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通用5篇(高中地理教学课例)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接下来是关于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下面的5篇高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篇一

【关键词】乡土地理案例;课程标准;高中地理

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可以说乡土是学生观察和了解祖国的窗口。而随着深入落实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的理念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理教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内容,就往往能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无疑是新课改下,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继而上升至对祖国的感情

虽然乡土地理中讲的是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些地理知识和现象可能是学生所熟悉的,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已认识和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这中间还有一个将感性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我们常常教育学生应该爱乡爱国,但往往流于空洞的说教,难以拨动学生的心弦,须知,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强烈的爱必须建筑在了解熟悉的基础上,只有了解它,才能热爱它,也只有热爱它,才能自觉地位它而献身。

例如,在讲授“荒漠化的防治”时,笔者结合了榆林地区建国初期至今,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建国初期,黄沙不断侵蚀着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人们意识到不同黄沙抗争就无法生存,因此历届各届领导带领群众开展了持久不息的植树造林活动,过去沙进人退,如今人进沙退,期间涌现出很多感人的故事。并通过观看《走进榆林》节目中关于治沙的视频,更能给学生直观深刻的认识,其中一些治沙英雄的事迹感动人心。因此利用乡土地理环境问题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父辈乃至祖辈的生存环境,深刻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讲乡土发展的优势,可使学生产生生活在家乡的自豪感,讲乡土发展的历程,可使学生坚信家乡有美好的未来,讲乡土建设的不利条件,可使学生了解家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从而产生责任心。

二、有助于激活地理可以,提高提高教学效果

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一文中就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为目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地理着手。”由此可见,乡土地理是学习其它地理的基础,通过认知本地的事物,才便于通晓远方的地理,也只有从自己的乡土出发,才便于更好地了解一国﹑一洲的概况。

例如,在地理教学中会遇到根据某地的降水和气温,分析该地的气候特征。而学生做题的瓶颈是不知道降水量和气温的数值多少才算降水多,气温高,反之也不会判断。为了突破难点,笔者收集了本地的降水和气温数据,榆林地区气候很特殊,四季分明,降水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因此以本区为参照,认识了本区气候特征,通过对比的方法在认识其它地区的气候特征就大大降低了地理知识的抽象性,激活了课堂教学。

三、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新课程标准对乡土地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让学生通过搜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围绕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身边的﹑乡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篇二

关键词:案例教学;核心素养;高中地理

一、研究背景

地理核心素养,是在地理素养的前提下,找出其中主要的、对今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地理学科素养。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转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基于核心素养下,我们做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加快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不过,目前学校教育中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为了提升学生考试成绩水平,地理课堂教学中依然以传统教学理念。而在实际教学中,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的案例教学发展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全面做好核心素养下地理课堂的案例教学工作,对于我们做好地理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案例教学开展中,不同教师也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持有积极态度。不过,在实际过程中,推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知普遍不足,片面的认为地理学习中仅仅通过死记硬背便能够过关。整体上看,学校管理中,对于地理教育内容及其价值普遍缺乏明确的认知,特别是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认知程度更是非常有限。所以,从教师层面,由于尚未对地理教育的认知特别是对于地理教育核心素养的认知没有提升到一定的层次。因此,地理课堂案例教学中,教师很容易会忽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二)教师案例素材选择渠道单一,尚未形成系统化案例素材库

案例教学中,教师选取的素材来源主要以网络、课本、日常生活等不同方面。不过,在各种各样的素材来源下,如何选择与教材能力要求相符的典型案例,则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筛选。在案例选择中,部分教师仅仅注重案例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案例的知识性。因此,案例选择的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并没有建立系统化、专业性的素材库,教师具体应用教学案例时,每次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筛选。

(三)案例教学中没有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缺乏一定的引导。相应的,在案例讨论中,教师也缺乏对于学生案例讨论的指导,甚至存在着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违背的情况。同时,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时,大多以小组讨论并由代表发言汇报方式为主,而在讨论中很容易出现部分学生讨论不积极、不主动的情况,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提升建议

