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9篇)

对于初中生物这门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来说,大家面对各式各样的知识点,感受就是一个字,懵。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以下这9篇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是来自于快回答的生物中考必背知识点2021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生物中考会考复习必备知识梳理 篇一

健康的生活

能够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

传染病可能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伤害,这类疾病的特点是传染性和流行性。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叫做传播途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通过空气、饮食、接触、血液、生物媒介等途径传播。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几种。

人类有保护自身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的,具有阻挡或杀死病原体,消除异物的功能;第二道防线是由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组成的,具有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的功能,这两道防线的作用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这种免疫的方法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叫做先天性免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主要有胸腺、脾脏、淋巴结三种)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的,这种免疫方法作用特点是人体后天具备、针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这种免疫的方法叫做特异性免疫,又叫做后天性免疫。

胸腺和骨髓构成了人体的中枢免疫器官;淋巴结和脾脏构成了人体的周围免疫器官。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抗体,而引起该物质产生的物质叫做抗原(病菌、病毒)。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它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成分,主要功能:①清除体内衰老、损伤和死亡的细胞②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③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把它接种到人体后,可以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能力,这种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叫做计划免疫。

药物可以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两种,无论哪种,在使用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我们应该了解急救的相关知识,当遇到人体呼吸、心跳停止,出血等情况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有:(1)“120” 急救电话(2)人工呼吸(3)胸外心脏挤压(4)出血与止血。

最常用的人工呼吸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一般每分钟次数为15~20次;在做心脏挤压时,救护者需站在病人的左侧,有节奏的冲击按压病人的胸骨下端,使其下陷3~4厘米,然后放松,如此反复。

出血一般有内出血和外出血两种。其中,外出血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三种情况。血液红色,从伤口渗出的这种出血一般是毛细血管出血,能自行凝固止血;血液暗红色,连续不断从伤口流出,一般属于静脉出血,应在远心端处用手指、止血带或绷带止血;如果鲜红色的血液很快地涌出,这种出血一般是动脉出血,应在近心端处用手指、止血带或绷带止血。

伤口较小时,可贴上创可贴止血,或在伤口盖上敷料,用纱布或绷带止血,伤口大时,首先拨急救电话,同时用手指、止血带或绷带压迫止血。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青少年保持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情愉快。

中考生物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二

1、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生物的多样性:

1)种类的多样性;

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

3)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1)能靠游泳老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2)能在水中呼吸。

4、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

12、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气体交换:水中O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鳃丝中Co2—水中。

15、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

1)比较干燥;

2)昼夜温差大;

3)缺少水中的浮力;

4)有气态的氧;

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

3)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

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3、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26、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27、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9、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30、恒温动物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生物中考会考复习必备知识梳理 篇三

生物学中常用的试剂

1、 斐林试剂: 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5g/ml CuSO4(乙液)。用法: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色。

2、 班氏糖定性试剂: 为蓝色溶液。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 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用于尿糖的测定。

3、 双缩脲试剂: 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1g/ml CuSO4(乙液)。用法:向待测液中先加入2ml甲液,摇匀,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摇匀。如待测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色。

4、 苏丹Ⅲ: 用法:取苏丹Ⅲ颗粒溶于95%的酒精中,摇匀。用于检测脂肪。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 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 。

5、 二苯胺: 用于鉴定DNA。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被染成蓝色。

6、 甲基绿: 用于鉴定DNA。DNA遇甲基绿(常温)会被染成蓝绿色。

7、 50% 的酒精溶液

8、 75% 的酒精溶液

9、 95% 的酒精溶液: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 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10、 15% 的盐酸:和95% 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11、 龙胆紫溶液: (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用于染色体着色,可将染色体染成紫色,通常染色3~5分钟。(也可以用醋酸洋红 染色)

12、 20% 的肝脏、3% 的过氧化氢、3.5% 的氯化铁: 用于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13、 3% 的可溶性淀粉溶液、3% 的蔗糖溶液、2% 的新鲜淀粉酶溶液: 用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

