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桃花心木》的说课稿优秀5篇

《桃花心木》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桃花心木》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台湾作家林清玄。文章写了种树人独特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

二、说教学目标。

《桃花心木》是首次列入小学课本,针对本班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本文本身具有的深度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知识与能力: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阅读中有自己的见解。

2、过程与方法: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初步领悟“借种树喻育人”的表达手法,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精神世界。

三、说教学重难点。

文章的重点:是能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课文借种树喻育人的用意,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难点:是理解“种树人给树苗浇水的时间为何没有规律”这句话。

四、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是“启迪发现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克服学习难点,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推进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

(一)、启情导入:(幻灯片2—5)

1、新课伊始,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看看图片上是什么?(出示桃花心木种子)这个模样怪怪的东西,是树的种子。它长着一个长长的翅膀,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是最令人期待的了,种子会像竹蜻蜓一样随风飞舞、旋转飘落,心也随着轻盈起来。所以我们又把它叫做“会飞的种子”。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树的种子吗?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桃花心木。

2、交流资料

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对桃花心木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交流过程中,当说到桃花心木的样子的时候教师随即出示幻灯片。

3、教师小结:是啊,这种树的木材由于有着淡红色桃花般的色泽,所以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桃花心木。让我们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关键。这样的设计是从桃花心木奇特而有趣的种子入手,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然后通过幻灯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桃花心木的高大美丽,既而对它的成长充满好奇,层层深入,步步激趣,营造探究氛围。

(二)、读中感知,读中生疑

1、这么美丽而高大的桃花心木,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出来的呢?

(指名数位学生朗读相关段落。)

2、感知奇怪:(出示幻灯片6)

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师相机发问

3、生发疑问:(出示幻灯片7)

如果你是一棵桃花心木,你想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这个种树人就生活在你的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设计意图】:由好奇而读文,因读文发现,因发现而生疑。以上三步,让学生经历了正确读文,读懂字面意思,进而引发思索产生疑问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读、思、议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走进课文,与文中人物、事件开始初步对话。

4、小结过渡:

作者和你们一样,他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当他发现高个子种树人种树有许多奇怪的表现时,心中产生了许多疑问,而且也一股脑儿向种树人倒了出来。

【设计意图】:看似小结过渡,可有可无,实则是借“小结”来激励和渗透,暗示学生无论在读书时还是生活中,都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质疑。

(三)、读中深究,交流感悟

1、读中充分感知文字内容:

⑴自由朗读。感知种树人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幻灯片8)师顺势引导理解“语重心长”及种树人的“笑”。

⑵角色转换,多次感知。谁能来当一当种树人,给大家说一说:你种桃花心木怎么就那么奇怪、那么没规律呢?

(评一评:种树人当得像不像?谁再来当当?老师也想来当一当,大家欢迎吗?)

【设计意图】:阅读的理想境界是学生能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与碰撞,并产生自己的读书感受与情感体验。但对小学生而言,绝大部分还缺乏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还很难自发地“走进”课文,达到“对话”境界。这就需要教师铺设台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其间。多层次地“读”就是一种很好的阶梯。以上环节先承接学生自己提出的疑问让学生“找一找,仔细读”,再通过“当一当种树人”、“评一评,比一比”等方式进行角色转换读,目的正在于让文字内容、种树人形象渐渐鲜活起来。这样就为学生与文本能够对起话来作了充分的积淀与孕伏。

2、抓住要点,细细品味:

谁能用语言描述种树人这样种树的原因?生讨论后,细加品味。(幻灯片9)

句1:我模仿老天下雨是为了桃花心木苗不养成依赖之心。

句2: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句3: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

【设计意图】:“对话”不是空洞之语,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应能够从众多的文字信息中把握主要信息,读懂重点所在,这也是学生阅读应练就的最基本能力;其次才是联系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等与文字内蕴的东西进行碰撞,从而受到情感熏陶、心灵震撼、思想启迪等。它引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等进行深入思考,这一环节设计意在引领学生从文字信息本身渐渐朝着自身“心灵深处”跑去。

