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秀9篇(植树问题教学课例)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这9篇《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质版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关于植树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诸如植树时两棵数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些距离一般相等……这些与本课学习相关的信息。)

教师:其实在植树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1、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1)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数学信息。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楚下列数学信息的含义:

“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长度,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一边”是什么意思?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拿出实物演示。例如:让学生指出尺子的两端指的是哪里?一边指的是什么?

(2)猜一猜,想一想。

让学生根据例题中的信息,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教师对学生的猜测不发表评论,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到底要栽多少棵呢?对不对呢?你打算怎样检验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厘清题意,让学生通过猜想答案,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

(1)初步体验,化繁为简。

教师: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每隔5米种一棵,每隔5米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种下去……是不是很麻烦?

教师:为什么觉得很麻烦?

学生:因为100米里面有20个5米,太多了。

教师:也就是说100米在这道题中显得数据有点大,因此画图时会比较麻烦。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一些的情况入手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可以先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研究。

(2)教师演示,直观感知。

教师演示课件,边演示边说明。

教师:我们选取100米中的20米来研究,用一条线段表示20米,每隔5米栽一棵,也就是说树的间隔是5米。(教师板书)

教师;大家看一看,我们把这段路平均分成了几段?也就是有几个间隔?栽了几棵树?

引导学生说出20米长的一条路,间隔长度是5米,有4个这样的间隔,可以栽5棵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的解题策略,并通过课件的演示,向学生示范线段图的画法,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作好准备。)

(3)动手操作,初步体验。

让学生自由选择100米中的一小段,动手画一画,看一看这一小段上,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几棵树。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什么这样画?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这样画?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虽然这些同学选取的长度不一样,一共要栽的棵数也不一样,但他们所画的线段图特别是他们的分析和思考方法有相同的地方,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些不同的画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棵树比间隔数多1。

(4)合理推测,感知规律。

教师:不用画线段图,如果这条路长30米、35米……又应栽几棵树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纸,填写表格。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和说明。

学生填写完表格后,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5)归纳概括,理解规律。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表格,你发现在一条线段上栽树(两端要栽),间隔数和棵树有什么关系?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端都栽树,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也可以说间隔数比棵数少1。

教师:为什么两端都栽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

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6)即时巩固,强化规律。

教师:同学们都明白了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老师出几道题考考大家:7个间隔种几棵树?20个间隔种几棵树?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2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运用规律,验证例1。

教师:回到例1,在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到底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哪些同学刚才猜对了?

教师(点几个猜错的同学):现在你知道自己猜错的原因是什么了吗?给大家说说看,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全班汇报交流,主要让学生弄清楚:100÷5=20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用20+1=21(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同时让学生明确每步算式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做一做”第1题。

教师:这道题里没有植树呀,能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解决吗?

使学生明确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问题。在本题中把一盏路灯看成一棵树,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教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相关,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和植树问题相似,比如安装路灯、电线杆、设立车站等。

2、练习二十四1、2、3题。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练习二十四第4题。

教师:这一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

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此题与例题的区别。例题是知道全长与间隔长度求棵数,而本题是知道间隔长度与棵数求路的全长。

教师: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用36减1?

(设计意图: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把植树问题进行拓展应用,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教学内容,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即使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形,例如,两端都要栽,只在一端栽另一端不栽,或是两端都不栽。?

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根据教材的意图,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学习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线段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思考能力与计算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准备:

课件10厘米15厘米20厘米的纸条三根,小棒20根。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引入新课。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课件出示)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理解间隔数,引入课题。

树木不仅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在一条直线上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间隔数(课件演示),每个间隔的长叫间距,研究间隔数和棵数之间关系的问题,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找出规律。

1、出示例题,引出问题。

师:(课件出示例题。)

师:谁能读一读?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求什么问题?你认为这道题中什么词语最关键?