14、 碘液: 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变蓝。

15、 丙酮: 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16、 层析液: (成分: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也可用93号汽油)可用于色素的层析,即将色素在滤纸上分离开。

17、 二氧化硅: 在色素的提取的分离实验中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使研磨充分。

18、 碳酸钙: 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中和有机酸,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破坏。

19、 0.3g /mL 的蔗糖溶液: 相当于30%的蔗糖溶液,比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大,可用于质壁分离实验。

20、 0.1g /mL 的柠檬酸钠溶液: 与鸡血混合,防凝血

21、 氯化钠溶液:① 可用于溶解DNA。当氯化钠浓度为2mol/L、 0.015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高,在氯化钠浓度为0.14 mol/L时,DNA溶解度最高。② 浓度为0.9%时可作为生理盐水。

22、 胰蛋白酶:① 可用来分解蛋白质。② 可用于动物细胞培养时分解组织使组织细胞分散于。

23、 秋水仙素: 人工诱导多倍体试剂。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使染色体组加倍,原理是可抑制正在分裂的细胞纺缍体的形成。

24、 氯化钙

生物中考必背知识点 篇四

生物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需要大家运用一定的思路加以理解记忆。

1、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生物的多样性:种类的多样性;生活环境的多样性;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能靠游泳老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水中呼吸。

4、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

12、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气体交换:水中O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鳃丝中Co2—水中

15、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生物考试技巧 篇五

1、考前调整好心态

考前心态要调整好,相信自己: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应考准备。反复暗示自己:“我有实力,我会成功,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中考就是见证自己成功的时刻。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卷,没什么不可能。”

2、审清题意明确要求,注重细节

审题就是解题的开始,考生在开卷前领到生物试卷时,先对试卷进行整体感知,看看这份试卷共几页,总题量是多少,分哪几大部分,有哪几种题型。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试卷错误,尽早调换,避免不必要的的损失,而且通过这样对全卷作出整体把握,能尽早定下作战方案。

答题前,要认清答题卡正反面,发现答题卡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要立即向监考员报告。保持卡面清洁,不要将答题卡折叠,弄破,严禁在答题卡上的图像定位(黑方块)周围做任何涂写和标记。

3、解题时避免落于思维陷阱

做任何一道题,要得到正确的答案,考生们还需克服思维定式,防止“生路熟走”,落入“陷阱”,有些试题已知条件是命题者对考生平时做过的试题稍作改动后命制而成的,这类题最具欺骗性,乍看像“熟题”,实际上“改头换面了”,其目的在于检验考生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如果审题粗心大意,仅凭经验做题,就很容易犯思维定式的错误。因此,越是“熟题”,越要警觉细心审题,准确的获取信息,做到“熟路生走”,才能准确作答。答无定法,一道题有时使用一种方法,有时可以使用几种方法来解答。

4、完成选择题得分技巧

解答选择题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直接法、排除法、推理法、综合分析法。对于一些不易直接决断出正确答案的选择题,常要细心分折,严谨的推理,正确的判断,找准关键词,挖掘出隐含条件。试题的题干中常有一些关键词,如最、至少、主要、直接、基本、根本等。在读题时把关键词标注下来,有助于做题。考生们要善于从这些关键词中找出突破点,从而确定出正确的选项。

5、注重书写与表达技巧

据统计,中考非选择题是答题失分比较严重的一方面,体现在书写与表达这方面,所以考生要规范生物学专业术语作答等,注意规范书写,字迹要端正,不能漏字和写错别字,特别是涉及初中生物专用术语回答时,一定要用适合的专用术语,力求精确、全面。如“对照”不能写成“对比”、“呼吸作用”不能写成“呼吸运动”,“鳃”不能写成“腮”等。

6、预留检查时间

作答完毕后要预留少许时间,检查答案,检查答案的目的是复查答案是否写错,是否遗漏,是否有什么概念性、常识性错误,是否审题存在什么偏差等,防止由于无所谓的粗心失误而失分。

提高中考生物成绩的方法 篇六

勤问

学习都是从发问开始,科学研究也是从问题着手。保持好奇的天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

动手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探究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只能通过动手做才能学会……向自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收获会更大!

