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9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 篇一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凯旋、遗体”等词语。
2.感受战争的残酷无情,对和平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实现道德自勉。
3.引导学生,利用各项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朗读品味文章内容,读中悟情。
学习重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学习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学习准备:
收集一些战争图片,制作课件。向学生推荐一些战争的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师: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安宁的环境中,但你们可曾知道,有许多孩子却饱受战争的折磨与蹂躏。今天我们就去倾听一位中国孩子的呼声,看看战争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怎样的烙印?(板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2.师:从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根据预习,学生谈谈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
3.自学文中的生字新词,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要求:(1)读准字音;(2)记清字形;理解字义。
4.指名朗读课文,学生评议,纠正不正确的读音,并讲解词语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5.师引:读完课文请你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6.(解决刚才所提出的一些问题)这位中国孩子发出了怎样的呼声?(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7.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指名读:“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全班同学一块呼吁一下吧(生齐读)
8.我们知道这位小孩名叫雷利,那雷利为什么会出这样的呼吁呢?再读这一段,用铅笔,将你所找的句子画出来。(为了母亲不在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
师:对雷利而言它失去了什么。(失去了爸爸),师引:他是怎样牺牲的?(生:在执行维护和平活动中牺牲的)
9.总结:是啊,战争是无情的,残酷,正因为战争,才使雷利失去了敬爱的父亲。让我们跟随雷利再次向加利发出呼吁吧。(配乐读最后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激情——凸显“呼声”(课前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雷利的呼声是——要和平不要战争。战争使雷利失去了至亲至爱的父亲,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读二三自然段看看哪些地方写出了这些伤疼,同时也触动了你的内心,让你同样感到悲伤不已。将这样的文字画下来,看看划到那些文字时你的心头不由得一颤。让你忍不住有话想说。
二、探究——感悟呼声
2.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并找出自己感到悲痛的句子。
(1)师引:通过“沉浸”可以感受到失去父亲我们的内心多么的悲伤,而且这种悲伤可能不只是两年,他甚至会持续一辈子。(生读出这中悲伤的感情)
(2)鲜血让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多媒体出示句子)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内心,看到这些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浸满、染红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他死的非常壮烈)他挚爱的亲人看到这一幕心情会怎样呢?你再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吧。(学生自由读)我们读完之后,心情都如此的沉重。雷利肯定更是终生难忘,假如你就是雷利,请你读出此时的心情吧。生反复的诵读,感受战争给雷利一家,带来的巨大伤痛。
3.我们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之中,雷利的父亲怎么就让战争给夺取生命了呢?小组合作学习,看看雷利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请你快速的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可以结合着别人对他的评价,以及他干的事情来谈。
4.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活、热爱家人,有着丰富学识的爸爸,却被无情的战争夺取了生命。我们再去读一读那悲惨的一幕吧。(生再来读三自然段)
5.爸爸被无情的战争夺去了生命,但爸爸却还有自己未了的心愿。那就是对和平的呼唤。
(课件出示)爸爸的嘴长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我听到了,他呼唤的是——。妈妈听到了,他呼唤的是——。在场的叔叔阿姨听到了,他呼唤的是——。全世界的人都听到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师读前半部分,学生补充呼唤的是和平。再来感受对和平的渴望)
6.师引:雷利的爸爸,因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现在是不是天下太平了呢?如果没有,文中那些句子又能看出来?针对某一个词语或者是某一句话,来谈谈你的理解。
小组合作,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和文中的句子来理解。理解重点词语“娇嫩的‘和平之花’,句子“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感受战争依旧存在。
7.这里更有一组活生生的例子,述说了在这五十年的时间里,战争所造成的危害。课件出示相应的数据,学生再次来体会战争的残酷,激发对和平的向往。
三、延伸——内化呼声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 篇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B-0048-02
开学伊始,学校把新升初三的学生作了大变动,全部打乱了重新平衡分班。自然,新班级就有来自原来各个班级的学生。可能由于我比较随性,才两三个星期,我班的师生感情就融洽了,学生几乎把我当成了“哥们”。学校宣传橱窗展示着我的职业宣言:“做学生的朋友,尽教师的职责。”遗憾的是,学生可能看懂了前半句的意思,而忽略了后半句的内容。这不,上个星期三早上的晨会课,我穿了一件“T恤”准备进教室,却听到教室里传来一个响亮的声音:“成新江‘洋’起来了!”我当时感到很吃惊,学生说话有这么随便的么?进了教室后,我对学生说:“今天我很高兴,长到50多岁了,还是第一次听到别人说我‘洋’起来了,这说明我在同学们眼里还不算是糟糕的老头,这还得谢谢同学们。”本来我以为学生听懂了这番话的意思,谁知,第二天我一进卫生间,又听到里面一个学生大喊:“成新江来了!”整个卫生间立刻由闹转静……
当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过去出现的类似情景一一浮现出来:
25年前,我在一所民办初中任教。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在学校值班结束后回家,途中突然听到从远处传来一声大喊:“成新江!”我循声望去,原来是几个学生在不远处的河边钓鱼。我连忙转过车头,直接来到学生身边跟他们打招呼。学生楞在那儿不敢说话,我只好问:“刚才哪位同学喊我,是不是想叫我和你们一起钓鱼?”学生竟不知如何回应……
10年前的一天中午,我到校刚停好车,“成新江!”一个非常大的声音震入我的耳膜。我迅即反应,只见二楼东边两个教室的交界处一个身影一晃就不见了。我断定那是最东边教室里的学生,因为我上过他们一年的历史课。那时,学校还分所谓的快慢班。这个“慢”班里确实有几个比较调皮的学生。学生看到我走进教室,都感到很惊讶。我连忙向大家解释说:“刚才我听到一个人在阳台上喊我,不知是哪一位?有什么事?”结果全班鸦雀无声。“可能是哪一位跟我特别要好的同学,刚才在门口看到我的身影,就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他现在不肯露面,那我就走啦。”正当我走到教室门口转弯处,一位学生从身后拉着我的衣服说:“成老师,是我。”我转过头,看到一张脸憨厚地笑着,是蔡A。