(课件解释关键词语,加深学生理解)

师:你认为要求一共植树多少棵,关键是知道什么?(间隔数)那么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2、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1)师:长100米的小路,数字有点大,当我们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可以换成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进行,请同学们看要求。(课件出示要求)

生活动,并思考:

1、每条小路上的间隔数是多少?

2、棵数是多少?

3、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

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指导。

(2)生汇报活动结果及自己的发现(实物投影展示)

生初步得出结论:棵树比间隔数多1。

3、师生小结,得到规律。

师:老师把同学们的活动过程展示出来,并用线段图来表示我们的活动结果,请同学们看。

从这个表格中,我们更可以容易看出,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生回答师板书:

间隔数=棵数-1棵数=间隔数1。

4、回顾例题,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例1的问题。生独立解决,共同评价。

三、巩固新知(课件出示):

1、填一填。

让生独立看要求,说说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如何解决。

2、园林工人沿着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栽一棵小树,一共栽了21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3、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生独立阅题,说说这个题目中又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2)这个题目和前面做的两题有什么不同呢?(①前面那题告诉路的长度,而这题求路的长度。②前面那题求植树棵树,而这题已经告诉了植树棵树。)

(3)在做前面那题时,我们是先求什么的?(间隔数)那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4)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

4、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5、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四、师生共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例一及相应练习

教材分析:

本册《数学广角》主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本节课着重研究直线上植树的一种情况(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设计理念:

自主探索,凸显学生个性;合作探究,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纸条、表格、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激趣导入

1、活动交流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都聪明、好学、上进。今天我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探索数的奥妙,你们欢迎吗?

谢谢你们的掌声。下面请大家伸出你们懂事的双手,让老师看一看,可以吗?

大家认真地看一看,将来我们就是要凭借这一双手,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

同样也是这一双手,还藏着很多数学奥秘,你们想知道吗?

2、教学“间隔”含义

师:看着老师举起的这只右手,你们看见了几个手指?

学生齐说:“5个手指头”。

师:很好。你们再看看,这5个手指间有几个空格?

生:4个

师:很好!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板书)。

大家再仔细观察自己的手,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4个手指间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规律了吗?谁能勇敢地站起来告诉老师吗?

答案:手指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3、导入课题

实际生活中的“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

今天,我们就以植树为例,一起来探索数学里间隔的奥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课前导入这一部分,学生配合的比较好。而且学生之间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联系”,这是非常好的,但是,我在这觉得这样是不是有点多余。可是我又觉得这里,让学生初步的感知这一数量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个铺垫作用。想想也有此理。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创设情景(课件出示)

师:我们学校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准备在学校门口这条路的一

边种上白桦树。

师:你们想不想看看学校打算怎么种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要求吧!

2、理解题意

[出示要求]:我们学校准备在学校门口长100米的这条路一边种上白桦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请问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从这份要求,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同学们可以小声交流一下,然后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树)。

师:两端都栽你们怎么认为的呢?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

师: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来告诉你的同学吗?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归纳小结。(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五米,每两棵树的距离都相等,两棵树之间的间距是5米)

师:好,你们能帮帮老师算一算,学校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3、自主探究

生:自由做题

师:指点几个学生上台板演。同学们做完了吗?我们看同样的要求却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你们同意哪个呢?那学校究竟该买多少棵树苗呢?是20还是21……

这个环节,不知是不是学生基础比较差,还是……我从学生的小组中发现只有一种答案没有别的,别的就是很离谱的过程。这里学生只知道100/5=20(棵)这一答案。这样使我在讲时就有点难。

师:这样吧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听清楚要求:利用你们准备的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一条线段来代表100米的小路,用你们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把你们小组的想法在纸上画一画。(小组活动)

4、汇报交流,展示思路

师:同学们,你们探究出结果了吗?

