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传统文化教案(优秀4篇)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下面快回答为大家整理了4篇传统文化教案,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传统文化教案。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篇一

〈传统文化 袁海清〉

《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其一)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2.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初步感知市局的韵味】

二、出示译文。

译文:南苑的春天,百花竞开,艳丽多姿。在一片红花丛中,点缀着朵朵白花,她们都像越地美女那样靓丽,美不胜收。只可惜呀,到了日暮,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其实只因是花期已过,春风吹过便不由自主地坠落。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回到诗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活动广角 成长阶梯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也可以谈谈写景的一段话,一句诗等。比赛朗诵。

五、知识延伸

《南园十三首》(其十三)

xiǎo shù kāi cháo jìnɡ

chánɡ rïnɡ shī yâ yān。小 树 开 朝

径,长

湿 夜 烟

。liǔ huā jīnɡ xuě pǔ

mài yǔ zhǎnɡ xī tián。柳 花 惊 雪 浦,麦 雨 涨 溪 田

。ɡǔ chà shū zhōnɡ dù

yáo lán pî yuâ xuán。古 刹 疏 钟 度,遥 岚 破 月

悬。

shā tïu qiāo shí huǒ shāo zhú zhào yú chuán。沙 头 敲 石 火,烧 竹 照 渔 船。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诗人以诗作画,采用移步换形的方法,就像绘制动画片那样,描绘出南园一带从早到晚的水色山光,旖旎动人。

这首诗前六句主要描摹自然景物,运笔精细,力求形肖神似,象是严谨密致的工笔山水画。末二句正面写人的活动,用墨省俭,重在写意,犹如轻松淡雅的风俗画。两者相搭配,相映衬,情景十分动人。而且诗中的山岚、溪水、古刹、渔船,乃至一草一木都显得寥萧淡泊,有世外之意。

〈传统文化 袁海清〉

《生查子》

【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及其《生查子》的原文及译文。2.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背诵宋词,了解宋词所反映的时代精神风貌。【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去年元宵节的夜晚,灯会上的花灯照耀得像白天一样。月儿挂在柳树梢上,我和朋友约会在黄昏后。

今年元宵节的夜晚,月亮、花灯和以前一样。但是去年相约的人儿已不见踪影,我暗自哭泣,眼泪沾湿了新衣的袖子。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对词的认识,以及对词所抒发的感情的理解。

三、温馨点击。

1、读读作者介绍,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学家、教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四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母亲用芦荻秆在地上书写教他识字。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其诗成就不如散文,但也不同凡响,流传下来800多首。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元宵节关灯时引发的情思。

2.熟读成诵

四、活动广角。

从唐代起,我国就有元宵节晚上挂灯、观灯的习俗,到宋朝时达到极致,“花市灯如昼”,同学们能描写发挥你的想象力给这首诗配一副画吗?

五、学生自由交流以上问题

六、学生朗读达到背诵

七、自由学习 题都城南庄

八、师总结本课内容

九、拓展:你对自己创作的“花市灯如昼”图还满意吗?拿起彩笔给自己画一面彩旗

〈传统文化 袁海清〉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2.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3.培养学生热爱宋词的情感。【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丑奴儿》的原文及译文。【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二、出示译文。1.出示宋词文意。

2.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3.小组内展开交流讨论。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重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巡视,及时发现巡视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教学反思】