3、引领思辩,提升认识:

学到这儿,你们还觉得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是不懂关爱、不知规律吗?此时,你们又想对他说些什么呢?(生议论纷纷,说感受)

【设计意图】:阅读应该是个一断建构、不断解构、再重新建构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一个努力促进者,促进学生完成自我建构。本课教学中,学生读到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种种奇怪的表现时,曾质疑,曾指责,甚至感到愤愤不平。可此时此刻,当深入与种树人的解释进行对话后,学生的原有认识已经变化了。引领学生进行思辩,就是意在促进学生认识的提升。

(四)、启发引领,升华感受

1、看来大家对高个子种树人产生了由衷的钦佩,文中还有一个人物──“我”,他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2、结合交流品读、领会作者的感悟。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引发深入思考,产生独特体验,文中“我”的表现恰恰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去发现、去攫取有意义的东西,他还善于从平凡生活中感悟人生,从而激励自己。这些对学生的成长而言,不都是极有价值的资源么?而通常学生学课文,关注文字内容本身的多,多角度、多方面“汲取营养”的很少。因此,教师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及时的引领就很重要。更何况,将学生的视线由种树人引向“我”,还可顺理成章让学生感知全文的行文脉络,并引发对文中作者那段感悟的理解和讨论。可见,此处的设计有一举多得之功效。

“不确定”这个词在文中具有提纲契领的作用,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研读,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十四自然段的学习我是这样设计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何况是育人呢。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出示幻灯片10)

学生读后设疑:文中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哪些“不确定”?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是啊,生活是变化无常的,苦难和不幸总会不期而遇,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不确定”。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呢?(生讨论)

师小结:学生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就是做到独立自主,克服依赖性,经受住磨难的考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五)、反顾整体:

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总结全文,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先写了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我感到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六)、拓展延伸:

其实,《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所讲的正是作家林清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在这种风风雨雨、坎坷磨难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成了一名海内外的大作家。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一部分他写的书,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阅读欣赏:

课件出示:(幻灯片11)

林清玄:《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同学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能独立自主、经受住考验,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出示幻灯片1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希望我们都能够做一个经受得起考验、独立自主、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人!

五、【说板书设计】(幻灯片13)

为了使学生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升华到对生活的感悟上,我设计了简洁明了的板书如下:

桃花心木

树借物喻人人

不规律不确定

适者生存自主成长

六、说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课堂模式,处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他们质疑、朗读、释疑等发表自己想法、见解的机会,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老师则处在引导、协助的位置,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说是把学习的权利真正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与课文“全面接触”,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并联系生活实际毫不保留地自主发表自己的真正想法,培养学生阅读、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我从本课教学明白,有时候文中蕴含的道理不用老师煞费苦心地去说教,只要稍微动点脑筋(www.kuaihuida.com),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桃花心木》说课稿 篇二

【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桃花心木》是中国台湾作家林清玄撰写的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文章先写“我”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时显得不按规律,漫不经心,于是心中生出许多疑团。后来通过与种树人的交流才明白原来种树人貌似不懂规律、缺乏爱心的种种举动恰恰是为了让树木自己学会适应不确定的环境,以便更茁壮、更坚强地成长。种树人的言行使“我”深受感动,并从中感悟到人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唯有经得起各种不确定因素磨练与考验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顽强、更灿烂地生活与成长。全文借种树喻育人,清新平淡之中饱含深远的意味。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根据这个要求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莫名其妙、枯萎、规律、勃勃生机、从从容容”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技能目标:以教材为凭借,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引发深入思考,产生独特体验,发表独到见解。