如果说,25年前的初中学生直呼教师姓名,那是农家孩子天真、好玩,是表达师生间友情的自然流露;10年前的初中学生直呼教师姓名,那是学校分快慢班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压抑,一旦觉得某位老师比较“够朋友”,就毫无顾忌地释放感情了;那么,在当前推行素质教育、倡导教育平等民主的大环境下,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文明礼貌、尊敬师长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学生再直呼教师姓名来表达情感,实在没有任何理由。我认为,这是学生文明礼貌观念的缺失,很有必要引起大家重视。
第二天,我在课堂上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同学们,现在的我,心情很是沉重。这是因为有的同学直呼老师的姓名。本来嘛,姓名是一个人的符号,喊了名字,才知道是在喊谁,这无可厚非。(我把学生两次直呼我姓名的情况说了一下)同学们喊我的名字,我想那是对我的友好,我们亲如朋友嘛。但有一点请同学们别忘了,同学们是学生,在学校里就要养成一种文明礼貌、尊敬师长的良好习惯。与人打招呼的方式,可以折射出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既折射出学校教育的效果,更折射出家庭教育的优劣。当一个小孩看到和自己的父母年纪相仿的人喊‘叔叔’‘阿姨’,看到年长的老人喊‘爷爷’‘奶奶’时,被喊的人会高兴地说‘这孩子真乖’,旁观的人会表扬‘这孩子真懂礼貌’。我至今还记得6年前遇到的一位学生,他的名字叫周B。他是一名学困生,学习成绩真的很糟糕,但他与我之间的一段插曲,使我看到了现代学生的文明迹象。那天,我和校长、教导在办公室谈论事情,周B来到门口喊我:‘成老师,我们周老师叫您赶快过去商量事情。’我连忙跑了出来。他一边和我走,一边向四周打量了一下,然后悄悄地、笑眯眯地对我说:‘成老师,您忘了上我们的课了。’我恍然大悟,这孩子原来是叫我回去上课!当时我真想扑过去把他抱起来,不是感激他为我着想,而是因为就这么一个所谓的‘成绩糟糕’的学生,闪现出这么了不起的灵性,可见,文明的孩子人见人爱。”
“同学们,对此,你们有何感想?不妨在日记里谈一谈。”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天后,学生们在日记中纷纷亮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霞:“我也常听到一些同学在背后直呼老师的名字,总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有时和同学聊天时,我也会不经意地直呼老师的名字,这并不代表我不尊重老师,只是一时嘴快。我觉得老师您说得对,现在,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文明礼貌、尊敬师长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我们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把它发扬光大。”
学生娟:“成老师的话语如此沉重,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是啊,同学们见到老师,应该主动向老师问好,而不是直呼老师的姓名,这既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也体现了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回想自己刚进初一的时候是那么的纯洁,不管是当着老师的面还是在老师背后,都是称呼老师,总觉得直呼老师的姓名很别扭、不舒服。可是,和同学们相处一段时间后,发现他们总是直呼老师的姓名,我也渐渐地形成了这个习惯,在与别人谈论到老师时也总是直呼老师的姓名。今天听了老师的话,我很惭愧,我感到自己的这种行为很不文明,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应是我们21世纪的学生应具有的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我要尊重每一位老师、每一位长者。”
学生瑜:“学生直呼老师的姓名,确实是一件很严重的事,这样的事在校园里时常发生,你听:‘今天赵国新……’再听:‘那个施春阳……’本来我也认为这是一件小事,不足为奇。名字本来就是让人叫的嘛。听了您的一番教导,我觉得老师是我们应尊敬的长辈,晚辈是不应该直呼长辈姓名的。试想,哪个儿子在家直呼自己家长的姓名?身为礼仪之邦的后代,我们应该时刻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老师,我心里明白,当您听到学生这样直呼您的姓名时,您心里肯定是非常难过的,对吗?因为这是社会伦理道德缺失的表现,您的话其实是在向社会呼吁,呼吁大家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成老师,让我们师生共同努力,一起来营造文明礼貌、尊敬师长的良好氛围吧。”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 篇三
关键词: 蒙台梭利 肃静课 内涵 现实意义 注意问题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一套系统而全面的体系。本文从蒙台梭利众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中撷取一小部分,即从蒙台梭利所推崇的一节独特的课――“肃静课”出发,探讨它的内涵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肃静课”的内涵与实施
(一)“肃静课”的内涵
蒙台梭利认为,“肃静课”就是让孩子们完全保持安静,集中注意倾听从远处传来的低声呼喊名字的声音;细心地完成各种协调动作;不碰撞桌椅、用脚尖行走;使孩子们的天性、运动能力及心理活动都进入有序状态。①她认为这是一种最好的、循序渐进的、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方法。
(二)“肃静课”的实施
蒙台梭利在她的著作里给我们介绍了如何实施“肃静课”:
在“肃静课”开始之前,师生必须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里。这个有准备的环境就是除了日常熟悉的环境外,还要让房间内的光线保持柔和,否则会使孩子作出闭上眼睛,或用自己的小手蒙住眼睛等不必要的小动作。同时,孩子要学会做好这个练习,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找到一个舒服的姿势,即当坐下来做这个练习时,无论坐在哪里,都必须让自己坐着舒服。
在“肃静课”上,老师不能单靠嘴说静静地坐着不许动,要给孩子做个榜样,给孩子示范如何能够一动不动地坐着:脚不动、身体不动、手臂不动、头也不动。呼吸运动也应该放轻,避免发出声音。然后,老师或者其中一个孩子,坐在班级后边或是在隔壁的房间里,逐个点名,来唤醒那些处于沉静中的孩子。点名时,注意声音不能太大。当孩子听到别人点他的名字时,他就站起来,轻轻地向传出声音的那个地方走去。他走路时动作要轻微,注意不碰到东西,并且在回来时会在桌子上小心翼翼地放东西。
在儿童之家,当老师点过孩子们的名字后,“肃静课”就算结束了。自此,孩子们继续完善自我。[1]
二、“肃静课”的现实意义
“肃静课”是能使幼儿的天性、运动能力及心理活动都进入有序状态的练习方式,对我国的幼儿教育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肃静课”可运用于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中
在蒙台梭利的著作中可以看到,“儿童之家”允许儿童在教室里自由地活动、交谈、交换位置,甚至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移动桌椅。他们在教室里有目的地、自愿地活动,每个人忙于做自己的工作,安静地走来走去,有秩序地取放用具……[2]自发性地操作自己选择的“工作”,遇到困难,儿童会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即使无法处理,他们也能够轻轻地走到老师的身边寻求协助[3]。
在我们的幼儿园,老师也会经常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但这种常规教育遮蔽了儿童本应拥有的丰富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束缚儿童自由和主动性的镣铐。[4]因此,如果我们把“肃静课”作为幼儿园常规教育的一种练习,可以在老师说完要求之前,就让孩子保持安静,而且这种依从并没有阻止他们独立的活动,也没有妨碍他们按自己的喜好安排自己的一天。这样,老师不但可以省心省力,孩子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1.“肃静课”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内在纪律
培养幼儿良好的纪律性,帮助他们建立起内在秩序早已成为大众所关注的焦点,而这一点恰恰也是“肃静课”实施中最为主要的。
蒙台梭利认为,建立良好的纪律首先要引导个性成长进入有序状态,教师的工作就是要引导幼儿脱离表面上的无序状态,进入幼儿本质要求的有序状态。其具体做法是:第一阶段,通过“工作”来唤起孩子们的“内在纪律”;第二阶段,通过反复的“肃静课”施加一定的影响,以增加幼儿在工作中体现的纪律的持久性;第三阶段,当孩子们的工作习惯一旦形成,接着,就必须做到严格监督②。