(一)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知

提升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识水平,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提升合作及互动性水平。同时,教师也应该重点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推动地理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首先,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确定将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应用到地理案例教学中来,在能够明确课堂教学方向的基础上,推动学生更好的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地理案例中来找出并分析问题,通过不断探索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来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能力。

(二)确定案例筛选原则,建立案例素材库

案例筛选中,地理教师应该按照典型性、客观性的原则做好案例筛选工作。首先,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案例选择时,教师还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参考。在案例素材选取中,主要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主。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习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重点做好案例素材库收集整理工作,结合生活实际做好素材更新。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篇三

关键词:案例教学;知识群;自主探究

案例教学是1870年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许多著名高等学府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强学生积极进取精神的目的出发率先推出的。案例教学于20世纪70年代运用于普通教育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地理学科也已得到应用。但在实际地理教学中,许多老师明显地感到无所适从,特别是对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案例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及作用感到迷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尝试运用这一方法,收到较好效果。下面仅对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谈几点体会。

一、案例选取实施的原则

地理案例的选编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选编地理案例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和针对性原则

当教师为某一教学内容选取案例时,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相关地理事件,因此选取教学案例必顺要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所谓典型性,是指所选取的案例有利于学生得出预期的地理规律、结论,案例必须反映地理事件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要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同时案例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新奇的,应该恰当地联系热点问题,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适应地理的改革和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为紧随其后的问题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如有关地理的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要做适当的加工和处理,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2内容的丰富和完整性

内容丰富、相对完整的地理教学案例,从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都应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使学生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提供的案例必须真实,来自地理事实,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性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一般教师会把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实例作为例子讲述给学生,如果把这个例子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案例的突出特征,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地理教学案例。

3情境性和可读性原则

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可读性强的地理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因为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案例必须精选。那

种“信手拈来”的案例,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均难以符合要求。

二、案例教学实施的方法

与其他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案例教学如果只在素材和内容上引入案例,而在教学方法和思路上沿袭传统模式,必然进入一种无所适从的两难境地,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讲”和“授”变得不再重要,让学生自主、能动地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教学的核心。所以,案例教学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是教师角色的转换。

(1)开放教学过程。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教师的主要职责应该是精选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以考促学。在案例教学的组织中,教师应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既是组织者,同时也是案例讨论的参与者。因为多数情况下,案例所涉及的“问题”之解决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根本没有标准答案。而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果,往往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解决方略。这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全体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辨,另一方面自己要积极思索,运用“知识群”的相应理论,就学生观点进行研讨。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提升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即所谓的“教学相长”。

(2)学生自主学匀。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采用这种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最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学生能把课程中相互分割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看到其内在的联系,透过表面现象探寻其本质,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最透彻并能灵活运用。

(3)问题的探究。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地理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规律的方法。在地理案例教学时,应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首先,提供和呈现地理案例。在呈现方式上,可采用印发地理文案材料、教师描述、电教手段展现、模拟再现实际情景、学生表演等。在呈现时机上,地理案例可在讲解地理知识点时呈现,或在某一章节教学之前或中间呈现。不同的地理内容可选用不同的时间和方式。

其次,分析和讨论地理案例。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地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大胆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具体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考察等,充分发挥地理案例教学的功能,提高地理教学实效。

再次,总结和评价地理案例。这是对前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概括和提升,一般由教师来完成。可以对地理案例讨论做出评价,指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为后续的地理课堂教学打好基础;也可以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地理案例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弥补性、提高性讲解;还可以启发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受到更多的锻炼;或者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对于部分有典型意义的重要案例,可要求学生在课后撰写分析评价报告。对于学生独到的观点,只要符合教学“知识群”体系的基本原理,就应该给予肯定,而不要强求和教师思路的一致。即使是对基本理论有所突破,只要其思想符合人类思维规律并自成逻辑,能自圆其说,教师也应该给予肯定。因为创新、进取的精神比一些具体的所谓知识要重要得多。对于学生的案例分析发言,应以肯定鼓励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种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并进而形成今后的工作习惯和人生哲学。