生:画线段的方法

生:摆火柴的方法……

师:初步推出棵数=间隔数+1(板书棵数)

这里学生们有一部分的学生知道通过摆一摆的方法去探究出实际需要21棵。但是没有学生知道用线段来画,许多的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做。我在想是不是我讲解不清楚,可是有一部分的学生可以通过摆一摆得出这个规律呀。这可能对学生了解不够深吧。也许该用更简单的方法去授课。用20米长的小路,也许会有更好点的效果。

三、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探索规律

学生汇报,师也同时在黑板具体教学摆一摆及画线段图的方法。进一步理解间距、间隔数

师:学生都表现的不错,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种规律发现过程。这是一条100米的小路,学校要求两端都栽,我先在一头栽上一棵树,隔5米栽一棵,隔5米栽一棵。现在是几棵树,几个间隔,现在呢?这又是几棵树,几个间隔……。好了,我不栽了。请同学们想一想6棵树几个间隔,8棵树几个间隔,10棵树几个间隔,100棵树几个间隔,那15个间隔几棵树,18个间隔几棵树,那20个间隔几棵树。

师:从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指名回答,要强调是在什么情况下。)棵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棵数少1。

师小结: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1=棵数”

“间隔数=棵数-1”(板书)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

师:同学们,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错的上台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在刚才探讨了在100米的小路上,两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需要21棵树苗。我代表学校谢谢你们。

2、运用规律

师:如果让你来设计我们学校这条小路的植树方案,还是这10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两端都栽)还可以每隔几米栽一棵?(整米数)

出示:表格。

师:根据学生汇报,完成表格。这一部分可能是多余的。我在授课时,发现这样填表格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得用用这个规律来解决数学问题

师:还是这条小路,假如每隔两米栽一棵,在两端都要栽的情况下,需要几棵树苗呢?请你们口答这题。

师:假如现在这条小路延长到200米,还是每隔5米一棵(两端都栽),需要几棵树苗呢?

师:如果我种了5棵树,每隔5米栽一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全长多少米呢。

师:真棒,我发现学生学的非常的认真!我们刚据探讨出来的规律就运用的这么好。老师真佩服大家。运用植树的规律不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类似于植树问题的事件,同学们你能列举一些这样的事例吗?(学生汇报后,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事例图片。)

师再出示:安装路灯、电线杆、设立车站、摆花盆、走楼梯、建楼房、排队做早操等等。

五、提升思维,巩固练习

师:看来,数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很密切的联系,我们平时一定认真观察,多留心身边的事物。

师: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1、做一做

在全长100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一共安装了多少座路灯?

2、想一想

在沿河路的一边,设有16个节能路灯(两端都设),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60米,这条路有多远?

3、猜一猜。

甲、乙、丙谁说的对?

有100人参加春游活动,这列队伍中如果每两人平均距离是1米,请问这列队伍全长多少米?

甲说:100米

乙说:99米

丙说:101米

六、质疑:学习到这里,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的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七、归纳:(同学们学得真不错,让我们一起完成一首儿歌吧!)教学儿歌

小树苗,栽一栽,

两端都栽问题来,

间数多1是棵数,

棵数少1是间数,

怎样求出间隔数?

全长除以间长度。

八、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坐好了,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都表现得特别棒,积极思考,涌跃回答问题,这一却都给了我快乐,给了我鼓励,和同学们在一起我很幸福,你们快乐吗?那你又有什么收获呢?谁能说说。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发现了植树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和发现。

板书:植树问题

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

20米5米45棵

20÷5=44+1=5(棵)

两端都要栽:间隔数+1=植树棵数

间隔数=植树棵数-1

间隔数=总长度÷间隔

教学反思:

不足之处

一、设计基本可以,但任务没有完成。

基本上没有讲练习,课前准备的练习都没有去练。因为没有时间。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的探讨之中,所以时间不够。

二、前松,好!后紧,乱!