1.课程资源利用恰到好处。2.本节课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教学。

传统文化教案 篇二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传承;创新;服装设计;植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被忽略的传统民族艺术也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表现形式的主流。对于服装设计教育来说,从上世纪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国际的’旧号,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如何将传统民族艺术更好地融人服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去,也成为高等院校进行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是服装设计从业者应认真对待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源流追溯起来是一部涣涣长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衣冠中华”谱写了绚烂的服饰宝典。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与时代化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它们枝蔓缠绕的关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时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无论在哪种文化之中,时代感的强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标志,服饰文化也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民族艺术植人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面向时代,以现代服饰设计为目的,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传统艺术的发掘与借鉴,力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共同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成就,也有着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批判的态度进行选择,有机把握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利”与“弊”,以便于汲取并传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今天,许多传统艺术面临湮灭的尴尬,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继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民族艺术的挽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我国古代的绎丝工艺,由于其工艺精繁、对工人素质要求高,时间花费多,见效慢,其有些技艺在建国后慢慢消失,不过,这种技艺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现在的日本仍保留着从隋唐时期传人的“本绎丝”及“引金箔腰带”技艺。今天,这项在中国失传的技艺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辗转回到中国。这不由得我们不警醒—不要让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在我们手中。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人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传统艺术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嫁接与借鉴。摒弃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肤浅模仿,注重挖掘传统艺术精髓中认识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及历史属性,学会在服装设计的学习中把握和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脉络。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界,中坚设计力量对此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将传统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融人作为开启世界时尚大门的金匙。

其次要重视地域文化,促进服装创新。纵观服装的历史发展,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文明发展的脚步,同时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准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地理、气候)、精神状态(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服装文化。其服装以外的艺术形势也强烈的表现出这一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人形式很多,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1.意境植人方式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讲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满的内容居多,往往通过图案及图案的形式来完成。这是我们祖先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完美的将吉祥与图案结合在了一起,代表着传统的民俗民情。

吉祥图案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内涵与意义,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报平安”,“五福(蝠)临门”等等。“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奋进、勇敢、尊贵与威武。这些吉祥图案以其寓意被用于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不论是雕刻还是瓷器装饰,不论是剪纸还是染织,千百年来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成为了设计师们表现的法宝之一,新锐设计师祁刚为影星高圆圆精心设计的“喜上眉梢”惊艳戛纳,以民族传统吉祥图案传递着特有的中国文化。

2.图案植人方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纹饰的作用。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变幻无穷、风格各异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经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中,将具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图案与现代服装相结合,成为设计师们常用的设计手段,传统图案在服饰中的巧妙植人,成为时尚与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传统图案在植人服装设计中时,要注重图案与服装结合的形式美感,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与材料以及工艺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传统图案与服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诊释。

在具体的图案植人时,首先要考虑到地域性、时代性,才能在选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把握上做到严谨、准确,有特色;其次要考虑到传统图案的创新,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试验性创作,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创新灵感,给古老的艺术注人新的生命与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篇三

中国文化通览

An outline of Chinese Culture

第一章

Chapter One

第一节

序言

中国古代地理环境

经济结构

Introduction;geographical surroundings;economic structure

1.教师提问Questions

1)什么是文化?你期待从文化通览课中得到哪些收获? 2)如何看待中国文化的基本范畴? 3)中国区域文化的主要代表有哪些?

4)中国古代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如何中国古代社会基本的经济结构

2.英语文本视听

听讲英文版之前,熟悉一下汉语表达文化概念 1)解词 籍田制度: 耒耜: 疆域 游牧部落

2)关键词 华夏族 炎黄子孙 抑商 宗法制 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形态 劝农政策 1)主题句

(1)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历史悠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指的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同时是一个民族范畴,以我为主,特色鲜明,成为东方文化的代表。

(2)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为古代文化相对独立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使之成为相对 稳定的文化系统。

(3)风格各异的地域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文化融合、政治一统的特点突出。

(4)农耕生产是中国古代主要的经济方式;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成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和根据地,中国古代文明其性质是农业文明。

(5)劝农政策和抑商政策保证了农业经济在古代社会的主导地位,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社会,给中国文化的发展打下了深刻的印记。3.学生对话(交流文本信息)

4.反思讨论

5.主题与表达小结

中国现有的疆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5千年来以华夏族为主的政权与周边各部族政权在长期不断的冲撞融合中逐步塑造而成的。中国早期的国家是由夏人、夷人和蛮人的部落联盟组织发展而来,距今约有5千年的历史。1.中国古代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是(相对封闭:北面多戈壁、沙漠、西面多高原山脉、东面临海,南面多热带丛林等)。