“肃静课”上,尽管儿童的举止行为有较大的自由,但他们专心致志,操作物品时轻手轻脚,避免打扰别人,他们成功地把秩序和纪律与自发性结合在一起。即使在这种安静中也体现出极好的纪律,从而表现出了良好的服从性。
2.“肃静课”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
在“肃静课”上,孩子们需要控制自己保持高度的注意,避免发出声音。如老师点名时,孩子在等待,在集中注意力听老师叫自己的名字,后来,当听到自己的名字时,仍需要严格的自制力,不能高兴地回答并跑到老师眼前,而必须尽量不弄出声音。这种自律的培养是健全人格的表现。如果强迫、命令孩子服从,孩子则是被动的、被迫的,这种强制的手段不利于孩子形成自律的人格。
其次,一节成功的“肃静课”不仅需要引导者与孩子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孩子们之间的共同合作。孩子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不管他人和环境的需求。“肃静课”需要孩子们共同调试自己的言语行为,而这种合作精神也正是幼儿健全人格培养中所必须的。
通过“肃静课”中重复的活动练习,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意志坚韧性。而坚毅也是健全人格的表现。每天通过肃静练习,锻炼幼儿坚持性和注意的稳定性,从而使他们慢慢形成坚韧的人格特点。
(二)“肃静课”也可以运用于家庭教育中
现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为人父母,千万不要让孩子虚度童年的宝贵时光。我们可以在家中进行蒙台梭利的“肃静课”,让儿童自由、快乐、有序地活动、探索和尝试,体会成功,树立自信,使他们获得更有价值的发展。[5]
在家里,妈妈做引导者,随着妈妈越来越轻的声音,爸爸和孩子慢慢地安静下来,这时妈妈可以对他们之间谁越来越安静进行比较,然后轻轻地走到另一个房间或离原地较远的地方轻轻地呼喊爸爸或孩子的名字,也可以轻轻地命令爸爸和孩子做某些动作行为。刚开始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先做示范,当然,如果家里还有爷爷、奶奶或其他的亲戚朋友,大家一起开展“肃静课”,效果会更理想。一个环境要达到完全、安静是很不容易的,人群里要达到完全的安静更难,而这时候的安静能使孩子更好地领略到安静的美好,使他们的天性、运动能力及心理活动都能较快地进入有序状态。因此,“肃静课”可以作为家庭里的一个独特、有趣的亲子游戏。
三、实施“肃静课”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肃静课”并不是要求孩子一动不动
很多人认为,让孩子一动不动,不发出一点儿声音,保持绝对安静的常规练习,就是实施成功的“肃静课”。其实这只是表面上的安静,与老师强迫儿童呆坐在固定的座位上,不许左顾右盼,不许说话,禁止自由活动毫无分别。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肃静课”。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儿童的内在潜力,并使其按照自身规律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肃静课”就是从这点出发的。实施“肃静课”是要激发儿童的内在潜力,让他们知道“安静”的真正意义,感受到“安静”所带给他们的美好,从而发自内心的、自发地保持“安静”。这才是真正的静中有动,动中生静,而不是机械地顺从老师的安排“一动不动”。
(二)“肃静课”并不等于压抑孩子的天性
有人认为,爱动是孩子的天性,“肃静课”让孩子保持安静无疑是在压抑孩子的天性。
其实,这与纪律和自由的辩证关系一样,不能简单地把两者对立起来。孩子的天性应顺应自然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是说要放纵自由。实施“肃静课”的根本目的是“使孩子的天性、运动能力以及心理活动都进入有序状态”,也就是说,我们要对孩子进行引导,通过“肃静课”这种方式使孩子自由的天性进入“有序状态”。当然,“肃静课”不能永远停留在外部控制的水平上,我们作为引导者,实施它最终是为了以后不用再实施它。
(三)“肃静课”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为幼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尚未充分健全,所以如果他们较长时间地接受单调的外界刺激,再加上不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大脑皮质的抑制功能就会逐渐扩散开来,从而出现打瞌睡、分神的现象。[6]因此,在实施“肃静课”过程中,如果孩子不能安静下来或进入状态,就不要勉强,可以先把这一练习放下,等他的情绪稳定且老师认为合适的时候再开展,但一旦开展就不要放弃,而且两次练习相隔的时间也不要相差太远。总之,实施“肃静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引导者耐心,不厌其烦,不怕重复。
蒙台梭利的“肃静课”不仅为我国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练习方式,而且为家庭教育提供了一个充满乐趣的教育方法,值得幼儿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们深刻思考,从而创新出属于自己的更加充满独特魅力的一节课。
注释:
①②[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任代文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第2版:306.
参考文献:
[1][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李浩然译。蒙台梭利教育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5,第1版:65-66.
[2][4]康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批判――蒙台梭利纪律和自由思想的启示[J].教育导刊,2007,(11):6-9.
[3]吴明伦。蒙台梭利教育中的教室生活常规[J].早期教育,2003,(1).
[5]曾琪媚。如何在家庭中实施蒙台梭利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8):119-121.
[6][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蒙利格编译。玛利亚・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1,第1版:174-175.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 篇四
她不顾父母和亲友的再三反对,夹着行李来到了莽莽苍苍的大山里。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呼吸起清爽空气,沐浴着新鲜阳光。在城市里长大的她第一次看到如此美丽的大山,竟然像出笼小鸟般欢呼雀跃。可是当她走进坐落于山脚下的小学校和看到前来迎接的孩子们时,不由得再次惊呆了!
残破不堪的一排教室,坑洼不平的泥地操场,四周栽种了一些带刺灌木树算作围墙。这就是她今后要工作的学校吗?而眼前的男孩女孩穿着很不合体的运动服,已经很难辨认出原来的布料颜色。一脸尴尬的老校长见状,难为情地告诉她,即便是这些校服还是几年前通过希望工程得到的呢。
看到这幕辛酸的场景,她的泪水悄然溢出眼眶。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难以相信同在一片阳光下,这里还会有如此落后的学校。鬓发斑白的老校长见她衣着华丽,晓得她有一个极其富裕的家境,再次无奈地叹了口气:“前几任支教的大学生嫌这里条件太苦,工作不到半年就都走了,如果你也适应不了环境的话,可以选择离开。”
那一夜,住在学校仓房里的她失眠了。遥望窗外一轮皎洁的圆月,她反复思忖着老校长的话,想了许多许多。次日早上,是她的第一堂课,望着台下几十双求知似渴的眼睛,她的内心忽然间再次变得柔软起来,于是便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大大的一个“爱”字。在这天的课堂上,她深情地讲了许多关于爱的故事。不过当孩子们怯生生地问她是否爱他们这些山里娃时,她含着泪点点头。
从此,她再没能淡忘掉许下的这个爱的诺言,愉快地同山里孩子打成一片。课堂上,孩子们一声声恭敬地称她为老师;课后游戏的时候,她却更喜欢孩子们甜甜地喊她姐姐。生活条件虽然苦得无法向家里人诉说,不过她发现只要心中装着这些天真质朴的孩子们,就会觉得在大山里度过的每一天都是无比充实的。
父母邮寄来的钱,都被她购买了学习用品,分给孩子们。自己挣得的一份薪水除了充作基本生活费用外,大部分替家里经济特别困难的孩子交了学杂费。她本是个爱美的女孩,可是自从来到这里后,没再添一件新衣服。因为她看到这里实在太穷了,而使他们将来摆脱贫穷和落后的方法,唯有多学知识。她尽最大努力教会孩子们掌握各种知识,并教育他们学会爱,感受爱,用真挚的爱去对待身边的每个人。
她所任教的年级学生加到一起有38个人。因此在元旦联欢会上,她为孩子们准备了38份礼物。当孩子们各自兴奋地打开礼物包装盒时,发现里面居然是一块精美的巧克力,还有一支崭新的钢笔。这是她用全年的支教奖金给孩子们特意购买的。当孩子们品尝着香甜可口的巧克力之际,她笑着问他们此时最想表达的心愿是什么。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当然是爱和感激啊!”