由于,前面时间把握不够好,时间大多数都花掉了,到了后面就很紧,由此而乱。在教学儿歌时就草草的收场了。

我觉得这节课,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我对自己说,又有一次大的进步。从无形中就提高了自己。我感谢这次的活动机会。在这节课的突破了重难点,学生能自己得出这个规律,我已很满足。在上课之前,我都担心突破不了。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质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3.通过合作交流,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的应用,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运用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建构植树问题模型,并灵活地解决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

“一一对应思想”的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10根小棒、尺子、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1、师:今天张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欢迎吗?怎么欢迎?(学生鼓掌)

师:手不但能表示情感,还藏着数学奥秘呢!伸开你的右手,你找到了数字几?

生:5

师:5是什么?

生:5个手指

师:就是手指数,那还能发现哪个数?

生:4个空隙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

师:像这样每两个手指之间的空隙,在数学上叫做间隔。(板书:间隔)

师: 4根手指几个间隔?三根呢?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现象?(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间隔有关的一类有趣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发现规律

1.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数?

(1)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一边”“每隔5米”、“两端都栽”什么意思?(解释“一边”、“500米”是全长和“每隔5米”是间距)

(2)那么我们需要种多少棵树呢?

(3)请同学猜一猜、算一算

预设:100÷5=20? 100÷5+1=21? 100÷5-1=19

(4)引导验证:现在有不同的猜想,到底谁的对呢?怎么办?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验证呢?如果我们画图来验证,你觉得好不好?(太麻烦)

三、建立数学模型

1、化繁为简

师:我们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开始研究。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总长500米改成5米、10米、15米20米、30米,请你选一个来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找一找规律验证下吧。

出示活动要求:

(1) 结合生活情境,独立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画一画、找一找、算一算的办法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同桌合作。

(2) 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2、全班交流,完成表格。

3、引导总结规律,完成板书:

4、回归应用

(1)师:那回到原来的题目全长改成500米,会算吗?那么我把数字再放大变成1000米,怎么做?

(2)全长10000米,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都种),要种多少棵?

5、小结:其实今天的学习我们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板书:以小见大或化繁为简)也就是像这样遇到数据比较大或比较繁琐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用一些小数据、一个简单的草图找到规律来解决。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出示:为美化校园环境,建安小学准备在一条长10米的小路两旁,每隔2米放一盆花,(两端都放)一共可放多少盆花?

2、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摆了6盆花,如果每两盆花之间在插一面小旗,一边能插几面小旗?两边呢?

3.同学们排成一队去参观,从头到尾一共12人,每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2米,那么这列队伍长是多少米?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

出示30米,每隔5米两端都种,学生读题。出示房子,师:现在还是两端都种吗?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动手种树,初步感知

1、创设情景

2、理解题意

[出示要求]:在操场边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

3、设计方案,动手种树

师:了解了信息,请同学们设计一份植树方案。你可以用这条线段来代表20米长的小路,其中每一小段的长度是1厘米,我们用它来表示1米长的小路,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图案或图形来表示小树苗,把你设计的方案画一画。比一比,谁画得快种得好,老师就聘请他作学校的环境设计师。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交流

师:根据你的方案,需要种几棵树?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设计出了这么多的方案。那他们的方案分别是怎样的呢?

请设计师们给大家作一下介绍

师:他的设计符合要求吗?

师:这位同学是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来设计的,我们把这个距离叫做间隔距离,在这份设计方案中,有几个间隔距离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4个这样的间隔距离。像这样间隔距离的个数我们又把它叫做间隔数。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种4棵树的设计方案是怎样的?

生答

师:最后我们来看看种3棵树的设计方案又是怎样的呢?

生答

师:就一个要求,同学们就设计出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方案,真是太能干了!