2.中国区域文化的主要代表是:长江流域代表性的区域文化主要有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关中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和燕赵文化是黄河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珠江流域的代表性区域文化有云贵高原文化和岭南文化;此外还有贯穿中国南北许多省份的运河流域文化。

3.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

(4)

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经历了一个由古代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向现代工业会发展的历史过程。长达数千年的,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社会,给中国文化的发展打下了深刻的印记。在中国的古代社会,社会经济结构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自然经济形态。长江流域文化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Distributed along both sides of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rive()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四大长河之一,全长6300公里。长江沿岸分布着110多座大中城市,其中著名古城、工商城和风景名城有上海、南通、扬州、镇江、南京、芜湖、铜陵、安庆、泸州、宜宾等。

长江流域代表性的区域文化主要有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分居长江上、中、下游。

(1)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是以今四川、重庆两地为主要范围的区域文化。3000多年前重庆即为巴国首府,2400多年前,成都就是蜀国王都,加上四川历来以“蜀”相称,因此,我们把成长发育于四川盆地 Sichuan basin的区域文化被称之为巴蜀文化。

战国末年,秦并巴蜀,李冰父子领导修筑都江堰Dujiangyan(weir),使川西平原成为鱼米之乡,蜀锦之府。

仅峨眉山的宫观Taoist temple就达170多处。灌县一带青城山又是道教圣地之一holy land of Taoism。与宗教有关的名人轶事、名胜古迹、摩崖造象cliff side images、石刻艺术等宗教文化,尤有特色。乐山的石刻大佛Leshan giant Buddhar可谓蜀中一绝,蜀地的造纸业和印刷业发达。成都的武侯祠,杜甫的草堂Dufu Thatched cottage 蜀地的重要圣迹文化 cultural places of interests,都为西蜀文化增色。

(2)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主要包括湖南、湖北两省。三国古战场遗迹ruins 遍布全区。这里也是中国近代革命的热土。

楚国介于夷夏之间,因而文化也带有长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和类型。人民以蛇龙为图腾totem。

荆楚地区,人才荟萃,名人辈出,文学成就辉煌,作品独放异彩。屈原的文学成就杰出。著《老子》一书的李耳,相传为楚人,其著作启开了道家学派。襄阳人孟浩然以田园诗著名。竟陵人陆羽tea saint,以《茶经》著称。后人奉为“茶圣”、“茶神”。襄阳人米芾,为宋代书法calligraphy四大家之一,水墨写意画freehand painting 也自成一家。蕲州人李时珍历二十七年,撰成《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这一医药巨著,被称为“医中之圣”。

(3)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地处长江下游,东临大海,北接齐鲁,南连闽粤,西邻荆楚,是一个地势平坦,河湖遍布,气候温润,适于稻作的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气氛浓郁,古文化遗址众多。

吴越文化的得名,固与吴、越建国有关,吴、越先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222年被秦王朝统一。

“江南多才子,名士多如鲫”就是吴越文化的生动写照。本区涌现出项羽、刘邦、王羲之等。

吴越故地人才辈出,和重视教育分不开。唐代越州有丽正书院academy,寿昌有青山书院。宋代婺州的丽泽书院,明州的甬东书院,衢州的柯山书院,清献书院和绍兴的稽山书院等,均名重一时。朱熹、吕祖谦、叶适、陈亮等,都在书院讲过学。仅绍兴的山阳县就设有五处书院。这些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也形成了厚重的文化氛围。造成了许多文化世家culture family。如陆游、王阳明、文征明、沈周、龚自珍等,大都是出自文化世家。江南还是刻版印刷block painting和藏书家Bibliophile。辈出之地。南宋时杭州、会稽、湖州为藏书中心。丰富的藏书,哺育了众多文人,形成了许多学术流派。建于明代的天一阁,就是江南藏书第一楼。江南商贸发达,市民众多,市井文学丰富多彩,冯梦龙和凌蒙初的“三言”、“二拍”,就是通俗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越剧、昆曲及苏州评弹,都是这里最有代表性的戏曲和曲艺。江南园林,甲于全国。鱼米之乡A region, where the cultivation of rice and the breeding of fish flourish,蚕丝兴盛。经济发达,人民富足,在全国居显著地位。近代以来,更开现代文化先风。

