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十五夜望月》教案(最新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里快回答为大家分享了8篇《十五夜望月》教案,希望在十五夜望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望月》一课是苏教版第十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文章以“望月”为聚焦点,角度独特、构思新颖,清新优美——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课文以生动的笔调写了“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的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既有丰富鲜活的语言表达,又有优美如画的意境呈现,还有人物形象的诗性流淌,静谧的月色,颇有几分童话的色彩。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能达到会识会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如“剪影”、“瞳仁”、“不假思索”,会用“不假思索”造句。

3.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诗句,了解其出处。

4.理解课文内容,从重点词中感受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

5.通过朗读,激发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感受世界。

学习重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象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从重点词中感受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

3.感受望月的乐趣。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从重点词中感受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

2.感受望月的乐趣。

学习过程:

同学们,课前我们都认真预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来交流一下,看大家预习的怎么样,选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会是哪个小组呢?(生会争先恐后说是自己组)首先回顾一下学习目标

一、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

二、导入课题。

三、预习展示。

1、抽查几个组的6号同学读学案中的词语,对子做好帮扶准备,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遇到共性问题老师要带领学生强化记忆。

2、剩余组的6号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对子做好帮扶准备,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是及时评价学生读书的情况(从态度习惯各方面,评价要有针对性)

3、交流搜集到的资料,特别是搜集到的古诗句。

四、初读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完成以下问题:

1、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1分钟后展示。

2、思考分段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2分钟后展示。

老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合作情况。

五、细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词句及生活体验来谈感受。

1、学习第一段

(1)重点感受“我”在江轮甲板上见到的月夜美景。

(2)感情朗读,感受第二自然段的环境描写带来的美,体会月夜的清幽。

(3)完成以下题目后交流感受。

读了第2自然段,我 了,用心体会后,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3)展示读、评价读、比读。

(4)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进一步加深印象。

2、学习第二段:

本段可以按照写作顺序分为两层。

(1)学生试着分层,先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2)课文中引用了许多描写月亮的诗句,把它们找出来,用心读一读,并结合学案,大概了解它们的意思。(自己体会后,可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班内交流)

(3)我知道省略号省略了 ,我还能接着往下背,谁想跟我比试比试!(在小组内接背)

(4)小外甥真是个 的孩子!

(5)根据上面问题的答案,找出文中有关语句。(根据各小组的答案,应该能全面找出有关语句)

如:“小外甥向我挑战了”写出小外甥的勇敢;

“多如繁星”、“一眨眼就是一句”、“……”看出了他的聪明好学;

“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写出小外甥的可爱之处;

会提出月亮像什么的问题,并能把月亮说成天的眼睛,而且绘声绘色的讲出“现成“的故事,则能看出他的爱幻想,想象力丰富;

…… ……

(6)“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的比喻为什么使“我”感到惊讶?先小组内对子讨论,然后共同交流。

(7)我想发挥想象:(组内各成员都能发言)

我觉得月亮还像

因为

(8)感情朗读

3、学习第三段

(1)齐读本段,你感觉这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升华全文)

(2)再次读文,思考:此处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作者又想到了什么呢?小组内对子之间先交流,再集体交流。几分钟后展示。

(3)感情朗读。

六、回顾全文 升华情感。

小外甥的比喻令作者惊讶,那么,你认为月亮像什么?为什么?

先小组内对子之间交流,再由小组代表汇报交流。

七、拓展延伸。

请大家闭上眼睛,现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了你,你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幻想中的东西)

夜望月王建 篇二

关于中秋的名言警句【最新版】1.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3.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4.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5.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6.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7.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8.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9.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10.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11.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12.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1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14.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5.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关于中秋的名言警句【经典版】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3.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4.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5.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7.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8.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9.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10.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11.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1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13.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14.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5.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关于中秋的名言警句【感人版】1.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2.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3.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4.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5.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6. 数十年过去,就如夜间一声叹息,唯有每年中秋夜晚,我会静心思考……

7.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8. 秋桂飘香时,秋色此正浓。秋波碧波荡,秋月映苍穹。

9.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10.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半人间,家家团圆。

11. 同一个世界,观同一片晴空,赏同一轮满月,拥同一个中秋。

12.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14. 墨色沉,月花影,听取月中嫦娥吟,看尽树下水袖舞,赏析宫中笑花靥,尝遍世间园月饼。

15. 信寄托情感,言表达欢乐,思念之情却无法遮掩,唯独在那月圆之夜,又被幽月勾起。

16.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17.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18.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夜望月王建 篇三

文君,简文又称“坪夜文君”或“坪夜文君子良”,即曾侯乙墓竹简中的“坪夜君”,包山楚简中的“文坪夜君子良”。见于《左传》哀公十七年,为昭王之子,惠王之弟,应是始封的坪夜君。因他是平夜君成的直系先祖,所以文君、文夫人受祭次数最多。[1]