就在这一年夏天,当地暴风雨特别频繁,终于引发了一场严重的泥石流。在劫难到来之时,她所执教的38个孩子没有一个抢先逃离教室,而是男孩护着女孩,年龄大的护着小的,身体强壮的护着身体孱弱的。尽管时间极其短暂,但是38个孩子却表现出少有的镇定,少有的从容,直到有秩有序地全部撤离危险之地。事后县教育局对整个重灾区学校师生进行了伤亡情况调查,惊异地发现唯有她所带的班级学生安然无恙。媒体记者满心疑惑地进行采访,才得知奇迹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她平时对孩子们进行爱的理念教育的结果。
在她爱的教育精神感染下,省希望工程拨出专款帮助重新兴建被泥石流冲毁的校舍。一位台湾富商来山区考察投资项目时,尽管最终没能达成贸易合同,但却主动捐资赞助她继续用爱心浇灌大山里的孩子。于是在她的多方奔走下,一幢矗立于大山脚下的三层崭新教学楼拔地而起,而且装备了电脑室、语音室等先进的教学设施。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 篇五
仅就音乐专业的声乐课来说,因我们的教师大都是音乐学院毕业的,所以教学大多是美声唱法,课上往往只单纯地讲究声乐方法——呼吸的运用、声区的统一、声音位置的保持、音域的扩展与自然过渡、声音的共鸣等,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培养的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就是授课对象是儿童。儿童要求柔和、亲切感人更趋于自然的声音,而很难接受美声唱法。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也都有这样的感触,这向我们提出了挑战——在校所学到的声乐(美声唱法)到小学和幼儿园几乎没有用武之地。这话似乎严重了些,但这不能不提醒我们应该仔细地研究,怎样使我们的声乐教学更为贴近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使我们的毕业生更早地让孩子们所接受,这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面对挑战,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迫在眉睫。单纯的正统美声唱法的教学已经不太适应学生的学习和将来工作的需要,学生需要更贴近实际工作的演唱方式,而不是舞台上的专业演唱者。声乐教学必须和教授专业的声乐演唱有所区别,在美声唱法教学中适当地改变教学法,更贴切、更适学生们的需要。
一切好的事物都是在自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离开自然或超出自然都是件可怕的事情,这好比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除了要精心灌溉,修剪枝杈是必要的,但更主要的是靠它自然成长。如果把主干砍掉,树就会枯死。同样强迫自己勉强去唱自己不是很胜任的歌曲(盲目演唱高音及演唱难度较大的歌曲),或运用不适合自我条件的发声方法都同样不能达到好的效果。
对于声乐初学者来说,大多数学生首先会积极地模仿教师的声音,前面提到由于我们的教师大都是音乐学院毕业,较重视美声唱法,又由于美声唱法需要打开或扩大腔体,所以具有音色较浑厚、音域较宽、声音共鸣大等特点。由于这些特点,一些学生片面追求声音,去模仿,盲目地追求音色甚至破坏了自身条件,勉强或强加给自己一些不能胜任的错误的发声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就该及时纠正学生的声音概念,引导他们首先要学会自然的歌唱。
前面所说并不是指我们不要科学的发声方法,要知道一切好的唱法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声乐课上除了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科学发声方法,更应当要求学生保持自然,注意在自我条件上发展自己的声音。中国人的声音条件不可能同欧美等地区人完全一样,我们有我们民族清纯、自然悠美的音色,应在此基础上吸收美声发声方法的精华,在结合美声发声方法的同时保持我们民族所特有的音色,我们称之科学唱法。这样的发声方法更适合幼儿师范学校的声乐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歌唱就要有观众,而观众不会在你的头顶上,也不在你的身后,更不是在你的嘴里,而是在你的前面。所以,自然悠美的声音一定要运用正确流畅的呼吸把声音送出,让观众听到清晰且具有一定穿透力的声音。这就要求学生正确运用呼吸方法,口腔打开,声音位置稍靠前些,声音集中,音色优美动听,声音位置统一,高、中、低音区过渡自然。
显然这不是绝对的,但要提醒学生避免声音太靠后,产生挤喉、压喉等不适的感觉,同时,应明确地向学生指出,他们未来要从事的是小学及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工作,正确地引导他们从机械模仿声音追求音色的误区中解放出来,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又因为小学生的声带尚未发育成熟,声带还很娇嫩,大多处在变声期阶段,不可能有很宽的音域,一般在小字二组的c—d之间,所以不能急于扩大音域,训练好中低声区,让孩子们安全度过变声期。同样对我们教者工作者来说也不应该急于扩大学生的音域,应首先训练好中声区,中声区是最自然的声区,是学生们未来教学工作常遇的基点,也是他们声乐学习提高的起点,所以不可忽视。
养成良好自然的歌唱习惯,要加强对学生歌唱心理的调动与培养,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有一定的歌唱欲望,积极地、自然地全身心投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选择一定比例的歌唱祖国、歌唱党、歌唱大自然等优秀的艺术歌曲及儿童歌曲。引导教育学生用最自然、最朴实、最真挚的感情去歌唱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因为只有自然的歌唱,才能用最完美的声音歌唱一切最美好的事物,同时唤起学生对党的爱、对祖国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们的爱。用心灵去歌唱,用心灵去浇灌祖国的花朵,成为优秀的小学和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者。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 篇六
综观名师的语文课堂,你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课堂教学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而他们课堂教学的魅力之源,很大一部分来自他们如诗如画、机智幽默、饱含真情、内涵丰富的教学语言,他们的语言或煽情或激励或给人于思维的启迪……
一、煽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要进入文本角色,挥洒真情是教学语言艺术的根本。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枯燥,缺乏情绪感召力,就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不能使其精神亢奋、思维活跃,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特级教 师于漪 老师在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时,深有体会地说:“教学语言要做到优美生动,除了知识素养、语言技巧之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的精力和真挚的感情。情动于衷而溢于言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深情,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
笔者在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描绘了烈士归来的悲壮场面,为了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融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煽情的导语,引导学生逐步走进语言文字的深处,与小作者生生相息。请看教学片断:
师:我们日也盼,夜也盼,多么希望爸爸能早点归来,给我拿顶蓝盔戴,那是多么幸福、快乐和自豪呀!现在,爸爸回来了,我和妈妈如约捧着鲜花去迎接他。但是……
(出示第三自然段 1-3句话及“英雄归来”图片,配上《英雄的明天》音乐,师深情诵读。)
师:孩子们,你们的眼中闪着泪光,能说说你此时的心情吗?
生:伤心、难过……
师: 是呀!看到自己至亲的人离自己而去,那是一般的伤心吗?这是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的伤心呀!请你把表情写在自己的脸上,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读。
生:集体配乐齐读。
师引读:同学们,还记得爸爸曾经对雷利的承诺吗?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而如今……,生接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
师:曾经我们也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而如今……,生接读:我们如约捧着鲜花……
师: 战争这个恶魔夺走的岂止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父亲,千千万万的英雄战士在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让我们代表所有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孩子,再读这句话。
生:再次配乐齐读。
师:爸爸倒在了维护和平的战场上,但他还有未了的心愿。
生:齐读 4、5句话。
师追问:你们觉得爸爸的这一声声和平是在向谁呼唤 ?
生: (向发动战争的国家呼唤、向一切侵略者呼唤、向一切热爱和平的人呼唤……)
师引读:爸爸这一声声和平由远及近,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他呼唤的是……(生:和平,和平,和平)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
师:这一声声和平道出了爸爸的心愿,这一声声和平浸润着爸爸的鲜血,这一声声和平分明就是爸爸生命的写照 !
