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

《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84---85页的教学内容。也是继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之后又一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课,它是学行四边形、梯形面积的基础,一起看看看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欢迎查阅!这里的8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动手做》教案 篇一

案例背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九册第二单元“动手做”,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认识并会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今后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教材中没有给出底和高的概念,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感受高和底及高和底的对应关系。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每天都在和各种图形接触,日常生活中积累下的对图形世界的感知、表象和思考构成了学生丰富的经验背景,成为他们认识“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物质基础。经过几年的数学训练,头脑中对创设的情境具有一定的想法,他们敢于尝试自己的想法,并且善于和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合作交流学习。他们还具备了分类、转化等一些重要的数学基本思想。

案例描述: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的第二单元中新增加了“动手做”一课,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注意到有学生想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开拼补来转化它,使之成为长方形。还有学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的想法,例如:沿着横中线剪开…。这些方法行不行呢?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才能够证明行与不行!而行与不行正是这节课的关键点: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拼才能将它转化成长方形。面对课堂上出现的这些“意外”,我在课堂上紧紧抓住这些学生自己生成的教学资源,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用事实说话!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自学和合作学习,请学生把自己独特的想法都亲自实践一下,在交流反馈时,有此想法的学生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拼补,结果发现沿对角线剪开不能拼成长方形;让学生充分操作后,我又请学生把按自己的想法实验的结果分成“成功的”与“失败的”两大类。然后大家共同分析原因:怎样转化就能成功,怎样转化就一定不行?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答道:说明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才能将它转化为长方形。

这时的课堂上,很多人不约而同有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这一难点,靠着自己的努力大家达到一个共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刚才那些出错的学生有些懊丧、失落。这时,如果我继续后面的教学环节,这些学生以后还会大胆尝试自己的想法吗?他们在这一学科上还会再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吗?还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吗?我停了下来,我说:“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些同学!感谢他的失败!”所有的学生全愣住了,没想到我会说出这样的一句话。全班静静的听我说着“他们的方法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失败是非常有价值的,正是他们的失败让我们认清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关键。他们的失败为我们证明了这些思路是不可行的。在我们的科学实验中,不是每次实验都会成功,但每一次失败都是经验教训的积累,学会面对失败,我们才会成长。”

教学反思:从几何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首先根据生产生活实践经验,依靠直觉观察、反复实验而形成的,不是靠后来人们整理时所运用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直观表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相当于人类早期认识几何的阶段。因此,我们应引导小学生借助他们身边直观、可感的空间世界,借助他们原先储备的经验积累,主动地关注、认识周围的图形世界,在大量的操作和思考活动中丰富表象,提升数学思考,发展空间观念。在本课中,我注重体现这一理念,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随时调整教师的角色变化。

积极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所处的位置:参与学生的观察、研究、讨论;对学生的学习恰倒好处地进行引导、点拨;对学生汇报时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为学生汇报的研究成果加以重点强调或升华;为学生取得的成果而欢呼与喝彩……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发生改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节课中,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

在整堂课中,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鼓励学生将实践的结果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进行分类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

案例分析: 从学生的发展角度设计教学,提出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本节课很好的实践了这一理念。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为本课安排的内容量很少:先介绍平行四边形的转化成长方形,然后认识三角形和梯形的高,最后尝试自己画出图形的高,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和余地,在尊重教材、理解教材主要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作了补充。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合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平行四边形的转化成长方形,只要沿着一条高剪拼得到长方形就能解决问题了。据此,教师注意适时提出操作的要求,引导学生在操作时主动的思考不同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更可贵的是,让学生将所有想法实践后进行分类并交流成功与失败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平行四边形的高,分类并分析这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了发展。

3、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有效的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平行四边形的转化,学生提出各种想法;学生运用了类比方法、分类的方法;学生发现了图形中高的特殊性,利用了高的特殊性明确了图形中底和高的对应关系。正因为融入了学生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浓厚的数学情趣和一个个富有挑战的数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得到磨砺,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优化,学习的经验得到充实,成功、自信的体验得到强化。

4、让学生尝试失败和错误,有效的利用错误资源为教学服务。如果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个性化教育观来看,过去那种严丝合缝,看似一帆风顺的课未必就是好课,因为它把学生的错误“隐藏”起来了。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往往不是笔直的,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剥夺学生犯错误的权利就等于限制他们的自由选择的意愿。”所以,数学教学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尝试错误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锤炼个性,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