看来你们都有成为环境设计师的资格。李老师会把你们的方案上交到学校的。

师:(出示三种方案线段图)不过,李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大家,既然这三种植树的方案都符合设计的要求,为什么同样是20m长的小路,同样的要求,为什么有的是种3棵树,有的是种4棵树,还有的是种5棵树? 谁能来说说他们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师:第一种方案,在路的头尾都种了一棵树,我们就把它叫做是“两端都种”的植树方案,第二种方案,只种头不种尾或者只种尾不种头,我们就把它叫做是“只种一端”的植树方案,第三种植树方案头尾都不种树,我们就把它叫做是“两端不种”的植树方案。(板书:两端都栽 只栽一端 两端不栽)

二、 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1、总结规律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在这三种植树方案中,它们的间隔数和树的棵数之间分别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同桌同学先讨论讨论,然后完成这张表格。

植树方案 间隔数(个) 棵数(棵) 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

学生反馈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每隔5米种一棵树的要求,发现了植树的三种方案,并知道了每种方案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研究“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

师:在两端都种的情况下,在这条20米长的小路上,如果按照每隔1米,2米,4米,10米的要求来种树,那么间隔数与棵数之间是不是也会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间隔距离,先在线段图中画一画,然后再列式算一算,间隔数是几个,需要种几棵树?间隔数与棵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后反馈交流)

师小结

2、运用规律

师:老师有问题要考你们了,知道的同学马上起立回答我,比比谁的反应快?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有8个间隔共要种几棵树?有10个间隔共要种几棵树?如果已种了6棵树有几个间隔?如果已种了10棵树有几个间隔?

三、 开放练习,应用方法

1、这是我们镇新修的一条公路(图示),公路全长100米,园林工人们想在公路的一侧种樟树(两端都要种),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10米,一共需要多少棵樟树苗?

(1)学生独立解答

(2)全班交流结果

2、师:如果两侧都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樟树苗?(把第1题中的“一侧”改为“两侧”?)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3、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师小结

4、在一条街道的一边等距离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街道全长800米,共安装了41座路灯,问相邻两座路灯之间的间隔距离是多少米?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6、书本P122练习二十第4题

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是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主板书) (副板书)

间隔距离 间隔数 棵数

两端要栽:间隔数+1=棵数 1米 20个 21棵

只栽一端:间隔数=棵数 2米 10个 11棵

两端不栽:间隔数-1=棵数 4米 5个 6棵

10米 2个 3棵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关于植树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诸如植树时两棵数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些距离一般相等……这些与本课学习相关的信息。)

教师:其实在植树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1、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1)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数学信息。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楚下列数学信息的含义:

“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长度,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一边”是什么意思?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拿出实物演示。例如:让学生指出尺子的两端指的是哪里?一边指的是什么?

(2)猜一猜,想一想。

让学生根据例题中的信息,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教师对学生的猜测不发表评论,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到底要栽多少棵呢?对不对呢?你打算怎样检验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厘清题意,让学生通过猜想答案,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

(1)初步体验,化繁为简。

教师: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每隔5米种一棵,每隔5米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种下去……是不是很麻烦?

教师:为什么觉得很麻烦?

学生:因为100米里面有20个5米,太多了。

教师:也就是说100米在这道题中显得数据有点大,因此画图时会比较麻烦。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一些的情况入手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可以先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研究。

(2)教师演示,直观感知。

教师演示课件,边演示边说明。

教师:我们选取100米中的20米来研究,用一条线段表示20米,每隔5米栽一棵,也就是说树的间隔是5米。(教师板书)

教师;大家看一看,我们把这段路平均分成了几段?也就是有几个间隔?栽了几棵树?

引导学生说出20米长的一条路,间隔长度是5米,有4个这样的间隔,可以栽5棵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的解题策略,并通过课件的演示,向学生示范线段图的画法,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作好准备。)

(3)动手操作,初步体验。

让学生自由选择100米中的一小段,动手画一画,看一看这一小段上,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几棵树。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什么这样画?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这样画?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虽然这些同学选取的长度不一样,一共要栽的棵数也不一样,但他们所画的线段图特别是他们的分析和思考方法有相同的地方,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些不同的画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棵树比间隔数多1。

(4)合理推测,感知规律。

教师:不用画线段图,如果这条路长30米、35米……又应栽几棵树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纸,填写表格。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和说明。

学生填写完表格后,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5)归纳概括,理解规律。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表格,你发现在一条线段上栽树(两端要栽),间隔数和棵树有什么关系?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端都栽树,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也可以说间隔数比棵数少1。

教师:为什么两端都栽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

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6)即时巩固,强化规律。

教师:同学们都明白了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老师出几道题考考大家:7个间隔种几棵树?20个间隔种几棵树?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2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运用规律,验证例1。

教师:回到例1,在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到底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哪些同学刚才猜对了?