生:再次配乐齐读 4、5句。
在哀伤、悲壮的音乐渲染下,配上教师深情的范读,煽情的导语,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动情地诵读,学生与作者同泣共悲,父亲那热爱和平、为和平而献身的光辉形象,犹如一座高大的丰碑,永远树立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二、激励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与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激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言语的激励则较为普遍。很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高明之处更多的是在于用热情洋溢、饱含真情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从而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以至于转化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确如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语言,能让学生不断地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就是这方面的语言大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在《最大的麦穗》一课中 孙 老师是怎样激励学生朗读的:
师: 孙 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一生朗读一、二小节)
师:你读得正确、流利。但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是苏格拉底,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那么,苏格拉底的话该怎么读?
大家都练一练,准备挑战这位同学。
(同学们练得有声有色)
师:我相信,你一定能比上一次读得更棒!
(这一次朗读,他把“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强调得很清楚,也很自然)
师:真为你高兴,你一遍比一遍读得好!
(一生自愿站起来朗读课文的三、四、五节,他读得响亮、厚重)
师:请你们转过脸来,让我们再次聆听他朗读的声音,欣赏他朗读的表情,分享他朗读的愉悦!
(学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的掌声是对你的认可与鼓励!
生:谢谢大家!
师:苏格拉底看弟子们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地走到麦地的尽头,他是怎样开导弟子的呢?
生:(一生朗读课文的第六小节)
师:看来你是严肃派的苏格拉底。(笑声)这一节谁再读一遍?
(一位女生柔声细语地读起来)
师:你的朗读如春雨,润“心”细无声。看来,你是温柔派的苏格拉底。(同学们一听爽朗地笑了)
师:课文还剩下最后一节,愿意朗读的同学请站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顿时教室里书声朗朗)
以上是 孙 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时的一个教学片段,在 孙 老师热情洋溢、诙谐幽默的鼓励声中,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更好。特别是当一个学生读得不够理想的时候, 孙 老师并不是简单的敷衍了事,而是在肯定表扬的基础上,巧妙地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同时又给予了学生再次练读的时间,正因为如此,学生才能“一遍比一遍读得好”,课堂上才能出现那么多个不同版本的苏格拉底。 孙 老师的语言犹如那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为孩子们创造了大胆展示自我的舞台,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们在课堂上不也该多运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请你再动动脑筋,你一定行的!”“你说应该怎样呢?”这些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代替“老师要考考你。”“再给你三分钟时间想一想。”“你不应该那样做。”这些居高临下的语言;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没关系,你大胆讲。”你的看法很独特,比老师的还要好。”“你想一想,肯定会说的更好。”代替生硬冰冷的语言“今天,老师教你们课文。”“你要认真想才行。”“你真笨。”这些在课堂上所说的平等而富有感情的话语,是孩子学习旅途中的阳光与雨露,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原动力。
三、启思
教师的语言要注重“启发”,想方设法“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如可以设计课文的导入语,用激疑问难的启发性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打开学生的思维门户。
笔者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 尝试从课题中的“奇”字切入,在解题中知“奇”,在初读中找“奇”,在品读中悟“奇”,在想象中赞“奇”,紧扣“奇”字,辐射全篇。 如在导入新课,学生了解黄山之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思维的: 黄山的石头到底奇在哪?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块奇石呢?请你开打课本自由读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线划出奇石的名字,在重点描写的奇石旁打上“”。“黄山的石头奇在哪?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块奇石?”这一问题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激起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强烈兴趣,启迪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特级教师张伟在执教《将相和》一课时,当学生读到蔺相如说的这句话“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时, 张 老师巧妙地追问学生:“蔺相如是不是在说谎?”看似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一段精彩的课堂对话:
师:蔺相如对秦王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你觉得蔺相如是不是在说谎?
生:蔺相如是在说谎,秦王愿意用十五城来换这块宝贝,可见和氏璧是不可能有毛病的。
生:我也觉得蔺相如在说谎,因为课文中说秦王双手捧着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秦王是什么人,他见过的宝贝可多了,值得秦王那么看中的和氏璧,怎么可能有毛病呢!
生:这里只是说有点儿小毛病,可能是秦王还没有发现,所以我认为蔺相如说的可能是真话。
生:我认为蔺相如这叫“以牙还牙”,算不上说谎。课文告诉我们秦王双手捧着璧,一边看一边称赞,却绝口不提交城换璧的事。蔺相如见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不得已才这样说的。
生:……
(在生争论的整个过程中, 张 老师没有发表任何个人意见,只是偶尔点点头。)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演演这个过程,老师做蔺相如,请一个同学做秦王。
(师生演得很投入,一演就把秦王的蓄意贪璧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还回璧的冲突,深刻表演出来了。)
师:蔺相如是在既要不回璧,又抢不回璧的情况下,才想出这一招的,现在你还认为蔺相如是在说谎吗?
生:不是说谎。
师:所以我们可以给这个说谎 ----
生:加上引号。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 篇七