这一段话除了“文君、文夫人受祭次数最多”一句并不准确外(受祭次数最多的是文君和昭王,说详下文),其它都是可信的。关于包山简中的“文坪夜君子良”,学者多有考证,[2]此不赘述。文君的身份确定后,平夜君成与文君之间的关系就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了,因为这关系到对新蔡简年代的推断。为了把问题说清楚,我们想先从学者已有讨论的王孙厌谈起。

一 王孙厌不是平夜君成的父亲

新蔡简中有四条对“王孙”的祭祷:

(1) 祭王孫 (乙三:24)

(2) 飤。是 (是日)祭王孫厌一冢,酉(酒)食 (乙三:42)

(3) (之日)祭王孫 (零:313)

(4) 祭王 (零:666)

从辞例看,简文(3)“王孙”下面所缺之字大概是“ (整理者隶定为‘ ’)”或“厌”,简文(4)“王”下面所缺之字应该是“孙”。整理者认为:

王孙 又称王孙厌, 、厌通假。与望山楚简中的王孙喿又称王孙桌(引按:当作“王孙巢”,下同)相似。……这些受祭的先祖,身份较为明确。平夜文君子良为王子,王孙 可能为子良之长子而继封平舆的一代平舆君。尚若(引按:当作“倘若”)平夜君成的先祖中没有缺环,王孙 可能就是墓主平夜君成的父亲。……楚平夜封君的序列应为坪夜文君子良、王孙 、坪夜君成。据李家浩先生研究,望山楚简中墓主悼固的先祖序列为悼王、东 公、王孙桌。平夜君成祭祷中的先祖序列与之非常相似,两者似可互证。[3]

整理者认为王孙 和王孙厌指的是同一个人,刘信芳、徐在国先生从之。[4]这个问题和我们所要研究的内容关系不大,这里就不讨论了。上揭简文(1)缺祭品,(3)(4)人名、祭品皆残,只有简文(2)人名、祭品都在,较为完整。所以下文就只以简文(2)作为讨论对象,这是需要首先说明的。

刘信芳先生同意整理者关于王孙厌就是平夜君成的父亲的推断,并以此为出发点推导出“王孙厌之去世为非正常死亡”。实际上这个出发点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从上面所引可以看出,新蔡简整理者推断王孙厌是平夜君成的父亲并没有举出任何积极的证据。大概只是因为王孙厌被称为“王孙”,于是推定为平夜文君之子;而且又被平夜君成所祭祀,于是推定为平夜君成的上一代先人。这种推断其实是把问题简单化了。

如果单从被称为“王孙”来看,王孙厌的身份至少有两种可能:1、平夜文君的儿子;2、平夜文君某位兄弟的儿子,即平夜文君之侄。这两种身份都可以被称为“王孙”,因为都是楚昭王的孙子。

如果单从王孙厌被平夜君成祭祀来看,他和平夜君成的关系也有两种可能:1、比平夜君成长一辈,但未必就是他的父亲,也有可能是他的叔父或伯父。2、和平夜君成同辈,即平夜君成的兄弟。因为古代贵族并不只是对死去的长辈才会祭祷,对死去的兄弟辈一样会祭祷。从殷墟卜辞可以看出,各代商王都会祭祀他们已经故去的一些兄弟,不论这些兄弟是否曾在王位。[5]包山简也记有对“兄弟无后者”的祷祠(227、249~250),更是楚人祭祀亡故兄弟的明证。所以王孙厌完全有可能是平夜君成的兄弟辈。然而兄弟辈也有两种可能:a,亲兄弟,即同父所生;b,堂兄弟,即平夜君成的叔伯之子。而亲兄弟又存在两种可能:a,嫡亲兄弟,即同母所生;b,嫡庶兄弟,即一个是正室所生,一个是侧室所生。

可见不能简单地由王孙厌称为“王孙”就推断他是平夜文君的儿子,也不能简单地由他被平夜君成祭祀就推断他是平夜君成的父亲。

刘信芳先生曾指出“望山简所记祭祷‘王孙喿’,为单独设祭,所用牺牲为‘冢豕’;葛陵简所记祭祷‘王孙厌’,亦是单独设祭,所用牺牲亦为‘冢豕’”。但是由于刘先生认为王孙厌和望山简的王孙喿一样,是墓主的父亲,所以推导出王孙厌“不能与祖先同祭,显然未被列入祀谱”的结论。其实,如果不存王孙厌就是墓主之父的先入之见,这条材料恰好可以说明王孙厌不可能是平夜君成的父亲。因为葛陵楚墓墓主平夜君成是封君,身份相当于上卿;而望山一号墓墓主悼固的身份是下大夫,地位比平夜君成低得多。古代社会礼制等级严格,平夜君成和悼固地位悬殊,前者祭祀父亲所用的祭品不可能和后者级别相同。既然悼固用一冢豕祭祀自己的父亲,而平夜君成用级别相当的一冢祭祀王孙厌,[6]显而易见,王孙厌绝不会是平夜君成的父亲。王孙厌相对于平夜君成的地位应该比王孙喿相对于悼固的地位低才对。

