发诱导下,“子路率尔而对曰。”从“率尔”一词可以看出子路在孔子面前无拘无束,师生关系极其融洽。
二、“启、谈、讲、质”的课堂结构
“侍坐”一文虽然叙述的是四门弟子与孔子的一次谈话,但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孔子教学的基本课堂结构。当子路、冉有、公西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继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3、能够较准确地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
进入情境,分角色朗读,分角色翻译,师生共同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弟子的治国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处世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根据上下文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
2、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为政的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根据现场情景谈话导入。
我很喜欢大家,大家也喜欢我吗?如果喜欢,你们应该经常来陪我坐坐,谈谈人生,谈谈社会,谈谈理想,因为古圣人就曾经这么做过。那么古圣人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就知道了。
二、板书课题,解题。
《论语》中的篇章都没有标题,这一章的标题是编者加的,但它却概括人物以及中心事件,也就是四个学生陪一个老师闲坐谈话。据考证,当时孔子约60岁,子路约51岁,和孔子是同龄人,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大约18岁。谈话的过程也极为有趣。
三、分角色朗读。
1、学生明确哪些话分别是谁说的。
2、大致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揣摩说话的语气。
3、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担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角色,孔子的角由老师担当。
4、进入情境,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四、重难点词句讲析。
由学生提出还弄不懂意思的词句,老师进行讲析。(括号内标有序号的注释与发给学生的资料对应)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1、陪侍)(孔子)坐。子曰:“以(因为)吾一日长乎(于,比)尔(乎尔长),毋吾以(以,认为;吾以,以吾)也。(以吾乎尔长一日而不敢言,毋以吾乎尔长一日而不敢言)居(闲居)则曰:‘不吾知(知吾)也!’如或(有人)知尔,则(尔)何以(以何,做什么)哉?”
子路率尔(2、轻率、毫不思索的样子。尔,形容词词尾)而对曰:“千乘之国(3、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能出车千乘的国家,在当时是一个中等国家),摄(4、迫近。此处作“夹”讲)乎(于,在)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5、军队的通称),因(接着)(加)之以饥馑(6、五谷不熟为“饥”,果蔬不熟为“馑”);由也为之,比及(7、等到)三年,可使(民)有勇,且知方(8、辨别是非的道理)也。”
夫子哂(9、笑,这里略含讥讽的意思)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0、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方,见方,方圆;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可让该国使民足,足,使动用法)。如其(至于)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11、指诸侯的祭祀活动,其中以祭祀祖宗为代表。祭祖必在宗庙(祖庙),故以“宗庙之事”泛指),如会同(12、或者在诸侯的会盟典礼中。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会同:诸侯会盟),端章甫(13、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礼服。章甫:礼帽。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愿为小相(司仪官)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14、通“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铿尔(15、铿的一声,琴瑟声止住了。铿,象声词,指弹瑟完毕时最后一声高音。尔,“铿”的词尾),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16、指为政的才能)。”
子曰:“何伤(妨害)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17、指夏历三月,天气已转暖的时节。莫:通假“暮”),春服既(已经)成,冠者(18、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束发、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五六人,童子(19、未加冠以前的少年)六七人,浴乎沂(20、到沂河里去洗洗澡。乎:介词,用法同“于”。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此水因有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人浴),风乎舞雩(21、到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吹风,乘凉。名词活用作动词。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南。“雩”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22赞许,同意)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3、谦让),是故哂之。唯(句首语气词,表反问)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五、分角色翻译。
1、自荐或指定单个的学生担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角色,给一定的时间做准备;2、孔子的角色由老师担当;
3、带有表演性质地翻译;
4、其他同学对翻译作评价。
附:原文翻译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闲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就不敢说什么),(你们)不要认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能说了)。(你们)平常闲居的时候就会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轻率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有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百姓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让这个国家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官。”
“曾晳,你怎么样?”
(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晳)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子路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他的话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的事情)就不是国家(大事)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官,那谁能做大事呢?”
六、讨论:四人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孔子赞同哪一个?孔子为何要赞同这个学生的回答?
七、自由讨论:五人的性格分别有哪些特征?找出你喜欢的人物,说说你喜欢他的原因以及他的为政的思想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的中国,这些人分别可以做什么样的官)。(此一环节需做到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不论观点怎样,只要言之成理都要给予肯定)
参考:
孔子: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讲究谦让、主张礼制 用于构建和谐社会
子路:反面——轻率、冒充 正面——直率、大胆、有远大理想、敢作敢为 与敌对国家抗衡
曾皙:正面——沉着、礼让、聪慧 反面——自傲、迂阔、善于讨好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内部关系
冉有:较为谦虚 当乡党委书记
公西华:谦虚或谦虚过度 当办公室主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疏通字词,了解文意,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讲授课文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分析上,从而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列举所知道的孔子的名言(用投影显示),导入新课: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1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这些是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留给我们的教诲和启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孔子以及《论语》的有关文学常识。
1、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2、《论语》是体散文,是记录的的言行,它和、、合称“四书”。(参考答案: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孟子》、《大学》、《中庸》)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理解文意,并能读出语气。
三、学生接力翻译,老师提示有关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别国)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求(所言之事)就不是国家(政事)吗?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果)赤(只能)做小事,谁能做大事呢?
四、自由朗读全文,并翻译全文:
五、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
六、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课文,能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翻译: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集体背诵。
二、结合书后练习一,分析课文: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为“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
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卤莽——哂之
冉有:谦虚
公西华:更谦虚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讨论: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三、集体朗读课文。
四、讨论课后练习二、三。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6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