近期,学校正在举行青年教师多媒体教学公开课大奖赛。教师们精致的课件、精彩的课堂使每一位同行赞叹不已,我也深受感染。今天第一节课,我的一年级多媒体教学公开课――《回家乡》就要上了。我提前来到学校想把精心准备的课件再看看,想和孩子们再沟通沟通,好让怦怦的心跳恢复平静。不料,多媒体室的门怎么也打不开,十几分钟之后,学校的工友找来“家伙”才把门打开。眼看还有半个小时了,我大步直奔电脑,打开课件按我设计的教学过程点击,啊?怎么回事?课件里有一段特制的录像怎么也放不出来,我的头一下子涨了:这可怎么办,这个该死的机子,这段录像在教学中的作用就是让一年级的孩子们在音乐的熏陶下欣赏不同家乡的风景、民俗,了解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抒发爱祖国的情感。这个环节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这节课的亮点。这下倒好,重点也体现不出来了,亮点也没了。我急的欲哭无泪,学校的老师们也都过来帮忙,可电脑好像和我故意作对似的,没有一点儿好转。
不知什么时候,听课的领导、教师、学生已经黑压压的坐满了教室,而我就像一个没打就失败的将军,心乱无序,焦虑不安。虽然领导们安慰我,让我准备好了再上,可是怎忍心耽误大家的时间呢!还有三分钟上课铃就响了,学生们并不知道老师今天怎么了,稚嫩的脸蛋上满是疑惑,只是歌子唱的更整齐了。我沮丧的走出教室,搓了一把脸,心里堵得慌:今天这是怎么了?这节课到底怎么上啊?教学过程都乱套了,还谈什么教学效果、教学艺术?肯定丢死人了。我努力得使自己平静下来,抬头望望蓝天、白云、大山,望望静静矗立的“文澜阁”,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气,听,孩子们的歌声多响亮啊!我发烫的脸上终于挤出了一丝笑容,“钉铃铃”伴随着上课的铃声,我直了直腰板走进了教室,走上了讲台。
“孩子们,你们的家乡在哪里?”“想不想了解别人的家乡是怎样的?……“谁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当我的思绪稳定下来后,我的心倒踏实了,我想:没有了多媒体的辅助效果,那就临场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上一堂朴实无华的语文课吧。孩子们受我的影响渐渐地进入了角色。时而一个个小脑袋凑在一起唧唧喳喳的讨论;时而睁大眼睛仔细地看课文中的插图;时而高举小手大声的回答问题;时而装扮成游人和主人进行有趣的对话……我的赞语伴随着孩子们的掌声、笑声使课堂气氛不知不觉间变得那么活跃,愉快。该进行放录像这一教学环节了,我平静地对同学们说:“孩子们,真遗憾,今天本来想让你们欣赏一段有关家乡的音乐和录像,想让你们在优美的旋律中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大物博,了解不同家乡的风景、民俗,看来这个愿望实现不了了。怎么办呢?没想到有一个小同学“噌”的站了起来,大声说:“老师,我会唱韩红的《家乡》。”还没等我发话,他就学着韩红唱歌的样子双眼紧闭深情状地唱了起来,一曲未了,同学们已笑哈哈地鼓掌了,紧接着,有的同学唱了《我们的家乡宁夏川》,有的同学唱了《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还有更多的同学唱了自己家乡的山歌。歌声虽谈不上很优美、很专业,但在我听来,却是那么悦耳动听,我的心湿润了。有的同学迫不及待地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自己家乡的图片、照片,学着课文中山山、平平的样子煞有其事的开始了介绍。“我的家乡在张易,那是个有山有水的地方,你们看,照片上的我正在拾洋芋呢。”我的家乡在三营,你们看这几张图片,是我从杂志上剪下来的,这个回族阿姨头上裹着白纱巾,身上穿着黑衣服,正在买羊肉泡馍呢,那个头戴回回帽的叔叔正在炸油香和馓子请你们吃呢。”……下课的铃声不知不觉问响起,“啪啪啪”热烈的掌声就好像再也抑制不住似的从教室后面传来。我的心激动、喜悦,眼眶里的泪水打了好几个转儿“咕咚”一声使劲咽回去了。是啊,怎么能哭呢?怎么能让孩子们看见他们敬爱的老师哭鼻子呢?我满脸笑容,天真的孩子们围在我周围又说又笑,问这问那,连平时沉默少语的陈程、马丽也都挤过来了。我摸着他们的脸蛋心里暖融融的,孩子们谢谢你们了,真的!你们入校一年来,老师费尽苦心保护你们的童心、童趣,培养你们的爱心、责任心,创造各种机会挖掘你们的潜能,培养你们的才能。今天你们在老师最无助的时候帮助了老师,让老师在最懊丧的时刻体会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我真的谢谢你们,我可爱的孩子们!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 篇八
由于我对越剧徐派缺少了解,所以请教了徐玉兰当下弟子杭州黄龙越剧团国家二级演员徐派小生周燕,从她那得到了很多宝贵的信息。
徐玉兰早期曾经演过老生,到1938年才改演小生,所以我们听她演唱的音响资料会发现唱腔里有老生的气质,男性的阳刚、热情、坚定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徐玉兰的音色并没有像男声那么浑厚,音量也不是那么大。再加上受当时的舞台条件的影响——没有扩音设备。在这种情况下要让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听清楚,要不然观众随时会起哄的。所以声音必须做到“响”,光靠“大本嗓”喊那当然是行不通的,一天两场的戏换谁都吃不消唱,再好的嗓子也会唱坏的。由此看来除了先天条件之外还离不开她深厚的艺术功底。
1.气息运用
气息在歌唱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声音的动力,没有气息也就没有声音。《说谭》中说到“气者,音之帅也”,可想而知气息在歌唱中的地位是何其重要。同样,戏曲中也离不开气息。所以说,徐派的高音离不开气息巧妙地运用。徐玉兰能够自然地运用气息,也就是我们传统声乐中所称的“丹田功”非常扎实,不管在念白还是演唱中都要有充沛饱满的气息支持,当然气息的控制要与情感的抒发相适应,呼吸应该随着情感而来,随着身段动作而来。傅雪漪在《戏曲传统声乐艺术》中提到,“好的声腔,都是有真实的情感带动充沛的气息来支持的”。
周燕说,气息控制得好坏直接影响高声区的音色。唱高音时不是用“大本嗓”扯着喉咙去喊,而是必须先吸好气(“气沉丹田”),然后再从丹田取气,感觉气送到前额再发声,在发声的时膈肌向下拉,同时小腹要有弹性地往里收,感觉气息往上送,声音往下沉。她还特别强调气息不是一个劲地从丹田往上送,而是应该要以情感来带动。这正应了傅雪漪老师所说的“好的声腔,都是有真实的情感带动充沛的气息来支持的”。除此之外早在清朝的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提到:“如此字要唱高,不必用力仅呼。惟将此字做狭、做细、做锐、做深、则音自高矣。”
2.发声吐字技巧的运用
发声吐字是声乐演唱中的首要基本功。同样,在戏曲中发声吐字也是唱念的基本功。戏曲讲究的就是一种味道,一种民族和地方特有的味道。文章开头我们提到,越剧产生于浙江嵊州,所以越剧就少不了江南人细腻、委婉的味道。这种味道除了旋律等因素外可以说大部分都来自于当地的方言。我国的官方语普通话有23个声母,23个韵母,而嵊州的方言却有28个声母,44个韵母,7个声调,形成20道韵辙,构成1129个音节。越剧的舞台语音就来源于嵊县方言,称之为“越白”。
徐派唱腔的语言决定了它的发声位置,它的发声位置比较靠前。越剧的咬字最讲究的是“喷口”,演员必须要有较有力的喷口功才能更好地演唱。越剧的咬字是根据“四呼五声”的咬字规律。(所谓的四呼指的是咬字的时候不同口型而讲的,即:“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五声指的是声母的发音部位“喉、舌、牙、齿、唇”。)所以很多字在唱高音的时候就有困难,如:“齐齿呼”中的“si” 、“唇音”中的“v物”等等。
可见语言给徐派唱腔的高音问题解决带来了很多困难。面对诸多高音的拦阻,徐玉兰采用了很多科学的方法,通过聆听音响资料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1)垫字
所谓的垫字就是针对唱高音有困难的字如上所述:“齐齿呼”中的“si”、“唇音”中的“v物”等,在此字后面加上容易唱高音的辅助音,如:“开口呼”中的“a” 、“e”等。具体例子如下:
例:在《街坊赋子》中“典铜壶(来)盘肠(啊)曲” 这句采用了“垫字”手法。在越剧语音中“壶”发音不是“喉音”“h”而是“唇音”中的“v物”,所以给高音的解决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所以采用了“来lei”,“开口呼”中的“e哀”,这样一来高音演唱就容易多了。
(2)“脑后摘音”
所谓的“脑后摘音”尚家骧在《欧洲声乐发展史》是这样解释的:按照中国戏曲及民间唱法的“四呼五声”的发声咬字规律,唱[i]母音的时候喉头必然会随着音高而上升,以至唱到唱不上去为止。因此就要改用“靠后”的“脑后摘音”的唱法来解决,但由于唱“脑后音”是喉头位置相对地下降一些,所以原来的“衣”就有些母音变形而带一点“壹”的音色。
细听徐玉兰的唱腔我们不难发现在徐派唱腔中也存在着“脑后摘音”这一手法。如:《红楼梦-合不拢小口把喜讯接》中“是第一件称心满意的事……”一句中“事”在越剧语音中念“si”很明显是个“齐齿”音,然而这个音高已经到达了升F,在越剧唱腔中已经是相当高了,如果还是用原来靠前的方法势必会很吃力,所以她很巧妙地用了“靠后”的唱法,喉头稍微往下降就很轻松地解决了高音。可见“脑后摘音”又是徐派唱腔常用的高音解决办法。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 篇九