那么王孙厌和平夜君成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这就需要回过头来先讨论平夜君成和平夜文君的关系。

二 论平夜君成是平夜文君之子

我们认为平夜君成就是平夜文君的儿子,这个推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1.就一般情况而言,不论是殷墟卜辞还是楚国卜筮祷祠简,某位先人出现的次数总是和他(她)的身份的重要性成正比,即身份越重要,出现的次数越多。比如在包山简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墓主昭佗的祖父司马子音和父亲蔡公子家,分别是9次和8次。显然这也符合古人祭祀先人的一般情况,即祖父和父亲的地位最重要。新蔡简虽然残断得比较厉害,可是数量很多,应该也具备应用这种考察方式的资格。在新蔡简卜筮祷祠类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先人就是昭王和文君,都是大约20次,所以可以推断昭王和文君就是墓主平夜君成的祖父和父亲。

2.再从女性先人来看。包山简中单独出现的女性先人只有昭佗的母亲,有5次。而在新蔡简中,单独出现的女性先人只有文夫人,大约10次。所以可以推断文夫人就是平夜君成的母亲,当然也就意味着文君是平夜君成的父亲。

3.再从王孙厌与墓主的关系来看。上文说过,王孙厌相对于墓主的地位明显低于望山简中王孙喿相对于墓主的地位(父子)。那么有两种可能:a,王孙厌是墓主的叔父或伯父;b,王孙厌是墓主的兄弟辈。包山简中受祭的先人有东陵连嚣,学者指出这个人应该是墓主昭佗的叔父或伯父,[7]可信。东陵连嚣一共出现过5次,与墓主母亲相同;其中有三次分别出现在墓主的五世祖昭王、祖父、母亲之后。而新蔡简中王孙厌出现的次数很少,即便把王孙 和王孙厌当作一人,再把残辞都算上,也只出现了4次,远少于文夫人。而且他的前面也从不见有其他先人。所以王孙厌不大可能是墓主的叔父或伯父,更有可能是平夜君成的兄弟辈。事实上,王孙厌在新蔡简中的地位,正和包山简中兄弟无后者的地位相当。第一,王孙厌出现的次数很少,和文君出现次数的比例大约是2∶5;而包山简中兄弟无后者也只出现过两次(227、249~250),和墓主母亲出现次数的比例也是2∶5。第二,新蔡简中王孙厌不见与其他先人同祭,包山简中兄弟无后者也从不与其他先人同祭,只有一次与 同祭(227)。根据这些情况,可以推断王孙厌也是平夜君成的兄弟辈,而且很可能也是“绝无后者”。平夜君成既是王孙厌的兄弟辈,自然也是楚昭王之孙,然则非平夜文君的儿子莫属了。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有所交代。新蔡简中祭祀王孙厌的祭品是“一冢,酒食”,包山简中祭祀兄弟无后者的祭品一处是“各冢豕,酒食”(227),一处是“各肥 ,馈之”(250),祭品规格大致相同。上文说过,平夜君成是封君,相当于上卿,昭佗身份相当于上大夫。二人地位不同,怎么祷祠兄弟时所用祭品规格相同呢?这和我们在上文推断王孙厌绝非平夜君成之父的理由看似自相矛盾,其实从以下两方面都可以得到解释。

第一,上文说过,如果平夜君成和王孙厌是兄弟关系,那么他们既有可能是同父同母的兄弟,也有可能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还有可能是叔伯兄弟。昭佗和平夜君成的地位相差没有悼固和平夜君成的地位相差那么大,如果昭佗和兄弟无后者的血缘关系比平夜君成和王孙厌的血缘关系更亲近,比如前者是亲兄弟而后者只是叔伯兄弟,或前者是同母所生而后者有嫡庶之别,那么平夜君成祭祀较疏远的王孙厌,和昭佗祭祀嫡亲的兄弟无后者,他们所用祭品的级别当然是有可能相同的。

第二,从出现的次数、位置以及祭品规格来看,王孙厌和兄弟无后者在各自的神灵系统中地位都是不高的,而平夜君成和昭佗在祭悼同一种地位较低的神灵时有时会用同一级别的祭品。例如他们都曾用一牂对“二天子”进行举祷(包山简237,新蔡简乙二38、46、39、40),祷祠方式和用牲完全相同。又如昭佗有时会用一白犬来祭祷“行”(219),而平夜君成也用一犬来祭祷“行”(甲三56,乙一28)。有时候祭祷同一种地位较低的神灵时,平夜君成所用祭品规格甚至还会低于昭佗,例如平夜君成只见用一犬来祭祷“行”,而昭佗却有两次用一白犬再加上酒食来祭祷“行”(208,233)。可见平夜君成和昭佗用同样规格的祭品祭祷各自亡故的兄弟是完全有可能的。

总之,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完全有理由推断平夜文君就是平夜君成的父亲,而王孙厌则是平夜君成的兄弟。