四、案例教学考核的实施

1.变“单一测试”为“复合测试”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一般集中于期末。学生的学业成绩通常就是该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至于学生平时的综合素质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业评价中难以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要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变“单一测试”为“复合测试”。具体做法是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以学生平时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为主,包括案例分析阅读资料等准备情况、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发言过程、神态及表现、观点的正确性、逻辑的严密性以及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变“静态测试”为“动态测试”

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通常过于注重“静态测试”,忽略了学生能力的考核,从而导致学生看重对各“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忽略了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消化和理解。这样往往造就了所谓的“高分低能”现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业评价只是一种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因此,必须对这种静态测试方法进行改革,变“静态测试”为“动态测试”。使用案例教学为尝试把平时完成的课程作业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创造了条件。因为通过案例研究学习某个地理原理或理解某个地理问题,无须死记硬背,所以可以把学生平时完成的案例研究的课程作业,作为最终考试的一部分。静态题占50%,着重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动态题占50%或更大的比重,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能力。甚至也可设计较为简单的案例,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案例分析,考察学生对“知识群”的综合运用能力。考试的形式可依据各门地理课程的具体情况,既可闭卷考试,也可开卷考试;既可笔试,也可口试或实际操作。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的结合,促使学生由“死学”变为“活学”,由死记硬背的机器回归到具有灵性和创造力的活生生的人,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总之,案例教学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值得我们去尝试和探索,它与其他教学方式一起构成地理教学方法体系。地理课程中的许多内容,特别是人文地理部分,更适合使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运用基本知识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来,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使课堂教学社会化,呈现出开放的特点,这必将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更有魅力。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篇四

关键词:案例教学;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冲击性能;汽车碰撞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56-02

在工科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教学方法方面始终存在是否接地气,能否真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以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养的问题。案例教学不仅强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主动,而且,也显著提升学生课外拓展学习的热情。“金属力学性能”课程案例嵌入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表明:恰当运用案例植入教学中,如果再给以学生适当的实践机会锻炼,有助于显著提升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有益于锻炼工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锻炼其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其专业素养,最终提高学生的竞争实力。“案例”源自英文“case”,汉语为“个案”或“实例”。“案例”教学是上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目前案例教学法已经被许多国家的教师广泛地应用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在我国各高等院校也得到广泛认可与实践。案例教学是从一个个“实例”出发,通过学生查阅资料、文献师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分析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原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业生产的实际问题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主要区别是在教学中使用一个个案例,对一个个实际工程问题或难题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讨论和描述,同时也要求探讨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方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文献, 积极参与讨论、辩论、互动与总提炼结,加上教师的观点、分析与引导,这样在课堂中,师生一起参与对案例和问题的交流与讨论,对锻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金属力学性能”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原有教材缺乏鲜活的工程实践案例,教材与相关教学参考书籍的更新往往跟不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发展的节奏,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的内容,特别是需进行案例教学的实践,以保持课程的先进性与应用性。