3、情感目标:在对种树现象及缘由的学习探讨过程中,领会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语,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说教法】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该关注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课文教材要“告诉”我们的知识结论。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更具价值的是学习过程的展开以及这些过程展开中学生的经验唤起、情感参与,学生的方法运用、体验感悟,学生的智慧生成、精神启迪等。因此,本课教学最重要的责任不在于“教教材”──让学生理解和领悟作者的感悟,而在于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经历“发现奇怪现象产生见解与疑惑深究内在原因产生自己的体验感悟提升认识水平和精神世界”的过程,即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及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去发现、去思索、去感受、去体验、去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说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唤醒经验

1、谈话交流:同学们养过花、种过树吗?你们通常是怎么照料它们的?

2、揭题读题:

看得出来,同学们对自己亲手栽种的花木常常是百般呵护、精心照料。有一位高个子种树人,他也种了一种树,这种树挺特别,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而且这种树的木材色泽美丽,质地优良,还是世界名贵木材呢!想知道这种树的名字吗?对了,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桃花心木。

3、设问读文:那么,在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课文,划出有关句段。

设计意图:学习应基建于学生的经验之上,让学生交流关于养花或种树的经验,既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与提取,为下文发现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与众不同埋下伏笔,又能让学生从较为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步入课文学习。紧接其下对桃花心木进行“特别介绍”,并随即设问,则意在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心向。

二、读中感知,读中生疑

1、读奇怪表现。谁给大家读一读,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桃花心木的?

(指名数位学生朗读相关段落。)

2、感知不同之处: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个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栽培花木有什么不一样?

3、生发疑问:如果这个种树人就生活在你的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设计意图:由好奇而读文,因读文发现,因发现而生疑。以上三步,让学生经历了正确读文,读懂字面意思,进而引发思索产生疑问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读、思、议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走进课文,与文中人物、事件开始初步对话。

4、小结过渡:作者和你们一样,他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当他发现高个子种树人种树有许多奇怪的表现时,心中产生了许多疑问,而且也一股脑儿向种树人倒了出来。

设计意图:看似小结过渡,可有可无,实则是借“小结”来激励和渗透,暗示学生无论在读书时还是生活中,都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质疑。

三、读中深究,交流感悟

1、读中充分感知文字内容:

⑴自由朗读。那么,种树人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把他的话找出来,仔仔细细多读几遍。

⑵角色转换,多次感知。谁能来当一当种树人,给大家说一说:你种桃花心木怎么就那么奇怪、那么没规律呢?

(评一评:种树人当得像不像?谁再来当当?老师也想来当一当,大家欢迎吗?)

设计意图:阅读的理想境界是学生能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与碰撞,并产生自己的读书感受与情感体验。但对小学生而言,决大部分还缺乏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还很难自发地“走进”课文,达到“对话”境界。这就需要教师铺设台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其间。多层次地“读”就是一种很好的阶梯。以上环节先承接学生自己提出的疑问让学生“找一找,仔细读”,再通过“当一当种树人”、“评一评,比一比”等方式进行角色转换读,目的正在于让文字内容、种树人形象渐益鲜活起来。这样就为学生与文本能够对起话来作了充分的积淀与孕伏。

2、抓住要点,细细品味:

⑴读中抓住要点。种树人,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一下,你这样种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⑵出示重点句,细加品味:

句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句2: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句3:我模仿老天下雨是为了桃花心木苗不养成依赖之心。

(先后顺序视实际情况而定。)

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一想: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

设计意图:“对话”不是空洞之语,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应能够从众多的文字信息中把握主要信息,读懂重点所在,这也是学生阅读应练就的最基本能力;其次才是联系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等与文字内蕴的东西进行碰撞,从而受到情感熏陶、心灵震撼、思想启迪等。所以这部分教学先设置了“用一句话介绍你这样种树的原因”这样一个角色转换情境,让学生紧承其上,在多遍读的基础上练习抓住要点;后面的想一想、议一议“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开放的话题,它引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等进行深入思考,这一环节设计意在引领学生从文字信息本身渐渐朝着自身“心灵深处”跑去。