课堂中学生出现这种错误是美丽的,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暴露。课堂中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让学生尝试错误,更重要的是要有效的利用错误资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每个人都本能的追求成功,逃避失败,但比起学会获得成功,学会承受失败更重要。人的一生中,经历的失败要远远多于成功,成功往往是在经历多次失败后才获得的。先前有一种农药叫“六六六”粉,就是在经历665次失败后,在第666次才获得成功的。甚至这样的情况也不少见,就是经历过多少次失败后,最后仍未取得胜利,这是我们常常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一个理智的人不仅要学会在成功的时候不被冲昏头脑,更要学会在失败不可避免的时候能够承受失败。滑冰教练在教学员时,先教授的不是如何滑冰,而是如何摔跟头,是很有道理的。那些能在一次次失败之后又重新站立起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教学生学会承受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正是面对一次次的失败和遗憾而获取经验,不断研究修正课堂预设,才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渐完善的吗?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真正“新”的是视角,即从学生发展的立场出发重新系统建构数学课堂。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篇二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铺地砖”。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将综合应用图形、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与应用,是培养学生初步数学意识的好教材。能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大家能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

2.在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大家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实践中对大家进行美育渗透。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情境引入(出示装修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小明卧室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启发学生思考: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

3、出示两种地砖(让学生说说地砖的形状及大小)

4、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问题?(用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地砖铺满卧室地面,至少要多少块砖?需要多少元?)

学生小组讨论(四人一组),指名汇报。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试一试

1、如果要用边长为50cm的正方形地砖,那么铺满整小明卧室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元?

2、买这两种地砖大约各需要多少钱?选择哪一种比较合适?

四、巩固练习

小明爸爸、妈妈的房间地面的长和宽分别是6m和4m,用哪种地砖铺更少钱?

(1)组内分工计算;

(2)交流

(3)汇报。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图书编上书号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作用。

2、让学生体会用字母也可以进行编码,进一步探索编码的方法,经历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过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前到图书馆进行实地调查,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同学们,课前到图书馆去调查了吗?图书馆那么多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用字母和数字给图书编码),对了!图书编号、车子牌号都是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

二、 新知学习:

1、生交流课前各自调查的收获。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对图书的检索号进行简单的介绍:

图书的检索号一般包括分内号和书次号,分内号是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标准对图书进行分类,用字母来表示图书的种类,中文图书共分为22大类,分别用A、B、C……Z字母表示,字母后的数字表示进一步细分。一般来说,数的位数标志类名的级别,多一位数码表示细分一层。书次号则表示同一类图书的序号,这里也可以考虑作者、出版日期等。

3、 提出问题:我们教室图书角里也有很多书,为了方便我们查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给图书编号,整理出图书角的图书目录)

4、分组为图书角的图书编排号码,并整理出目录。

①、讨论并确定好图书的书号要包含的信息:图书的类别、作者、捐书人等。

②、讨论每个信息如何用字母和数字进行编排。比如用字母表示类别,用A表示童话故事书,还可以用序号代表捐书人的信息。

③、设计好方案后,全班同学对每个小组汇报的方案进行评价。

④、挑选出大家最满意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再分工完成图书角的目录登记表。

三、巩固练习:

1、书P118第2题是让学生体会汽车车牌号中的编码,除了数字还有汉字和字母的应用,用各省的简称表示省份,用字母表示地市。

2、书P118第3题向学生介绍图书的“身份证”——国际标准书号。

3、独立完成书P119第4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在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编码?举例说一说。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约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准备:

卡纸、彩笔。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美味蛋糕店”的师傅招收学员时考了这样一道题目:请你在最快的时间里切出一块蛋糕的8/24,要求切得比较均匀。今天老师也想拿这道题目考考你们,看看哪些同学们能被选上。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引导发现,明确概念。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卡纸。表示出这张卡纸的8/24,想一想怎样做?

(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成果并解说)

师:从上面这些学生的发言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让生通过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找出一组相等的分数:

8/24=4/12=2/6=1/3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有选择地板书。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

(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2)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引导学生归纳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作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是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肯定: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引生答出: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所以不能“再约分了”。

总结并揭示: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生:(举例说明)。

2.探索约分的方法。

请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分的过程。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3.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在最快的时间里切出一个蛋糕的8/24,其实也就是切出这块蛋糕的1/3,这样也就顺利地完成了题目要求!