黄河流域文化

黄河及其支流沿岸的咸阳、西安、洛阳、开封,是显赫一时的历史古都,兰州、银川、包头、呼和浩特、济南等城市,既有大量风光胜迹,又聚集现代都市风情。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关中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和燕赵文化是黄河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关中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alluvia plain,平均海拔elevation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及汉中盆地自古是我国文明的发祥地,留下了炎帝、黄帝活动的足迹。周、秦、汉、唐等历代王朝在此定都。

秦汉以来,关中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而使古朴稳健的关中文化具有弘大的大文化气象,带有隆盛威严、仪态万方Distinguished air of elegance and coquetry 的帝都royal capital文化的浓厚色彩。秦人发迹于秦州(今甘肃天水),秦孝公时迁都咸阳,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发展生产,奖励耕织,由此雄据关中dominating the Guanzhong,成为七雄之一。并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秦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从《吕氏春秋》的记载中可知当时农业已较发达,铜铁器bronze ware 使用已较普遍。文字也由大篆large seal script统一为秦篆Qin zhuan。在制陶工艺Ceramic technology 上从兵马俑Terracotta Army(2)中原文化 狭义的中原指的是函谷关以东,齐鲁以西,太行山以南,江汉以北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是我国的心腹地带,是东、西、南、北交汇与交流的中心与结合部。大禹治水及其子启建立的夏,就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从黄帝到战国,中原作为正统王朝所在地及全国的中心,一直被视为中邦、中土、中国,其文化的含义也由此沉淀在人们的文化意识中。在历史上,中原是诸侯逐鹿的战场,是霸主会盟之地,又是历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活动的中心。

中原地区的古都,有安阳、洛阳、开封、许昌,这就使中原的文化以洛阳白马寺为中心的佛教文化,以中岳庙为中心的道教文化

我国古代的传说人物,大多出现在中原的舞台上。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嫘祖(lei皇帝妻子),都在这里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嫘祖发明养蚕)。李斯、张苍、晁错、张衡、蔡邕、蔡琰、何晏、阮籍、谢灵运、崔颢、杜甫、刘禹锡、李贺、李商隐、岳飞为古代代表人物。李斯的小篆,蔡邕的书法,蔡琰的音律,孙过庭的《书谱》,吴道子的绘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阳的画象石,龙门的石窟造象,岳飞的《满江红》,中原的唐三彩和汝瓷、钧瓷为中原文化中的亮点。

(3)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干,是华夏主体文化的代表,以农业文明为主。齐鲁文化范围主要在今山东省。从空间上细分,齐鲁文化由齐文化和鲁文化构成,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某些共同特征。

鲁国地区,俗好儒学。产生了孔、孟等讲求伦理道德、仁义礼信的学者。齐国东临大海,民风旷达尚武,因而齐文化气度恢弘,注重改革,出现了孙武、吴起、孙膑等军事家和晏婴、管仲等政治家。以后由此引起鲁国变弱,齐国变强。

鲁地孕育了儒学,而齐地却孕育了方士(古代从事求仙、炼丹等活动的人)和道家。儒学注重社会现实,而道学则追求空灵仙境。齐鲁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全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儒学,到了汉武帝时,真正成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而泰山的封禅,更使齐鲁文化与泰山文化结合成为中华文化的精华与浓缩。山东的经学、诗词、小说,都在全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4)燕赵文化

本区南连齐鲁文化区和中原文化区,北接蒙古文化区和松辽文化区。这里是 “北京人”Beijing Ape Man的故乡。稍后的“山顶洞cave people”人也生活在这里。