3、引领思辩,提升认识:

学到这儿,你们还觉得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是不懂关爱、不知规律吗?此时,你们又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阅读应该是个一断建构、不断解构、再重新建构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一个努力促进者,促进学生完成自我建构。本课教学中,学生读到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种种奇怪的表现时,曾质疑,曾指责,甚至感到愤愤不平。可此时此刻,当深入与种树人的解释进行对话后,学生的原有认识已经变化了。引领学生进行思辩,就是意在促进学生认识的提升。

四、启发引领,升华感受

1、看来大家对高个子种树人产生了由衷的钦佩,文中还有一个人物──“我”,他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2、结合交流品读、领会作者的感悟。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引发深入思考,产生独特体验,文中“我”的表现恰恰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去发现、去攫取有意义的东西,他还善于从平凡生活中感悟人生,从而激励自己。这些对学生的成长而言,不都是极有价值的资源么?而通常学生学课文,关注文字内容本身的多,多角度、多方面“汲取营养”的很少。因此,教师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及时的引领就很重要。更何况,将学生的视线由种树人引向“我”,还可顺理成章让学生感知全文的行文脉络,并引发对文中作者那段感悟的理解和讨论。可见,此处的设计有一举多得之功效。

【说板书设计】

我边分析课文边直观形象地板书,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桃花心木》其实是借种树喻育人的深刻含义。

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自找水源,长成百年大树

育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独立自主、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桃花心木》的说课稿 篇三

【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桃花心木》是作家林清玄撰写的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文章先写“我”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时显得不按规律,漫不经心,于是心中生出许多疑团。后来通过与种树人的交流才明白原来种树人貌似不懂规律、缺乏爱心的种种举动恰恰是为了让树木自己学会适应不确定的环境,以便更茁壮、更坚强地成长。种树人的言行使“我”深受感动,并从中感悟到人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唯有经得起各种不确定因素磨练与考验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顽强、更灿烂地生活与成长。全文借种树喻育人,清新平淡之中饱含深远的意味。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根据这个要求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莫名其妙、枯萎、规律、勃勃生机、从从容容”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技能目标:以教材为凭借,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引发深入思考,产生独特体验,发表独到见解。

3、情感目标:在对种树现象及缘由的学习探讨过程中,领会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语,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说教法】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该关注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课文教材要“告诉”我们的知识结论。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更具价值的是学习过程的展开以及这些过程展开中学生的经验唤起、情感参与,学生的方法运用、体验感悟,学生的智慧生成、精神启迪等。因此,本课教学最重要的责任不在于“教教材”──让学生理解和领悟作者的感悟,而在于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经历“发现奇怪现象产生见解与疑惑深究内在原因产生自己的体验感悟提升认识水平和精神世界”的过程,即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及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去发现、去思索、去感受、去体验、去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说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唤醒经验

1、谈话交流:同学们养过花、种过树吗?你们通常是怎么照料它们的?

2、揭题读题:

看得出来,同学们对自己亲手栽种的花木常常是百般呵护、精心照料。有一位高个子种树人,他也种了一种树,这种树挺特别,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而且这种树的木材色泽美丽,质地优良,还是世界名贵木材呢!想知道这种树的名字吗?对了,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桃花心木。

3、设问读文:那么,在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课文,划出有关句段。

设计意图:学习应基建于学生的经验之上,让学生交流关于养花或种树的经验,既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与提取,为下文发现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与众不同埋下伏笔,又能让学生从较为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步入课文学习。紧接其下对桃花心木进行“特别介绍”,并随即设问,则意在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心向。

二、读中感知,读中生疑

1、读奇怪表现。谁给大家读一读,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桃花心木的?

(指名数位学生朗读相关段落。)

2、感知不同之处: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个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栽培花木有什么不一样?