明白了平夜君成就是平夜文君之子、楚昭王之孙,也有助于我们对新蔡简中子西君的地位有更深一步的理解。新蔡简整理者已经指出:

“子西君”即楚昭王、惠王时的令尹子西,他是昭王之兄、惠王及文君的伯父。他辅佐昭王和年幼的惠王,德高望重。平夜君成祭祷“子西”,反映出子西与昭王、惠王以及平夜文君子良的亲密关系。但他毕竟不是楚王或平夜君成的直系先祖,所以他在受祭时往往位次最后,个别时候列于“文夫人”之前,受祭和位次反映了他特殊的身份。[8]

子西君虽然位次靠后,却在新蔡简中出现了约10次,和平夜君成母亲出现的次数相当,可见还是很受重视的。我觉得子西君之所以被重视,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昭王和惠王的两朝元老,更重要的是他对昭王的继位曾起过重要作用。昭王之立见于《左传》昭公26年:

九月,楚平王卒。令尹子常欲立子西,曰:“大子壬弱,其母非适也,王子建实聘之。子西长而好善,立长则顺,建善则治。王顺、国治,可不务乎?”子西怒曰:“是乱国而恶君王也。国有外援,不可渎也。王有适嗣,不可乱也。败亲、速仇、乱嗣,不祥,我受其名。赂吾以天下,吾滋不从也,楚国何为?必杀令尹。”令尹惧。乃立昭王。

子西在令尹子常提议立他为王的时候断然拒绝,力主嫡嗣继位,可以说对昭王之立起到了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现在既知昭王就是平夜君成的祖父,由于祖父在先人中的崇高地位(新蔡简中墓主的祖父和父亲出现次数最多,而包山简中墓主的祖父甚至比父亲还多出现一次),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何以平夜文君对子西君如此重视。如果像新蔡简整理者和刘信芳先生所说,昭王是平夜君成的曾祖,那么子西君如此被重视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了(包山简中墓主的曾祖出现6次,比父亲少两次,比祖父少三次,只比高祖和母亲多一次,重要性不如祖父和父亲)。

三 平夜君成的身份与新蔡简的年代

上面我们推断平夜君成是平夜文君的儿子,完全是根据简文的内证,并没有把新蔡简的年代问题考虑进来。下面我们就把这个推断和学者们对新蔡简年代的推断放在一起,看看有无龃龉,这对我们的推断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检验。

关于新蔡简的年代,整理者推断为悼王末年。[9]刘信芳、李学勤先生把见于王徙于鄩郢之岁连续三个月的干支和张培瑜先生的《中国先秦史历表》相对照,发现声王之后只有肃王四年(公元前377年)的历日与简文相合。[10]从简文来看,平夜君成就是在这一年辞世的,所以肃王四年应该就是新蔡简年代的下限。从各方面情况来看,这个推断是比较可信的。

根据平夜君成是平夜文君之子的推断,我们可以推测出平夜君成生年的大致范围。推测的线索就是新蔡简中平夜君成自伤身世的“暮生早孤”四字。原简文如下:

卲(昭)告大川有 ,曰:“於(呜)唬(呼)哀哉!少(小)臣成暮生早孤 (零9、甲三:23、57)

“早”字原整理者误释为“畢”,刘信芳、张新俊先生改释为“早”,[11]可信。“暮”字原作“ ”。刘信芳先生说:

《说文》:“ , 也”,……“ ”本义为寂寞。……简文“ 生”应是针对平夜君成出生以后一段时间的家境而言,平夜君成之父王孙厌虽贵为王孙,但在平夜君成的幼年,其家道已不显赫。

用“ (寞)”字表示家道中落,用“ (寞)生”表示出生于家道中落之时,我们很怀疑汉语中是否存在这样的表达方式,刘先生的解释恐不可从。“ ”字从“夕”,“莫”声,可能是“暮”字的异体,从“日”、从“夕”表义相同。“暮”字或作“ ”,亦犹“晨”字或作“ ”(多友鼎), “ (岁)”字或作“ ”(望山简M2—1,[12]上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8[13])。“暮”、“晚”义近,[14]《说文》日部:“晚,莫(暮)也。”疑“暮生”就是“晚生”。“晚生”习见于文献。如《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

又《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

梁鳣,齐人,字叔鱼,少孔子三十九岁。年三十未有子,欲出其妻。商瞿谓曰:“子未也。昔吾年三十八无子,吾母欲为吾更取室。夫子使吾之齐,母欲请留吾。夫子曰:‘无忧也,瞿过四十,当有五丈夫子。’今果然。吾恐子自晚生耳,未必妻之过。”从之,二年而有子。[15]

《中文大辞典》把上引两条文例收在“晚生”词条的第一个义项“晚间生也”之下,[16]误。《至真大要论》上文说:“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平,平野昧,草乃早秀。”又说:“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早荣”当然不是说早晨开花,所以“晚荣”也不可能是指晚间开花。“早荣”、“晚荣”说的显然是物候的早晚,而不是一天的早晚。佚名氏《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在“草乃晚生”下注云:

金胜,故草木晚生荣也。[17]

张志聪《黄帝内经集注》云:

燥金淫胜于上,则木受其制,故草木生荣俱晚。[18]

可见“晚生”就是生得晚。《孔子家语》里的“晚生”是指夫妻生育较晚,解释为“晚间生也”当然就更荒谬了。不过从父母的角度而言是生育得晚,从子女的角度而言当然就是出生得晚,这是“晚生”一义的两面。文献中有“晚生早孤”。如隋朝薛浚临终与弟书云:

吾以不造,幼丁艰酷,穷游约处,屡绝箪瓢。晚生早孤,不闻《诗》、《礼》。

平夜君成自称“暮生早孤”和薛浚自称“晚生早孤”都是自伤身世之语,“暮生早孤”无疑就是“晚生早孤”,意思是生得晚而孤得早。“暮生”不见于文献,大概是战国时期楚国平夜一带的方言。

刘信芳先生对“早孤”的解释是“幼而无父”,近是。只是我们还需要推定得再具体一些,即到底在多大年龄时丧父可以被称为“早孤”呢?“早孤”习见于汉以后的文献,虽然时代较晚,还是可以拿来比观参照的。

1.《三国志·魏书·邴原传》裴松之注引《原别传》曰:

原十一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

2.《魏书·刁冲传》:

刁冲,字文朗,勃海饶安人也,镇东将军雍之曾孙。十三而孤,孝慕过人。

3.《周书·什肥传》:

什肥年十五而惠公没,自伤早孤,事母以孝闻。

以上三例“早孤”,都是十几岁时丧父。

4.《梁书·刘苞传》:

苞四岁而父终,及年六七岁,见诸父常泣。时世叔父悛、绘等并显贵,苞母谓其畏惮,怒之。苞对曰:“早孤不及有识,闻诸父多相似,故心中欲悲,无有佗意。”

《南史·刘苞传》记此事与《梁书》基本相同,唯“苞四岁而父终”作“苞三岁而孤”。

5.《北史·房法寿传》记房彦谦事:

彦谦早孤,不识父,为母兄鞠养。长兄彦询,雅有清鉴,以彦谦天性颖悟,每奇之,亲教读书。年七岁,诵数万言,为宗党所异。

6.《元史·别儿怯不花传》:

别儿怯不花早孤。八岁,以兴圣太后及武宗命,侍明宗于藩邸。

以上三例“早孤”,一例是三、四岁丧父,两例是不到七、八岁丧父。我们姑且取其平均数,假设平夜君成所说的“早孤”指的是十岁丧父,离事实应该不远。

平夜君成之父平夜文君在楚惠王五十六年尚随惠王赗赠曾侯乙,学者由此推断出当时平夜文君的年龄是六十岁左右,[19]很可信。文君之兄楚惠王在赗赠曾侯乙的第二年(公元前432年)就去世了,兄弟两人当时都已算高寿,推测文君的去世也不会和惠王相差太久。姑且假定文君晚于惠王两年辞世,则是在简王二年(公元前430年)。按照上面平夜君成十岁丧父的假设,则平夜君成出生于惠王四十九年(公元前440年),当时平夜文君已经五十三岁左右了。按照学者对新蔡简年代的推断,平夜君成辞世时享年约六十三岁,和其父文君、伯父惠王寿命相仿,这完全是在可能的范围内的。可见我们关于平夜君成是平夜文君之子的推断,和学者们根据其它线索对新蔡简年代的推断是可以相合的。

附带说一句,根据平夜君成自称“暮生早孤”,以及上面我们对其生年范围的大致推测,王孙厌是平夜君成的兄长的可能性比是他弟弟的可能性大得多。

总结一下本文的结论:新蔡葛陵楚墓墓主平夜君成就是平夜文君的儿子,楚昭王的孙子,楚惠王的侄子,是第二代平夜君。王孙厌则很可能是平夜君成早年亡故的兄长。这个推断和学者们所推定的新蔡简年代完全可以相合。即便不能敲定新蔡简的具体年份,把其下限定在战国中期前段也是正确的,因为按照我们对平夜君成生年的推断,他不大可能活到战国中期的中段。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183页,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2] 何浩:《文坪夜君的身份与昭氏的世系》,《江汉考古》1992年3期。吴郁芳:《包山二号墓墓主昭佗家谱考》,《江汉论坛》1992年11期。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183~184页。

[4] 刘信芳:《新蔡葛陵楚墓的年代以及相关问题》,《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1期,2004年2月(本文所引刘信芳先生的意见皆出此文,不另注)。徐在国:《新蔡葛陵楚简札记(二)》,简帛研究网,2003—12—17。

[5] 参看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452—459页,中华书局,1988年1月。

[6] 楚简中的“冢”或“肥冢”与“冢豕”可能是指同一种祭牲,参看汤余惠:《包山楚简读后记》,《考古与文物》1993年2期。

[7] 彭浩:《包山二号楚墓卜筮和祭祷竹简的初步研究》,《包山楚墓》附录,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吴郁芳:《包山二号墓墓主昭佗家谱考》,《江汉论坛》1992年11期。