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外来的佛教文化,也对燕赵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儒学方面,汉代这里出现了董仲舒这样的大儒学家和经学家。在科学技术方面,这里出现名医扁鹊、数学家祖冲之。地理学家郦道元是河北深县人,所撰《水经注》是一部全国河流的地理名著。元戏剧家关汉卿,更代表了元杂剧的Drama of the Yuan dynasty的最高水平。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更写出了《红楼梦》这一名著。著名的《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等旷世巨编,都出现在这里。

珠江流域文化

习惯上所说的珠江流域是指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delta广大流域,跨越滇、黔、粤、桂、赣、湘等省区。珠江流域的代表性区域文化有云贵高原plateau文化和岭南south of the five ridges文化。

(1)云贵高原文化

本区范围主要是云贵高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早在170万年前的远古,这里就有元谋人the people of Yuanmou生息,是迄今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本区以少数民族文化和高原原生文化为特点。

公元前4世纪末,楚将庄足乔率兵进驻云南,在滇称王。以后农业、冶金都有所发展。汉代在此置郡。三国时,诸葛亮对这一地区进行了管理。唐为南诏,宋为大理,后为元所灭。南诏的绘画和石刻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大理国主自认祖宗是甘肃汉人,汉文字也在这里直接通用,汉文书籍在大理广泛流传。大理还创制了棘人文(白文),实行科举。

唐、宋时期,中原文化对这一地区有巨大影响,出现了“人知礼乐,本唐风化”的局面。元代置行中书省,并因地制宜,保留了一些土府、土州、土县,委任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官。明初云贵地区的土官多达数百处。清为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废土司,改流官。土司制度是当地土著文化的产物,对保留当地文化起过一定作用。明代学校及书院设立之后,出现过一批文人学士、诗人硕儒。昆阳人郑和在七次下西洋中做出重大贡献。

本区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少数民族建筑宏伟精巧,技艺高超,与中原地区有明显差别。本区的宗教派别众多,除佛教、道教外,还有许多原始巫教。这里的婚俗、歌舞、葬俗,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民族节日,盛大热闹,表现了热情奔放的民族气息。当代在尊重与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正在开发这些民俗文化资源,变资源为财富,发展旅游事业。云贵地区的传统文化,已经进入一个继承发扬、改革创新、日趋繁荣的新阶段。(2)岭南文化

岭南指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以南的地区,岭南文化是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的产物。北方三次人口大迁移带来了中原文化,并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

早在近13万年前广东地区就有“马坝人”在此生息。处在晚期智人阶段的有灵山人和峒中岩人。但在原始社会阶段,岭南的发展相对滞后,长期没进入铁器时代。先秦时代的岭南部族称南越族,为百越族的一支。由于本区温热多雨,适于种稻,故很早就有五羊衔谷穗的传说。秦灭楚之后派任嚣、赵佗统一岭南,并两次移民,给岭南带来生产知识和礼乐文化。后赵佗自立为南越国王,使岭南文化发生了变化。一切礼仪制度,悉仿汉地,岭南文化从此开始。

汉武帝时派十万楼船水师征服南越,在岭南置九郡,从此岭南与中原的联系更加密切。两晋之际,匈奴人刘聪、刘曜攻陷长安,居民南迁,史称永嘉南渡,这是第一次人口迁移。这些移民给岭南文化带来深刻影响。唐代张九龄主持开凿大庾岭新道,更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金人及蒙古人南下中原,两宋时又出现了第二次人口南迁,促成了岭南越族的基本汉化。明代又出现了第三次人口大迁移,使岭南人口日益稠密。另外,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东坡的贬官岭南,也给岭南人民带来了更高层次的文化理念,推动了岭南文化的提高。