一、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1.“金属力学性能”课程教学目的及其案例概述。“金属力学性能”课程主要通过学习有关金属及合金的力学性能知识,使学生能比较深入地理解金属力学性能的本质及其与外在服役条件和内部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动地加以改变,并能根据力学性能正确地评定和选用金属材料,同时还能运用力学性能试验作为研究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工艺的有力工具。教学要求如下:①通过服役分析,确定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②了解材料力学性能的物理意义、测试方法及其应用领域。③掌握材料的成分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关系,并建立失效分析的基本方法。④通过习题库的学习,以及在线测试系统的测试,巩固与加强所学知识。⑤通过案例教学及其研讨、实验教学等,促使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过程中结合主要课程内容,我们设置了包括“如何提高汽车的碰撞性能”、“航母甲板的耐磨性”、“如何提高大型船板的耐蚀性”及“如何提高大型钢板的冲击性能及韧脆性转变温度”等八个教学案例,其中“如何提高汽车的碰撞性能”教学案例为课程主要实施的案例。2009年以来,我国已稳居全球汽车产销第一大国的宝座连续7年,汽车的用户群体乃至整个社会越来越关注资源、能源危机和安全、环保等问题。因为我们发现汽车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带给我们大家现代化便捷生活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安全隐患等负面影响。其中大家最为关切也最直接、最显著的问题是安全问题。为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定了实车碰撞试验法规,所有新车上市前都要强制进行相应的碰撞试验。目前世界上实车碰撞试验法规主要有美国的FMVSS和欧洲的ECE两大体系,其他国家如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法规大多是参照上述两个法规体系制定的。我国的国家标准委员会2006年初的《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标准(GB20071-2006)及《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GB20072-2006)7月1日起正式实施。侧碰标准中明确规定,所有M1类车型(9座(以下)4轮(以上)载客机动车辆)和N1类车型(最大设计总质量≤3.5吨的4轮(以上)载货机动车辆),都必须满足侧碰的强制性规定。而在后碰标准中则规定,所有M1类车型都必须满足后碰强制性规定。那些不能够达标的车辆都将被禁止销售。由于欧洲的强制认证方式与我国的认证方式相似,与美国FMVSS法规相比,欧洲ECE法规在测试方法、碰撞角度等方面都更符合我国国内的检测条件和实际情况,也更易实施,所以我国确定以欧洲ECE碰撞法规为借鉴基础,依据我国情况进行了一些修改,在清华大学汽车碰撞试验室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碰撞试验室进行了大量的碰撞试验,才最终确定了我国实车碰撞试验法规的内容。碰撞特性已经是公众的关注热点。汽车的撞击行为恰好属于我们的《金属力学性能》课程的冲击性能研究范畴,两者有强相关性。因此,《金属力学性能》课程教学中,教师团队非常注意检索碰撞相关最新资料,提取信息,搜集照片和视频,并提炼素材,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碰撞案例教案,在冲击性能章节教案中引入了一些或触目惊心或生动有趣的汽车碰撞图文和案例,这些汽车碰撞案例在先前的教材和教案中并未涉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我们学到的课程理论知识。

2.案例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金属力学性能”课程的案例源于工业生产中的难题,因此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与探讨过程中,学生间彼此尊重、倾听和沟通、团体合作互动的意识获得发展,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这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及其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会发挥重要作用。

3.案例教学对教师的重要性。“金属力学性能”原有教材缺乏鲜活的工程实践案例,教材与教参的变化也往往跟不上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充实新的内容,特别是需进行案例教学的实践,以保持课程的先进性与应用性;并且原来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暴露出不足:金属材料力学性能以往的实验课包含在理论课之中,实验课程在较大程度上依附于理论课,往往变成了理论的验证课,不利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进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探索意识,也需要进行改革。

在“金属力学性能”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课程的理论性强,难度较大,因此许多教师会产生困惑,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通过案例教学形式,有效地把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同时,教师不断进行案例的凝练、分析和写作案例教学教案的过程是一个加强工程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主动学习和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的过程,这种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使教师能不断内化理论并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二、搞好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1.案例教学特点。“金属力学性能”课程的案例全部来源于工程领域,具有真实性、生动性,同时又富有挑战性。案例教学中,教学团队凭借自身的科研积累和学科知识底蕴,呈现给学生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从实际案例中引出问题、分析问题、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总结理论,灵活运用理论去解析案例。这样,教学的趣味性大大增强,可以大大激发和提高学生自主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尽早接触并了解工程实践场景,了解工作实际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的直观性和具体性。案例直观性。案例来源于实践,具有真实性;同时它又是从科研和生产实践中搜集,经过筛选、提炼后的成果。典型案例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实际。生动的案例,凭借灵活的教学方法,从实际案例中总结和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同时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案例,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它比一般教学方法灵活、生动得多。案例具体性。即案例所涉及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十分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整个教学过程让学习理论知识具体化到案例剖析的过程中。