[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183页。

[9]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182~184页。

[10] 李学勤:《论葛陵楚简的年代》,《文物》2004年7期。另外,把见于王徙于鄩郢之岁连续三个月的干支和新出的《春秋战国秦汉朔润表》相对照,也是只有公元前377年的历日与简文相合(参看饶尚宽:《春秋战国秦汉朔润表》90页,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

[11] 张新俊:《新蔡葛陵楚墓竹简文字补正》,《中原文物》2005年4期。

[1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望山楚简》51页,中华书局,1995年6月。

[13]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3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14] 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1036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7月。

[15] 此段文字各本微异,四库全书本“吾母”下无“欲”字,“五丈夫”下无“子”字,此处所引据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丛书集成初编》第508册227页,中华书局,1959年10月。

[16] 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中文大辞典》第16册42页,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68年8月。

[17] 《丛书集成初编》第1368册946页,中华书局,1991年。

夜望月王建 篇四

十五夜望月后两句的意思是: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原文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此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来源:文章屋网

《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意境很美,却很含蓄的诗。在备课前,我花了几天的时间在网上查找了很多资料,我想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杜郎中”其人。因为诗句饱含的情感,是与诗人当时的心情、处境、背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这些,说要“体会情感”那都是无根之萍。可是,查找了数百个地址,没有找到我要的东西。备课时,心里满是惶惑。但,课还是要上。

今天课堂的流程还是比较清楚,但在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时,我实不敢多说,我不知该怎么说,我只能从补充诗题开始,告诉学生这是作者在十五夜想念他的朋友杜郎中,然后再让他们从诗句中找到词语去体会这种想念,体会月夜诗人的孤独与清冷。至于为何想念,想念到何程度?一概不敢涉及

夜望月王建 篇六

一、赏月的习俗始于南北朝

中秋节,有的说始于唐代,有的说始于宋代。南北朝时期,人们有了赏月的习俗。唐代欧阳詹《玩月》诗序说:“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x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全唐诗》)“谢赋”系指南朝宋人谢庄(字希逸)著《月赋》(《文选》)。“鲍诗”指南朝宋人鲍照(字明远)著《玩月城西门中一首》:“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钩。末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夜移衡汉落,徘徊帷户中。归华先委露,别叶早辞风。客游厌苦辛,仕子倦飘尘。休浣自公日,宴慰及私辰。蜀琴抽白雪,郢曲发阳春。肴干酒未缺,金壶启夕沦。回轩驻轻盖,留酌待情人。”(《文选》)“x之庭前”指谢x(字玄晖)著《七夕赋》开头几句:“金祗司矩,火曜方流。素钟登御,夷律鸣秋。朱光既夕,凉云始浮。盈夕露之蔼蔼,升夜月之悠悠。步广庭而延睐,属天媛之淹留。”“亮之楼中”指晋人庾亮的故事。《晋书・庾亮传》:“亮在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往共登南楼,俄而不觉亮至,诸人将起避之。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便据胡床与浩等谈咏竟坐。”从谢庄、鲍照、谢x、庾亮等诗人的玩月诗,可见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赏月的习俗。

为什么人们要选择在八月十五赏月呢?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说得明白:“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大寒,夏则蒸云大热,云蔽月,霜侵人,蔽与侵俱害乎玩。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中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况埃梗èi,灰尘也)不流,大空悠悠;婵娟p(fēi,衣长貌)回,桂华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斯古人所以为玩也。”这就是说,秋天本来是不冷不热的季节,而八月十五又当秋季的中间,天高气爽,气候宜人。这一天太阳光线差不多是直射到月亮朝地球的一面,因而月亮看起来又圆又亮。大约因为这些缘故,人们便自然地喜欢中秋赏月了。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天宝下・望月台》条载:“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后经禄山之兵,不复置焉,惟有基址而已。”从唐中秋的诗歌看,主要也在于赏月,殷文圭《八月十五日夜》:“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司空图《中秋诗》:“此夜若无月,一年虚度秋。”徐凝《八月十五夜》:“皎皎秋空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另外还有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八月十五日夜半云开,然后玩月,因书一时之景,寄呈乐天》《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夜玩月二十韵》,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八月十五日夜闻崔大员外翰林独直对酒玩月因怀禁中清景偶题是诗》《答梦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见寄》《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张祜《中秋夜杭州玩月》,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王建的《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二(一作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等等,从这些诗中都可看到唐人对中秋赏月的重视。

另外,由于中秋月亮又圆又亮,人们在赏月中自然会联想到家人团聚。在商旅游宦极盛的唐代,也自然产生了八月十五要全家团聚的习俗观念。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一作林)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李峤《中秋月二首》:“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一作落)谁家。”都表现了盼团圆的心情。至于中秋全家吃团圆饭、吃月饼等习俗,唐代尚无记载。唐代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岁时部》列叙的岁时节日有:元正、人日、正月十五、月晦、寒食、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七月十五、九月九,就是没有八月十五中秋这个节。