多思

发展思维能力,与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同样重要!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生命。比如,从基因的角度来看生命,你会发现我们保护一种种生物实际上是在保护一个个独特的基因库,死去的是个体而不死的却是基因。从历史的角度看生命,每一种生物都是历史的产物,现存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由最原始的生命演化而来的。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浓缩着大约38亿年的进化史。

生物中考解题策略 篇七

解题时边读边划关键词,看好问题再找选项,用最牢固知识判断正确的选项或排除错误选项;一定要看清楚选择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每个选项均要看一遍,通读之后再做出选择。很多选择题,题干设计若明若暗,条件隐晦,选项设置似是而非,极具迷惑性。解答这类题时,既要细致审题,又要善于抓住关键;既要全面分析,又要清除干扰。

(1)仔细审题,看清正误。题干中有时是要求选说法正确的选项,有时则是要求选说法不正确的选项。因而,做题前要仔细审题,看清题目要求,不要未看完题干而盲目选择。

当你读完一道题没有解题思路的时候,就再一字一句的认真读一遍,可能就会发现很多有用的信息。

(2)找准关键词,挖掘隐含条件。试题的题干中常有一些关键词,如最、至少、主要、直接、基本、根本等,在读题时把这些关键词标注下来,有助于做题。考生在做题时要善于从这些关键词中找出突破点,从而确定出正确选项。

生物中考会考复习必备知识梳理 篇八

生物学中常见的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及用途

1、 致癌因子:物理因子: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等。

化学因子:砷、苯、煤焦油

病毒因子: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已发现150多种病毒致癌。

2、 基因诱变:物理因素:Χ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

化学因素:亚硝酸、硫酸二乙脂

3、 细胞融合:物理方法:离心、振动、电刺激

化学方法:PEG(聚乙二醇)

生物方法:灭活病毒(可用于动物细胞融合

生物中考必背知识点 篇九

一、遗传和变异

1、遗传现象:亲代间的相似性

变异现象:亲子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受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的变异)

2、性状:某种生物特征的总和(如人的身高)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人的高个子和矮个子)

相对性状的遗传中,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为DD或Dd两种,隐形性状的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

3、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包括DNA和蛋白质,DNA的有效片段叫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4、男性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2对+XY(精子两种为22条+X或22条+Y)

女性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2对+__(卵细胞只有一种为22条+X)

5、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各占50%,取决于哪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二、生物的进化

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植物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藻类→苔藓→蕨类→裸子→被子植物;动物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环节→节肢→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1)过度繁殖

(2)生存斗争

(3)适者生存

(4)遗传和变异: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

生存下来,并把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

4、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

三、传染病和免疫

1、病原体:引起某种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即患者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预防措施:切断传染源(隔离,治疗);切断传播途径(卫生,消毒);保护易感人群(锻炼,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4、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的,可针对多种病原体,由第一第二道防线构成,包括皮肤,粘膜,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的,一种抗体只针对一种抗原,指人在体的第三道防线,在病原体侵入时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消灭抗原。

5、抗原一般是外来的物质,抗体是自己产生消灭抗原的。

生物中考知识总结:细菌和真菌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菌落。

细菌菌落特点: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白色;

真菌菌落特点:较大,呈绒毛状、絮状蛛网状,有红、绿、黄、褐、黑等颜色

2、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①配制培养基②高温灭菌 ③接种④恒温培养

3、培养基:含营养物质的有机物

4、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营养物质)、一定的生存空间等。另外,有些需氧,而有些则厌氧(即有氧时生命活动受抑制)。除少数细菌外,都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即营养方式为异养)