3.“汽车碰撞”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结合案例教学发现,案例的引入,讨论、互动和层层递进的分析、总结,整个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课程中关于冲击性能这一章节的案例教学实践为例,我们引入“汽车碰撞”案例。尝试结合安全节能的时代主题,在讲清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讲解汽车碰撞法规的演变过程,引出冲击问题,以一场场车祸的照片、视频作为案例,让学生全神贯注于学习知识,积极开动脑筋思索。在案例中了解冲击能量、能量吸收、应变速率、惯性对冲击特性的影响等。让学生在案例中了解不同材料的吸能特性、抗撞击零件的选材要点,冲击性能的测试评价方法和不同材料的数据分析比较结果等。通过车祸案例的解析,同学们对金属的冲击性能知识点的理解就比纯粹从教材上学习容易得多,体验也深入得多了。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 篇五

[关键词]四段六步;教学设计;城市道路绿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94-03

园林规划设计是高职高专院校园林类学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应园林行业中的设计员岗位。涵盖内容广泛,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各类常见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方法与技能,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要求非常高。

1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对高职高专初学设计的学生来说,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比较薄弱,图纸表现能力也较差,会说不会做,眼高手低,“一遍式”的学习方式已不符合学习规律,因此教学中需要不断加强设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优秀设计案例的分析,模拟性训练及实战性训练,按照一定的教学步骤反复训练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因此提出“四段六步”教学法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2 学情分析

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吃苦的精神是有的,但对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很是薄弱,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引入优秀设计案例进行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学生网络基础普遍较好。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加强设计资料收集与整理,不断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拓宽知识面。

我们的学生年纪轻,思维活跃,设计灵感多,这对于设计的学生来说是好的,但有些同学图纸表现能力较差,会说不会做,从而导致眼高手低。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加强模拟性训练,同时更需要实战演练,学做一体化。

鉴于以上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为学习而设计了“四段六步”教学。

3 “四段六步”教学设计理念和优势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3.1.1 四段

(1)基础讲解阶段——理性认识;

(2)案例分析阶段——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过渡;

(3)模拟训练阶段——尝试性设计;

(4)应用创造阶段——实战操作。

3.1.2 六步

第一步:项目导入,通过说明,使学生了解设计的经济技术指标和深度要求;

第二步:任务分析,通过分析项目要求,确定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内容;

第三步:制订计划,包括人员分工、设计方法、流程、材料和监督检查计划等;

第四步:组织实施,按照计划和设计程序,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把握进度和质量要求开展设计工作,同时实施监控;

第五步:检查修改,在工作中和工作完成后,按计划组织检查,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制定修改策略并及时修改;

第六步:验收评价,师生共同评价项目成果以及工作方法,委托方审核图纸、验收,对施工单位做技术交底。

3.2 优势

3.2.1 符合认识和记忆的一般规律

坚持理性—感性—尝试—实践的循序渐进的记忆规律,采用由浅入深、“多遍式”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技能。

3.2.2 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真正意义上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四段六步”教学设计的具体做法及效果分析

根据目前园林行业常见的绿地设计分类,选择道路绿地设计、广场绿地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单位附属绿地设计、滨水绿地设计、公园规划设计六大项目作为“四段六步”具体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中安排若干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的内容按照基础知识讲解—案例分析—临摹训练—应用创造等四段进行组织。其中应用创造阶段按照获取项目—确定任务—制订计划—组织实施—检查修改—验收评定六步进行组织。