唐代崔令钦撰《教坊记》大曲名中有“玩中秋”之曲名。任半塘《笺订》曰:“玩”诸本作“D”。中秋之说,唐玄宗以前所无。宋代朱弁《曲洧旧闻》谓“前人望月有诗,皆非为中秋而作。然则玩月盛于中秋,其在开元以后乎?”王谟《荆楚岁时记跋》谓“是记只载八月十四日……事,于十五日亦无闻焉,窃意自唐以前,世俗尚无中秋故事。”(任半塘《教坊记笺订》)

二、中秋之成为节日在宋代

尚秉和著《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三十九《岁时伏腊・唐宋之端午中秋》条说:“至八月十五夜,在唐时虽有玩月故事,在社会视之,似无若何兴趣。不惟不能与寒食等,并不能与端午同也。其见于唐人小说者,除《集异记》《异闻录》《唐逸史》记明皇入月、服仙丹,《宣室志》记周生梯云取月事外,余事甚少。而唐诗除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最驰名外,余如杜工部、李太白、白香山、韩昌黎、柳河东等吟咏中秋者,偶有之而不甚,是其证也。至宋时似盛于唐。《太宗纪》:‘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三公以下献镜及承露盘。’又《膳夫录》:‘汴中秋节食中秋玩月羹。’是否可证已以中秋为节令,故大臣有献而玩月羹成为汴京风俗。又晏殊《中秋诗》‘苦吟金翰久,清宴下楼迟’,是中秋宴饮之证。然阅庞元英《文昌杂录》记祠部休假节,有立秋、七夕、秋分、重阳,而无中秋,是社会仍不以是日为节令。而端午则休假一日,可见宋时中秋尚不能与端午等也。”(《民国丛书》)尽管如此,宋时已开始过中秋则是无问题的,其证明文献有――南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八“中秋”条记北宋东京开封过中秋节的情景:“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X勃(又名木李、i楂)、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南宋金盈之撰《新编醉翁谈录》卷四《京城风俗记》“八月”条记汴梁中秋节:“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所以当时赋词者,有‘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常娥爱少年’之句;女则澹伫m妆饰,则愿貌似常娥,圆如皓月。俗传齐国无盐女,天下之至丑,因幼年拜月,后以德,选入宫,帝未宠幸,上因赏月见之,姿色异常,帝爱幸之,因立为后。乃知女子拜月有自来矣。旧传是夜月色明朗,则兔弄影而孕,生子必多,海滨老蚌吐纳月影,则多产明珠,比明年采珠捕兔者,卜此夕以为验。”(明・叶子奇撰《草木子》卷之一下《观物篇》:“南海中秋有月,则蚌胎生珠,无月则否也。”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礼部侍郎谢公言有一养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择光莹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以伺其口开,急以珠投之,频换清水,夜置月中,蚌蛤采月华,玩此经良秋,即成真珠矣。”)

《西湖老人繁胜录》记南宋临安中秋节:“中秋日,使府教水军并战船打阵子,于江内安抚,在浙江亭上观潮,弄潮人各有钱酒犒设,江岸幕次相连,轿马无顿处。钱塘知县并城南都厢弹压,幕次官员也有钱酒。是夜城中多赏月排会,天气热,宿湖饮酒,待银蟾出海,到夜深船静,如在广寒宫内。”

南宋末吴自牧著《梦粱录》卷四“中秋”条记南宋都城临安过中秋节的情景:“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周密著《武林旧事》卷三“中秋”条同样记南宋临安过中秋节说:“禁中是夕有赏月延桂排当,如倚桂阁、秋晖堂、碧岑,皆临时取旨,夜深天乐直彻人间。御街如绒线、蜜煎、香铺,皆铺设货物,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烂如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卷六“蒸作从食”条列举的食品中有“月饼”一项。是否中秋节专用食品,不得而知。可能中秋尚未形成吃月饼的风气。