3、生发疑问:如果这个种树人就生活在你的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设计意图:由好奇而读文,因读文发现,因发现而生疑。以上三步,让学生经历了正确读文,读懂字面意思,进而引发思索产生疑问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读、思、议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走进课文,与文中人物、事件开始初步对话。

4、小结过渡:作者和你们一样,他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当他发现高个子种树人种树有许多奇怪的表现时,心中产生了许多疑问,而且也一股脑儿向种树人倒了出来。

设计意图:看似小结过渡,可有可无,实则是借“小结”来激励和渗透,暗示学生无论在读书时还是生活中,都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质疑。

三、读中深究,交流感悟

1、读中充分感知文字内容:

⑴自由朗读。那么,种树人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把他的话找出来,仔仔细细多读几遍。

⑵角色转换,多次感知。谁能来当一当种树人,给大家说一说:你种桃花心木怎么就那么奇怪、那么没规律呢?

(评一评:种树人当得像不像?谁再来当当?老师也想来当一当,大家欢迎吗?)

设计意图:阅读的理想境界是学生能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与碰撞,并产生自己的读书感受与情感体验。但对小学生而言,决大部分还缺乏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还很难自发地“走进”课文,达到“对话”境界。这就需要教师铺设台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其间。多层次地“读”就是一种很好的阶梯。以上环节先承接学生自己提出的疑问让学生“找一找,仔细读”,再通过“当一当种树人”、“评一评,比一比”等方式进行角色转换读,目的正在于让文字内容、种树人形象渐益鲜活起来。这样就为学生与文本能够对起话来作了充分的积淀与孕伏。

2、抓住要点,细细品味:

⑴读中抓住要点。种树人,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一下,你这样种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⑵出示重点句,细加品味:

句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句2: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句3:我模仿老天下雨是为了桃花心木苗不养成依赖之心。

(先后顺序视实际情况而定。)

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一想: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

设计意图:“对话”不是空洞之语,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应能够从众多的文字信息中把握主要信息,读懂重点所在,这也是学生阅读应练就的最基本能力;其次才是联系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等与文字内蕴的东西进行碰撞,从而受到情感熏陶、心灵震撼、思想启迪等。所以这部分教学先设置了“用一句话介绍你这样种树的原因”这样一个角色转换情境,让学生紧承其上,在多遍读的基础上练习抓住要点;后面的。想一想、议一议“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开放的话题,它引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等进行深入思考,这一环节设计意在引领学生从文字信息本身渐渐朝着自身“心灵深处”跑去。

3、引领思辩,提升认识:

学到这儿,你们还觉得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是不懂关爱、不知规律吗?此时,你们又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阅读应该是个一断建构、不断解构、再重新建构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一个努力促进者,促进学生完成自我建构。本课教学中,学生读到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种种奇怪的表现时,曾质疑,曾指责,甚至感到愤愤不平。可此时此刻,当深入与种树人的解释进行对话后,学生的原有认识已经变化了。引领学生进行思辩,就是意在促进学生认识的提升。

四、启发引领,升华感受

1、看来大家对高个子种树人产生了由衷的钦佩,文中还有一个人物──“我”,他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2、结合交流品读、领会作者的感悟。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引发深入思考,产生独特体验,文中“我”的表现恰恰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去发现、去攫取有意义的东西,他还善于从平凡生活中感悟人生,从而激励自己。这些对学生的成长而言,不都是极有价值的资源么?而通常学生学课文,关注文字内容本身的多,多角度、多方面“汲取营养”的很少。因此,教师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及时的引领就很重要。更何况,将学生的视线由种树人引向“我”,还可顺理成章让学生感知全文的行文脉络,并引发对文中作者那段感悟的理解和讨论。可见,此处的设计有一举多得之功效。

【说板书设计】

我边分析课文边直观形象地板书,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桃花心木》其实是借种树喻育人的深刻含义。