通过开展社团活动,学生学到的不只是知识与才干,更多的是思想上的长进和人格上的成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校社团活动总结模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学校社团活动总结模板1本学期我担任了校级舞蹈社团的辅导,现将活动作以下小结:
一、辅导内容:
本学期的舞蹈训练主要是基训,基训小组的训练主要是基本功训练,地面组合以及新疆舞组合。我觉得基训进行得并不好,学生的基本功还有待提高,而且节奏感和协调感也不行,在下学期的训练中还要抓紧。
二、出勤情况:
每次周五二节课后我都能按时到达舞蹈房,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以提高训练效率。除个别学生外,其它学生也做到了按时到、按时走,有病有事能请假。
三、管理情况:
由于队员基础不同,新老队员同时训练,所以我尽量让老队员带动新队员。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我安排一位六年级舞蹈基础较好的负责任的老队员作为舞蹈队的组长,协助我进行舞蹈训练。这样不仅便于管理,而且这位老队员在队中发挥了模范作用,吃苦在先,保证了良好的训练纪律和训练作风。同时训练时,我采取集体和分组活动相结合,利用优秀队员的示范带动全体成员的训练。
四、学习成效:
通过社团的训练,队员的舞蹈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队员学习舞蹈的兴趣也强了。基训小组的基本功也有了提高。
五、存在的问题及下学期打算:
目前舞蹈组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一批学生的舞蹈基础比较薄弱,因此,训练起来比较吃力,而且效果不是很明显,所以在下个学期的训练中还是要加强舞蹈基本素质的培养。
学校社团活动总结模板2我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为培养学生的书写水平,发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对艺术的了解和热爱,组织了“翰墨社”社团。
一、注重基本功——基本笔画的训练。
基本功是贯穿整个书法学习过程的必备条件。我从教学基本笔画入手,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结合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效果进行教学。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的轻松,效果非常好。学习后,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并在每次练习字前先写一写基本笔画,时刻不忘基本笔画的书写。在学习完基本笔画后,我们进行了基本笔画过关,先要求学生在自己小组里进行过关,然后再进行正式过关。通过这些措施,学生的基本笔画书写得到了质的提升,为以后的书法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发挥示范作用。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把优秀的书法作品给学生欣赏,让学生有个学习的榜样,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一措施,学生变得自觉而认真了,书写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加强书写方法和书写习惯的训练,提高学生书写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分析、观察能力的训练。经常让学生进行分析字形结构的练习,让学生仔细观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练习中也同样要求学生先对自己所写的字进行笔画、字形结构以及排列位置等方面的分析,书写完后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或同桌检查,并进行修正。
在教学中,我又经常性对学生进行一些书法常用书写方式的提醒和灌输,学生在这样的熏陶下,逐渐改掉了自己的坏习惯和错误的书写方法,慢慢学会了正确的书写方法,提升了自己的书写能力,也形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
经过一学期的活动,总体上学生的书写能力有所上升,学习习惯也得到了强化。学生能从“认真、仔细、耐心”的学习态度上进行书法学习和练习,并能积极主动进行学习。
学校社团活动总结模板3一、校本课程的定位。
校本课程是大家早已熟悉的名字,但在两年前,如果有人问起嘉定路小学的校本课程是什么,恐怕没有老师能回答上来。因此在我校的三年发展规划中,把--——--学年度确定为"课程建设效益年",准备开发建立一系列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根据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把校本课程确定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包括《学生自护自救》、《娃娃与税法》、《毽球》;选修课则是采用"学生活动小社团"为载体进行。为了确保校本课程能顺利实施,王校长首先给全体老师进行了校本课程培训。说明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即"给孩子一个机会,实践的机会、活动的机会;教孩子学点东西,学知识、学技能"。从此全校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二、推介会的成功举行。
为了创建学生喜欢的社团,老师们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老师想不出自己该创建一个怎样的社团,同级部的老师便聚在一起,出谋划策,于是一个个学生喜爱的社团诞生了。--年10月23——24日,学校分级部先后进行了三次"学生活动小社团"推介会。参加推介会的既有本校的在职教师,又有学生家长的直接参与。推介会上,老师们采用课件介绍、现场演示等方式向学生推介自己开发的社团。老师们的现场表演,让学生看到了老师课堂上不曾有的一面,对老师的崇拜之情无以言表。老师们具有鼓动性的语言,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推销员,恨不得把所有的学生都拉到自己的社团。学生根据老师们的介绍,现场填写青岛嘉定路小学"学生活动小社团"选择表,自主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社团。推介会的成功举行,让我们看到了一支潜力无穷、多才多艺、团结奋进的教师队伍。因为老师们的团结协作,因为老师们的不断地创新,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个发展的空间。
三、小社团里学本领
每到社团活动的时候都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剪纸社团的高文娟老师和陈青环老师总是在课前先自己剪好作品,各种漂亮的窗花、栩栩如生的蝴蝶展示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们非常着迷。高老师还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到图画本上,进行装饰,一份份精美的画册产生了,让孩子们爱不释手。立体折纸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简单,姜贵翠老师和郭巧云老师总是手把手的教孩子们,看到大风车、小青蛙就这样折出来了,幸福和欣喜挂在孩子们童稚的脸上;用卡纸贴出花朵、太阳对高年级的大同学来说并不难,但对一年级的小朋友则有些困难,王有娟老师往往要为一个小花瓣、一个圆为他们修改好几次呢!每次走进报纸画社团,看到孩子们专注的卷旧报纸的样子,就知道他们有多喜欢这个社团了。虽然冰箱做得上大下小,小船做得歪歪扭扭,可他们还是很骄傲的把作品举起来给老师看,毕竟这是他们自己的代表作。赵颖老师教孩子们自己做七巧板,原来自己做的七巧板也可以拼出小花猫、小兔子。仲蕾老师则是以美术老师独特的审美眼光,让孩子们把用过的纸杯变成小金鱼、吃草的小兔、憨憨的小猪……,让孩子们想象的翅膀起飞。
一根红绳穿来走去,变成了美丽的中国节,让学生爱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五彩缤纷的幸运星可以装在瓶里送给好友,可以穿成串做饰品;也可以装饰画,孩子们乐此不疲;树叶贴画让孩子们认识了大自然,懂得了热爱大自然、美化家园。
在纸折花束社团里,孩子们用彩色卡纸叠出了艳丽的郁金香、怡人百合;在丝网花社团里,孩子们用丝网、铁丝做出了神秘的蓝色妖姬、富贵的牡丹,娇艳的玫瑰;在皱纹纸贴花社团里,孩子们制作出浪漫的"四季恋歌"。"春意盎然"、"夏日荷香"、"秋意正浓"、"冬日暖阳";在相册制作社团里,孩子们学会了对照片进行造型,用卡片装饰照片,卡纸、相片镶嵌出了孩子们幸福的童年。