教师(点几个猜错的同学):现在你知道自己猜错的原因是什么了吗?给大家说说看,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全班汇报交流,主要让学生弄清楚:100÷5=20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用20+1=21(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同时让学生明确每步算式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做一做”第1题。

教师:这道题里没有植树呀,能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解决吗?

使学生明确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问题。在本题中把一盏路灯看成一棵树,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教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相关,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和植树问题相似,比如安装路灯、电线杆、设立车站等。

2、练习二十四1、2、3题。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练习二十四第4题。

教师:这一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

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此题与例题的区别。例题是知道全长与间隔长度求棵数,而本题是知道间隔长度与棵数求路的全长。

教师: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用36减1?

(设计意图: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把植树问题进行拓展应用,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将难点化简,讲授新知前,我利用手指游戏导入,孩子很感兴趣,而且初步感受到了棵数、间隔数的关系。再从生活中抽取简单的植树现象,加以提炼,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

一、创设愉悦氛围,让游戏走入情境。

从学生感兴趣的猜谜和游戏入手,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初步感知棵数、间隔数的关系,为进一步的探究奠定了基础。这种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二、注重自主探索,让体验走入方法。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借助直观的图示,探索植树问题两端要栽的规律。借助图形,建立知识表象,注重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从而建立起学习的信心,进一步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渗透一种化归思想。

三、倡导知识运用,让建模走入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事例跟植树问题相似,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但这节课也有我颇感不足的地方,我觉得自己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充分把握,没有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也没能很好地关注到全体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意把握好教材的度,适当进行取舍,更合理的安排好教学时间。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篇七

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母亲节刚过,我们立刻又要迎来一个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这也是全世界少年儿童共同的节日。其实,一年中有好处的日子还有很多,你还明白哪些?能说几个吗?(生说)

大家明白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植树节)你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植树不仅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这天这节课,我们就一齐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课件出示图片。

介绍:这是我县新修的一条公路。公路中间有一条绿化带,此刻要在绿化带中种一行树,怎样种呢?

出示题目:这条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②理解题意。

a.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④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200+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200+1=201(棵)

师:此刻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能够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明白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

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向种到10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明白吗?这种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听好喽,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能够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大家想不想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a.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4棵)

b.跟上面一样,再种25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5段6棵)

c.任意选取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2段3棵;7段8棵;10段11棵。)

d.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课件出示:前面例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0÷5=200那里的200指什么?

200+1=201为什么还要+1?

师:这个“秘方”好不好?

透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明白该怎样做了吗?

b.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会上,在笔直的跑道的一侧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两端要插)。这条跑道长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学生独立完成。)

问:这道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小结: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明白,“两端要种”求棵树用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棵树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结果是: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前面学习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画一画,种一种。

要求:每人先独立画一段路种种看;然后4人一组进行交流。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

2.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3.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发现规律,验证前面的猜测。

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透过举简单的例子,自己又发现了“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树=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求棵树,你会做了吗?

4.做一做。

①在一条长2000米的路的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

②师:同学们注意看,这道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闪烁:将“一侧”改为“两侧”

问:“两侧种树”是什么意思?实际要种几行树?会做吗?赶紧做一做。

小结:这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两种状况。发现了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以后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分清是“两端要种”还是“两端不种”。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

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相当于这天学习的植树问题中的那种状况?