5、科学家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极特殊的环境中,发现了古细菌。古细菌的存在说明:①古细菌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②细菌的分布很广泛。

6、炎热的夏季,食物容易腐败,得胃肠炎的人很多,原因是:炎热的夏季,空气湿度大,温度高,适于细菌、真菌的繁殖和生长,食物保存不当或时间过长,就会因被细菌、真菌污染而变质,人们吃了变质的食品就会的胃肠炎。

7、洗净晾干的衣服不会长霉,而脏衣服脏鞋就容易长霉,原因是:洗净晾干的衣服清洁干燥、缺乏营养物质,不适合真菌的繁殖,所以洗净晾干的衣服不易长霉;反之,脏衣服给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脏衣服容易发霉。

8、制作泡菜时加盖后用水封口,其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而保持坛内缺氧环境,因为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环境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

9、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并发现细菌;而19世纪,“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10、细菌很小,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只有一颗小米粒大,单细胞。(病毒比它还小)

11、细菌特征:微小,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形态,无成形细胞核。大多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属分解者。分裂繁殖。有些细菌能形成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休眠体,叫芽孢

12、细菌的结构特点: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附属结构: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保护作用),有些细菌有鞭毛(用于在水中游动);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形成芽孢(轻,对恶劣环境有抵抗能力的休眠体)。

13、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速度快,不到半小时就分裂一次。

14、细菌的营养方式:一般异养(包括腐生和寄生),即、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15、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有关:细菌个体微小,极易为各种媒介携带;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数量多;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芽孢小而轻,可以随风四处飘散,落在适当环境中,就能萌发为细菌。这些特点都有利于细菌的广泛分布。

生物知识点

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

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情况: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胚芽鞘弯曲方向与生长素少的方向一致

3、植物激素: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

茎>芽>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能提供能量,它们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提供能量最多的是脂肪;贮能的是脂肪;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是水、基本物质是蛋白质。无机盐是调节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

2、检测蛋白质用双缩尿试剂,呈现紫色反应;检测维生素C用吲哚酚试剂,呈现褪色反应。

3、糖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和薯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瘦肉、鱼、奶、蛋和豆类,脂肪的主要来源是肉类、花生、芝麻和植物油。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含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动物性食物含维生素A。

4、夜盲症———缺维生素A;坏血病———缺维生素C;脚气病———缺维生素B1;口角炎、皮炎———缺维生素B2;佝偻病———缺维生素D和钙。

5、人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消化腺两部分。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_等消化器官。的消化腺是肝脏。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作用是把食物的大块脂肪变成微小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颗粒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肠液和胰液消化液含最多种类酶。消化管的功能是: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食物。

6、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7、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在口腔、胃、小肠。经消化后能被吸收的物质有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淀粉遇碘会变蓝。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

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在胃内初步分解,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在小肠内先通过胆汁的乳化作用,最终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8、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1)消化道中最长一段,环行皱襞、小肠绒毛可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积2)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3)含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可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

消化液:唾液、胃液、肠液、胰液、胆汁;

消化液排出入的器官口腔胃小肠

消化液所含的消化酶唾液淀粉酶蛋白酶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不含消化酶。

9、消化管的各部分的吸收功能:

口腔、咽、食管:无吸收养分的功能;

胃:部分水和酒精;

小肠: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10、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失调,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

①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②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很小。

2、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3)观察

(4)收镜装箱

3、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但观察的视野范围就越小,观察到数目就越少。

4、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5、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制成玻片标本,常用的玻片标本:切片、涂片、装片(注意三者区别,分为临时和永久的)

6、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观察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蒸腾作用:水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蒸腾作用发生的部位: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来完成的。

气孔是植物体(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和水蒸气。它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

2、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带动植物体对水、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

②可以降低叶片温度

③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3、蒸腾作用的应用: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移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对移载后的植物进行遮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9篇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生物中考必背知识点2021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