在穿针引线的社团里,孩子们学会了细致、培养了耐心。优雅、舒缓的音乐伴随着正在进行十字绣的孩子们,那是对心灵的陶冶,那是一幅甜美宁静的画;亮晶晶的珠子是女孩子的最爱,把他们穿在一起,做成各种饰品,扮靓自己;几个文静的女孩慢慢学会了有难度的钩花;编织社团里男孩子编织技术一点儿不比女孩差;用几只穿过的旧袜子、一团团棉花,孩子们就可以做出自己喜欢的小布偶;沙包、娃娃的衣服,孩子们现在都可以自己缝制。
每次走进与美食有关的社团都会让人垂涎欲滴。早餐社团里的孩子,学会了制作三明治、各种汉堡,自己烤制的面包;冷拼社团的孩子学会的不仅仅是各种水果、蔬菜冷拼,更学会了如何与小伙伴合作完成一件事情;小厨星社团的孩子们大饱了眼福,也大饱了口福。
在各种小社团(这里不一一列举),确实为孩子们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活动的机会;确实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技能。这是一件造福孩子的事情。我知道,在孩子们收获的背后是老师们的辛勤付出、默默奉献。
四、值得深思的几个问题:
1、优化整合课程。
有些社团可以进行整合,如剪纸社团可以三位老师联合,在不同的年级段确定不同的剪纸内容,由易到难,螺旋上升。有些社团在开设过程中,发现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可以重新进行选择。
2、拓宽课程资源。
现在社团的活动内容多艺术类为主(包括:合唱、舞蹈、摄影、手工、剪纸、泥塑等),课程资源相对狭窄,下一步需要老师们积极拓宽课程资源,向科技活动类、社会教育类等方面发展。(这个问题每个老师可以在假期里进行思考)。
3、打造精品课程。
一些选择内容比较好的社团,老师应注意继续深造、学习,不能停留在原有水平,对学生的作品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到校本课程的"精加工"、"细加工",力争每学期推出3—4个较为成熟的课程出版,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系列精品。
学校社团活动总结模板4一、主要开展的活动
1、教师节前,设计制作了教师节贺卡,送给全校每一位教职工,获得全校老师的好评。
设计制作四块教师节海报,为老师送去祝福的同时,也提升了心理协会在全校的形象。
2、组织协会纳新工作,截止目前,高一会员共为98人。
3、进一步确认会员名单和生日,建立高一心理档案。
4、高一开展了“我们是朋友”的团体活动。
5、高一开展了趣味心理学讲座。
6、确定了高二学生干部名单
7、完成协会博客的更新。
二、存在的问题
1、活动不系统。
两个月的时间,我们开展的活动不是很系统,断断续续,没有连贯性。这其中有学校安排的原因也有指导老师的原因(本学期教学任务比较重,还要复习参加全国统考,对协会活动投入的精力不足)。下半学期,在遵照学校安排的前提下,我们将尽可能实现协会活动的连贯、系统。
2、纪律观念有待于加强。
有时学习压力大,部分会员同学没有按时完成协会交给的任务,希望大家能克服困难。选择了心协,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付出和挑战,希望大家能较好的处理好学习和活动的关系,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协会交给的各项工作。加强时间观念。
3、工作创新不够,有时还停留在“叫我做我就做”的层次上,特别是学会干部,一定要在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上下功夫,做到能独立开展活动,独当一面。
三、下一步主要工作
1、确定学生会员名单后,继续开展生日祝福活动,并与校广播站联系,为每一位过生日的同学点歌送祝福。
本项活动主要由宣传部完成。
2、高一会员部长竞选。
本次竞选我们不想沿用老套的方式,而是想来一场轰轰烈烈的个人秀。参加竞选的同学将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来获得大家的认同。也请大家支持他们。一周后,网络投票将正式开始。
3、咨询部开展问卷调查活动和学生心理问题解答活动。
4、秘书部完成协会档案的整理和完善工作,把协会日常工作规范化。
5、网络部重点完成协会博客的定期更新和制作《心理导航》电子版。
6、编辑部开始编辑出版新一期《心理导航》,将重点宣传协会的各项活动,刊登会员文章。
7、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访谈。
8、了解心理学知识,心态调整的方法以及心理学家的故事。
9、开展心理测评。
10、优秀部门评选。
心理协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同学的努力,让我们团结起来创造协会一美好的明天。
学校社团活动总结模板5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合作和努力,合唱队员们在老师正确方法的指导下,通过循序渐进的、有针对性的训练,队员们都能用和谐、优美、具有感染力的声音的来进行演唱、合唱。
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合唱队的组织
(一)挑选队员、划分声部
我们学校三千多名学生,考虑到合唱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就是说应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听音能力与歌唱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我们组建的合唱队所吸收的成员都是学习成绩优良、有良好的声音、较宽的音域、音调准确、听辨能力较强,并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
选好队员后根据队员的音色特点,将高音区发声轻松自如、音色清亮充实的儿童划分为童声高声部,将高音区发声紧张、吃力,而低音区发声坚实、宽厚自然的儿童划分为低音部。
另外还及时根据队员的身高体形整理了队行的排列和声部的安排,工作可以说是紧锣密鼓的进行。这样的操作为下一步的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童声合唱队的训练
在每一次进入正式的合唱训练前,我们都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呼吸训练与发声训练,使全体队员掌握基础知识,为合唱教学打好基础。
1、呼吸训练
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只有掌握正确的呼吸后,才能获得理想的声音。我们在训练合唱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即胸腹式呼吸法。一般用两种呼吸方法训练。①舒起练习。吸气时,根据指挥手势,口鼻一起缓缓吸气,吸后停留瞬间,用轻柔的“嘶——”声,有控制地慢慢呼出。②突起练习。缓吸后停一会儿,用跳音“嘶、嘶、嘶、嘶”将气呼出。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在发声练习中便逐步感觉到了气息的支持,并能逐步运用到歌唱中来。
2、发声训练
刚入合唱团的学生都未经过正规发声训练,声音“白”而“扁”,气吸浅,位置低,口腔打不开,下巴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先采用哼鸣进行练习,以便尽快统一声音位置,取得声音的共性。
在发声训练中注意了结合咬字吐字进行练习,我们要求学生将不太容易读的字用汉语拼音标好,每首歌词都用普遍话正确朗读,随时注意纠正不正确的咬字吐字,结合发声训练用,对准同声母、韵母的正确口形,逐步学会自然圆润的发声。当咬字唱词训练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我们才进行合唱训练。
三、合唱训练
1、熟悉歌曲,掌握旋律
这一次训练我们选了两首歌曲,一是《西风的话》二是歌曲《快乐的小队》。在合唱训练中我们一般采用视唱法,指导队员分声部先后作识谱练习,要求音高准确、节奏准确。每次练唱都用较慢速度,力求连贯、完整。识谱练唱方式讲究多种多样,避免单调乏味而致学生疲劳。演唱时不急于填词,先要求学生将两个声部都唱会,然后进行声部练习。在分声部练习时着重指导学生唱好自己声部的旋律,除音高、节奏唱准外,应注意正确的分句、气息的保持以及音量的控制,然后,用哼鸣来合唱,这样减少填入歌词后的音准问题,又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歌曲的内容,表现意义、音准。各声部的旋律掌握后,才进入填词演唱阶段。
2、歌曲的艺术处理
两首合唱曲队员在掌握了基本旋律后,为了更好地表现它的内容,我们及时的作了艺术处理。
经过处理合唱队各声部本身声音的整齐、统一。声部与声部相互结合时声音和谐,恰当的表现了歌曲的风格和特点,每个队员都能自觉地按照作品规定的速度、力度与表情歌唱。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9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件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