2.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①看,这一列共有几个同学?(4个)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的距离是1米,从第1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如果这一列共有10个同学呢?100个同学呢?

②这一列还是4个同学,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是2米,从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3.在一条路的一侧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41棵树。从第1棵树到最后一棵树的距离是多少米?

五、全课总结

透过这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透过这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能够查阅有关的资料继续研究。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质版 篇八

设计理念:

自主探索,凸显学生个性;合作探究,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纸条、表格、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激趣导入

1、活动交流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都聪明、好学、上进。今天我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探索数的奥妙,你们欢迎吗?

谢谢你们的掌声。下面请大家伸出你们懂事的双手,让老师看一看,可以吗?

大家认真地看一看,将来我们就是要凭借这一双手,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

同样也是这一双手,还藏着很多数学奥秘,你们想知道吗?

2、教学“间隔”含义

师:看着老师举起的这只右手,你们看见了几个手指?

学生齐说:“5个手指头”。

师:很好。你们再看看,这5个手指间有几个空格?

生:4个

师:很好!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板书)。

大家再仔细观察自己的手,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4个手指间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规律了吗?谁能勇敢地站起来告诉老师吗?

答案:手指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3、导入课题

实际生活中的“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

今天,我们就以植树为例,一起来探索数学里间隔的奥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课前导入这一部分,学生配合的比较好。而且学生之间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联系”,这是非常好的,但是,我在这觉得这样是不是有点多余。可是我又觉得这里,让学生初步的感知这一数量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个铺垫作用。想想也有此理。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创设情景(课件出示)

师:我们学校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准备在学校门口这条路的一

边种上白桦树。

师:你们想不想看看学校打算怎么种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要求吧!

2、理解题意

[出示要求]:我们学校准备在学校门口长100米的这条路一边种上白桦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请问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从这份要求,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同学们可以小声交流一下,然后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树)。

师:两端都栽你们怎么认为的呢?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

师: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来告诉你的同学吗?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归纳小结。(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五米,每两棵树的距离都相等,两棵树之间的间距是5米)

师:好,你们能帮帮老师算一算,学校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3、自主探究

生:自由做题

师:指点几个学生上台板演。同学们做完了吗?我们看同样的要求却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你们同意哪个呢?那学校究竟该买多少棵树苗呢?是20还是21……

这个环节,不知是不是学生基础比较差,还是……我从学生的小组中发现只有一种答案没有别的,别的就是很离谱的过程。这里学生只知道100/5=20(棵)这一答案。这样使我在讲时就有点难。

师:这样吧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听清楚要求:利用你们准备的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一条线段来代表100米的小路,用你们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把你们小组的想法在纸上画一画。(小组活动)

4、汇报交流,展示思路

师:同学们,你们探究出结果了吗?

生:画线段的方法

生:摆火柴的方法……

师:初步推出棵数=间隔数+1(板书棵数)

这里学生们有一部分的学生知道通过摆一摆的方法去探究出实际需要21棵。但是没有学生知道用线段来画,许多的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做。我在想是不是我讲解不清楚,可是有一部分的学生可以通过摆一摆得出这个规律呀。这可能对学生了解不够深吧。也许该用更简单的方法去授课。用20米长的小路,也许会有更好点的效果。

三、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探索规律

学生汇报,师也同时在黑板具体教学摆一摆及画线段图的方法。进一步理解间距、间隔数

师:学生都表现的不错,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种规律发现过程。这是一条100米的小路,学校要求两端都栽,我先在一头栽上一棵树,隔5米栽一棵,隔5米栽一棵。现在是几棵树,几个间隔,现在呢?这又是几棵树,几个间隔……。好了,我不栽了。请同学们想一想6棵树几个间隔,8棵树几个间隔,10棵树几个间隔,100棵树几个间隔,那15个间隔几棵树,18个间隔几棵树,那20个间隔几棵树。

师:从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指名回答,要强调是在什么情况下。)棵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棵数少1。