元代费著撰《岁华记丽谱》:“八月十五。中秋玩月。旧宴于西楼,望月于锦亭。今宴于大慈寺。”这是讲成都的事。

纵观以上记载,宋代中秋节的内容主要为玩月、拜月、吃团圆饭、放水灯、占卜采珠捕兔丰收五条,玩月古已有之,后四条算新增的习俗。

三、中秋吃月饼应始于明代

尽管南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卷六里,提到各种蒸食的糕饼中,赫然就有“月饼”在列;但是否作为中秋的节物,便不得而知。元代不见中秋吃月饼的记载。元诗不乏中秋赏月玩月的歌咏,就是找不到中秋吃月饼的句子。例如萨都剌《溪行中秋望月》:“去岁南闽客,今年此日还。中秋八月半,一水万山间。皓月飞圆镜,回流转玉环。携家共清赏,何异在乡关。”此言携家赏月。他的另一首《溪行中秋玩月》,其序言“后至元三年八月望,舟泊延平津。是夕星河灿然,天无翳云,月如白日,溪声潺若奏乐,四山环抱,如拱如立,如侍左右奔走执事者。萨氏子奉母坐船上,与其妇具酒肴盘馔,奉觞上寿。”诗中谈到他们一家人中秋食谱是“开瓮酒熟浮新蛆,秋园摘果雨剪蔬,船尾曲突通行厨,家鸡水鸭美且腴,鲤鲫鲜大如江鲈。”并无月饼的影子。迄今为止,我还没有找到元代中秋节吃月饼的文献记录。元、明间人陶宗仪在《元氏掖庭记》里记:“己酉(1309)仲秋之夜,武宗(海山)与诸嫔妃泛月于禁苑太液池中。月色射波,池光映天,绿荷含香,芳藻吐秀,游鱼浮鸟,竞戏群集。于是,画o中流,莲舟夹持。舟上各设女军:居左者冠赤羽冠,服斑文甲,建凤尾旗,执泥金画戟,号曰凤队;居右者,冠漆朱帽,衣雪敞裘,建鹤翼旗,执沥粉雕戈,号曰鹤团。又彩帛结成采菱采莲之舟,轻快便捷,往来如飞。当其月丽中天,彩云四合,帝乃开宴张乐,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脍,酌玄霜之酒,啖华月之糕,令宫女披罗曳e,前为八展舞,歌贺新凉一曲。帝喜谓妃嫔曰:‘昔西王母宴穆天子于瑶池,人以为古今莫有此乐也。朕今与卿等际此月圆、共此佳会,液池之乐不减瑶池也。惜无上元夫人在坐,不得闻步玄之声耳。’有骆妃者,素号能歌,趋出为帝舞‘月照临’而歌曰:‘五华兮如织,照临兮一色,丽正兮中域,同乐兮万国!’歌毕,帝悦其以月喻己,赐八宝盘玳瑁盏,诸妃各起贺酒。半酣,菱舟进鲜紫角,玉心之奇,山耸而至;莲艇奉实绛房,金的之异,陵叠而来。由是下令两军水击为戏,风旋云转,戟刺戈横。战既毕,军中乐作,唱‘龙归洞’之歌而还。”(《说郛》)所谓“啖华月之糕”,指的可能是吃月饼,可惜文字太简,透露的信息也不多。过去民间流传一个故事,说元末农民起义乃在八月十五以月饼来传达命令。此前送月饼时,在每个月饼的馅里都夹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八月十五杀”,因此大家采取统一行动,了元朝的暴政。这个故事无历史依据,今天来看也不利于民族团结。

《十五夜望月》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和难点:

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

3、朗读

三、教学设计: 熟读或者背诵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课文。

二、深入课文: 反复阅读、揣摩诗词,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 共同欣赏:(侧重于意境的分析)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

(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水调歌头 北宋 苏轼

1、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2、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生活。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3、拨:上下片都有包含人生哲学意识的句子,找出,试分析。

4、佳句欣赏:分组讨论:阐明理由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分组讨论:

(1)、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是圆的?

(2)、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什么高度?

作业:

1、背诵并且默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这两首诗词。

2、试做一首中秋诗词。

3、做《一课一练》p15页

孩子晚上必须抱着才睡 篇八

宝宝睡觉要抱着睡主要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所导致,如果长时间抱着睡觉就会养成习惯,不利于宝宝的成长,也会让家长非常配备。所以要慢慢的进行改变,不能着急,进行改善时不要宝宝一哭就抱,可以让宝宝哭一会,宝宝也会慢慢适应,另外房子的温度和湿度要调理好,有利于宝宝更好的入睡。

1、改掉宝宝抱着睡觉的习惯

宝宝在进入浅睡眠的时候,会出现身体扭动,有时候还会发出声音或者***的情况,这个时候担心孩子醒了,一般会抱起来拍几下,想让继续睡觉。这样一来,就让宝宝养成了抱着睡觉的习惯。抱着孩子睡觉,会让比较有安全感,这样也会睡得比较踏实,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抱着孩子睡觉的习惯了。其实宝宝在进入浅睡眠的时候,出现一些小动作,可以不用去管。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只要让自己慢慢地进入深度睡眠就可以了。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抱着睡的习惯,所以要慢慢的给宝宝改正过来。

2、不能一哭就抱

如果宝宝要睡觉了,出现哭闹的情况,不要立马去抱。等过了一两分钟以后再去抱着,让慢慢的适应,也不能一下子就不去抱了。下次再出现哭闹的情况,再过两三分钟以后去抱起来安抚一下。等下次在哭闹的时候,再适当的延长几分钟再去抱。要让宝宝慢慢的意识到,哭闹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要让宝宝学着自己睡觉。

3、温度和湿度要调理好

宝宝在睡觉的时候,要给保证房间里的温度和湿度,还有一点就是不要给宝宝捂得太热了,这样睡觉也会不舒服的,容易醒。照顾宝宝时,要特别细心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8篇《十五夜望月》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十五夜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