三、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教材第48页“练一练”。

(1)学生试做。(2)集体交流。

四、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因此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交流中解决,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动手做》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动手做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

2、能力目标:会用三角板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概括、语言表达等能力,树立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其认知水平还处于形式水平阶段,所以我把重点定为: 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习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时,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往往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我认为教学难点是:会用三角板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好的教、学法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采用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融观摩、操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体验对平形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探究,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具准备:

为了更好地让本节课所授的知识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卡片,剪刀,三角板,尺子等教具与学具。

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我将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为4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万能阿曼接到求助电话的情境。通过学生熟悉的卡通形像,以及有趣的故事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活动一:做桌面

我出示活动要求,问学生你们愿不愿意和阿曼一起帮忙解决这个困难?好,让我们来动手做一做。板书课题:动手做。接着我请学生拿出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画出需要锯开的线路,并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然后我请学生分别展示他们的不同的设计,提出问题:同学们设计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案,想一想,这些设计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呢?来引导学生找出两个共同点:1. 每条分割线都是垂直的2. 它们的对边都是平行的,并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最后让学生动手用剪刀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来,看是否能拼成长方形。在整个活动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能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身体验高的特征,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

活动二:表述梯形的高

我出示梯形纸片,并对学生说: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高,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梯形的高呢?引导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高说出梯形的高。活动中通过教师示范说,学生自已说,生生互说等多种形式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新的学习,再一次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活动三:分三角形

我首先让学生拿出手中的三角形纸片: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画一条线段,把这张三角形纸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自由操作。通过这种具有挑战性,探索性同时又具有操作性的活动,从而把抽象的高的概念形象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对高的认识。然后我再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更准确的掌握了三角形的高的画法,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三、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里,我设计了三道不

同形式的练习题。

1、 试一试,标出图形的底和高,加深对图形的底和高的认识。

2、 练一练,画出图形的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高的画法

3、 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

(由浅入深的题型设计,针对各层次的学生,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学习都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通过总结评价、课外延伸这个环节既能及时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以达到教学目的。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2)课后用七巧板的某些板拼成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六

1、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创造性利用教材

我的第一个活动设计是感受最深刻的。为了让激发学生兴趣,在第一个活动中,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从自己班级的节日活动调查入手,再与淘气班的来比,孩子更喜欢也更自然。原来计划让学生随意说出自己在节日里的活动,教师及时板书,接着整理分类,再让学生调查填表分析的。可是后来再仔细想一想,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值得吗?再回过头看一看教学目标,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而是主要让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对分数的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教师提前做好了解,大致分了几类活动,让学生调查统计填表。这样活动的目的性就很明确了。

另外,调整了长跑接力中的前2个环节。由于这幅图如果让学生先按教材上的顺序标出不合理的位置之后,对于后面自己重新设计产生视觉障碍,本来就不长的路线上面标的都是点,混淆了学生的视觉,易产生错误,所以教师就让学生先来设计,再通过对比,认识到表格中设计的不当之处。

2、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学生敢于表达的前提。

本节课营造民主的和谐的共生的课堂氛围,很利于思维的开放。课堂上孩子们畅所欲言,激烈辩论,甚至几次与老师争议,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我们的课堂那强大的生命力。说到此不由的想起一句话:课堂是师生生命的历程,课堂上,师生不就在共同创造和欣赏着美景吗?我们的人生不就是为了创造和欣赏美丽的风景吗?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七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九册中的《铺一铺》一课是一节充满了生活气息,充满了数学美的好教材。本节课是新课标实验教材所新增设的实践活动课。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铺一铺的实践活动,探索密铺知识。密铺也称镶嵌,它是指一种或多种图形没有重叠,没有空隙的铺在平面上的现象。生活中的地板,地砖,墙壁,拼图,装饰画中都存在着密铺。密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同时密铺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变化和美的享受。 本节课教材主要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呈现出学生所熟悉的几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如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铺一铺等实践活动探索发现哪些图形可以进行密铺。然后,再让学生综合运有所学的知识,用几何图形在方格纸上创作出新颖美丽的密铺图案,并计算它们的面积。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说有很强的探索性和趣味性。一方面,学生对于密铺现象并不陌生,对于密铺已经积累较深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正五边形、圆形等等)也是非常熟悉的。

三、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使学生通过铺一铺、摆一摆等实践活动,探索发现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密铺,并感受密铺图形的美。在设计密铺图案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之间的转换,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艺术的密切联系,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全过程。

四、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十分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基础,通过帮助小区选择地砖铺地面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铺一铺。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思考如何铺地面,引导他们把注意的问题总结出来就得到了密铺的理性认识。当然也有可能会有学生用圆形或五边形这些单独不能密铺的图形来铺,这时又可以让学生比较分析出只用一种图形圆。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准备:

梯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新的面积公式,想一想:三角型面积的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实际操作,自主探究。

电脑演示地24页的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把体型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1、独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用事先准备的学具自己进行剪拼,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特有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进而求出梯形的面积。

3、交流汇报,发现规律。

(1)引导观察,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联系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析理解:为什么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要除以2?

(3)经观察分析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用字母公式来表示。

三、看书质疑,交流感想

阅读第24页内容,回顾自己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并与同伴谈谈自己的想法。

完成课前提出的问题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完成25页习题

五、全课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在学习方法上又有了那些提高。

考括坟籍,博采群议。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8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