师小结: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1=棵数”

“间隔数=棵数-1”(板书)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

师:同学们,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错的上台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在刚才探讨了在100米的小路上,两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需要21棵树苗。我代表学校谢谢你们。

2、运用规律

师:如果让你来设计我们学校这条小路的植树方案,还是这10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两端都栽)还可以每隔几米栽一棵?(整米数)

出示:表格。

师:根据学生汇报,完成表格。这一部分可能是多余的。我在授课时,发现这样填表格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得用用这个规律来解决数学问题

师:还是这条小路,假如每隔两米栽一棵,在两端都要栽的情况下,需要几棵树苗呢?请你们口答这题。

师:假如现在这条小路延长到200米,还是每隔5米一棵(两端都栽),需要几棵树苗呢?

师:如果我种了5棵树,每隔5米栽一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全长多少米呢。

师:真棒,我发现学生学的非常的认真!我们刚据探讨出来的规律就运用的这么好。老师真佩服大家。运用植树的规律不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类似于植树问题的事件,同学们你能列举一些这样的事例吗?(学生汇报后,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事例图片。)

师再出示:安装路灯、电线杆、设立车站、摆花盆、走楼梯、建楼房、排队做早操等等。

五、提升思维,巩固练习

师:看来,数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很密切的联系,我们平时一定认真观察,多留心身边的事物。

师: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1、做一做

在全长100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一共安装了多少座路灯?

2、想一想

在沿河路的一边,设有16个节能路灯(两端都设),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60米,这条路有多远?

3、猜一猜。

甲、乙、丙谁说的对?

有100人参加春游活动,这列队伍中如果每两人平均距离是1米,请问这列队伍全长多少米?

甲说:100米

乙说:99米

丙说:101米

六、质疑:学习到这里,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的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七、归纳:(同学们学得真不错,让我们一起完成一首儿歌吧!)教学儿歌

八、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坐好了,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都表现得特别棒,积极思考,涌跃回答问题,这一却都给了我快乐,给了我鼓励,和同学们在一起我很幸福,你们快乐吗?那你又有什么收获呢?谁能说说。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优质版 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母亲节刚过,我们马上又要迎来一个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这也是全世界少年儿童共同的节日。其实,一年中有意义的日子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能说几个吗?(生说)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植树节)你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课件出示图片。

介绍:这是我县新修的一条公路。公路中间有一条绿化带,现在要在绿化带中种一行树,怎么种呢?

出示题目:这条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②理解题意。

a.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④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200 +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200 +1=20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

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听好喽,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大家想不想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a.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4棵)

b.跟上面一样,再种25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5段6棵)

c.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2段3棵;7段8棵;10段11棵。)

d.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课件出示:前面例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0÷5=200这里的200指什么?

200 +1=201为什么还要+1?

师:这个“秘方”好不好?

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b.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会上,在笔直的跑道的一侧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两端要插)。这条跑道长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学生独立完成。)

问:这道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小结: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求棵树用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棵树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结果是: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前面学习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画一画,种一种。

要求:每人先独立画一段路种种看;然后4人一组进行交流。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

2.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3.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发现规律,验证前面的猜测。

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通过举简单的例子,自己又发现了“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树=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求棵树,你会做了吗?

4.做一做。

①在一条长2000米的路的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

②师:同学们注意看,这道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闪烁:将“一侧”改为“两侧”

问:“两侧种树”是什么意思?实际要种几行树?会做吗?赶紧做一做。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两种情况。发现了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以后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两端要种”还是“两端不种”。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

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相当于今天学习的植树问题中的那种情况?

2.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①看,这一列共有几个同学?(4个)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的距离是1米,从第1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如果这一列共有10个同学呢?100个同学呢?

②这一列还是4个同学,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是2米,从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3.在一条路的一侧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41棵树。从第1棵树到最后一棵树的距离是多少米?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继续研究。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9篇《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