岭南文化也有自己的突出优点,那就是较少地承袭封建文化中的保守、泥古、因循守旧等弊端,呈现出勤奋果敢、灵巧机智的务实精神与朝气蓬勃的活力。

在教育推广之后,岭南人才也大量涌现。在诗歌、绘画、宗教等方面,显示出地区文化的特色。在语言方面,有以广州方言为标准音的广州话,以梅洲方言为标准音的客家话,以潮州方言为标准音的潮州话。岭南地区山丘纵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也形成各地不同的民俗。南越人笃信鬼神,尚断发文身,针对潮湿多蛇虫的环境,他们创造了干栏式的房屋。粤人过去信鬼神,崇厚葬,好唱歌,讲饮食。“吃在广州”就是沿传至今的饮食文化特点之一。尤喜吃蟒蛇及生猛海鲜,这是在别的地区极少见到的。运河文化

京杭大运河,简称运河,是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与万里长城并列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经北京、天津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比巴拿马运河(1914年竣工,全长81.3公里)长21倍,比苏伊士运河(1869年竣工,全长172.5公里)长10倍,比这两条运河开凿的时间早二千多年。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大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人们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包含了历史、科学、艺术各方面的价值,完全具备文物的特质和内容。清嘉庆以后,海运渐兴,大运河失修,黄河北岸段梗塞,大运河昔日辉煌成为过去。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运河承载了太多的历史,留下了无数令人感慨不已的文化遗迹。大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人们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包含了历史、科学、艺术各方面的价值,完全具备文物的特质和内容。

运河不仅具有交通作用,而且将燕赵、齐鲁、荆楚、吴越文化连成线,成为贯串南北的重要旅游景观。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都相继开辟运河水上游览线。运河两旁景观众多,如苏州园林,无锡太湖,镇江金焦寺,扬州瘦西湖slender West Lake等,既集古渡古镇、寺庙观庵Om、城垣园林、城市风光、古桥涵闸、农贸集市于一体,又融唐宋元明清历史遗存、典故allusion传说、风俗民情于一身。古运河研究者形容它“运河沿岸的古墩、古庙、古塔、古桥、老街、老店、老厂、老窑以及街市的繁华景象、市民的生活习俗,犹如《清明上河图》QingMing Riverside 的长幅画卷picture scroll展示在人们面前”。

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段的山东运河,是整个运河的关键河段。南起苏鲁交界处的大王庙闸,北到德州德城区第三店闸,全长497.5公里,流经的枣庄、济宁、聊城、德州4市。在山东段已知的文物点有100多处。京杭大运河纵贯济宁辖区的梁山、汶上、嘉祥、任城、市中、鱼台、微山等县市,长达230公里。数百年来,从最初的开凿到后来的经营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给这一区域留下了许多的名胜佳景。有汶上县南旺镇的南旺分水龙王庙、兖州市金口坝、济宁境内最北段的安山闸、济宁市中区的顺河清真东大寺(俗称东大寺,是一座历史悠久、建筑宏伟的伊斯兰教礼拜寺)、竹竿巷、微山湖南阳岛、微山湖中段二级坝节制闸、微山湖十万亩荷花、微山岛和微山县韩庄镇韩庄闸等名胜古迹。山东聊城在清代已是运河旁的重要商埠,在这里先后出现了武林会馆、江西会馆、苏州会馆、山陕会馆等。

江苏扬州运河沿线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故道、祭祀夫差的吴大帝庙;开凿大运河的隋炀帝陵寝、隋炀帝的迷楼;隋唐时期由北进入扬州的第一个码头、炀帝三次驾临的古扬州门户、也是中外友好往来重要港口的茱萸湾古镇;唐代最繁华的商业东关街、东关古渡;宋大城东门双瓮城遗址;南宋时期的阿拉伯式的建筑普哈丁墓,伊斯兰教名寺仙鹤寺;浙派建筑吴道台宅第、测海楼与有福读书堂;天主教耶稣圣心堂;佛教长生寺;何园、康山、南河下盐商豪宅与会馆群;鉴真东渡Boddhist monk的出发地——古运河古码头;三湾的明代文峰塔,隔河相望的清代龙衣庵;著名的瓜洲古渡等等。