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自找水源,长成百年大树

育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独立自主、经得起考验

《桃花心木》说课稿 篇四

桃花心木是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那么桃花心木该怎么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桃花心木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桃花心木》,(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设计理念八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二、学情分析

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 段意,提炼中心,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教学重点: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

教学难点:育人的道理

四、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五、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程序:

(一) 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1、开课伊始,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猜猜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出示桃花心木种子模型)这个模样怪怪的东西,是树的种子。它长着一个长长的翅膀,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是最令人期待的了,种子会像竹蜻蜓一样随风飞舞、旋转飘落,心也随着轻盈起来。所以我们又把它叫做“会飞的种子”。

2、揭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树的种子吗?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桃花心木。

3、交流资料: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对桃花心木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交流过程中,当说到桃花心木的样子的时候教师随即板画。

教师小结:是啊,这种树的木材由于有着淡红色桃花般的色泽,所以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桃花心木。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通读课文,理清顺序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指名接读课文,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然后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一件什么事?随后在交流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研读课文,感悟哲理

1、启迪发现,顺学而导:

教师小结上一环节的教学,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么高大优美的桃花心木种树人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教师随即板画桃花心木苗)请自由读1~11自然段,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2、深究解疑,感悟用心:

⑴ 发现了种树人这些奇怪的举动,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那他这样浇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继续读书,边读边想边画,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⑵ 发表见解,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从三个方面对“这

① 联系种树人的话,从正面(这样浇水有什么好处?)来说。指导学生理解种树人浇水的不一定是在模仿老天爷的不确定。并进一步探究,种树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树苗可以: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随即板书。

② 联系种树人的话,从反面(如果不这样浇水有什么坏处?)来说。

③ 联系最后两个自然段,从事实(后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来说。

⑶ 换位体验,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是那棵百年大树,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假如你是那棵被风刮倒的树木,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假如你是那棵枯萎的小树苗,你又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

⑷ 指导朗读,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们是那位种树人,老师就是那位充满疑惑的作者,你想怎么对我说这一番道理呢?师生进入角色,教师引读──种树人,面对你奇怪的行为我满腹疑惑,你笑了,对我说:(指名读)──你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另指一生读)──全班齐读种树人的话。

3、借树寓人,感悟生活:

⑴ 过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何况是育人呢。(课件出示14自然段相关内容)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⑵ 指导学生具体交流“生活中的不确定”会有什么?

(如,我们学校外来务工子女生活不安定,频繁转学、学业苦恼,贫困家庭较多,面对的生活中的不确定相对更多……)教师小结:是啊,生活是变化无常的,苦难和不幸总会不期而遇,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不确定”。

⑶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

(引导学生要独立自主,克服依赖性,经受住磨难的考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⑷ 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14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总结全文,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先写了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我感到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2、拓展延伸:

⑴ 其实,《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所讲的正是作家林清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在这种风风雨雨、坎坷磨难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成了一名海内外著名的大作家。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一部分他写的书和相关网站,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阅读欣赏。

⑵ 教师渲染: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能独立自主、经受住考验,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课件出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全班齐读。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在书签上为自己或朋友送上鼓励和祝福。放背景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学生写后交流,可互相赠送书签。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课文内容的缩影,达到启发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分析、消化、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同时,我认为板书要力求精而美。 本课的板书设计是:

3桃花心木

不定时、不定量 拼命扎根 参天大树

“不确定” ——﹥ 成长、成材

定时、定量 浮于地表 枯萎

八、设计理念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从而达到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贯穿始终,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给下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

3、教学中学路分明,从“导——扶——放”上,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全频道运作,立体式展开。

以上就是我关于《桃花心木》这篇课文的说课。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桃花心木》说课稿 篇五