4.1 基础讲解阶段

4.1.1 具体做法

让学生对所学的项目有个最初的理性认识。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这一阶段是必须的,重点是教师要控制理论讲解的量,够用就行。比如针对城市道路绿地设计这一项目主要讲解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相关道路术语、横断面布置形式、人行道绿化带、分车绿带、道路节点、街道小游园设计要点等基础知识。

4.1.2 效果分析

理论指导实践,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项目有个最初的概念性认识,以至于不会对后面的实践教学产生盲目性。

4.2 案例分析阶段

4.2.1 具体做法

选取国内外经典景观案例进行分析。教学目的由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概念认识转向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这种典型的案例举一反三,从而明确问题的思路,进行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4.2.2 效果分析

学生对所学的项目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以道路绿地设计为例,从案例库中选取不论是从设计理念、文化修养还是植物配置、景观结构分析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江阴市周庄镇世纪大道绿地景观设计案例进行分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与质变。

4.3 模拟训练阶段

4.3.1 具体做法

选取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临摹训练,优秀的设计案例不仅可以熏陶学生的园林修养,而且对优秀案例的理念、表现技法等有一个由理性到感性的过渡,从而对园林规划设计程序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以道路绿地设计为例,选取了兴九滨大道景观设计项目进行模拟训练,这个案例在进行模拟训练时可操作性强,表现技法优美,实施教学时数为第一课堂2学时,第二课堂6学时。

4.3.2 效果分析

通过大量的优秀作品临摹和项目模拟训练,逐渐掌握技巧及其规划设计要点。在训练前,安排优秀的设计案例让学生临摹,并进行必要的案例分析与操作,使学生对优秀的园林设计其有更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4.4 应用创造阶段

应用创造阶段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采用六步教学法,实行公司化运作模式展开教学。加强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及早地进入专业角色。

以城市道路绿地设计项目教学为例,由教师围绕专业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模块引入启东中央路东延段道路绿地设计,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具体目标和任务是完成方案文本及各种设计图纸,实施教学时数为第一课堂12学时,第二课堂12学时;在对启东中央路东延段道路绿地设计实施教学过程中,成立了依托项目的学习小组,共分4组:标段1组、标段2组、标段3组、标段4组,每组又分具体的功能组、方案组、文本组、汇报组,每小组设立组长1名。

项目组成员互相协作,共同完成项目。在验收评定时,学生(乙方)向教师(甲方)进行汇报,教师认为做得好的方案会被选入园林设计工作室进行继续加工,进行市场化运作。

在组织实施中,首先进行现状调查,对地形、植物和地区文化的调研,提高学生现场勘查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然后从功能、技术、形式、环境诸方面综合考虑设计,确定设计理念、风格、方法、内容等。在方案分析与确定阶段,把握空间尺度及竖向变化,进行平面规划布局。教师指导并修改学生的方案。设计图纸表现阶段,提高学生用手绘或计算机软件绘制设计图的能力。

检查修改:检查功能合理性、设计内容统一性;进度、错漏、技术、规范性检查;图纸汇总、制作初稿、进行方案汇报;根据甲方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验收评定:引入企业评价。委托方审核图纸、签字验收,对施工单位做技术交底。

5 应用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5.1 各阶段优秀设计案例库的不断储备更新

在实施“四段六步”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选择应把握好其难易程度,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由于其具有时效性,因此对这些优秀的设计案例仍需不断储备并及时补充更新。

5.2 加强课程第二课堂学习的建设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在课程教学中,为推进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进入第二课堂,笔者所在的课程组成立了园林设计社团,社团自成立以来,已完成我院体育馆西侧8000m2绿地、茅山校区、图书馆北侧、组培中心周边、茶园路两侧绿地、科技示范园大门、禾木研究所等多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大多为学院绿化工程所采用。

将园林设计工作室机制引入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一次成功尝试,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3 进一步加大与企业合作的力度

在课程教学中进一步加大与企业合作的力度,争取引入更多的设计项目到教学实践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新燕。“五步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05.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上面的5篇高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