江苏无锡是开展古运河旅游最早的城市。

如今,古运河畔的杭州、苏州、常州、镇江、淮安、宿迁、徐州、济宁、聊城、德州等城市都开展了风格各异的运河旅游项目,从苏州到杭州、杭州到无锡的运河旅游航线开通已经数十年,已经成了许多中外游客游览素有“天堂”之称的苏州、杭州,欣赏运河风光,领略运河文化的热门航线

古九州

荆州(占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阳; 在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

**兖州(今山东省兖州市)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

** 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传统文化教案 篇四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传承;创新;服装设计;植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被忽略的传统民族艺术也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表现形式的主流。对于服装设计教育来说,从上世纪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国际的’旧号,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如何将传统民族艺术更好地融人服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去,也成为高等院校进行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是服装设计从业者应认真对待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源流追溯起来是一部涣涣长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衣冠中华”谱写了绚烂的服饰宝典。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与时代化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它们枝蔓缠绕的关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时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无论在哪种文化之中,时代感的强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标志,服饰文化也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民族艺术植人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面向时代,以现代服饰设计为目的,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传统艺术的发掘与借鉴,力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共同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成就,也有着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批判的态度进行选择,有机把握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利”与“弊”,以便于汲取并传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今天,许多传统艺术面临湮灭的尴尬,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继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民族艺术的挽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我国古代的绎丝工艺,由于其工艺精繁、对工人素质要求高,时间花费多,见效慢,其有些技艺在建国后慢慢消失,不过,这种技艺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现在的日本仍保留着从隋唐时期传人的“本绎丝”及“引金箔腰带”技艺。今天,这项在中国失传的技艺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辗转回到中国。这不由得我们不警醒—不要让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在我们手中。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人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传统艺术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嫁接与借鉴。摒弃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肤浅模仿,注重挖掘传统艺术精髓中认识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及历史属性,学会在服装设计的学习中把握和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脉络。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界,中坚设计力量对此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将传统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融人作为开启世界时尚大门的金匙。

其次要重视地域文化,促进服装创新。纵观服装的历史发展,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文明发展的脚步,同时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准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地理、气候)、精神状态(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服装文化。其服装以外的艺术形势也强烈的表现出这一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人形式很多,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1.意境植人方式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讲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满的内容居多,往往通过图案及图案的形式来完成。这是我们祖先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完美的将吉祥与图案结合在了一起,代表着传统的民俗民情。

吉祥图案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内涵与意义,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报平安”,“五福(蝠)临门”等等。“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奋进、勇敢、尊贵与威武。这些吉祥图案以其寓意被用于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不论是雕刻还是瓷器装饰,不论是剪纸还是染织,千百年来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成为了设计师们表现的法宝之一,新锐设计师祁刚为影星高圆圆精心设计的“喜上眉梢”惊艳戛纳,以民族传统吉祥图案传递着特有的中国文化。

2.图案植人方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纹饰的作用。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变幻无穷、风格各异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经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中,将具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图案与现代服装相结合,成为设计师们常用的设计手段,传统图案在服饰中的巧妙植人,成为时尚与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传统图案在植人服装设计中时,要注重图案与服装结合的形式美感,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与材料以及工艺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传统图案与服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诊释。

在具体的图案植人时,首先要考虑到地域性、时代性,才能在选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把握上做到严谨、准确,有特色;其次要考虑到传统图案的创新,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试验性创作,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创新灵感,给古老的艺术注人新的生命与活力。

3.色彩的植人形式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确立了自己的色彩结构。形成了属于中国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传统艺术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艺术形式比比皆是。传统镀金工艺中的“婆金”、“描金”,妇女妆容中的“花黄”,纺织工艺中的“撒花”等在引发后人无限遐想的同时,也为我们揭示古人对色彩的种种喜好,甚至今天国际上以“中国红”这一对红色的命名来显示中国人对这以色彩的偏爱。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4篇传统文化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传统文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