设计理念: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一个过程,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教师则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实践中,应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要坚持以“读”为主线,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培养语感,通过与文本的多维对话,来感知文本所蕴含的哲理。因此,本课教学最重要的责任不在于“教教材”——让学生理解和领悟作者的感悟,而在于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经历“发现奇怪现象→产生见解与疑惑→深究内在原因→产生自己的体验感悟→提升认识水平和精神世界”的过程,即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及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去发现、去思索、去感受、去体验、去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设计思路:

《桃花心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文,是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撰写的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文章先写“我”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时显得不按规律,漫不经心,于是心中生出许多疑团。后来通过与种树人的交流才明白原来种树人貌似不懂规律、缺乏爱心的种种举动恰恰是为了让树木自己学会适应不确定的环境,以便更茁壮、更坚强地成长。种树人的言行使“我”深受感动,并从中感悟到人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唯有经得起各种不确定因素磨练与考验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顽强、更灿烂地生活与成长。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莫名其妙、语重心长”等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种树人的用心。

3、初步感知借物喻人的写法。

4、在对种树现象及缘由的学习探讨过程中,领会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语,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全文借种树喻育人,清新平淡之中饱含深远的意味。如何挖掘文字背后的含义,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设计:

第一版块: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对于桃花心木,我们这儿的孩子可能了解不多,所以一开始就揭示课题,让学生初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语句来了解。

2、朗读描写桃花心木的句子。并利用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图片,老师补充有关材料。指导朗读,感受桃花心木的高、直、美。

3、在理解课题之后,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点明哪一部分是写高个子种桃花心木的。

第二版块:深入重点,品读感悟。

1、他是怎么种桃花心木的呢?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至十自然段,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个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栽培花木有什么不一样?(板书:天数不定、水量不定、时间不定、苗数不定)

2、如果这个种树人就生活在你的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3、作者和你们一样,他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当他发现高个子种树人种树有许多奇怪的表现时,心中产生了许多疑问,而且也一股脑儿向种树人倒了出来。

(由好奇而读文,因读文发现,因发现而生疑。以上三步,让学生经历了正确读文,读懂字面意思,进而引发思索产生疑问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读、思、议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走进课文,与文中人物、事件开始初步对话。)

4、发现了这些奇怪的举动,产生这样的疑问,现在同学们默读12-13自然段,从文中找找答案。

出示句子:“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 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自由读这两段话,从这两段话中,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1)谁来当当种树人,来谈谈你为什么这样种桃花心木呢?指导朗读。

2)种树人,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一下,你这样种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板书: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减少枯萎)

句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句2: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句3:我模仿老天下雨是为了桃花心木苗不养成依赖之心。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一想: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

5、学到这儿,你们还觉得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是不懂关爱、不知规律吗?此时,你们又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阅读应该是个一断建构、不断解构、再重新建构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一个努力促进者,促进学生完成自我建构。本课教学中,学生读到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种种奇怪的表现时,曾质疑,曾指责,甚至感到愤愤不平。可此时此刻,当深入与种树人的解释进行对话后,学生的原有认识已经变化了。引领学生进行思辩,就是意在促进学生认识的提升。)

第三版块:以物喻人,延伸升华。

1、这篇文章仅仅是在写怎样种树,仅仅是写桃花心木吗?那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2、出示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自由读这个句子,理解体会:什么是不确定的?你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不确定的因素?对于这些不确定的因素,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指导朗读。

3、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请写下你心中的感受?

音乐出示《真心英雄》。

4、总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万物竞天,适者生存”,树虽如此,更何况我们人呢,相信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肯定有许多启发,希望我们都能够做一个经受得起考验、独立自主、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人!

(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引发深入思考,产生独特体验,教师通过一个过渡语言让学生去关注人,将学生的视线由桃花心木引向人,还可顺理成章让学生感知全文的行文脉络,并引发对文中作者那段感悟的理解和讨论。可见,此处的设计有一举多得之功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的5篇《桃花心木》的说课稿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桃花心木说课稿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